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沿着时间的轴线,回顾党这百年的理论创新史,我们应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和信仰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需要和历史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野蛮行径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对救亡图存的道路展开了积极地探索,各个阶级“你方唱罢我登场”提出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试图挽救旧中国。农民阶级提出绝对平均主义、地主阶级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打起“三民主义”旗帜等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在中国大地上,一些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书写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为了理想信仰慷慨就义的英雄故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成为了满足当时中国饥饿的“大米”。十月革命的成功证实了理论可以转化为实践,理想可以变成现实。所以,当时中国先进分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浴血奋战推进革命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出路,是中国先进分子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对于新思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新思想挑战传统思想,无疑要遭受各种打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萌芽阶段也是一段血泪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自创建以来前所未有的挫折,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的6万多人减少到1万多人。在这一时期,很多党员没有做好准备,党内思想混乱,部分党员不顾中国的具体实际,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奉若神明,接连发生“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致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毛泽东同志同这些错误思想做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摸着石头过河”求发展的“指明灯”。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新中国,再一次面对时代之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之路向何处去?邓小平同志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走改革开放之路”。目标方向一经确定,对于如何去做、具体怎么走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用通俗的话语概括出了“不争论”“杀出一条血路”“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直击要害,将深刻的改革开放之道浅显易懂地呈现出来,为中国的发展之路指明方向。
世纪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曲折,中国共产党也面临巨大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21世纪。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发展问题,结合中国当时具体实际,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中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图”。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百年党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只是从物质上,更是从精神上树立了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巨变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确实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确实行。新的征程上,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指引下,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州委党校助理讲师,文章发布于西双版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