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灵魂与主线,不断提升贯彻这个灵魂与主线的能力对于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这个灵魂与主线进行梳理,分别阐释民族大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形成及二者内在逻辑,探讨民族工作有效路径,为提升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能力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工作;能力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入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增强贯彻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成为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灵魂与主线。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内涵,而且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灵魂与主线的学理阐释
(一)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
1.各民族大团结的相关梳理。团结最初是指近代女性手工编织用语,团原指线团,结原指绕结。一般而言,女性手工用语“团结”还有用线绕成团很紧密,难以拆开,引申为和睦、不离不弃之意。毛泽东曾说,共产党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团结,一个是总结……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可以进一步看清道路,不怕困难!”当前,团结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即: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达到共同任务而联合。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团结是指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境内各民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大团结、大联合。各民族大团结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2.各民族大团结的理论来源。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质特征。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团结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民族团结也巩固了民族平等。斯大林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2]邓小平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江泽民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胡锦涛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把民族团结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大团结,不仅是国内各民族大团结,更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籍、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实现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梳理。长期以来,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3]。当前,国内外形势处于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身份的集中概括。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和马克思民族理论。其一,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西汉董仲舒吸收“兵 、法 、道”等流派思想将儒学思想正统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大一统思想并付诸于制度大一统、学术大一统、宗教大一统。民族是西方外来词,“民族,nation”清末传入国内,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指中国土地上各民族的总称,孙中山、蒋介石沿用“中华民族”,其涵盖的对象及范围存在差异。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5]。其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康德在其伦理学理论中明确将个人的“自治”置于核心地位,认为个人权力是不受人约束的、永恒的[6。凯特里民族理论主要认为:民族依一定的特征划分的,民族自决是政府合法性的依据[7]。滕尼斯认为:“共同体(gemeinschaft)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8。其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民族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民族只有大小、先进和落后之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列宁和斯大林继而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基于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心理情感认同。
(三)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灵魂与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我国56个民族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各族群众幸福安康的根本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魂。各民族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各民族大团结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0]。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灵魂与主线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应夯实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引领方向
在2014年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大团结指明了方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时代民族大团结提出了要求。他先后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论述和“八个坚持”夯实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是前提
着力推进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铸牢中华民族大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体。
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以来,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后发展阶段。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大幅提升。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因此亟待补足发展短板,实现区域之间、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
(三)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制度基础是重要保障
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从制度来看,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不仅享有一般政府政策权利,还享有自治法赋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云南省先后通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条例>实施细则》,为云南创新中国成立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就要以宪法等法律法规来处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族地区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就要处理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与健全法治建设、保持民族个性与培养公民意识、弘扬民族法律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法律权威以及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与国家法制统一等五大关系[12]。因此,应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毫不动摇,正确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民族大团结提供制度保障。
(四)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是关键
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一是各民族共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涌现出诸如西双版纳勐腊瑶区乡回都村、大理洱源郑家庄“多民族一家亲”等典型范例。二是各民族共学。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天文历法、史诗、文学作品、音乐等,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各民族共事。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四是各民族共乐。每逢节庆,各民族都相互邀请共享美食盛宴、参与文体活动,共话“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情谊。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理论原创性论断
笔者认为,应当通过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四体合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经济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也是解决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的一把钥匙。2020年11月,云南宣布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但各民族因历史、文化和现实等条件的差异,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仍然存在发展差距。今后,推进民族地区和民族直过区高质量发展仍可延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等攻坚模式,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云南的民族自治地方应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能力,构新中国成立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二)政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身份的集中概括
我国各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过程也是构筑政治共同体的过程。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区、各个族体趋向整合和同一而形成国族统一性 ( national unity) 的过程,是一个把异质的过去发展为同质的现在和未来的过程[13]。
“五个认同”铸牢政治共同体。这“五个认同”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为做深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必将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战胜未来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思想保证。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政治共同体。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线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各民族政治上当家做主、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学习、情感上亲近认同列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和宣传思想工作重点,深入总结提炼“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等“多民族和谐相处”“民族一家亲”的有益经验并推而广之。
(三)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
以民族文化大交流助推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生产生活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价值观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各民族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反映了各民族的处世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准备和前提条件。应当大力弘扬各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如崇尚自然、勤劳俭朴、信守承诺、重情重理等;经常性开展各民族大团结歌曲及舞蹈展演,共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命运共同体是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战胜风险挑战的保证
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已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命运共同体就是“各民族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14]各民族在命运共同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共同铸牢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结束语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不仅面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外部压力,而且新时代民族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民族地区各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政治定力,守住底线……”,提高贯彻党的民族工作灵魂与主线的能力。深化各民族“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五个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
[2]毛泽东,《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1956年4月29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7,第23、24页。
[3]余梓东,《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20年12月29日。
[4]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17年2月24日。.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
[6]Philip spencer,Howard Wollman,Nation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page 6.
[7][英]埃里·凯特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1页。
[8][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远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45页。
[9]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第27页。
[1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第27页。
[12]薛成有,《民族地区落实依法治国要处理好五大关系》,《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3]宁骚: 《民族与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国际比较》,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43 页。
[14]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9-30。
(责任编辑:洛婕)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持续解决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
毛俊春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内容摘要:机关党建对其它领域党建具有指路牌和风向标作用,必须走在前,做表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机关自身党的建设工作有了很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灯下黑”问题急需解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使党组织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凝聚强大战斗力,发挥党员先进作用,是解决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组织生活制度;党建;“灯下黑”
“灯下黑”原指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其中的物理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照射不到的区域形成影子,该区域的特点是离光源很近,以此叫“灯下黑”。现引申为人们对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没有看见和察觉。党建领域,机关具有党员集中、执政骨干集中、权利责任集中、党建资源集中等开展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理应走在前,做示范。但现实中,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下功夫破解。
一、机关党建“灯下黑”主要表现形式
在机关党建工作中,“灯下黑”问题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难题和顽疾,其表现形式多样,从当前实际看,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业务轻党建现象仍然存在
很多机关党建责任人和党员尽管知道党建工作重要,应该抓好,但落实过程中往往因为党建工作没有具体业务那般可见、可感、可操作而陷入以抓党建之名抓业务之实的窘境。组织培训学习时如果不加入业务内容就觉得浪费时间,没有实际作用;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组织活动时,除了谈具体业务之外,关于思想政治、党性修养等方面不知道怎么分析自己、评价别人,常常是为了谈而谈,为了完成规定格式内容而谈,所说没有所指,过嘴不过心,触及不到灵魂。
(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严格、不规范
很多单位存有先完成业务工作,党建工作搁置到要检查考核时再突击补材料也能达标的思想,对党建成果只求态度分,不求实效性,未将党的组织活动融于业务,抓在日常,执行党建制度不严格;一些党务工作者由于对党建新标准、新要求、新平台不掌握、不熟悉,导致开展组织活动不规范;一些领导对落实党建要求标准不统一,存在对下严,对己松等现象,动摇了党建制度刚性,损害了党组织的威信。
(三)党建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
“有图有真相”式的党建工作氛围让组织生活趋于形式化,组织者和参与者抱着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走过场、留痕迹,心思不专注在如何让党员从每次组织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党性教育和素质提升,而是忙于搜集保存痕迹,导致组织生活流于形式,而形式又难以服务于内容;党建工作变成支部书记一个人或支委几个人的事,其它党员的参与积极性低;党建工作和党的组织生活变成一种负担,党员有疲倦感,对党建领域的荣誉感不高,不争当先进,不争做表率。
二、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成因分析
机关党建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及表现,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党组织和党员认为党建是政治任务,是上级安排的,做多做少都没有差别,以为不犯政治性、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于是对待党建工作敷衍应付,甚至以“工作做得好,不如台账搞得好”的错误思想为指导,把精力用来钻研检查考核怎么过关等问题,而不是在从严从实抓制度落实,抓出实效、发挥作用方面下功夫。
(二)党员教育和党务培训不够精准
虽然制度性的培训安排看似参训率高,覆盖面广,但培训时间集中短促,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契合度低,单向灌输的培训方式导致党员和党务工作者没有随时反馈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的平台和机制,使得很多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培训的认可度、满意度不高,更无法在培训后做到党建与业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党建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党员多样化需求
党建工作方式创新不足,组织活动单一、僵化,更多还以行政命令式管理和教育党员。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大量采取开会学文件、听党课等形式开展工作,对党员缺乏吸引力,不能触及党员的思想和灵魂,难以激发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党务公开不够及时广泛,一些党组织仅用网上党支部公开栏或党员活动室公开栏进行公开,且公开时间不规范,宣传不到位,甚至有的在接受检查时才匆忙公开,导致党员对党建工作的认可度、参与度低。
(四)党建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机关党建考核多以查台账,看痕迹为准,且考核标准难以做到统一规范,不同的检查组有不同理解和要求,检查一次改一次,换一批检查组换一种台账整理标准;组织活动痕迹要求重复累赘,台账系统较多,标准不一,信息联通不畅。比如同一内容既要求电子台账,又要求纸质台账,一个系统和另一个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同步或共享,导致精力花费大,效率低,效果差。
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破解机关党建“灯下黑”难题
现有关于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已经十分完善,重点是严格落实,难点是常态保持。从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切入,是一种制度明确、可操作性强、容易见成效的有针对性解决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的途径。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一)压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
党建工作责任制,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机关党建,首先要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要牢记“抓机关党建是本职、不抓机关党建是失职、抓不好机关党建是渎职”①,特别是强化一把手思想政治观念,树牢主责主业意识,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参与党建②,让每一个责任主体都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将党建工作抓得扎实有效。纵观各类先进党组织的党建经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将党建工作责任具体化,确保管党治党工作件件有人干,责任有人担。
(二)创新党务培训形式,提升培训精准度和实效性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指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党建工作“不会干”的问题。在传统培训模式之外,探索建立可以及时提问、及时反馈问题的党建互动平台,实现各级党组织党务人员在党建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即时向平台咨询、求证,获得权威答复,纠正党建工作中因人而异产生的政策理解偏差。同时,通过互动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激发热情,弥补集中培训、自学等方式带来的单向灌输、闭门造车等不足,做到党建从严、严而有方。
(三)丰富党的组织活动内容,增强党的组织活动活力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是牢固树立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强化组织观念,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的前提条件。针对组织活动单一,不能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等问题,应探索改进传统组织活动形式,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如开会学习时,摒弃会前指定专人交流发言的做法,采取随机抽点方式,让每个党员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使带着思考学习成为习惯;加大党建、党务公开力度,规范决策流程,让党员充分参与组织决策过程,避免书记或支委包办一切的局面,通过强化民主提高党员参与积极性;改进工作作风,持续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服务,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体察社会、体现价值搭建平台;打破机关与外部单位、外部环境的隔离状态,以主题党日等形式,增加部门与部门之间,机关与农村之间的党建交流活动,使组织生活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四)发挥好党建督查检查指挥棒作用
党的组织生活必须彰显政治性,该开展的活动一个不能少,该参加的对象一个不能落。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关键要抓执行、抓落地,真正起到规范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党员思想和行动的作用③。上级机关党组织应在自身党建业务过硬的前提下加强对其它党组织的督查指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统一督查检查标准,促进基层党建规范化操作;进一步减少以台账、痕迹“论英雄”的党建督查检查导向,在创新考核方式、明确考核内容、用好考核结果等环节进行研究,探索更多让党员群众参与的方式,最大程度发挥督查检查对党组织和党员思想行为的激励、改进、促进和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求是,2019.11.1(21).
[2] 胡国喜,张荣臣.机关党建工作“灯下黑”问题的治理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2.(2).
[3] 王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6.12.19.
[4] 安宇.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2.(2).
[5]徐南鹏.严格组织生活锤炼坚强党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1.25(9-1).
(责任编辑: 魏学红)
傣乡解放第一枪 各族人民争奋勇
——西双版纳渡澜沧江作战
陈 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一、人民解放军挺进滇南,南下追歼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共双方在北平谈判商订了《国内和平协定》,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字。于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1日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和朱德总司令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此命令,向国内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大进军。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和第四野战军151师、114师分别从广西南宁、百色出发,迅速挺进滇南,于1950年1月初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在陈赓司令员的指挥下进军抵至云南蒙自,并迅速袭占了蒙自机场,截断了国民党残余部队飞往台湾的空中退路,同时151师、114师沿中越边境跃进,与边纵一支队协同作战,占领了滇南重镇河口,封锁了红河中游一线,截断了敌人从陆地逃往越南的退路。基于陆空退路的截断,大批国民党残余势力急忙调转逃窜方向,向石屏、元江方向逃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3军37师追歼此股残余势力至元江,并经历几个昼夜,俘敌5000余人,活捉将级军官16名,除了敌170师和第8军教导师数千名提前过江而逃脱,其余于元江以北全部歼灭。对于逃脱的敌人,13军党委当即决定,由37师师长周学义和副师长吴效闵各带两个营的兵力,分两路南下追击,不给国家和人民留下任何后患。37师副师长吴效闵和其临时指挥的114团团政委赵宪培,紧密配合,指挥两个营500多人的部队,紧密尾追一股从红河绿春进入墨江向南逃窜的1000多人的逃敌,于2月6日进入宁洱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所率九支队机动营300余人组成的南下追歼部队挺进车佛南(车里,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佛海,今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峤,今西双版纳州勐遮镇)。
二、勐养佛寺军事会议,精准判敌情
1950年2月7日,南下追歼部队经普文于9日下午5时许到达勐养,地方边纵部队得此消息后,迅速组织当地群众筹集了充足的大军物资——粮食、油盐、南瓜、冬瓜、肥猪等。地方边纵部队为了保证大军的安全,还特意将岗哨设到了离勐养几十里远的关坪一带,以防突发情况给大军带来威胁。当吴效闵副师长率领的大军出现在离勐养城子几里外的山边竹林时,勐养城子的军民就已经等候多时,一边喊着欢迎大军的口号,一边使劲地鼓掌,甚至高兴地跳了起来,可见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憎恨之情和想要获得解放的迫切之情。到了城子里,大军被带至大榕树下略作修整后,又被安排到了一座佛寺内的小广场吃晚饭,西双版纳人民做出丰盛的当地特色菜,比如糯米饭、木瓜、冬瓜猪等,热情地犒劳了疲惫的南下追歼的解放军。
晚上,野战军、地方部队的首长吴效闵、赵培宪、唐登岷等在佛寺内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紧张激烈地讨论分析了敌情。会议分析了逃敌进入车佛南后的逃离路线,判断逃离路线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墨江进入宁洱,到勐养后直下车里(今景洪市);另一种从江城、易武经勐仑到勐罕(俗称“橄榄坝”),然后从橄榄坝过澜沧江进入车佛南。经过严密的分析判断,最终确定南逃敌军逃离路线为第二种,于是会议做出追击决定:大部队直插橄榄坝,力争在澜沧江北岸截住并歼灭敌人;“边纵”部队配合大部队从曼阁、曼斗渡江,歼灭盘踞在车里的国民党部队。
三、追击逃敌忧虑重,澜沧江畔不渡江
为抓紧围堵敌军,南下追歼部队刻不容缓、加速前行,于2月10日到达勐罕,可据当地民族自卫队带头人提供的情报,约1000多人的敌军已经提前渡过澜沧江,只留有少数敌人还驻扎在对岸的景哈乡,并且不时朝澜沧江北岸开枪示威。
是否渡江追击逃敌,成为了当下摆在解放大军面前急需解答的难题。这为什么会导致解放军忧虑重重、踌躇不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岸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很难得到群众支持和配合;二是对岸是原始森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逃敌易于隐藏,解放军对情况不熟,很难完成任务;三是114团在追击敌人过程中已经和37师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已10余日,和主力汇合是目前比较紧急的任务;四是过江逃敌只是国民党一小股残余势力,主力已在内地被歼灭,认为仅凭边纵部队就有能力完全将其消灭,解放车佛南全境;五是敌人过江已把江北村民的舟船强征,解放军渡江工具是个大问题。鉴于此,解放军13军37师副师长吴效闵反复思虑,初步打算不渡江,追击逃敌任务交由边纵部队完成,解放军部队撤回与主力汇合。
四、人民群众力请渡江,齐心协力砍竹编筏
对于解放军不渡江的打算,作为边纵部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心急如焚,首先就表明仅靠边纵部队兵力消灭逃敌,解放车佛南全境,兵力有限,任务艰巨,只有威名的解放军过江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民族自卫队队长召存信得知情况后,积极率领20多名土司头人纷纷发言,力请解放军渡江,彻底解决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几十年来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压迫剥削之苦。对于解放军渡江顾虑,他们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对解放军不懂民族语言、不熟悉江南情况,由民族自卫队同志给解放军带路,当翻译,供应粮草,保证解放军一路畅通;关于澜沧江没有舟船的问题,有当地群众砍竹子扎竹筏来解决等等。
吴效闵副师长听了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后,之前的忧虑完全消除了,当即决定渡江歼灭残敌。得此决定,民族自卫队队长召存信紧急带领勐罕周围村寨村民砍竹编筏,人民群众热情高昂,怀着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仇恨,将所有的期待都编织进了一只只坚固耐用的竹筏里。
五、打响百筏渡江战,解放傣乡第一枪
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帮助下,解放军于14日凌晨分批乘木船和竹筏在勐罕抢渡澜沧江,击溃南岸守敌。渡江作战期间,渡江竹筏高达100多只,民族自卫队和人民群众不畏艰险,主动帮助解放军划竹筏;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顺利渡江之后,民族自卫队和人民群众则为解放军当翻译、作向导、作群众的宣传工作、为部队筹集粮食等,从景哈寨子到景哈佛寺,与其并肩作战,歼灭守敌,完全解除了解放军渡江前的各种顾虑。
人民群众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建造出了如此之多的竹筏,并主动配合解放军渡江、追击敌人,可谓是“百筏渡江战”,人民敢为先。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为了获得新生活新希望,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真挚地表现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地表达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和勇气,生动地展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
渡澜沧江作战为解放西双版纳全境奠定了基础,是解放西双版纳的重要一战,是南下解放军解放西双版纳打响的第一枪,更是南桥乌龟山战役云南最后一战的胜利的保障。
2003年,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研究决定下,在州委党史研究室的筹建下,渡澜沧江作战纪念碑在勐罕镇澜沧江畔建成。丰碑有形,精神无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塑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在建党10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新时代新阶段,我们更需重温历史、敬畏革命先烈,更需时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化解复杂多变的各种风险,更需爱国爱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更需在缅怀中不忘初心,在传承中牢记使命。
(责任编辑:寸汝花)
勐仑追歼战
康万敏 曾美莲
(中共勐腊县委党校,云南 勐腊666300)
摘 要:勐仑追歼战,发生于1948年12月。为了扫除盘距在勐腊、勐仑、勐捧三乡的国民党93师“在乡军人”,党领导下的镇越人民自卫军5个中队于12月5日开赴前线追歼残敌,盘踞在勐仑城子寺庙内的残敌闻风而逃,自卫军于12月6日攻克勐仑。残敌一路溃败,逃出国境,至此镇越县全境解放。
关键词:勐仑;追歼;战斗
勐仑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区。南来北往的人都会经过这里并在此停留休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勐仑属镇越县下辖的一个乡,东可穿过镇越县(易武)直达江城,西与景洪勐罕镇和基诺山毗邻,可以通过基诺山、小勐养、大渡岗和普文直达思茅,北与象明乡交界,南与关累接壤,通过关累可以直达老挝和缅甸。
勐仑乡下辖城子、曼安、曼梭醒、曼赛、曼俄、曼勒、曼掌、曼仑、曼边、曼炸、曼打鸠、大卡、么等、会板、阿克等村寨。
城子村地处勐仑乡中心,是勐仑乡人口最密集最热闹村寨。罗梭江自城子中一低洼处穿流而过,清澈的罗梭江水养育了一代代勐仑的人们,让这里的汉子憨厚老实、勤劳质朴,女人柔情似水,透着灵秀与聪慧。在靠近罗梭江比较平坦处的城子村是西双版纳典型的傣族村寨,寨子里的傣族将自家的吊脚楼都建在平坦坝子上,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村中西北边有一座寺庙,寺庙门前有几棵高大的凤凰花树,傣历年到来之际正是凤凰花盛开时节。寺庙在凤凰花的映衬下更增添了几分佛韵仙味。寺庙背后有几棵高大的榕树,经常有乌鸦飞到榕树枝头上“呱嗒、呱嗒”地鸣叫,好像向人们预示要有什么大事发生或要有什么东西“完啦、完啦”。
庙中香火常年不断,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可是自从1945年底来了国民党“在乡军人”并住进寺庙,城子村就被搅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国民党“在乡军人”三天抢粮两天打人。南来北往的客商、行人都不敢从这里通行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原驻守西双版纳的国民党第26军93师(余程万部的第26军93师93师<师长彭程>)奉命北撤时(正是蒋介石下山“摘桃子”来啦),大约有1000多名官兵留在了西双版纳,这些国民党官兵被当地人称为“在乡军人”。当时勐仑乡的“在乡军人”近200名,主要盘踞在勐仑城子寺庙里。这些“在乡军人”仗着手中的武器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撑腰,到处欺压百姓,横行乡里,各族群众对他们又恨又怕,苦不堪言。
1948年6月30日,镇越县城易武发生武装暴动,国民党县政府参议长王少和带人枪杀了县长杨瑞麟,占领了易武。同年8月,“在乡军人”配合国民党保安三团夺回易武返回勐仑后,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任意妄为,他们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除了继续要求城子村供吃供喝外,还给一乡的曼安、曼梭醒、曼赛,二乡的曼俄、曼勒、曼掌、曼仑,三乡的曼边、曼炸、曼打鸠和四乡的大卡、么等、会板、阿克等村寨按寨子大小不同摊派各种任务。据会板寨子的老人讲,离勐仑城子最远的会板老寨一星期就要免费供应三袋大米给“在乡军人”。村里的妇女们用碓窝把山谷冲兑成米糠,再把它簸干净,然后把干净的大米装进口袋里。天刚亮,再由寨子里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背着大米,天刚亮就出发,穿过原始森林中崎岖的山路,到下午才能把这些大米送到“在乡军人”手里。只要有哪个村完不成寨摊派各种任务,或供应不足、或不及时,这些“在乡军人”就会找各种理由去抢砸老百姓的财物,老百姓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还有,这些“在乡军人”毫不顾忌佛教的清规戒律,在寺庙里明目张胆地把抢来的鸡、鸭、猪、狗当着佛爷和小和尚们的面屠杀,喝酒吃肉,猜拳行令,佛爷和小和尚们谁去劝说,就对谁大声喝叱或者用皮鞭抽打。有一天,佛爷外出化缘,寺庙里只剩下12个小和尚了,“在乡军人”喝令小和尚去给他们挑水和拉柴火,小和尚们人小体弱,虽然尽力劳作,但还是无法满足“在乡军人”任意烧柴和用水,行动稍慢或应答不及时都会招来一顿无情的拳打脚踢。小和尚们长期被驱赶做强力劳动,又被打骂恐吓,已经吓得确实动弹不了,有一个军官还以为小和尚们故意违抗他的命令,大发雷霆,马上派士兵把12个小和尚拉到喃哈河边全部枪杀了。这可怜的12个小和尚就这样被“在乡军人”残忍的杀害了。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1948年11月26日,王少和在攸乐山刘世雄部的支援下解放了镇越县城易武。29日在党组织的指导下,与从江城赶来增援的李衣人部共同组建立了“人民自卫军”临时联合指挥部。自卫军进行短期整训后,为了扫除盘距在勐仑、勐腊、勐捧三乡作恶多端的“在乡军人”,由政治负责人苟彬、“联合指挥部”总指挥李衣人、副总指挥刘世雄率5个中队,于12月5日出征清剿三乡残敌。当天下午,自卫军到达曼哈过后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一中队从城子村,二中队从喃哈河,三中队从塔庄俄,四中队从曼安,五中队从大卡回帕河,分五路合围寺庙,于6日凌晨发动进攻。
第二天凌晨,一中队就率先赶到与敌人哨兵交上了火。听到枪声,二、三中队也先后迅速赶到,大家一起向寺庙里的敌人开火。睡梦中的敌人被枪声惊醒,个个哭爹喊娘,乱作一团,有些连衣服裤子都没有穿好,抓着枪就朝外乱扫射。由于敌人武器装备好,又经过训练,不肯轻易投降,所以,战斗打得相当激烈。但自卫军人多,又是正义之师,越打越勇。而敌人则是孤军作战,虽负隅顽抗约半小时左右后,终于顶不住,抱头鼠窜了,纷纷从后门、后窗夺路而逃。此时四、五两个中队也终于赶到,五个中队的自卫军合兵一处乘胜追击,敌人边打边退,从阿克寨方向突破了自卫军的包围,顺着么等山脚跑到了罗梭江边,最后从罗梭江与澜沧江汇合处逃出了国境,勐仑追歼战取得了彻底胜利!
勐仑追歼战放在中国战争史上来看,它只不过是一场小微型战斗。可它的意义又是巨大的。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紧紧相连:1948年12月5日,平津战役爆发;12月11日,平津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地区;12月20日,天津战役开始;12月23日,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东条英机被处绞刑;12月25日,中共开列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12月27日,国民党政府盗运第一、二批文物离京。
乌鸦又飞到寺庙背后那几棵高大的榕树枝头上,“呱嗒、呱嗒”地鸣叫,告诉人们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家王朝“完啦、完啦”!
(责任编辑:邓彩霞)
边陲埋忠骨
铭记勐海历史 缅怀革命先烈
——记车里武工队四烈士
李晓梅
(中共勐海县委党校,云南 勐腊666200)
勐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叫佛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回、佤、汉等25种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深受封建领主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压迫的各族人民为自由民主和彻底解放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1947年8月~9月,中共思普特别支部和滇南地下党组织先后派3名中共党员抵达佛海县,支持帮助“车佛南宁澜民主联军”在纳京、南本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成为车佛南地区最早与中国共产党有直接联系的一支反蒋武装。
1949年6月,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党委派4名中共党员抵达佛海县开展工作。8月初,在佛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内召开车佛南第一次军政干部会议,将“普光三支队”改编为“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车佛南支队”,并决定开办车佛南军政干部学校,进行整军整干。9月,根据上级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九支队车佛南整训总队”。期间,按照中共思普地委决定,先后派出车里武工队、佛海民工团配合部队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和对敌斗争。建立中共车佛南总支委员会,加强党对部队和地方的统一领导。10月中旬,叛匪攻占南峤县城,与国民党93师“在乡军人”(国民党26军93师奉命北撤时,在车佛南即车里县、佛海县、南峤县3县留下约1000人,当地人称之为“在乡军人”)相互勾结并向佛海县城进犯。车佛南整训总队同奉命前来增援的镇江整训总队一起,进行历时近3个月的佛海保卫战。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13军38师114团奉命追歼国民党军残部进入车里、佛海、南峤三县。在“边纵”9支队机动营、42团、43团、车佛南整训总队、镇江整训总队的配合和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帮助下,经过澜沧江渡江、南峤乌龟山、车里曼伞、佛海打洛等战斗,于1950年2月17日宣告车佛南全境解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战争中,边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投身到解放斗争中,特别是在阻匪迎军、物资保障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追歼部队指战员、“边纵”指战员、武工队员、民工团员、民族自卫队员和一些仁人志士,不畏千辛万苦,不惜牺牲生命,浴血奋战,为佛海、南峤两县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做出卓越贡献。铭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无畏前行;缅怀先烈,才能让我们珍惜幸福!这让我们不得不提到“车里武工队四烈士”。
1949年8月~9月,在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影响和推动下,为配合和推动各地蓬勃开展的反蒋武装斗争和民主建政工作,打通滇东南和滇西走廊通道,中共思普地委决定把“二纵队”二、三期干校毕业的大部分学员,以及从昆明地下党组织输送下来的一批党团员、进步学生共700余人,先后组成6个武工队、8个民工团,分赴各县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对敌斗争、建立基层人民政权和其他革命群众组织以及部队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8月初至9月下旬,思普地委先后派出车里武工队和佛海民工团到车佛南地区开辟工作。这是党在车佛南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最早实践。
1949年7月,宁洱军政干校第二期学员结业后,组建了车里武工队(在民工团到达佛海前,称车佛南武工队,对外称武工团)。初建时有38人,到佛海后从车佛南干校调入学员7人,到后期又从宁洱干校增派2人,全队共47人。其中男42人、女5人。8月初,武工队自宁洱出发,经8天行程到达车里县小勐养。8月底,按照党的指示,全队立即出发至佛海。到达佛海县城后,先是配合军政干校学员开展宣传活动,与学员一起互教互学。时值“二纵队”党委正派来代表准备与“在乡军人”进行和谈。为配合和谈斗争,武工队在干校学员的配合下,开展了造声势宣传活动。
“佛海和谈”破裂,在“在乡军人”发动的几次进攻被打退后,司令部、政治部作出决定:一是部署城区部队加强防守;二是决定武工队、干校转移到车里,开展群众工作,巩固后方。车里武工队、干校人员按指示转移到车里。在车里休整七八天后,武工队派黄兴元、马明到干校任指导员,带领干校学员到宣慰街、嘎洒、嘎栋等地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工作。武工队员则奉命到务本乡(今勐海县勐宋乡)开辟革命根据地。为了加强武工队,从干校学员中抽调刀进民、罕荣富等7人到武工队工作。这些学员主要担任翻译民族语言、通讯联络等工作。
务本乡东、南、西三面都是高山峻岭,地势险要,为佛海通往车里的交通要道,从其北面渡过澜沧江,即可进入思普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该乡一直以来就居住着傣、哈尼、拉祜、汉等民族。当时, 佛海形势非常紧张,正准备一旦佛海失守,就以务本乡为根据地。而当时,务本乡情况也十分复杂,恶霸保长罗成兴被鲁文聪派人抓到佛海关了起来,其武器虽然收缴了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分散在其下属人员手里。务本乡乡长鄢富华曾勾结“在乡军人”杀害当地青年及前任乡长,以谋得职位,欺压老百姓,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9月下旬,武工队从车里出发,当天到三迈宿营。武工队到达务本乡后,分成3个武工组分别到曼方、三迈、南本河等村寨开展工作。曼方组组长黄庆松,组员王心正、陈鸣昌、胥宝昌、祁国祯、刀进民、吕泽共7人,次日即经曼迈向目的地出发。南本河组组长周道,组员李然、吴萍、刀建堂、侯祖琴、罗森共6人在三迈留住数天后,前往目的地开展工作。其余人员在陈运中、王会庆的带领下在三迈开展工作。武工队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为群众做好事,疏通民族关系,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争取部分群众的信任后, 发现和培养若干男、女积极分子,与他们结为兄弟姊妹(如:在南本河,男队员与周六、王五头、兰连科、周三、周老、李延贵结为兄弟;女队员与周玉珍、王兰惠、吴焕珍结为姊妹),再以他们为骨干力量,逐步地团结教育其他群众, 开始酝酿组织农会、妇女会、民兵等组织。
但是,在敌我斗争极其复杂尖锐的艰苦条件下,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极其艰难,武工队员受尽千辛万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3个武工组进村开展工作不久,武工队队部又从三迈武工组的队员中抽调比较精干的许尔能(又名许家福,任组长)、张培荣、孙少墨和陶仕登共4人到远离南本河半天路程的大曼吕,以借枪的名义收缴地霸的枪支,来武装民兵组织。由周道负责每3天联系1次,11月底,联系中断。
周道派罗森去了解情况,但罗森一去不复返。当时,南本河武工组另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摸清地霸、乡长鄢富华手中的枪支,用“借”的办法搞“枪换肩”(意思是把敌人的枪拿到我军手中),来武装我们组织的民兵。但鄢富华很狡猾,跑到那京去联系叛匪,准备叛乱。3天后,家住大安村的冯常福(曾参加过刘昆府组建的民主联军)把4队员被害经过告知南本河保长王应昌,王应昌找到了武工队长戴发昌报告了叛乱事件的全部经过。原来4天前的一个晚上,李发荣(曾参加过刘昆府组建的民主联军,已叛变)带着70多名匪众,包围了许尔能、张培荣、孙少墨、陶仕登4名队员住的村子,深夜乘4名队员熟睡之机,入室缴了4人的武器,并用棍棒把3人打死,1人重伤,之后拖出村外扔在竹棚底下,匪军刘汉对伤者补了一枪致死。4名队员被害后,其遗体被叛匪拖至该寨下面的山坡上草草掩埋。敌人封锁消息3天,有的主张再到南本河、三迈、曼方把武工队人员杀绝,有的主张再等等看。正当叛匪犹豫不决时,戴发昌得到情报当晚,立即返回三迈,和陈运中、王会庆等商讨应变事宜,为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通知全部队员迅速集中于南本,白天坚持进村开展群众工作,晚上到山上宿营以防止敌人偷袭。同时,并派陈鸣昌和王心印两人连夜到佛海县城向党代表邹垲夫汇报该事件。邹垲夫听后认为:务本乡群众基础薄弱,斗争形势复杂。在充分权衡利弊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命令武工队全部撤回车里。在接到撤退指示后,武工队员全部集中到曼迈,于12月初全部撤回车里。
解放后,许尔能、张培荣、孙少墨、陶仕登4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遗骸也重新安葬在大曼吕村旁的一处山坡上。勐混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后,4烈士遗骸又被迁移到勐混烈士陵园安葬。
为不忘历史,缅怀在解放勐海的历次战斗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对后人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主义精神的宣传教育,“车里武工队四烈士牺牲地”标识碑于2014年2月修建落成,位于勐宋乡曼吕村委会曼吕村民小组,总投资1.2万元。2019年,由于遗址碑上的字迹模糊,对该遗址进行改扩建,将碑文印上石碑、刻凹、涂红色、打磨,遗址四周加防护栏,碑址地面进行硬化。牺牲地遗址的修建,表明了后人继承革命遗志、传承斗争精神的决心意志,提醒我们铭记先烈和先辈们为解放勐海付出宝贵生命和做出的丰功业绩。
(责任编辑:邓彩霞)
浓浓战友情 一生守陵人
——云南“最美退役军人”岩卖香
段光伦
(中共景洪市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平凡造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我们身边,也从不缺这样人民,这样的英雄。32年如一载,甘愿放弃身边的名和利,忍受别人的嘲讽与数落,守着清贫与寂寞,和一群不会说话的战友相守32年,只为了最初的那句承诺及心中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他就是景洪市勐龙镇烈士陵园的守护者—岩卖香。
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景龙村委会景乃村民小组84号。一眼看上去便是朴素而干净的傣式楼房,楼下布置井然,楼上物品摆放有序。除平时的一些日常家居用品外,客厅中央墙面上悬挂着由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光鲜耀眼!
岩卖香,1939年5月出生于勐腊县勐腊镇曼竜勒村,从小就生长在傣族寨子,在寺庙做过小和尚,接受了傣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学会了傣文、傣拳。1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他毅然参军入伍。从此便与军人结下了深厚情怀,也为后来32年的守陵人埋下了红色种子。
参军入伍,使岩卖香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岩卖香进入部队后,每个星期都要写一次思想汇报,每天都有军事训练、文化学习。从不会写汉字讲汉话,经过部队的培养,文化水平很快得到提高。有一次岩卖香的部队到勐腊县瑶区执行任务,要驻扎一个星期,那时水电还不是很方便,要挑水捡柴做饭,一走就是几公里,时不时会遇到土匪拦路抢劫,他临危不乱,运用部队所学的党的理论知识,与暴力分子进行交涉,终是化险为夷。尽管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但秉着对工作的热爱,他不断刻苦进行军事训练,努力学习知识文化,尤其是学习汉文和汉话。岩卖香在部队期间,主要任务是看守犯人、日常巡逻,当了4年的骑兵,经常从勐腊到普文执行任务,曾荣获思茅、景洪两地骑兵比武大赛第三名。
一切都是更好的安排。在1962年,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岩卖香与景洪市勐龙镇景龙村委会景乃村的傣族姑娘依拉罕喜结良缘。在寨子简单操办婚礼后,第三天,接到部队的命令后,他返回到了勐腊部队,从此夫妻二人各在一方。依靠书信往来,保持了对爱情的坚守,对爱人的承诺,直到退伍。
1965年,岩卖香光荣的退伍回到景洪市勐龙镇景龙村委会景乃村,这又是他人生的另一次升华。
退伍不褪色,这是岩卖香对责任的担当。岩卖香回到寨子后,依然按照部队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心系祖国、心系社会、心系人民。虽然岗位变了,但不变的是责任,不变的是使命。他回到景乃村3个月后,担任了合作社副社长、村民兵指导员、村长等职务,负责村子里的各项大小事务,包括规划设计、治安维护、调解纠纷等,一干就是20年。
正当我们在聆听岩卖香老战士的这段历史时,岩卖香的儿子岩恩腊也过来和我们坐在一起,时不时和我们交谈父亲退伍后的一些情况,不知不觉中说到了寨子后山的勐龙镇烈士陵园。岩卖香告诉我们:1964年,由原景洪县人民代表大会投资兴建烈士陵园纪念塔,建有墓碑91座;1989年4月,由省民政局投资建盖岩龙塑像;1993年3月,由景洪市民政局投资返修烈士墓,烈士墓的碑面改用大理石,同时维修了“孤胆英雄”岩龙烈士塑像;2013年翻新了烈士陵园纪念塔,安置避雷针;从2017年实施改扩建工程,如今已经基本修缮完好。他深情地表达:“32年,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军属前来瞻仰,因为守墓,我也结交了全国各地爱国人士、爱心人士、战友、军属、烈属,他们把我家当亲戚、把边疆当故乡,令我很感动,为了这份情谊,我家会守好,我会一直在!”
景乃村小组佛寺后山坡上的勐龙烈士陵园,一座座墓碑在绿树白花掩映中显得庄严肃穆,烈士陵园纪念塔旁“孤胆英雄”岩龙烈士塑像巍然矗立。虽然陵园看上去并不算大,但规划有序、干净整洁,我们认真庄严的对碑铭进行了仰望,这里有解放西双版纳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解放初与境外国民党残匪斗争中牺牲的烈士、1961年中缅勘界警卫作战牺牲的烈士、解放以来为保卫西双版纳和平安宁献出生命的军警战士。他们中,有边境剿匪战斗中牺牲的烈士72名,在勐龙波河、阿烈、叭洪,勐罕关保卫边防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6名,还有在其他战斗和工作中因公牺牲的边防战士,以及2012年2月23日在执行抓捕两名持枪犯罪嫌疑人缉毒任务中壮烈牺牲的柯占军烈士,2016年11月4日在抓捕毒贩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李敬忠烈士。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岩卖香不仅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积极处理傣族群众与农场的纠纷,还坚持到离家不远的烈士陵园去扫墓。家里由于傣族信仰的问题和担心他的安全,不赞同他这样做。但他并没有放弃,坚守自己的承诺。刚开始是他一个人到墓地上去扫墓,后来他想了个好办法,经常和家里人讲部队上的事,讲对战友的情,久而久之,思想工作做到位了,家人也为他的这种情怀所感动了,主动参与到他的扫墓活动中来。周边的村民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会来参加。就这样,他带领着村寨的群众修复陵园,遇到下暴雨墓地坍塌,他第一时间赶来培土修复。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烈士陵园不时有猪、牛闯入,为让战友的英灵得到安息,为让军烈属们放心,他带领乡亲们在烈士陵园四周扎起篱笆。1980年,在镇政府工作的姐夫负责管护勐龙烈士墓地,退休后,姐夫又主动担起守墓的工作,看到有人专门看管烈士陵园,岩卖香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1987年,岩卖香主动要求替换守墓7年的姐夫,让已经退休的姐夫回家安享晚年,这一守就是32年。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老伴为他送饭送衣,与他风雨相依,随他从壮年到暮年,如今他已82岁高龄,把守墓的重任传给了儿子:“你是军人的后代,一定要替我把烈士陵园守好!”
岩卖香的儿子岩恩腊从小就跟随父亲守墓,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养成了他甘于奉献、吃苦耐劳、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品格。
2014年清明节前,陵园一段围墙倒塌,岩恩腊买来石灰、沙子,找来邻居和乡亲们帮忙修复。他一直记得父亲说的话:“做事凭良心,人家十八九岁时就牺牲了,我们怎么就能不为他们做点啥呢?97名烈士的亲人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和亲人。”2019年5月岩卖香生病住院,还在牵挂陵园没人打扫,在病床上叮嘱儿子:“一定要每天到墓地看看,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1993年以前,烈士墓都是水泥围成的土包,逢雨季常坍塌,父子俩坚持每天清扫、每日检查,发现坍塌及时修补填土,倾尽全力让墓地完好无损。如今,烈士陵园经过改造,换成了美观别致的大理石碑面墓地,绿树白花、洁净素雅、庄严肃穆,让人心生敬畏,2019年被当地州市两级列为党史党性教育基地。32年来,岩卖香从来都不允许墓地有枯叶和垃圾囤积,当年父亲做到的,如今岩恩腊也做到了。
2020年,岩恩腊从八旬父亲的手中正式接过守墓接力棒,这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岩卖香把守墓的重任交给儿子后感到欣慰,但心底却总是放心不下,他会让孙辈们驾车带他到陵园走走看看,有时陪儿子在墓地聊聊天、做做饭,在墓地边的树下小歇、花前哀思是他最常做的事。除此,他会在家里养花种菜,教村里年轻人学傣文、刻写贝叶经、打傣拳、唱傣歌,其乐融融!他最大的心愿是:用傣文记录下烈士陵园97位烈士的生平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
32年来,岩卖香坚守对战友的承诺,独守清贫看护烈士陵园的事迹,也感动着村里村外的人们。人们都把岩卖香当做教育儿孙诚实守信、坚守承诺的活教材,岩卖香则把乡亲们对他的认可当做自己工作的动力。2020获得“云南好人”,这让岩卖香精神更加的备受鼓舞。他叮嘱儿子要更认真地将陵园打扫干净,自己还要为前来凭吊的单位讲英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责任编辑:陈琳)
跨越时代的民族——基诺族
龙玥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基诺族原称攸乐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1979年5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第56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诺族群众刀耕火种、缺医少药,仍处于原始社会;解放后,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直过民族。何贵,出生于1930年,是基诺族第一个厅级干部。从一个旧社会封建领主的家奴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的成长见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西双版纳的正确实践。
冲破旧社会的牢笼
1941年底至1943年中期,为反抗国民党的横征暴敛,基诺族群众在搓约、阿四等人领导下,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暴武装斗争,国民党军队联合车里宣慰土司兵对其进行围剿,导致多数基诺族群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据史料记载,“攸乐战前曾有8000多人,到解放初期1951年仅剩3600余人”[1]
11岁的何贵与家人一起奋力逃出了基诺山,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辗转在一些头人家中做家奴换取粮食,后来因不堪头人折磨,他拼命逃了出来,这时的他仿似一只垂死的鸟儿在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里东躲西藏,终日食不果腹,在生死边缘挣扎,所幸后来被一户傣族人家收养照拂。在养父母的照料下,何贵渐渐长大,并顶替因怕国民党老师体罚而不愿上学的傣族学生名额“阴差阳错”的上了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前第一个识字读书的基诺族。但深深的阶级压迫依然使他喘不过气,他深知自己不过是被旧社会牢笼关住的笼中鸟罢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纵九支队和解放军37师进入西双版纳,何贵知道为人民打天下的共产党来了,便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此后,还参加了解放勐海和在景哈、乌龟山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这只被旧社会囚禁的小鸟,才终于出了牢笼,呼吸到了自由新鲜的空气。”[2]1950年,西双版纳州全境解放,基诺族群众终于挣脱了旧社会的牢笼,走向新生。
盐巴不吃不得 工作队不有不得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双版纳曾有“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的俗语,这是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做了许多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行径。怎样使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真正理解党、相信党和人民政府是当时面临的重点、难点。为此,云南省委于1952年派出第一批民族工作队深入边疆开展群众工作,并严格作风纪律,颁发了《十项守则》,强调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精通多个少数民族语言的何贵担任了一个工作组的组长,一边担任翻译一边带队。当时,西双版纳各勐土司各拥山头,相互争斗,要做好民族工作并不容易,何贵带着组员们深入西双版纳的村村寨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老百姓耐心讲解民族政策。在一次征粮工作中,由于工作队同事处理方式不当,硬逼土司头人交出象征土司身份权利的土司大印,引起群众和头人不满,而后竟发展成上层头人串联密谋要撵走工作队、杀害工作队员的局面,何贵也在杀害名单中。边工委发现问题后,指定何贵为主要负责人处理此事,何贵及时采取措施,集中工作队整训,不仅在群众中公开纠错,还给头人公开道歉。 这一举动不仅稳定了头人和群众的情绪,有的头人甚至主动公开检讨,这才使后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后来的工作中,民族工作队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开拓生产、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的基诺族就是从那时起学会了牛耕铁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西双版纳的医疗、卫生等方面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
正是这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撬开”了西双版纳各民族长期以来紧锁的心门,各族群众也慢慢接受了这些多由汉族组成的民族工作队,发现原来“汉人也可以是朋友”。在今天,西双版纳的山头上还驻扎着许多这样的工作队,他们接过民族工作队的担子,活跃在西双版纳各个贫困村寨,为当地群众脱贫攻坚找方法,寻路子。所以在群众中一直有流传这样一句话:“盐巴不吃不得,工作队不有不得”。
尽快让基诺族富起来
基诺族作为直过民族,由于起步晚、生产落后,陷入整体贫困,如何让基诺族富起来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基诺山工作多年的何贵清楚的知道,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是制约基诺族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调离了基诺山,但他却时时刻刻挂念着山头上的乡亲们,尽快让基诺族富起来成为了他在任时基诺山还未来得及做的事。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何贵知道,基诺族经济发展的机会来了!1980年始,担任山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何贵千方百计拉拢扶持资金,以基诺山、布朗山、瑶区为重点,贯彻执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方针,组织科技人员上山开展规划、广种经济作物、试验示范等工作,从而使基诺山有了根本性变化。1981年春,景洪县在基诺山乡召开山区工作会议,主要解决山区经济问题。何贵在听取了讨论组“允许社员种植砂仁,以增加社员的经济收入,采取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建议后,当场在会上作出了决定,当年就定植砂仁4000多亩,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此后,何贵一直支持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在基诺山培育、种植砂仁,后来基诺山全面实行了大包干、土地承包政策,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1986年基诺乡全乡种植砂仁9827亩,仅这一年,采摘砂仁17万斤,收入238万元,基诺族百姓终于有了盼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基诺山又依托“两山开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精准扶贫等项目快速发展起来,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基诺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在2019年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现在吃甜 以后要吃苦
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为扩大耕地面积,保证吃粮问题,西双版纳出现了盲目毁林开荒的现象,基诺山森林覆盖率由70%锐减到45%左右[3],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当看到往日郁郁葱葱的树林一片片倒下,何贵联想到在西北考察时看到的大片荒漠,深感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何贵任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他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亲自带队对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调研中他多次和群众强调:“你们砍山种甘蔗,烧山种稻谷,现在吃的是甜了,但以后是要吃苦的”。在他的大力督促下,西双版纳退耕还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他的主持下,西双版纳州人大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如《森林资源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天然橡胶保护条例》,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西双版纳自然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如今,这些条例依然为西双版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工作,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达81.01%,何贵那些年吃的“苦”,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今天都尝到了“甜”。
忆往昔,何贵革命、建设、改革的60多年生涯,我们看到了一个穷苦孩子蜕变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成长之路,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刀耕火种的直过民族一越千年的艰辛历程。这段跨越史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实践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锲而不舍打赢脱贫攻坚战,迈进小康社会的非凡征程。
参考文献:
[1]景洪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景洪文史资料3[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47.。
[2]景洪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景洪文史资料——在党的培养下锻炼成长.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367.
[3]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6
(责任编辑:段丽萍)
西双版纳普洱茶全产业链发展研究
——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乐 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已具备成熟的产业链,如何构建普洱茶产业的优势,是当下西双版纳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引导者,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本课题以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发展着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研究,通过政府的职能实现角度,从政府宣传、政策出台、制定条例条款、加大源头普洱茶工艺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西双版纳普洱茶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
一、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
(一)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区现状
西双版纳州是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同样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全州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西双版纳茶区是普洱茶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1市2县,即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西双版纳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植茶、制茶、饮茶的方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地处东经99°58′~101°50′,北纬21°09′~22°36′,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缘。古茶树分布在海拔760~2060米之间,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也拥有了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古茶树的发育、驯化、栽培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形成了澜沧江两岸的易武、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古六大茶山和勐海地区格朗和、南糯、布朗山、巴达、勐宋等五大核心产地。2019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139.42万亩,增长6.38%,采摘面积118.22万亩,增长12.9%;干毛茶产量5.15万吨,增长3.77%,农业产值28.8亿元,增长11.63%。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4.56万亩,增长59.07%,有机认证茶园面积6.77%万亩,增长122.81%,无性系茶园24.45万亩,同比增长8.86%。
普洱茶与西双版纳州各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勐海巴达贺松大黑山野生大茶树群落和勐海县南糯山有800多年栽培型“茶王树”,这些依然健在的茶王们是西双版纳普洱茶悠久发展史的有力佐证和“活化石”。
(二)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模式
普洱茶整体产业具有综合、传承性等特征,也因这些特征我们看到了普洱茶产业发展多元化、零散化、差异化的现状。普洱茶生产上以茶农初制、茶农+初制所(合作社)、茶企收购等采制模式为主;产品方面以毛茶、紧压成品等模式为主;经营销售方面以传统批发零售、茶企招商分销、电子商务、海外出口等多元化发展形式;行业专业领域方面已逐步建立传统普洱茶茶叶研究、技术培训、销售推广等协会,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2019年全州茶产业累计获得地理标志产品14个,有机产品认证29个,绿色食品认证99个,SC认证企业377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升级龙头企业6个,州级龙头企业18个,初制所3221家,专业合作社567个,种植大户663户。加工企业固定用工7954人,临时用工19812人;第三产业用工66129人。2019年实现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12家,产量1.7万吨,产值22.05亿元。[1]
二、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一)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短板
从生产方面来看,部分产茶地区(茶区、核心产区)未充分运用好当地普洱茶资源,大多都以毛茶、新鲜茶叶出售,或以茶园租赁形式承包给茶商,初级的制品作为商品出售,因此,茶叶的品质属性未被重视;从市场呈现的普洱茶产品来看,一些和传统普洱茶无关的茶类也在以普洱茶的名义混淆视听。
相关普洱茶产业的条款法规不够健全。一方面,市场监管与实际普洱茶产业链的产品文化及市场供需未能较好的结合。另一方面,茶山产权制度建设和产权交易的市场规则也不健全,在以原料为诱惑的背景下,容易诱惑很多“投机分子”到茶山做过度的开发与开采。一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会对古茶树的遗产资源构成潜在的破坏性威胁。
传统普洱茶产业因回报周期较长,短期盈利较不明显,部分茶商多转而做“快茶”,对传统普洱茶的市场占有率也形成了一定的危机。大多数茶厂知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多数茶厂产品结构类同。普洱茶企业数量众多,发展实力却并不均衡,产品缺乏标准,没有形成产业品牌。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普洱品牌产权主体缺位,普洱茶“企业品牌”多而混乱,缺乏特色。
(二)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问题
近几年,虽然政府方面大力倡导生态种植,茶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得以恢复,推出了一定的健康有机茶产品,举办一系列茶文化活动,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从多角度吸引着消费者的关注,为普洱茶产业走上稳健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普洱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快经济”下仍旧存在着问题。
首先,普洱茶茶叶品质下降。普洱茶经济效益产生较快,近十年来,茶民在自留地上毁林种地,在保护区乱砍滥伐,过度追求经济化、过度炒作,导致茶叶品质逐年下降。这些稀缺资源的破坏,在本质上也将对茶山造成不可逆的经济损失,同时形成新的发展障碍。近几年,因为古茶树价格走高,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茶农对古茶树过度采摘造成的破坏,缺乏科学统筹的种植、采摘方案。
其次,在普洱茶宣传方面,过去,较多侧重于西双版纳茶山的宣传,而对于茶叶的工艺技术、初制技术、精制技术、拼配技术及熟茶的发酵工艺较少宣传,这对普洱茶传统产业的长远发展存在弊端。人们过度追求茶叶的“产区效应”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出茶”过程,导致传统的普洱茶制茶工艺也会有逐渐淡出舞台的风险。
再次,在普洱茶文化概念上,有很多让消费者产生误解的“新名词”。目前,不少普洱茶作坊以及茶企已经拆除并撤销了类似于“千年单株”、“千年古树”、“国有林”等称号和相关包装,这些存在虚假宣传的定义引起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最后,普洱茶品质认知度下降。由于喝茶的圈子数量增多,其它茶类涌入市场,竞争恶劣,传统普洱茶的市场逐步被压缩。受品茶习惯的影响,导致不同的茶叶文化圈子的兴起,也导致茶叶、品茶概念的五花八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初次涉茶不了解普洱茶历史的人也就信以为真,品质认知度下降。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贸易公司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由于工艺水平滞后,产品品质较差,大多数制茶厂茶叶成品较为粗糙。
三、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应发挥对西双版纳普洱茶行业的正面引导作用
政府应坚持对茶农种植管理行为的管控,要求茶企在宣传普洱茶文化时候,不应过度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让普洱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茶叶的品质才能得到提升。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普洱茶产业整体发展进行相关指导,引导合作社的规范建设,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合作社、茶厂、企业联合组团发展。
政府应引导茶产业相关行业从事人员,从各茶山的实际情况出发,严抓茶叶品质,重新建立消费者对传统普洱茶的信心。通过资源与技术核心的管控,建立西双版纳独有的传统普洱茶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形成“良商、良民”的招商引资较好氛围。
(二)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
政府应做好宏观的行情调控,把普洱茶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就业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的范畴来抓,及时规范市场的恶性竞争。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普洱茶传统核心价值与现代产业、产品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是茶产业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政策为保障不断提高普洱茶品质。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修订普洱茶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传统普洱茶产业的素质。严禁毁林种茶,因地制宜的退茶还林,加强茶山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发挥茶叶检测机构作用,加大检测力度,引导茶厂茶企按照农业规范进行茶叶种植与加工。
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普洱茶品牌。通过合作社强强联合,强化区域性品牌优势,实施一定的品牌原产地保护制度,推动区域品牌产业的成长壮大。各茶区政府应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为形成合作社的强强联合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区域范围内影响力较大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加快发展,促进形成“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新机制,提高普洱茶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维护普洱茶传统工艺,支持传统生茶、熟茶的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独有的传统普洱茶产业优势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古生态茶园上的。结合历史悠久的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普洱茶成为了云南省三大茶叶名片之一。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能让西双版纳的普洱茶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优质传统普洱茶独有的特点是:能长期存放,具有可转化空间。使它具有极高收藏价值,这是基于传统工艺的后发酵属性所造就。但如今,为迎合市场“现喝现卖”的快销模式需求,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进行了变革,创新加工,产生的结果虽带动了市场效益但已背离了传统普洱茶的本质,这对传统普洱茶的工艺传承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亟需提升新一代茶农意识,让其将现有的茶树资源从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均在标准范围内,做好原料品质的基础保障。茶企制茶(初制和精制)工序,无论生茶还是熟茶产品,均按照传统流程严格把控。综上所述,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发扬普洱茶文化。
(四)提升普洱茶生产资质,打造传统普洱茶品牌
因传统普洱茶的制作,均依托手工、人力完成,目前,生产设备条件存在良莠不齐,生产技术的传授依托老一辈口口相传,受一些外来商业操作影响,没有固定可操作标准。首先,初制场所、茶厂、茶企、制茶过程必须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生产标准执行;其次,应该制定行业生产技术的审核标准,要求传统普洱茶按其标准流程制作;最后,分别针对初制所(合作社)、茶厂茶企制定因地制宜的生产要求,并定期对生产资质考查及审核。
政府应积极引导地方茶农、茶厂茶企重视传统普洱茶文化及工艺传承,运用多元化宣传平台,扩大本土品牌影响力,正面健康宣传传统普洱茶文化,通过提升规范合作社、茶企的生产资质,提高茶叶品质的影响力,产生一批有真正信誉和实力品牌,以增强普洱茶的市场竞争力。在普洱茶文化中凝炼出体现企业品牌特色的内容,打造个性品牌,通过质量、数量、宣传、服务等措施,树立茶叶商品、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形象。打造西双版纳本土普洱茶品牌。
(五)制定出台相关法规条款,规范普洱茶产业行业秩序
首先,针对种植方式、茶叶的品质、农残下发相关的条例。其次,政府严格执法。对茶农、茶厂茶企是否认真执行相关条例进行监督。再次,市场监督部门制定对破坏市场秩序行为的限制与惩罚的相关规则。开通群众举报平台,共同监督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最后,优化传统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传统普洱茶产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优化普洱茶基础法律环境。应对当前市场上面临的各种危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运用法律措施进行强化,在不断的与市场磨合中,从而校准传统普洱茶产业基础法律环境。相关法人需要加强对法律建设的关注,普洱茶在引进相应法律机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合理调整自身的法律形式和内容。在茶叶贸易中,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产业的正当权益。
(六)培养高素质的茶行业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一,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传统普洱茶产业稳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素质人才在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保持茶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发挥作用。茶企应注重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让高素质的茶行业能手充分发扬传统普洱茶文化。
第二 ,定期举办相关传统制茶知识培训班或交流会。让普洱茶制茶能手有较好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茶叶的理论知识,从而逐步提升制茶工艺竞争力。
第三,多元化普洱茶行业人才的培养。为了保证普洱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茶行业者必须掌握普洱茶的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普洱茶的质量、保护茶产地生态,对后期普洱茶的推广销售,普洱茶文化弘扬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好的茶叶同样需要好的专业人才运作,仅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忽视了营销和品牌建设,企业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七)维护普洱茶生态环境,增强产地优势
第一,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关茶山保护条例,对那些污染及破坏茶山的行为给予不同程度的追责。例如《沿海入海捕捞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等,通过季节性的管控,既净化了水域又有效的保证了鱼的繁殖。可借鉴该模式,根据不同茶山不同季节出台相关自治条例或者茶叶采摘条例,规定一定条件及允许范围内的采摘。
第二,防止生物入侵和人为污染。若茶山存在相关旅游观光项目,因控制旅游人数,防止“人满为患”。停车场、游客食宿休息所不宜靠近古茶园核心区,更不能建在古茶园核心区,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游客遗弃的垃圾对古茶山生态环境的污染。笔者认为,保护茶园的生态系统是传承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因素。
第三,要做到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就要重新认识茶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合理建设相关茶山、茶区基础设施,为保证种植、采摘提供便利。因此,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对茶山、茶区的环境进行评估,保证既优化了生产环境又不带来更多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西双版纳农业信息 第2期 2020年2月5日
(责任编辑:段丽萍)
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研究
罗晓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西双版纳天然橡胶产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区和产胶区,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和历年发展,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深加工链已初步形成。“十四五”时期,在《云南省支持橡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万亿级千亿级产业”的政策利导下,西双版纳应抢抓机遇,完善、提升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实现天然橡胶产业的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深加工
1948年泰国爱国华侨钱仿舟先生等人创办暹华树胶有限公司,从泰国运回2万株胶苗,种植于橄榄坝,开启了西双版纳试种橡胶的历程。1956年3月,中共中央和云南省委决定在西双版纳大面积推广橡胶种植,开启了西双版纳大规模种植橡胶的壮丽篇章。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战略基础物资之一,云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云南省支持橡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形成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实现橡胶全产业链中的胶农、企业、品牌和市场的大发展,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西双版纳应抓此机遇,完善、提升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实现天然橡胶产业的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一、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天然橡胶种植“举足轻重”
截止2019年底,西双版纳共种植天然橡胶452.61万亩,开割312.49万亩,年产干胶30.6万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种植区和产胶区,并且是我国唯一平均亩产超过110公斤、单产最高的产区。辖区内企业境外“替代种植”天然橡胶面积与开割面积也在快速增长。随着泛亚铁路中线的贯通,西双版纳在橡胶产业中的原材料基地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二)天然橡胶加工业“大有可为”
1.橡胶胶乳初加工。截止2019年底,全州共有橡胶加工企业96个,设计产能113万吨。其中1万吨以上38个,5万吨以上2个;产能过万吨且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7户,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
近年来橡胶加工生产线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经过提质增效技改,由传统的以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经营全流程改造转变,目前有轮胎专用胶生产线20条,有万吨白炭黑湿法混炼胶生产线2条,乳胶生产线1条,拥有上期所“云象”“东风”“金凤”“曼列”“中化橡胶”“宝岛”天然橡胶交割品牌,“云胶”牌湿法TSR20号胶已经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割认证。2011年国家橡胶及乳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西双版纳州,整个行业检验检测能力逐步提升,目前企业自建的实验室达20个,自检指标由6项提升到16项以上,有10个实验室升级为州级企业技术中心。橡胶加工企业全部完成环保排放技改,达到环保排放要求。
2.橡胶胶乳深加工。泛亚铁路中线、中老高速公路即将贯通,西双版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深加工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前景巨大。2020年7月6日,云南首家橡胶深加工企业——西双版纳云锰新兴天然橡胶有限公司开始运营,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天然浓缩乳胶及乳胶制品生产基地,填补了云南省天然乳胶深加工产业的空白和国内部分产品的空白。
另外,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橡胶加工全产业链园区”也在快速推进中。园区共储备招商引资项目58个,其中支撑橡胶产业链“园中园”加工项目7个,已成功签约并推进5个。可以说,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深加工链雏形已成,蓄势待发!
3.橡胶木材加工。西双版纳橡胶种植木材蓄积量3788.66万立方米。西双版纳注册经营的橡胶木加工企业现有38家,其中景洪18家、勐腊19家、勐海1家,年产值到千万以上企业有10家,橡胶木原木消耗量38.0145万立方米。近年来,橡胶木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木材加工类别逐步扩展,加工工艺快速提升。例如宏兴木制品公司研发出了硅溶胶浸渍改性木工艺,并将橡胶木加工废弃物开发成生物质碳和生物质颗粒。西双版纳橡胶木材蓄积量丰富,但还存在着利用率低、开发能力弱、产品较为单一等问题,未来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4.橡胶籽及橡胶附属产品加工。橡胶树全身都是宝。原来的橡胶加工废品现已开发成产品,既提升了产业价值又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橡胶树综合利用的产业链。目前,华坤公司已在西双版纳建成了年加工橡胶籽20000吨、生产3500吨高品质橡胶籽油及10000吨橡胶籽油饼的生产线和年产木塑型材10000吨的生产线。2019年6月11日,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景洪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共建天然橡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园区。西双版纳汇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冷库与炭联产综合利用项目将橡胶木加工废弃物开发成生物质碳和生物质颗粒,进行橡胶木木醋液、木焦油、木煤气等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三)天然橡胶胶园林下种植、养殖“方兴未艾”
西双版纳自2012年探索开展“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足底穿鞋”“周边围林、林下植灌、灌下养禽”“网格化混种珍贵林木”“退胶还林”四种模式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共种植、改造环境友好型胶园65.1万亩。各农场、胶农立足资源禀赋,采取试种、林下套种等方式,积极探索发展热区特色精品农业,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目前已种植大叶千斤拔、千张纸(海床)、三红柚、百果园、魔芋、黄金、柠檬、东试早柚、菠萝、菠萝蜜等特色产业。林下养鸡等养殖业蔚然成风。
各农垦垦区在第一轮深化改革过程中,发挥农业产业化排头兵作用,围绕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胶园林下种养殖,逐步形成“一场一品”种植规模优势,打造拳头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打造西双版纳热区“绿色食品牌”。
(四)观光旅游、康养产业“蓄势待发”
农场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知青文化”成为农场乃至西双版纳旅游的一大历史人文资源,“回一次支边的地方看一看”成为了多少知青及知青后代的愿望。各农场顺应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和世界旅游名城的发展形势,开发农场康养旅游业,现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景洪农场与企业合作开发康养项目;东风农场建设东风农场(知青)博物馆,并开发知青旅游文化项目,引进中林集团入滇新建的首个生态旅游项目中林西双版纳温泉文旅小镇;大渡岗农场和乡政府联合打造大渡岗万亩茶园,引领乡村周末游的热火。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旅游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助推农垦系统乡村振兴。
二、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橡胶胶园面积保有及高产胶园建设任重道远
随着胶价的持续走低,受其它经济作物的利益驱使,砍伐橡胶树更新其它经济作物或种而不管的现象较为突出。另外,超海拔、超坡度、超密度、低产品种种植、粗放式管理等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全州橡胶胶园面积保有和高产胶园建设。
(二)橡胶乳胶源质量堪忧
农垦改制后,橡胶树承包到个人,采胶方式各行其是,胶厂收购胶农的原料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干胶产品质量,只能生产低端干胶产品。胶水市场流通中间环节增多,不科学计量投放及重复投放氨水等化学保鲜剂,致使橡胶加工时需要加入更多的甲酸来凝固,严重影响了橡胶品质,增加了加工环节污染物的产生量。此外,胶农“分户加工、干胶结算”的送胶模式等,同样也会降低干胶产品质量。近年来,鲜胶乳源加工一级胶的比例也在持续下降。以上现象,对未来打造高端、高品质橡胶产品埋下了原料隐患。
(三)橡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不足
西双版纳天然橡胶精深加工产业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企业自主研发意识薄弱,产品科研投入不足,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96个加工厂中仅20个拥有质检室,高新技术企业仅2户。在铁路即将通车、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橡胶全产业链提升空间巨大,使命责任重大。
(四)橡胶产业加工环保技术急需提升
全州橡胶加工企业仍以初加工为主,“小散弱”的现象依然存在,生产规模小、污染治理难、设备利用率低,橡胶制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初加工环节,同质化严重。随着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西南生态屏障”和西双版纳创建世界旅游名城工作的推进,西双版纳在发展橡胶产业时的环保要求和技术门槛都相应在提高。
(五)橡胶产业全产业链整合推进困难较多
橡胶林下种养殖、橡胶附属第三产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战略规划不全、投资主体实力不强、投入资金少、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橡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进一步整合推进橡胶仓储物流、期货平台交易、橡胶观光旅游、康养产业发展。
三、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持续用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然橡胶管理条例》,持续抓好西双版纳天然橡胶的种植保有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要求,统筹规划好全州种植面积和区域限制,在“两区”划定的基础上严格规范橡胶种苗生产市场,加快橡胶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促进西双版纳州橡胶园良种化率的提升,因地制宜做好橡胶品种配置,新植和更新严格按照区划配置相应品种。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大力推进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的覆盖范围,争取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将天然橡胶纳入中央财政林业有关补贴”意见,对天然橡胶的种苗培育、开垦定植、抚育管护、割胶生产全环节进行扶持补助,尤其是争取实现对天然橡胶产品的目标价格保护机制,进一步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来建设好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大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因地制宜采用“片段化”“网格化”“立体化”的种植模式,适度降低橡胶种植密度,在胶园套种、间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其它经济作物,在林下探索种植适合的经济作物,提升土地的整体产出效率,有效提高胶农收入。加大科学引导力度,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超海拔区域种植的橡胶和不适宜橡胶种植区域内的橡胶,积极引导胶农开展替换种植和退耕还林;对自然、地理各种条件优越的地段,进行区域统筹规划,在保证橡胶种植规模的前提下,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持续推进农场第二轮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农场企业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力以赴推进农场改革与发展。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贯彻改革各项部署。对于西双版纳州垦区的改革,各级党委、政府应统一到中央改革精神上,准确把握和理解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有利于农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给予相关改革配套政策,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
理顺体制,落实到位,为农场企业化改革铺平道路。进一步完善、落实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的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厘清橡胶产业管理体制,强化体制、机制对橡胶产业的管理作用,建议将农业农村局天然橡胶管理职责划入农垦局,强化对全州国营、民营橡胶的统筹管理。做大做强西双版纳天然橡胶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抱团取暖、整合提升、做优做强,强化龙头带动作用。
(三)坚持不懈升级产业链,建设天然橡胶精、深加工园区
抓紧提升西双版纳橡胶加工业产业链深度,争取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天然橡胶精、深加工基地,避免“虹吸效应”——因铁路的贯通而成为橡胶产业链的最低端。
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思路,助推橡胶加工产业上档升级,实现新的跨越。坚持“两型三化”要求,整合西双版纳橡胶加工业,淘汰工艺落后、能耗高的小型企业,重点扶持、打造一批上规模、具有先进生产工艺、具有精深加工能力、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重点扶持技术创新企业,建议重点关注制胶创新工艺“白炭黑湿法混炼胶技术”的推广运用;支持企业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延展产业链条,生产市场稀缺的高端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彻底改变对外销售初级原料产品为主的现状。依托边境口岸,利用周边国家的原料,规划建设天然橡胶保税加工厂,形成西双版纳橡胶产业区域“辐射中心”。建立完善现代化橡胶仓储物流体系,新新中国成立际橡胶产品及物资仓储交易中心、橡胶期货中心与期货交割仓库,提升西双版纳橡胶产业话语权。研究加大财税补贴政策力度、完善天然橡胶保险制度、建立橡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具体的金融财税保障措施。
(四)坚持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打造绿色工业样板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双版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把自然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新动能,实现产业强、群众富的美好愿景。橡胶产业是西双版纳传统支柱产业,面对发展橡胶加工产业的质疑,就是要用绿色发展、先进制造的方式破解质疑,实现橡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做好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传统生产方式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建设天然橡胶绿色环保示范生产线,最终实现清洁生产。进一步筛选胶厂废水、废气的最佳治理工艺和技术,加大制胶恶臭气体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优化污染治理工艺,科学设计工艺流程,不断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促进全州橡胶产业绿色发展。
(五)竭尽全力抓创新,打造产业研发集群
破解西双版纳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出路在创新。通过创新发展,提升橡胶产业链深度、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例如2019年由云南云锰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共建的“中胶东南亚乳胶制品研发中心”在昆明正式挂牌成立。中胶永生橡胶公司也具有了生产医用手套、抗HPV病毒避孕套研发生产能力,中胶永生的生产线投产将填补目前国内市场尚无具有抗HPV病毒功能的避孕套这一空白。
竭尽全力抓创新。一是组建产业联盟。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对接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相关配套企业,共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和工艺装备研究中心,推进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依托国家橡胶及乳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及技术力量,推进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扶持橡胶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加快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支撑产业发展。三是加快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人才引进、交流、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四是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增强橡胶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
(六)以垦区为龙头,打造西双版纳热区特色“绿色食品”“绿色康养目的地”
目前一区一品、一县(市)一品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西双版纳农垦有着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良基础,可以发挥垦区规模化龙头带动优势,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热区特色农业、林下种养殖业,示范带动全州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西双版纳热区特色现代农业、西双版纳热区“绿色食品”。
支持农垦企业积极参与全省文化旅游这个万亿级产业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办好一个知青博物馆、建好一个知青文化园、打造一批胶林庄园,建设一个知青旅游康养小镇,做强垦区现代服务业。通过引进优质康养品牌,合作打造农垦“绿色康养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和草原局、农垦局、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管委会。数据说明:2019年度统计数据,其中,一些数据已发生变化,只能作为2019年度的参考。
[2]张红,许能锐.构建我国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的思考——以海胶集团为例[J].中国热带农业,2012(1)
[3]刘锐金,莫业勇.科技创新链促进海南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9(21)
[4]王小鹏,杨映华.提升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产业质量发展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9(5)
[5]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2020年7月27日
[6]曾建平,张霆等.加强橡胶加工污染治理??推动橡胶产业绿色发展[J].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177期,2017年
(责任编辑:于志升)
西双版纳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于志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西双版纳优越的地理环境、充足的光照、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赋予西双版纳水果与生俱来的发展优势。水果产业是西双版纳的重点优势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积极推动全州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的需求逐年增加,对质量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热带水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国内水果产业结构和贸易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西双版纳水果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如何应对现有的机遇和挑战,促进西双版纳水果产业进一步提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西双版纳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生产规模看
西双版纳水果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近几年波动较大。以2017年为节点,在此之前,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稳步增长。2017年,与上一年相比,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39%。此后逐年回升,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从水果种类来看
西双版纳水果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全州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水果品种引进和培育工作。1992年,从福建省引进了当时跻身于世界名柚行列的琯溪蜜柚;1996年,从国外引进东试早、泰国甜柚,建成苗圃园、母本园和示范园;1999年,从新疆成功引进“金皇后、新皇后、春雷”3个中熟夏瓜品种,从浙江成功引进葡萄品种。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西双版纳州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开展“水果新品种引种试验及推广”,有香蕉、柑橘、西番莲、柿子、火龙果、柠檬和杨梅等品种。
综合来看,目前有一定规模并具有稳定性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荔枝、柑橘、龙眼、菠萝、芭蕉、芒果、柚子等。此外,少量的水果种植有桃子、青枣、木瓜、柠檬、李子、石榴等。根据各地气候的特点,景洪市水果主要以香蕉、柚子、柑橘、芒果、菠萝为主;勐腊县水果主要以香蕉、柚子和芒果为主;勐海县水果主要以香蕉、柑桔、桃子为主。在所有种类中,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香蕉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以2018年为例,香蕉种植面积占当年水果种植面积的42%,产量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57%。西双版纳是云南平地蕉与坡地蕉的代表区域,生产的香蕉有“高地蕉”特色,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独特,成为云南香蕉的典范。香蕉面积、产量、产值名列云南省各州市前列,是西双版纳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产业之一。
(三)从水果品质看
西双版纳高度重视水果品质提升工作。西双版纳州农科所作为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自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开展香蕉抗病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抗病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研究等工作。农科所还在勐腊县勐仑镇实施柚子生态标准园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勐仑镇柚子向生态、优质、可持续方向发展。西双版纳还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争创名优产品。目前,已经有10多家企业、合作社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涉及香蕉、芒果、龙眼、荔枝、柚子、西番莲、菠萝等。“勐仑柚子节”和“告庄西双景热带水果节”都在向国内外嘉宾和商家展示宣传推介西双版纳州的水果。
(四)从种植主体看
目前,西双版纳种植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种植企业,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租用当地农户的山地、旱地、水田进行种植,部分企业已经在其它地方种植过,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西双版纳较大规模的水果种植主要以外来企业为主,近年来本地企业也有较快发展。二是种植大户,集中部分土地、资金,合伙或独自开发种植。三是当地农户,利用自家土地,摸索着少量种植,有的在自家庭院小规模种植。
二、西双版纳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双版纳州水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福建、海南、广西等省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一)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较低
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来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间的矛盾问题,目前,西双版纳水果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都以农户或中小规模私营企业为主,有市场影响力的农民合作社或是龙头企业为数不多,产业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行业协会发展不足,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带动功能还未充分发挥。水果产业主要表现是“小、散、弱”。水果生产和营销以独立生产、分散营销、单兵作战的形式为主,不能形成大规模、专一性的加工企业或企业集团,基本起不到对种植业的支撑作用。加之,各类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缺乏,企业和种植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本地又缺乏规模大、能主动开拓并占领市场的大型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户只能坐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销售较为被动。
(二)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加大,而且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对优质特色水果、水果加工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西双版纳水果普通品种多,优质高档果比例低,品种结构搭配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优越的气候、土地资源条件,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影响了水果的品质、营养成分及外观,弱化了市场竞争力,导致水果附加值低,高产不高效。鲜食与加工品种不协调,加工品种少,鲜食品种占了绝大多数,鲜果销售压力很大。
(三)采后储藏、精深加工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水果生产季节性强,采后须进行商品化、水果保鲜存储、加工三个方面处理。近年来,全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直播等新型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购水果市场前景广阔。为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水果产业线上市场,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西双版纳水果以热带、亚热带品种为主,对采后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的要求更高。但是,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对水果采后储藏保鲜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水果储藏保鲜技术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果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冷链物流体系滞后,综合利用开发较差,水果生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健全,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档次和附加值低,水果加工产品的品种结构、风味、营养价值等方面仍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双版纳水果商品价值的实现和产业链的延伸。
(四)品牌意识薄弱
西双版纳水果产业的产地品牌具有一定优势,但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比较薄弱,在消费端的知名度较低。从业企业实力较弱,销售不规范,缺乏品牌意识,加之宣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品牌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发挥。2019年发布的云南省“十大名茶、名果、名菜、名药、名花”和“十强企业”“二十佳创新企业”50个产品和30户企业中,西双版纳州仅有3款茶叶和1家茶企入选,水果产品和企业无一入选。近年来,暴雨、干旱、寒潮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大多数果园防护设施普遍不足,水果产业相关保险的险种和推广有限,无法满足种植户日益增强的保险购买需求。而且,随着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加强,东南亚国家热带水果对西双版纳水果产业也产生了较大冲击。
三、西双版纳水果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着眼现代水果产业体系,做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西双版纳水果产业打造成为种植基地标准化水平高、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强、社会化服务程度高、互联网营销应用广、产品品牌价值高、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现代水果生产体系。加强对西双版纳水果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拥有的优势条件、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发展重点、发展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分析制度,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详实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原则,对主要水果的生产、科研、加工,市场体系、消费等环节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现阶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双版纳热带水果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优化,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水果种类的最适种植区域,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培育推广最适宜栽种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确保各优势水果的品质。在对企业的扶持政策上避免大水漫灌、遍地撒网,以最大的诚意、最优惠的用地和信贷政策,集中力量优先引进、培育、扶持一两个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二)创新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加强专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骨干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水果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果品经营主体,科学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果园合理流转,扩大专业大户、合作社经营规模,推行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现代果业发展模式,并通过政策、资金、培训等提升这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力与市场号召力。培育水果专业化技术服务组织,重点在主产地成立水果生产技术服务队,实施统一管理的生产模式,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科普示范园区,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
(三)着眼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贮藏保鲜与加工能力
西双版纳水果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在北方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贮藏保鲜与加工是水果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促进产地预冷处理设施、采后低温处理与包装车间、冷藏库及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形成一套包括预冷、冷藏、清洗、涂蜡、分级、冷链运输的规范化处理系统,提高综合加工与利用水平,实现水果处理的商品化水平。通过发展电商、恒温冷链物流、文化营销、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建立现代物流平台与营销体系。规划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水果专业市场,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在京津沪等重点消费市场建设特色水果展销平台和果品形象店,创新产销对接模式,促进特色水果生产基地与全国知名连锁超市、商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做好周转库建设,同时提高果品贮藏保鲜能力,加大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水果精深加工能力;建设果品加工园区,以加工能力的提升带动果品消纳能力的提升,为果农生产销售提供保障,提高效益。
(四)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突出果业创新驱动
一是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创新为纽带,以价值链、产业链延伸为着力点,紧紧围绕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探索水果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高端化、品牌化、景观化,发展新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破解当前制约水果产业的关键问题。二是推行“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布局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和高示范性的水果现代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为大面积多区域应用提供样板。大力开展果苗种质资源引进、收集、评价、保存、创新利用,采用多种途径选育新品种,打造珍稀水果种植基地。加大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小气候改造技术、品质提升技术、果园机械化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等的研究力度,促进西双版纳水果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扶持和建设,通过政策措施的引导,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同时,充分发挥紧邻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加强水果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
(五)推动“水果+旅游”,延长产业价值链
水果和旅游都是西双版纳的传统优势产业,水果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前景光明,大有可为。拓展水果产业功能,发掘果业文化,开发果品营养保健、水果文化等潜在资源,提倡果园园林化发展理念,积极推行水果休闲采摘观光活动,提高果园及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提升水果产业综合效益。立足“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深入挖掘水果产业的文化内涵,建设水果主题公园、水果风情园等特色园区。在水果主产区积极开发“果乡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引入文化、创意、旅游元素,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研究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水果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增强旅游业对水果产业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乡村旅游试点示范项目。科学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延伸水果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六)打造区域品牌,实施差异化竞争
大力推广高效优质水果品种,积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注重质量,创建品牌。建立果品评优机制,支持水果主产县市(区)举办果品评优活动,提高果农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整合水果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建设,组织和支持主产地开展精品水果展示、展销、推介活动,培育做大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积极开展质量认证,大力引进或培育本地水果龙头企业,在政策、融资等方面进行顿斜,支持企业、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开形象店、精品店,并配套一定数量网店,以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效益。
(七)加快推进保险扶持政策,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由政府牵头,保险行业设立水果产业风险基金,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加快建立灵活多样、多险种、多结构的保险新机制和信贷扶持制度,完善水果政策性保险补贴政策,设立灾害保险补偿金,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红云)
西双版纳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罗云丽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摘 要:自2016年2月原国家旅游局将西双版纳州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中以来,西双版纳州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和正式认定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相比,西双版纳州还存在涉旅产业融合不够全面深入等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推进涉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力度。
关键词:西双版纳;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0年4月26日,西双版纳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复苏,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旅游消费提质增效,高标准打造全域旅游样板,高水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实施全域旅游是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西双版纳打造全域旅游的成效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好西双版纳州区位、人文和生态优势,以全域旅游和跨境旅游为抓手,促进旅游与沿边开放、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生态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康体、养身等综合旅游转变,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夜间旅游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明显
一是乡村旅游产品丰富多样。2019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93.28万人次,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收入12613.21万元,比2017年增加13.91%、17.5%。二是旅游演艺和节庆旅游特色鲜明。傣秀、澜沧江·湄公河篝火晚会等一批高水准、高规格的旅游演艺产品年观众超200万人次;2019年泼水节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3亿元。三是文旅投资项目成效彰显。2016年以来实施48个重大文旅建设项目,完成261.31亿元旅游投资数,极大改善全州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了旅游品质。四是自驾旅居产品逐步完善。加快推进昆曼国际大通道、勐海县七子饼茶文化、热带雨林穿越之旅3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线路沿线建成3个旅游汽车营地、11座观景平台、8个游客休息站、2个旅游汽车租赁点、13个初具规模的汽车应急救援站点和169个通信基站建设,完成勐海县七子饼茶文化自驾车旅游线路128公里线路的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全州重点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和业态已初步建成。
(二)夜间旅游经济基础夯实
据研究调查,全州7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夜市每天18时至24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三分之二,特别是大部分度假游客,除去门票,75%左右的消费花在了夜间。目前,繁荣的夜间经济让告庄西双景集聚了近5000家商户、100余家国内外特色餐饮、180多家特色客栈酒店和2万余人常住人口,并提供了一万多个就业岗位。2019年春节和国庆长假,告庄西双景共计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群众免费文艺演出876场次,其2019年夜间经济已突破60亿元,已成为西双版纳游客聚集度最高、停留时间和居住时间最长的旅游综合体。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年接待夜游游客1.7万余人1400多批次,单纯夜游服务收入达80余万,在科普教育和经济收益方面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世界旅游名城品牌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
截至目前,世界旅游名城专项资金支出16261.35万元,支出率占到81.3%。融创旅游度假区于2019年4月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勐巴拉雨林小镇于2019年9月获评云南省特色小镇,望天树景区通过省游景区景观、告庄西双景通过省级旅游度假区评定验收。全州有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4个旅游景区,全州高端品牌高端酒店达8家、三星级以上酒店达11家,省级旅游小镇6个、旅游特色村15个,有旅行社86余家,星级导游983名。旅游产业成为了扶贫、固边、富民、强州的优势产业,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品牌目的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
(四)旅游公共设施短板得到补足
一是加紧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截止2019年冬航季,共有21家航空公司在西双版纳机场运营,开通国内外航线62条(其中国际航线5条),通航点50个(其中国际城市5个),西双版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二是加紧推进旅游厕所革命。2015年至2019年全州共新改建旅游厕所共253座(其中,新建145座,改建108座),至2019年3月全州旅游景区内已全面消除旱厕。三是着力抓好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加紧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截至目前全州公有4个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四是推进州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能力。
二、西双版纳州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6年2月原国家旅游局将西双版纳州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西双版纳州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20年5月,景洪市、勐腊县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志着西双版纳州全域旅游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和正式认定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相比,西双版纳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涉旅产业融合不够全面深入
由于西双版纳州规模化农业和现代加工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路径依赖、发展理念、人才支撑等方面的制约,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生态文明、物流运输、边境贸易、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领域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 “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方面新业态、新项目、新热点培育力度不大,全产业融合、跨界创新力度不够,融合产生的产品附加值、产业增加值尚未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进展不快
西双版纳州具有开发休闲度假、特种专项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团队观光游占比较大,近年来自驾自助游增长较为迅速,但相应的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研学游学、边境跨境旅游产品创新步伐较慢,从大众观光向休闲度假升级尚需时日。
(三)特色旅游商品创新成为短板
西双版纳州文化旅游商品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普洱茶和翡翠为代表的旅游商品面临来自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体系不健全,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研发进度缓慢、种类少,优质旅游产品没有很好打造出来,缺少消费热点,未形成产业链条,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未释放出来。
(四)全域旅游改革创新力度不足
西双版纳州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旅游扶贫富民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创新发展、生态依托创新发展、城市共建创新发展、休闲度假创新发展、资源转型创新发展、边境开发开放创新发展等方面力度尚嫌不够,与旅游产业基础、文化旅游资源潜力相比还有差距。
三、西双版纳州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西双版纳要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在推进涉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进全域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大力度。
(一)推进涉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
1.推动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应当将城市大型商场、有条件景区、开发区闲置空间、体育场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成城市旅游综合体,这样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型、会展会议型、文化娱乐型等不同主题的城市旅游业态集聚区,加快建设完善融创旅游度假区、告庄西双景、曼听旅游区等旅游型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
2.创建一批旅游+茶叶、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大健康融合示范区。围绕旅游与农业(种植养殖)、工业(加工制造)、服务业(物流、贸易与消费)、体育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跨界创新与融合发展,创建一批旅游+茶叶、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大健康融合示范区。大力推动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勐海茶文化博物馆、勐腊县易武古茶山茶文化茶业主题园建设项目、勐腊县古茶山文化茶叶园区、勐仑日月岛旅游项目、勐养游学知青庄园、基诺山自然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
3.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西双版纳应当发挥气候优势与夜间消费习惯,总结曼听公园“澜沧江—湄公河之夜”、 傣江南酒吧街、告庄星光夜市的经验,实施城市夜间亮化工程,推动休闲旅游型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热带民族风情夜间经济商圈、夜间经济生活圈,努力将景洪告庄西双景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夜间经济地标之一,将景洪打造成祖国西南边陲的不夜城。
(二)推进全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应当充分利用州内热带地区立体气候资源,发挥气候温暖、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高的宜居养老养生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系列化、高品质的温泉水疗、茶山养生和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形成系列养生养老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体检、康疗、度假等为一体的养生养老旅游项目。
2.大力发展体育康体旅游产品。重点依托澜沧江水系和非水源地大中型水库建设水上运动旅游基地,重点依托热带雨林山地地形地貌及喀斯特地形建设户外探险体育旅游基地。引导支持跑步、竞渡、徒步、骑行、越野等形式的运动形式,并积极筹办一批州级、县市级体育赛事活动,规范引进一系列的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
3.大力发展演艺节会旅游产品。深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傣族泼水节提升为国际精品旅游节庆,着力打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鼓励传统演艺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傣秀》《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澜沧江·湄公河篝火之夜》,引进宋城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演艺企业,创新旅游演艺产品表现形式、传播载体和盈利模式,打造新兴精品演艺品牌,推出泼水节广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4.大力发展边境跨境旅游产品。抓住中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依托中老缅泰“四国九方”边境地区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中、老、缅、泰边境地区“金四角旅游圈”,切实推进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枢纽建设,改善旅游通关证件制度、改革边境旅游管理制度,建立跨境旅游产品和加强旅游支撑能力建设。
(三)推进全域文化旅游品牌塑造
1. 推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升勐泐文化旅游区,加快文化遗址旅游化改造,完善景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优化提升外部进入道路质量,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立足于西双版纳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工艺,开发“西双版纳有礼”“西双版纳风物”“西双版纳文创”三大系列文创产品。
2.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推广。要重点开展傣医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傣族织锦制作技艺、非遗文化民族音乐、傣族银器制作技艺、翡翠玉石加工技艺等传统文化技艺的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广,提升西双版纳特色的文化艺术、传统技艺的知名度,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塑造西双版纳文化名城的品牌形象。
3.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内培外引、资源整合,全面提升研发、创意、传播能力,通过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IP 、新媒体,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唯品会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模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电商平台与乡村减贫的深度融合。创新“博物馆+非遗文创”“博物馆+产业基地” “博物馆+研学教育”复合型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博物馆+多元化”建设。
(四)完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
1.延伸餐饮产业链条。依托西双版纳州的资源基础、文化内涵、产业特色,围绕省政府提出的打造绿色食品牌,吸收省内外民族文化餐饮的经验,将傣族饮食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餐饮品牌,提升以哈尼(爱伲)风味、布朗风味、基诺风味为代表的新菜系,创新普洱茶餐、养生药膳等主题餐饮,积极引进周边国家品牌餐饮企业集团。
2.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以现有旅游住宿产品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引入国际性度假品牌,保障高端市场的高质量服务;引进多个精品酒店品牌,依托乡村区域的民族村寨,引导发展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精品民宿项目,鼓励中端住宿市场进行主题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中端住宿市场供给,促进住宿供给结构从“金字塔形”到“橄榄形”转变。
3.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抓住中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的机遇,着力构建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完善交通组织,丰富游客行程体验。依托澜沧江、小黑江、南腊河等水体资源,挖掘水上旅游的潜力;结合全州公路网络开展自驾旅游,发展路域经济;依托中老铁路开发火车旅游线路。
4.推进旅游购物创新。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创新研发、文化创意、品牌传播能力,巩固普洱茶、民族手工艺品、南药、翡翠、红木、东南亚商品,加大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面向新生代旅游群体,开发一批年轻态旅游纪念品,推出DIY体验式购物服务。
5.培育全域景观体系。加快大渡岗万亩茶园、勐海云谷樱花、孔明山等景区的改造提升,借鉴经验,创设一批设计感强、颜值高、寓意好的景区打卡景观。创新民族村寨、热带雨林、茶山茶园、边境风光等边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培育新景区景点。践行旅游景观无限化的理念,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乡风貌的特色化、审美化、创意化。
(五)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创新
1.健全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职能,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组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能力。实行大部门制度协调管理,建立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成员单位公开信息通报和会商制度,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贡献的旅游统计体系。
2. 完善旅游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工作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凝聚全州上下合力抓旅游。提升旅游工作在区域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将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专项负责、重点突破、调动力量、形成合力、深入实际、摸准情况、加强信息报送、按程序快办事等督查工作方法,围绕西双版纳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开展督查工作,确保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3.创新全民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全域旅游规划民众意见征集、旅游大讲堂、文明旅游意识教育、招募旅游志愿者等活动,提升居民旅游形象意识、热情度和包容度,提高居民参与创建的主动性和服务旅游的基本技能。扶持与帮助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企业,开展旅游经营,参与旅游从业。政府、企业应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旅游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当地居民能够热情参与地方旅游开发或积极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并能从中获益。
4.培育创新型旅游企业。畅通“绿色通道”服务,加快推行网上审批,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发展财务咨询、市场营销、法律顾问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为创新型旅游领军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主体的跨界交叉领域创新平台,逐步形成创新网络;建立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加强创新创业信息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将海诚旅游、望天树旅游、景兰文旅、傣族园、景洪城投、勐巴拉旅游、金孔雀集团等旅游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企业,在互联网旅游、旅游文创商品、研学游学、茶旅融合、精品民宿等领域培育一批小微型旅游创新企业。
(责任编辑:李玉云)
浅谈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杨宏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2017年1月,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提出党校教员要“用学术讲政治”。2018年,党中央颁布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着力提高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这就明确了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理念新要求。作为党校教师,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用学术讲政治”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之中,不仅要将其视为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还要努力将它内化于个人品性和集体品格之中,使之成为党校教师的一种精神气质。
一、坚守政治立场
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决定了党校是一所讲政治的学校。党校教师姓党,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之使命,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是党校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的主要抓手。倡导“用学术讲政治”,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为适应新时代全国干部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而推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举措。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2017年中央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党校是一所“学校”,这就决定了我们讲政治,不是就政治讲政治,而是要用学术讲政治,要对党的思想理论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学理阐释,讲出“所以然”,用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引导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用学术讲政治”根本目的是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教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这一论述科学指明了党校教师讲政治就是要从学理的角度,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揭示出当下政治生活中的因果联系,形成理性认知和科学阐释。教师从学术框架及其学理逻辑讲政治,能够增强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要求的逻辑性和真理性,从而讲出理论的高度、思想的力量,真正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以及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进行深度的学理阐释,就是要深度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关系,就是要深度挖掘其蕴含的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关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通过“讲理”为学员把握政治航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党校教师人人都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家、践行者,在情感、理性和执行力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规避“用学术讲政治”的认识误区
一是重学术话语轻政治话语的误区。常常过度强调学术话语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导致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脱节,结果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术成果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小。同时政治话语因为缺少学术支撑而缺乏科学性,从而削弱了政治话语的影响力。
二是重经典标签轻学术逻辑的误区。讲重大理论问题,常常限于引用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贴学术标签,用文件解读文件,做简单的“传声筒”“复印机”“照相机”,对其反映的时代精神、回答的时代课题、应对的时代挑战,浮在表面,不及本质,缺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员”。讲重大现实问题,从现象到现象、从文本到文本、从讲话到讲话、从事件到事件、从概念到概念,好像雾里看花,该说的都说了但没说透、没讲深,不能让学员增强其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
三是重教学方法轻理论涵养的误区。常常更多注重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应用,寄希望于利用新媒体或“讲段子”等形式吸引学员课堂参与,呈现出“抬头率”等表面“获得感”,而在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强化思想理论的涵养方面重视不够,缺乏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员。用鼓动性的口号讲政治、用宣传性的话语讲政治、用宣誓性的表态讲政治,貌似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实则蹈高临虚、大而无当,当时让学员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没有真正触动灵魂,更谈不上铭记一生、影响一辈子。
三、着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校教师要在“以理服人”上下一番苦功夫,沉下心来读马列经典、读学科经典、读党的思想理论、经典文献和战略决策部署,善于借鉴各门学科的理论框架,辩证地、批判地、科学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让学员“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收到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员的良好效果。
基层党员干部身处改革发展前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感触最深、困惑最多,最需要从理论层面给予解答,这对基层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是极大挑战。从现实情况来看,基层党校教师 “用学术讲政治”中的瓶颈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用学术讲政治”的动力不足。有些基层党校教师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杂,这就导致他们不能潜心做学术研究,没有精力去“用学术讲政治”;有的教师上课机会少,花费大量时间辛苦准备的专题课往往讲授次数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讲,久而久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更没有动力“用学术讲政治”;有些基层党校忽视了教师内在的精神需求,对教研工作管理本领不足,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不完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考核机制不完善,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做一些“表面文章”敷衍了事,难以调动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用学术讲政治”的担当意识不强。一方面是求稳不求进。有些教师在讲课或宣讲时有思想包袱,有顾虑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时往往选择“求稳”不去讲,殊不知学员对于“进”的求知需求;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不够,底气不足。有的教师缺乏长期学习、跟踪研究的韧劲和毅力,对新知识新领域缺乏认真的钻研和思考,讲授的课程没有体现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学员往往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导致有些教师出现了理论水平还不如学员的“倒挂”现象,也因此使得底气不足不敢讲。
三是“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不足。有的基层党校尤其是县乡党校存在教师人才困境,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能力素养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有的基层党校教师存在着理论功底不扎实、学术素养不高、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有的甚至没有读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往往是因政治要求,只言片语地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没有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还有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不深,不熟悉党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备课时选题方向偏冷门、内容偏向学术化、时效性短,不适合培训要求和进行集中宣讲。有的基层党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原有学历的专业性不够强,有的基层教师没有专门的研究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万金油”,什么课都讲,讲什么都是泛泛而谈,知识和视野的广度、思考和研究的深度、调研和做学问的力度均不够,这不仅影响了“用学术讲政治”的效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校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培训职能的发挥。
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要找准主要着力点。在问题导向上,要抓住真正的“时代之问”。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元问题和真问题,这就是时代之问。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变迁大进步的时代,各种问题和挑战交织互动,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寻找真正的“时代之问”的难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新时代的新命题。在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外派学习、挂职锻炼、基层调研及宣讲或与学员交流等各种机会,尤其是基层党校教师要诚心真意,向实践学习、向学员学习、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阐释清楚并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其背后的学理逻辑,让基层干部群众真切领会,才能准确地抓住这个时代真正的痛点、难点、热点问题,才能与学员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学术框架上,要突出底线思维。党校教师都是学者,一辈子都在跟理论打交道,选择学术框架要有底线意识。我们要看这个框架是否与经典作家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党中央的精神相一致,要反问自己是否在对西方学术思想进行照搬照抄和无意识的膜拜,还要评估这个框架是否在学员群体中有较好的可接受度。在学术接口上,要提高学术聚焦度。对于党校教师而言,在授课中如何找到合适的学术接口,是最大的难题。学术接口一旦确定,纲举目张,现实的问题与深奥的理论之间就会建立起自由转化的桥梁。科研是教学的基石,我们要沉心静气,立足学术的高度,长期聚焦于一个或几个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心无旁骛,笃力前行。
“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根据各门学科的学术规范,突出问题导向,上接基本原理,下接时代问题,找准学术接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重大政治命题、重大战略决策进行深入研究阐释。不仅要讲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而且要阐明这个成果的源头依据、实践根基和现实意义;不仅要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分析这个政策的来龙去脉、理论根据和实践考量;不仅要讲清楚政治,还要讲清楚政治背后的学理支撑。党校的干部教育涉及各领域的方方面面,党校讲堂也涉及不同的专业知识,但最根本是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着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校干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龙玥璇)
基于党校教学实践
浅谈关于开展抗疫精神教育的思考
洛 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和英雄模范,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本文从党校教师教学选题、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具体阐述在党校课堂讲授抗击疫情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讲授的形式、内容和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党校教育;抗疫精神;教学实践研究
一、党校教学中开展抗疫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不仅要与病毒作斗争,同时也面临着做好社会舆论引导、激发全民团结合作精神、树立打赢战役信心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艰巨任务。在2020年疫情暴发初始,全国实行严格的居家隔离防控措施之下,关于疫情的公众讨论聚集在网络的“舆论广场”之上。其中,微博、微信等用户量以亿为计算单位的社交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网络舆论广场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这些“广场”上旗帜鲜明地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即是在疫情期间信息繁杂、谣言四散的纷争中守好舆论阵地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微博第一季财报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每天有2亿多名用户在微博上追踪疫情。在民众高度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上主动发声、积极进行正面舆论的引导,是坚定民众抗疫信心和斗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疫情期间,微博关于抗疫精神、平凡英雄的热门话题阅读量屡次破亿,从网民的热烈探讨中可以感受到,民众对于抗疫英雄事迹的高度关注,以及在抗疫过程中爱国情怀的尽情抒发。
在舆论引导方面,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该微博账号拥有1.21亿的粉丝数量,日均阅读量、互动数均在100万以上,属于“顶级流量”的官方微博。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从不同视角发布多条弘扬抗疫精神、英雄事迹的微博,引起强烈社会共鸣,取得有效的宣传效果(如下表所示):
在人民日报关于抗疫精神的宣传微博下,网友的讨论十分热烈,部分“热门评论”引起广泛赞同,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例如,在宣传抗疫一线“90后”的微博中,展现了年轻群体在疫情中的勇气和担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肯定,产生了“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90后;2020年,换90后来守护这个世界”等获“高赞”的评论金句,不仅为青年一代树立起能担重任的正面形象,同时也让老百姓对国家的明天充满信任,为全社会注入一股强有力的信心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于抗疫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多角度、多层次在抗击疫情的相关报道、评论过程中不断呈现。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疫情尚未结束,疫情防控呈现常态化趋势的现实情况下,疫情持续时间越长,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也应该更大范围、更深入的持续推进。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在宣传党的思想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优势,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疫精神的号召,主动发声、积极作为。
二、党校教学中开展抗疫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常说常新的主题。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都必不可少。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平年代要讲爱国主义,它让我们不忘初心、铭记来路;特殊时期更要讲爱国主义,它是推动我们在困难中坚定信念、勇敢向前的精神核心。疫情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兴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医疗费用由国家来承担等举措让老百姓真切的获得了安全感。实实在在的防控效果也让全国人民更加坚定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更加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能够打赢战疫的信心。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团结合作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生动诠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校教学应及时反映社会正能量,深入研究和阐释抗疫精神,在党校的课堂上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
二是深刻铭记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不论是为武汉加油的歌曲,还是关于战疫书籍的出版、纪录片的拍摄等等,都是对这段特殊时期的一种记录和讲述。社会各界都在多角度、多方位的积极讲述抗疫事迹,作为主阵地的党校也不应缺席。每一个人都是抗疫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在党校教学中讲述抗疫精神,实际也是在讲述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让学员时刻铭记历史,时刻不忘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是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疫情中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如何保障就业、如何为中小企业减压、如何有序推进复产复工、如何恢复经济发展等复杂棘手的问题都在考验着党和政府。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党员干部需要抗疫精神的指引和激励。因此,党校教学在对抗疫精神的宣传和阐释中,不仅要铭记过去、关注现在,更要着眼未来。把抗疫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细致的打磨,形成精品教学课程进行传递和延续,使抗疫精神深入人心,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强化担当意识,继续坚守岗位,不松懈、不懈怠。
三、党校教学中开展抗疫精神教育的思考
(一)开展形式的思考
首先,精心挑选授课教师,组成高质量教师团队,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全国、本省、本地的抗疫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广泛收集,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素材积累基础上进行精心打造课程。其次,在教学布局的谋划过程中,校内增加关于抗疫精神的课程安排,校外主动深入基层,在县市机关、社区、企业、“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抗疫精神宣讲,推进抗疫精神课程向基层延伸,引导基层党员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
(二)讲述内容的思考
1.关注重点领域。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边境防控是云南疫情防控中的重点工作,党和政府在边境一线防控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讲述内容的挖掘上,一是关注边境村寨中的基层党员和党组织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中带头发挥党员作用的先进事迹。二是关注各地机关单位选派人员到边境卡点轮岗,与当地群众共同值守、万众一心的典型案例。三是关注境外回国人员积极主动、自觉配合政府隔离防控措施的事例。
2.关注主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疫情防控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课程内容设计中除了先进事迹、典型案例外,还可关注党和政府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免费治疗、严格管控等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的方式方法。另外,还应高度关注抗疫实时动态,不断把最新的资讯、分析添加到课程之中。
(三)讲述方式的思考
1.善用新媒体。因年代、技术等因素制约,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资料多以文字为主,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较少。在讲述先进模范事迹时,一是考验材料文稿撰写者的文字功力;二是考验讲述者的表达能力,二者若是缺一,就会显得生硬、枯燥,难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如今全媒体时代,图片、视频、音频、影视作品等丰富的素材即是显著的时代优势:素材的收集十分便利,课堂展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授课效果也更加生动、直观、更具感染力。在广泛收集网络素材的同时,应注重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表达角度的斟酌,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原则,注重在深度解读上下功夫。
2.增强互动性。在课程展现形式的设置上,可尝试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精心挑选展现抗疫精神的具体案例,进行30—40分钟的系统介绍,提出4—5个问题让学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并选取代表就小组观点进行发言,最后授课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调动课堂活跃度,增强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总之,在党校的课堂上讲授抗疫精神很必要,也很有意义。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从全局出发、及时跟进疫情信息、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把宣传教育和满足学员理论需求统一起来,采用生动、有温度、有情怀的途径和方式,让学员思想与抗疫精神高度融合,产生强烈价值共鸣,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注入精神动力和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寸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