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塑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几处革命遗址遗迹,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加强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的珍贵教材。
渡澜沧江作战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解放军打响西双版纳解放第一枪的历史。1950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副师长吴效闵、三十八师一一四团政委赵培宪率600余名指战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所率九支队机动营300余人组成的南下追歼部队到达勐罕。在驻勐罕的九支队车佛南镇江联合指挥部所属部队、民族自卫队长召存信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追歼部队于14日凌晨分批乘木船和竹筏抢渡澜沧江,吹响了解放西双版纳的冲锋号。勐罕渡江作战是解放西双版纳的重要一战,渡江部队击溃南岸守敌,为解放西双版纳全境奠定了基础。
在准备渡澜沧江作战之前,吴效闵副师长考虑到渡江后的民族问题、军队与上级联系问题以及渡江船只缺乏等问题,同时结合敌方仅是国民党的小股部队,“边纵”第九支队和当地坚持战斗的其他“边纵”部队,完全有能力消灭这股逃往澜沧江南岸的蒋残匪等情况,初步计划大部队不过江。对此,唐登岷、邹垲夫以及召存信率领20多名土司头人纷纷发表建议,提出鉴于南下解放军不懂民族语言、不熟悉江南情况等问题,由民族自卫队同志为解放军带路、当翻译、供应粮草,保证解放军一路畅通;关于缺乏船只的问题,可以从其他村寨募集并动员群众砍竹子扎竹筏来解决等。随后,人民群众在短时间内募集到20多只木船、100多条竹筏。在人民群众拥护和帮助下,解放军于14日凌晨在勐罕抢渡澜沧江,当地各族群众主动为解放军划船、撑筏帮,可谓“百筏渡江战,人民敢为先”,展现了西双版纳人民奋斗求解放的斗争精神。解放军渡过澜沧江击溃南岸守敌。
乌龟山战斗纪念碑。南峤乌龟山战斗是云南全境解放的最后一战。1950年2月16日,吴效闵、赵培宪率领600余名解放军野战军指战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所率机动营、车佛南镇江联合指挥部所属部队400余人组成的追歼部队,将国民党九十三师二七八团等部近千人包围在勐遮乌龟山南峤县政府大院内。17日凌晨向敌发起猛攻,天亮结束战斗,共毙、俘敌军5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1000余件。中午,我军在乌龟山又与从勐阿方向返回的一股敌人发生激战,歼敌200余人。
解放军押着大批俘虏返回时,各族父老乡亲与解放军依依惜别。解放军途经的每一个村寨,都设有慰劳站、茶水站,还有傣族男女青年组成的歌舞队,敲起铓锣、象脚鼓,载歌载舞慰问感谢和欢送亲人解放军。乌龟山战斗纪念碑融入并见证了党和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
西双版纳解放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录了西双版纳全境解放的完整历史过程,是今天学习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1947年9月至1950年2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追歼国民党溃军,经过渡澜沧江作战、乌龟山战斗、曼伞追击等战斗,解放西双版纳全境,建立人民政权。在这一过程中,解放军野战军和边纵指战员以及民工团、武工队员等,历经千辛万苦,英勇作战,奋斗牺牲,为西双版纳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革命前辈英勇斗争的历史,将激励全州各族人民牢记英雄名、永怀英雄恩、传承英雄志,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云南日报》 2019年9月15日 ,3版
作者:缪关永、陈琳 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