首页 教学科研
学报第181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5-02 09:48:28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为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督查工作

唐 扬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督查室,云南  景洪666100

 

  按照这次学习的安排和要求,作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督查工作”的交流发言。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在今年15日举行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226日,州委书记陈玉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三个一以贯之”重要思想、省委书记陈豪对贯彻落实“1·5”重要讲话精神提出的4方面要求,联系西双版纳实际作了主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的“1·5”重要讲话,贯通历史和现实,联系国际和国内,结合理论与实际,内涵极其丰富,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把握好几个要点。

  (一)自觉践行“三个一以贯之”。“1·5”重要讲话提出的“三个一以贯之”,第一个讲旗帜,第二个讲领导力,第三个讲经受各种风浪考验,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实践三个逻辑,都是关系党的大本大源和党的命脉问题,应多维度多角度地来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我们永远高举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涵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今年是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邦》发表500余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充满曲折和坎坷,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向世界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对此,需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统揽“四个伟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苏联共产党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大不一定强,政权在手不等于人心在握。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只有坚持不懈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重要经验和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近代以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考验,只有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战,才能保证我们的伟大事业顺利进行。概而言之,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我们带头坚持“三个一以贯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努力为新时代西双版纳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准确理解把握“两个伟大革命”。讲话提出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的“两个伟大革命”的重要论断,形成了新的重大命题,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从“两个伟大革命”的深远视角,道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欲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需要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继续,伟大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的社会革命的重要前提和坚强保障,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工作部署变为现实,以新的更加优异的成绩不断开创新局面。欲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需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改造社会必先改造自身,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冷静,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著,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刮骨疗毒、祛病强身、凝神聚气,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三)领会“四个不容易”背后的殷切期望。“四个不容易”(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是及时提醒,不容易就是容易犯的错,克服了更难能可贵,越是不容易越要坚守。“四个不容易”是时代难题,历史难题。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就需要直面、克服“四个不容易”,以打铁自身硬打破“历史周期律”;就需要我们始终不忘初心,不忘记共产党人身份,始终牢记革命者使命,始终不丧失革命精神,始终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才能始终节俭内敛、敬终如始,始终严以治吏、防腐戒奢,始终顺乎潮流、顺应民心。

  (四)坚持做到“五个过硬”。习近平总书记就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强调了“五个过硬”,吹响了锻造新时代合格“答卷人”的号角,宣示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责任与担当。“五个过硬”,信念过硬是灵魂,政治过硬是原则,责任过硬是核心,能力过硬是标准,作风过硬是保障。当前,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念过硬,最根本的是政治过硬,最迫切的是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学习不止,修身不止,自律不止,树立正确政绩观,敢于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努力做出一流的业绩;锲而不舍纠正“四风”、锤炼作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四十余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的忧虑之问。始终牢记和坚持“三个一以贯之”“两个伟大革命”“四个不容易”“五个过硬”,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探索和实践,才能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六张答卷”,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才能让江山永固和国家长治久安,才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

  二、更加坚定地维护核心看齐紧跟,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是伟大时代产生的领袖、核心、统帅。我们可以从生动的史实来学习和深化认识。他把“精忠报国”4个字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年轻时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在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政44年,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各个层级,每一层级都历练多年并政绩卓著。他组织推出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措施,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第一引擎。他发动向贫困宣战,走遍了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他心系基层干部群众,自称人民勤务员。他改革国防,重塑军队,200万中国武装力量从思想作风、组织架构到武器装备焕然一新。他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铁腕反腐、标本兼治,在我们党96年历史上前所未有,最多时“一月打七虎”,查处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军级以上干部远远超过枪林弹雨中为缔造新中国而牺牲的将军数量,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他在日内瓦演讲47分钟收获了30多次掌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文件。他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核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勤务员,勇于担当的改革发展战略家,重塑军队和国防的统帅,世界级的大国领袖,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已从中共十八大前的75%攀升至2016年的93%。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全球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对领导人认可度以及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习近平都排名第一。

  著名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说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需要我们遵守党章,坚定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和权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核心同心同向,才能谱写好中国梦的西双版纳篇章。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意见》精神为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督查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抓落实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督查工作推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督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做好督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任务、原则、方法等,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督促检查工作,形成全党上下抓落实的局面;要落实督查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权威性和执行力;要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党委(党组)书记要亲自抓督办督查,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责任;要强化督查职能,健全督查机制,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促检查工作格局,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督查、抓好落实的重要指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指导性,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督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去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督查、抓好落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原则、工作制度、效能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重要措施,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基本遵循。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意见》精神为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督查工作,将其贯穿督查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州督查工作新局面。着力推动中央、省委和州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重点对贯彻和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州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州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西双版纳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进行督查落实,确保在傣乡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强对州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的督查,围绕州委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对主要预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九个方面进行督查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对州委重视、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督查调研,并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加强督查队伍建设。牢记党委督查室第一属性姓党、为党、听命于党,讲政治是督查工作的生命线。督查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讲政治贯穿到督查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党的决策部署在我州不折不扣的落实,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透彻和清醒,继续开展好督查室每周一次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确保年内学完《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二卷。以严和实的作风做督查工作,采取不打招呼、“微服私访”“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扑下身子、沉到基层,多看“后院”和“角落”,少看“门面”和“窗口”,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抓实抓准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和内部管理,坚持“抓学习、强团队、建机制、促落实、创一流”的思路和“敬业精业、主动作为、善督敢查、攻坚克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要求,增强“八种本领”,坚持做到“五个过硬”,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督查队,努力建设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党委督查干部队伍。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当我们在这儿学习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闭幕,新一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序幕展开,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新的重要讲话,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需要我们以“不必扬鞭自奋蹄”的高度自觉,“振兴傣乡、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勇做历史的奋进者、搏击者和幸福者,立足本职实干苦干大干快干,才能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共同铸就新时代的壮丽和辉煌!

  (本文系“西双版纳州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大会交流发言稿)

(责任编辑:邓彩霞)

 

 

增强四个自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游启道

(西双版纳州社科联,云南 景洪 666100

 

  对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外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全球大会。这一定位不无根据,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80人,而采访报道大会的媒体记者却高达3068人,远远超过代表人数,其中境外记者达到1818人,占近三分之二。为什么那么多中外媒体关注党的十九大,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在国际舞台上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国家。经过近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7年全国生产总值已超过80万亿,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5%,稳居世界第二。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从国际的边缘逐渐走到世界的中央,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党的十九大不仅规划着中国的未来,也将对世界的未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不仅全党全国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世界都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新战略,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新战略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把它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长期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还将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帮助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自觉性,中央编辑出版发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这套书也是当今世界最畅销的书籍。被秘鲁总统库琴斯基、印度共产党(马)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等政要摆在案头,也被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视为必读书目;坦桑尼亚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为所有司局级干部配送一本;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为它专门作了长篇笔记;柬埔寨以国家名义为它举办专题研讨会,洪森首相还希望获得其电子版,以便在手机上随时查阅,反复阅读……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因为当今世界,形势异常复杂,即使是一直被标榜为样板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面临经济的困境,社会矛盾也异常尖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空前突出。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国际社会都希望学习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

  曾几何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宣称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把美国式民主作为世界的标准到处兜售。凡不接受他们的制度,他们就以侵犯人权等为借口,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歪理邪说,对他国的政权进行打压、颠覆。其结果是:凡美国等西方势力插手到哪里,世界就乱到哪里。巴勒斯坦乱了、伊拉克乱了、阿富汗乱了、利比亚乱了、埃及乱了、也门乱了、叙利亚乱了……美国曾雄心勃勃地提出,推翻萨达姆专制,解放伊拉克人民,在阿拉伯世界建立一个西方式民主国家的样板。如今,20多年过去了,伊拉克人民解放了吗?民主了吗?

  中央电视台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将军谈到,1979年他曾去过伊拉克,当时的伊拉克非常富裕。他是副连级干部,月工资52元,折合伊拉克8块多第纳尔,是国内同级别最高的,但当时伊拉克一般工人的日工资就是十多第纳尔,也就是说他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伊拉克人一天的收入多。此外,伊拉克人还可享受国家的“四免”政策:一是教育免费,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后,只要愿意读,不用花一份钱;二是医疗免费,从生到死,也可以不花一分钱;三是住房免费,每个职工家庭可以免费获得国家提供的一幢两层小楼,还带一个小院子;四是养老免费,每个人可领取优厚的养老金。另外,国家公务员每年还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免费休假1个月,由国家埋单。萨达姆的雄心就是统一阿拉伯世界,重建一个巴比伦王国,他的这一野心当然是美国所不允许的,萨达姆自然就成了美国的眼中盯、肉中刺,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也就成为必然。至于说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都只是找个借口而已。现在萨达姆死了,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了,但人民解放、幸福了吗?曾经的那些优厚待遇,今天的伊拉克人再也享受不到。不仅如此,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成了奢望。由此可见,美国关心的并不是别国人民的人权,真正关心的他国的政权。

  中国不理会美国那一套,任凭风流起,稳坐钓鱼台。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即便发生了“六四”风波,出现了苏东剧变,但依然初心不改,坚定不移,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为既希望发展,又保持国家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一份全新的选择:除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有东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既然世界已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都在学习中国经验,我们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所以不应该崇洋媚外,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变成现实。

 

  (本文系“西双版纳州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大会交流发言稿)

 

(责任编辑:李红云)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推动西双版纳州机关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娥 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直机关工委,云南 景洪666100

 

  在这几天的学习培训中,各位学员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务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并按照此次研讨的主题,深入思考,研讨交流,就西双版纳州跨越式发展、党建、三农、人大工作、政法公安、纪检监察、教育卫生、脱贫攻坚等领域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畅所欲言。通过研讨交流,大家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提升了素质。

  通过学习研讨,我自己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党的十九大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飞跃,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是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开新局、谋新篇,以及我们西双纳州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的辉煌成就,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结合实际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产业发展、对外开放、项目建设、重点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全力推动西双版纳跨越式发展。

  二是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是党心所向、人心所盼、众望所归。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强国强军的新的征程上,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确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关乎旗帜、道路、方向,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我们必须把忠诚核心、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爱戴核心作为我们每个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最大的政治,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思想上的高度认同、政治上的坚决拥护、组织上的自觉服从、行动上的紧紧跟随。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是必须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忠诚履行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伟大事业中的政治责任。我们党始终长期面临着“四大考验” “四大危险”,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会上向全党发出号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们倍感自信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拿出勇气、拿出干劲,在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大踏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作为一名机关党务工作者更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追性,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观念,坚持“五个过硬”标准,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忠诚履行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伟大事业中的政治责任,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基层党务工作台账管理、加强党务业务知识培训、贯彻落实基层党建巩固年工作部署,扎实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力推动傣乡机关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文系“西双版纳州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大会交流发言稿)

 

(责任编辑:邢开蓉)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白 玲

(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云南 景洪666100

 

  本期研讨班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并针对全力推动西双版纳跨越式发展进行分组研讨。通过五天的集中培训,我认为关键是要认真思考如何学习贯彻的问题,并以实实在在的作为检验培训成效。对此,我体会到要从“三者”着手,即信仰者、推动者、实践者,做到知信行统一,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深悟理论精髓,不断提升思想自觉,做坚定的信仰者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认识成果,这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时代大势,顺应人民期盼,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很多难题,办成了很多大事,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我认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理解和领会,自觉成为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有了信仰才会有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才会有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通过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思考规律逻辑,辩证认清理论体系,做有力的推动者

  科学的理论产生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此生动的实践说明这项理论是科学的、先进的、丰富的,十九大报告中已作出全面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对此,作为国家的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认为更应该自觉地把先进理论装入头脑,强化政治责任,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找差距、强学习、提素质、增能力、补短板,全力推动科学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根、发芽。

  三、结合本职岗位,改进作风与时俱进,做尽责的实践者

  作为一名法院人,围绕审判机关的司法职能,我更关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作出很多重要论述,而司法就是法治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作为人民法院的一员,我理所当然地要争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践者,并要做到以下四个有机统一。

  一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绝对领导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机统一,毫不动摇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是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司法过程中,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通过司法活动,化解矛盾,定分止争,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三是坚持以良法善治为基本取向,促进司法保障和权力制约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标。在审判执行工作中既要保障合法的权益不受侵犯,又要及时通过案件分析、调研以司法建议方式规范权力运行,促进法治西双版纳的建设。

  四是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司法工作的崇高目标与司法体制改革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法院深入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庭审实质化,做到有证举在庭上、有理说在庭上。深入推进审判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让公正公平看得见。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到类案推送,让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形成理性预期,对司法公正增强内心确信。很多举措虽不能一一列举,但希望通过每一位法院人的努力,能够让人民群众因接近司法而了解司法,因参与司法而认同司法,因理解司法而信赖司法,提升“司法公正”的获得感。

 

  (本文系“西双版纳州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大会交流发言稿)

  (责任编辑:寸汝花)

 

 

西双版纳发展跨境农业合作研究

林 刘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西双版纳与周边国家发展跨境农业合作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跨境农业合作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且复杂庞大的工程。要取得合作双方满意的成果,需要动员各方力量,有步骤、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需要加强综合整治,营造跨境农业合作的良好贸易环境,建立与周边国家跨境农业合作协调机制,发挥企业在跨境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努力配合,从多个层面推进跨境农业合作建设。

关键词: 跨境农业合作;沟通协调;战略定位

西双版纳周边国家耕地广阔,闲置土地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技术水平低,与西双版纳州互补性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推进,跨境农业合作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进一步凸显,需要有关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规划、管理和疏导,保障跨境农业合作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云南与周边国家。

一、国际农业合作相关理论

国际合作相互依赖主要体现了国家之间广泛且一般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它也表现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要求对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方面进行调整。当今国际存在经济方面相互依赖关系前提下,别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都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一国的经济状况及其经济政策也对别的国家产生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关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系统研究逐渐起步。当时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之间依赖关系。到了70年代,相互依赖理论的发展有了新进展,其研究范围扩大到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有关农业领域上,全球共同面临着诸如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90年代,西双版纳在周边国家开展了“罂粟替代种植”,即用水稻、橡胶、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替代罂粟,以达到消除毒品原料罂粟的目的。人们常说的“替代种植”主要是指由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具体参与实施的“替代种植”项目,这可以定义为狭义的“替代种植”。但是,村民自己种植水稻、橡胶、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是一种替代罂粟消除罂粟的方式,可以视为“替代种植”的具体方式之一。在以往的文章中,由国家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替代种植”是关注的重点,而村民开展的替代种植活动则很少受到关注。橡胶种植是“替代种植”项目实施的具体而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中老两国较早的农业合作方式就是“农业合作种植橡胶”。

跨境农业合作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起源于古典贸易理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完善。最早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是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其代表理论为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两个国家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个国家都可以提升福利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大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使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趋势,其理论研究为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样,这些理论观点也成为农业合作的基本理论,推动农业合作规模的扩大,促使合作成员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有效配置,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增强各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些理论大致包括:比较利益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农业国际化是农业商品生产链上各环节日益超出一国国境而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即世界农业经济运行的一体化。农业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1)农业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和农业产品消费的国际合作;(2)农业产品生产活动的国际化;(3)农业利益分配的国际化。

二、西双版纳发展跨境农业合作现状

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接壤,102个村委会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边民互市活跃。总体来看,这两个邻国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落后,但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区位优势及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与西双版纳州经贸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西双版纳州发展跨境农业合作时间比较早,自在缅甸、老挝开展境外替代罂粟种植起,就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快农业“走出去”发展步伐。

近年来,西双版纳坚持合作共赢、睦邻兴边,促进双边贸易,带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安排,得到了缅甸第四特区和老挝北部相关诸省的积极回应,西双版纳州与周边邻国交流层次越来越高,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兴贸”扶持资金,支持外经贸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老挝、缅甸的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充分发挥老挝、缅甸土地充沛肥沃、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围绕周边国家的支柱产业与大型项目的发展趋势,共同开发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这几年跨境农业合作,西双版纳州主要在老挝、缅甸大力推进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精细农业,建立“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促进农业科技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加强农业科技领域人员的互相往来;建立农业科研院所交流机制,互相帮助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交流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合西双版纳州的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与周边国家开展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集中在热带水果种植与加工业、热带花卉业、天然香料业、天然保健食品业、特种养殖业、咖啡业、生物资源保护产业等方面。如:在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建立了色勒地区糖厂、正鑫养殖场,在老挝建立了琅勃拉邦省肉牛养殖场及北部四省的跃洪公司、盛利公司、地源公司、金润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老挝东泰农业发展进出口有限公司和中储粮景洪直属库企业就是“走出去”到境外发展热区生态特色农业的典范。老挝东泰农业发展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在中老乌多姆赛农业科技示范园吸引下,于20134月在乌多姆赛注册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后,在老挝乌多姆赛省和沙耶武里省开展优质高产作物示范项目。目前,已成功试种120亩以泰国正大615为主的良种玉米,近600亩的墨西哥菊叶薯蓣,2015年又进行了500亩东试早、海南蜜柚及油梨、辣木、青枣等热带水果的试验示范种植。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中老两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龙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老挝利用冬闲田,探索种植冬季鲜食玉米。在老挝南塔省南塔县种植鲜食玉米116亩,品种SBS902,测产面积0.93亩,经中老双方现场测产,亩产601公斤,亩产值1503元,亩纯收入540元。通过2017年在老挝南塔省南塔县鲜食玉米的展示示范,证明南塔省南塔县的气候(海拔620米左右)和地理环境适宜种植反季鲜食玉米。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中老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宽老挝人民增收渠道,把老挝北部三省的冬季果蔬产业共同做大做强,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应有贡献。下一步龙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拟定在老挝南塔省建立反季鲜食玉米生产基地,并在昆曼大通道附近建一座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为大面积推广鲜食玉米种植奠定基础。

“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示范园开展的各项农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已覆盖老挝北部多省,在提高当地技术水平及当地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双方经济效益互赢。近年来,中缅边境农业产业合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替代种植项目为代表的中缅边境农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部分中国企业通过替代种植项目在缅甸进行农业开发,已经形成政府搭台,民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格局。充分利用西双版纳州技术优势和成熟的农业生产经验积极参与缅甸农业开发,境外累计开发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对中国国内农产品及原料供应形成了有效补充。西双版纳州已在老挝、缅甸跨境种植粮食、橡胶、西瓜、南瓜、木薯、甘蔗、印奇果等100余万亩,使西双版纳州农业“走出去”形成了多地区、多领域、多形式局面。

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扩大外向型农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出口的意见》,不断扩大商品进口规模,积极贯彻国家和省进口促进政策,积极争取进口扶持资金,支持企业扩大鼓励范围的进口贸易。抓住当前国际原料价格走低的时机,进一步扩大从周边国家进口国内急需的原材料,及时为企业解决进口环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与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平衡。着重做好橡胶、龙眼干、木材等大宗商品进口协调工作。同时,西双版纳州还积极开展茶叶、果汁、蔬菜、畜牧及渔产品出口,重点抓好“蔬菜换石油”项目,带动勐海蔬菜出口基地建设,为创汇农业发展奠定基础。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州内具有优势的橡胶、茶叶、果 蔬、生物、云麻、竹藤、畜禽和电力等产业出口基地建设,立足以质取胜,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增强优势产业出口竞争力。

三、西双版纳发展跨境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及不利因素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通过与老挝、缅甸的共同努力跨境农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老挝、缅甸农业和经济贸易技术的合作,同时也促进和改善了老挝、缅甸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在实施跨境农业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拖“后腿”的难题。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投资环境不佳

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都需要外部资源,尤其是紧缺资金和人才。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经济相对落后,发展中老、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对企业和开发商缺乏应有魅力,吸引外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加之西双版纳财政紧缺,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不能够有力为跨境农业合作区发展提供经济支持。政策性贷款规模太小,多数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贷款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难以解决多数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贷款难问题,制约了跨境农业项目的有效实施。如:西双版纳州农业局与老挝北部三省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建立了年度互访机制,但由于农业对外交流合作专项资金少,影响了交流与合作。

2.周边国家国内需求有限,缺乏开发动力

缅甸、老挝两国在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列。缅甸仍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的经济,外资也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资源性产业。相比之下,老挝的经济形势还要更差一些。该国是农业国,没有重工业,且基础设施也很匮乏,没有铁路,公路路况也很不好,空运缺少航线与机场,物流困难。工业基础贫乏,只有少量的半机械化小型工厂。市场机制不够健全,除城市外,乡村仍主要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由于缅甸、老挝两国国力较弱、国内需求有限,加上西双版纳州对老挝、缅甸农业投资的企业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缺少开展跨境农业合作的外部动力。

3.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指导

老挝、缅甸与西双版纳州互补性较强,但是目前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在农业合作中还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与这两个国家农业合作在整体布局、战略步骤、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缺少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指导,政府、地方和企业还没有形成对老挝、缅甸农业合作开发的强大合力。虽然,西双版纳州有企业和投资商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老挝、缅甸的农业开发活动,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机制,但是规划参差不齐,合作区域、领域比较集中,项目同质性较强,难以在更大程度上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4.复杂的周边环境影响合作开发

缅甸在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军人统治后,在意识形态上向西方靠拢,在外交上也大力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为中缅关系的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除此之外,由于西双版纳与缅甸的交界地区属于由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控制的缅甸第四特区。一方面,特区政府游离于缅中央政府之外,两者关系并不稳定,使在该地区工作或从事商贸的我国公民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从第四特区入境缅甸,要通过层层检查,并且特区政府的政策往往是朝令夕改,执行过程也是时松时紧,这就使人力资源、资金、物资等流动既没有安全保障又增加了流通资本,降低了流通速度,使边境商贸活动的发展受到阻碍,阻碍了西双版纳与缅甸内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另外,老挝的经济严重依赖越南,由于中越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分歧仍将持续,中越关系不稳也可能对中老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5.通关便利化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西双版纳州公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昆曼公路的开通,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流通,但由于受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通关效率不高。尽管昆明至老挝、缅甸两国的高速公路干线云南境内段已经建设完毕,但其境外部分的修建受制于过境国的经济、政策环境,仍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要,尤其老挝境内通过时间慢、过境货物收费过高、重复收费等“通而不畅”等现象较为突出,严重束缚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能充分显现合作区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人们思想观念保守,体制机制不灵活,束缚了企业合作与发展。由于中国与老挝、缅甸等国家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不对接,国家间的运输、贸易、通关的规则、制度存在很大差异,通关信息不完全公开、透明。

6.跨境农业合作推进慢

中老、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建设的投资政策、发展前景、蕴藏的潜力和无限商机还没有真正被外界广泛了解。对企业和开发商来讲,如果不“晓之以利”是不会动之于心的。目前,对跨境农业合作建设的宣传稀散的见诸于少数报刊杂志,没有从多层次、多角度宣传跨境农业政策、合作的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使得中老、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建设的知晓度不高,对外影响力不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不明显,对跨境农业合作建设的步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7.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沟通协调

突出表现在与西双版纳州相邻的老挝、缅甸各国对跨境农业合作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各自投资激励政策也存在一定冲突,需要协调。从中方来看,往往项目投资审批时间过长、效率不高;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境不便利;农产品回运的配额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由于边境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加上目前还没有形成激励人才的环境机制,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该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产业开拓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都非常紧缺。目前,跨境农业合作对人才的引进和开发远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瓶颈制约了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跨境农业合作。

8.跨境农业合作的质量不高

西双版纳州对外贸易规模小,国际贸易合作领域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低,通关服务功能亟待完善,优惠政策还未用好用足,沿边优势尚未转化为开放优势。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初级产品的进口,进口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西双版纳州远离中心市场、产业配套低、运输成本高,周边国家也相对落后、产品不多、消费有限,现有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发展优势,还需要创造大量的商机。目前,中老、中缅农业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良种示范推广、农产品贸易、人员培训等方面,粮食、畜牧水产及经济作物加工、物流仓储等产业链合作较少,农业开发总体效益不高。

四、促进西双版纳跨境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综合整治,营造跨境农业合作的良好贸易环境

联合建立一线“打”、二线“堵”常态化治理机制,遏制非法入境。其中,强化二线查验监管,在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点,有效堵截农产品跨境、跨区非法流通,严厉查处逃避进口监管的行为。

2.加强沟通协调,有效疏通渠道

加强沟通协商,消除各种农产品贸易障碍,提升跨境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一是建立与周边国家双边农产品贸易磋商机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农产品贸易障碍。二是努力清除农产品贸易的非关税壁垒。虽然农产品贸易大部分实现了零关税,但非关税壁垒仍然是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需要加强与双边便利通关、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合作,致力于消除非关税壁垒,双方应进一步简化农产品出入手续,降低和取消农产品收费项目,提高双方海关行政办事效率,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跨境农产品交易环境。三是口岸和通道建立境外涉农部门和企业档案,扩大人员、农业生产资料、农机装备、农产品能够通关的边民互市通道,建立合理、便捷、快速的通关机制,减少因通关问题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为西双版纳州农业“走出去”发展创造便利通关条件。

3.构建全方位的跨境农业合作平台及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省州层次的各种经贸合作会、边交会、替代种植、农业展、农业合作论坛、农业企业洽谈会等平台,为双边农业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双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平台,扩大向对方农业技术的输出和推广范围。三是共建跨境农产品现代交易平台。当前包括跨境农业在内的农业发展已进入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时代,可在双方边境地区建立集物流、配送、仓储、贸易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产品国际交易市场,积极推进农业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提高双方跨境区域国际市场流通现代化水平。四是创新跨境农业合作模式。鼓励州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建立中国跨境农业合作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跨国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和行业协会,带动跨境农业合作项目等农业合作模式。

4.加快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双边跨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发展跨境农业合作的重要条件。加强双边跨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改善陆路运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洪—勐海—打洛口岸高速公路、勐远—关累港口岸高速公路、勐腊—勐满口岸高速公路和玉溪—磨憨口岸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推进,为跨境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建设和完善中老、中缅边境水利、电力、能源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境农业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入境粮食等农产品指定口岸建设和隔离、处理、存放等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海关、检验检疫一体的“关检监管区”,实现进口原粮在特定区域仓储、定点加工的区域化管理。四是老挝、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许多中国企业在对方的许多贫困地区进行了投资,但由于对方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制约了双方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鼓励中国企业帮助对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和完善农业的企业投资和开展合作。

5.建立周边国家跨境农业合作协调机制

建立周边国家跨境农业合作协调机制是实现跨境农业合作的重要保障,发展跨境农业合作需要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保障双边政府间沟通渠道的通畅和农业合作利益协调与平衡。为此,需要建立长期的周边国家间跨境农业合作协调机制。建立中老、中缅政府间高层定期磋商会晤机制,特别是建立省州级政府间经常性会晤机制,围绕双边跨境农业合作重点议题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谈,力求达成共识。充分利用和发挥西双版纳已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中老缅泰边境地区“四国九方”合作,“六国艺术节”和“边交会”等合作交流形式,把跨境农业合作的事项及产品融入其中,扩大其影响,为跨境农业合作提供交流平台。

6.建立和完善跨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解决境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多种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鉴于境外国家农业部门没有能力提供此类服务,可鼓励国内相关机构业务延伸到境外,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和西双版纳州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农机装备等的服务网络体系。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农业部门和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服务工作,积极发展种苗繁育、农机作业、农机修理等服务,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装备出口。二是建立境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农技推广及技术指导、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等服务,实现与周边国家农业发展的合作共赢。三是支持和指导有规模的种植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争取建成境外农业种植示范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认证,推行农业科学规范有机产品认证,帮助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鼓励优质粮食回运,扶强扶壮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西双版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 2016-04-29

4]罗红江州长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西双版纳州政府工作报告》

5]州委书记陈玉侯在州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上的报告《引领新常态 培育新动力 努力开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6]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著.200712

(责任编辑:龚识俨)

 

 

 

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田毅 丁和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村电商单条陈列,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西双版纳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通过对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调研和分析,找出了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近年来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互联网+”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农村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生产、流通和消费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业态。它既可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又可以带动农产品进城,还可以促进农村创业。对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增强农业经济竞争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B2B市场交易额16.7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5.3万亿元,生活服务电商交易额9700亿元。从中央到地方,电子商务已成发展之重点,农村电子商务更是重中之重,其市场规模增速亦是迅猛的,2016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4823亿元,同比增长36.6%。根据全国省级区域电子商务指数测评结果,云南省在2016年排名在20位之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西双版纳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但近些年,在中央和省的部署和关心下,全州积极响应“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0年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指出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农产品进城的迫切性。20158月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将电子商务工程纳入扶贫开发体系,着力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在中央一系列部署下,云南省积极响应“互联网+”战略,省商务厅出台了《电子商务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计划工作从2016年启动。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展开了加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计划,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以景洪市为例,2016年景洪市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景洪市委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并全力配合阿里巴巴集团加大宣传力度和开展了两批 “农村淘宝”合伙人招募工作。目前,景洪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正进入装修工程阶段,地址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国有投资有限公司一楼,面积1400平米。规划建设10个乡镇和1个街道服务中心,已完成5个乡镇(大渡岗乡、大勐龙镇、勐养镇、普文镇、基诺乡);83个村级服务点已完成30家。自2017223日试运营,到2017821日为止,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在景洪市销售额共达到999.09万元,合计订单60400笔,绑定“农村淘宝”手机软件11600人。通过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让老百姓享受到正品行货物美价廉、送货到家门口的购物体验。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运营商中大畅想集团以勐罕镇傣族园景区特色体验馆为示范点,在景区景点打造农产品展示区,借助旅游景点人流量大、外地人员多、购买力强等特点,依托西双版纳“一乡一品”、高原农特产品、民族文化特点等资源,积极收集各地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上架,以“线下”体验品尝、“线上”下单、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村电商,与“农村淘宝”遥相呼应,实现互补。自201610月试营业以来,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245.68万元,订单总数为12996单。

以勐腊县为例,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计划资金总计150万元,县级50万元,10个乡镇各10万元。20166月县商务局与西双版纳州勐腊邮政分公司沟通联系,完成《勐腊县邮政公司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实施方案》,并于20161116日签订了《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借助邮政开发的“邮乐购、邮掌柜”等平台,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三级服务平台。从企业层面来看,全县电子商务企业(含专业合作社)只有20余家,主要分布于橡胶、茶、农产品、酒店、旅游、房地产等行业。

以勐海县为例,截止2017520日,已建成勐海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投入资金140万元。前期运营中心已经试营业,入住运营中心企业、合作社16家,建立了邮乐勐海馆,将每个乡镇的特产在邮乐网、版纳人家平台上线,线下展示销售,共计70个单品。上半年,通过邮政线上、线下平台对外推广农产品3000多件,销售额达60多万元,推出产品为普洱茶、勐海香米、红米、红糖、香莲茶、多依干等农特产品。与此同时,大到小家电购物送货上门,小到食盐、洗涤家用物品的网上购买,实现了工业产品进乡下,销售额达13万元,惠及6万余农村老百姓。

二、制约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的问题

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处于起步阶段的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农产品品牌培育难等问题。

(一)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西双版纳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首先,从党政层面来说,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文件,少量体现在党委政府的报告中,或是商务局、发改局、工信委的文件中,实质性政策和扶持性举措并不多,工作推进缓慢。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度都比较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但对电子商务运营、政策法规、规范管理、帮扶发展等问题都举棋不定;其次,基层乡镇的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也较低。大多数农民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购,对于可以用电子商务来经营农业,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在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则不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知道网购的很多都是乡镇、村寨的年轻人,年纪稍微长一点的对此认知度都比较低;再次,目前农村电子商务更多停留在工业品下行阶段。通过电商平台流入的包裹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和电器类产品,而真正通过电商平台上线的鲜活农产品交易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农产品交易还是以传统销售方式为主,农民还没有看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优势和实惠,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求都比较高。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推进比较缓慢。在环境硬件方面,农村通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宽带普及率、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物流配送能力都明显比城市落后很多。虽然,现在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快递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真正涉及到农村或者边远乡镇的营业点少之又少,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EMS提供快递服务。物流行业上门收货、准时送货、货款代收等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服务,在边远农村更是无从谈起。西双版纳农村特色优势中水果、蔬菜、猪肉、水产等生鲜比例较大,但是冷链配送能力严重不足,保鲜技术、储备能力、配送力量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成本也较高,这些因素都掣肘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无论是县城、乡镇、行政村,都没有规划建设专门的物流园、仓储园,收货、发货均属于分散租赁形式的发展,物流成本成为电子商务企业感到头痛的事。

(三)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大

人才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一环。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十分匮乏、缺口较大、断层较为明显。受到信息化程度低、教育程度低和传统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州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电子商务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电商氛围也不太理想。一些乡镇的老百姓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此外,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习惯认为交易就是线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电子商务知识在农村的应用与普及。

农村的确有一些懂电子商务的年轻人,或是通过早期在外闯荡,或是通过考上大学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对电子商务行业较为熟悉,他们多是本土的电子商务人才。但是,农村落后的经济环境导致他们不愿意留在农村,或是回到农村发展。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等各种综合因素,绝大部分村级组织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对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村级组织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带头引领作用。

(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

西双版纳生态资源相当丰富,农产品种类较多,茶叶、甘蔗、西瓜、火龙果、蜂蜜、菠萝、香蕉、红糖、生鲜鱼类等,按理来说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电子商务对线上产品的销售要求比较高,目前农村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品牌度又比较低,二者不成正比,导致网上交易业绩平平,影响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县市的电子商务平台部分搭建起来,但是针对农产品的上行问题,依然是困难的。目前农村农产品除茶叶外,本地大部分农产品还处于初加工阶段,没有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未达到电子商务平台上架销售的条件。而且,目前入住农村的电子商务企业呈现出的状态是散、弱、小,合作社形式较少,产品品牌树立相当困难。农特产品和生鲜蔬果都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核心竞争实力。以勐腊县为例,计划中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取至少推出一个自主品牌作为电子商务主打产品。粮、胶、茶、糖、南药等是该县的支柱产业,但是粮食产量不足、质量不高。茶叶被勐海县抢得先机。橡胶只是粗加工,无法作为一县一业主打品牌。培育和树立具有自主支撑的品牌产品存在很大困难。

三、西双版纳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有所突破,后发制人,就必须紧紧抓住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好时机,着力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品牌推广上下功夫,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发散思维、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西双版纳本土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一)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

电子商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自2015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10余个惠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文件,全面挖掘电商潜力。首先,各县市政府应该起到引导、强化政策保障的作用。全方面地为农村电子商务部署、服务,全方位地落实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电子商务服务规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其次,需要转变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各乡级政府和村委会要进行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定期指派相关工作人员,走到广大农民群众中介绍电子商务基本知识,给农民讲解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好处,让其理解投身电子商务领域的诸多好处,从全面认识电子商务到逐渐接受电子商务,更好地调动起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再次,降低准入门槛,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的宣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利用报刊、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开展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相关政策及文件等的推广宣传,从而提高农村懂电子商务,会应用电子商务的人口比重,引导有条件的村寨、农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电子商务创业大潮中,抢占发展先机。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拥有巨大的潜力,但要想快速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政府给予进一步的扶持。各县市的电子商务扶持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少,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建议各地方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有意愿、有能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农民,开展网络购物和网上销售。在电脑等设备配置和报酬方面给予补贴,提升他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加大对农村物流配送联络点的建设,通过企业和政府合作,引入资金。在仓储中心建设、冷链运输和投递配送信息化等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给予保障,保证整个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创业扶持奖励方面:建议给予电子商务企业减免税收等政策扶持,对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的创业创新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创业提供低息、无息小额贷款。尤其是要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农业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进行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奖励。另外,应实施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等工作。以村为基本单位,对宣传和推广、应用农村电子商务成绩显著的村庄,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以此为成功经验向别的地区加以推广。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素质

电子商务人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驱动。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失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需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形成积极地学习环境和浓厚地宣传氛围,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第一,注重本地基础人员的培养。目前各县市都开始举办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培训班,但是还需加大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不单单要培训农村电子商务的操作,也要面向本地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党政人员,提升全民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知;第二,加大对特殊人才培养合作的力度。要与高校建立人才对接机制。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源头着手,与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农村电子商务用人标准,人才所要达到的技能水平,人才在农村的工作期限等条款,都应与高校达成就业协议。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实习,提高实践能力;第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所需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可以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给受训者创造更多的实践条件,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农村电子商务岗位的人才;第四,加强对青年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主体中,青年是最活跃的创业群体,大批青年返乡从事电子商务创业,已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最大活力。这一阶段青年的求知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很强,只要加大培训力度,青年电子商务人才会迅速成长;第五,不断改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采用本地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逐步形成县乡村多层次培训网络,因地制宜培养更多符合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尽快弥补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

(四)实现标准化与品牌化生产,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信任度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增加消费者对西双版纳特色农产品的信任感。品质保障都是首要关注的问题。无论何时何地,不管进行哪种方式的交易,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解决产品质量指标监控、规模化、品牌化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农村的网店店主是不现实的,应加强标准化控制。这需要筛选有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农业或者生物产业龙头企业,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其发展,严控生产加工过程,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只要有一道环节的操作不符合标准,必须严惩不贷。让这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引导农民种植市场稀缺、经济收益好的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其次,积极开展示范企业、示范村、示范镇创建工作,增强区域引导、行业辐射和产业带动能力。以景洪市大渡岗乡试点为例,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针对市场同类产品消费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市场的“痛点”,帮助当地挖掘农产品卖点,开发特色产品,探索发展“一村一品”模式,建立“特色农产品上行标准”,推进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上网、进城;再次,实行品牌化管理。质量和品牌是农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更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农产品品牌申报和创建工作,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形成属于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特有的品牌体系,增强抵御内在先天不足的劣势和外在不严控把关的能力。此外,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分级、检验检疫、统一包装、专营销售等规范程序。在品牌数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实现品牌统一化、产品特色化和渠道多样化,注重加强农民、农产品加工商与市场的互动交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企业自身和产品的全面包装及整合,最终通过实现标准化与品牌化生产,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信任度,占领更大的市场。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薄弱,但也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优势,推进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任重而道远,还需得到社会各方的积极努力。笔者坚信,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全面普及、我们党委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电商的积极引导等,电子商务必然可以在农村地区得到更好地应用,进而推动我州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聪、和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7,03,15.

2]吴国铭; 覃艳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电子商务,2017,0515.

3]杨国利、刘军肖.浅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 河北农机,2017,0309.

4]陆奕成.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3,04,15.

5]袁志坚.基于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趋势的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7,06,25.

6]贾新忠.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 经贸实践,2017,05,15.

7]谷海燕; 席晓华.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构建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0725.

(责任编辑:于志升)

 

 

 

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发展情况调查

龚识俨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因风光秀美、文化丰富深受游客青睐,但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较弱、同质性较高、资源保护重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有重点的选择性发展、在农家乐基础上发展、加强市场经营、提高从业者素质等建议。

关键词: 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选择性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当前乡村旅游的形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休闲经济农家乐;二是有一定规模的,以村为整体区域性的休闲经济民俗村;三是占地面积以及经营规模要超过农家乐,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市场意识、经营管理都要高于农家乐的农业园以及休闲农庄。

一、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乡村旅游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截止2016年底,全州有旅游特色村15个,其中,省级旅游特色村13个,州级已评定等级旅游特色村5个(含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全州有农家乐435个,其中,评定授牌星级旅游特色经营户(农家乐)97户,乡村旅馆308个。2016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71.11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1052.19万元。

1.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人数及收入统计

下表是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人数及收入的统计情况,从1-11-2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但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一直在14-17%间波动,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0.75%-0.28%,总体呈下降趋势,最高是2009年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全州旅游营业收入的0.75%,到2016年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全州旅游营业收入的0.28%,在比例图中几乎看不出来。虽然调研对象有局限性,加上对乡村旅游方面的数据统计还不完善,未能完全了解乡村旅游在西双版纳州发展的实际情况,但从整体上,可以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在西双版纳州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比起其他类型的旅游,消费量低,还有许多的研究和落实工作需要去做。

1-1 2009-2016年西双版纳州旅游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表

年度

乡村旅游人数(万人)

乡村旅游营业收入(万元)

乡村旅游过夜人数(万人)

乡村旅游过夜旅游收入(万元)

旅游游客总人数(万人)

旅游营业收入总数(万元)

乡村旅游人数占比(%)

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比(%)

游客平均消费(元)

乡村游游客平均消费(元)

2009

113.78

3805.25

34.81

2003.4

732.03

503400

15.5

0.75

687.67

33.44

2010

137

4481.28

30.89

1986.1

853.14

803300

16.1

0.56

941.58

32.71

2011

148.73

4657.29

36.6

1977.54

1012.65

1002400

14.7

0.46

989.88

31.31

2012

195.89

5766.98

40.04

2382.83

1253.61

1399600

15.6

0.41

1116.46

29.44

2013

232.44

7312.57

45.55

2841.15

1494.35

1716700

15.6

0.43

1148.79

31.46

2014

287.72

9198.58

52.9

3501.15

1700.26

2280200

16.9

0.40

1341.09

31.97

2015

308.63

9908.12

55.03

3664.26

1859.53

2867000

16.6

0.35

1541.79

32.1

2016

371.11

11052.19

61.53

4236.38

2519.94

4003400

14.7

0.28

1588.69

29.78


1-2 西双版纳州2009-2016年游客总人数与乡村旅游人数及

乡村旅游过夜游客人数柱状比例图

 

通过1-11-2,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西双版纳乡村旅游游客在全部游客中的比例。

1-3 西双版纳州2009-2016年游客总收入与

乡村旅游收入及乡村旅游过夜游收入比例

1-4勐海县2007-2016年旅游相关数据统计

           

年度

     
           

游客总数(万人)

     
           

旅游业总收入(万元)

     
           

乡村旅游人数(万人)

     
           

乡村旅游收入(万元)

     
           

乡村旅游人数占比(%

     
           

乡村旅游收入占比(%

     
           

游客人均消费(元)

     
           

乡村游游客人均消费(元)

     
           

2007

     
           

30.94

     
           

20700

     
           

10.17

     
           

400

     
           

32.9

     
           

1.93

     
           

669.04

     
           

39.33

     
           

2008

     
           

40.95

     
           

27800

     
           

15.05

     
           

700

     
           

36.8

     
           

2.51

     
           

678.88

     
           

46.51

     
           

2009

     
           

55.7

     
           

41900

     
           

23

     
           

1200

     
           

41.3

     
           

2.86

     
           

752.24

     
           

52.17

     
           

2010

     
           

65.47

     
           

62900

     
           

32.9

     
           

1600

     
           

50.3

     
           

2.54

     
           

960.74

     
           

48.63

     
           

2011

     
           

82.72

     
           

82900

     
           

27.18

     
           

1400

     
           

32.9

     
           

1.69

     
           

1002.18

     
           

51.50

     
           

2012

     
           

106.66

     
           

103900

     
           

46.4

     
           

2300

     
           

43.5

     
           

2.22

     
           

974.12

     
           

49.57

     
           

2013

     
           

138.19

     
           

142900

     
           

49.26

     
           

2500

     
           

36.5

     
           

1.75

     
           

1034.08

     
           

50.75

     
           

2014

     
           

171.88

     
           

200100

     
           

65.24

     
           

3300

     
           

38

     
           

1.65

     
           

1164.18

     
           

50.58

     
           

2015

     
           

227

     
           

236700

     
           

74.1

     
           

3700

     
           

32.6

     
           

1.56

     
           

1042.73

     
           

49.93

     
           

2016

     
           

352.05

     
           

421300

     
           

92

     
           

4600

     
           

26.1

     
           

1.09

     
           

1196.7

     
           

50

     

 1-5 勐海县游客总数与乡村旅游人数比例(勐海县未统计乡村旅游过夜游客数量)

1-6 勐海县旅游总收入与乡村旅游收入比例(勐海县未统计乡村旅游过夜游客数量)

勐海县乡村旅游人数在旅游总人数比例与乡村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乡村旅游消费额较低。

1-7 西双版纳州乡村游客消费额与勐海县乡村游客消费额比较图

 

 

 

 

 

 











































由上图1-61-7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乡村旅游消费量远低于其他旅游消费量。勐海县乡村旅游人均消费额比乡村旅游旅游人均消费额要高。该数据虽然不一定准确,但由于两地的统计标准一致,因此具有可比较性。

2.西双版纳州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

目前,西双版纳州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区域有景洪市的傣族园,现正在实施5A级景区提升改造。

勐海县勐景来2016年已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引进了“香水莲花稻田庄园”项目。

勐海县勐混镇宜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绣球花鲜切花为基础,与村寨农民签订种植与收购协议,准备开展绣球花种植并承接观赏游客、修建餐厅、客栈等旅游配套设施,拟建设一个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区域。

勐腊县南纳河野趣营地依托曼龙勒村寨:开展了村寨一日游,自营客栈年入住率超过56%。村寨民宿及农家乐床位达到100左右。勐腊县南纳河野趣营地有自己的网络运营系统,吸引了一些自驾游客,也有省外游客慕名而至。

景洪市曼掌村还处于成长期,以傣族文化体验为主要吸引点。

勐海县曼召村(手工造纸)、勐腊县曼旦(象脚鼓传承)、曼蚌(与望天树景区相邻)、曼朗(傣族村落风光)等其他一些旅游特色村处于建设期。

3.西双版纳州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些区域

景洪市

嘎洒镇 嘎洒镇距离中心城市景洪较近,一方面农家乐(餐饮)发展较好,曼景保从2004年开始发展傣家乐餐饮服务,勐龙镇满飞龙村,因为正宗的傣族美食和享有盛名的曼飞龙佛塔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另一方面采摘体验型农业发展较早,如葡萄、草莓、火龙果、柠檬等采摘,并逐步发展为与餐饮配套;第三是观赏娱乐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如观赏花田、神石寨云海等等。

大渡岗 大渡岗茶山,万亩茶园,景色天成。勐满村,是纯傣族居住村落,建筑独具特色。

基诺山 巴卡老寨,基诺族古歌文化盛行。巴亚村是有名的歌舞传承基地,2006年《大鼓舞》被列为国家第一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歌《摇篮曲》、民间乐器《奇科布谷》被列入西双版纳第一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吕村,拥有基诺乡第一家村史馆。巴亚中寨、洛特老寨等。

勐海县

打洛镇勐景来村;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迈村;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杭混村;西定乡章朗村;西定樱花也成为每年观赏的热点。

勐腊县

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纳嘎村,勐腊镇曼竜岱野趣营地,曼竜勒、曼旦、曼朗、曼蚌,勐仑镇曼安村。易武乡十字街村,是茶马古道上的茶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先人走出了连接古今的茶马古道,留下了“瑞共天朝”宝匾等遗物。

总体来说,景洪市农家乐发展较好,周围如曼景保、曼景发、曼回索等村寨的农家乐发展已成规模。勐海县旅游资源相对较少,但采摘等体验性的园区相对较多,勐腊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离中心城市较远,发展较为缓慢。

二、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总体来看,近几年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呈现出井喷式快速发展,但全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管理粗放、公共服务供给不力的矛盾突出,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仍以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为主,大多是低水平发展、低层次扩张、低档次经营服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性定位不足

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康体养生等建设目标已经明确提出,但并未将其分解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还没有很好地纳入到西双版纳州休闲与康体养生行业中。

2.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

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保护不到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村寨的风景林、水源林遭到破坏。建盖新房、修路等新的需求出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生态价值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重大旅游投资项目开工建设,乡村旅游资源经被一定程度的破坏和侵蚀。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方面 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积淀丰厚,内涵丰富。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文化元素历经变化,受到新文化元素的冲击。在西双版纳州现有的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项目都受到冲击,虽然指定了传承人,但发展的土壤不肥沃,传统的布朗弹唱、章哈、象脚鼓舞、傣族大鼓舞、慢轮制陶、贝叶经制作技艺等等因为“太土”愿意学习的人很少。甚至是在佛寺里面,一些流传下来的壁画也觉得过于老旧,要重新画上新式图案,有些甚至与佛寺文化不相匹配的元素也被画在佛寺壁画当中:比如在佛寺门口画上迎客松的图案。这些现象都说明文化传承的土壤发生了变化。西双版纳州有五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但强制介入难,文化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3.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跟不上

“衣食住行”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这当中的“食住行”与旅游休闲密切相关,也是旅游休闲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住宿与饮食,直接关系到旅游休闲业的生死存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这又是一个瓶颈。在大渡岗乡调研的时候,乡上提出设想,在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中,如果游客来到大渡岗乡可以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消费量就能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目前还没有“留客”的条件。景洪市嘎洒镇大安村神石寨,又如景洪市南糯山“花千谷”花卉观赏项目、到西定乡樱花道都凸显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关联度较大。

4.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突出

最近几年,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但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在论文的写作研究过程中,这一问题也被反复提及,从花千谷观花后,在嘎洒、勐养、勐海、勐混等多地也出现花海花田观赏景观,但时间都不长,一季花期后就不再出现。采摘体验有草莓、桃子、桔子、火龙果、葡萄、杨梅等等,看似种类繁多,但都是同类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同质化问题突出。各项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是提供观赏,比如傣族织锦;其他的如竹编、大鼓舞、象脚鼓舞、贝叶经制做、银饰制做等等有体验价值的项目都还没有成功的开发体验。目前的傣族村寨观光,如傣族园、勐景来、曼安、曼朗等等都傣族村寨风光观赏,大多数都停留在自然村落风光上面,同质化问题严重,不同类别的乡村旅游区域还有待培育。

以勐腊县来说,在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勐腊县的四个特色旅游村寨。曼龙勒村、纳嘎村、曼龙代村、曼安村,这四个村寨都在勐腊,都以傣族村寨风光为特色,四个村寨分布在不同地方,但观赏体验内容基本相同,同质化现象突出。

5.乡村旅游市场建设不足

乡村旅游缺少专门的从业队伍。农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受到重视,生产性合作社发展良好。但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州没有专门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有的地方有公司介入,但总的来说不是太普遍。较高档次的家庭农庄或农业庄园这一类休闲项目还是空白。虽然近年来有一些茶庄,但都以销售茶叶为主,休闲和旅游不是重点。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服务技能方面都还有待提高,难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到位。乡村旅游营销意识较为薄弱,利用电商进行宣传与营销的较少。大多数的从业者没有将营销延伸出去,与游客进行对接,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年轻人不愿意待在村里,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很多是村里年纪较长的人,服务理念跟不上社会的变化。

乡村旅游旅游商品开发不到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价值的旅游产品供给一直是个难题。在调研中,旅游部门的同志也认为,西双版纳州的旅游商品奇缺,游客来了后想要带回去一点伴手礼送给亲戚朋友都较为困难,现在较多的是买茶叶做旅游礼品,然而茶叶品质稍好的价格又非常的贵,不适合做伴手礼。坚果、辣椒酱、鱼酱、淘米水洗发露等等又因为产量不足不能面市。乡村旅游商品从创意设计、生产供应、市场开发、品牌营销都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制作、裸体无包装、廉价贩卖的阶段,与现代旅游商品经营还有明显的距离。乡村旅游商品的经营收益尚未形成规模,未能发挥应有的乡村经济带动作用。这些问题都还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三、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1. 提高思想认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力度。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机遇和前景,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起来,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体现西双版纳州的“乡土风味”“乡村印象”,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思维。在发展农家乐与乡村旅游区域体验、游览的同时,规划一些高端的乡村旅游庄园,加强旅游配套、延伸服务。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规划,实现资源互补,避免同质化发展。

有重点的选择乡村旅游发展对象。在调研中,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有多渠道来源,如新农村建设、扶贫资金、特色旅游村寨资金、文化建设资金等等,这些资金从不同的部门下来,经过不同角度的考察后进入不同的地方,往往难以形成合力。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项目进入特色旅游村建设,统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力量,形成合力。

在有资金的情况下,优先改善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区域的交通状况,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投资开发建设区,提高效率,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通过调研分析,在农家乐方面,景洪市周边嘎栋嘎洒地区比较具有地理位置优势,距离景洪市主城区在10公里左右,如曼景保、曼景法、曼回索几个村寨,在这一块都发展的非常的顺利,各有吸引力。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勐海县相对勐腊具有距离的优势,离景洪市只有50公里,交通便利,气候凉爽,符合一般游客休闲的需求。也因为离景洪城区较近,游客更加愿意当天返回景洪市,对住宿要求相对较低。应优先侧重于对乡村旅游区域的休息、餐饮服务进行改造。勐腊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质量较高,但与景洪市相距120公里左右,如果到曼朗、曼龙勒、曼龙岱等村寨,都还需要半小时以上时间。有的甚至还需要走两小时左右的乡道或村道,因此更加适合开展深度游、适合体验型的休闲娱乐,针对更加高端的游客,对吃、住、娱乐设施等要求更高。到勐腊县进行乡村游的游客,当天返回景洪市会比较累,因此如果在乡村旅游景区区域有较为放心的住宿,游客往往更加愿意住在景区而不是回到勐腊县城居住。则应侧重对乡村旅游区域进行更多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建设。

2.发展文化事业,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西双版纳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已经有包括慢轮制陶、章哈、象脚鼓舞等11个项目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是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的精神支柱,好好加以利用,可以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共放华彩:在保护中发掘,在发掘中发扬光大,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寻找到安放点,也为乡村旅游添光增色。

勐腊县曼旦村象脚鼓舞传习所波罕丙老师,堪称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带头人。波老师的传习所远在乡村,却闻名四海,不但在州内教习学生,还将象脚鼓舞带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前去传习所参观休闲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笔者曾与家人在传习所休闲游玩,连续住宿三天,品尝傣家美食、爬山赏景、趟河寻石、逛村寨、学打鼓、看制鼓、体验隆重的开门节……到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仍然依依不舍,大人也没有觉得特别的清冷不适应。

3.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

农家乐是最广泛的乡村旅游模式,目前中国的农家乐已数以万计。虽然“农家乐”没有专门的统计,但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体系,“农家乐”一般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提供观赏、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体验等服务,具有消费较低、重游率较高、近程为主。西双版纳州的农家乐也在乡村旅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全州400多家农家乐,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休闲氛围。在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中,景洪市的农家乐发展较好,如曼景保、曼景法、曼回索等傣族村寨已经成规模的发展民族特色美食餐厅。

目前,西双版纳州的农家乐多以提供餐饮、娱乐为主,能够提供观赏住宿、购物、体验服务的较少。但也有一些鱼庄提供餐饮、垂钓且可购买,采摘体验的园区也都可以体验并且购买但不能餐饮住宿。像上面介绍到的万喜庄,相对来说,是农家乐中发展的比较全面比较好的一种类型,农家乐的发展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一些升级调整的发展。

4.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

从一个体验性游客的角度出发,笔者与象脚鼓舞传习所的游客进行交流,总结起来笔者认为波老师象脚鼓舞传习所的成功与波老师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波老师作为象脚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功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型的呈现出来,让这“非物质”文化有声有色有型的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让文化具有了可承载性。二是作为文化人,波老师具有传承、展示文化的信念和决心,并付诸实践,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与敬仰,与来人产生了文化共鸣。三是波老师的家、象脚鼓传习所建筑面积宽阔,除了展厅,还有六间客房,网络通畅,三个卫生间,宽敞明亮,收拾的简洁宜人。波老师的夫人做的一手好菜,地里现采现做,鲜美可口,农家散养家禽、河鱼都可以作为美食,很是留得住人。总的来说,象脚鼓舞传习所克服了乡村旅游总常见的“日常问题”即卫生、居住、饮食、网络(与外界联系)方面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风景宜人、经济条件优渥又悠闲大度、被浓浓文化滋养,是一个与“休闲”的内涵相匹配的地方。

 5.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的建设

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将单个的家庭变成了一个产业的集体,可以弥补个人在资金、精力、经验等众多方面的不足,可以减少从业风险,增加竞争力,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目前,西双版纳州专业合作社较多,但在乡村旅游及旅游商品加工生产方面还是空白。可以鼓励协助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专业合作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助推其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目前,西双版纳州罗非鱼养殖户很多,特色休闲鱼庄也不少,可以开发特色酸鱼等产品。如易武、象明的酱油、豆豉等生产技术都很成熟,但老百姓对于注册商标、接受检验等事情生疏,觉得麻烦,不愿意去成立企业规模进行经营,产品不能进超市销售,只能在小市场买卖,对此政府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西双版纳州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却没有干花商品,也与加工环节息息相关,可加强加工环节的建设。在旅游市场投放包装精美、口味丰富、花果茶类、袋泡茶等小巧、方便携带、价格合理的茶产品;扩大茶的概念,开发傣药茶包等特色养生保健茶品,改善传统七子饼茶、傣药等不适合做伴手礼的状况。

改变乡村旅游的宣传思路。在课题调研过程中,笔者也对游客进行了一些走访。普遍上,作为游客,由于时间的稀缺加上经济方面的考虑,不论是到乡村或城市,总希望有一个旅游目的地可以让自己得到更高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享受,乡村旅游虽然对于游客来说有“乡村”的心理预设,但确有对文化内涵、整洁卫生、古朴自然等方面的要求,这方面的要求不会低于对大城市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繁华如云等方面的期待。不仅如此,对消费方面,总觉得应该略低于城市出游,在城里面一间房300元以上,感觉很正常,但对于乡村的住宿,200以上就会觉得太贵,这种心理预设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笔者在杭州同一个宾馆住了六天,亲戚朋友都认为是明智的选择,不用太累;笔者在村寨待上两天,就会有亲戚朋友表示疑惑,待到三天以上,基本上表示不能理解,普遍认为是待不住的。在勐腊县的曼竜代野区营地,经营方也表示,设定的游览时间就是一日游,在村寨里面观赏傣文化,佛寺听经,参观傣陶制作工艺,看看村寨风光;晚上可自助烧烤,或举行篝火联欢。第二天体验漂流和跳水。头一天来,住一个晚上(有帐篷基地),第二天离开。在宣传上面,可以更加注重对乡村休闲、慢生活、融合体验方面的定位和打造,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真正融入乡村、体会乡村的乐趣,也可以增加乡村游的收入,逐步改善乡村游的条件。

明确乡村旅游区域分工与合作目标,减少同质化发展。由于西双版纳地区目前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同质化较为严重,自身发展定位不够明确,部门指导定位也不是十分明确,其养生、休闲、文化、科技等划分不是太确切,休闲需求者对产品的选择也较迷茫。法国非政府组织农场分为九种性质: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能满足各种与旅游、教育等相关的功能,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如果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和规划,将西双版纳州的康体养生等建设目标细化分解到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去,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康体养生行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2016年西双版纳州旅游局《西双版纳州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2]表格是通过对西双版纳州旅游局信息科统计报表筛选整理出来的结果。

3]数据来源:勐海县旅游管理办公室。

4]西双版纳傣族园生态旅游网

http://www.yndzy.cn/dzy/shownews.asp?news_id=1637

5]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2012/1009/21085.html

 

(责任编辑:张婧)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边境旅游

发展模式探析

杨宏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666100

 

摘 要:边境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旅游业态——边境旅游。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我国各边境地区紧抓“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但是,目前我国边境旅游面临着区域竞争激烈,业态相似度高等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边境旅游发展模式,使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特色化、精品化、目的地化是目前边境地区发展边境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边境旅游的区域发展、合作及开发模式的特点,选择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适合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模式,以期使云南边境旅游特色化、精品化和目的地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边境旅游;发展模式;云南

 

边境,是邻邦接触的前沿,是与邻邦交往的窗口。边境旅游在推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平稳定,促进沿边开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与众多国家毗邻而居,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绵长的陆路边界,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旅游的重要环节。我国边境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11月,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之间开展的边境一日游活动是我国边境旅游的开端。随后开展的东北边境地区的中朝、中俄、中蒙边境旅游是我国边境旅游发展较早的区域。伴随着边境旅游的兴起,国家和各边境省份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边境旅游发展。但由于我国边境地区地处偏远,长期以来受经济、政治、交通、人才、宗教等因素的制约,边境旅游较内地旅游发展相对缓慢。

边境旅游发展模式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环境的变化,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国际区域合作发展大格局的逐渐形成,必将为我国边境旅游的发展和提升,以及与相邻国家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创造新的机遇。同时,在新的形势之下,由于各边境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边境地区旅游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边境旅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总结归纳不同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适合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模式,进一步促进云南边境旅游的发展。

一、边境旅游的内涵界定

张广瑞是我国最早研究边境旅游的学者,其于1993年就云南省瑞丽和畹町进行的关于边境旅游的考察。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断改善,边境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境旅游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共识。在国家颁布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中,将边境旅游定义为: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中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的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罗明义在《国际旅游发展导论》一书中,将边境旅游定义为:相邻国家之间相互开放水陆边境口岸,按照一定的协议和约定,允许相邻国家的居民相互出入边境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总之,无论如何定义边境旅游的概念,都要体现边境旅游的跨境性、组织主体的确定性、地域的特殊性和活动时间和区域的局限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在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两个概念上容易产生模糊理解,往往将边境旅游简单等同于跨境旅游,即边境旅游也必须体现跨境性。笔者认为,边境旅游应该包括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个部分,这里的国内旅游即国内游客到我国边境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而国际旅游即国内游客由我国边境口岸出境到邻国边境地区或邻国旅游者入境到我国边境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而跨境旅游顾名思义必须体现跨境,因此就不能包括以上边境旅游中的国内旅游部分。因此,本文提到的边境旅游既包括以上提到的国际旅游部分,也包括国内旅游部分。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边境旅游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边境旅游的重要性

2013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20161117日在联合国地71届大会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写进大会决议里并成为联合国积极推行的重要战略,得到与会190多个国家的一致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共同推进海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简称“五通”),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中,民心相通是实现其他“四通”的基础,只有在各国人民相互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边境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欧非大陆,贯穿于北、中、南三条线,在这种共同的战略性发展目标下,为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强调互联互通,既包括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我国与邻邦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因此边境旅游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沿线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与邻邦的民心相通,对于促进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睦邻关系、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局势稳定意义深远。

(二)“一带一路”倡议给边境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为边境区域发展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世界经济圈,这一战略受到亚欧多个国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国内沿线省份也纷纷响应这一战略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边境地区(口岸)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边境口岸是连接国内与国外的纽带,开放更多的边境口岸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必然趋势。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可以为我国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目前我国许多边境地区已经与境外区域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包括经济贸易与旅游合作等项目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带一路”产业结构构建环境下,边境旅游产业并没有形成稳定性的运行模式,边境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也呈现出不断丰富及完善的发展态势,这也为我国边境区域的旅游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会持续高速增长,这将给我国边境城市和边境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由于我国边境地区地处偏远,长期以来受经济、政治、交通、人才、宗教等因素的制约,面临“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其一,边境地区一直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食住行游购娱等都跟不上现在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边境区域中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而使旅游产业的构建为边境区域的经济创新提供有效依据。其二,一些边境的开放度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如俄罗斯由于没有将旅游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发展边境旅游方面可能就存在合作力度不够的问题。其三,区域竞争激烈、业态相似度高。我国边境线较长,接壤国家较多,同一区域可能存在多个边境口岸,如云南对缅甸和老挝边境旅游口岸较多,而这些地区资源具有相似性,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等十分趋同。因此,不同的边境旅游区域,必须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旅游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边境旅游发展模式。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边境旅游模式选择探析

(一)云南发展边境旅游的优势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云南边境游16个民族跨境而居,民俗、边关风情浓郁,自然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边境旅游先天的旅游资源和地缘优势。云南拥有16个国家一类口岸和7个二类口岸,边境口岸众多,具有发展边境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的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总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云南旅游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已经具备发展边境旅游的条件和基础。云南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一带一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无论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可以从陆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唯一省份。近年来,云南在与周边国家开展双边、多边的交流与旅游合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旅游合作也在稳步推进,沿边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云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旅游大省,是国内外游客选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这为边境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保障。国家已经将云南列为旅游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因此给予云南跨境旅游发展一系列政策支持,为云南发展边境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合作基础和政策方面都为云南发展边境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云南边境旅游模式选择

1.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构建“旅游自由区”或“自由贸易旅游区”。云南在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基础上,力求两区达到“旅游自由区”的标准,使两区更加开放。云南可以与老挝、缅甸、越南建设开放度高、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双边或多边跨境旅游合作区,如滇西南—老挝北部跨境旅游合作区、滇西—缅北跨境旅游合作区和滇南—越北跨境旅游合作区,并力求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无国界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结合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的地域特征和实际情况,在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边境旅游线路开辟、出入境便利化、跨国自驾车旅游产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业态培育、旅游科技推广和旅游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旅游合作,发展跨境旅游城市联盟、共同建设旅游品牌和开拓旅游市场。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两国或三国特色的“自由旅游区”或“自由贸易旅游区”。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型的边境旅游主体合作模式,即政府主动搭建平台,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积极融入。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应该是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第一主体,但是根据我国国情、经济体制以及云南边境口岸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当作为边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主导边境旅游发展。一方面,跨境旅游合作区涉及到境内外两个资源的利用和市场开发,管理任务复杂,以云南边境地区目前企业的能力来看,难以担当此大任。另一方面,由于边境地区地缘的特殊性,旅游合作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管理体制差异等行政体制的障碍。因此,只有通过政府,才能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势力,监督企业行为。云南的跨境合作还处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积极寻求与相邻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拟定合作内容并签订合作协议,主动搭建平台,引导旅游企业的合作行为,并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倾斜,进一步提高合作区口岸开放度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争取实现免税、免签和车辆的自由通关。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同样是合作的重要主体,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因此,云南发展边境旅游的合作模式是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企业积极参与,非政府组织参与来实现。

  3.资源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模式。一方面,由于临近的老挝、缅甸和越南三个国家保留着大量的民俗资源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文化,云南边境地区拥有宝贵的民俗旅游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云南边境地区气候自然条件优越,旅游开发程度较低,因此拥有丰富的观光休闲资源和养生养老资源。针对云南边境旅游产品开发,需要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同样需要结合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云南发展边境旅游关注入境和出境两大旅游市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内这一庞大的旅游市场。因此,云南边境地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目标市场,使旅游产品开发更有针对性。

4.“内联外拓”的发展模式,使边境旅游由边境口岸城市向双边或多边腹地延展。一方面,对于如磨憨、瑞丽等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功能较为完善的边境地区,可以采用依托边境城市(口岸)这一发展模式。采用这一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边境城市(口岸)的功能和规划布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实施,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设跨境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商、宜旅、宜居的边境国际化口岸城市。由于与云南接壤的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边境城市还要凸显边境购物的重要性,注重“免税店”和“特色购物街”的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将边境旅游线路延伸到内陆精品景区,带动内陆旅游发展。如云南边境旅游可以打造如“(磨憨+昆明或滇西北)+(磨丁+琅勃拉邦)”组合形式的跨境+精品景区线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凡. 云南边境口岸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陈雪婷,陈才,徐淑梅. 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12,03:152-159.

4]秦学. 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粤港澳区域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4):697-703.

5]陈雪婷,陈才,徐淑梅. 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12,03:152-159.

6]杨效忠,彭敏. 边境旅游研究综述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2,04:19-24+93.

7]李飞.跨境旅游合作区:探索中的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J.旅游科学2013,(05:10-21+41.

 

 (责任编辑:李玉云)

 

 

 

“一带一路”助推云南与周边国家

南传佛教文化交流

李秀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内涵在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地缘相邻、历史人文交往悠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为战略依托,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打造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平台。在这一进程中,宗教作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与精神纽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沟通作用。

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长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的里程为1247公里,覆盖云南省的8个州市,占湄公河流域面积的22.5%。自古以来,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国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云南省内有16个民族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跨境而居,民族同根、文化同源,人员交流往来频繁,边贸商旅活跃。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以湄公河为纽带,“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流域内拥有众多南传佛教信徒。根深叶茂的南传佛教成为推动云南省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载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南传佛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从区位上看,云南是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地带以及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云南与周边的东南亚、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国家之间相互交往最早、合作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连接“三亚两洋”、通江达海沿边的地缘人文优势,在国家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人文方面,云南与缅、老、越三国4060公里长的共同边界上,有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景颇、傈僳、拉祜、怒、阿昌、独龙、佤、布朗、德昂16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在国境线两侧相邻而居,边境结合地区具有山水相连、通道众多、民族相同、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似、边民往来密切的特点,在地理人文和经济发展层次上可视为一个“圈”,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跨界民族构成了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文化关系。

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





     
     

 

 

 

 

 

 

 

 

 


二、从宗教文化关系来看,云南与东南亚接壤地区正好是亚洲大陆腹地与中南半岛和印巴次大陆的结合带,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成为中国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的交汇点和边缘重合地带。在秦汉时期,这里就与周边文化发生了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宗教方面,云南民族文化也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自公元前3世纪传入东南亚,唐代以后又自缅甸、泰国传入云南傣族地区,逐渐成为傣族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对傣族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公元11-14世纪,包括缅、泰、柬、老四国在内的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最终形成,而当时云南南部、西南部傣族地区也属于该文化圈的范围。发展至今,南传佛教仍然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诸国的主要宗教,佛教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世代代融入他们灵魂和血液的文化基因。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民族文化同源,相当一部分民众具有共同的南传佛教信仰基础,这种天然的社会文化生态使得双方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形成了深厚的地缘、族缘和教缘关系,奠定了云南与周边南传佛教国家交流、交往的独特优势和基础。

三、从区域合作的层面来看,相邻地区的文化合作与宗教交流也十分重要。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按照地缘关系、经济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因此,相邻各国及其毗邻地区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最佳伙伴。在这一进程中,包括宗教在内的地缘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各种大大小小的经济圈,总体上均与相应的文化圈重叠或交叉。国际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区域化的成功,一方面会加强区域内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只有扎根于文明共同体中才会有所成就,文化和宗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经济合作的基础。南传佛教在云南和东南亚地区已传承1000 多年,虽然在不同地域有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但是其文化核心却是南传佛教,在信仰南传佛教区域形成了以族缘、教缘和地缘认同为主的地缘文化一体化效应,为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亲密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

四、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要求——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来看,宗教和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命运共同体”主要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即“讲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赢(经济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开放包容(对外关系上)”。这一战略构想包括致力于打造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其中,利益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和基础,责任共同体是保障,情感共同体是纽带,而宗教认同正是情感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的“互联互通”,命运共同体是文化的包容和谐与相互借鉴,中国将秉承“亲诚惠容”理念,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以包容和尊重减少文明的冲突,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而宗教恰恰具有沟通民意民情方面的独特作用与重要优势。南传佛教不仅可以为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提供思想资源,而且可为公共外交提供平台和通道。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积极发挥南传佛教公共外交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云南宗教界与东南亚国家间宗教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间的民心相通,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发挥云南与周边国家文化相通、宗教习俗相近的天然优势,以此为纽带增进互信理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兼容,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洛 婕)

 

 

 

沿边开发开放视域下西双版纳

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研究

于志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西双版纳优势在边、出路在边、潜力在边。沿边开发开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富裕美丽开放幸福西双版纳的活力源泉。“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是在沿边开发开放实践中对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进行的积极探索。本文试图结合西双版纳州情,主要以磨憨口岸“以一带三”监管模式为例,对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分析。

关键词:开发开放;一口岸多通道;监管

 

一、西双版纳创新口岸(通道)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边民之间悠久深厚的商贸历史传统和对外经济贸易增长的现实需要,构成西双版纳创新口岸(通道)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1.历史传统

西双版纳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最南端,是国家首批沿边开放的地区,与老挝、缅甸接壤,邻近泰国、越南。边境线全长966.3公里,其中,与老挝接壤677.8公里,占中老国境线全长的95.5%,与缅甸接壤288.5公里。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勐腊县的勐满、勐腊、勐伴、易武、勐捧、磨憨等乡镇所辖两百多个自然村与老挝为邻。勐海县的勐满、西定、打洛、布朗山,景洪市的勐龙、景哈和勐腊县的关累等乡镇所辖一百多个自然村与缅甸山水相连。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中老、中缅边境大小通道众多。除已经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磨憨和打洛之外,还有60多条,其中10条是重点通道,中老6条:曼庄、勐满、新民、勐润、勐伴、朱石河;中缅4条:勐龙、勐宋、巴达、布朗山。这些边境通道历史悠久,为边民之间的通婚、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拉动了对外经济贸易,促进了双方友好合作。比如,中缅边境的打洛历来就是边民互市的重镇,也是滇南与东南亚国家商业往来的重要通道和驿站。

2.现实需要

快速发展的对外交通和日益频繁的经贸往来使得口岸通关压力不断加大。

新时代的西双版纳,水陆空交通更加便捷。一江连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和正在加快推进的泛亚铁路中线都将从西双版纳出境,连接东南亚各国。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已开通20余条国内航线和往返老挝琅勃拉邦、泰国曼谷等地的国际航线。目前西双版纳已经基本形成水陆空兼备的直达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立体交通网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窗口和核心区,为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打造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夯实了基础。

尤其是,沿边开发开放、西部大开发、跨境合作、自由贸易多重利好政策叠加,“一带一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实施,罂粟替代种植、境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等项目顺利开展,带动了机械设备出口和产品返销的增长,促进了边境贸易快速发展,推动了西双版纳对外经济贸易不断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对外经济贸易总额从10.3亿美元增长到28.1亿美元,年均增长22%。这对通关便利化和口岸(通道)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西双版纳已经拥有4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即通往老挝的磨憨口岸、通往缅甸的打洛口岸、通往老缅泰等国的景洪港水运口岸以及西双版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此外,关累、勐满已经列入《国家口岸发展规划(20112015)》,关累已经进入批复程序,勐满也正在积极申报。即便如此,口岸通关能力依然不足以承载迅速增长的出入境客流和货流,通关便利化水平受到极大影响。

另一方面,非口岸边境通道在原则上不允许货物进出口,严重制约了通道功能发挥,大大限制了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同时也给防范和打击经济走私、文化渗透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进一步探索发挥边境通道(特别是重要通道)的传统优势,创新口岸(通道)监管模式势在必行。

二、“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基本情况

1.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的意义

“一口岸多通道”指口岸的监管和查验单位(主要是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将口岸附近的主要货物进出口通道纳入监管和查验范围,是着眼于解决通关(主要是货物通关)便利化问题,是对口岸(通道)监管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有利于疏导口岸通关压力,加强和规范边境通道管理,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利于防范和打击经济走私和文化渗透,维护边疆繁荣稳定;有利于加强互联互通,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先行先试,加快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因此,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

2014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支持云南开展‘一口岸多通道’口岸监管模式创新试点工作”。20155月,海关总署出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16条措施,提出“支持云南、广西等地开展“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创新,对过货量大的通道,可单独开放;附近已有开放口岸的,将其作为附属通道。”2016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691号),提出“研究规范边民通道管理,积极推进“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创新。”20169月,西双版纳州委第八次党代会议提出“创新口岸监管模式,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2.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的实践探索

目前,广西凭祥口岸、云南瑞丽口岸、猴桥口岸等都对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可供借鉴的经验。

2017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位于中国和越南边境的广西友谊关公路口岸扩大开放浦寨、弄尧2个通道,通道性质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通道。友谊关公路口岸扩大开放后,查验业务由现有机构和人员承担,不另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主要做法和经验:整合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流程;推动边境贸易货物监管中心建设,配置完善监管设施;采取分时段、分区域分流货物等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试点移动查验作业,全面推进监管作业无纸化改革;在通道建设并投入运营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

云南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积极探索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管理模式。主要做法和经验:建成并投入使用瑞丽口岸联检中心查验货场和章凤口岸新联检楼、配套查验场两个项目工程;建设完成畹町口岸芒满通道临时开放联检查验设施,并通过了省级功能验收;申请通道临时开放时间由三个月延长至半年。 

云南省保山市猴桥口岸的做法和经验:对自治通道探索电子联网监管模式,矿产品进口监管现场图像、过磅数据实时传输;对胆扎通道采取预约通关模式进行监管。

3.西双版纳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的可能性

目前,西双版纳境内的口岸(通道)监管和查验单位有:西双版纳海关、勐腊海关、打洛海关;西双版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勐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双版纳边防检查站、景洪港边防检查站、磨憨边防检查站、打洛边防检查站以及西双版纳州公安边防支队(正旅级)下辖10个边境检查站和省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正旅级)等。

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可操作性较强的有三个:磨憨口岸“以一带三”监管模式,磨憨口岸下辖磨憨货运专用通道、曼庄边境通道、新民通道;打洛口岸“以一带二”监管模式,打洛口岸下辖布朗山通道和巴达通道;景洪港口岸“以一带二”监管模式,景洪港口岸下辖勐龙通道和勐宋通道。此外,长远来看,在关累港和勐满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后,还可以探讨关累港口岸“以一带一”监管模式,关累港口岸下辖朱石河边境通道;勐满口岸“以一带二”监管模式,勐满口岸下辖勐润通道和勐伴通道。

本文主要以创新磨憨口岸“以一带三”监管模式为案例进行探讨。

三、磨憨口岸与主要通道的基本情况

1.磨憨口岸

磨憨口岸是国际客货公路运输口岸、中国与老挝双边协议口岸和最大的公路口岸,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端、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内。该口岸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我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昆曼国际大通道从此出境,距云南昆明701公里、景洪170公里,距老挝南塔58公里、波乔228公里、琅勃拉邦285公里,距泰国清孔口岸228公里。

1992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并被列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的地区;19931222日,中老两国共同宣布正式开通磨憨—磨丁国际口岸;2000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磨憨口岸为边境贸易区;200496日,国务院批准磨憨口岸开展口岸签证工作,并对第三国人员实行开放。

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管委会负责该口岸的协调管理,勐腊海关、勐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磨憨边防检查站承担该口岸的查验监管任务。“十二五”期间,磨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累计为593.47万吨,年均增长20.7%;进出口货值累计81.38亿美元,年均增长25.1%;出入境交通工具累计为128.99万辆次,年均增长17.3%;出入境人员累计为410.18万人次,年均增长11.7%

201571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函〔2015112号);201634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而且,磨憨口岸已成为全国进境植物种苗指定入境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入境口岸和云南省第一个“关检”合作试验区、全国第一家国际陆路快件监管中心所在口岸。随着试验区和合作区建设的推进、口岸特色功能效益的显现,磨憨口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通关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2.磨憨货运专用通道

磨憨口岸是昆曼国际公路的重要节点,随着出入境客货量的迅速增长,磨憨口岸至老挝磨丁口岸之间时常出现拥堵,且此路段地形狭窄,无法扩宽路面,单一通道已无法满足中老两国的贸易需求。

2013515日,中老双方在磨憨公路口岸签署了《中老关于设立磨憨(中国)—磨丁(老挝)口岸货运专用通道的工作会晤纪要》,双方原则同意设立货运专用通道,实现客货分流。货运专用通道距中老29号界碑主碑西北方向约500米、中方磨憨口岸联检大楼约600米、老方联检大楼约300米。201511月,双方经过实地勘察确定了货运专用通道中老对接点,并达成正式协议,同意开通货运专用通道。货运专用通道分为中国段和老挝段。中国段全长860米,现已竣工,并于201612月通过验收。老挝段全长1654米,分新建路段和改扩路段,新建路段全长490米,宽24米,2016630日正式开工建设。为保障货运专用通道建成后顺利投入使用,配套联检查验功能区的选址、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已经开展。

货运专用通道建成启用后,将实现客、货分流,口岸通道承载能力、综合功能、通关便利化水平将得到较大提升。同时,磨憨—磨丁分别由客用专门通道和货运专用通道连为一体,体制机制协调统一,产业布局融合发展,“两国同城”特色将更加鲜明。

3.曼庄边境通道

曼庄边境通道是《中老边境制度条约》协议口岸,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与老挝丰沙里省奔怒县接壤,距勐腊县城20多公里、老挝丰沙里省奔怒县城50多公里,是西双版纳州通往老挝历史自然形成的重要陆路边境通道、与老挝丰沙里省开展经贸活动的唯一重要边境通道。

曼庄边境通道交通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现设有西双版纳州公安边防支队曼庄工作站和勐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曼庄办事处,配备有相应的办公、查验设施及生活设施,勐腊海关以预约通关方式进行临时监管。

4.新民边境通道

新民边境通道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与老挝乌多姆赛省那么县接壤。距磨憨口岸8公里、勐腊县城45公里、老挝乌多姆赛省那么县城60多公里。是《中老边境制度条约》协议口岸、西双版纳通往老挝历史自然形成的重要的陆路边境通道。

新民边境通道交通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现设有西双版纳州公安边防支队尚勇工作站。中方先后对新民边境通道道路进行两次改造,并利用双边定期会晤,积极推动老挝乌多姆赛省政府对老方段内道路进行改造,目前通道已实现全天候通车。老挝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经贸往来,已批准与新民边境通道相邻的布拉坎口岸为省级口岸,并配备了相应的口岸查验机构。

综上所述,磨憨—磨丁口岸货运专用通道着眼于解决磨憨-磨丁口岸现有通道拥堵问题,提高通关效率。曼庄通道、新民边境通道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也日益凸显。三个通道效益良好、布局合理,将其纳入磨憨口岸监管范围,创新“以一带三”监管模式有利于促进西双版纳与老挝的经贸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和扩大合作领域,促进“睦邻、安邻、富邻”。

四、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1.基本思路

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涉及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事权在中央与地方先行先试的矛盾是创新口岸(通道)监管模式面临的体制困境,解决这个困境非地方政府一己之力可以为之。鉴于此,一方面,主动总结广西凭祥口岸、云南瑞丽口岸、云南猴桥口岸等其它地区现有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推动相关单位、部门在具体操作层面对口岸(通道)监管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另一方面,回归创新“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的初心,即解决货物通关便利化问题,把握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契机,努力推动云南(磨憨)关检合作试验区和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2.具体建议

1)积极推动边境通道纳入口岸监管范围

请外交部通过外交渠道尽快将磨憨—磨丁货运专用通道纳入《中老边境制度条约》对等开放协议口岸;请国家口岸办批准将货运专用通道、曼庄边境通道、新民边境通道纳入磨憨口岸管理范围,并尽快批准开放;这三个边境通道距离相对较近,便于监管,建议由属地“一关两检”部门派驻人员按口岸管理方式查验监管,将现行的预约通关、临时监管改为驻点监管;积极改善边境通道工作人员办公和生活条件。

2)努力解决人员、资金问题

目前,磨憨口岸的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是勐腊海关和勐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派出机构,建议推动成立磨憨海关(正处级)、磨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处级),并请中编办和国家相关部门增加人员编制;请昆明海关和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内部人员调剂为磨憨口岸增加人员;按照“遵行现行行政区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整合口岸监管查验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勐腊县政府以事业编制的形式为口岸查验监管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

请云南省口岸办为通道监管查验设施建设和运作提供专项资金。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扩大口岸专项资金和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适用范围,争取将边境通道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国家资金补助范畴。

3)积极推进云南(磨憨)关检合作试验区建设

20176月,云南(磨憨)关检合作试验区启动仪式在磨憨口岸举行。勐腊海关、勐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三互”,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开展合作,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实现“三个一”,即“一个窗口、一次申报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新模式,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要积极配合勐腊海关和勐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配套制度措施,全方位提供保障特别是经费保障,推动关检双方全面深化“三互”和“三个一”合作机制,全面开展关检一体化,融合开展执法监管,进一步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协同促进沿边开发开放。

4)积极推进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通关一体化政务公共服务平台。20175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年底全覆盖。“单一窗口”是指国际贸易和运输相关各方在单一登记点递交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关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和单证的一项措施,实现了进出口数据申报“一个平台、一点接入、一次递交、一个标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政企信息共享和电子数据互换,是优化口岸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要高度重视“单一窗口”的推广运用,充分利用新闻发布、政务网站、报检企业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及货代公司安装“单一窗口”申报平台,选好配强报检人员和原产地证申领人员;做好技术服务,及时收集企业反馈信息,协调解决企业在“单一窗口”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业务问题,不断完善申报平台。

参考文献:

1]沈建明:《我国口岸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02

2]王丽英:共享理念下口岸各部门协作机制研究[J],求索,201711

3]陈立:试论海关推进口岸“三互”大通关改革的困境与策略[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604

(责任编辑:何山河)

 

 

中等职业教育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

——以景洪市职中为例

张娟娟

(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积极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要积极促进民心相通。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承担着民心相通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传播在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和课程改革同时,还必须兼顾沿线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强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软硬件建设与保障等问题的探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传播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沿线国家要携起手来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并将“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列为教育合作的重点之一。紧紧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的目标定位,西双版纳正着力在经贸发展、互联互通、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凸显出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战略地位和责任担当。目前大部分合作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大量人力支撑。已有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无法解决沿线国家职业技术培训能力不足及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匮乏问题。职业教育仍处于不断探索和试错阶段。

一、中等职业教育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取得的成绩

2003年至今,景洪市职中分别与老挝北部、泰国北部4所中学和2所大学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共建立了5个汉语教学点,培训外籍师生5000余人。在长达14年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职能,积极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深入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确立了“交换派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软、硬件建设已经趋于完备,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序号

景洪市职中对外交流项目

人次

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内、外培养专业教师

40

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外籍教师

17

3

学生培养方面:赴泰国进行语言文化交流

212

4

学生培养方面:接收老挝、泰国留学生

232

5

老挝留学生HSK(汉语水平考试)五级

9

6

老挝留学生HSK(汉语水平考试)四级

107

7

老挝留学生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

37

8

老挝留学生升国内本科院校

27

9

老挝留学生毕业就业

158

10

“对外文化夏令营、冬令营”

5

11

景洪市职中老挝、泰国汉语教学点人数

460

 

二、中等职业教育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面临的问题

随着对外合作的推进,现有的国内少数民族学生、沿线国家留学生和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已无法满足国际产能合作对国际化跨专业、跨学科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考虑到双语双文教师在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上的相对优势,以往学校首先考虑选派泰语、老挝语和英语专业本科教师负责国内泰语专业、外籍留学生和国外汉语教学点的教学工作。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对涉外教师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一定的压力。教师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仅限于个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外籍学生对中等职业课程学习的需求。教师急需通过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技能、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来提高教学效能。

2.国内泰语专业学生培养方面。泰语专业学生大多来自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虽然与泰国文化同源,习俗相似,语言相近,在语言文化学习与交流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学习缺乏内动力,对学习和发展前景不够重视,语言交流能力不高,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薄弱,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升学率不高。

3.外籍学生培养方面。针对国外教学点外籍学生和外籍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仅局限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服务HSK(国家汉语水平考试),无法突破企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瓶颈。例如,HSK考证作为外籍人员在国内就业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不能满足外籍留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需求,进而影响就业、择业和创业需求的实现。因此要以培养语言专业人才为契机,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现有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跨专业技能实践和操作。泰语作为小语种,国内教学教材屈指可数,中职和高职教学更多依靠国外引进教材,教材内容脱离国内少数民族学生学情,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都需要完善。

2.学校专业设备采购程序繁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制约中职学校进一步扩大外籍学生招生规模。

(三)外籍留学生管理方面

1.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将外籍留学生完全等同于中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存在很大压力。

2.人身安全方面。由于文化的差异,外籍留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时有发生,基层教育工作者管理难度大,安全问题无法有效预防和管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极易引发外交外事纠纷。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如果只强调学校作为监护人的职责,将制约学校对外籍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3.学籍、资助管理系统方面。中职学校招收外籍学生缺少学籍管理政策措施支持,学校通过向上级部门报备,使用“9999+00+学生出生年月日+00+学生序号”的方式勉强为3届外籍学留生注册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和申请国家资助。中职学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关系到外籍留学生资助、职业资格证书报考、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教师编制配备及学生和学校切身利益的多个方面,急需改进完善。

(四)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方面

现有的中职学校国际教育合作仅局限于对等合作和向泰国大学输送国内泰语专业学生项目,国际校际教育合作和产教合作交流信息平台单一。新形势下,需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特色功能,搭建实习、就业平台,进一步扩宽国内专业学生和外籍学生就业渠道。

三、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重要任务,既要把握机遇、扎实推进,又要遵循边疆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1.认真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机遇,搭乘次区域合作框架下的政府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职能,深化现代化职业教育常态化机制,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支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以“三个面向”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不仅注重外籍学生在规模上的扩大,更要注重语言交流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满足学生就学、就业、择业和创业愿望,夯实沿线国家民心基础;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内动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学习和发展前景的信心,因材施教,重点培养,鼓励学生继续升学深造。

3.重视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中职学校对外文化交流教学质量管理、诊断和改进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跨专业、跨学科实践教学,传承民族技艺。

4.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对外合作交流与传播经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搭建多维校际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加快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引进来,走出去”的软实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对策

(一)人才培养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推动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坚守教育阵地,防范敌对势力的教育文化渗透。

2)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深入企业学习,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3)结合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国家汉办、国侨办和学校对外交流处组织的专业培训,多渠道帮助教师了解东南亚沿线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风土人情,夯实传统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授课能力,规范对外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运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诊断和改进体系评估教学质量,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及国外支教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维国际校际教育合作提升泰语、老挝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技术、技能。20176月,课题组教师拜访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听课观摩,参观访谈,交流分享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经验。20177月课题组泰语专业教师赴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参加“对外泰语教学技巧”培训,针对性提升教师泰语教学应用技巧和泰语听、说、读、写教学技巧。交流学习让青年教师回炉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深入了解东南亚国家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4)建立“语言+专业”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满足学生的就学、就业、择业和创业需求。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双语双文教师优势,认真研究东南亚沿线产业发展的人才供需关系,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实际情况,充分使用学校专业教学设备,制定以服务当地经济文化为主旨的“语言+专业”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培养计划;结合教材与班级学生学情,制定学生专业技培养方案。针对即将面临顶岗实习和升学深造的二年级学生,提升其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跨专业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课题组教师制定《泰语导游》-现场导游、《商贸泰语》-产品推介和《中国文化》-茶艺师等技能培养课题;针对一年级新生,则以“购物情景”鼓励学生开口说泰语;通过教研组活动和集体备课交流学生跨专业技能培养课题方案,确立培养步骤;充分利用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设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多元化评价表》反复总结教学及跨专业技能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最后通过教学技能竞赛完成对跨专业、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题组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课题表

序号

教师

学校

班级

专业技能课题

1

起燕

景洪市职中

老挝四班

《餐饮服务员》-问题处理

2

玉儿

景洪市职中

泰中68班

《泰语口语》-购物

3

宁海飞

景洪市职中

老挝四班

《汉语导游》-现场导游

4

张娟娟

景洪市职中

泰中61班

《商贸泰语》-产品推介

5

肖红艳

景洪市职中

老挝四班

《中国文化》-茶艺师

6

吴克慧

景洪市职中

泰中61班

《泰语导游》-现场导游

 

5)吸收学校各专业骨干教师加入到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中,丰富对外文化、职业技术技能交流。根据国际教育合作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创造性地调整对外交流教师选派模式,由单一的双语双文转变为专业骨干,整合国际教育资源,服务教育科技“走出去”。

2017年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对外文化交流外派教师名单

 

序号

姓名

学校

专业

外派学校

1

李莉

景洪市职中

英语

老挝琅勃拉邦省和平中学

2

秦李红

景洪市职中

英语

泰国孔敬府亚洲学者学院

3

杨兴蕊

景洪市职中

舞蹈

泰国清莱市第五学校

4

洪瑜

景洪市职中

音乐表演

老挝琅勃拉邦省和平中学

5

陈蕾

景洪市职中

学前教育

老挝乌多姆赛省寮北华文学校

6

李忠

景洪市职中

汉语言文学

泰国清迈大谷地华文学校

7

卢思年

景洪市职中

乒乓球教练

老挝琅勃拉邦省和平中学

 

  (6)通过国际校际合作“培养+引进”的方式,鼓励教师攻读泰国研究生,引进老挝、泰国专业教师在校内支教交流,培养一支高效、专业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同时,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教师的待遇,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诊断和改进体系,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质量。

2.加大国内泰语专业学生培养力度

1)对于国内学生,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和发展意识,持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对学习和发展前途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2)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跨专业技能的掌握。通过开展东南亚民俗风情活动增进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资源禀赋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提升其国外学习、就业的适应能力。

3)课题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和东南亚国家热门行业,创设跨专业情景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做什么像什么”的信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翻转式课堂和课外职业能力拓展,促使学生自信展现语言交流能力和跨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教师创设的职业情景中,利用周末实地考察学习任务,开阔视野,团结协作,各抒己长,模仿案例,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融入所学到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跨专业技能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情景实物展示小组习得成果。

4)根据服务当地和学校周边社区文化经济的宗旨提升校本教材的实践运用。以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为例,学校作为景洪市主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窗口,每年都承担着接待老挝、泰国代表团来学校交流参观的任务,课题组因地制宜,编译《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简介》等校本教材,辅导国内专业学生使用泰语向来宾介绍学校基本情况,以点扩面,辐射到西双版纳州内重要景点的解说能力。

5)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升学深造,不断提升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

6)制定“双班主任制”、“校点学生负责制”和“学校参与制”,参与泰国教育合作项目学生管理工作。20178月,学校共有24名同学参加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语言文化交流”项目,7名同学参加“学士人才培养”项目。考虑到参与泰国孔敬府亚洲学者学院和清莱皇家大学教育合作项目的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足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为能够使家长放心,帮助学生顺利适应泰国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学校积极选派教师赴泰国协助对方学校参与学生管理。

3.加强外籍学生培养力度

120179月学校共接收来自老挝北部各省的56名师生,针对外籍留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就读要求,学校创造性地调整课程结构:“HSK4级(国家汉语水平考证)1+专业技术技能学习1+国内外顶岗实习1年”。为能顺利完成外籍留学生人才培养任务,教务处联合对外交流处、外语教研组做好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科任教师、班主任、教室、宿舍等各项配套准备工作,积极预见第二学年外籍留学生跨专业学习专业技能、技术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可行性解决方案。第一学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尽快适应学习、生活新环境,强化汉语基础知识学习,完成HSK4级考证;第二学年,尊重外籍留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意愿,统一调剂,合理安排学生跨专业学习职业技术、技能,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第三学年,参与高三顶岗实习,全面提升职业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学校与外籍留学生、家长三方签订《外籍留学生实习协议》,明确顶岗实习期间安全责任。通过分析老挝留学生5班的《外籍学生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发现:外籍留学生热衷的专业恰好反映“一带一路”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中经贸发展、互联互通、文化旅游合作项目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老挝留学生5班高二年级专业选择统计表

 

专业

人数

专业

人数

旅游服务与管理

22

会计电算化

8

酒店服务与管理

5

汽车驾驶与修理

5

计算机网络技术

11

计算机运用与维护

2

 

2)针对汉语教学点的外籍学生,使用《博雅汉语》等优质教材规范教学内容,服务HSK(国家汉语水平考试),按教学点需求提供专业技术、技能指导,服务教育科技“走出去”。

(二)教学内容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对外文化交流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建设需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的职能,以服务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创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共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力求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解决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除了调整课程设置外,还需要更新课程内容:一是要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现代化;二是要适当增加教材多样性,充实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丰富性;三是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达到教材资源的最优化。

1.国内泰语专业的课程模块

1)公共课程模块。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基础公共课程,提升语文的鉴赏能力,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发学生内动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前途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2)专业课程模块。通过听、说、读、写加大语言交流能力课程学习力度,提高学校专业设备和资源的有效使用率;鼓励专业组开展多维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国内泰语专业学生与老挝、泰国学生交流交往;定期开展泰语基础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客观上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综合实训模块。通过“语言+技能”复合型课程,加强商贸泰语、泰语导游、泰语写作、泰语翻译和校本教材等专业技术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创新创业模块。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操作和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实践校本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培养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2.外籍学生的课程模块

1)公共课程模块。通过校本教材全面介绍中国、老挝的历史、文化、艺术、礼仪;加大汉语听、说、读、写语言基础课程学习力度,保障顺利完成HSK4级考证。

2)专业课程模块。跨专业理论课程。

3)综合实训模块。跨专业技能实操课程。

4)创新创业模块。创新技能大赛,参与企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运用能力。

3.坚持中职教育的公益性,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生容纳量;简化专业设备购买申报审批程序,方便专业实训设备尽早投入使用。

(三)外籍留学生的管理方面

1.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政治及意识形态色彩,不强制外籍留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鼓励外籍留学生参加中国文化类、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2.安全问题方面

为响应开展外籍留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安全问题的关心,一是通过寻求上级教育、外事、公安等部门参与到学校对外籍留学生的管理中,让外籍留学生深刻感受国家的关心与重视。20179月,景洪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警官组织56名老挝留学师生学习《云南省出入境管理条例》及临时居住证持有等注意事项;同时,景洪市卫生局对老挝留学师生进行登革热、艾滋病等疾病预防和救治方法进行宣传;二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完善外籍留学生管理制度,译制《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外籍留学生管理制度》、《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外国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招收外国留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加强外籍留学生管理;三是学生考勤、纪律和学习情况周报制,每周对外交流处及时将班主任反馈的学生考勤、纪律和学习情况与老挝对方学校对接,协助对方学校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例如外籍留学生请假回国,需要由中方、老方和家长确认情况的真实性,学生向对外交流处交请假条等材料备案后方可离校;四是强制所有外籍留学生参加学生平安保险,学生平安险的特点是保金低,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承受,完善保险责任协议条款,明确外籍留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使其更加注重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3.学籍资助管理系统方面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学校正通过各级请示完善20179月接收的55名老挝籍留学生的各项材料,为外籍学留生注册学籍和申请国家资助,帮助家庭经济特别贫困的外籍留学生完成学业;同时,积极推进国家针对外籍留学生的学籍信息管理政策。

(四)现有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方面

一方面,搭乘国家战略发展契机,结合边疆多民族地区对外交流实际情况,加快多维校际教育合作,建立多维合作产教平台,相互交流,共享资源。2017年学校继续加强与泰国北部、老挝北部建立多维校际的教育合作,为国内学生、教师的升学深造寻求更多出路。经过前期互访考察、交流合作意向,20173月学校与老挝琅勃拉邦省和平中学签订《扩大招生教育合作协议》,将招收留学生人数扩大到每年40人,实现每年在校外籍留学生人数在80人左右;20174月学校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备忘录》,作为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在中国合作的首家中等职业学校,我校输送的学籍学生不但可以享受与泰国当地学生同价学费,还降低录取条件。目前,学校与清迈远东大学教育合作项目还处于进一步磋商中。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实习基地学校联系委员会和清迈远东大学等职业教育平台,共享东南亚国家企业实习、就业信息。同时,学校也积极加入到了国际实习校点的建设中,按照教学实际需要接收来自清莱皇家大学泰语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工作。 

  该课题经过历时8个月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规范对外文化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对外文化交流“语言+技能”跨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科研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如何在一学年内有效提升55名老挝留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外籍留学生的学籍问题、资助问题和跨专业考证问题及国外学习、实习等等,这都是我们今后将继续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边疆多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正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教育科技“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1]何健.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刍议[J].赤峰学 院学报 2009,(8):187189

2]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 与研究 1997,(4):37-44

3]李秀珍,马万华.来华留学生就业流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301..201301.

4]潘慧斌.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探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责任编辑:于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