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第二次学习会上的发言
…………………………………………………………………………………………王元正(2)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意义
…………………………………………………………………………………………张志远(5)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精神 推进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展
——谈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杨 林(7)
西双版纳发展
格朗和哈尼族乡实现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朱莲花(11)
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双版纳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李翠玲 何山河(17)
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研究
………………………………………………………………………………洛 婕 郭雪娇(22)
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发展研究
…………………………………………………………………………………………高 琳(29)
西双版纳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
…………………………………………………………………………………………张文娟(35)
学习体会
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当好“党的喉舌”
…………………………………………………………………………………………邹乔忠(41)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郑军华(43)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靠法
…………………………………………………………………………………………魏学红(45)
全民战“疫” 彰显中国力量
…………………………………………………………………………………………毛俊春(47)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第二次学习会上的发言
王元正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践行初心使命、奋进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结合党校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切感受总书记对云南的关心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换角度看,云南在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云南自身发展的成果也让全省人民共享。所以,总书记所到之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发自内心地向总书记问好,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内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制度自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后第三次亲临云南考察,不仅仅体现了总书记对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更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殷切期望,总书记时时处处展现了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领袖风范,亲民爱民、心系群众的人民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感恩总书记,“我一定还会再来,希望下次来,你们的生活能过得更好”“记得住乡愁……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祝愿各族人民安心顺心开心”,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衷心爱戴和坚定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在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开放的西双版纳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谱写好中国梦西双版纳篇章作出党校人应有的贡献。
二、用总书记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事关云南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进一步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发展目标、赋予重大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系统、认真深入、融汇贯通地学习,把学习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学懂、学透、学通,自觉地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忠于党、忠于组织,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决策部署,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旗帜鲜明,坚决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让党的旗帜在党校高高飘扬。
三、整体学习研究推进指示精神进党校
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我们要把总书记这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同2015年1月考察云南工作时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以及对云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个整体一脉相承研究,一个整体学习贯彻,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意识形态引领上下功夫,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党校、进课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不仅要全面把握其内容,而且要深刻领会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要与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蕴含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鲜明回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关系的深刻阐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分析之中,主要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战略定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博大的为民情怀和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等。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战略定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博大的为民情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我们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就是要与学习和研究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我们要坚定信心,发挥好阵地作用,抓好宣讲阐释,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和重要内容,多层次、多角度深入解读和大力宣讲,推动讲话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促进我们党校人和学员价值认同、目标认同和理论认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必须同步研究,结合西双版纳实际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四个特点”来拟定课题形成培训专题。
四、围绕大局心无旁骛地做好党校工作
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原则、政治本色、政治品质,具体落实在党校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用讲话精神指导和推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首要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对州委党校的同志来说,每个同志都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党校人,我们是有组织、有目标、有信仰的,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所以一定要记住自己当年的入职初衷,清楚自己始终是党校的一员,凡事从党的利益出发,“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真正从大局出发思考,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我们要经常反思和检查,学习和弥补自身的欠缺,尤其是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提升业务水平等方面要作出表率。
其次是要心无旁骛工作。坚决执行中央、省委和州委决策部署,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努力把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工作当中去。当下最紧急的,一是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和登革热防控,贯彻执行好中央、省委和州委对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二是做好巡察整改工作,推进管党治校上新台阶;三是统筹安排好今年的主体、专题班培训,防止因疫情影响延期开学造成班次扎堆或争挤时间。四是夯实履职尽责的素质基础,清楚自己工作的职能职责,熟练掌握自身的工作内容,改进自身的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保障党校的各项工作都能更加顺畅、更加有效,更好地服务于全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邢开蓉)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意义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昆明等地,深入村寨、古镇、生态湿地、年货市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调研。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云南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省4800万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应深刻领会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意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奋勇前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政治意义
一是时间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即将完美收官的关键时刻亲临云南,手把手指导、面对面安排部署,体现党中央对云南各族群众的关心关怀。二是为云南谋划新时代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聚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族团结、民族民生、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云南阐明了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云南发展指明方向、明确发展目标、赋予重要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现实意义
一是云南经济社会实现较好发展。2015年云南GDP在全国31省区市中排名23,GDP总量13717.88亿,增速为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19年云南GDP在全国31省区市中排名18,经济GDP为23223.75亿,增速为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15年至2019年,云南省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位次平均每年“晋升”1位。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15年以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有613.8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5%下降到2019年的1.32%,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2019年末,48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33个贫困县正在申请摘帽,全省减贫进度和全国基本同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历史意义
一是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答卷。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先后制定《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条例》等政策法规,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在民族民生领域,全省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实现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全覆盖;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2018年德昂、基诺、独龙实现整族脱贫,2019年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6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在民族文化方面, 实施民族文化“百项精品”“百名人才”工程,实施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打造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培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命名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方面,涌现出召存信、高德荣为代表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答卷。从滇池治理到洱海、抚仙湖等九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11月以来,云南省“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治理洱海”,展开“七大行动”,对涉及洱海“绿线”以内居民实行生态搬迁,洱海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看得到山,见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洱海更清乡愁更浓”已呈现在世人面前。2017年9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19年云南森林面积达到3.59亿亩,居全国第2位;地表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8%,清洁电力发电量占比92%。三是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答卷。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获批,涉及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云南与11个国家和4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建成7大类、17个开发开放合作功能区,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云南提升沿边对外友好交流层次和水平,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东盟—湄公河流域开放合作机制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于2008年、2015年、2020年三次访问,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经济社会70余年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为云南过去想解决而没解决、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困扰云南发展深层次问题指明了方向,让云南迈上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快车道。因此,全省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应当深刻领会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意义,牢记总书记嘱托,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进一步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打造美丽云南、和谐云南、幸福云南。
(责任编辑:罗云丽)
[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大课题《新时代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立项编号(ZK20170426)阶段成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精神
推进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展
——谈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杨 林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2020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春节前来云南考察,既看望慰问了各级干部群众,对云南乃至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又对云南发展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这一新期望、新要求,寓意深刻,涉及面广,突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建设,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教育有期限,践行初心无穷期,要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方面。结合西双版纳州和党校的实际,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谈点学习体会。
一、准确把握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五年前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为云南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战略定位目标,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为云南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把“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云南“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之一,这是对云南的殷切厚望,也是云南发展现实要求。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五年后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考察,对云南生态保护十分关注,前往昆明考察调研时,他首先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生态保护的回访。为此,习近平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并就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是对云南的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要求。
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考察中,习近平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个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方向关乎成败,道路决定命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总结现代大多数发达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道路的深刻教训,这次考察云南他进一步强调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就是告诫我们,尽管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肯定面临诸多困难,但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滇池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多年不懈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昆明考察的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在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后,习近平指出,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他告诫我们,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明显改善,也有了一定能力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的问题。一些人产生了环境保护“缓一缓”“松口气”的想法。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以“咬紧牙关、爬坡过坎”的坚强意志、以“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的坚决行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3.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革命。在1月21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了四个方面,首先谈的是发展: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滇池治理,就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他特别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地喊口号,而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要落实到思想认识上,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推动经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具体工作上。要把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重要尺度,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工作责任。
4.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功成不必在我",意在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理念一变,局面为之一新。滇池治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一个缩影。2008年到云南调研时,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生态观,扭转重经济指标、轻生态环境指标的倾向。在今年这次考察中,他提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如何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如何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即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关键在选好产业,做大做强产业。
联系到西双版纳州在产业发展问题上,也凸显了历届地方领导坚持的政绩观。经过历届州委政府的探索,立足西双版纳资源优势,将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六大生态经济产业,作为西双版纳产业发展的重点,也符合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产业发展要求。这是一条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关系的道路。选准了目标,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州”战略。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把握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西双版纳丰富的资源适合培育和发展多种产业,但并不意味着要去发展所有适合发展的产业。当前,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条件下,应集中力量,先重点在已成规模的旅游产业、生物产业上取得突破。培育壮大一个新兴产业往往需要上十年以上时间,这需要我们树立长期作战、“一盘棋”思想,一张蓝图干到底,不因领导的变更而更改,也不能因领导兴趣的变化而改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之以恒地做大产业规模。
5.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底线思维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的目标与底线,立足最低点,从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底线思维作为推进生态文明战略定力的基本出发点。他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绝,失之难存”,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讲话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运用底线思维思考生态建设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不仅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而应提升至政治的高度,以此来看待生态底线。还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大论断,是底线思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表现。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的生态安全线,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都将失去保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关生态法律法规是各级领导干部不可触碰法律和纪律底线。
二、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做好党校教学科研工作
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和美丽云南典范,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州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上来,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入脑、入心、入行,是发挥党校干部教育主渠道和思想引领作用的应有之义,也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党校教学科研,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云南的要求和殷切希望,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觉性与主动性。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和探讨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不断强化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政策水平实践能力。
1.扎实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课堂。首先,精心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教学专题。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的重要指示和要求,设计系列教学专题,组织相关教师备课,储备好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其次,按照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可邀请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把握、专业知识、实践探索方面的优势,提升生态文明教学层次水平,为领导干部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培训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2.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研究。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党校校刊及网站,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宣传解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外宣传媒介的作用,引导学校教师,紧扣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现实问题的课题研究,撰写理论文章和决策咨询文章,在《西双版纳报》《领导参阅》等刊发。
3.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为党校优势学科。对应西双版纳建设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这一目标定位,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和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党校,理应加强生态文明这一学科的研究,着力把它打造为党校的优势学科。组织相关教师,围绕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优势、特色和经验,力争形成几个有影响力、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的教学专题,作为校内课堂培训的主打内容。同时,为积极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形式,依托相关部门单位,设立现场教学点,作为现场观摩、案例研讨、经验交流等教学方式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
(责任编辑:李玉云)
格朗和哈尼族乡实现以组织振兴引领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朱莲花
(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云南 勐海 6662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战略性举措和解决当前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如何围绕全乡整体发展目标定位,立足资源优势、立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实际,进一步抓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是摆在各级党组织书记、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根据勐海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格朗和乡党政领导班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总体方案的部署,笔者于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深入格朗和哈尼族乡各村组就“如何实现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开展工作情况
(一)抓基层组织领导力,引领乡村振兴目标定位
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汇集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制发《格朗和乡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八个一方案》,压实定人、定责、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的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南糯山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示范、引领、辐射效应,积极推广到各村。结合开展非洲猪瘟和登革热防控工作,组织全乡76个村民小组无死角的清除垃圾杂草和进行全覆盖反复消毒,村寨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提高,做好领导挂村干部挂组、党员职工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帮增收、促发展的作用。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认真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运用云岭先锋、学习强国、党员夜校、万名党员进党校等载体,开展脱贫技能和致富本领培训。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二)抓基层组织组织力,凝聚乡村振兴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投身到乡村经济社会建设中。近年来,格朗和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费日”等制度,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认真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村党总支、软弱涣散党组织和非公社会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联系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干部职工联系贫困户,抓好各级党组织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抓实党组织的组织生活、队伍建设、基础保障和基础台账“四个规范化”建设,切实巩固覆盖提升行动成果,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抓基层组织执行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有人才的支撑。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夺取乡村振兴最终胜利的关键。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茶旅开发为平台,以返乡创业贷款等政策为抓手,“回引”一批学历高、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的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回村任职、投资创业。注重从小组干部、致富青年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每个村保持不少于3名后备干部队伍,并通过参与村组重要工作、集中培训、领导联系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制定《格朗和哈尼族乡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格朗和哈尼族乡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办法》等制度,逐级签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书记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工作机制。
(四)抓基层组织治理力,提高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新乡贤民主协商调研,发挥各类组织、社会力量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抓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乡村文化站升级改造等契机,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室、文化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按“十有标准”配齐相应设备,并加大管理和使用,发挥好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社会舆论,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的主流。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哈尼族民风良好的习俗,移风易俗,教育抵制改变传统落后的重男轻女等各种不良落后思想的影响,积极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讲堂”“读书分享” “学雷锋”等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努力,成功保留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照“产业兴旺”要求,“核心”作用弱,主导产业单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
由于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等原因,农村党组织指导、引导、参与具体村务、组务不够,不能很好发挥核心作用组织谋划村组发展大计。格朗和乡支柱产业以茶叶为主,2018年全乡茶叶种植面积10.6万亩、采摘面积8.2万亩,比2008年增加5.9万亩,采摘面积增加4.5万亩。2018年全乡甘蔗植面积7628亩,比2008年减少4181亩。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程度不高,主要以销售干毛茶为主,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小本经营,自产自销或批发零售模式,组织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小。加上正在热炒的“古树茶”乱象等问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南糯山村除种茶、管茶、做茶、卖茶外,其他的都不种植和经营,且贷款多,一但茶叶市场出现问题,将不可想象结果如何。
(二)对照“生态宜居”要求,“法纪”意识弱,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谋划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一路走好,党员和群众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意识的受到极大冲击,个别党员和部分群众乱砍乱伐、乱搭乱建、乱丢乱放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对村民的环保政策宣传教育不够,环保意识跟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地和田地间,大量使用洗涤剂和农药化肥污染水域;乱砍乱伐水源林,导致人畜饮水水源不足,特别是遇到干旱季节,更是难以保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金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基础设施落后,人畜不能做到分离,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相应设施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对照“乡风文明”要求,“先锋”作用弱,民风不纯,受外来不良思潮影响突出
网络信息技术带来农村的学习内容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等发生极大转变,但同时由于群众思想觉悟低、辨别知识能力弱等问题,不能选择性的阅读知识、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不良外来思潮的影响。再加上村组干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不愿管、不想管、不会管等原因,导致农村离婚率升高以及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网贷、吸毒、赌博、攀比吃穿住用等不良生活习惯、道德问题、违纪违法等问题时有发生。土地承包问题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种地不仅不收提留、公粮不算还有补助后,部分群众淡忘了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性质,承包田地乱买乱卖、乱搭乱建或出租收钱后就不管不问。哈尼族一些好的风俗也受到冲击,比如:哈尼人去世后进坟山下葬后是不留坟头的,集体预留坟地用完后又重新使用,这本来是值得发扬的好风俗、好传统,但现在有部分小组个别群众违反了这个风俗传统,这种行为是必须坚决反对和制止的。
(四)对照“治理有效”要求,“堡垒”作用弱,村民自治不善,个别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目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程度、经营范围远超原有的空间,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部分乡村干部、党组织书记由于不及时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总结农村经验,还不能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着眼,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而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极大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干部的领导、管理作用,个别村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平时对村组事务不关心、不参与,遇到问题和困难,坐等党员干部来解决,不合心意就到处上访举报,极大打击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五)对照“生活富裕”要求,“双带”能力弱,距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差距
由于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在小康路上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弱。经过几年的努力,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都实现了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目标,但76个村民小组中绝大部分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民小组普遍无钱办事。经过努力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地质灾害、重大疾病、重大事故等原因仍有个别群众处于边缘状态,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排查核实、分析研判,并针对存在困难组织帮扶。作为民族山区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特别是对非贫困村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投入、工作力量的倾斜支持不够,非贫困村的进村道路、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三、工作建议
(一)以“产业兴旺”为基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引领能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领导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实现“产业兴旺”的新目标,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的经济功能。一是打好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大力宣传“三十年不变”土地政策,让农民吃下“定心丸”,进一步保护农民权益,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开展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极大地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让村干部挺直腰板“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二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用好党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支农惠农政策,规划并实施好本乡本村的兴农强农富农计划。按照《勐海县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征求意见)》《勐海“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方案(征求意见)》,结合本乡实际及早谋划,制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规划,探索本乡本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与方向;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力量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统筹协调好乡内外、村内外的人、财、物资源。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态引领能力,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乡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资源,也是茶叶品质得以保证的前提基础。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自觉将“生态宜居”作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能力。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引导村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继续坚持 “镇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发展思路,保护好我乡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路南山景区,保护好2.25万亩的古茶园,保护好帕真野生古茶树联合国保护区,保住“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保住“生态山谷、茶源之乡”美誉。二是坚持哈尼定位。突出哈尼民族乡的独特优势,牢牢把握 “哈尼文化”和“生态古茶”两个主旋律,按照“哈尼茶文化康养旅游特色小镇”的目标定位,坚持“总体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布局一盘棋”的“三个一”的总体要求,切实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养”相互配套,一二三产业相互联动,融合发展,文化浓厚、生态优美、人文和谐、亮点突出的勐海东大门窗口和特色民族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山乡。
(三)以“乡风文明”为举措,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引领能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深刻认识乡风的功能与价值,结合实际完善乡村文化模式,优化乡村文化结构,提升引领乡村文化的能力。一是强化思想教育。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使广大党员成为农村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头雁”,发挥好他们的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强化村民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开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强化农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共同体意识,通过村规民约、好婆婆、好儿媳评选等自治机制和活动,筑牢自觉抵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农村思想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方式,采取符合农村特点、贴近农民生活的方式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讲好“格朗和故事”。二是强化内生动力。建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乡村书屋、乡村道德讲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队伍和人才支撑。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自强、诚信、感恩”等活动,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遏制大操大办、留坟头、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带领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根本上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发挥好乡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献策献力。
(四)以“治理有效”为保障,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引领能力,助力乡村治理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凸显政治功能,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一是提高治理能力。时刻以提升自身的组织力为重点,自觉对照标准强弱项、补短板,扭转被弱化、虚化、边缘化的不良趋势,以党务规范带动村务规范,以组织制度规范带动自治章程规范,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带动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高贯彻落实上级决定、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能力。二是优化治理环境。挖掘各村民族风俗、乡贤力量、乡村熟人等资源,充分发挥乡村各类治理资源的治理作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和党务、村务、组务公开,自觉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强化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坚持法治在线学习教育,加大对干部职工、农民群众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树立法律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遏制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滋生与蔓延,强力制止宗教力量干预乡村公共事务,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治理生态,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五)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能力,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实现生活富裕的根本在于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不断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的智慧和力量。一是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起来,通过规划好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使群众的发展、生活愿景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以美好的生活愿景激发广大群众的活力与动力。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偏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巩固脱贫成效。积极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以脱贫攻坚统领全乡各项工作,举全乡之力抓好扶贫工作。扎实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的脱贫标准,严格步骤程序,切实提高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常态化监测机制,组织对已脱贫人口和卡外边缘户开展“回头看”,抓实抓细脱贫户和卡外边缘户的巩固提升帮扶计划;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责任,建立完善一人一方案,确保“控辍保学”工作有人盯、有人抓、常抓不懈;管好、用好沪滇项目,不断完善贫困村组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小蜜蜂超市”试点工作,建立脱贫“红黑板”,树立先进榜样,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切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寸汝花)
乡村振兴战略下
西双版纳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李翠玲 何山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举措。沿边乡镇实施乡村振兴,事关边境长治久安、事关边民幸福安康、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关键在干部,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第一线,是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贯彻政府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面向现代化转型,村干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能力建设已显得非常重要。
一、西双版纳州沿边乡镇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结合部及核心区。全州国境线长966.3公里,其中与老挝接壤677.8公里,占中老国境线全长的96%,与缅甸接壤288.5公里。西双版纳州沿边乡镇共有13个,分布于三县市,分别是景洪市的勐龙镇、景哈乡,勐海县的打洛镇、勐满镇、布朗山乡、西定乡,勐腊县的勐腊镇、勐捧镇、勐满镇、磨憨镇、勐伴镇、关累镇、易武镇。
西双版纳全州行政村223个,2017年换届后全州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共计1276人,其中男性1022人,女性254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227人,36-45岁的596人,46-50岁的186人,51-55岁的137人,55岁以上130人;全州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135人,高中学历93人,中专学历283人,初中学历535人,小学学历207人。
西双版纳沿边乡镇13个,村党组织班子成员556人,男性444人,女性112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103人,36-45岁的266人,46-50岁的81人,51-55岁的58人,55岁以上48人。学历情况:本科学历12人,大专学历87人,高中学历128 人,中专学历6人,初中学历222人,小学学历101人。
从数据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表现出以下特点:
1.西双版纳13个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男女比例失调,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女性更多担任的是妇女主任职位,由此可见,女性在村干部队伍中的比例严重失调;
2.从年龄阶段来看,村干部中36-45岁之间年龄阶段成为村干部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老年人与年轻的村干部相比,年轻村干部相对较少;
3.从学历层次来看,初中学历与小学的人数比较多,这与年龄结构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在岗的36-45岁之间初中文凭所占比例为47.84%, 46-55岁占比也相对较多,为25%;
4.沿边乡镇村干部与其他村干部不同之处还在于他们担负着更多的职责,筑牢爱国边防线,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存在问题
通过对西双版纳州全州13个沿边乡镇走访调研发现,就目前村干部素质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沿边乡镇不同于一般乡镇,它直接分布在国境线周围,与相邻国家接壤。这也决定了沿边乡镇村干部责任更重,需要担当的也更多。
(一)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工作能力相对较弱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矛盾
老百姓有事第一时间找的就是村干部,需要办理的证明等材料,必须要找村委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沿边乡镇出现村干部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村民来到村委会需要开具证明等材料时,由于村委会干部对电脑操作不熟悉,导致老百姓长时间等待,有时候遇到村委会干部忙不过来时,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只能多次奔跑,长此以往,百姓必然心中生怨,当听到这些“背后”声音时候,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能让老百姓少跑一趟,来一次就能解决好出现的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才能谋得发展赢得信任。认真落实好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村委会干部要把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热切期盼作为工作目标,千方百计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进而为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前期铺垫工作。
村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结合当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与督促;引导村干部用好自己手中为民服务的权;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村干部,注重提拔使用,建设充满干劲活力的村干部队伍,把当下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展农村产业,真正实现我州乡村振兴,有效推动沿边乡镇发展,做好沿边示范引领发展,沿边乡镇村干部要做出本区域的特色,打造一村一景。
(二)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与乡村振兴后备力量不足的窘境
沿边乡镇行政村作为与邻国接壤边境线的行政村,是我国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调查发现,各个行政村中坐落着不同民族的村寨,西双版纳作为民族团结示范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很大的一个特点,友好往来,互帮互助。村干部是由群众投票选举选出来的,被选出来的村干部都是在本村威望较高的人,大家也都会自觉自愿跟着他们干,信任他们,是本村的当家人,如此一来,很多工作就会更容易得到开展。
当好政府代理人。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颗针”,村干部作为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可以当作是政府的代理人。在入村入户开展工作的时候,站在的是政府的角度,代表着政府,而且还需要把工作做得让百姓的认可,满意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是因为如此,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村干部虽然经常得不到百姓的理解,但是被误解的时候他们依然不放弃,一次又一次的登门拜访,一次又一次做疏导工作,直到把工作做通,得到理解。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人才的强有力支撑。就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而言,出现了严重年龄结构失调现象,沿边村委会干部大多都是连任几届的,干部队伍缺乏新活力,年龄相对偏大,这些在岗村干部文化层次也相对要低一些,无法很好适应目前工作环境与进度,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办事、解决问题,缺乏敢闯敢干的冲劲,执行能力也大不如前。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沿边乡镇的村委会却选不出接替相应岗位的接班人,传帮带作用未切实发挥出来。在参与过程中发现,现在很多村民奉献意识极为薄弱,在选举过程中,都不愿意当选。部分村干部家中亲属也是最大阻力之一,亲属不愿意自己的家人担任相关职务,因为在村委会任职,家中就少了一个劳动力,更多的是为别人排忧解难。也有人担心当了村干部之后,会得罪本村人,不招人待见等。因此,当下需要扭转、改变这些类似情况,进一步为村干部队伍整风肃纪。
(三)岗位吸引力弱,乡村振兴缺乏有力引领者
思想引领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一时而起,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一届又一届的人不断努力。在走访的沿边乡镇村干部中发现,村干部选人用人渠道窄,在任的村干部也没有“被取代”的危机感,从而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村干部本来是“半脱产”的,可以留出一半时间回家生产劳动,增加收入,但是现在农村优质资源少,工作任务繁重,村干部逐渐演变为全职干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每月1850元,“一肩挑”1950元,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书记、武装干事每月1600元,连选连任每月增加100元。经济待遇相对较低导致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落实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
三、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沿边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对策思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沿边13个乡镇如何选拔培养一批心系农业、心向农村、心爱农民的村干部,是当下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树立以民为本治理理念,营造心有大局的氛围
当选择了村干部这个职位,就选择了奉献,村干部不仅要贯彻落实上级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任务,还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村级事务、协调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关系,甚至村里的家长里短都要村干部协调,亲力亲为。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待遇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这个大家庭中来,因此要多树立默默在岗位奉献的榜样,加强宣传学习,让老百姓看到并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并纷纷学习,自觉自愿做到为人民服务,践行起自己该有的使命担当,不逃避、不退缩,为自己能为他人解决难题实现自身价值而骄傲。
群众富不富,主要看村干部。沿边乡镇党委要始终把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选优配强带头人,及时调整撤换不胜任现职、脱贫禁毒不力的村组干部。着力整治软弱涣散组织,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注重补齐能力短板,重点围绕惠农政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农村电商等内容,开展全员轮训,增强村组干部带领脱贫禁毒的本领。深入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着力提升村级组织自治能力,深化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二)拓宽选拔渠道,选出乡村振兴的“实干家”
对于国家各项政策,村民一般也都是先从村干部那里知晓的。村干部文化素质如何,思想觉悟高不高,工作态度好坏,对整个农村发展和稳定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村干部所处的岗位和工作性质决定着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繁多,不像过去那么简单,村干部责任也越来越重。而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回乡当起了村干部,这也有助于村干部的队伍的素质提升。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村干部具备实干的精神。村干部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村干部能否踏实肯干,直接决定了这个村的发展前景。只有具备实干的人,才能凝心聚力带领村民搞发展,提升本村发展的整体潜力。发挥村干部的积极性,首先要从选拔开始,应该采取多维度、多元化的选拔标准,鼓励外出经商的人回乡发展;将退伍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及热心村级工作事务,愿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等群体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改变以往的仅凭借村里有威望人来担任,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及危机意识,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同时针对本村存在问题,制定解决办法、措施,让党员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抓好村组建设,推动村组发展形成常态,有效解决“村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
(三)多元培养,强化沿边乡镇智慧治理人才支撑
与传统治理相比较而言,智慧治理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更具优势。要落实智慧治理,必定得对13个沿边乡镇村干部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在培养当前村干部的同时,注重观察选拔后备年轻人才,目前所在岗位的村干部年龄都相对偏大,老龄化问题严重,且绝大部分对电脑操作是不熟悉的,无法完成该项任务,必须得从年轻后备人才中来挑选,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脱节的情况,以新促老,以老带新,共同进步。
村委会干部要强化自身理论武装,提升凝聚民心领导能力。走访发现,部分村委会干部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但由于学历限制,对理论学习远远不够。例如,就当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开展学习、自学等模式,但成效还并不明显,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且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四)培树先进典型,展示乡村振兴“沿边”经验
精心选树典型,讲好本村故事。例如勐满镇先后选树了积极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修通“致富路”,以身作则带领党员群众筑牢边境防线的“路主任”“最美戍边人”——关双村党总支书记岩修;抓班子带队伍,团结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维护村寨和谐稳定带头人——城子村党总支书记岩宰洪;创新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发展特色葡萄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星火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克生;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乐为贫土勤耕耘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南达村党总支书记玉额教等先进典型。
(五)提升报酬待遇,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进一步规范村干部报酬制度,对干事创业极为突出的干部,建立专项奖励资金,予以额外奖励,增加收入,做到生活有保障。虽然有向村干部提供了报考公务员的名额,但就目前来看,能够考进公务员行列的村干部是极为少数的。询问了村干部之后,他们纷纷表示,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偏低,考试难度较大,信心不足。因此,这个平台未能真正发出它的实效。
村干部没有编制,不是官,但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村干部是他们最经常接触,最熟悉而且从心底认可的官。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群众性组织,是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当前调查来看,13个沿边乡镇的村干部任务都是特别重的,渐渐演变为了全职干部,从上到下的会议精神,自己都得学懂弄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到各村小组以及老百姓,作为村干部的他们,常常为了村里的大小事而忽略了自己的家人、耽误了自己家的生产,致使重担落到了家中的亲人身上,他们内心很愧疚,但是也很无奈......为了使村委会干部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适当增加村委会干部的报酬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笔资金可以通过集体经济收入来支付,他们的报酬可以通过村民投票决定,相互监督,也帮助村干部培养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
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破解特定时期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激活乡村地区人口、产业等要素活力为抓手,提升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西双版纳的13个沿边乡镇,有独特的地理自然区位优势,沿边乡镇村干部可以带动本村开展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塑造出一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积极推动村干部队伍职能转变,顺应农业科技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服务城乡融合的发展大局,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寸汝花)
参考文献:
[1]徐佳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06).
[2]梁国平.乡村治理视角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J].理论探讨,2019(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吴宗耀.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J].求是,2018(14):49.
[5]陈海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一一以江苏启东市为例[J].清江论坛,2018(01).
[6]李超平.如何让村干部岗位更有吸引力田.人民论坛,2018(17).
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研究
洛婕 郭雪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西双版纳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西双版纳宗教工作现状出发,通过理论实证分析和调研数据分析,提出西双版纳应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全面依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构建健康宗教关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宗教工作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复杂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2016 年 5 月 22 —23 日,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共有46种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75.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5%,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都传承和保留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原始宗教四种。西双版纳全州信教群众共有38.4万余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8.8%,其中,傣族和布朗族中的大部分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人数达到37.1万人。
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是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边境问题、对外开放问题、贫困问题的相互交织,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对促进民族和睦、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双版纳宗教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信众数量庞大、成分复杂、宗教种类繁多、民族种类丰富、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连等等。因此,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注重实地调研,多次与宗教界人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力求客观、全面地了解西双版纳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的实际情况。调研之外,针对西双版纳宗教工作管理现状、宗教场所、宗教与旅游、传教等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景洪市基督教堂、西双版纳总佛寺、景洪清真寺等各个宗教场所进行发放。发放群体涵盖各年龄层、各类学历水平、各种民族、各类职业的信教群众,即有各宗教教职人员,也有普通的信教群众。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
一、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现状
(一)立法层面
西双版纳除贯彻落实国家《宗教事务条例》和《云南省宗教事务规定》外,还在不断完善《南传佛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等规定,完善宗教事务法规体系,推进配套规章和制度建设,将涉及宗教的其他社会事务尽量纳入相关法律法规调节,使宗教组织、关系、行为都有明确规范,推动宗教事务纳入社会治理。
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宗教基本法,从立法层面来看只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等内容,并且各个地区的立法数量及立法进度也存在差异,相关的法律用语也尚未统一,但基本的宗教事务管理的立法体系已经初步构建。[1]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是宗教法律法规的基本主体,是最直接的影响对象,因此,宗教人士对立法现状的看法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问卷调查》中,课题组设计了一道题目来了解西双版纳宗教人士对宗教立法重要性的认识,该题目的问题为:您认为处理宗教事务最主要方式应该是?选项分别有:A.法律政策B.行政领导C.团体自治D.信众自理。
图1
从问卷反馈信息来看(图1),40%的信众认为应该是“法律政策”,24%的信众认为应该是“团体自治”,20%的信众认为应该是“行政领导”,16%的信众认为应该是“信众自理”。从信众的问卷反馈结果来看,宗教事务法律法规在宗教事务中的影响力最大,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也仍有小范围的信教群众认为宗教事务应该“行政管理”或者“团体自治”“信众自理”。因此,不断加强法制建设,继续完善法律体系非常重要。
(二)守法层面
西双版纳民宗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法治宣传进宗教团体、进活动场所、进宗教院校,以及“和谐寺观教堂”创建等活动,政府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和相关人士给三教协会(佛教协会、基督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讲授法律课程,宗教协会内部的培训也会加入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守法层面,基于官方大量的教育引导影响,西双版纳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基本都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地宗教界违法事件极少,守法程度极高。
在与民宗部门工作人员座谈时了解到,对于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群众而言,僧人是重点的普法群体,也是法律法规能否在当地落实的重要载体,对守法和普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村寨中,不懂汉语、不识汉字,大佛爷们会在佛寺里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做普法宣传,给信众们讲解毒品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禁毒防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僧团也会到强制隔离戒毒所看望吸毒人员,用佛法开示、诵经祈福、洒浴净水;除了这些传统方式外,“勐海发布”还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送《佛说——毒品危害》系列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和深入持久的展开宣传,为社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法治环境。2003年成立的“佛光之家”和2013年成立的“西双版纳州僧侣志愿服务队”经常协助州市各部门开展禁毒防艾、交通安全知识宣传,举办支援灾区、资助贫困学生等各项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在全州各族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西双版纳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也成为了西双版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执法层面
西双版纳民族宗教局的部分工作人员依法持有“云南省行政执法证”,执法区域为西双版纳州,执法类别为民族宗教,要求在处理宗教事务的时候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比如,西双版纳结合实际制定了《西双版纳州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方案》,明确了州级有关部门在专项整治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成立了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领导小组,深入三县(市)三区各个宗教活动场所、旅游村寨、景区、商场等各领域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借教敛财以及非宗教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在外籍僧人的管理上,相关部门规定了严格的入境审批程序和要求,须本人持有外国有效僧人证件及我国佛寺邀请函,在国家安全机关和当地公安机关认定其遵纪守法和没有境外敌对势力背景的前提下,由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我国有关外国人入境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批。西双版纳州民宗局和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每年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外籍僧人进行一次培训教育,引导其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在日常管理方面,各县市区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动态监管,确保受聘外籍僧人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方面,对打着宗教旗号煽动支持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从事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暴力恐怖活动和其它违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对一些有着宗教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加强规范管理,防止其施以小恩小惠拉拢群众、麻痹群众,造成严重后果。严格规范和加强互联网宗教活动和虚拟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加大对涉极端主义、涉暴、涉恐的宗教出版物的治理打击力度。相关部门采取了“群众防”“一线堵”“二线查”“加强境外协作”等多项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边境联合管控的整体合力,有效的维护了国家安全和边境地区的稳定。
二、西双版纳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一)宗教管理工作层面
1.法治思维欠缺。我国长期以来对宗教的管理模式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而非法治。[2]宗教工作法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是否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处理宗教事务。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司法体系的逐步完善,大部分领导干部都知道学习法律的重要性,但常态化、系统化,认真、主动学习法律还是少数,对法律知识不了解甚至匮乏的现象仍存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忽略法治、惯用人治、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领导干部受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环境限制,掌握的法律知识往往有限,如果不加强学法、不懂法,尤其是自身职责范围内的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不到位,工作中缺乏法治思维,那么所带来的危害可能远比一个普通公民要严重,影响要大。
2.执法能力欠缺。我国宗教事务的管理正在向依法管理与政策引导的方向转变,但传统的观念和方法要做到彻底的转变并不容易。调研和访谈中,课题组了解到,在过往的部分事件中,不论是逐级上报信息的繁杂程序,还是事件介入的滞后速度,又或是要求做相关认定,但出于慎重,害怕激化矛盾而不敢执法,甚至顾虑承担执法不当的后果,均产生了对宗教工作不敢管、不会管等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了执法能力欠缺的结果。
(二)宗教活动层面
1.传教合法性问题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道与传教有关的题目,分别为:“您认为传教行为是否需要国家法律加以规定?” “您认为传教活动是否应当限定场所?”根据问卷回馈信息,在参与问卷的信徒中,84%的信众认为传教行为需要国家法律加以规定,16%的信众认为传教行为不需要国家法律加以规定;同时,72%的信众认为应该限定传教活动的场所,28%的信众认为不应该限定。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信教群众认为传教的合法性较重要,赞同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传教。同时,也表明传教合法性考察是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宗教渗透问题。西双版纳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占云南边境线近四分之一,在地理位置上与老挝、缅甸接壤,有13个边境乡镇,6条公路通往老挝、缅甸。因此,西双版纳跨境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同宗教的现象很常见,历来是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地区。部分传教人员利用边境乡镇、村寨农民文化素质低、交通信息闭塞等特点,通过开展医疗扶贫、捐资助学、奉献爱心、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捐赠物品等间接方式进行软性宗教渗透。目前,西双版纳境内共有“法轮功”“全能神”“门徒会”“三班仆人派”四种邪教,及一种有害气功“中功”,还有总部设在韩国的“好消息”宣教会在与西双版纳打落口岸毗邻的缅甸掸邦小勐拉也建有教会。可见,利用宗教从事非法活动仍然有空间,这不仅对合法宗教团体的合法利益构成侵害,让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面临严重的阻碍,同时也对信教群众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信教群众容易上当受骗,非信教群众由此又会对所有宗教产生偏见。
三、加强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的路径
在 2015 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 2016 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依法正确处理宗教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经笔者调研及走访相关人士,对西双版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作出一些思考。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宗教法制体系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法律和宗教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使宗教法律制度体系趋于完善,为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奠定了基础。
1.严格遵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该法条不仅强调国家须履行对宗教信仰尊重与保护的积极义务,还须在法律制定、施行等环节不得表现对宗教信仰歧视的消极义务。具体来讲:一是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类的精神意识形态,对个人而言享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通过外在行为,如参与宗教仪式、活动等才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所以,宗教信仰自由内在的自由价值不能僭越社会公共秩序价值,否则,就会引发绝对自由的绝对滥用。从这个角度上加强宪法的核心作用,将公民的信仰自由纳入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能更好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二是客观科学的认识宗教信仰。消除“隐形歧视”是解决对宗教信仰自由认识偏差的关键。首先,树立对宗教事务管理不是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的思想认识;其次,吃透吃准宗教法律法规;最后,依法进行宗教事务管理。
2.在现有宗教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宪法配套的自治州法律体系。首先,宗教立法层面可扩大民众参与程度。“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过程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积极引导宗教人士与非宗教人士参与,发表意见。不同信仰群众往往更关注与之紧密相关的利益,很多意见也会出现偏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所以,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立法民主化,又可以使立法机关甄别有效信息,筛选合理合法的意见。二是注重立法的科学性,规范法律用语,兼顾法律整体结构,使法律之间能有效的协调和衔接。因此,西双版纳在宗教立法时,应吸引广大宗教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采纳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其次,制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宗教事务实施细则》。西双版纳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与文物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性,在尊重与保障上位法施行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条例,确保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具备公信力。最后,准确理解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做到法律实施无瑕疵。在具体实施环节,对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具有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办法性质的行政规章中的限制性规范,对有差异的条文一定要处理好法律位阶的关系。
(二)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转变行政管理职能
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是一种理性的、权利义务的、正当性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代表着法治的公平正义价值。宗教工作法治化意味着将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贯穿到宗教事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坚持政教分离原则,促进政治与宗教关系制度化、法律化。政教分离原则是整个宗教政策体系的核心,也是宗教法治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之一。西双版纳宗教工作需做好以下方面来实现政教分离:一是确认宗教有内部事务管理的自治权,即在宗教与政治之间要有明晰的界限。二是确认宗教团体自治权的范围,即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权力的运行,不得干涉国家教育政策,当宗教活动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事项,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
2.转变行政职能,构建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综合治理模式。长期以来,宗教法制滞后、宗教过度防范心理、消极对待宗教、行政监控宗教的行政管理思维导致宗教法治化难以实现。因此,西双版纳需建立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宗教团体自我管理与政府监督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应实现依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宗教团体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政府应将更多的管理集中在事前准入审批及宗教场所建立后宗教行为的监督管理,切实做好服务信教群众的工作。
3.严格规范宗教行政执法。首先,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宗教行政执法仅靠宗教部门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需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加强宗教工作干部的执法培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再次,建立宗教工作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完善执法程序,细化具体操作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要求。最后,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三)依法管理宗教团体及宗教活动场所,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
“宗教群体和宗教组织乃是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其结构性的样态与素质往往会决定某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地位。”[3]因此,依法对宗教团体及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并加强教职人员素质,有助于实现西双版纳宗教工作法治化目标。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成立西双版纳宗教工作协调小组。采用主要领导负责制,联合宣传、统战、民政、公安、综治办等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宗教事务管理会议,研究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在本地区落实情况,并针对本季度宗教活动出现的重大问题商议解决方案。其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提高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搞好宗教工作。最后,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在工作考核中可以增加与经济利益相关的责任考核,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分解任务,提高管理效率。
2.依法综合管理宗教活动场所。首先,对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负责人、教职人员以及管理组成人员进行法制宣传,加强对法律法规、宗教政策的学习力度。其次,坚持独立自主、爱教爱国的宗旨,实现宗教团体自我管理与政府宗教主管部门监督和领导相结合的模式。再次,加强对年检不合格宗教场所的管理,出现问题要严格把关,限期整顿。最后,各县市宗教管理部门和街道社区要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沟通,制定出解决方案。还可以对管理优秀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先进表彰,带动其他场所学习典型。
3.创新教职人员培养模式。从西双版纳目前教职人员的整体情况来看,既懂法律法规又懂宗教知识及宗教文化的人才较少,导致教职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成立一支由宗教造诣高,又知法懂法的宗教人才组成的专业宣教团队。由民宗局牵头,财政专项拨款,宗教协会推荐后定期考察、重点培养,并提供工作经费和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培养成熟后可以不定期在宗教场所及相关宗教人士培训中进行宣讲,通过他们来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教职人员,发挥教职人员效用最大化,确保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西双版纳针对非法宗教活动要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遏制极端、打击犯罪”的原则,为宗教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
1.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基层组织和管理机构的作用。非法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充分发挥好基层力量,才能把非法宗教活动和极端思想控制在源头上。
2.积极发挥佛爷、牧师、阿訇的教化作用。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是依法治理西双版纳宗教的必要条件。例如,在信仰佛教的寨子,可以发挥佛教戒律对僧团组织的维系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正常的宗教活动感化身边非法活动的宗教参与者。佛教戒律平和性的特征本身不会同法律条例相冲突、相违背,相反,还会顺从法律条例,通过“因果轮回说”威慑人心,实现对法律的弥补功能。
3.正确区分宗教活动与民族传统习惯。民族和宗教相互渗透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些国外传来的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行为、风俗礼仪活动,影响群体不仅包括信教者还包括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宗教活动的一般人群,使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所以,要求我们民宗部门及基层职能部门加强学习法律法规及宗教知识,强化监督,重点调动乡村一级成立宗教管理小组,打击取缔非法私办传教点,针对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灌输错误思想的非法宗教活动要严格把控,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五)发挥民族宗教文化对法治秩序的促进作用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宗教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西双版纳法治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平、正义、忍让、博爱、与人为善……这些法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契合之处,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人们积极向上,遵守社会法纪。
探索民族宗教文化与法律的连接点,发挥其积极作用,增强法律的权威性与普遍性。例如,勐海县勐遮乡曼垒二村奘寺中的壁画,其内容源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个传说,表现出宇宙的构成:鱼是万物之母,籽化为万物。万物从产生之日起,它们各自所在的位置,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都有神统一规定和约束。[4]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体现了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就要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保障自己合法权利的基础上,也要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又如,西双版纳哈尼族基于民族领袖(“资玛”--族长、“摩匹”--祭司、“腊期”--头人)的威望和信任与同辈之间忠诚和信赖的心理基础,在每个成员的内心形成坚实的信念和行动自觉,很少依赖外部的强制力量。这种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能够引导族人亲密友善、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降低冲突的发生概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宗教无小事。西双版纳的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错综复杂,与边疆稳定问题紧密相连,而宗教问题是三者中的核心环节。西双版纳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增强民族宗教界人士、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对民族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西双版纳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能构建更加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边疆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魏学红)
参考文献:
[1]冯玉军:《中国宗教事务法治化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2]常有有:《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2月第1期。
[3]孙尚扬.宗教社会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3。
[4]师蒂,神话与法制--西南民族文化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发展研究
高 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肉牛存栏量在逐步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肉的需求量日趋旺盛,国家内部的牛肉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牛肉需求,供需缺口巨大。西双版纳州地处边境地带,发展肉牛进口产业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同时,也能促进西双版纳州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全州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本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西双版纳州发展肉牛进口产业的条件,指出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肉牛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会逐渐发展壮大。但是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的肉牛产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国内人民对牛肉的需求量。当前,提出在西双版纳州发展肉牛进口产业是打造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西双版纳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新发展理念,结合西双版纳州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西双版纳州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开放周边国家肉牛进口贸易,不断支持合法贸易的开展。
一、西双版纳州肉牛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8年末,全州牛肉产量为3317吨,畜牧业总产值15.29亿元,全州肉牛存栏总数55769头,出栏总数32941头。2019年上半年全州大牲畜存栏7.2万头(能繁母牛存栏1.3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存栏减少3.4%;肉牛出栏1.8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2.0%。
据调研,2017年末,全州肉牛养殖备案规模场(小区)有 114家,其中景洪市有21家,勐海县23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勐腊县70家。年存栏50—99头有 36家,100—199头有39家,200—499头有22家,500头以上头有17家。2017年规模场(小区)存栏30785头,占存栏数41%;出栏24887头,占出栏数55%。
2017年,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文,支持云南省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腊县、德宏州瑞丽市作为在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具体将勐腊的磨憨口岸(勐满通道)、景洪的勐龙240通道、瑞丽口岸弄岛通道列为进口屠宰用肉牛试点口岸(通道)。
2018年6月25日,经西双版纳州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境外参与跨境养牛的18家企业充分协调,云南第一家肉牛产业进口商会——西双版纳州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市场主体协会在西双版纳揭牌成立。据调研,截止到2018年7月,新成立的西双版纳州肉牛产业进口商会的会员总数为51家。商会的成立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境外养殖市场主体与国内生产销售市场相结合,实现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新局面,确保肉牛进口产业的顺利推进。
二、西双版纳州发展肉牛进口产业的条件
(一)西双版纳州的地理、交通条件
西双版纳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最南端,与老挝、缅甸接壤,全州国境线长966.3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近四分之一,其中,与老挝接壤677.8公里,与缅甸接壤288.5公里。在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支持云南省在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的函中要求,进口屠宰用牛必须是来自老挝、缅甸境内达我国检疫标准的肉牛并且在隔离检疫合格后,应在指定隔离场3—10公里范围内的屠宰场就近屠宰、加工,这就要求所选口岸必须与老挝或缅甸接壤。而西双版纳州的勐满通道、勐龙240通道分别与老挝、缅甸相接壤。另外,西双版纳州有4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0条重点公路边境通道;一江连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和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从西双版纳出境;西双版纳国际机场现已开通6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就整个云南省而言,不论是与老挝为邻的红河州还是与缅甸对望的德宏州都没有建成完备的交通网络来支持肉牛进口产业的发展,而西双版纳州以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优化了肉牛进口产业境内外对接。
(二)政策支持支撑条件
随着我国牛肉贸易政策的不断放宽,西双版纳州推进肉牛进口产业的发展符合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形势催生新目标,新举措培育新动能,近年来,我国牛业产品进口政策不断放宽,牛肉进口总量连年创历史新高。虽然我国禁止从东南亚进口活牛及牛肉制品。但是,据调研,其他国家和周边地区经西双版纳州进入内地市场的活牛每年数以万计。走私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促使国家进一步调整牛业对外贸易政策,其中一项就是推进外来产品入境的合法化。2017年,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文,支持云南省在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云南省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采取“3+3+2”的管理模式:境外“集中饲养管理和全群免疫、口蹄疫等有效控制区(免疫非疫区)建设、隔离检疫”;境内“口岸建设、隔离检验、屠宰加工”;措施“边境一线打击走私、澜沧江沿线公路防堵”。不难看出,我国政府意图通过“放进来—规范管—安心用”三环节管控措施,达到弱化走私流入风险和弥补自身产能不足的双重目的。另外,随着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老边境制度条约》的签订,为西双版纳州发展肉牛进口产业奠定了基础。
(三)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要求的转变,80后、90后群体正逐步成为优质生活与品牌消费的中间力量,品牌肉牛消费量进一步扩大。通辽农牧业资源富集,素有 “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美称。2018年通辽市拥有7个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达200万头以上,交易额150亿元。已初步构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科尔沁牛”已注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识,“科尔沁肥牛”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肉牛产业的发展为通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开展云南省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规划中,西双版纳州计划3年(2017~2019年)内,分别在老挝、缅甸非疫区区域内新建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5个以上(每个养殖场面积不少于1000亩),开发饲草饲料种植50万亩以上,加工储存饲草饲料60万立方米,实现年出栏进口并屠宰、加工、销售肉牛100万头以上(每个试点不少于50万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5亿元以上。近几年,我国牛肉进口量逐年增加,且增加显著高于国内肉牛的自产增速,所以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中国肉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辐射带动作用
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的发展按照“龙头企业+本土企业”联合经营,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原则,它的发展有利于全州疾病防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提升西双版纳州企业品牌效应,打造“绿色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与统一。
三、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双版纳州本地肉牛产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然而,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境内外检疫、隔离等人员管理、牛源供应、产业链条建设、牛业饲草结构继续优化调整等问题。
(一)走私现象比较严重
2008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的牛肉生产国;同时,中国的牛肉消费量也呈上升趋势,现居全球第四位。牛肉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二大肉类食品。但是,我国肉牛养殖主要以家庭养殖为基础,抗风险能力较弱,鉴于肉牛产业通常2—3年的饲养周期,加之饲料转化率又不经济,短时间内国内的肉牛产量将无法填补缺口。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牛肉消费量为794万吨,同比增长3.5%;预计年消费量将持续增长,产需缺口较大。一边是萧条的产能,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注定了我国进口肉牛的必然性,由此也催生了民间的肉牛进口贸易。西双版纳州地处边境地带,会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进口肉牛,再贩卖给外地的老板,以赚取利润。但这些肉牛大多存在着没有经过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问题,这会对国内肉牛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按照“基地养、集中育、隔离进”的工作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防疫措施、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饲料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构成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产业模式,这就对西双版纳州开展肉牛进口产业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提出了高要求,制定了高标准。西双版纳州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改善,但瓶颈制约问题仍未根本缓解,高速公路不足百公里,铁路运输为零,物流成本较高。勐腊的磨憨口岸(勐满通道)、景洪的勐龙(240)通道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勐满—班海口岸虽已列入中老边境管理协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作为主要口岸开放,双方基础设施和人员机构配备有限。勐龙(240)与缅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相邻,长期属于我国单方管理,对方在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执法、检疫等机构和人力方面有待加强。整体而言,勐腊的磨憨口岸(勐满通道)、景洪的勐龙(240)通道在满足肉牛产业深加工、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
(三)产业链建设受挑战
据调研,西双版纳州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进口屠宰用牛通关流程是:境外养殖、隔离检验、指定通道入境、境内隔离、检疫、屠宰、销售。首先要做好的是境外养殖工作,虽然西双版纳州在老挝、缅甸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全国包括西双版纳州在境外发展肉牛养殖相关领域的空白很多。加之老挝、缅甸肉牛育种、养殖、防疫等相关技术的落后,对实现年出栏进口并屠宰、加工、销售肉牛100万头以上(每个试点不少于50万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四)境内外检疫、隔离等人员管理制度不明确
云南省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的管理工作中,境外涉及到集中饲养管理和全群免疫区、口蹄疫等有效控制区(免疫非疫区)、隔离检疫区建设;境内涉及到口岸建设、隔离检验、屠宰加工方面。整个跨境动物疫病区所涉及到的管理部门、管理区域、管理职权等,需要的养殖人员、检疫人员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五)境外“粮改饲”推进困难
2018年,国家继续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以“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扩大粮改饲政策覆盖面和实施规模,预计完成粮改饲1200万亩以上。但是,缅甸、老挝两个国家都是农业国家,粮食生产在其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粮改饲工作始于肉牛规模化养殖配套的全新产业,在缅甸、老挝两国开展饲料种植及粮改饲工作,在主推青贮玉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苜蓿、燕麦、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品种。粮改饲工作的推进涉及土地面积广,种植周期长,见效慢,并且在长时间内需要得到两个国家在投资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在国内市场,以牛业带动草牧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化专业饲草收贮服务组织的不断完善及优质饲草料商品化供应能力的逐步提高。但由于当前国内肉牛产业的整体组织化水平偏低,从种植业到养殖业的垂直整合能力较弱,所以“粮改饲”等财政项目在降低饲草成本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短期之内还难以看到显著成效,而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秸秆资源仍将是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体系根基。
四、加快肉牛进口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开展跨境肉牛规模化养殖和检疫隔离进口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链条长,结合老挝、缅甸两国农牧业发展现状和西双版纳州在老挝、缅甸境内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快培育发展西双版纳州新兴支柱产业是强州之基、兴州之本,是支撑西双版纳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云南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是全州上下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发展肉牛进口产业对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领导重视与否是推进肉牛进口产业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肉牛进口项目开展的进度与质量。结合精准扶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促进西双版纳州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快肉牛进口产业发展是西双版纳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抓手。促进肉牛进口产业发展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全州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州按时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二是建立肉牛进口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配齐工作人员,明确职能职责,及时研究解决肉牛进口产业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健全肉牛进口产业工作机构,形成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肉牛进口产业各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制定目标,加强建设,确保落实
明确思路,扎实工作,抓好政策落实,确保肉牛进口产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领军企业培育、加强产品品牌创建、产品市场开拓,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出栏进口并屠宰、加工、销售肉牛100万头以上(每个试点不少于50万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5亿元以上。推动肉牛进口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企、农、消费者多方共赢,把肉牛进口产业培育成西双版纳州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完善相关口岸道路、水、电、气,尤其是光纤、宽带、电子商务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肉牛产业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具备肉牛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大力改善口岸生产条件,不断提升口岸综合使用能力;鼓励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肉牛产品初加工,带动农民就近就业;鼓励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突出肉牛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挖掘提升肉牛附加值。三是继续推动落实在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支持云南省在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对符合企业标准条件的本地外经贸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适度倾斜,并争取财税、金融、保险、投资、科技、人才和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西双版纳州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管、打击走私等能力建设,为西双版纳州肉牛进口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提供保障。
(三)引导扶持,认真实施,带动群众
解决难点问题,做好政策引导。加大肉牛进口产业的重视程度,广泛宣传,积极动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参与发展。一是根据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所出台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做好政策扶持引导,认真实施完成项目,对积极参与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本地外经贸企业,在安排替代种植、对外投资等项目资金时给予适度倾斜,支持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二是鼓励和支持肉牛加工企业参与肉牛进口项目,强化配套厂区建设。项目的经营模式可以是单个企业承接一个项目或者多个项目,也可以是多个企业以股份制方式或普通合伙的方式设立企业实体承接一个或多个项目,还可以是多个企业通过签订长期稳定合同来开展合作,推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三是立足境外罂粟替代企业现有的条件同缅甸、老挝当地政府、群众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上,形成境外养殖市场主体同国内生产销售市场主体联合发展,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引导境内企业开展肉牛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科技转化率,延长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实现重点突破,促进肉牛进口产业快速发展。四是紧紧围绕西双版纳州农业产业扶贫、农业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目标,配套政策补贴开展种养殖结合,实施“以畜带种,以种促养”,建立肉牛饲草饲料供应体系,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四)加大财政投入
根据相关部署和规划,不断加强跨境动物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建设投入,积极向国家、省级争取财政支持,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和工作开展经费。州、县市加大财政投入,对指定口岸建设、检验检疫能力建设、海关能力建设、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激励产业发展和反走私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口岸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新兴产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建设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畜牧兽医)、海关、公安边防等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到专业人才有保障。围绕肉牛进口产业相关环节做到专业技术有保障,专业人员求稳定,专项工作运转有序。联合开展兽医行政管理、跨境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加强中老、中缅边境地区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在肉牛进口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结合本地外经贸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坚持以用为本,进一步创新引才方式,扩宽引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能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六)深化中老、中缅双边合作
按照国家、省级和州级有关中老、中缅合作政策,进一步加强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主管部门的交流,加强中老缅泰边境地区四国九方会晤机制,中老边境地区商务联席会议制度。在老挝北部四省实施预防防控合作项目,适时开展中缅疫病防控合作,开展中老、中缅动物免疫、检验检疫的技术合作交流,加强跨境动物防疫屏障建设。设定每年培训老挝、缅甸动物防疫人员指标,建立双边合作机制。
(七)加大对本地外经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肉牛进口产业由政府引导、企业组织实施,实行市场化运作。选取综合实力强、专业化水平高、行业信誉最好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一是要及时、准确地把国务院四部委和省、州政府关于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所有本地外经贸企业,并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解读和咨询。二是对符合企业标准条件的本地外经贸企业,特别是已经纳入替代种植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选定。三是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农业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积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四是建议将肉牛进口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
(责任编辑:何山河)
参考文献
[1]谭琳,王安奎.提高云南省肉牛产业养殖规模探索[J].云南农业,2019(10):43-45.
[2]严志超.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79-81.
[3]刘艺卓,刘武兵.牛肉进口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影响[J].中国畜牧业,2015(02):44-45.
[4]曹兵海,曹建民,孙宝忠,罗欣,张越杰.牛皮进口关税调减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24):11-17+22.
西双版纳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
张文娟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云南“三个定位”及云南省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的战略部署以来,2018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名城的目标要求。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是新时期西双版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西双版纳是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缩影,是中国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临近泰国和越南,是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面向通道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门户,是滇藏线茶马古道的起源地,普洱茶的故乡,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云南省乃至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世界旅游名城建设中可承担重要角色。
关键词: 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建设
一、世界旅游名城的概念界定及对标参考指标体系
(一)世界旅游名城的概念及内涵界定
学术界目前对世界旅游名城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表达术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资料,本文作者比较认同这一观点,即世界旅游名城是指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位高级,拥有超国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具有世界性的客源市场、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认同,令地球居民向往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比如,泰国的清迈、印尼巴厘岛等。
通过对比现有世界旅游名城的规模和各项指标,得出世界旅游名城应有的具体内涵:一是要拥有世界性的旅游客群市场,并非地方性、区域性。就统计而言,国际游客过夜人数应达到300万人以上,10万人次以上游客至少分布在10个以上国家。国际过夜游客数占比达到20%以上。二是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国际化。拥有强大而完备且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如码头、空港、口岸等。同时接待国际游客的国民素养高、语言沟通能力广,能够应对不同国家游客需求的国际化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如餐食、住宿、游乐等。三是应拥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能够感召国际游客的消费流入。且处于国际游客向往度、国际旅游影响力与感召力全球前500位的旅游城市。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经过战略统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竞争力优势长远的产业化旅游载体,如拉斯维加斯的秀场、澳门的赛马等。
(二)世界旅游名城的对标参考指标体系
综合国内外学者与旅游研究机构提出的概念与指标,归纳世界旅游名城的标准,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参考,即旅游发展水平、国际化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三大方面(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1.旅游发展水平。在旅游市场方面,国际游客量达到一定规模,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在旅游经济方面,旅游产业发达,旅游业为城市支柱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品方面,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旅游产品品级高,具有跨国界的吸引力。旅游接待能力方面,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养”七大要素的设施布局合理,能满足国际旅游者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训练有素,服务质量一流。
2.国际化水平。在社会环境方面,必须是社会包容性好,居民文明友善,对外接纳度高。国际语言通行环境方面,要拥有完善的国际语言标识系统,以及多语言的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在国际旅游便捷化机制方面,必须为国际游客的出行、生活创造便捷条件,如简便的出入境手续、国际货币自由通兑等。
3.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形象方面,城市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形象鲜明。生态环境方面,空气、水、绿化等自然环境优越,综合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拥有完善的交通、医疗、公厕、通讯等体系。城市管理水平方面,拥有良好的城市治安,行业管理规范有序,游客投诉机制健全,能够保障国内外游客合法权益等。
二、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旅游者接待和旅游收入
截至2019年8月份,西双版纳州共有旅游景区14个(其中国家5A级1个、4A级1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小镇6个、旅游特色村15个和3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全州有旅行社86家、星级导游983名,星级饭店及高端品牌酒店达29家,1500余家各类宾馆民居客栈,接待床位超过10万余个。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达6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3条),通航城市近50个,全州有6条边境旅游线路(中老线路5条、中缅线路1条),有9家边境旅游资质旅行社。2018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从2016年的2519.9万人次增长到的4043.4万人次,增长60.5%;旅游业总收入从2016年的420.3亿元增长到671.1亿元,增长59.7%。201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401.98万人次,同比增长28.49%,旅游业总收入391.06亿元,同比增长23.22%。从近几年的旅游指标完成情况看,西双版纳州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保持平稳向好趋势,旅游业为推动西双版纳州各项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与世界旅游名城的世界性的旅游客群市场相比,即国际游客过夜人数应达到300万人以上,国际过夜游客数占比达到20%以上,西双版纳州目前的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容纳量明显不足,后期提升空间较大。
(二)主要旅游景区和演艺节目接待情况
目前西双版纳州旅游景区和演艺节目接待波动较大,有些景区和演艺节目呈负增长趋势。这与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国际化旅游产品相比,更是成明显劣势。如,2019年1-6月全州15家主要旅游景区接待人数436.96万人,同比增5.11%。其中,入园人数前几位景区分别为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热带植物园、勐泐大佛寺、曼听公园;万达、大益庄园、雨林谷、勐景来、基诺山、独树成林6个景区呈负增长。景洪城区4家演艺节目接待总人数为42.31万人,同比增19.22%;《澜沧江·湄公河篝火晚会》观看人数达20.93万人,同比增71.7%。其中《多歌·水》和《傣秀》观看人数呈负增长。
(三)旅行社接待
自从2017年4月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以来,零负团费、不合理低价游基本得到遏制,旅行社和导游带团购物问题基本根除。随着旅游环境的改善,旅行社接待团队数量从2018年急剧下降后,2019年回升明显,增长速度较快。如,2019年上半年旅行社接待团队18109个,接待人数为344015人,与2017年同期接待旅行社团队20163个,接待人数433258人相比,分别减少10.2%和20.6%,与2018年同期接待团队17411个,接待人数326417人相比,分别增加4.01%和5.39%。但与国际化的世界旅游名城的城市形象相比,西双版纳所展示的不仅是旅游环境有所改善,而是全方位的提升西双版纳旅游形象。
(四)边境旅游接待
2016年,审核办理边境旅游团队4199个23522人;2017年审核办理边境旅游团队10567个100563人,同比增长4倍以上;2018年,全州审核办理边境旅游团队11005个116883人,同比增长4.14%、16.26%;2019年上半年,全州累计审核办理边境旅游团队6956个7166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旅游团队增长28 %,游客人数增长13%,边境旅游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其中,泰国旅游者入境情况:2017年,接待泰国游客219627人,比2016年154935人同比增长41.75%;2018年,接待泰国游客245521人,与去年同期219627人相比增长11.79%;2019年上半年,接待泰国游客206788人,同比增21.37%,泰国旅游者入境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以上数据及实际调研发现,老挝的琅勃拉邦、万容、万象,泰国的北部古城清迈、清莱是主要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则是泰国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五)交通接待情况
从航空情况看,西双版纳开通至清迈航线每周四班,至清莱航线每周三班,至琅勃拉邦航线是每周2班,2019年7月分别开通至暹粒和西哈努克国际航线,除了西哈努克航线外,客座率均达70%以上。2019年上半年,5条国际航线总的旅客吞吐量达44768人次,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8.32%,总体呈小幅上涨态势。从自驾车游情况看,2019年春节期间,进入西双版纳州的自驾车247629辆,同比增81.73%,自驾车游客742887人次,同比增81.73%。其中,从磨憨口岸出入境自驾车8271辆,同比增4.9%,人员36085人,同比增4.9%。但与国际交通便捷度指标体系相比,西双版纳交通接待能力仍需提升,尤其是国际化通行的信用卡、会员卡、支票及外国货币的通兑情况等主要货币通兑率仍是短板。
(六)旅游政策法规方面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导向,西双版纳州制定出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目前,西双版纳州虽制定了系列旅游政策法规,为西双版纳州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但与世界旅游名城的指标体系相比较,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制定相应的其它配套的政策法规。
(七)旅游产品情况
西双版纳州核心旅游产品主要有八种类型,即自然景观型旅游、人文景观型旅游、普洱茶文化旅游、南传佛教文化旅游、边跨境旅游、旅居康养旅游、民族节庆旅游、乡村自驾旅游。与世界旅游名城的旅游产品指标体系相比,目前的旅游产品尚且丰富,但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民族村寨、万达国际度假城,相较于泰国庙宇、国家公园、博物馆、艺术馆、会展等,西双版纳目前的旅游产品停留在传统观光层面,旅游体验度不足,不足以构成强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西双版纳州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1982年,国务院将西双版纳列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这块绿宝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发展旅游业的条件逐渐成熟。2000年之后,世界旅游市场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变成休闲度假为主,西双版纳产品单一、度假特色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发展乏力。尤其是进入“十三五”以来,推动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变得极为迫切。
综合来说:西双版纳现状的观光产品不具备国际化吸引力,旅游度假产品不具备世界性影响力,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人员不具备大发展的支撑力。分析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参考指标,西双版纳旅游业从宏观上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海外旅游市场波动较大且海外游客数量少。海外旅游市场2017年达41.88万人次,同比增77.4%;2018总人数为41.11万人次,比2017年同期降1.84%,2019年又比2018年增16.32%,波动较大。2017年全州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26.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占比为1.8%(旅游综合总收入507.7万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3830万美元,游客平均逗留天数3天,人均消费1500元),境外游客规模较小。二是度假设施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现阶段,西双版纳拥有3条高速公路,1个国际机场,3条国际航运线,29家星级饭店及特色品牌酒店。但与国际化的旅游名城设施相比较,目前西双版纳州度假设施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特色风貌不完整,同质化、差异化、刻板化问题严重。三是旅游区位有地方高度,旅游产品欠缺国际化吸引力。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拥有4个国家级口岸,是泛亚铁路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上的重要节点,是云南省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相较于泰国清迈的落地政策,100%旅游业英语普及度、印尼巴厘岛的免签政策,西双版纳无论是国际口岸的开放度还是与国际文化的对接性以及延伸出的饮食体系、消费体系、语言体系均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四是很多项目仍处于初期阶段且效率缓慢。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很多项目停留在初期阶段。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是一项持续且复杂的工作,随着名城建设项目的推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计划,工作方案的任务重。
三、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对策建议
当前,西双版纳州正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名城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和“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
(一)缕清整体规划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正确把握西双版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总方向、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编制西双版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规划纲要,编制系列专项规划,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现已制定出《西双版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为实施好名城建设的总目标任务,需要更专业的团队合作编制一系列的相关规划及纲要;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把西双版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标准实施,做好国际视野下旅游产业和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合理把握开发节奏,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全州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全力强化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首先,继续执行好省“22”条、州“24”条,落实好《云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其次,建议组建“旅游警察队伍”。旅游警察队伍可包括:步行巡逻小队、自行车巡逻小队、平衡车巡逻小队、电动四轮车巡逻小队、防爆处突小队、旅游服务平台小队等,这些小分队每人佩戴旅游警察袖标。高标准高严格要求旅游警察队伍人员素质,必须会双语对话、熟悉导游基本知识、懂信息基本常识、会应急救助。定期进行旅游知识培训,能应对外籍游客的求助服务,提高先期处置能力。再次,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经营秩序,推进涉旅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旅游行业“红黑榜”制度。最后,开展好“创文、登革热等相关活动与旅游同行”主题活动,发放《文明旅游倡议书》《景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动指南》等各种宣传资料,积极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自觉成为文明城市的践行者。还应高度重视登革热疫情,这不仅关系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还与西双版纳的旅游产业息息相关。诸如,2019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因登革热疫情的加重,直接导致西双版纳州旅游较往年人数直线下降。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的数据,2019年9月30日-10月6日,西双版纳共接待旅游者59.59万人次,同比减少5.65%;其中接待过夜游客24.98万人次,同比减少11.55%;边境一日游人数3.03万人次,同比减少28.20%。这就充分说明,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打造国际化标准的城乡环境,整体提升人居环境显的尤为重要。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功能,以高速公路、风景路段、绿色步道、徒步道、探险道形成西双版纳州道路系统的网络化规划建设,提高西双版纳旅游交通的便捷性,沿此交通网线进一步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多国家语言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露营地、客栈、度假庄园等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旅游景区,如野象谷、热带雨林、热带植物园等成熟景区的软硬件设施提升。要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到乡下旅游的人,并不是全都是自驾游,有些乘坐飞机、坐火车和公共汽车来的游客去乡下旅游也是极为不方便的。要重点开通一些通往重点旅游村落、旅游景点等的农村客运,最好是有租车、包括旅游出租车等,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游客。
(四)实施引进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将旅游人才列入西双版纳州高端人才引进规划,积极引进旅游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及高端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策划及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商品设计人才、高级地接导游、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等,建立高端旅游人才数据库。西双版纳州政府目前已准备在现有人才储备上,新增30万人才的吸纳人才计划。其中引进海外旅游发展人才10万人,吸引世界各地的技术性人才10万人,促进整个社会医药、金融、制造业等非旅游行业人才10万人。下一步就是如何贯彻落实,一定要让政策落地生根发芽结果。此外,可以加强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定期输送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语言、各项服务细则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西双版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知名度
继续加大旅游推介宣传力度,加大旅游区域合作,利用“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技术,将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国际旅游互联网中心。并与人民网、新华网、旅游卫视、中国旅游报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合作,对春节黄金周旅游活动、泼水节活动、“相约西双版纳·邂逅雨林传奇”等各种大型活动进行全程报道,加大旅游市场的营销。建议开通官方版的“抖音-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利用民族的节事、娱乐、演艺活动等内容每周更新和旅游相关的西双版纳小视频制作,加大新兴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继续实施“一部手机游云南”完善提升工程,拓展新增“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内容板块并及时更新景点景区资料。有计划性的拍摄旅游名城形象宣传片,举办城市推介会,在地铁、高铁、机场等醒目处投放广告牌,集中宣传和营销西双版纳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形象和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新气象。
(六)全力打造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
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是西双版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关键点。首先,西双版纳应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与周边国家、沿线国家的城市外交工作,将入境旅游外宣推介工作有机融入城市外宣整体工作中;其次,着力推进跨境旅游合作。进一步研究制定合作建设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提升文化对外交流水平,稳步实施“国门文化”创建工程。共同促进“金四角旅游圈”建设;再次,加快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目前,西双版纳州有6条边境旅游路线(中老线路5条、中缅线路1条),有9家边境旅游资质旅行社。应进一步完善在旅游审核、公安办证、边防验证通关的一体化旅游工作模式;最后,申请国家过境免签制度。
(责任编辑:李玉云)
参考文献:
[1]乐燕、孔婷、张文娟.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研究[J],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9.2.
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当好“党的喉舌”
邹乔忠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总书记的讲话在党员干部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我认为,作为党校人,在这个紧要关头,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发挥好党校的阵地作用,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党的喉舌”,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贡献党校人的力量。
一、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重要精神
1.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位,在明确“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的思路前提下,注重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2.要注意“木桶效应”。“人口流动是跨地区大范围全时空的流动,传染病防控要全国一盘棋。一个地方成为短板,整个体系都会劳而无功;只有一个地方成为长板,也是功而无效。”
3.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人民群众等各界人士的贡献点赞。在这次疫情暴发中,我们看到了“逆行者”们体现出的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医护人员和军人们纷纷奔赴湖北奔赴武汉,告别家小,不畏风险,迎难而上。隔离在家中,有些人会觉得百无聊赖,硬要冲到街上冲到市场上,甚至还和保安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的是:还有许许多多医务人员为了和病毒斗争,和时间赛跑,为夺回千千万万个患者的生命而拼搏,他们中有人倒下了,一个两个三个.......可是他们并没有退缩,也没有人当缩头乌龟。看到80多岁院士钟南山穿梭在病房中的身影时,我们还有什么想不通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哪有什么生命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更要向英雄学习,当好一名党员,当好一个好公民,不给国家添乱就是对国家做了贡献了。
5.表明了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迎难而上、团结奋斗,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也一定能够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二、发挥党校的阵地作用
作为党校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化危为机”的政治智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对疫情的判断是有力的,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在学校里继续搞好防控措施,增强防控意识。学校党委对疫情的防控工作始终都是第一时间应对:从一开始的入户摸排工作;由党员组建的“突击队”守门值班;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志愿者”值班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体现了党校人的效率,党校人的风貌,只有每个人都在这场战役中全力以赴就一定能迎来最后的胜利。
二是发挥党的“喉舌作用”。作为党校人就要心存理智,不信谣不传谣。虽然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我们要理性看待。同时,我们也不要恐慌,只要正确看待,正确防护,我们面临的这场战役很快就能胜利。但是,我们也不要掉以轻心,在疫情的警报没有结束前,还要高度重视防控工作,“零案例不等于零风险”。开学伊始,校党委就通过教职工大会和支部会议把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的讲话精神传达给了大家,目的就是要大家都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发挥党校人作为“党的喉舌”的作用,把党的声音通过课堂、论文等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疫情来临时,我们要看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努力,看到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忘我情怀。看到许许多多奔赴武汉的军人和各地医护人员那种不畏生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情怀。我们要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这场战役很快就会胜利。
(责任编辑:段丽萍)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郑军华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今年春节前后,暴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事件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一、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号召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1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相关部门专题会议,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从不同角度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形成了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号召下,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社会各界、广大志愿者都投身到防控队伍中,进一步筑牢防控体系,动员一切防控力量,执行全方位防控措施,这正是我们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更让我们对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充满信心。
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校党委和党支部分两次分别作了传达学习和讨论,我本人又反复进行了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分为四个大部分:一是关于前一段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关于当前加强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三是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四是关于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讲话全面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疫情形势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全面、系统、实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我们做好下阶段各项防控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增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做为党校人,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校春季开学后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增强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工作本领,继续抓紧抓实落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统筹好党校行政后勤服务其它工作,为党校教学科研和全州干部教育培训做好保障和服务。
三、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做好党校的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中央及上级作出的部署和安排,目前的防控形势向好拓展,疫情防控的大网正在不断织密织牢,但也要看到,面对疫情,我们还远没有达到歇脚喘气的时候,世界多地多个国家也发生了疫情,全球疫情风险也在升级,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防止和克服松劲思想、疲劳应战情绪,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的“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开展疫情防控,必须把方案想得更周密些,让防控措施落实得更有力些。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确保各项防控举措得到切实落实、不留死角。不讲价钱、不打折扣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力量。对此,我们广大基层工作者义不容辞、使命在肩。
就当前防控形势和任务,我校在疫情防控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防控工作:
1.根据景疫防指发〔2020〕2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精神和景洪市发布的第14号通告《关于进一步明确入景人员排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告》的要求,严格做好党校网格化责任区的管理工作,认真排查规定的几类人员,并做好重点人员的管控和每日一报工作,切实做到严排严控。
2.根据《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加大防控宣传工作力度,适时调整加强防控措施,落实党员先锋突击队和志愿者服务及学校安全保卫防控值班值守人员,加强校园大门出入管理和消毒、测量体温等工作,坚决做到严防死守。
3.党校2020年春季开学已启动,为确保特殊重点班次顺利开班,要根据疫情防控期间工作要求,制定落实好开班培训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力争做到“一班一案”,确保培训学员疫情防控万无一失。
4.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统筹做好登革热、寨卡病毒防控工作,确保防控工作相得益彰,两不误,双促进。
(责任编辑:于志升)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靠法
魏学红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面对这场危机,有的人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有的人固守后方、禁步阻击,而有的人政治意义和责任意识淡薄、失职渎职、令行不止,有的人因谣传谣、故意肇事、趁机敛财。在这场大考中,组织者与被组织者只有依法才能更有效完成这场大考。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强调:“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同推进中,法治在工作全局中的作用更突出。在这次危机和大考中,西双版纳州坚持全国一盘棋,迅速行动、协调联动,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依法有力防控了疫情的蔓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依法保证全国一盘棋
面对全国形势严峻、物资短缺,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西双版纳州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试行)》等文件要求,依法开展防控工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分类防控措施的通告》《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关于依法履行疫情信息登记报告义务的通告》《关于进一步加强旅馆业管理的通告》《关于进一步确认入景人员排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确认入景人员流动管控工作有关要求的通告》《关于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管理的通知》、以及“十个从严”防控措施等多项制度规定,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疫情防控指挥部,依法依规及时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动员全州各界全力配合支持,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经过艰苦努力,目前西双版纳州实现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增病例“四清零”,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有序恢复。
二、依法压实责任
为更好的发挥各方力量统筹协调推进防疫,进一步压实责任,西双版纳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开展发热患者排查,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热人员采取临时隔离、转送定点医院等措施。全面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医疗救治制度和首诊负责制,优化防治流程,实行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强化应急值班值守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大力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网格化管理。严肃落实责任追究,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印发了《关于强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监督执纪问责的通知》,建立“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派驻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严明政治责任,强化监督执纪,畅通信访举报渠道,通过“12388”举报平台受理疫情防控工作中不作为不担当等问题线索,坚决查处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违纪违法和失职渎职问题。
三、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对此不满意。为了更好的打击犯罪,确保疫情总体战、阻击战能取得胜利,在原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 《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西双版纳州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全州实际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拒不履行疫情信息登记报告义务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州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政法系统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强化全州社会面管控,对影响防疫工作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有力打击。截至2月26日,全州公安机关侦办涉及疫情防控的刑事案件4起4人,行政违法17起22人。
四、依法引导人民群众遵守秩序
为引导人民群众依法有序打好疫情阻击战。西双版纳州通过网格走访、官方微信、广播电视、电话短信和户外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向人民群众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辖区商户宣传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利用12348云南法网和云南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引导群众网上自助办理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组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项法律服务团队;开通了“疫情防控法律问题解答”线上窗口、“战疫法治保障绿色通道”,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该网上通道查询疫情状况和疫情相关的法律问题,一键拨打疫情信息反映、投诉举报、工作建议及咨询电话,还可以直接线上申请办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事项。2月14日推行首例“云庭审”后便开启了网上审判“云”模式。
五、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为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2月12日发布通知,要求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西双版纳州为有效应对疫情促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复工复产有关事项的通告》《关于有序恢复餐饮业堂食服务的通告》《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市场营商环境通告》,全面落实州政府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条措施的意见,在税费、保险、信贷、用水、用电、审批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全州为企业减免2月份社保费1940万元,其中向1407户企业返还减免失业保险费85.16万元,向1795户企业退返减免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费1855万元。
西双版纳州在紧要关头,依法推进各项工作,及时有力防控疫情,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进一步突显法治在当下严峻形势下的作用。
(责任编辑:邓彩霞)
全民战“疫” 彰显中国力量
毛俊春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让人始料未及,无所适从。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细细学习,让抗疫以来浑浑噩噩、埋头跟进的思绪得以停歇和整理,纵观抗疫过程中的人和事,更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饱含深意,令人感慨。
党的领导是战胜疫情的首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疫情发生伊始,党中央迅速做出部署,研究疫情形势,第一时间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防控措施,所做安排未雨绸缪、细致周到,各个领域严密部署,出现问题反应迅速、妥善解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防护物品第一时间向武汉等疫情重灾区集结,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以震惊世界的速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党中央冷静决策,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中国奇迹,给全球的抗疫行动奉献了中国方案。这些振奋人心的成果,疫区人民亲身体会了,全国人民感同身受了,世界人民有目共睹了。在大考面前,中国共产党展示了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同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雄厚的综合国力是抗击疫情的强大后盾。疫情初始,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政要呼吁民众即使在公共场合人员密集地方也尽量不佩戴口罩,甚至建议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在家休养,目的是把口罩、医院床位等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对病毒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其它特需人员。在全世界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这些国家作出以上呼吁也实属无奈之举。可见,世界性的大灾大疫面前,只有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是抗击疫情的强大后盾。谁不想自己的老百姓做好科学防护?谁不想让感染者尽快住院治疗?谁不想为群众提供生活物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实力支撑。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必须用事实说话。而中国,作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国不仅做到了还为世界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疫情发生后,国家为感染者提供免费治疗,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企业第一时间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有效缓解防护用品短缺的问题;社区为隔离群众送去生活物资,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可见,只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是强大动员能力的先决条件。疫情一发生,习近平总书记便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切行动以此为原则。同时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封锁武汉城,其它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交通管控措施,即使在最偏远的农村地区也严格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统一规范的防控行动。村里微信群随时转发科学防控知识、辟谣信息,广播一天三次用本民族语言播讲防控方法。党员和村组干部全程担起值班任务,排查往来人员,宣传防控政策措施。百姓自觉遵守“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进出卡点刷二维码”等要求。全国上下呈现出一副听党话、跟党走,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动人景象。“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种下的根,经一路栽培,终是在人民中开出了鲜艳的花,结出了硕实的果。在其过程中,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的用心,有了明显的获得感,心主动向党靠,力气自觉朝党指引的方向使。
灾难降临,振臂一呼,中国人民为什么跟?世界人民为什么服?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雄厚的国家实力,为民谋利的初心凝合起来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无论在何种困境下,都足以激发人民无穷的凝聚力、战斗力,进而赢得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战争。我们坚信我们能胜利,世界也不得不信。
(责任编辑:龙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