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校时讯
张志远:以“三个定位”建设新进展谱写发展新篇章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0-04-21 17:04:08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工作时,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向“三个定位”目标全面发力,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云南篇章。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对云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省正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全面抓好贯彻落实,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个定位”目标全面发力

团结奋进,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省先后制定《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全省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实现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全覆盖;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中,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怒族、傈僳族也有望今年实现整族脱贫。实施民族文化“百项精品”“百名人才”工程,实施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打造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培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命名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从滇池治理到洱海、抚仙湖等九湖治理,以革命性的举措全面推进,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综合施治的彻底转变。2016年11月以来,我省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治理洱海,展开“七大行动”,对涉及洱海“绿线”以内居民实行生态搬迁,洱海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看得到山,见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洱海更清乡愁更浓”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新高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涉及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云南与11个国家和4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建成7大类、17个开发开放合作功能区,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云南提升沿边对外友好交流层次和水平,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

奋勇前行完成新时代的云南答卷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同2015年1月考察云南工作时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同近年来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新时代云南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决心,在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建设“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云南。我省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守正创新,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美丽云南。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立体生态体系日趋形成,坚持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云南将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让七彩云南全力展现宜人的气候、迷人的风光、优质的食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气候好、风光好、食材好、人心好的美丽云南。

建设“亲诚惠容”的开放云南。云南和中南半岛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以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把昔日沿边开放的末梢打造成沿边开放的前沿。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人文互动,加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惠及各国民生的务实合作,努力加快开放云南建设。

《云南日报》2020年4月13日

作者: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