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科研
2010年教研动态5
来源:教研室 发布日期:2010-06-05 09:35:14

 

2010年第5期
(总第15期)

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术委员会         2010年4月23日

 


目    录


★ 课题组
生态立州战略实施研究

 

 


生态立州战略实施研究

                         杨  林   王亚军
                         张瑛华   龚识俨
              
摘 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的制定标志着生态立州战略开始步入了实施阶段。要使生态立州战略如期实施,需要从宏观上具备相应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针对目前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才能确保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态立州战略;实施环境;问题;对策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2007年1月开展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2009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西双版纳从实际出发,在州委六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生态立州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把“生态立州”列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战略之首,要在全省率先建设生态州,力争到2020年,把西双版纳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之州,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2009年制定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生态立州战略开始步入了实施阶段。为使行动方案更好地落到实处,我们课题组立足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对生态立州战略的具体实施作如下探讨。
        一、西双版纳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应具备的环境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从宏观上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
        (一)经济环境
        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也是实现经济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落实生态立州战略的制度支撑。开展生态州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目前我州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但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很少,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体系。实施生态立州战略需要我们推进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实施生态补偿,目前,急需推进橡胶产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生态建设的预算安排。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尽快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各方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二)政治环境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不能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但是,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政府作为维护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是社会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生态环境问题,是与所有人都有关系的重大公共问题,政府有责任解决好这一问题。其次,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保涉及多方面的协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而这个协调中心只能是政府。同时,政府还拥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强制权力,这是个人或一般团体所不具备。在现实当中,公众也希望政府不断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生态州建设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建设好生态型政府,或者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是在于首先要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而环境友好型政府或生态型政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生态管理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必须能够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有效手段实现生态管理。
        (三)社会环境
        建设生态州,公众是基础。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州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生态州建设理所当然的主力军,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加入到生态州建设的行列,生态州建设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可以说,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州建设的程度,直接体现了生态州建设的水平。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需要整个社会的认同与支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州建设的观念只有深入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共识并内化为其行为准则,才能发挥其对生态州建设行动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让社会公众深刻认识生态州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对生态州建设观念的价值认知和心理认同,使之成为人们共同奉行的价值观,成为全州社会的主流思想。这就需要通过积极引导,探索公众参与生态州建设的有效机制,促进公众依法、理性、有序、有效参与,使公众成为生态州建设的积极力量。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立州战略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生态州建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一个社会公民肩上都承担着一份责任,从而提高公众对生态州建设的自觉参与度。
        (四)法制环境
        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西双版纳州作为自治州拥有一定的地方立法权,为了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天然橡胶条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西双版纳旅游条例》、《西双版纳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热带雨林保护规划》以及相关的部门规章文件等。法规体系已较为健全,但从长期的执行效果来看,还有待加强。主要涉及的领域如:一是修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确保生态立州战略为全州六大发展战略之首的法律地位。二是加大《澜沧江保护条例》的执行力度,治理临江耕种、违规抽沙、违规开发江岸等破坏澜沧江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西双版纳州母亲河的安全,确保西双版纳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三是加强《天然橡胶条例》的执行,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对已经种植的橡胶征收生态补偿费,限制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铲除违规种植的橡胶苗木。四是赋予《西双版纳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热带雨林保护规划》的法律效力,确保两个方案的地位和执行。五是制定法规限制主要公路沿线的开发,保护公路沿线植被等。
        二、目前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从目前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有:
        (一)粗放的产业发展方式影响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
西双版纳州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渐凸显,不利于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
        1、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现代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西双版纳州是一个农业州,主要以种植橡胶、茶叶、水稻等为主,生产方式粗放,还未根本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大量劳动力投入发展农业的方式。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大多为粗级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山区农民生产生活过度依赖山林,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保护生态极为不利。
        2、西双版纳州的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经济规模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挑战较大。由于原有工业经济总量小,而现在的节能减排指标是按原有的工业经济总量确定的,那么新建工业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就受到严格限制,节能减排任务重。一些老企业大多受资金限制,节能减排任务重,在节能减排上投入少,采用新技术能力不强。如勐海景真糖厂,为执行节能减排政策,达到环保标准,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污水处理项目,致使工厂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旅游业主要靠数量扩张拉动,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总体效益不高。近几年,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业虽然国内外游客数量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效益没有明显的同步增长。突出表现为精品景点少,旅游文化含量低,留不住人,游客消费低。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保护森林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要保护森林,建设生态州,当地经济发展就受到限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护森林的难度就加大。近几年来,由于当地群众、大量的外来人员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掠取:毁林开荒、偷捕盗伐、林下种植、开矿办厂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西双版纳州生态退化。一些村寨因毁林种胶已出现水源枯竭情况,人畜饮水严重短缺(勐腊县关累镇、勐捧镇等已有村寨不同程度地缺水);大面积地破坏森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40年间,西双版纳一半以上的热带雨林已消失),造成西双版纳的气候日趋干热,雾日减少、霜期加长、风速加大、泥石流频发等生态危机。今年,西双版纳州干旱严重,60年未遇,使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二)宣传力度不够大,社会公众对生态立州战略还未形成共识
        生态立州战略确立以来,相关部门的宣传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针对社会公众和民族生态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1、宣传面还不够广、力度不够大。由于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时间不长,宣传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目前,宣传还仅限于领导干部层,对一般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宣传还不到位,社会公众对生态立州战略重要性还未形成共识。如一些领导干部、群众对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还不足,以致有少数部门对“生态立州”和“生态县”建设不重视,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只管现在,不顾将来,吃子孙饭,绝子孙路。据调查,对农村的生态立州战略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许多村民对生态立州战略不了解,对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清楚,毁林开垦、猎杀野生动物等事件时有发生。如勐海县布朗山乡的毁林事件、勐腊县的猎杀印支虎事件等等。
        2、民族生态文化宣传保护不够,民族生态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西双版纳世居着傣、哈尼、瑶、拉祜、布朗、基诺等13种民族,他们在与森林为伴、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本土、民间特色的森林文化传统。如傣族种植薪炭林——铁刀木;各民族保护水源林的谚语(傣族: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哈尼族的竹筒舞;瑶族的成年礼——度戒等等。近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民间特色的森林文化逐渐消失:铁刀木难见踪影;傣陶手工制作工艺后继乏人;水源林保护传统逐渐丢失;民居、民俗等逐渐汉化。
        (三)各相关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尚未形成合力
        生态州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互相支持和配合。过来的工作中,由于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相互间的综合协调能力还有待加强,生态立州战略实施和“生态县”建设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全州各相关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对实施生态立州战略还未形成合力:该主管的没有很好地主管;该配合的没有很好地配合;该执行的没有很好地执行。上下联动还不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影响了工作效率。如乡镇一级还没有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行政村还没有环境监督员,环保工作难度大。据统计,西双版纳州森林面积为149.76万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01.17万公顷,而保护人员不足100人,人少,事多,面广,难以管理。
        (四)资金严重短缺,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困难较大
        实施生态州、县、乡(镇)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西双版纳州财政主要靠国家、省转移支付,难以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由于大量的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只能依靠上级的支持,工作被动,致使一些很好的生态建设项目未能及时有效地实施。
        1、各县市、乡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基础设施比较脆弱。两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难,特别是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提升乡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如勐罕镇参与“全国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已多年,迄今未能验收。
        2、地方保护区建设资金困难。为有效保护好热带雨林,我州各级政府在热带雨林零散分布的区域建立了州级和县(市)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市级已成立了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州级也建立了州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但由于我州财政较困难,财力有限,单以我州的能力,要更好的搞好保护区建设,还显得势单力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市级自然保护区虽做了大量的保护管理工作,但由于受工作经费不足的影响,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仍显得捉襟见肘。
        3、资金来源不稳定。在科普宣教、野外巡护、野生动物救助、保护区外的热带雨林保护、扶持企业节能减排、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经费上,还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
        4、队伍建设缺乏相应资金。因资金短缺,生态环保的科研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和智力支持不足,现有的环保工作人员和企业兼职环保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能力得不到加强。
        5、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低,影响群众护林积极性。经过多年的保护,西双版纳州境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其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亚洲象、野猪等常常到农田、胶地、茶地觅食,不仅破坏了庄稼,有时还伤害人畜。目前,我州每年争取到国家补偿资金500万元,州县市自行配套72万元,这些补偿资金只占到了实际经济损失的30%左右。由于补偿金偏低,受害受损群众不满意,影响了群众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人与野生动物争地、争食、争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会更加激烈。
        (五)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由于西双版纳州市县环保部门人员少,事情多,管辖面积大,监管力度小,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形势严峻。近几年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村寨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道路硬化、牲畜圈养、修建厕所等,村容村貌整治取得了成效。一些村寨还建起了沼气池,用沼气点灯、做饭、看电视等,方便、卫生、节能、省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相关部门管理、监督不到位,一些村民又废弃了沼气池,浪费了大笔的建设资金。如勐海县的某生态示范村,20多户村民,现仅有一户村民继续使用沼气。目前,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白色污染逐渐渗透(农用塑料薄膜满地丢弃);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高(农作物秸秆大多是焚烧);部分村寨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生活垃圾丢在门前、路边、河沟里,人畜粪便、污水等随处排放);山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州农村种植业农药使用量较大,地膜污染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环境中土壤、空气、农灌水污染,必然导致大环境的破坏,对保护热带雨林生物圈有极不利的影响。在养殖上,一些村民和外来人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滥用对人体有害的饲料等等,对生态保护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三、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存在的困难及问题,需要全州上下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使生态立州战略落到实处。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生态州建设的认识,使生态立州战略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公众,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公众参与,引导全民参与生态州建设。
        1、大力宣传弘扬西双版纳各民族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生态意识,使公众成为生态州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大对“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等各民族传统生态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增强全州各族群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善待自然、爱惜自然在我州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生态文化是几千年各少数民族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觉性。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中的先进生态观,使之在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世代流传。
        2、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3、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突出宣传重点,增强针对性。一是在各级党校、行政学校设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程,使各级党政决策者和行政管理者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规划政策和进行决策时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课程,开设我州环境保护地方课程,“从娃娃抓起”,抓好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在各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等增设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栏、教育长廊等设施,进一步增加生态教育的内容,让参观游览的人们都能理解、记住傣族关于保护环境的古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四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乡土味”浓郁的农村生态文明宣传。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深入到乡镇、村委会一线做宣传,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五是通过培育民族生态文化品牌,树立生态州形象。引导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民族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鼓励企业结合产品广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
        (二)建立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战略实施的动力和机制保障。
        1、提高党政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对生态州建设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州建设,把生态州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更新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指导生态州建设。
        2、明确生态州建设中相关部门职责。生态州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和明确责任,把生态州各项创建指标任务落实到各级部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如发改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发展规划等;经济部门负责工业发展和节能降耗;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负责动植物资源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土保持环境管理;国土部门负责矿山及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建设部门负责城乡垃圾和污水管理,城市绿地美化净化亮化等;公安部门负责机动车尾气管理,城市交通和生活噪音源的管理;科技宣传教育部门负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知识的宣传教育;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垃圾和污水的管理;环保部门负责环境质量的监测,监督企业的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的协调等等。
        3、建立乡镇生态州领导机构,负责指挥和监督。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林业副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由林业工作站、乡农业综合站、派出所负责人、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生态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齐抓共管,保证生态州建设的实施。
        4、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监管、部门上下协调联动”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关键在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各界参与。要明确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在生态州建设中的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生态州建设的合力。各级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部门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责任人,要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加强部门协调,研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
        (三)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做强生态产业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道路。
        1、发展生态农业。对传统农业产业,鼓励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效防治农业污染,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一是发展特色种植业。按照订单农业模式,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大优势养殖(罗非鱼)产品的精深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针对当前我州橡胶种植已定型,基地化格局形成,胶园逐年更新换代的实际,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使新种植和更新的胶园实现在获取橡胶经济产量的同时不对所处的环境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的目标。四是积极推进农业功能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
        2、发展生态工业。发展清洁型生态工业、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环境污染负荷。一是新发展的工业项目,必须严格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低污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二是对原有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新技术促进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行节能减排。三是加大环保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扶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的小型企业。
        3、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型旅游及现代服务业,要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生态旅游业。一是严格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旅游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以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培育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强势旅游区点,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景点服务功能和文化内涵,优化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三是对现有的景区改扩建为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生态州建设不仅需要认识到位,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
        1、建立生态建设的社会监督和激励机制。一是强化社会舆论监督。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定期宣传专栏和即时报道,宣传生态州建设成效,报道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增强落实环保优先的自觉性。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使新闻媒体发挥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二是对提前完成生态州建设目标的单位、县市、乡镇给予奖励。
        2、建立政绩考核体系与科学决策机制。一是把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完成的生态州建设目标任务,列入各级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三是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约束政策,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为生态州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
        3、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体系。一是利用自治州地方立法权力,建立健全生态州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二是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依法打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和资源环境等犯罪,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五)增加生态州建设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生态州建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所需投资大,仅靠政府投入远不能满足需要。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合理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公共性、公益性服务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能够进行市场运营的项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到生态州建设项目中来。一是将每年各部门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统筹投入到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中。二是设立州级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性资金,用于规划编制和论证、重点项目和带有导向性的示范项目的实施、生态州建设的奖励基金和生态州能力建设等。三是根据市场规律,制订鼓励企业参与生态州建设的政策,使企业从参与项目建设中获得经济回报。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
        着力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企业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的保护。
        1、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控制经济作物的发展地域和发展面积,杜绝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作物的行为,重点控制橡胶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大。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的质量。
        2、加强企业污染源治理,控制新污染源。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主线,以糖厂和胶厂为重点,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及交通、水利、矿山等以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生态监察。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范生活垃圾的堆放,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调整农田肥料施用结构,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提高有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耕地坡改台力度,减少水土流失。五是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以薪柴为主的农村能源结构,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总之,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只要从宏观上营造了相应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就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主动投入到生态州建设之中。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各自在生态州建设中的职责,才能确保生态立州战略稳步实施。

         (本文系州委党校2009年度校级课题“生态立州战略实施研究”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