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奋进
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研究 张志远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逐梦路上的傣乡大地 陈凯
党校建设
聚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推进西双版纳党校办学实践 王元正
坚持党校姓党 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 罗红英
对进一步规范西双版纳州乡镇党校管理的思考 窦晓辉
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以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案例分析 邓彩霞
党校行政后勤工作问题研究——以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例 李红云
“读书月”学习体会
不忘初心 不负青春——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感 陈欣
浅谈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理解和认识 李沿颖
学纲悟理 引领前行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缪关永
学习《纲要》精神 做合格党校教师 寸汝花
切实将“强理论”与“重实践”结合起来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田 毅
中国外交的蓝图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志升
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民族团结研究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随着新兴科技日新月异,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给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思想意识形成冲击,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民族团结牵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文章从相关概念入手,分别阐释理论形成并分析二者内在逻辑,提出通过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夯实经济基础、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深化民族大团结,为边疆地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 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具有集“六区”于一身的特点,即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1]。再加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64%的这一特点。各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等存在诸多差异,加上当前国内外形势处于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涌入国内,给边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思想产生冲击,并带来困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2014年5月,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指出,“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写进党章。可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灵魂与主线。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的学理阐释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相关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 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理论来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和马克思民族理论。一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诗经·小雅·北山》指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孔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孟子曰:“天下定于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西汉董仲舒吸收“兵 、法 、道”等流派思想将儒学思想正统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大一统思想并付诸于制度大一统、学术大一统、宗教大一统。民族是西方外来词,“民族,nation”清末传入国内,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指中国土地上各民族的总称,孙中山、蒋介石沿用“中华民族”,其涵盖的对象及范围存在差异。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3];二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康德在其伦理学理论中明确将个人的“自治”置于核心地位,认为个人权力是不受人约束的、永恒的[4]。凯特里民族理论主要为:民族依一定的特征划分的,民族自决是政府合法性的依据[5]。滕尼斯认为:“共同体(gemeinschaft)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6]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列宁和斯大林继而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基于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心理情感认同。
(二)民族团结
1.相关梳理
团结最初是指近代女性手工编织用语,团原指线团,结原指绕结。一般而言,女性手工用语“团结”还有用线绕成团很紧密,难以拆开,引申为和睦、不离不弃之意。毛主席说过:“共产党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团结,一个是总结……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可以进一步看清道路,不怕困难!”“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等。当前,团结成为常见的政治用语,如红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即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达到共同任务而联合。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民族团结是指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境内各民族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大团结、大联合。
2.理论来源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质特征。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团结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民族团结也巩固了民族平等。1848年《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列宁认为:“只有被压迫者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压迫斗争的胜利”斯大林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8]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主席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对我们来说,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9]天安门城楼一侧写有“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对大团结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江泽民同志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把民族团结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大团结,不仅是国内各民族大团结,而且也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籍、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团结和各民族内部团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的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灵魂与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我国56个民族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牵涉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牵涉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牵涉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可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其中,“争取人心”“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争取人心”“交心”“比心”和“换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的重点是发展”。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魂。边疆地区各民族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才能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边疆地区四个“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经济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一把钥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也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一把钥匙。各民族因历史、文化和现实等条件的制约,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仍存有发展差距。以云南省“直过民族” 为例,云南省“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11.6%,贫困发生率达28.6%,高于全省贫困发生率的15.4个百分点[10]。进一步扶持基诺、布朗、拉祜、景颇、佤等9个“直过民族”发展,采取超常规举措,做到扶贫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脱贫目标明确和帮扶措施明确,确保“直过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爱惜生灵,热爱生活、勤劳简朴,各族相亲、敬重长者,热情好客、守望相助,讲求道义、勇敢无畏,信守承诺、非义不取,自尊自爱、重情重理,等等”文化养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生产生活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价值观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各民族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反映了各民族的处世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准备和前提条件。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是民族集体记忆,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总和。各民族因历史与现实条件诸多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形式各异的珍贵文化遗产。通过节庆活动进行民族文艺汇演,如傣历新年、哈尼族嘎汤帕节、布朗族桑衎节、拉祜族拉祜扩节、基诺族特懋克节等,先进行各少数民族歌曲、舞蹈汇演,后再进行各民族大团结歌曲及舞蹈的展演,共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加快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研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加快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上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增强亲近感和认同感,坚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1]“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区、各个族体趋向整合和同一而形成国族统一性 ( national unity) 的过程,是一个把异质的过去发展为同质的现在和未来的过程”[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祖国和每个地方都能成为各民族共同居住、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地方,筑牢各民族共居、共建美丽祖国的家园意识,筑牢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发展成就的经济共同体意识,筑牢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共享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13]。
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线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各民族政治上当家做主、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学习、情感上亲近认同列入各类干部培训课程,深入总结提炼“多民族和谐相处”“民族一家亲”的有益经验并推广。云南省各州市、区县应进一步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经典案例及经验,例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的“七个民族一家亲”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回都村“八个民族一家亲”及创立纠纷“三解”方式,等等。长期以来,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共同体社会形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鼓励各民族相互通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格局,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民族实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已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命运共同体就是“各民族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11]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民族地区发生一系列治安事件,给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和民族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更好”,各民族之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得关系。各民族在命运共同体下进一步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筑牢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边疆地区“四个基础”巩固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核心内容。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应夯实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绝不让任何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15]。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民族地区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作为新时代民族干部,应“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政治定力,守住底线…”“自觉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挚。对于广大各民族群众而言,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自觉维护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
(二)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6],
因此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体关系,应紧紧抓住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发展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长期以来,因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后发展阶段,贫困面较大,贫困深度深。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先后印发《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等,然而,发展不平等、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有些方面甚至有扩大的趋势,补足“直过民族”发展的短板,实现区域之间、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近年来,中央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出台一系列惠边的政策,以云南为例,各级政府的惠民政策解决了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发展,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各民族增收渠道,加上普洱茶价格上涨,曾经在国外打工的边民正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乡。同时,政府鼓励沿边县市各民族到边境沿线居住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解决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只有筑牢各民族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边疆地区各民族大团结。
(三)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制度基础
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下,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不仅享有一般政府政策权利时,而且保障自治法赋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毫不动摇。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以宪法等法律法规来处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民委已印发《全国民委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对象和要求,工作措施和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领导、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为原则[17]。大力倡导各族群众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兼可为”“法定职权必须为”,积极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和诚心护法。把相关法律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传,大力进行普法教育,送法下乡,送法入村,确保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四)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民族地区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筑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一是各民族共居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山区,彝族等居住山头,有的居住在水边,如傣族,有的居住在街头,如回族等,涌现出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瑶区瑶族乡回都村“八个民族一家亲”的典型范例;二是各民族共学 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天文历法、史诗、文学作品、音乐等,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藏族的史诗,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贝叶经,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有的擅长从事农业生产,如傣族;有的擅长经商,如回族等。三是各民族共事 我们不仅有汉族干部,而且也有少数民族干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规定,建立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地区,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四是各民族共乐 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布朗族的桑衎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基诺族的克懋特节等。每逢民族节日,各民族都相互邀请聚餐,共话“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情谊,每个村委会都带上文艺队祝贺,为不同的民族节日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氛围,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依托全国党员教育基地和民族干部学院对优秀民族干部的先进事迹、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深度阐释,如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蒙古族)、党的民族工作杰出领导人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定海神针”“压舱石”召存信(傣族),军队的好干部、藏族人民的好儿子“龚曲此里”,永远的老县长、独龙族之子高德荣等先进事迹等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加大优秀民族干部及精神的研究总结提炼。通过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筑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法治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且还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体化、大众化以及人文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是物质基础,文化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政治共同体提供组织保障,命运共同体是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筑牢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新时代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就是要筑牢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是引领,物质基础是前提,制度基础是保障,社会基础是关键,四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边疆地区通过四个“共同体”、四个“基础”,不仅可以深化各民族“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五个认同”,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深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通过找准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等,突出人文化、大众化和实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
(责任编辑:于志升)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
[2]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2-24.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N],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
[4]Philip spencer,Howard Wollman,Nation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page 6.
[5][英]埃里.凯特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1页。
[6][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远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7]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
[8]中央编译局,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
[9]毛泽东,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1956年4月29日[C],《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7。
[10]陈明珍,云南“直过民族”40年民生发展状况[J],社会主义论坛,2019(2)。
[11]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
[12]宁骚: 民族与国家: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国际比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43 页。
[13]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7)。
[14][1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民族出版社,2015,第27页。
[1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6,第2卷,103页。
[17]习近平,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新闻网,2014-10-2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0-28/6726120.shtml。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逐梦路上的傣乡大地
陈凯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摘 要: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反贫困(扶贫、脱贫、减贫),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的历史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作为傣乡大地的西双版纳州紧跟党中央步伐,取得了脱贫攻坚辉煌的成绩,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了傣乡大地逐梦小康的“脱贫答卷”。
关键词: 傣乡;西双版纳;精准扶贫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紧跟党中央步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应时代考题,做好时代答题,形成了傣乡大地逐梦小康的“脱贫答卷”。西双版纳州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发展阶段:国家“一穷二白”基础上的救济式扶贫(1949-197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广大的农村普遍的贫困。西双版纳自1950年2月17日全境解放以来,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西双版纳紧跟党中央步伐,在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推动下,通过“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形成了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户有所减少。这种方式为保持和稳定当时边疆农村社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发展阶段: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时的项目式扶贫(1978-1985年)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党和政府把体制改革作为农村整体减贫的主要手段。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是国家财政设立的专门用于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改变落后面貌,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扶贫资金。)。这种项目式扶贫方式,为后来西双版纳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规划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为农村中各民族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三、第三发展阶段:深入“改革开放”时期时的开发式扶贫(1986-2000年)
在此阶段,党和政府推进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体现的是一种开发式扶贫,主要有: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开发支柱性产业、提升乡镇企业技术水平、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等。这一时期,西双版纳州为进一步强化助推扶贫工作,于1996年成立西双版纳州扶贫办,当时隶属于西双版纳州计委的一个科。“九五”期间,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以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坚持开发式扶贫,全州共有287个村民小组、9540户、5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7个省定攻坚乡有6个提前和如期通过了省政府验收。
四、第四发展阶段:步入“新的世纪”新阶段的参与式扶贫(2000-2010年)
自西双版纳州扶贫办成立5年来,全州共投入扶贫资金4.18亿元。通过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全州共脱贫2.95万人,西双版纳州贫困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州共投入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361.33万元。全州累计投入安居温饱工程的资金达4581.33万元。全州易地搬迁扶贫涉及全州三县(市),投入资金2159.4万元,累计转移安置特困群众6109人。重点实施了勐腊县瑶区特困民族乡和景哈、曼腊、西定三个边境特困乡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专项资金1400万元。重点开展了“两山”(基诺山基诺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工作。单位参与挂钩扶贫,每年都有超过300个单位参与挂钩扶贫,累计投资引资1701万元。2005年全州有347个单位挂钩扶贫355个村民小组。
五、第五发展阶段:进入“精准扶贫”新局面的精准式扶贫(2011—至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中央、省、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8年,全州未脱贫人口降至1026户332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4%;5年来减贫6210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质量大幅提升,数据质量年终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自精准扶贫以来,西双版纳州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做法、经验和亮点。
构建了“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科学编制50余个方案和计划,为脱贫攻坚提供政策依据。以“尽锐出战”为导向,417个单位参与全州“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积极组建工作队145支,派驻扶贫工作队员527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大力实施“党建+精准脱贫”行动,着力强化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措施。上海松江区结对帮扶全面覆盖,松江区经济开发区、13个街镇与勐海、勐腊两县21个乡镇全面结对共建,41家企业与两县40个贫困村结对共建,实现了两县乡镇、贫困村全覆盖。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全州共有242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受帮扶贫困村110个。
形成了“目标聚焦、深化政策、资源聚合”的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围绕脱贫攻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形成“1+N”深化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014-2018年,累计投入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63亿元,先后实施了产业扶持、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直过民族”帮扶、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等扶贫项目。
落实了“对症下药、精准到人、分类推进”的帮扶举措。紧紧牵住“精准”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科学绘制脱贫任务图、时间表。针对贫困村不同类型,分类推进交通、水利、文化等行业的精准扶贫行动。针对不同致贫原因,深入分类推进实施产业扶持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教育资助脱贫、生态保护脱贫、保障兜底脱贫“五个一批”精准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很好的实践出了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委会产业助推拉祜新寨鲜活案例,勐海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直过民族”村寨精准脱贫经典样本、勐腊县美丽瑶族村寨河边村新型扶贫模式,等等。
突出了“集中精力、聚焦深度、各个击破”的攻坚重点。截止2019年8月,全州还有7个贫困行政村未脱贫出列,这7个贫困行政村是全州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州委州政府专门制定《西双版纳州全面脱贫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补短板、强弱项、促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州内“直过民族”整族脱贫,7个贫困村出列,为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胜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了“常态督查、从严监督、从严执纪”的落实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狠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贪污腐败问题。由州纪委监委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扶贫领域工作中涉及的执行政治纪律、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资金监管和使用、扶贫项目建设、产业扶持、扶贫队伍管理、脱贫攻坚工作有关问题整改情况等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案件99件151人、18个单位,给予党政纪处分104人、问责47人、18个单位,提醒谈话174人。
营造了“志智结合、拼搏奋斗、激发动力”的浓厚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感恩意识,催生自愿脱贫意愿,凝聚拼搏奋斗力量,激发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2018年全州累计开展茶叶加工、割胶、烹饪、电工、家禽饲养等培训32366人次。
鲜花的娇艳离不开阳光,树木的繁茂离不开雨露。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傣乡大地之所以欣欣向荣,傣乡大地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之所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祖国的繁荣稳定富强、离不开全州各族群众共同的团结奋斗。
(责任编辑:邓彩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聚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推进西双版纳党校办学实践
王元正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党校、办好党校,是我们党不断巩固、加强和提高自己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需要。做好新时期的党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西双版纳州各级党校在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作为全党校人干事创业的总要求,干好了一些过去想干而没有干好的大事,办成了一些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实事,昂首阔步迈进了新时代。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行体制,仍存诸多制约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此,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添动力,以期推动新时代西双版纳党校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新形势下制约西双版纳党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一)政治站位有待提升,党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党校工作,对于党校发展提出“党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强有力的声音,但是现实中党校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从党校外部看,对干部到党校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一些部门处于不影响本部门工作的考虑,对于某些涉及我州发展重要问题的培训班安排一些闲职或者退居二线的干部来党校学习,导致干部漏训、重复受训问题发生,同时培训实践效果不佳。除此之外,部分学员还存在培训责任意识不强,报到不及时,学习不端正,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投入感不强等问题。
从党校内部看,党校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党校内部师资队伍存在“先天不足”和“倒挂”现象,导致党校教师出现定位模糊,政治素养的敏锐性、警觉性还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专业知识的讲授政治性突出不够,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但是部分党校教师依然以“学历等于能力”而沾沾自喜,缺乏持续学习补钙精神;另有部分教师以专业和兴趣为由,脱离党校主业,自娱自乐,自得其所,导致科研成果和课堂讲授效果不佳,本人却不以为然;还有部分以执政者之师自称,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缺乏跟踪研究,导致知识拓展有限,实践启迪效果不佳。
(二)培训实效有待增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从培训效果而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培训内容不够精准已成为培训中亟需补齐的短板。培训内容通用性的多,专业性的少,理论性的多,实用性、操作性的少,凸显不出层次性,缺乏多样性,培训的供给与干部的需要结合得不够好。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齐”的问题,不能精准做到以学员实际需要为导向,根据不同类别的学员和班次,差别化的设置教学专题和培训内容。
(三)宣传方式有待拓展,思想理论领域话语权引领不足
党校作为思想理论领域话语权重要基地,做好思想理论引领尤为重要。但是,近年来,由于财务管理的一些新的规定,我校原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无法继续执行,缺乏有效激励,加上课题经费使用和报销在财务管理上未完全理顺等原因,对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一定影响,科研工作更多止于完成任务,潜力没有激发出来,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在州、县(市)党校中,唯有州委党校和勐海县委党校各有一本相关学术出版期刊,但因经费无法保证,勐海县委党校出版物已停刊不再发行,由此导致,党校对于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净化“噪音”“杂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用显现不够,对于地方发展而言,出现思想理论领域话语权的引领力不足。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质量高水准队伍依然匮乏
师资队伍状况既是衡量一所党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也是党校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前提基础。目前,我校专职教师队伍,从数量到学历相比以往而言,都有质的提升,但是存在学科领军人才缺失,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师偏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精品课程偏少,各位教师虽学有所长、各有千秋,但是团队协同少,品牌团队几乎没有,由此导致党校在社会“发声”弱,智慧引领弱,影响力弱的“三弱”现象。
(五)资源整合有待完善,“喉舌”优势发挥不够充分
随着西双版纳州乡镇(街道、农场)党校不断建设和发展,西双版纳州党校系统实现了“州、县(市)、乡镇(街道、农场)”三级联动的发展体系,为理论深入基层、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大熔炉作用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还在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海县勐混镇和勐海县司法局设立了州委党校教学科研基地,为把党的声音深入传播到基层,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搭建了平台。但是从目前实践而言,对于县(市)、乡镇(街道、农场),我校指导交流偏少,对于3个基地创新开拓研究和实践偏少,除此之外,近几年和州外同一系统单位之间交往也偏少,加之州内相关单位在合作和指导方面也没形成相关机制,导致“闭门造车”,“喉舌”作用发挥不充分、不理想。
二、解决制约西双版纳党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问题的对策
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2018-2022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解决党校当前在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对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西双版纳州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压实责任、深化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支持、更离不开党校自身的努力。
1.健全考核机制,提升责任感。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党委定期研究党校工作、经费投入增长、人才引进等情况和制度文件等考核指标,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促使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定期督导、落实责任,激发支持党校工作的责任感,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改进调训机制,提升培训实效性。针对一些单位不重视干部到党校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探索党委点名选调重要岗位干部和优秀干部到党校培训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学员学籍信息存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党校和干部所在单位,作为干部调训和提拔重用的依据,做到应训尽训、避免漏训和重复培训。
3.强化责任机制,提升党校影响力。党校应坚持有为才有位,切实履职尽责,做到既要履行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责主业,也要积极开展科研资政工作,发挥好党校智库作用,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只有让党委政府切实感受到党校在培训干部、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自然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二)活跃形式、丰富内容,提高培训实效
1.活跃形式,增强实效。党校要突破大班制教学下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答疑式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聘请部门领导、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及经验丰富的“乡村干部”,通过简单通俗口语化的方法,为学员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切实增强培训的效果。同时,针对基层干部工学矛盾突出、“调训难”的问题,全州党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培训思路,结合当下“州、县(市)、乡镇(街道、农场)”三级联动办学模式,以及各地方发展实际情况,将过去传统以学员在党校“集中培训”的方式,积极向“周末课堂”“结对帮学”“送教下乡”等一系列更为灵活的培训方式转变,力争做到州内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
2.丰富内容,差异施教。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全州党校应做到“三个施教”:一要做到“因需施教”。即在培训需求调研基础上,掌握学员思想动态,科学区分层次类别,按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二要做到“因地施教”。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本地传统文化、绿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专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三要做到“因人施教”。即按学员知识结构、工作岗位和职级等,分类分层按需培训,做到培训内容解渴管用,真正实现引导学员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好的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统筹管理、加强指导,增强思想引领
1.完善、创新党支部建设,提升党校思想引领内在动力。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校思想引领力,不断积极探索创新党员活动形式,丰富党员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完善、创新党支部学习的运行机制,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同志在思想补钙同时,敢于同外界不良声音做斗争,对错误思想亮观点。积极撰写相关有力度、有深度、有维度的高质量文章,促使广大党员提高思想认识,带头树立形象,真正起到思想引领,实践前行的作用。
2.鼓励支持多元化、多渠道发声,旗帜鲜明讲政治。党校人要充分发挥课堂、论坛、报刊、网站、出版物等阵地作用,对于党校自己办刊不仅要支持和鼓励,更要加大力度,让党校刊物走遍每个村村落落,让党的声音传播到各村各寨。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党校人探索新的中国声音传播模式,微党课、舞台剧等一系列能传播红色精神、讲好马列故事的方式值得探索和推广,真正意义做到旗帜鲜明讲好中国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圆梦的故事,让中国的发展、党校的声音走在巷里、入在心里、行在实里。
3.抢抓节点、全员参与,力争第一时间发出党校时代发展之声。党校之声,不仅要时刻准备解答人民疑惑之问,更要抢抓时间点,在各类主题活动开展之前后第一时间,主动撰写相关理论文章,主动接受电台等相关媒介采访,主动通过“州、县(市)、乡镇(街道、农场)”党校平台将主题活动重大意义推广到基层每个角落,当党和人民遇难之际,共进退,盛世之迎,共喜悦。
(四)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队伍建设
对于党校人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评价,他曾指出:“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尤为重要。
1.打造“名师”工程,唱响傣乡发展理论好声音。积极打造西双版纳党校系统“名师”工程,构建结合西双版纳跨越式发展“名师团队”。对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经学术委审阅认定,优先进行相应的科研积分奖励,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选送,供决策部门参考;同时,对“名师团队”的成员及相应成果,在申报职称或其他人才项目推进时,在同类条件下,优先推荐“名师团队”成员。
2.巧接社会优质资源,开启教师团队发展新篇章。在党校办学过程中,除了党校内部教师外,还应加大力度,选聘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聘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在此兼职教师队伍中选聘若干名专家为党校名誉教授,并以州委党校为基地,设立有外来专家引领,党校系统老师积极参与的外来专家名人工作室,由此进一步实现西双版纳党校系统整体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
3.完善绩效积分制。进一步修改完善绩效积分管理制度,让积分真正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给教师考评有一个更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4.构建系统人才“大数据”,提升党校发展新空间。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师数据库,打破传统人才队伍的“职称”观念。从管理上而言,对于学术委等相关组织进行“大数据”进出制,更为科学合理完善学术委组织;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实现能力和“数据”对接,更能科学有效体现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社会价值;从党校发展而言,为合理评估全年公益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提供新的元素支撑,为下一年更好开展工作打下现实基础。
(五)上下联动、凝聚合力,推动事业发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是全州党校系统的引领者,应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坚持统筹兼顾、上下联动,实现全州党校资源互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州党校系统整体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由州委党校牵头,整合全州党校系统资源,构建包括课件、案例、图书资源、州情资料、精品课和优质师资库等内容在内的全州党校教研资源数据库,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州党校系统协同发展。
2.带动引领,破解难题。提议由州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州编办、州人社局、州财政局和州委党校等部门,从教学科研、人事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出台具有权威性的文件规定,并提出具体刚性要求,帮助州、市(县)、乡镇(街道、农场)三级党校解决实际困难。
3.督促落实,提质增效。提议由州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州财政局、州人社局和州委党校等部门,依据《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基层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干部培训、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科学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定期深入各地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考评,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促进全州党校系统高质量整体发展。
(责任编辑:李红云)
坚持党校姓党 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
罗红英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作为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党校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校培训干部主渠道、思想理论建设阵地和重要智库作用的发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教师教学科研的反映,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年轻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党性修养过硬、业务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既是党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新时代党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校教师32人,男10人,女22人,分别占31.3%和68.7%,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6人,分别占3%和81.3%;30-40岁的23人, 30岁以下4人,分别占71.9%和12.5%;高级职称5人(副教授3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24人,助理讲师3人,分别占15.6%、75%和9.4%;党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初级职称21人),占78.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3人,占9%,其余23个专业,29人,占91%;汉族18人、少数民族14人,分别占56.3%和43.7%。
目前,党校师资结构呈现5个特点:高学历、年轻化、职称扁平化、专业多样化、少数民族占比高。从学历看,硕士以上学历占85%;从年龄看,80、90后的教师占85%;从职称看,讲师占65.6%,副高以上职称仅占15%;从专业看,聚焦党校主业主课专业比重不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仅有3人,其他专业占到91%;从民族结构看,世居少数民族有明显优势,懂傣语、哈尼语的年轻教师占28.6%。
在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通过分析研判,党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目标不清晰。部分年轻教师进入党校后,对于自己的初心、牢记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党校教师的使命、担当,在自己灵魂深处拷问不足,甚至淡化了、模糊了,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党校教师的目标越来越不清晰;二是氛围不浓厚。学习的氛围不浓,钻研的氛围不浓,比学赶超的氛围不浓,实践的氛围不浓,甚至少数教师得过且过,应景式学习,教条式教学,实用式研究,片段式理解;三是条件受限制。90%以上的教师从“高校门”到“党校门”,参加工作后虽经过半年到两年的实践锻炼,也不定期参加中央、省委党校等有关培训,但受条件限制,教师的政治素质、实践能力提升和培训还缺乏系统性,教师学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年轻教师的成长缺少环境的复杂考验,经历和阅历浅,书本知识和教学科研融合不紧;四是培养跟不上。未建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划,未启动学科带头人及名师的培养打造工程,跟班听课、跟班锻炼、自主培训不够,对新聘教师的传帮带不够,培训经费投入不够,大部分教师得到业务技能提升和素质提升的机会较少,未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准培养模式;五是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评价机制尚不能满足教师个性成长成才和党校事业发展需要,激励导向、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合理,评优评先、选聘主体班、专题培训班教师等机制不健全,绩效分配方案还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坚持党校姓党,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现状,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校主责主业,着力从打造教师的政治素质、锤炼党性修养、提升业务本领以及提高办学水平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在常学常思中提升理论修养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中央党校自1933年创办至今,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干部培训的基本课程,坚持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与时俱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党校姓党,党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党校教师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是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主题,更加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掌握其精髓要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西双版纳州的州情民情社情,联系新时代新实际新要求,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得真知、见成效,在强读强记、多思多想、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思维能力,打牢理论基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以此武装头脑,指导教学科研实践工作。
(二)必须加强党性锤炼,在常学常用中提升党性修养
党校教师既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又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把坚持“姓党”原则、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和中心内容,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根本目标和遵循,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党性锻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自觉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自觉同党中央要求对标,以党章党规透视自己,以守护初心、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扛起党校发展的大任。
怎样提高党性修养?一是强化自我修炼。从品德修养、修养良好心态,涵养良好品格上入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注重自我约束。以扛起主责主业促进教学科研为支撑,以初心使命助力党校事业发展为己任,以钻研业务、扎实调研、精心备课、争创一流为使命,以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应尽之职,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履行好党校教师的主体责任,教好书、育好人;三是注重自我塑造。教师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恒心定力,要有静心钻研学术研究的精气神,要把精益求精、提高本领作为毕生追求,把运用学术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不竭动力,以实际行动夯实教学本领。
(三)必须锻造高强本领,在常学常讲中提升教研水平
新时代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校教师必须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标准和要求,要在全面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上下功夫。教师的基本功是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用学术讲政治是提高本领的关键。教师要夯实知识积累,既要聚焦政治,熟知政治生活、政治现实,保持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刻洞察力,又要熟读经典文献、党史国史,厚实“用学术讲政治”的理论功底和学术底蕴。教师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学术探讨,开展理论及现实问题研究,为学员作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解读,真正让学员得到思想启发和实践指导。下功夫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理论创新、思想引领服务;及时跟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为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提供正确引领和学理支撑。
(四)必须坚持质量立校,在常抓抓长中提升办学水平
抓好队伍结构优化。围绕党校主业主课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构建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理想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热爱党校事业、学风严谨、品德高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遵纪守规的教师队伍。
抓好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出台《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教师中长期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二是拓宽培训渠道。变“送出去”培训、少数人培训为立足校内、全员参与的教师集训,以跟班听课、自主培训、请进来培训、基层锻炼等方式打造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准培养模式;三是加大传帮带力度。对新聘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由教研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四是打造 “名师工程”。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培养造就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通过抓“关键少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五是搭建平台补短板。开展教学比赛、论文征集、学术帮扶、集体教研、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展示才干的舞台,帮助教师弥补教学科研短板,使之成为“多面手”。
着力提高办学水平。把构建边疆党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作为党校的“一号工程”,由校党委牵头抓总,做好顶层设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教学内容上,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就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讲政治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推动这一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引导全体教师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和宣讲传播者。把宣讲老州长召存信、岩嫩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宣讲西双版纳革命历史等作为党性教育重要内容,讲好西双版纳故事,讲好西双版纳红色经典,讲好西双版纳发展新篇章。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把好政治关,严格审查教学内容,立足学员需求,找准教学、科研与西双版纳发展实践的接口,按照“用学术讲政治”的要求,从专家视角对中央精神进行学理诠释、对实践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理论阐释,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开展课后评估、总结问题、提炼经验,反思教学得失,在反复打磨中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突出“用学术讲政治”的要求。通过强化学术训练,要求教师个人要多读经典,博采群书,打好教学科研书底子。通过集体备课,发挥合力,打造“用学术讲政治”的样板课,推出精品课,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教学改革。通过加大激励约束力度,激发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党校办学水平取得实效。
建立教师成长成才机制。以机制变革带动教学理念变革和教学质量变革,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坚持激励导向,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注重教师政治品行、教学水平、科研成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符合党校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教学科研实绩和师德要求,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责任编辑:罗云丽)
对进一步规范西双版纳州乡镇党校管理的思考
窦晓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2019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新时期党校(行政学院)工作的基本遵循。《条例》第二章中第七条明确了党校的设置和领导体制,提出:“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党(工)委,可以设立党校”。从西双版纳州乡镇成立党校的情况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各乡镇取消了乡镇党校,直到2018年6月按有关要求,各乡镇(农场)相继挂牌成立党校。乡镇党校成立以来工作推进情况如何,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今后的管理中还需要如何进一步规范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西双版纳州乡镇党校工作基本情况
为推进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规范化和全覆盖,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自2018年6月开始,根据上级党委要求,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共有42个乡镇(街道、农场)党校(下文统称乡镇党校)相继挂牌成立,有的还依托各村(生产队)党员活动室设立乡镇(农场)党校村(生产队)级分教点。据统计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期间,我州42个乡镇党校共完成了227期“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工作,受训党员34581人次。
建校以来,乡镇党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立领导机构,配置教师队伍,落实教学场所、制定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突出培训的政治性,从制度上抓严抓实培训管理,成效明显。各乡镇党委制定下发“万名党员进党校”工作培训方案,在课程设置中,聚焦政治教育、突出政治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党规作为必修课。同时,又加强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支农惠农、致富技能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实用教学内容,紧抓“必修”+“选修”结合方式,使培训上“搭天线”、下“接地气”,既体现政治性又兼顾实用性。在培训的管理上,把“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与推进党员积分制管理相结合,从严开展考勤登记,并把党员参训情况作为年度评先评优重要依据,避免学习与业务“两张皮”,从制度上保证学习的实效性。
二、当前乡镇党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乡镇党校肩负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对开展大规模培训党员,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最有力的延伸和补充,但从现在乡镇党校运行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乡镇对乡镇党校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意识到乡镇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少数乡镇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参加乡镇党校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部分党员同志认为乡镇党校是业余性质,比不上州市县级党校,培训兴趣不高,学习上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轻内容,未能入脑入心,在思想和行动上未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有的党校工作者,由于是兼职,借口工作任务重,对党校工作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进取心。
(二)硬件设施不齐全
目前,我州各乡镇党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欠缺,专项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有的教室和办公场地基本与乡镇部门共用,没有独立的教学场所;有的教室容量小,难以满足大培训需求;教学配套设施设备缺乏,有的课桌椅损坏严重,教学无保障;有的缺少党建示范基地;多数图书资料室和电子教学设备与教学需求相距甚远。
(三)师资力量薄弱
乡镇党校缺乏专职教师,教学人员偏弱,现阶段只能依靠兼职或聘请的教师来教学。师资力量储备和师资能力提升周期性较长。我州各乡镇党校教师相对于党员干部总数配额偏少,并且基本都是由乡镇领导、部分站所专业技术人员等兼任。由于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师授课水平不高,加之本职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进修和教学,因而无法保证乡镇党校教学的正常开展。
(四)教学实效性不强
一是教学缺乏系统性,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长期培训规划;有些虽然有年度计划,但并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落实,只是用于应付检查。二是培训内容安排不合理。部分教学安排不科学,内容单调,理论过多,结合实际过少,教学针对性不强。三是培训方式单一。对党员的培训教育仅仅能做到理论宣讲,存在教学过程静态化现状,基本停留于“课堂讲授+通读原文”。此外,有些党校只是临时办班,存在以会代训、以看代训和以学代训的现象,致使乡镇党校作为基层党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进一步规范西双版纳州乡镇党校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乡镇党校是全国党校系统中最基层的一级党校,担负着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责任,量大面广,任务繁重。进入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对乡镇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
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提高乡镇党委领导干部对乡镇党校重要性认识,要求乡镇党委领导每年至少2次到乡镇党校讲课、做报告、开展座谈;落实好规章制度,完善教学实施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坚持党校办学原则。坚持党委办党校、党委管党校、党委建党校,把乡镇党校作为党员培训和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的重要阵地,严格教学培训规划,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安排等做出详细计划,并严格落实到位。定期举办党组织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促进乡镇党校工作顺利进展。
(二)优化办学条件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给予资金支持,配齐教学的硬件设施,购置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话筒、音响等电教设备,完善办学条件。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其它部门闲置或使用甚少的办公室、会议室等加以改造,成为乡镇党校所有或者共有的办公场所。针对乡镇党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应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满足办学必需的经费。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党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保障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强化师资力量
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确保培训工作正常的开展。一是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党校校长、副校长以及兼任党校教师的班子成员,要带头讲党课,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二是挖掘本地人才强师资。优先挖掘本地人才来充当兼职教师,比如挑选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乡镇企业家、乡土专家和大学生村官到党校上课,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聘请州、县党校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以解决乡镇党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挖掘本土人才,把本乡镇本地区党性强、群众口碑好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请到乡镇党校,以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再次,参加上级党校组织的师资培训,提升乡镇党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三是沉下身实调研解疑惑。自觉深入基层,以讲党课、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充分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需要,做到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解决党员、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四是州、县市党校组织师资培训时把乡镇党校师资纳入到培训中,在设置每年专题时有针对性的打造适合乡镇党校的专题,吸纳乡镇党校师资一起开展专题开发。
(四)实化教学内容
一是充实教学内容。紧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需求,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社会热点,把党性教育、乡风文明和产业兴旺的诸多知识与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切合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把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作为生动的教材,提高培训教学的吸引力。加强培训针对性,使教学内容与学员需求的紧密结合,努力做到:对乡镇党员干部强化理想信念、勤政廉政、效能教育;对村“两委”干部着重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科技兴村的能力;对农村党员强化党员意识、政策法规教育等,促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二是拓展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培训方式,灵活运用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的感染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举办歌咏比赛、文艺联欢、知识竞赛各种活动,提高培训效果,使党员干部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三是创新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拓展党员培训渠道和学习载体,真正实现党员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例如,为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组织农村党员和流动党员在各自村寨的活动室或者流动党支部所在地,通过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来完成培训,引导广大党员讲党性、敢担当,不断提高办校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责任编辑:寸汝花)
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以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案例分析
邓彩霞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本文指出了基层党建中存在工作方式单一、创新不足、党支部班子成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党建工作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要在不断探索创新党员活动形式、载体和新的手段,强化党支部班子成员责任,提高业务素质,尽快成立党建专门工作机构等方面加大力度。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州委党校;主要问题;思考
课题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资料查阅、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4个基层党支部,重点对党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活动形式、作用发挥、党组织书记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对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有了一些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党组织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下设4个党支部,3个在职党支部(教学一支部、教学二支部、行政支部),1个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全校共有党员77名,3个在职党支部共有党员53名,离退休党员24名。在职党员中,男性党员18名,占在职党员34%,女性党员35名,占在职党员66%;有研究生学历的党员35名,占在职党员66%,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党员17名,占在职党员32%,有大专学历的党员1名,占在职党员2%。2018年,3个在职党支部按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认真抓好达标创建各项工作,通过州委州直机关工委考核验收,被命名为“规范化建设达标党支部”。
(二)主要问题
1.党建工作方式单一、创新不足。
对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内容、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和亮点,创新性不足。对党员的学习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还停留在老一套,使党员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长期的指令性学习使少数党员产生了厌倦心理,再加之学习的方法陈旧、单一,学习效果不明显。由于州委党校大部分党员是专兼职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到各类培训班授课、外出调研的党员比较多,这必定会对党支部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2.党支部班子成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州委党校本届4个党支部支委班子是2018年9月换届的,大多数支委班子成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党务培训,缺乏党务经验和实践锻炼,对党务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等技能掌握不够;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制度规定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对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理解还不够透彻;支部档案的痕迹资料整理分类不科学、不全,台账管理不规范等。总之,部分支委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业务能力与工作需求有一定差距。
3.党建工作机制不够顺畅。
由于州委党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党建工作机构,所以,党建方面的工作由组织人事科承担。组织人事科作为一个行政科室,在具体行使党建工作的职责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特别是由于科室负责人工作有明确分工,具体负责党建工作的是一名副科级干部,有时代表党委处理相关党务工作时,会感觉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为了理顺党建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党建工作机构迫在眉睫。
4.党支部设置不够合理。
州委党校3个在职支部党员分属学校各科室,办公比较集中,各支部大多数活动都是在校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比如,党委书记上党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性教育、专题学习、开展建党节系列活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这种情况导致各支部档案痕迹材料相同的比较多,学习一份文件材料、开展一项活动、听一堂党课等,都要同时复印三份痕迹材料留各支部保存。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时,由于各支部没有成立党小组,党章中规定的“三会”也不齐全,少了一个“党小组会”。另外,由于有3个在职支部,就需要成立3个支委班子,按每个支委班子3人—5人计算,大约需要9人—15人,支委班子成员大多是兼职,都承担着繁重的行政或教学科研工作,这就使得很多支委班子成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支部工作,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5.离退休人员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有难度。
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2019年3月印发的《关于印发12类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的通知》对《离退休人员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由于老年支部有的支委委员对党务工作不熟悉,又因为身体、家庭、个人责任心等原因,对支部工作无法做到全力以赴,支部日常工作主要由支部书记一个人抓,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难以完成好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所规定的各项工作。
6.老年支委班子工作补助经费兑现困难。
为落实老年支部支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补助待遇,州委党校在执行2018年州委老干部局下发的《关于转发<关于明确省级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标准的通知>的通知》(西老发〔2018〕10号)文件时,由于财政部门认为不能以货币形式发放工作补助给离退休党组织支委班子成员,导致现在也无法兑现老年支部班子成员的工作补助。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的思考
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笔者认真加以分析和总结,对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作如下一些思考。
(一)不断探索创新党员活动形式、载体和新的手段
不断完善、创新党支部学习的运行机制,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完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评价机制;严格按制度和规定办事,坚持把党员学习与活动纳入考核范围,把对党员的教育同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促使广大党员提高思想认识,带头树立形象,真正起到规范、教育、提高党员的作用。
(二)强化党支部班子成员责任,提高业务素质
继续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和完善党务干部培训机制,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通过党校培训、电化教育、座谈交流、外出培训考察等多种渠道加强党务干部培训,不断增强党务干部党性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尽快成立党建专门工作机构
目前,州委州直机关工委已对州委党校要求成立直属机关党委的请示给予了批复。下步,将按照程序,尽快成立机关党委工作机构,配备专门抓党务的专职副书记,由专职副书记统一抓学校的党建工作,直接对党委负责,以使学校党建工作机制更加顺畅、有效。
(四)合理设置基层党支部
为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降低档案痕迹材料的重复,建议把3个在职支部缩减为两个支部,即按照党员所在科室工作性质分设为教学支部和行政后勤支部,下设若干党小组。经过整合,基层党支部减少一个,基层支委班子减少一套,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打造好两个在职支部,提高支委班子工作水平。
(五)加大对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的业务指导
为切实做好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工作,建议在老年支部支委班子成员中安排熟悉党务工作的在职党员参与支部管理工作,承担支部具体业务工作。这样,即有利于减轻老年支部书记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将校党委的相关要求及时传达到老年支部,最终完成老年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的目标。
(六)积极协调解决好老年支部班子待遇
积极与组织、财政等有关部门协调,对离退休人员党组织支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补助明确标准、经费渠道,全力保证离退休人员党组织支委班子成员的合法权益,真正让付出有回报,不让干事的人吃亏。
(责任编辑:罗云丽)
党校行政后勤工作问题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例
李红云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校行政后勤保障工作是党校工作的重要基础、重要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党校的全局和发展。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后勤的功能和作用,提升行政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更好地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学员和教职工服务,是行政后勤工作必须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当前,州委党校行政后勤战线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进一步增强做好行政后勤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行政后勤工作放到党校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去认识、去定位、去把握,推动行政后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行政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行政后勤工作基本情况
州委党校总占地面积69.15亩,公用房屋建筑总面积为18910.64平方米,校园职工住房总面积为8876平方米,校园绿化总面积为1516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201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现有总编制84个,有在职教职工70人,离退休人员57人,有校内教职工住户58户。行政后勤具体情况见下表:
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行政后勤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 |
办学条件 |
数量 |
住宿条件 |
数量 |
办公环境 |
数量 |
1 |
报告厅 |
1 (可容纳 286人) |
学员楼 |
1(有220人左右的床位) |
办公楼 |
1(30间办公室) |
2 |
多媒体教室 |
16 (可容纳1080人左右) |
餐厅 |
1(能同时容纳250人就餐) |
打印室 |
1(2台打印机、3台电脑) |
3 |
图书馆 |
1(存书28000册) |
停车场 |
6(最多能容纳300辆左右) |
会议室 |
1 |
4 |
警示教育 基地 |
1 |
|
|
党员活动室 |
1 |
5 |
运动场 |
2(篮球场) |
|
|
档案室 |
1 |
6 |
|
|
|
|
工会活动室 |
1 |
目前,州委党校现有的基础条件基本能承担和完成现办班教学规模的后勤保障各项服务工作,能有序有效地保证全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行政后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行政后勤专业度不高
党校行政后勤是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说到底就是服务。要完成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服务的目标,需有一批会管理、有技术的后勤管理人员参与,但目前州委党校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现有后勤服务人员的配备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现有在职行政后勤管理人员9人,要完成教室、住宿、音响及多媒体、安全保卫、水电、绿化及环境卫生等管理工作,基本不可能。临时聘用的编外后勤保障服务员12人,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入职后专业技术培训跟不上,极大限制了后勤服务的长远发展。
(二)改革力度不够,后勤服务社会化无法全面实施
行政后勤工作涉及面广,有会议服务、食宿、绿化、卫生、保卫等。如今很多省、市级党校已经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将党校行政后勤服务外包给社会机构来管理,实现了社会化的转变。而在西双版纳州却没有一体化的后勤服务中心,只能单项外包。目前州委党校只有食堂是采用服务社会化的供给模式,后勤改革缺乏动力与全面解放的思想,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全面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
(三)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不高,与新形势管理要求有差距
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管理凭经验”的发展思想,加上培训机会很少,致使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信息化,而州委党校目前的后勤工作却难以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事中、事后存在的不可测性与不可控性的因素,无法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在中央、省委和州委的重视与支持下,州委党校条件得到了提升,但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一是培训教学设施不足,容量不够。教学楼设备老化,已远远超过使用年限,虽作部分更换维修,但使用效果极差;二是报告厅培训容量不足,大班教学及300人以上的报告会无法安排;三是教学楼课桌椅已老化陈旧,多数已是建校20周年校庆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开办函授学历教育时购买的桌椅;四是学员住宿和食堂的容量不足,目前食堂就餐超出250人就拥挤,只能轮流就餐。
(五)管理制度不规范,未能有效指导行政后勤管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为规范教学、科研和行政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州委党校对原有的一部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但仍有部分未能及时修改,而一些修改过的也还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如积分管理办法、校园及职工住宿区管理规定等。以上这些问题与新形势下党校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依据来规范、要求相关人员,使得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也给管理者工作的推进带来了难度。州委党校应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有效指导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三、解决行政后勤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创新观念,推进社会化服务,促进党校可持续发展
党校行政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改革的系统工程。推进州委党校行政后勤社会化,势在必行,结合学校实际,可采取委托管理、引进管理和单项外包管理等形式,让后勤管理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委托管理,将物业管理委托给专业公司实行一体化管理,物业范围涵盖安全保卫、车辆引导与管理、工程设备维修与维护、会议与教学服务、校园清洁及绿化养护、环境消杀等方面。引进管理,从专业公司引进管理人员和模式,改善对学员楼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行政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挖掘校内部潜力,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降低后勤保障运行成本,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提升水平,严格管理,保障党校稳定发展
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现实需要,要着力打造一支思想进步、技术过硬的后勤队伍。一是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听党委书记上党课、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科室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方式加强后勤人员思想教育,使其在思想上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后勤工作,有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后勤工作看似简单,但真要做好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要有计划的对行政后勤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特别是临时聘用的编外后勤保障服务员更需加强培训,同时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专业技术认证的学习,以提高服务的能力。三是从严管理。行政后勤工作涉及面广,任何一个岗位都马虎不得,应对后勤人员定岗定责,按岗位职责要求严格管理。
(三)夯实基础,规划校园,改善党校的育人环境
根据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州委党校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应进行整合改造提升。培训楼到学员楼周边近10亩地整合并交由开发商开发,规划设计建2-3幢80米高的商品房,将校内58户住户集中回迁安置,剩余部分楼盘可以进入市场。这样就可以让出近20亩土地,规划建设能容纳800人左右的报告厅、体育馆、学员食宿楼和部分年轻研究生教师周转房。办公科研综合楼可建在停车场靠街面位置。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景洪市委党校并入州委党校来整合改造提升。
(四)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凝聚推动党校发展的合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制度,靠制度管好事管好人。结合实际,对原有制度全面开展梳理,对不适应州委党校管理和发展要求的进行修订完善。特别是对原有的《中共西双版纳党校制度汇编》逐项逐条进行讨论、完善,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继续抓好落实,让党务与政务、教学和科研、后勤服务与安全保障等工作开展都有相对应的制度规范,使干部职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章立制重在务实管用,将新修改的《制度汇编》印制成册,人手一份,要求全体职工入脑入心,用制度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制度管人管事,即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又能有效地规范全体干部职工的行为,保证州委党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责任编辑:魏学红)
不忘初心 不负青春
——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感
陈 欣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首章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概要性介绍。尾章标题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学懂、弄通、做实,关注两个群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青年。
我是80 后,是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对空前广阔的建功立业舞台,作为新时代青年党校人,必须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历史担当精神,心怀党和国家事业,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我们应该做到:
一要努力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时代,也就是说,离开了时代主题的个人奋斗没有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时刻牢记时代使命,既要懂得“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以坚持勤奋为唯一途径,以求得真学问为努力目标,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也要懂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生活中,交益友拜良师,多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铁肩担道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二要努力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同时还得踏踏实实修好公德,懂得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们要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细微处,认认真真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努力做一个既有良好道德修养,也有人文知识气息和新时代朝气活力的进取青年。
三要努力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继续落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干事创业本领,强化责任使命担当,不负好年华,建功新时代。
四要努力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充满信任,寄予厚望: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积极地投身伟大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我们要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心思凝聚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办实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在现有平台上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努力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奋进者,把我们的热忱融入每一篇文章的字斟句酌,将我们的智慧用于每一个问题的深刻思考,将我们的努力化成每一个决策的坚实基础。
“你所站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我们青年一代,发奋图强迎接挑战,积极承担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才不负青春韶光。
(责任编辑:寸汝花)
浅谈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理解和认识
李沿颖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结合实际,谈谈对《纲要》第五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实际行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夯实根基、补齐短板,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差距依然较大,面临的短板弱项依然较多,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展望未来、谋划发展,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主要目标要求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化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那时的中国,通过坚持不懈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狠抓落实、埋头苦干,奋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
蓝图是宏伟的,目标是远大的。要把蓝图和目标变为现实,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并把其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二是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好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变化了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谋划发展,把解决不平衡发展与不充分发展问题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们作为建设者的一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龙玥璇)
学纲悟理 引领前行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缪关永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能让我们更为全面系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用心做好“学深悟透”的大文章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本质要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引导党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从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找题目、找思路、找答案,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筑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基石。
二、持续做好“研究阐释”的大文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理论、实践的理论,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提出了“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等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一名党校工作者,要在结合深化《纲要》学习基础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云南的探索和实践展示好、诠释好。
三、着力描绘“入脑入心”的工笔画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纲要》作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为人们铺架了通向真理的“桥”与“船”。党校教师要以之为基本教材,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多下“绣花”功夫,加强有效传播,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四、努力书写“跨越式发展”的新答卷
对于云南来说,“三个定位”既是资源与优势,更是责任与担当。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以“赶考”的心态、“接力”的状态、奋进的姿态,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推动新发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寸汝花)
学习《纲要》精神 做合格党校教师
寸汝花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体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诚然,新时代对共产党员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面对重重困难,党校教师要结合实际,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将《纲要》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理论武装,关键在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党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更新知识与观念,时刻给自身“充电”,用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武装头脑,给自己的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切实承担起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讲政治的第一位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党校教师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忠诚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确保党校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坚强阵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到逆境面前不动摇,顺境面前不骄傲,始终把对党的绝对忠诚作为检验理想信念的试金石,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立足工作岗位,勇于担当作为。党校姓党,党校人要倍感身上的责任重大,自觉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以及脱离实际、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部教育事业上,在实践历练中提升担当使命的本领。作为党校的一名党员教师,要时刻牢记教师身份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主动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自觉担负起执政者之师的历史重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乐于奉献、努力奋进,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 党校教师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新思潮的学习,还要对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知深、吃透,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不断提高服务于党员干部、服务于知识人才、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基层的能力;要让研究成果上讲台、进教材,成为干部教育的内容。坚持学习不放松,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自觉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彰显党校人的风采。
总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在强化自身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通过笃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今后,还要对照先进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补齐短板,争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龙玥璇)
切实将“强理论”与“重实践”结合起来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
田 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作为一名党校老师,当收到《纲要》时是欣喜的,作为一本对党员干部非常有指导性的书籍,对每位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学习价值。对于党校老师来说,就更应该好好把握其内容要义,做好宣传的“播种机”。现将读后心得浅谈一下:
理论是时代之光,思想是前行之旗。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自党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并不断根据国情而丰富发展的。但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转变、尤其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在探索和发展中国道路上,没有这一思想的引领,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发展。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70多年来的历史一再证明——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以理论体系为支撑、理论创新为指引,才会有强大生命力,在时代大道上奋勇前行、开创辉煌。过去,西方国家曾鼓吹中国亡国论、鼓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走不通等等,如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令世界为之震撼和惊叹,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中国发展的力量之源和智慧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着伟大时代孕育而生,不仅让全党在思想上、精神上有了鲜明的时代标识,立起了党在新时代的思想旗帜,也让党的团结统一有了思想根基、“共同语言”,更让党带领全国人民向着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有了正确方向。
《纲要》一共21章、99目、200条,约15万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无疑,深入研学《纲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全党和各族人民走进新时代、拼搏新时代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摆在党员干部面前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矛盾,都决定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学好创新理论,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刻慢不得,须臾松不得。干部是干出来的,也是学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核变,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就解决不了“本领恐慌”的问题。当然,理论学习终究有一个过程,既要时不我待、快马加鞭,也要逐字逐句、慢慢消化。学用《纲要》要把“学习”与“消化”结合起来,既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也要利用一切时间抓紧向前“赶”,更要放慢步调在“研”上用力、“悟”上用心。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系统全面、融会贯通,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同时,我们学习《纲要》要克服为了学而学,要在学以致用中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既要善于在学习《纲要》中寻策问道,也要善于运用最新理论成果破解眼前问题。否则,学用两张皮,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必然难以在工作中作出业绩。因此,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将“强理论”与“重实践”结合起来,更加自觉用新思想、新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党校教师,我们要把习近平的这些思想学深、悟透,转化成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效果。新时代,需要新本领,呼唤新作为。学习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点,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开创下一个70年的辉煌历程的重要节点,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当做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深入研学《纲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拼搏奉献,勇于克难奋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 寸汝花)
中国外交的蓝图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志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日臻成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蓝图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一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内涵丰富,涉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界定为五个方面: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愿景的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一)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讲的是普世价值。在他们的逻辑中,这个世界的民主、价值观是有优劣好坏差别的,西方民主、价值观是最好的,而且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所以不择手段,全球推广。其实现的方式,或者和平演变,或者诉诸暴力。这在本质上还是冷战思维、零和博弈。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的是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根本要义是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一方面,大国要尊重彼此之间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另一方面,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所有的价值观没有优劣好坏的差别,大家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前提下,有一些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然后以这个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世界上的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法治化,国际法面前各国一律平等,不搞多重标准。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这样,世界持久和平才会有希望。
(二)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世界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十九大报告中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思想体系下,一起努力,共建共享,追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这是中国人的安全思想。西方国家则截然相反。比如美国,追求的是自身的绝对安全。首先,军事上要保持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有两个方面,第一,技术上最先进;第二军费开支最多。其次,建立同盟体系。美国在亚太地区有五个盟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在欧洲和28个国家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盟一定针对第三方、第三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个重要特点是不结盟。中国和所有国家搞好关系。正如总书记所说,“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
(三)经贸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客观趋势,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虽然有五花八门的反全球化思潮和行为,我们依然奉行合作共赢,坚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
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信宗教可以对话,文明可以交流。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文明观是平等、互鉴、对话,这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绵绵不绝的秘诀。
但是,西方国家认为宗教是对抗的,文明是冲突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影响很大。白宫首席顾问班农公开讲,现在就处于世界历史第四次文明冲突时期。
(五)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注重生态环境,但是他们的生态理念是狭隘的,是有国界的,为了保护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态环境,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掠夺资源,转移污染物,甚至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借口,破坏全球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努力。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出于经济利益和选举政治的考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比如巴西新政权为拉拢人心,放纵对热带雨林的垦荒和破坏,引发了持久蔓延的森林大火,对有着“地球之肺”美誉的热带雨林造成巨大破坏。
我们所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发展,要进步,但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起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一起守护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所明确的。
上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方面包含有中华天下观的这种传统价值观。中国的天下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大同、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是我们的天下观,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而且,这个思想契合了全球化相互依存的客观现实,客观就是一个状态。这个世界不同的道路制度是可以超越分歧,一起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中国外交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得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关系准则,第一次站在了国际道义和世界舆论的制高点,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而且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中国外交抢占道义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邢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