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培训 培训动态
教学提纲:2020年版纳州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0-06-05 23:17:35

弘扬英雄精神 争做新时代先锋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讲师 李沿颖

 

一、崇尚英雄成为时代主旋律

(一)全社会掀起崇尚英雄热潮

(二)何谓英雄及英雄精神

(三)新时代需要英雄精神

二、重温英雄事迹,感悟英雄精神

(一)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们  

(二)和平年代:为强国富民顽强拼搏的奋进者们

三、躬身践行,争做新时代英雄

(一)心中有国,永葆爱国主义情怀

1.心怀爱国之情

2.力践报国之行

(二)心中有责,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1.迎难而上,挺身而出 

2.初心不改,敢于担当

(三)心中有民,弘扬乐于奉献精神

1.忠于人民,无私奉献

2.点滴奉献,无悔付出

(四)心中有梦,坚守平凡岗位执着奋斗

1.平凡因坚守而不凡

2.梦想因奋斗而美丽

 

沧海横流  砥柱神州 ——抗疫中的英雄们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 洛婕

 

宣传先进、用典型引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普通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向抗疫一线。他们是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他们用平凡的举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不仅可以激发抗疫一线人员的战“疫”信心,而且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学习抗疫典型的浓厚氛围,从而彰显出强大的榜样力量,增强全社会的团结凝聚力。

一、平凡英雄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是旁观者。面对疫情,无数普通人选择了坚强和勇敢,选择了担当和奉献。

(一)外卖小哥

(二)社区工作者

(三)志愿者

二、中国速度

这次疫情我们显现了高超的指挥协调、统筹安排能力,强大的基础建设、物资调配能力,迅速的决策部署、动员组织能力。

(一)火神山的10天10夜

(二)敬业坚守

三、医者仁心

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无数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为患者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们就是抗疫中的伟大英雄。

(一)钟南山:守责才是最大的政治

(二)曙光里的坚持:致敬一线医护人员

(三)探访西双版纳传染病院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杨宏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论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教学内容:

一、时代、文本、内容

(一)时代

(二)主要文本

(三)基本内容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历史逻辑

(二)实践逻辑

(三)理论逻辑

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鲜明指向:现代政治什么样?

(四)完善的具体制度层面(略讲)

小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新时代要靠政治来保证其它所有的事情做好。习近平关于政治建设的思想就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怎样能够继续领导中国人民作为这个权力主体,通过依法治国这种形式来运行国家权力,把各方利益配置得更好更公平正义,同时也包括党本身要管好自己,所有这些目的是要实现伟大复兴。因此,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州委党校法学理论教研室高级讲师  魏学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显著优势,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安排了13个部分,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就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提出要求。

教学目的: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教学要求: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明确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是如何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1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

一、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二)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三)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决定》在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内涵、发展成就、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决定》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一)历史逻辑

(二)理论逻辑

(三)实践逻辑

三、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要求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5.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8.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9.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11.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12.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四、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张雪鹏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与2015年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云南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深刻阐述了关于云南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云南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提供了根本遵循,共同构成了指引云南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为做好云南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新时代云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云南的践行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省昭通、大理、昆明等地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云南发展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是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既反映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云南省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讲话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目标定位

一个目标: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三个定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2.基本遵循

两个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实施举措

五个着力: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

(二)云南的工作安排和部署

2015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作出了《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

2015年到2017年,相继出台了落实三个目标定位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2月,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精神为指引,对“推进跨越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五年工作作出了重大安排。

2018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十届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三)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成效;

——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民族团结进步更加巩固;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辐射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2.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发展基础薄弱;

——不利条件较多;

——主观制约较大。

 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基本内涵

1.准确把握“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更好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2.准确把握“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不断开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3.准确把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云南新实践。

4.准确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5.准确把握“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的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精神实质

1.从省情出发、科学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点,是实现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2.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根本要求。

3.落实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的全新使命。

4.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价值要旨。

5.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根本保证。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是云南全体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对云南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谋划、一起贯彻、一起落实,要在抓好学习教育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在抓好宣传教育培训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在抓好工作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在研究阐释上下功夫见成效。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熊黎明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既艰苦卓绝,又胜利辉煌的一页。它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革命的缩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代表。同时长征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凯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昭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生动阐释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接续历史,把革命前辈开创的光辉事业推向前进,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一、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1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当时“左”倾中央实行的军事政策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已为历史学界广泛注意。然而作为一场跨时1年,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其成败因素当然非止一端,其失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

1.蒋介石改变了战略战术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经过短暂休整,蒋介石开始准备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一改前几次“围剿”常犯的急躁冒进错误,强调稳扎稳打,层层推进的“堡垒主义”新战略。国民党军主攻部队第三路军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路军以消耗战之目的,采断绝赤区脉络、限制匪之流窜、打破其游击战术、封锁围进之策略本战术取守势战略取攻势之原则,步步为营,处处筑碉,匪来我守,匪去我进。”(《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北路军第三路军作战计划》《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3章,第13页)据统计,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国民党已修了14294 座碉堡。在国民党“堡垒主义”新战略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2.武器悬殊太大

由于第五次“围剿”以来国民党军采取稳扎稳打战术,各部不轻易跃进,红军擅长的诱敌深入打歼灭战战术难以发挥,无法缴获到大批武器弹药,这使红军主要的武器来源受到限制。红军兵工厂本身的制造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材料储存又十分有限,“兵工厂做的子弹,有三万多发是打不响的,枪修好了许多拿到前方不能打,或者一打就坏了”(刘少奇:《论国家工厂的管理》,(苏区中央局)《斗争》第53期,1934年3月31日)彭德怀曾回忆“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时,技术装备比以往有所加强。”(《彭德怀自述》)李德在《中国纪事》中也谈到“敌人有一千五百门迫击炮和野战炮,而我们只有二十几门,就是这些炮又由于缺乏弹药多数已无法使用。”《蒋委员长出巡纪要》中也记述“倘使他们有炮,又有炮弹,那么碉堡自然是没用的。”过于悬殊的武器装备,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

3.经济、财政枯竭

    当国民党方面制订出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时,所依恃、针对的即为中共作战资源的短缺,应该说,这确实击中了中共反“围剿”作战的弱点。作为被迫面对战略决战的一方,中共在作战资源上远远无法和国民党抗衡。中共自己承认:“照物质上的力量比较起来,白军真可以两三个月‘荡平赤匪’。”(狄康:《庐山会议的大阴谋》(上海)《斗争》第49、50期合刊,1933年8月)当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被迫退入苏区基本区域进行保卫战时,这一弱点更是暴露无遗,正如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红军将领所总结的:“根据地人民竭尽全力,也不能保证及时供应,这也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之一。”(蔡长风:《征途漫忆》,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观原因(严重的“左”倾错误)

    1.军事上,冒险主义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军事上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盲动主义,中央红军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严重失利,直接危及中央苏区在江西根据地的存在与巩固,从而被迫放弃,实行中央根据地和战略上的大转移。据伍修权回忆“李德在担任我党军事顾问时,推行的完全是军事教条主义那一套,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也不认真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只凭他在学院学到的军事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照样搬到我国,搬到苏区,进行瞎指挥。”(《我的历程》)   

2.政治上,关门主义

    以1933年11月的“福建事变”为例。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在政治上几乎完全处于孤立。事变前,蔡廷锴等福建事变组织者们曾多次派人寻找中国共产党,希望能联共反蒋抗日,在政治上找到一条新的出路。然而合作最终没能取得成功,原因除了十九路军及其福建事变领导者政治上动摇不定,虽然采取了联共反蒋抗日的策略,仍试图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之间另走一条中间道路外。中国共产党方面对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所持的关门主义态度,也是福建事变失败另一重要因素。

     1934年夏,湘赣各革命根据地(苏区)反“围剿”失利,苏区日益缩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被动境地。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相继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战略转移。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红军各部队长征的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二、长征史研究的几个热点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比珍视长征。世界许多政要和学者也都赞美长征,认为长征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但是近年来也有人在否定长征,要对长征“打假”。这就为长征史带来更多值得深入研究和辨析的问题。

(一)长征到底有多长?

     2003年底,两位英国青年——马普安和李爱德在重走长征路后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 3700英里(约6000公里)。”李爱德还对媒体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有些人对长征的里程提出置疑,认为长征没有两万五千里。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长征的地位和作用而虚构的。对此如何回应?

(二)蒋介石是否“放水”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在经历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后,中共中央终于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从而保存了其基干力量。这次万里长征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然而近年来却屡遭质疑,其中特别流行的就是蒋介石“放水”说。张戎提出:“毫无疑问,蒋介石有意放走了红军主力、中共中央与毛泽东”“蒋介石此时的战略计划是把四川建成将来对日本作战的大后方,即他所说的‘复兴民族之根据地’……他的作法是把红军赶进这些省去,使这些省的军阀由于害怕红军落脚,不得不让中央军进来帮助他们”等等,概言之,所谓蒋介石“放水”长征说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蒋介石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特别是统一西南,故意放红军突围,并驱赶其进入云贵川。对这种说法,也有不少附和者。对此如何辨析?

(三)国民党为什么会追剿失败?

从中央红军开始突围,蒋介石就认为“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企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阻其入黔。当红军进入贵州后,他又立即调兵遣将严令“聚歼”,并无驱其入川之意。在红军取道云南,经金沙江、大渡河北上期间,蒋介石同样兴师动众,期冀“一网打尽”、“斩草除根”和“一鼓歼灭”。那么,国民党追剿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

(四)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关于遵义会议的档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公布以后,很多人看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只是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不是党的主要负责人,会后确定的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他也不是军事上的最高负责人,在军事上仍然由周恩来负责,后来新成立的“三人团”也是以周恩来为团长。有人就质疑“把另一个常委军事指挥上的助手说成全党全军的领导,实在有点牵强。”“遵义会议并没有确立毛泽东对全党全军的领导,确立的是以张闻天为首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甚至认为“确立起毛泽东在中央和党内的领导地位,起码也是三四年以后的事,遵义会议连开始过渡都谈不上。”等等观点一度混淆视听。对此如何阐释?

(五)“飞夺泸定桥”的真相?

作家张戎在《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故事》用较多的笔墨谈长征中的泸定桥战斗,说飞夺泸定桥“是完全的编造,在大渡桥并无战斗。红军到达那里时根本没有国民党军队”“什么铁索桥,根本没有战事,红军轻松地就过了河”。张戎的这个“新发现”,被对中共和红军的历史有偏见或无知的人津津乐道。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能够显示红军英勇战斗,一往无前的典型事例。如果像张戎所说,连这个都是假的,红军长征真的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对此又如何解释?

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周恩来1936年10月22日在三军会师大会上讲到:“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究竟什么是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据总书记的讲话,概括下来,长征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怕牺牲

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基因。勃沙特在《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中记述“许多报道因红军抓了我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他们称为匪徒和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中也赞美过红军的理想信念“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说到底,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问题,是长征精神的精髓。长征就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毛泽东1964年3月谈到“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波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其背后是党的思想领导的重大转折。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来指导中国革命,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经确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是长征精神的突出特征。长征中,红军将士更是以铁的纪律维护团结统一,无条件地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使全党全军凝铸为具有统一意志的坚强战斗堡垒。正如陈云同志所讲“他们无时不顾及到革命的利益。党给他们什么命令,他们都能独立执行。他们自己想出主意来运用机动战术,但是上级的命令则绝对执行。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所以这次伟大的西征才得到这样巨大的胜利。”(陈云《英勇的西征》,《共产国际》1936年第1、2期合刊)

(四)群众路线,艰苦奋斗

坚持在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中发展壮大,是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色。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同人民形成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为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的必然结果。 据统计,中央红军一年长征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间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红二方面军从湘西走到陕北,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红四方面军长征19个月,有15个月是在川康边少数民族地区转战。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红军是很难走出雪山草地,长征的胜利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80多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每一个人新时代的长征路。

 

 

以人民为中心-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刘轶飚 

 

前言:总书记的足迹

第一部分:

《纲要》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根据党中央要求,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党中央认为,《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党中央同意印发《纲要》(由中央宣传部统一印发),作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纲要》,共分为21章、99目、200条,近15万字,由绪论、主体部分、结语组成。

第二部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40

1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0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1

3、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44

4、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46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形成过程 

第一个角度:马克思主义界定:《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毛泽东的阐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到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第二个角度:

十八大 :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十九大 :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明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立场。

第三个角度:《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 

二、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全面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在新发展理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四)在党的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如何上党校专题课》教学提纲

吕波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做好教学的基础性工作。面对越来越高的教学需求,面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怎么看,怎么办”时,如何用学术讲好政治,让“党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来一个大的提高”是党校教师,尤其是基层党校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教学目的

用学术讲政治给党校教学科研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就是要明晰政治背后的学理支撑,要求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宽阔的学术视野、强大的学术框架构建能力和优秀的学术转化本领。通过本专题的交流学习,让党校教师理解如何把党的需要、党校要求和个人学术积累以及学术兴趣结合,履行好党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磨练、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水平;把练成“讲台上有魅力、学术界有声望、决策层有影响”的政治宣讲家和学术大家作为自己职业追求。

课程结构和基本内容

本专题分为三部分: 

教师生涯是一种无涯的工作,教学是一种孤寂的专业工作。由于党校在部分地方党委政府中的边缘化,基层党校教师队伍的状况,党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使得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影响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面对光荣的事业,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所以党校教师要通过改变心态和格局,学会调试与突破。党校教学是挑战自我,不忘初心、实现情怀的过程。这要求党校教师要高度重视上课,志存高远,永不懈怠,明白讲课是饭碗、讲课是面子、讲课是本钱、讲课是责任。党校教师上好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来自学员的认可、“执政者之师”的成就感,更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

一、备课基础

如果说平时对理论和实际知识的占有是讲好课的基础,那么课前准备——备课,则是讲好课的关键。备课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不能简单看作就是写讲稿,备课活动包括:了解听课对象;研究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所要回答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写好讲稿。

(一)形成比较优势

要想上课有效果、要想有水平,就一定要下功夫。包括平时工作的功夫、知识积累的功夫、经验积累的功夫、思考的功夫、准备的功夫。

1.教师的比较优势

对基本概念结构化、非对称的介绍。

2.形成党校教师的比较优势

千方百计丰富社会知识;熟习党政文件,是党校教师区别于国民高校教师的重要方面。

3.互联网时代党校教师的比较优势

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能,找到水龙头,而不局限于自己的“一桶水”。

(二)分众化备课

对基本概念分众化的介绍。

1.了解需求,精心选题

2.靶向精准,编写讲稿

3.围绕教学,夯实科研

(三)工匠精神

1.打磨PPT

2.常备常新

3.及时复盘

二、好课标准

(一)基本要求

1.听得进

在知识、材料、思想、观点、思路方面,力求用结构化来达到;表达方面通过语言流畅生动、声音抑扬顿挫、内容组织的详略得当来实现。

2.记得住

听得进就有利于记得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条理性的概括,思想清晰、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层次分明都有赖于结构化。

3.用得上

使学员在思想上能产生“物理反应”、“化学反应”,转变“官”念,达到党校教学培训的目标。

(二)两个转变

1.从学理性教学向实践性教学转变

学理性教学重视概念的阐述和阐释,重视传承和渊源的梳理,重视引证和论证,这是普通高校普遍特点。党校教育因为培训对象发生重大变化,学员教育背景、岗位职责、培训期待与过去的干部完全不同。干部培训不是为了知道得更多,而是为了思维的改变,态度的转变,行动的达成。

淡化学理性,强化实践性,着力解决干部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的问题。对接好学理框架与政策措施,站在理论高度为现实问题寻找学术接口,增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才能让学员“解渴”。

2.从科研型教学向咨询型教学转变

要求党校教学要缩短与党委政府的距离,教学内容结构更侧重政策体系的设计。咨询型教学让教学严谨性增强,结论基于扎实的研究,自信来自于基础研究,改变学员认为他们是决策者,执行者,党校教师只会纸上谈兵的看法。

(三)用学术讲政治

用学术讲政治实现了学术与政治在党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内在统一,“讲政治”是要求和目标,“用学术”是路径和方法。既是政治任务和教学任务,也是党校教师必须恪守的教学规范、政治底线,更应是党校教师彰显自身优势的看家本领。

三、讲授技巧

党校教师不能光用干巴巴的理论、概念、逻辑公式等去征服群众,还必须使用饱满的感情,形象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实现讲授。

(一)基础理论VS重点

1.重点突出才能给学员深刻的印象,以提高讲课效果突出重点

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员状况确定重点

3.讲述问题不旁生枝节

4.理论和举例

5.阐述原理和引证经典著作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党校教学必须遵守的根本方针,也是提高讲课效果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原则加例子

1.正确对待经验教训

2.抨击时弊不能回避

3.教师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三)深入浅出与通俗化

通俗的语言和事例会丰富讲课的内容,増强讲课的感染力。不能把通俗化的含义理解得太窄,既不能把通俗化和浅薄化画上等号,也不能把通俗化和普及化画上等号。

(四)如何调动课堂情绪

注意学员情绪,掌控课堂情绪,紧紧抓住听众,是一堂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要经常“察言观色”,检査讲课效果,及时调整讲课方法。为了抓住听众,毎堂课都要努力讲出几个高潮。要求讲话要有点煽动性,这个“煽动性”讲的就是要能打动人们的心弦。

(五)去除瑕疵就是美玉

1.磨去瑕疵:瑕疵有热闹代替门道、说教代替说理 、灌输代替讲授、念稿代替阐述四种情况。了解学员对讲课好坏的评判标准,从虚心汲取意见;正确评价效果;识别分析反馈;眼见为实四方面改进。

2.把控教风

1)开头结尾要简洁

2)教态表情要谦虚诚恳

3)掌控好讲课的时间和进度

3.改变心态:说废话;骂别人;吹自己;过谦卑。

总之,去除瑕疵就是美玉。

教学是饭碗、面子、本质、责任、更是艺术。正如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同志所讲的最终要做到:居高临下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才能深入浅出;丝丝入扣才能引人入胜;烂熟于心才能行云流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肖锐

 

引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由此确立。

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对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汲取中外历史上人与自然相处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目标、制度、措施、认识、原则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要义、付诸实践。本课程将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源泉、科学内涵和实践与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讲授。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背景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呼唤生态文明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中国经济转型带动世界经济发展

4、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问题严峻

5、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问题突出

6、现今资源环境难以支持未来发展

7、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8、中国应快步迈向生态文明

(二)背景二:人类呼唤全球治理新视野

1、全球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赤字、物种灭绝、“八大公害事件”、海洋污染、垃圾围城、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等)

2、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生态环境方面)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人通过劳动又实现了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矛盾统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改造也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导致人类自身生存客观条件的恶化。

在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内涵的基础上,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特征,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1、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生态思想

2、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生态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可概括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123456”。

(一)“1”即一个目标

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二)“2”即两项重要制度

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项重要制度文件。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更高水平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提出实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主人制度。

(三)“3”即三个重大问题

从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三个角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4”即四点重要认识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四点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五)“5”即五大体系

提出了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建立五大系统: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

(六)“6”即六项原则

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六项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一)重要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举措,就一定能够赢得这场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1、切实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2、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3、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4、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5、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6、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7、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二)思考:加快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2018年7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是云南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于云南省情实际和发展未来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云南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文件

2、树立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导向

3、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4、推动最美丽省份建设全民参与

5、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凝聚发展共识    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学习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缪关永 

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全国两会顺利召开,这既是中国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有力证明,更是中国社会逐步恢复常态、经济逐步走向复苏的显著标志,具有非比寻常的历史性意义。
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百年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
(三)百年来最大的美国之乱
二、工作回顾与目标任务
(一)工作回顾
(二)目标任务
三、2020年六大重点工作
(一)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二)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四)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五)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六)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四、“六稳”“六保”协同发力
(一)“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对外贸易、稳外资、稳投资、稳定市场预期
(二)“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五、凝聚发展共识  决胜全面小康
(一)政府:4“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军队建设
(四)“港”“澳”“台”问题
(五)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