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科研
学报156期
来源:科研科 发布日期:2011-03-24 15:04:44

 

对西双版纳建设“桥头堡”前沿阵地的思考

 

杨 林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西双版纳建设“桥头堡”前沿阵地带来了有利条件和机遇。西双版纳只有客观判断形势,着力解决对外开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全力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才能建设成为“桥头堡”的前沿阵地。

  关键词:西双版纳;对外开放;前沿阵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开放范围不广、层次低、效益不高、作用不强等仍然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西双版纳只有客观判断形势,全力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才能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前沿阵地。

        一、西双版纳建设“桥头堡”前沿阵地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目前,西双版纳州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全省唯一集水、陆、空为一体的立体口岸州,已基本形成了以景洪港为重点,以澜沧江·湄公河为轴线的中、老、缅、泰转口经济贸易区;以磨憨口岸为节点,以昆曼国际大通道为依托的中、老经济贸易、仓储、加工与技术合作区;以勐海打洛口岸为中心、以“240”通道为辅助的中、缅经济贸易和旅游区。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带来了机遇。经过10年努力,涵盖19亿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有较大降低。贸易区的建成将为各国带来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相关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密切合作,也给位于中国与东盟交汇点、直接面向东盟的西双版纳带来一次崭新的发展机遇。

        2、水、路、空立体交通建成,通道优势将更突出。一是澜沧江国内段和上湄公河国外段航道已形成配套通道,运输品种从单一的杂货发展到现在的集装箱、重大件、冷藏鲜货、国际旅游,多品种兼有综合运输服务。国际运输船舶数也从最初的8艘发展到现在的115艘,运输船舶最大载重吨位从最初的80吨发展到现在的380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策逐步实施到位,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据研究预测,到2015年,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货运量可达到150万吨,客运量可达到20万人次以上。二是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已开通了至曼谷、清迈、琅勃拉邦、万象的国际航班。三是昆曼公路已建成通车。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贸易的进出口货物通过这条国际大通道运输,可节省时间和运输成本1/3以上。昆曼公路将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最具发展前景的国际公路。连接国家级打洛口岸和景洪“240”通道的二级公路都已贯通。这些国际公路通道的改善,为国内、国际之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机遇和可能。

        3、基础设施提升,口岸通道功能进一步增强。景洪港、磨憨口岸、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和打洛口岸4个国家级口岸主体基础设施的通道货场、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口岸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通关条件日益提升,其功能不断完善。2009年,4个国家一类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132.18万吨,口岸出入境人员累计达135.13万人次,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累计达35.98万艘(辆)次。特别是磨憨口岸作为云南最南端的国家级口岸,是云南通往东盟各国最为重要的陆路口岸之一。磨憨口岸已开办了口岸签证业务,使东盟各国及第三国人员可方便快捷地进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磨憨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勾勒出“中老边境第一城”的轮廓,成为通向东南亚市场的大门。西双版纳可以在为国内和东南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优质、双向和全方位的服务中,推动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本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桥头堡”开放战略为西双版纳建设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带来机遇。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确定,“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桥头堡”开放战略是中央对云南的战略定位,是云南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云南省目前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出台政策,以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台阶。目前,随着“桥头堡”建设的全方位推进,全省开放氛围将进一步浓厚,产业外向度将进一步提高,通道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全面交流将进一步深化。这一开放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处于“桥头堡”前沿阵地的西双版纳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二、西双版纳建设“桥头堡”前沿阵地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虽然西双版纳的对外开放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其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还不相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出口对当地经济增长拉动不大。由于全州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导致外向型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规模不大,自有出口产品少,自有知名品牌更少。面对东盟市场,可供出口产品不多,以致目前的对外贸易仅停留于过货贸易或转口贸易。对外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不大,贡献率不高,表现出区位、口岸、地缘人文优势转变为地方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明显。

        2、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方式粗放。2009年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完成7.6亿美元,其中外贸进出口额完成6.7亿美元,边民互市贸易0.48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0.45亿美元。纵向比有较大发展,横向比差距大,突出表现为贸易规模小,与口岸大州的称号极不相称。全州共有397家外贸企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小,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弱,“走出去”的水平低。从贸易结构看,边贸多,大贸少,过货贸易比重大,自主产品出口少。企业自营进出口少,代理进出口多。从贸易商品质量看,高精产品出口少,一般商品出口多。出口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玩具、运动用品、日用百货、水果、大蒜、新鲜蔬菜等;进口商品主要有橡胶、木材、食用水果、干果等,出口货物主要流向泰国,入境货物流向全国各地。

        3、对外合作存在困难与风险。与周边国家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合作对话机制和协调机制,影响了人员出入、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实施;周边国家的口岸、通道、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周边国家大多市场发育程度低,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多变,不可预见因素较多,贸易体制不完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限制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周边国家均不同程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风险。

        4、昆曼公路存在通而不畅的问题。按照泰国交通部的预测,昆曼公路开通后每年通过的过货量总值将超过4000亿美元,每日将会有2000辆大货车在昆曼公路上行驶,将给昆明、曼谷两大城市的GDP总量实现成倍增长。但昆曼公路自2008年开通后远未能实现预计的效果。2009年,进出昆曼公路中国段末端磨憨口岸的车辆仅89745辆次,平均每天不到250辆,其中大货车尚不足40辆。通而不畅表现在:(1)通关不便利。在昆曼公路上有4个口岸,中国磨憨、老挝那堆和会晒以及泰国清孔,由于相关机制不完善,三国的系列通关标准和规章制度存在冲突,通关极不便利。(2)进出口商品成本较高。在老挝、泰国三个点的口岸报关费用高,商品运费较高,在昆曼路上的运费占到了整个货物价格的18%左右。(3)各国政策上的协调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中国牌照的货车还不能直达泰国,泰国牌照的货车也不能直达中国,地处中泰两国之间的老挝却可以自由通车。

        5、对外经济工作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是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查验设施、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急需加强。特别是国家级磨憨口岸发展滞后,与省内的河口、姐告等口岸相比还处于后进的位置。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有的交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缺乏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

        三、西双版纳建设“桥头堡”前沿阵地的对策思考

        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把西双版纳建设为“桥头堡”的前沿阵地这一目标,针对存在的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1、培育壮大出口导向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一是强化服务全省全国、服务东盟各国、发展西双版纳的意识,充分发挥西双版纳州在“南北经济走廊”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前沿阵地。二是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外向型经济的要求,瞄准东盟市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出口产业,努力创建知名品牌,以更多的自有产品出口,走向东盟市场。三是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让更多的高科技外向型加工项目落户园区;利用好从周边国家进口资源较多的条件,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业(如矿产、木材、家具、药材、农产品等)。四是大力建设农业畜牧水产生产基地(主要是蔬菜、花卉、畜牧、渔业的发展),以支持扩大出口。

        2、加快物流中心的建设,发挥集散地作用。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会,把景洪建成连接中国、辐射东盟市场的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和出口贸易加工基地,面向东盟的游客集散中心。除景洪城、勐海县城、勐腊县城作为大的物流、贸易基地外,重点把磨憨口岸、关累口岸、打洛口岸等建成物流、贸易基地,把未来泛亚铁路集散中心的勐养镇建设成全州中心仓储、物流基地。

        3、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口岸通道功能。一是加快各大口岸查验货场及电子通关信息网络等相关设施建设。把磨憨建成中老国家口岸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基地和现代边境城市,实现“中老国际赶摆”由每月一次到每周一次。二是完善机场国际货运设施建设,开通国际货运。三是将岔河通道、“240”通道、曼庄通道申报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例如“240”通道,2009年的货流量已经突破50万美元,实际货物流量已经超过口岸,已达到条件升级为口岸。

        4、培育壮大外贸企业,提升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一是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与本地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扩大外贸企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调整贸易方式和结构,重点支持大宗商品出口和大宗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企业实施“蔬菜换石油”、“花卉换水果”、“冷果换热果”等项目合作。地处热带的泰国缺乏温带蔬菜,而云南可栽种多种蔬菜,即将云南的蔬菜运往老挝,与泰国运往此地的成品油交换,再将油运回云南,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云南新鲜蔬菜的生产和销售问题。“冷果换热果”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全国大市场的调节作用,把北方等地的苹果,经由昆曼大通道运到泰国,再换回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三是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推进替代发展由单一种植型向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在原来开展的橡胶、蔗糖、水果等替代种植的基础上,选择竹子、香蕉、菠萝等重点产业加大推进力度。

        5、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在对外开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连接感情的纽带。可通过文化交流维持相互间的合作与友谊,从而促进贸易的发展。例如中国商品在老挝市场有价格低的优势,但就整个老挝市场而言,目前中国的日用品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0%左右。受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泰国商品在老挝还是占主导地位。东南亚一带民族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与西双版纳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容易在感情上得到沟通,开展文化交流前景十分广阔。建议在我州尽快建立东南亚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西双版纳傣民族经济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东南亚各国的政要参加论坛,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汉语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6、多方协商,打通昆曼公路的“政策通道”。上级部门与通关国家进行政策协商,着力推动解决贸易便利化问题,实现中、泰、老三方一站式服务,促进出入境手续的简化以方便人员进出和货物运输。协商建立一些合适的制度和交通规则,对司机进行对方国家交通知识的培训,或制定一些特别的出入证,相互承认驾驶执照等。简化过境运输手续,设立专门检查点,对从事过境、跨境运输经营的企业车辆及驾驶员颁发较长时间的多次入境、过境及出境签证。只有这样,才能将这条公路的运输等有关费用降到最低,使到岸商品价格降低,让这条大通道真正成为“黄金通道”。

 

0o0Allow0o0Page0o0

“桥头堡”建设背景下的西双版纳州

对外文化交流研究

 

吴咏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西双版纳州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历来交往密切、关系融洽,在“桥头堡”建设背景下,其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性地位也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阐述了西双版纳当前对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并剖析了该州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最后对该领域如何向纵深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西双版纳;对外文化交流;研究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西双版纳作为中国向中南半岛延伸最多的地区,在云南省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的背景下,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迎来了又一次良机。那么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诸如“西双版纳对外文化交流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纽带作用?”等问题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西双版纳州对外文化交流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桥头堡”建设过程中,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战略地位。

        1、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提升西双版纳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毗邻泰国、越南,也是我国向中南半岛腹地延伸度最长的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随着“桥头堡”建设进一步把西双版纳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依托文化交流不仅使周边国家人民能领略西双版纳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精神风貌,还能向他们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最重要的是向他们展示西双版纳开放、友好、发展、合作的国际形象。并且由于具有相似的文化底蕴,西双版纳自古就与这些国家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广阔的文化吸纳和辐射空间,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极大提升西双版纳的影响力。

        2、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互动发展,这是当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也日渐凸显。西双版纳州抓住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历史机遇,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文化交流为纽带、经济发展为基础,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往与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各种文化贸易、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应运而生,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西双版纳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的重要环节。文化交流合作不仅能够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资源,促进文化贸易,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能为“桥头堡”建设中的经济合作、能源储备、新战略通道构建打好基础。

        3、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营造西双版纳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文化交流在增进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国与国之间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地缘文化相近、民族同源、习俗相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态,建立文化共识,以文化认同理念进行交流合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在交流与合作中相互了解、沟通,扩大共识,消除隔阂,增进友谊,有利于加强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彼此间的友好互信关系,巩固发展西双版纳边疆稳固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有利于落实国家战略层面“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安邻、富邻、睦邻”外交方针,维护和平安宁的国际周边环境,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二、西双版纳州对外文化交流现状

        近年来,西双版纳在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下对外文化交流成绩喜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文化交流。西双版纳教育系统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景洪市职中、勐腊县职中、勐海县职中先后开办老挝、泰国、缅甸籍教师和学生汉语教学班,从2001年9月开始至2009年8月,全州已培养老挝籍留学生451人,泰国籍留学生353人,缅甸籍中小学汉语教师183人,老挝籍中小学汉语教师33人。为留学生大专班开办中文、旅游管理等8个专业,中专的则主要是汉语言专业。此外,职业技术学院还开发对外合作项目,指导和支持外派教师管理在泰国建立的2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每年都向对方赠送图书、音像资料,并开办对外汉语短期培训班;景洪市职中则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建设,在泰国建立了三个国外汉语培训中心,成立泰国清莱市第五学校泰国语言学习中心;勐腊县职中至今已有四期老挝籍汉语翻译人才培训班顺利完成了学业;勐海县职中也积极举办缅甸籍教师华文培训等。

        2、艺术、体育、旅游等文化交流。近年来,西双版纳在中国云南-老北、泰北、缅北合作机制框架下,建立了“中老泰边境地区六方合作会议制度和联络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与老挝南塔省、波乔省、琅勃拉邦省和泰国清莱府、清迈府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进中老泰边境地区贸易、旅游、文化建设。自此西双版纳坚持每年举办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定期举办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艺术节,从1995年起,西双版纳州与泰国清莱府先后成功举办了15届“六国艺术节”;应泰方的邀请,西双版纳多次派出文化艺术团前往泰北各府访问演出,泰北各府艺术团也曾到西双版纳州进行访问演出。另外,泰国国家旅游局、清莱旅游局与西双版纳州旅游局合作,先后4次举行了环泰-缅-中-老自行车拉力赛。而且双方旅游公司合作举办了多次自驾车旅游活动;中老缅国际足球邀请赛和澜沧江·湄公河公开水域国际游泳比赛等都已成为常规赛事。

        3、民间文化交流。西双版纳积极发挥民间文化交流优势,建立和拓展民间交流渠道,举办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特色的、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从2000年开始,西双版纳州侨办就在教材的赠送、境外华人的文化往来方面开展了工作。最近6年以来,免费对外赠送汉语教材已经达到了15万册左右。而从2004年西双版纳州首期对缅甸举办汉语教师培训以来,每年都对周边的国家进行汉语教师培训。目前,对缅甸老挝华文教师的汉语培训就达到了七期,参加培训的教师达到了300人次。西双版纳州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从200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每年补助西双版纳州14.5万元,用于老挝缅甸总共5所学校订购中国汉语教材,5年来的补助累计达到72.5万元;西双版纳州还先后与老挝、缅甸共同承办了“2008年中老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中国寻根之旅--西双版纳夏令营” 、“老挝华侨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

        三、西双版纳州对外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西双版纳州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进展,但在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和阻碍着进一步交流与发展。主要表现在:

        1、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尚未健全。就当前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格局而言,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盛,不论交流层次或交流的质与量都已迈入新的台阶,但仍然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即双方的文化交流机制尚未健全。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远远落后于经贸交流,前者的程度、内涵都不如后者,主要因素之一即在于机制。可以说西双版纳目前的文化交流状况仍处于补课阶段即初级阶段,各种基础性的、起根本性作用的交流机制比如保障机制、长效机制等有待建立和完善。由于文化交流机制不健全导致了西双版纳文化交流领域资源分散、体制制约、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从而引发了交流模式固化、交流渠道不畅、开放幅度受限、缺乏文化交流的内在运行动力等发展障碍。因此,建立健全文化交流机制,是促进和改善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当务之急。

        2、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域偏窄、层次偏低。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域颇为广泛,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文娱演艺、人才培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网络、文化理论研讨、文化考察等。目前,西双版纳州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域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艺术表演、体育竞技几个方面,而其他的像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网络等方面的交流鲜有涉猎。而且在交流合作的几个领域里,其交流合作的层次也较为粗浅,比如,在文化旅游方面,仍未实现从“看景观”到“品文化”的转变,说明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底蕴,相应的交流也只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举办艺术节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文娱表演的层面,类似于艺术理论探讨、艺术研讨会、文艺研究等对文化艺术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活动却鲜有涉及,因此也就无法实现各国间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的跨越式发展。

        3、对外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匮乏。进行文化交流需要一支精语言、懂文化、善经营、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队伍作为坚强后盾。然而目前西双版纳文化交流领域的人才大多属于单一型人才。比如,举办边交会,熟悉东盟文化艺术的人才却尚未掌握东南亚国家语言,掌握语言的人才往往只能从事翻译工作,对“如何拓展传播渠道,树立什么样的经营理念”等文化贸易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完全胜任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间的文化产业建设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工作,可以说缺乏复合型人才是西双版纳州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个“瓶颈”。此外,随着周边国家掀起“学汉语”的热潮后,到西双版纳学习汉语的外籍学生与日俱增,然而西双版纳州内掌握东南亚国家语言的教师数量却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些问题若再不得到妥善地解决,势必对西双版纳文化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四、建议

        为破解西双版纳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难题,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现有的交流机制,推动建立新的交流机制。建立、完善和创新科学长效的文化交流机制是实现交流形式、领域、内涵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常态化的内在动力。因此,西双版纳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外合作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已建立的“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中老泰边境地区六方合作会议等机制的作用,推进多领域交流与合作。并根据现实需求建立新的文化交流机制:比如,为确保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应该建立长效的文化管理机制;为加大文化交流的投入或设立专项奖励,应该建立文化交流基金会;为充分调动人才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为加强与东盟国家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国外知名汉学家的交流与合作,应建立健全中外学者交流机制等。此外,还应该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演出展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业务;构建对东盟国家文化旅游交流协会以协调和组织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力求形成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机制来保障和促进西双版纳文化交流新格局的形成。

        2、挖掘特色文化,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西双版纳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有13种世居民族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有与东南亚国家紧密相联的同源文化,以及各具特色的雨林文化、贝叶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普洱茶文化等。发展文化交流应该挖掘、建设这些特色文化,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构建文化周、艺术节、纪念日、电影节、博览会等平台,利用官方、民间、企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内容应延伸至理论研究、影视、图书、出版、动漫等领域,还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西双版纳哲学社会科学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从而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应该根据西双版纳民族、地域、历史的特色,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同时注重培育优势文化企业、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文化企业集团,重点扶持西双版纳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西双版纳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进入国际市场。

        3、实行人才战略,提供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保障。针对西双版纳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缺乏人才的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西双版纳州职院和职中的摇篮作用。改革教学体制,丰富教学内容,增设诸如东南亚文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并且可以在校内与研究机构共同开办一些专门研究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研究基地,培养相关科研人员,并将其研究成果操作化;其次,应该扩充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的教育往来渠道。比如双方互派留学生和教师的数量与留学形式都可以增加,还可以针对某个文化交流项目对双方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短期专题培训;再次,为引进高级人才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舞台。

        4、鼓励民间力量,实现官方与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两路并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官方渠道,也需要通过民间渠道。民间文化交流往往方式更多样、影响更深远、更持久,活力更强劲。因此首先应积极培育和支持成立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各种联谊会、企业协会、交流协会、合作协会、商会等,支持这股力量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广泛联系。然后应该构建长效的民间交流机制有力地调动与联合民间交流组织,促进民间交流的常规性、长期性、联动性和广泛性。且建立长期对口交流机制,使得双方民间组织能定期、定员、定地点的开展文化交流项目,从而畅通文化交流渠道。此外还应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民间文化交流的行为主体,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交流范围的行为规范,专利、税收等有关政策规定及优惠待遇。总之,通过种种举措提升民间文化交流的影响力,最终开创官方交流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的官方与民间两路并举文化交流新局面。

 

0o0Allow0o0Page0o0

对勐腊县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思考

 

陈安贤

(中共勐腊县委党校,云南  勐腊  666300)

 

摘 要:党中央作出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给云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地处云南“桥头堡”前沿的勐腊县,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谋,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勐腊县;“桥头堡”建设;思考

 

        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进我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给云南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桥头堡”战略既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地处云南“桥头堡”前沿的勐腊县,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谋,加快发展。

        一、勐腊县推进“桥头堡”建设的现实基础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东、南与老挝山水相连,西与缅甸隔澜沧江相望,国境线长740.8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全县土地面积7081平方公里,辖有7镇3乡,52个村委会,529个自然村,其中有7个是边境乡镇,有26个村委会127个村分布在边境一线上。全县总人口22.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56万人,占总人口的75.1%,主要有傣、瑶、哈尼、彝、壮、苗等12种世居少数民族,是云南省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勐腊县区位优势明显,昆曼大通道穿境而过,有磨憨国家级口岸和关累码头及勐满、曼庄、新民三个重要通道,有5条公路通抵老挝、缅甸,其中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丰沙里省、南塔省和乌多姆赛省)。从关累码头顺江而下,可直抵老、缅、泰、柬、越等东南亚五国,是我国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最直接的“对接口”。

        自1994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地区后,勐腊县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工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大机遇,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全县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贸易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勐腊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4.24亿元,比1978年的3491万元增长了97倍,年均增长15.4 %。近年来,勐腊县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次区域开发、合作的契机,充分利用磨憨、关累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业和进出口加工业,全面发挥口岸的“贸易、仓储、加工、旅游”四大功能,加快与老、缅、泰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出口,增加进口,积极改善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全县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从纯民间的互市贸易到边境小额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相结合的过程。

        1990年至2005年的15年间,外贸进出口额从20万元人民币增长到12.44亿元人民币,每5年翻一番。2003年至2008年,边境经济贸易总额累计完成94.6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6.96%。边民互市2215万美元,同比增长4%;经济技术合作1965万美元,同比增长4%。全县集贸市场从1978年的4个发展到2009年的30个,翻了7倍;社会商品销售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2617万元直线攀升至2009年的91206万元,翻了34倍。

        2、“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旅游业蓬勃发展

        勐腊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开放活县”战略,大力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1992年,勐腊县开始在老挝南塔省进行替代种植(用种植橡胶替代种植罂粟)。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于2003年正式批给云南省罂粟替代种植的扶持政策,从此勐腊县在老挝北部开展了大量的替代种植项目。同时,勐腊县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发展,并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到目前,已经由最初的替代种植逐步拓展到了工程承包、投资办厂、矿产开发、农经作物开发与合作、农产品加工、商业综合市场建设等。全县“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14项,金额241.9万元,到2007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24项,金额1.46亿元,分别增长59.27%、60.3倍。到2008年,全县先后有12户企业开展了替代种植项目,完成替代种植项目面积已达56.4万亩;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已达6.85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24.2%;;引进外资企业2家,引进外资2660万元;中资企业65家,共引进资金7.39亿元。

        勐腊县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勐仑植物园观光开始,1991年成立了各种商行、旅行社,开通了勐仑、勐远、勐腊、望天树等景区和跨境一日、三日游,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由1992年的14.1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178万人次,增长12倍;综合旅游收入由1992年的216万元增加到2009年9.38亿元,增长434倍。

        3、对外教育文化交流取得新成绩

        应老挝北部五省的要求,勐腊县于2001年9月在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办首期老挝籍汉语翻译人才培训班,到目前已开办六期培训,每期学制三年,共招收269名学生,其中第三期的申通和康木同学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获老挝全国第一和第五名(现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通过不懈的努力,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办班收到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中老双方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4、口岸和通道建设日趋完善

        勐腊县自1992年对外开放以来,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累计投入6.12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口岸和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口岸和通道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现有陆路磨憨国家级口岸和水路关累码头,有勐满、曼庄、新民三个重要通道,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丰沙里省、南塔省和乌多姆赛省)。目前,关累码头联检楼和查验货场、磨憨口岸联检楼和查验货场已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形成了集货物查验、物流中转、吃住行为一体的设施功能,勐腊县也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极大地促进了全县边境贸易的发展。到2009年底,全县进出口货物量54.79万吨,其中进口30.06万吨,出口24.73万吨;出入境人员88.17万人次,其中入境44.21万人次,出境43.96万人次;出入境车船21.61万辆(艘)次,其中入境9.72万辆(艘)次,出境11.89万辆(艘)次。

        二、勐腊县在“桥头堡”建设中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1、“桥头堡”建设中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勐腊在国际大通道经济走廊和“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优势显著。据目前航运情况看,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利用澜沧江-湄公河国际通道实行水陆联运,比双方绕道华南沿海港口可缩短运距1500-3000公里,可降低运费40%-60%,可节省运输时间一半以上。昆曼公路经勐腊至老挝和泰国两国的首都,最远不超过1200公里。勐腊在“桥头堡”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是“前沿”、“纽带”、“平台”和“桥梁”作用。两大国际大通道的建成,勐腊将成为连接东南亚诸国的“咽喉”,是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最重要的结合部和最直接的“对接口”。很显然,勐腊作为云南乃至中国面对东南亚对外开放具体实施的重要依托地,其区位和作用最显著。二是战略优势。“桥头堡”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地缘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在更大范围内构筑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这就使云南成为中国南下开放战略的重要前沿,而勐腊则成为云南推进这一战略实施最重要的主阵地之一。中国与东盟各国战略性合作的项目昆曼公路和澜沧江-湄公河航运,都必须经过勐腊形成与东盟各国的连接。因此,“桥头堡”建设客观上造就了勐腊主阵地战略地位。三是机遇优势。勐腊凭借特殊区位优势和国际门户作用,处于两大国际通道经济走廊和“桥头堡”建设的最前沿。首先,在与东盟各国贸易、旅游、经济技术合作中将发挥其枢纽作用。其次,发挥通道经济的组合优势,将带动和促进全县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利用关累码头、磨憨口岸将“通道经济”融入“走廊经济”。第三,国际大通道的建成,将更有利于勐腊对内对外招商引资。

        2、“桥头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太弱、三产不强、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勐腊真正可以称得上支柱产业的只有粮食和橡胶,其它产业形不成规模,畜牧业虽然起步早但发展慢。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勐腊的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没有自主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影响勐腊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二是软硬环境制约着进一步扩大开放。软、硬投资环境不理想,直接影响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开放的领域不够宽,造成了勐腊县口岸开放程度不够高、人流物流不畅的局面。四是管理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转变不快,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仍在阻碍思想的解放。五是人才不足极大制约了勐腊的发展。勐腊的人才总量很低,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比例连云南的平均数都达不到,“桥头堡”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没有足够的人才,很难开拓市场。

        三、推进勐腊县“桥头堡”建设的思路

        1、建设“桥头堡”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结合勐腊县实际,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做大优势产业,强化种植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在种植业内部,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突出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甘蔗等产业发展。加快生产结构调整,继续以品种、品质、品牌调优、调特为主线,粮食、茶叶发展优质,畜牧生产突出草食、节粮动物的饲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提高种养业生产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把40%的农村劳动力转入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资源占有率。

        将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把涉农企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心,探索建立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运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引进在全县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整合多方面的力量,促使涉农企业联合发展,进而逐步形成勐腊县的企业集团。扶持涉农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需要组建富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引导、服务,支持农民结合实际自发地组建经济独立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以销强农的龙头企业,创立品牌,更加有力地开拓国内外市场。

        2、加速推进新型工业,打造“桥头堡”工业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改造提升能源业(主要是水电和煤炭)、建材业、矿业(有色金属矿)、生物制药业、制糖业;做大做强橡胶制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进出口贸易加工业五大产业,培育好石斛、南美油藤等新型产业。努力探索一条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地域特色的“桥头堡”新型工业化路子。

        扩大“通电”合作。充分开发勐腊县的水能资源,加快小黑江回龙山水电站建设,同步搞好电网建设和改造,在满足全县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同时,积极参加“云电外送”战略的实施,面向东盟邻国做好能源输出通道建设。加大现有铁矿、铅锌矿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资源管理和生产开发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充分依托国内加工基地,支持县内企业主动参与邻国老挝、缅甸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矿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依托省内外和国内外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发展巩固壮大南药原料基地建设,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建立石斛和南美油藤种植基地,研发生物药品,做强做大生物制药业和生物柴油的原料基地。充分依托目前的两个糖厂,巩固现有的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科技含量、单产及糖产品质量,并以引进关键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兼并、重组或收购,促进建材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绿色、多元、高档的各种新型装饰材料。淘汰改造现有两个水泥厂,筹建年产60万吨干法悬窑式水泥生产线。围绕橡胶制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业、其它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进出口贸易加工业等五大行业,力争加工水平要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技术与装备水平要有较大提升,基地建设布局要更加优化,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逐渐增强。

        3、加快“通路”进程,加大行政环境和经济环境建设力度

        为彻底改变勐腊县相对封闭的交通状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要加快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交通网络建设。为实现此目标,交通规划的布局要以国道213线和省道0538线为骨架,县乡道、村村通为网络、以县城为辐射中心,构建公路、铁路主干道体系。建立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干道,乡道、村寨道为补充的公路网络;建立玉溪-磨憨的铁路干道;以关累码头为依托,加快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改善现有通航河道的运输条件,同时畅通勐腊县域内河航道,使水路成为全县便捷、安全的交通大动脉。

        要以创建一流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压缩行政审批时限,把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进行政高效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

        4、与相邻各国间逐级建立稳定合作对话机制和协调机制

        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相互间建立稳定合作对话机制和协调机制,才能消除各国相互间贸易与投资的不便利,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分岐,才能有效地为勐腊的对外开放提供政策保障。要致力于建立“关、检、边”合作衔接、协同执法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对口岸和通道货物、人员验放便利化的全社会评价机制,以提高效率、方便通关。积极为外经贸企业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

        5、加强通关建设和通关服务机制建设,扩大通商规模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为核心,继续加大磨憨口岸、关累码头、勐满和曼庄通道的公路、查验设施、仓储、物流、金融等设施建设,为通关便利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配合,在使人员、车船、货物出入境更加便捷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狠下功夫。积极争取上级尽快给予解决建立边防检查查控机制通道的出入境便利化问题,允许持证人员甲地出境从乙地入境。争取“十二五”期间把勐满通道和关累码头列入国家一类口岸。

        要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立更加宽松的内外环境,采取一系列灵活的管理措施,按照“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广辟渠道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勐腊县来投资发展。

        6、以旅游和文化资源为依托,扩大邻国间旅游国际合作

        依托勐腊县植物园、望天树、曼旦景区、孔明山、野牛洞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人文环境建设,挖掘整理民族文化历史。积极协调和争取上级支持,构筑各邻国间特殊的旅游区,加快发展跨境旅游步伐。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内外企业走出去投资,设立境外窗口,发挥我州与邻国间的旅游组合优势,积极协调边检、外管部门专门设立境外旅游办证点,方便境内外游客出入境。

        7、完善对“走出去”的税收服务工作

        对从事境外替代种植、跨境运输等涉及税收方面的企业,加强对其税收政策业务方面的辅导,按政策规定对企业境内外收入进行征免,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国内企业到国外或国外企业在国内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如橡胶、茶叶、甘蔗种植等)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依法免征、减征其企业所得税;积极落实非居民纳税人营业税、所得税优惠政策,做好税收服务工作,让非居民纳税人安心在我国创业和发展。

 

0o0Allow0o0Page0o0

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思考

 

魏建海

(中共景洪市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桥头堡”建设战略正在推进,给西双版纳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新机遇。西双版纳如何抢占先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主阵地的关键。              

  关键词: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

 

        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低能耗、高产出的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无烟产业”,因而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尤为重要。

        一、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势在必行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最强烈的声音。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高增长和占主导性的服务部门;网络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等新兴服务部门;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是“三个高、三个新”。“三个高”,就是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三个新”,第一是指新技术;第二是指新业态;第三是指新的方式,亦指新的增长方式。这是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地方。

        1、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桥头堡”主阵地建设的必然选择。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区域,基地是服务业集群、集约化,重在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发展层次、强化服务配套,提升服务业发展带动能力,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强化物流枢纽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现代服务业基地的这一特点与“桥头堡”建设所要求的通道枢纽功能、产业承转功能、流量集散功能、平台窗口功能、示范带动功能等相符合,并且现代服务业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正好发挥了西双版纳区位、人文关系、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的基础工作方面的4大优势,这种态势非常有利于推动西双版纳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圈”建设,非常有利于构筑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国际旅游圈”建设。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打造国际信息、交易、金融、人力资源开发等服务平台,着力把西双版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人居环境最佳的州市之一的过程,更是“桥头堡”主阵地各种功能健全、完善、强化、拓展、发挥的过程。

        2、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有利于加快建立节约型产业模式。服务业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目前,发达国家都把服务业与绿色GDP相提并论,作为增长方式的首先选择,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取向。2009年,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增长13.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增长19%。接待国内外游客732万人次,增长17.3%,旅游总收入50.3亿元,增长22.3%。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商务、文化等新兴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我们推进经济社会的战略转型,就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先选择,加快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这是扬长避短的科学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可以倚重的增长力量。

        3、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拓展多元化就业空间、促进创业富民的现实需要。城市化的过程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矛盾的焦点在就业,解决的前提在能否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大批进城农村人口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服务业是现代城市城区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空间,而现代城市又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提供了主要依托。服务业门类多、就业的弹性系数大,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化,能够直接有效地为化解城镇就业存量与增量的矛盾开辟多元就业空间。从实践看,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左右的低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业对社会就业贡献率逐步提高。从创业看,服务业投资门槛低,创业天地宽,在推动“三创”、增收富民中,有着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城乡民众创业的辽阔空间、最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最大来源。

        4、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对外开放主战场”营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投资者在作投资抉择的时候,不仅仅关注优惠政策,更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来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生产经营中的配套产业是一项重要参考因素。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这类大型企业,其采用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对信息、金融、商务咨询、物流等现代生产要素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对我们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基地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产业基地。现今全球贸易(包括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趋势呈现服务贸易份额不断攀升的特征。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近几年,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入,由软件外包、财会服务、语音呼叫、法律咨询等各种类型的现代服务组成的离岸经济在全球方兴未艾。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城乡人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信息通讯、旅游休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能够为西双版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全面选择,有效地拉动内需,提高城乡生活水平。

        二、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战略优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是云南边境线最长、口岸最多的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州,“东方多瑙河”澜沧江·湄公河和昆曼国际大通道纵贯西双版纳全境,从这里出境,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交汇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战略优势得天独厚。

        1、西双版纳地缘区位优势突出。西双版纳与老、缅两国接壤,与泰国毗邻,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国家级口岸最多、离泰国最近的地区,也是我国向东南半岛腹地延伸度最长的地区,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其中与老挝边境线长达677.8公里,与缅甸的边界288.5公里,一江连六国、素有“东方多瑙河”美誉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辖区全境。全州现有国家一类口岸4个,60多个通道与境外相连,机场已开通23条国内航线和老挝琅勃拉邦、泰国曼谷国际航线,其中重点公路边境通道9条,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和门户,地缘区位优势显而易见。

        2、西双版纳人文关系优势独特。西双版纳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傣族自治州,全州有13种世居民族,40多个少数民族。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傣族、哈尼族和布朗族等民族跨境而居,历来交往密切、关系融洽。近几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云南-老北、泰北、缅北合作机制的框架下,建立了“中老泰边境地区六方合作会议制度和联络制度”,把“六方合作会议”建成六方友好往来、交流磋商、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着力把中老泰边境地区打造成“边境贸易圈”和“国际旅游圈”、“国际文化圈”。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和一市两县的职中与泰国、老挝、缅甸相关学校以互派教师、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等方式,开展了密切的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西双版纳州以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边交会和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艺术节”为平台,积极互派艺术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演绎诠释“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胞波情谊。

        3、西双版纳基础设施优势扩大。西双版纳千方百计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水、陆、空交通等级,形成内联大西南、外通东南亚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如:在公路建设方面,已形成“州到县到口岸高等级化、县到乡油路化、乡到村通达化”的公路网络;水运建设实现了澜沧江州内段航道基本满足250吨级船舶通行的水运建设目标。景洪港、磨憨口岸、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和打洛口岸4个国家级口岸通关条件日益提升,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商船、旅游客船畅通无阻,景洪至万象等三条汽车客货国际运输日益繁忙,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先后开通了至曼谷、至清迈、至老挝琅勃拉邦、至万象的国际航班,昆曼国际大通道全线贯通,西双版纳已构建起了直通东南亚国家的水陆空立体通道网,泛亚铁路中线今年有望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对接东南亚国家的交通便利条件。

        4、西双版纳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西双版纳对外经济贸易总额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已从2006年的3.21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7.67亿美元,4年年均增长幅度达30.4%,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今年1-6月,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完成4.92亿美元(口岸数),比去年同期增长90.9%,其中,外贸进出口完成4.53亿美元,同比增长96.4%。全州在实现全方位的沿边开放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的开放意识不断增强,解放思想,敢想敢闯,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开放经验。州委、州政府坚定地实施“开放活州”战略,成立了实施“开放活州”战略和建设“桥头堡”战略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开放活州’战略行动方案”;在云南-泰北、云南-老北合作机制的框架下,结合实际,建立了中老泰边境地区“三国六方”会谈机制和全州口岸联席会议机制;实施了外贸、外经、外资、外游“四外”倍增计划等;与周边国家在文化、教育、农业、科技、警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与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已形成了对东南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格局。

        三、西双版纳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对策建议

        以下是笔者在研究西双版纳州比较优势、政策环境、分析市场需求下选出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的重点突破方向,供参考。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西双版纳州政府应放宽现代服务领域的准入门槛,将部分政府服务职能推向市场使其商品化。如:政策咨询、民意测验、数据处理等。应该将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产业化改组,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另外,州政府应适时主办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论坛或专业讲座,扩大全州现代服务业基地对外影响,拓宽发展渠道,提高各界对现代服务业基地的认识水平。

        ——制定相应财税支持政策,摒弃短期政府收益。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能够极大的调动企业经营信心。州级财政资金可以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建立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基金,对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明显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同时,全州要对投资额、上缴税收、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并且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

        ——建设基地要克服“观念落后,粗放式发展”的陈旧思路。生产向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是形成现代生产服务需求上升的基本经济条件。长期以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意识不强,从产品策划直到售后服务整个产品周期企业都“大包大揽”,思路打不开,缺乏服务外包的经营策略。另外,现代服务业所从事的领域被误认为是非生产活动,忽略现代服务业所创造的无形价值;认识不足和资本回报较慢使得各路资金对现代服务业缺乏投资热情,会严重阻碍了现代服务基地做大规模、树立品牌的进程,这也是制约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招商引资要走出“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引用域外资金和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合理疏导闲置的民间资本向现代服务业基地配置。建立完善现代服务业基地招商项目库,动态集中服务业经营性项目向外推介,以达成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业招商效果。加快“走出去”,树立世界目光,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多形式的合作,借用其渠道为我所用,向外输出服务产品,拓宽企业眼界,增强企业国际影响,围绕品牌建设不断壮大基地实力。

 

0o0Allow0o0Page0o0

对培育壮大西双版纳石斛产业的思考

 

杨 林 岩 进 张瑛华 龚识俨 王亚军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石斛人工种植是西双版纳州林下资源开发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经济价值极高的作物,培育壮大这一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西双版纳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发展生物产业的一个重点项目。经过近10年的发展,西双版纳石斛种植已初具规模,但要形成为支柱产业,还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加快石斛产业的培育壮大。

  关键词:培育;石斛产业;思考

 

        石斛人工种植是西双版纳州林下资源开发中的一个新兴产业。石斛的人工种植不仅有利于西双版纳州野生石斛资源的保护,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一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林下资源开发项目。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西双版纳州石斛人工种植已初具规模,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已开始显现,这一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加强物种保护的一项新举措。为进一步推进石斛人工种植的发展,全面推进和壮大林下资源开发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财政增收的新途径,本文对这一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西双版纳州石斛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石斛又名黄草,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附录Ⅱ的物种,是兰科常绿草本植物,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医用价值,在中国传统中医中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又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石斛不仅对咽喉、肠胃、心血管等疾病及抑制肿瘤均有显著疗效,而且在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延缓衰老等方面也有明显作用,因此许多具有影响的医学专著和药典中将它收入其中。石斛经深加工后可制成价值昂贵的脉络宁注射液、石斛月光丸等药品,也可制成石斛茶饮料和枫斗等高级保健品。目前,国内市场每年石斛原料需求高达100-200万吨,但每年国内各种植企业仅能提供8万吨,市场缺口很大,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的优势,石斛在西双版纳生长的历史悠久,品种齐全,药典上记载的5类石斛在西双版纳都有分布。作为经济价值极高的作物,培育壮大这一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西双版纳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发展生物产业的一个重点项目。州委州政府都十分重视这一产业的培育,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并由领导亲自挂钩指导,引进大型企业带动农户种植。目前石斛产业具体由州林业局产业办管理,发改委、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也同时对此产业进行相关管理。

        截止2009年,全州登记备案的石斛育苗和种植企业共有43家,种植面积达到1450多亩,其中:企业和个人自行种植1300亩,扶持种植254户,种植面积150亩。在勐养落户的上海增靓公司目前铁皮石斛种植面积为178亩,周边农户种植约为50亩。在勐海落户的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规划种植面积(包括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的面积)为4000亩,公司和农户各种植2000亩。这两家公司都在策划将其所在地打造为“中国石斛之乡”。

        1、石斛的品种、种植方法和价格。西双版纳州种植的石斛品种以药用型为主,主要有铁皮石斛、齿瓣石斛、兜唇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马鞭石斛等品种,各种石斛的药用价值各有偏向。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其它几类石斛为本地原生品种,适合在本地种植,技术要求较低,易存活。在种植方式上主要分为4种:仿野生贴石栽法,人工大棚栽培,梯形种植栽培和直接将石斛放置到树上进行仿原生种植。两家规模较大的铁皮石斛种植企业都采用了人工大棚栽培的技术。普文银海福林公司从事鼓锤石斛、兜唇石斛等品种的种植和种苗培育,主要采用梯形种植和放置到树上的仿原生种植。从不同品类价格来看,铁皮石斛价格最高,鲜条从每公斤300-900元不等,其他的几个品种价格在每公斤5-20元左右,各类石斛价格相差很大。

        2、石斛种苗生产供应情况。目前,西双版纳州有增靓公司、银海福林公司、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勐海金盛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西双版纳雅利南药有限责任公司、勐腊县林源石斛种植场、1+8石斛种植场和千松石斛种植场等8家企业从事种苗生产,年产石斛种苗近4000万丛,可满足1000亩石斛种植的需要。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光明食品集团计划在3-4年的时间里建成5000平方米组培室,可供4000-5000亩地的种苗需求。增靓公司将稳定组培室1300平方米,每年可供400亩地种苗需求。2009年,全州为了扶持石斛产业发展,给予扶持的种植户每丛苗0.5元补贴,百姓种植积极性较高,但今年这一项补助项目经费还未列入计划。

        3、石斛加工情况。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有5家石斛种植企业研发出石斛袋泡茶、石斛饮液、精品枫斗、石斛冲剂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显现了西双版纳州石斛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路子,将使西双版纳州石斛产业逐渐从原料生产型向产品生产型转变。例如光明集团公司计划在州内建设较大的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将对地方税收有较大贡献。普文的银海福林公司开发了石斛系列产品,并与餐饮行业合作,推出石斛菜品,促进石斛上餐桌。

        4、石斛种植发展的模式和成效。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西双版纳州石斛种植的模式分为四种:一是企业和个人自行投资种植;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即通过政府引进大型的企业,建立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由企业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户分散种植并由企业负责回收加工的种植模式;三是采取“专业合作社”的方式种植,即由多家种植农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内统一协调种植规模及销售价格、销售渠道的一种农户自发组织的石斛种植经营模式。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的石斛专业合作社,有40多家农户参加,发展得十分红火。

        2009年,全州生产石斛鲜草400吨,产值达6800万元,其效益已初步显现:一是有近1500人从事石斛的种植或管护,从而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二是由州农业局扶持种植的245户农户,每年每户可平均增加收入11000元;三是通过人工种植石斛,在满足了市场需要的同时减少了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利于促进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

        二、西双版纳州石斛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西双版纳州于2000年种植石斛,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总体上看,石斛种植前景较好,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近10年来,石斛产业发展缓慢,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种苗供应不足,制约了石斛产业的发展。目前,西双版纳州石斛种植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组培繁育、扦插、分兜。铁皮石斛是外来种苗,需采用人工组培繁育。因此,铁皮石斛组培育苗成本高,数量有限。落户勐海县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是目前州内最大的铁皮石斛组培育苗厂,今年育苗600万丛,也仅能满足该公司基地的用苗。如扩大种植面积,还需扩建组培苗厂。目前石斛扦插育苗(铁皮石斛不能扦插)技术不成熟,大田炼苗技术也不够成熟,成活率仅在80%左右,且石斛移栽后长势较慢。石斛分兜繁殖较好,生长较快,但一年也只能是一亩繁殖2亩左右,采收期也需要2年。因此,大规模种植石斛,在种苗供应和快速繁殖两个方面是最大的难题。

        2、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大规模发展的需要。西双版纳州发展石斛庭院化种植涉及两县一市,点多面广,有关部门和企业难以提供较好的管理和技术支持。石斛种植的环境因素及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铁皮石斛的要求极高。水分、光照、风力等是影响石斛种植的关键要素。目前,石斛种植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等模式。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无偿提供技术支持)等,与农户签订石斛种植和回收合同。农户利用零星地块、庭院等种植石斛。在种植过程中,有的种植户不按要求浇水,或多或少,导致石斛糟根或枯死;有的种植户不按要求选点、搭架、搭棚,石斛因光照不够或风力过大而影响生长;有的种植户不按时防虫打农药或图省钱乱用农药,导致石斛死亡。勐海镇一种植户因乱用农药,使已见收成的石斛全部死亡,损失较大。种植户的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石斛的生产发展。

        3、投资风险较大,导致石斛产业发展缓慢。石斛种植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市场风险大,企业和农户都不敢花更多的钱种植石斛。首先是种苗太贵,如铁皮石斛,种苗按每丛2元计算,一亩需8万元的苗钱,加上建大棚费用,共需投入13万元左右。其次是石斛种苗培育难,技术含量高。石斛生长缓慢,两年才可采收,每茬苗仅能采收3-5年,管理技术要求高。再次是石斛市场价格不稳定,或高或低,风险太大。以上因素影响了企业和农户种植石斛的积极性。虽然2009年州委、州政府积极扶持石斛产业,投入300万元种苗补助资金,但对企业和众多的种植户来说,资金投入还是太少。资金少,种植户多,对农户石斛种苗的补贴也难以兑现。由于投资风险大,导致石斛产业发展缓慢。

        4、产业链不长,对地方财政还没有贡献。石斛种植产业属于农产品系列,农业特产税实行全免。虽然落户的上海增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已具有较大规模,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建立深加工产业链,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路子还没有形成,还处于提供原料阶段,对地方财政没有贡献,仅是带动了周边的农户种植石斛,增加了农民创收的渠道。石斛不仅是一种药材,同时也是一种高级保健品,可以制成枫斗、饮料和保健茶等,其加工后的价格往往是原材料的5-10倍。1000克铁皮石斛鲜草目前现价可卖到900元,而加工好的1000克枫斗(铁皮石斛风干的茎)就可卖到2500元,价格相差很大。上海增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现有的石斛袋泡茶、石斛饮料、精品枫斗、石斛冲剂等产品都是在浙江、上海加工来的,属高档保健品,售价较高。由于缺乏加工企业,限制了石斛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不大。

        5、发展路子不畅,各方面的协作困难重重。西双版纳州石斛产业发展已10年,虽然州委、州政府大力支持,把石斛产业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来抓,并要求州、县(市)成立石斛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协作困难、前进道路不畅的问题:一是在培育重大新兴产业中,各部门还未形成合力。在发展石斛产业上,存在资金投入分散,部门管理服务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二是公司与农户还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种苗供应、技术支持、鲜草收购等方面不够规范。目前农户不相信企业,只要公司的种苗、技术指导,不与公司签订石斛种植和回收合同或不履行石斛种植和回收合同,使公司难以管理,无法回收石斛原料。一些农户把石斛鲜草卖给外来收购商而不卖给公司,主要是不想交种苗费,想卖更好的价钱。由于种苗、鲜草价格是企业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所以农户对企业没有信任感。又因农户是先赊苗,有收成后再交种苗钱,故农户没有风险意识,在种植、管理、卖鲜草等方面随意性大,没有约束力,只能由企业独自承担风险。三是培育重大新兴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力量支持不够。西双版纳州人工种植石斛的历史不长,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石斛的种类、功用、种植管理技术、加工、市场走向等了解太少。多数人认为种植石斛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市场前景不明朗,不敢投资种植。当地银行也怕担风险,不敢贷款给企业,致使企业难以扩大种植规模。

        三、培育壮大西双版纳石斛产业的对策

        针对当前石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使西双版纳州石斛种植实现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方入手,解决好种源问题。石斛种苗的不足以及种苗的质量是发展石斛产业的一个瓶颈。如落户勐海县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铁皮石斛组培苗厂,今年内育苗600万丛,仅能满足150亩的种植面积,若按此规模,其1000亩基地须7年才能种植完,且面临前面所种植的苗须更新的问题,就更不用说扶持农户了。因此应多方入手,解决好种源问题。一是依靠本地区种植石斛的龙头企业,通过共同入资扩大组培室和炼苗室,并引进好的种苗,聘请资深专家研发,以产出优质种苗。二是引进其他石斛组培基地质量稳定、不变异、价格合理的种苗,解决种苗供应不足的问题。三是政府和企业携手合作,建设有规模的种苗组培基地,既解决西双版纳种苗不足问题,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种苗。按照分区域、分品种的原则,政府重点扶持种苗供应的龙头企业:景洪市增靓公司负责景洪市辖区试点村寨铁皮石斛的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和全州石斛种植“基质”的供应;勐海县红土生源公司和光明食品集团负责勐海县辖区内铁皮石斛的种苗供应和技术指导;景洪市银海福林公司负责全州兜唇石斛的种苗供应和技术指导。

        2、加强科学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石斛种植投入大,其种植的环境因素及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科学、规范的管理至关重要。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牵头,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作为石斛人工种植的科技支撑单位,全面负责全州所有石斛种植户的培训工作,可由西双版纳州药物研究所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组,把石斛种植龙头企业和各乡镇涉及该项目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深入两县一市项目建设村寨开展石斛人工种植知识讲座和培训,并全程负责田间管理的指导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当务之急是对现在已种植石斛的农户进行管理培训,巩固已种植的面积,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善导致所种植石斛死亡情况。同时,也要组织自愿种植石斛的农户参加培训,依照龙头企业拟出的种植技术流程,使农户掌握石斛种植的科学规律、管理技术,为下一步发展石斛产业打下基础。其次,龙头企业和涉及石斛种植项目的各乡镇要尽快建立科学管理、信息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保障体系,以便更好地直接服务农户,指导农户。

        3、因地制宜,不断扩大农户种植规模。以“公司+农户”为依托,遵循农户自愿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补助种苗的办法,积极发展铁皮石斛和兜唇石斛的庭院化人工种植。通过几年的试验,农户庭院化种植较好的品种是兜唇石斛,兜唇石斛为西双版纳州乡土品种,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同时该品种的石斛种植技术较为简单,易于管理,并具有产量高和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农户种植规模的扩大可以兜唇石斛为主。同时,由于铁皮石斛经济价值较高,也是农户追求的品种之一,有能力的农户可种植一定面积的铁皮石斛。

        4、多元融资,合理计划,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石斛种植投入较大,农户无力大规模投入,政府的专项扶持补助资金也有限,而金融部门对此项目亦不十分关注,只给予小额贷款,有资金的投资者亦在观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政府专项扶持补助资金要有计划投入,确保在计划内种植的农户都得到补贴,兑现承诺。第二,政府专项扶持补助资金要用在自愿出资种植石斛的农户身上,使这部分有限资金能够发挥“造血”功能,而不是纯补助以致发生部分农户不用心管理导致资金“流失”的情况。第三,要协调好金融部门就石斛种植项目对农户发放贷款的各项事宜。解决农户有积极性而无资金种植的问题。第四,鼓励投资者投资石斛种植项目,在政策、种源、技术管理、土地等各方面给予便通,使投资者有信心投资。同时政府专项扶持补助资金应集中使用,主要在于整村推进,利于指导、管理,取得实效。

        5、打造产业链条,走产业化道路。在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气候滋养下,石斛生长迅速且病害较少,具有较好的生长空间。以入驻景洪市勐养镇的上海增靓生物公司在勐养种植和在上海种植的比较数字看,勐养种植的铁皮石斛比上海种植的铁皮石斛生长速度快一倍以上,勐养的亩产量比上海的亩产量要高出200-300公斤。由此可知,在西双版纳种植石斛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要使这种优势保持下去,给农户和企业、财政带来收益,打造石斛产业链条,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刻不容缓。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农户规模发展,为产品投产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同时,要为企业各种产品加工厂落户西双版纳营造好内外、软硬环境。在政策、资金、土地、服务等各方面予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第二,要充分做好石斛产业的内外宣传工作。利用西双版纳这个闻名品牌,突出石斛绿色、生态的特点,使石斛产业在西双版纳“独秀”的观点深入人心。第三,要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特有的政策优势,为落户企业生产产品的认证、种植石斛的有机认证,争得先机,促进发展。

        6、加强指导,合力协作,推进石斛产业发展。石斛产业是西双版纳“党政 ‘一把手’科技工程”项目。州、县(市)成立了石斛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指导,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扎实推进石斛产业发展。一是要做好产业规划,按规划统筹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全州石斛种植实施方案、负责宣传和发动群众、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联动和项目的监督实施、负责资金的下拨和检查验收工作。各县(市)相应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确保专人管理,责任到位,任务落实。二是注重石斛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并及时与企业、农户互通。三是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各部门要在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下,着眼长远大局、主动谋划、高效协作、热情服务,为发展石斛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四是协调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互利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西双版纳具有种植石斛的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如果我们选准好的石斛种苗,加强种植培训管理、提升技术、降低成本、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建好产业链,建构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石斛产业将会成为西双版纳调整产业结构中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0o0Allow0o0Page0o0

加快西双版纳傣医药发展的思考

 

张 婧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傣族传统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西双版纳是傣医药的故乡,加快西双版纳傣医药的发展,可以造福傣乡百姓,服务边疆各族人民。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医药的认识,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傣医药;发展

 

        傣族传统医药是傣族贝叶文化和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四大民族(藏、维、蒙、傣)医药之一,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如何加快西双版纳傣医药发展,壮大傣医药市场,让傣医药能够造福傣乡百姓,服务边疆各族人民,将这一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亟待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笔者结合我州实际,在认识西双版纳傣医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州傣医药发展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对西双版纳傣医药的认识

        西双版纳是傣医药的故乡,傣家人发现和应用草药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傣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索到了利用西双版纳草药治疗骨折、风湿、痢疾、腹泻等疾病的特效药方,并积累和总结出丰富的傣医药理论、防病治病的经验、方法及方药,使傣医药独具傣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傣族传统医药早在1983年就被列为中国四大民族(藏、维、蒙、傣)医药之一。它是傣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傣族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傣族贝叶文化和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以纯天然药物为资源,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方药的一门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

        傣药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我省的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及金沙江、红河沿岸的38个县(市)。西双版纳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药物王国”。据统计,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材14种,植物药材分属189种;名贵、珍稀药材17种,民族药材800余种,民间傣药材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常用植物药1858种。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思潮的兴起,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又重新受到重视与青睐。在国内外,傣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正成为新药研发的一条线索,为寻求用于治疗肿瘤、肝炎、艾滋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西双版纳傣族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各种药用植物的挖掘利用。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傣医药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傣族人民的繁衍、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加快西双版纳傣医药发展的思考

        目前,西双版纳州傣医药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傣医高水平临床医生缺乏,没有专门培养傣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药物开发水平还不够高,大多数傣药产品仍然停留在医院制剂的水平上,获准上市的药品屈指可数,很多傣药还是原生态等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积极推进傣医药的发展。

        1、加强傣医院建设,加快傣药产业化发展。西双版纳州傣医院是傣医开展临床工作与交流的平台,又是我国唯一一所专职傣药研究机构,加强傣医院建设上水平,能为傣医的培养和加快傣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加强领导,加快立法,充分认识傣医傣药作为民族医药之一和我州特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西双版纳州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增加投入,通过报刊、宣传栏等各种有效媒介积极宣传傣药,精心打造傣医特色专科门诊,尽快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傣医傣药科研教育及医院建设;三要加大力度整合制药行业,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傣医药服务领域,加快傣药产业发展步伐。同时,产业化发展不能仅停留在依靠政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上,需要系统性地提高和促进,应从解决资源、基础研究、制剂生产工艺、处方功效主治等问题上下功夫,优化产业结构。

        2、拓展合作领域,建立交流平台。随着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的深入,进一步加强傣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加快发展壮大傣药产业,创出优势品牌,使西双版纳州傣医药走出云南,进军国内市场,面向东南亚、南亚,拓展国际市场,建立傣医药科研交流平台,促进傣医药生产发展与国际国内接轨,以及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的和谐发展。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研发傣药新药的前景广阔。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外来人才参与到我州傣医药研发和傣医院建设中来,加快傣医药合作交流研究步伐,从而推动傣药向国际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傣医药知名度。一是完善傣医院医疗队伍建设,加大对傣医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尤其加速对傣医重点专科建设人才的培养,实现傣医院新、老医疗队伍之间的衔接。精心培养一批致力于傣医药发展的有识之士,建立起符合本院实际的人才平台,从而在傣医专业人才培养上占据优势,提高傣医知名度,对改善我州傣医药科研环境与医疗事业发展大有裨益。二是引进新工艺、设备和技术,把傣药传统优势与现代新科技、新方法、生产工艺相结合,提高傣药研制、开发、生产的整体水平以及傣成药科技含量、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尊重传统基础上充分体现傣药文化精髓,使傣药与中、西药同步发展,增强傣药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傣药知名度。

        4、宣传民间傣医,弘扬医药事业。由于傣医药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验方、秘方流传在民间,并代代相传。这些世居傣族民间的傣医(傣族称之为“摩雅”),凭借着其家族的医学渊源与传承及其一生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医技医术,是傣医药学传承和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深受当地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爱戴,有的民间老傣医甚至吸引了东南亚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因此,应大力挖掘、宣传、保护和尊重他们,从思想上引导、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行医授业,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给他们提供宽松优惠的物质条件,聘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坐诊,为广大患者服务,为弘扬傣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加强古籍保存,重视科研工作。傣医药古籍是研究傣医药的基础和根本,傣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保存好傣医药文献古籍,不仅可供后世医务工作者参考实用,而且也是研究傣族历史文化和古代医疗技术的重要资源。要继续收集挖掘散落民间或流落国外的部分傣医药手稿、古籍,加紧对傣药名医验方、秘方的收集、辑佚,用现代医学科技方法加以整理研究,译成汉文,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发扬。进一步筛选傣医药单验秘方和传统疗法,更好为傣医临床工作和傣药研发服务。傣医药科研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任务,是傣医临床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建立科研长效机制,做好重视傣医药科研的工作。

        6、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建设傣药种植基地。西双版纳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药物王国”。加强对西双版纳生态资源保护就等于为傣医药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药源基地及药材生长环境。药材来源问题的解决与傣药现代化研究相辅相成,没有充足的药源供应,就无法加紧研发药准字品种。傣药的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来源于鲜活植物,目前,傣药的原材料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因此,要充分有效发挥傣药的价值,就很有必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傣药种植基地,以保证药源的正常供给。此外,种植养殖傣药,便于对天然药产品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

        从远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到现代中医悬壶济世,中国传统医学一路走来,无从间断,在我国绵延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至今仍受广大患者偏爱。傣族传统医药学犹如我国民族医药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以其悠久的历史、民族的特色为傣家人的繁衍发展及西双版纳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速,傣医药作为我国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相信它在我国民族医药发展中的贡献及其科研成果将继续惠及人民、造福百姓、流传后世。

 

0o0Allow0o0Page0o0

做大做强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产业的思考

 

刘 涛 刘海燕 罗云丽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增加农民收入,应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西双版纳自然条件优越,全年可种植糯玉米的优势能确保稳定的市场供应;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可开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提高糯玉米档次。因此,做大、做强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产业,有利于传统农产品向优势农产品的转换,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亮点。

  关键词:做大做强;糯玉米产业;对策  

 

        糯玉米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殊用途、营养特点、保健功能等优势现已引起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们膳食健康意识增强,除用于医药、化妆品、工业、畜牧业外,糯玉米及其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将飞速发展。西双版纳糯玉米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是我国糯玉米起源地之一。糯玉米由于具有果穗小、粘软清香、皮薄无渣、适口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栽培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使得广大农民广泛种植。

        一、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势,西双版纳糯玉米种植比普通玉米投资少、生育期短,冬季全生育期95天左右,夏季全生育期在75天左右,一年可种植3-4季。当地的种植方式为起垄盖膜双行条栽,由农户在自家的田地中种植。

        (一)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种植区域情况

        西双版纳糯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城郊、勐海县的7个乡镇、勐腊县勐腊镇种植。据不完全统计,全州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7500吨。

        1、景洪以嘎洒机场周边种植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坝区的几个村委会,农户种植经验丰富,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种植面积在4000亩左右。嘎洒机场周边村寨周年种植糯玉米一年四熟,一年四季都可播种收获,种植一熟产量在600公斤左右,一年四熟可产鲜玉米2400公斤。每公斤鲜玉米销售价2.5元,每亩产值达6000元,净利润在4000元以上。其他乡镇糯玉米一般一年只种一季或两季,产量也更低一些,亩产量一般只有400-500公斤。

        勐龙、勐罕、勐养、景讷等乡镇种植糯玉米面积约2000亩。机场周边种植糯玉米的农户记录了销售的情况,统计的结果是基本能保证每天都有鲜食糯玉米销售,而其他乡镇的糯玉米种植生产则较为随意,主要销售时间为傣历年和春节。

        2、勐海糯玉米以种植本地品种为主,有大黄糯、小黄糯、四棱糯、小花糯、小白糯、紫糯、黑糯7个品种。全县每年春种植面积约5500亩,产量2750吨。全县小春时以种植花糯、黄糯为主,1月份播种,5月份收获,面积1000亩,产量在500吨左右。大春时糯玉米种植时间为4-5月份,收获时间在8-10月份,大春糯玉米种植面积约4000亩,8月份产量约700吨,9月份产量约800吨,10月份产量约600吨。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勐海、勐遮、勐宋、格朗和、布朗山、西定等乡镇。

        3、勐腊县糯玉米种植以勐腊镇为主,其他乡镇零星种植,总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产量1000吨。种植时间随意性大,收获时间以傣历年为主。

        (二)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销售情况

        糯玉米销售主要为农户、小商贩自行销售。近几年来,已有五至六家个体户开始在本地收购新鲜糯玉米加工销售。

        1、农户商贩个体销售。主要为农户、小商贩自行销售,有些采鲜销售,有些煮熟后在机场、农贸市场、车站、路边销售。近几年来,已有五至六家个体户开始在本地收购新鲜糯玉米加工销售,产品既有鲜果穗,也有煮熟后真空包装,产品已远销昆明、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但这些个体商户销售量均比较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产品供应也时有时无,没有稳定的种植生产基地。

        2、食品加工厂规模销售。光明食品集团积极参与西双版纳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合作开发,支持和帮助西双版纳的产业调整和提升。光明食品集团在西双版纳已经建立糯玉米种植基地,为西双版纳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惠食品厂经过多年的市场调查后,先后与勐海县勐混镇和勐阿镇的农户签订合同,建设了200多亩的糯玉米科学种植基地,仅2009年7月份就销售了5吨精包装糯玉米。

        (三)玉米育种基地在西双版纳成立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云南西双版纳基地、农业部西南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西双版纳试验站在景洪市嘎洒镇曼达村委会挂牌成立,总面积73.7亩,总投资260万元,为南繁加代和新品种培育的需要打下了基础。

        二、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糯玉米在西双版纳广泛种植,但同时也存在种植粗放、品种混杂、品质下降等问题。

        (一)糯玉米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大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宜。发展农村规模化经营,实质上是改变农村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加快土地的流转达到相对集中,优化土地、劳动、资金的组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既可以使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又可提高土地效率。西双版纳农户在种植糯玉米方面,主要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土地分散在农民手中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糯玉米的大规模种植,为农业现代化和高效化的发展带来瓶颈。比如嘎洒镇曼凹村民小组共84户,386人,人均占地0.7亩,户均最多用地3-4亩。

        (二)糯玉米品种混杂,质量下降

        目前,种植户发展糯玉米种植分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农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种植户自己投资种植,然后由农业技术部门帮助联系销售渠道;另一种是由经销商提供种子、肥料等前期投资,种植户采收后价格随市场行情浮动,扣除垫付的成本后,优先卖给经销商。西双版纳糯玉米的种植模式主要是采用经销商前期投资的模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杂交糯玉米个头大、口感差的问题,最主要就是由于大多数批发商只是以重量为单位就把糯玉米投向市场,导致糯玉米质量口感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目前,景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一直在致力于本地糯玉米品种的选育,但由于没有效益,加上资金短缺,所以暂时还没有能力大规模推广。

        (三)缺乏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目前,西双版纳州糯玉米产业发展缺少较大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除了光明集团有部分投资外,没有其他的企业进驻,龙头企业覆盖面不够大,大部分糯玉米产销还处于小生产状态,大部分农民仍是分散经营,产品的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拉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由于缺乏龙头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糯玉米加工水平不高,包装过于粗糙、产品上不了档次。

        (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糯玉米产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西双版纳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且糯玉米产业又处于成长期,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产业在一些特殊岗位(如育种科研人员)不能适时吸纳到所需人才,使产业推进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另外,糯玉米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当日采摘的糯玉米如在当天没有食用,隔日其品质就严重下降,具体表现为鲜味、甜味、颜色、口感都不如当天采摘的),而由于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在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上进展缓慢,致使无法更好打开广阔的市场。

        三、做大做强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产业的思考

        要做大做强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产业,笔者认为应当从高度重视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建立良种供应基地、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等方面来加强糯玉米产业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糯玉米产业的发展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应高度重视糯玉米产业的发展,把扶持糯玉米产业的发展纳入主要议事日程。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依托区位优势,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突出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从政策、信贷等方面予以扶持;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建立健全领导工作责任制,制定奖惩,同时要大力宣传和引导群众积聚资金,主动投入到糯玉米产业发展当中;要及时制订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糯玉米产业发展。

        (二)加大对地方糯玉米品种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地方糯玉米品种进行收集保护、筛选、提纯复壮、改良工作,是做大做强糯玉米产业的基础。要筛选出具有原始特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品质的糯玉米品种并进行扩繁;要采用隔离保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适时收获等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糯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资源和市场这两个基点出发,按比较优势布局,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进当地糯玉米“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要建立原料生产科技支撑体系,为原料生产保驾护航,同时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应当在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分别建立长期、稳定的优质糯玉米良种隔离保种区及扩繁基地,确保良种周年供给和用种安全。按“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整体推进,在全州两县一市城郊结合部、旅游景区进行糯玉米示范种植,促进规模化发展。

        (三)加大引进龙头企业力度,延伸糯玉米产业加工链条

        西双版纳州党委、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力度来培育、发展、壮大糯玉米产业。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把握能力和辐射带动示范能力。糯玉米良种基地的建设、糯玉米的市场流通等等都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参与和带动,通过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糯玉米的产品附加值,进而调动农民种植糯玉米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加工、流通形成良性循环,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研发糯玉米保鲜技术上,重点应放在无毒处理和生物方法研究上,尽量减少防腐剂和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朝着安全卫生、食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优质品牌。政府投入的重点应转移到生产加工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上。

        (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和信息优势,提高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除实现西双版纳特色糯玉米的提质增效外,更要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要继续扩大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组织科技攻关,引进国内国际糯玉米加工业生产、加工领域的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五)加快发展各种农村合作化组织发展规模化经营

        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和功能,把零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只有成片成规模的统一生产种植才能保证为加工业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才能吸引加工企业投入规模生产;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为农民提供优质种子资源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支持;要搭建产品供需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州内外的市场供求信息;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使规模化经营有稳定的组织保障和形式保障。发展规模化经营,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形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模式。

 

0o0Allow0o0Page0o0

西双版纳州边民通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胡小月 魏学红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西双版纳州边民通婚源远流长,并呈现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多数属于非法婚姻(事实婚姻)、非法入境、非法居留。外方配偶没有中国国籍和中国户籍,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人身安全、医疗、就业也不能保证。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边民通婚 ;非法婚姻;对策

 

        西双版纳州由于地缘条件的原因,造成许多民族跨境而居。由于民族传统习惯不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因素,边境一带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与毗邻国边民世代都有相互通婚的习俗,边民通婚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双版纳州边民与境外边民通婚人数逐年增多,但因毗邻国涉外婚姻法律政策上的一些差异及随意性,以及边民依法登记结婚生育意识淡薄,造成了非法婚姻大量存在。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出入境管理秩序,而且也带来了无法落户、妨碍计划生育、子女入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经济建设、社会和谐、边境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在对非法婚姻问题的治理上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使边民通婚朝着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西双版纳州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一、西双版纳州边民通婚的现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土地面积有1.9万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全州国境线长966.29公里,有13个边境乡镇,49个边境村委会,432个村小组。

        根据2008年8月三县市及磨憨管委会开展边民通婚生育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州共有1495对边民通婚(其中:中老边民通婚706对,中缅边民通婚789对),家庭人口为7633人,其中有1942人已加入中国国籍,占家庭人口的25.4%。婚姻状况:初婚有1208对,占边民通婚对数的80.8%;再婚有287对,占19.2%。已登记领取结婚证251对,占边民通婚对数的16.7%;未领取结婚证1244对,占83.3%,非法婚姻现象十分突出。结婚年龄段:18-21岁378人,占边民通婚对数的25.3%;22-30岁697人,占46.6%;31-40岁287人,占19.2%;41岁以上133人,占8.9%。边民通婚生育子女总数为1883人(其中:男孩926人,女孩957人)。生育孩次:一孩1160人,占总生育孩次的61.6%;二孩556人,占29.5%;三孩95人,占5.1%;四孩(违法多生育)11人,占5.8%。

        二、西双版纳州边民通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产生婚姻关系自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州边民与境外边民通婚呈现出“四多”的特点,即:一是边民通婚逐年增多。特别是边境乡镇与境外边民通婚增长幅度最大。如:勐腊县的尚勇镇2000年以前通婚的只有49对;2000年以后通婚的有164对。二是外国女性公民嫁入我国境内居多,呈“外女中男”式。三是非法婚姻多,边民通婚多为事实婚姻。四是外方配偶文盲人数增多。由于这“四多”的存在,带来了“四难”问题:

        1、户籍登记难。由于办理落户手续过程繁杂,而边民因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经济能力等诸多原因,即便依法进行了登记,外国一方还是难以落户,通婚的境外边民绝大多数都没有落户。

        2、落实政策难。由于中国农村主要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经济,而嫁入中国边境的妇女没有中国国籍和户籍,所以无权分田地,也就无法融入当地的集体经济从事生产劳动,也难以参加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不到基本医疗服务。景洪市规定:边民通婚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只要村委会出具证明其长期在我国居住的,均可按照景洪市农村户籍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勐海、勐腊县均无类似规定。其生育的子女多为违法生育(非婚生育和无证生育),不能落户,致使在田地分配、农村医疗互助、计划生育“奖优免补”、入学、就业等许多优惠政策上不能享受。同时还要承担计生罚款,其贫困程度进一步加剧。

        3、社会管理难。一是边境规范化管理难。边民通婚家庭经常频繁出入境外,且不办任何手续,逃避我边防机关管理,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引发大量从事偷窃、诈骗、人口拐卖、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如:勐龙镇坝卡村委会批沙村距缅甸较近,边民通婚较为突出,境外边民常利用走亲戚的机会,从缅甸带鸦片到中国,零散卖给该村村民吸食。该村吸食鸦片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24岁,均吸食鸦片1年以上,时间最长的达21年。为了吸食鸦片,部分村民甚至出卖家中的胶林等生产资料来维持生活。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涉及外交方面的问题,给边境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二是计划生育和户籍管理难。通婚中的早婚现象严重,超生突出。截至2008年9月,勐腊县发现早婚14对,生育两个孩子的303人,生育3个孩子的41人,这给计划生育和户籍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4、家庭稳定难。边民通婚的家庭大多数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外方女性起初是抱着美好的希望过来的,通婚并有了孩子后,由于没有中国国籍和户籍,生产生活限制很多,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导致家庭经济功能衰弱,见生活不如意,最后一走了之,留下不少破碎的家庭,也给孩子的成长蒙上阴影。

        造成“四多”和“四难”的原因:

        第一,边民通婚逐年增多的原因。一是交通便捷。中老、中缅山水相连,各少数民族世代跨境而居,两国之间交通便捷(仅景洪市境内就有13条车道和23条便道可直接通往缅甸),民族语言相同,习俗相似,交往密切,世代通婚,友好相处。二是性别比例失调。边境地区农村历史上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农村女青年外出到内地打工或经商,不愿返回农村生活,致使本地的适龄男女比例失调,州内部分男青年只能到与之毗邻的国家寻找结婚对象。三是生活环境安定有序。近几年来,我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民营橡胶、茶叶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边境一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使邻国边民有认同感和归宿感,因而嫁入我州边境地区。

        第二,非法婚姻多的原因。一是民族传统习惯使然。现代法制的建立和完善,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摆顿酒席就是夫妻的民间通婚形式在中老、缅边境持续了20多年,已经形成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二是相关政策的限制。按照1995年2月17日民政部第一号令发布《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毗邻国边民的婚姻登记,只须持相关证明,双方自愿到县市民政部门办理即可。然而毗邻国出具婚姻状况证明时,收取费用较高(600-2000元/人),致使当事人经济上难以承受。此外,还有部分毗邻国边民由于长期在中国居住,原国家户籍管理部门已将其人口信息删除。近几年来,缅甸南板地区为控制缅方边民与中国边民通婚,已不再配合出具缅方应提供的婚姻状况证明和同意与中国边民结婚的证明。以上诸多原因使许多边民通婚的夫妻办不到结婚证,夫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法律知识有限,法律意识淡薄。有些边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的边境山区,很少走出来,所以这些跨国婚姻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法律手续不完善会有多大危害。他们甚至认为办不办结婚登记、加不加入中国国籍都区别不大。有些不知道婚姻登记和入籍手续到底该如何办理。这些婚姻由于涉及到跨国因素,手续特别复杂,就连有些专业人士都未必能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更不必说身处偏远边境山区不认识几个字的边民。没有结婚证而以夫妻名义与我国边民共同生活的外方边民,均属于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结婚的“三非”人员。根据国家规定,“三非”人员一经发现都要遣送回本国,许多村民由于法律意识不强,认为将其媳妇遣返回国就是拆散他们的家庭,使他们妻离子散,抵触情绪较大,引发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三,违法生育突出的原因。一是一些边民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因其家境不好、生活困难,认为娶老挝、缅甸媳妇可以躲避计划生育,这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更不愿意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是非法结婚的家庭没有《准生证》。其子女就只能按照非婚生育来处理,让他们交纳社会抚养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有83.3%的边民通婚家庭没有办理《结婚证》,根据《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省人口计生委《关于我省公民与相邻国家边民通婚生育使用政策问题的通知》(云计生发〔2003〕54号)规定:办理《生育证》须由夫妻双方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出具具有法律效率的婚姻证明和生育情况证明,由我省一方按照其户口所在地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生育手续。由于边民通婚境外一方很难向我国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婚姻和生育证明,致使边民无法办理《生育证》,直接造成边民通婚违法生育情况突出。三是境外不实行计划生育。境外公民没有计划生育的意识,导致边民通婚夫妻双方在境外生育多孩后带回我国抚养的行为较普遍,个别恶意到境外超生的行为时有发生,这给我州对边境地区计划生育管理造成困难,给边境地区我国公民实行计划生育造成不良影响。

        三、规范边民通婚的对策思考

        为妥善解决好上述问题和困难,结合我州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边民法律意识。目前,边民通婚中出现系列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边民不懂法律,他们还沉浸在祖祖辈辈的传统结婚模式当中,不知道有些什么相关的法律。因此,边境地区的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门有必要开展专门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婚姻法》和《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农村的广泛宣传,强化边民办理《结婚证》和《生育证》的意识,提高办证率;促进村民自治建设,制定管理有效的村规民约,督促通婚边民积极到户籍国办理相关的婚姻和生育证明。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确保边民合法的婚姻权益。建议通过正式途径与老挝、缅甸等国协商,明确边民婚姻管理中中国、缅甸、老挝相关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积极为通婚边民办理相关法律手续,为通婚边民的婚姻登记提供便捷的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制定出台地方性边民通婚条例,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便尽快改变双方边民通婚无法律保障的现状。

        3、对已经存在的“事实中国公民”要制定补救办法和措施,让其身份合法化。目前的入籍只在《国籍法》里有简单的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不明确,实践操作性不强。外方通婚边民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往往不能提交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所以政府应该简化入籍程序,明确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和程序,并适当考虑向边民跨国婚姻情况给予倾斜以让外方通婚边民能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办理入籍。边境地区一般较偏远,甚至公路都不通,而且边民经济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便民措施。比如,让乡镇民政所履行婚姻登记的代受理职责,让乡镇派出所履行临时居留申请、永久居留申请和入籍申请的代受理职责;或者是婚姻登记、临时居留申请、永久居留申请和入籍申请的法定受理机关安排定时下乡、流动执法。

        4、建立官方跨国婚姻介绍管理机构,加强对边民通婚的监管。与老挝、缅甸等国进行定期的关于人口引进的官方座谈会,对妇女嫁入中国相关问题进行交流。鼓励青壮年妇女嫁入中国,解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同时加强对中老、中缅等国之间的婚姻介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私人婚姻介绍机构,提高婚姻介绍机构的法律意识。

        5、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明确公安、人口计生、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信息互通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边民通婚,已违法生育的家庭,依照《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后,给予落户;明确对边民通婚或长期居住在我国境内,但存在违法生育行为且不执行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家庭,在完善生育手续和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前,不给予享受相关惠民政策,避免边民通婚后大量违法生育现象的发生。

 

0o0Allow0o0Page0o0

试析领导干部成长规律

 

段丽萍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并作出了具体部署。结合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实际,掌握干部成长规律,可以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提供策略指导。

  关键词:领导干部;成长规律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并作出了具体部署。结合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实际,掌握干部成长规律,可以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提供策略指导。新时期领导干部成长规律,就是影响新时期领导干部成长的各种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及其所产生的成长轨迹。笔者以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成长有以下几个基本规律值得高度重视。

        一、领导干部成长的内在规律

        领导干部的成长,根本取决于干部自身的内在因素,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对党政领导干部成长起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发展轨迹,起规律性作用的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成长与成事统一起来是领导干部成长的认知定位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党的事业发展决定领导干部的成长方向。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的事业发展确定目标,坚持把组织需要、人民期待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做事与做“官”统一起来,把时代需要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一个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符合时代进程、区域发展要求、工作岗位需要,就能够健康成长。绝大多数优秀领导干部都有过不同部门、多个岗位的经历,他们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岗位的需要来调整自己、定位自身的发展。在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干部成长的动力所在。干部成就事业,事业造就干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开拓创新,把成长与成事有机结合起来。 

        领导干部成长的强大动力源自远大的理想。领导干部只有立志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才能干大事、创大业,满足于个人安乐,是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的。任何人的成长都很难一帆风顺,认准了目标,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有一股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立足岗位,无论什么岗位,不管什么工作,都是领导干部施展才华的舞台,优秀的领导干部大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实现个人进步的。只有把工作作为事业、把事业作为追求,个人成长才能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与时俱进地提升个人素质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内在动力

        个人素质不仅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石。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理论修养、正确的成就动机、执著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合理的知识结构、杰出的领导才能、顽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和善于创新、自省自警自律等。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方法、途径很多,除了组织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之外,关键是靠自身的努力,而加强学习是培养和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结合当前实际,应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思想品德和作风良好。就是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忠诚坚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认真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所制订的各项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具有高尚的良好品德与情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二是文化专业知识丰富。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修养,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注重学习创新,积极求知进取,既要学历层次高,更要知识渊博扎实。要具有领导科学(科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三是领导能力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是一个保持党的先进性,懂得运用政治、道德、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比较强的领导者。在计划决策能力方面,要善于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本单位(部门)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和办法等,主要体现在观察敏锐,思考周密,想像和独创丰富,意志坚强和行为果断。

        四是能抵御诱惑风险。在和平年代,领导干部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利益诱惑,来自贪图享乐,权力越大,考验越多。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加强修养,洁身自好,严以律己,才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要做到科学行使权力。树立法治意识,提高责任意识,要强化宗旨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心为民想;要正确看待利益。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对职务升迁不跑不要,面对个人荣誉不争不抢;要择善交友。领导干部要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这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

        3、积极投身实践锻炼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经路径

        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既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也是干部成长最广阔的道路。据某市有关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入党时间、任职时间都比较长,绝大多数是经过了多年多个领导岗位的长期锻炼而循序渐进地成长起来的,这其中基层锻炼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任县处级职务前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占92.6%。

        实践也并非一条直线、一条坦途,是成功与挫折相交替的曲折发展过程,领导干部的成长也是如此,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困难和挫折往往更能锻造一个人的坚强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更能提高一个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逆境也是有利于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顺境更重要。被调查的领导干部中有76.2%的人认为逆境对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很有利”。

        4、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多层次的发展过程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经轨迹

        一定的经历、阅历和发展过程,对领导干部的成长、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比较优秀的领导干部和一般、较差的领导干部在发展过程上的主要区别有两方面:一是领导工作阅历的区别。总的来看,比较优秀的干部工作阅历特别是领导工作阅历比较丰富。经过多岗位的锻炼,干部工作阅历特别是领导工作阅历比较丰富,能为其全面工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成长、发展过程的区别。比较优秀的干部,成长过程大多是按台阶拾级而上,有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优秀领导干部才能的增长,既有岗位的扩展,又有层次的提高。岗位的扩展表现为多方位交流,其实是能力的横向扩展;层次的提高表现为上台阶,没有必要的职务台阶,就没有经验的积累、才能的提高。坚持推行干部多岗位、多职位的交流,使优秀干部沿台阶拾级而上,是优秀干部成长过程在使用机制上的保证。

        二、领导干部成长的外在规律

        优秀的领导干部随时代需要而产生,又按时代需要而成长;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背景对领导干部的成长和素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种外部因素对领导干部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时代需要对领导干部成长具有导向性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这对领导干部的成长有不同的需求,而这种时代需求对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干部的成长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优秀领导干部随时代需要而产生,又按时代需要而成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时代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来完成。党的政策从宏观上充分体现和把握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时代的需要,把志向和事业建筑在时代需要的基础上,把个人奋斗的坐标确定在时代的要求上,顺应时代潮流而奋斗,这对领导干部的成长至关重要。

        2、社会文化环境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土壤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其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土壤,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领导干部就是无根之木。领导干部成长的社会土壤主要包括独特的时代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学校教育、民主的政治环境、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康的社会舆论等,这对领导干部成长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领导干部成长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中,“团结、协调、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选择率为82.6%,排在首位,说明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领导干部能否干事干成事的重要因素,能够干事创业又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基石;“和谐的家庭生活”选择率为63.1%,位居第二,95.9%的领导干部认为“很重要”或“重要”,说明了家庭状况对领导干部的成长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后盾。“深厚的地域文化”选择率较少,只有37.6%,说明现代社会是开放的、流动性强的社会,传统的地域观念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领导干部的异地交流已成普遍,它已不再是领导干部成长中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逆境锻炼人,逆境更能造就人。“逆境出人才”,这样的事实已被历史和现实中的许许多多的人所验证。领导干部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充满了挑战性,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创新,因此在顺境中工作容易停滞不前,在以往的成绩上沾沾自喜、吃老本。在逆境中才会发现问题,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进行工作。现有“蘑菇定理”的说法,指的是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象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是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当然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蘑菇萌发的这个过程,但萌发的时间过长,就会被人认为是无能者或庸庸碌碌之辈,可能置于“冷宫”。笔者以为,青年干部在经历“蘑菇定理”困境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合理定位找准目标;勤于系统学习,积蓄能量充实自我;慎于表现自己,破解难题发展自己。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在破解“蘑菇定理”的困境中磨练成长。

        3、科学的选拔竞争机制是领导干部成长的组织保障

        领导干部的成长是依据一定规则和机制竞争择优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是领导干部成长的“硬环境”。用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干部的成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体制庞大、关系复杂的国家,不能寄希望于少数伯乐来识别和选拔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必须通过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依法选人,只有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干部路线,才能形成公正公平、民主和谐的组织环境。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完善是干部成长的制度保障。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机制能够把优秀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能力和特长,让其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据某市有关调查数据显示,88.6%的人认为自己成为县处级领导干部得益于组织培养和选择任用。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现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组织部门甚至上级领导的权力较大,具有决定权,存在着重选任轻教育、凭关系乃至个人好恶决定干部选任的缺陷。所以,一方面大多数干部认为自己的成长和提拔离不开组织,是组织选任的结果;另一方面一些干部也认识到干部选任中存在的缺陷,对目前组织培养和干部制度的科学性及其在干部成长任用中的作用认同率相对较低。当前,领导干部对我们党的用人制度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满意度不太高。据调查,对现在的用人制度“很满意”的仅占5.3%,“基本满意”的占48.7%,认为领导干部成长的阻力来自用人机制的占84.5%。

        4、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领导干部成长的重要保证

        领导干部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但是更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健康成长,必须能够抵御各种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在这方面,既要求干部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也要求外部具有较强的他律机制。调查中,很多领导干部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当作对干部的最大爱护,是优秀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慕绥新的案例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慕绥新经常以特殊党员自居,基本脱离组织生活和组织监督,即使有也仅限于形式。慕绥新低估了党组织,高看了他自己,像个党内“个体户”,我行我素,放弃了接受组织监督的机会。2000年7月。就在中纪委对他进行初核、调查期间,他仍把组织监督放在一边,收受各类人员各种礼金、贿赂100余万元。这些事实说明,慕绥新犯错误很重要的原因是摆脱了组织监督的结果。

        干部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干部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激励和保护作用。干部管理逐渐规范,包括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各项工作制度的完善,对于推进领导干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进和创新领导干部的考察方法,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监督权等,对干部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引导和监督作用。

 

0o0Allow0o0Page0o0

 

新时期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探索

 

吕文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实现领导班子更替有序、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如何有效把握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创设条件促其较快成长进步,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打造一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充满朝气的生力军,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重视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刻苦学习、实践锻炼、自身修养、严格自律、组织培养和社会环境六个方面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进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年轻干部;成长规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有内在的规律和诸多因素,研究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把握年轻干部成长趋势,已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刻苦学习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基本前提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更是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年轻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始终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生存的常态。通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达到立德、增智、学以致用的目的。一是坚持自学。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倍加谦虚,永不懈怠,永不自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减少应酬,排除干扰,平心静气,坚持自学,挤时间学,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要着眼于党的事业和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加深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二是强化培训。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培训工作,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分层分类、整体推进”原则,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办学领域,突出个体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行业,按需培训,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三是学以致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注重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致力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体现到推进事业的发展上。四是考核评价。建立完善考核制度,把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列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干部考核定级、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推行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对考试不合格的干部,不予提拔任用或不作为后备干部人选。建立跟踪管理制度,每年适时跟踪了解受训年轻干部的学习或学用结合情况,对学习表现突出、工作成效明显的干部,积极提出使用意见。

        二、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

        历史和现实证明,实践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源泉和检验知识、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人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内化成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根本途径。年轻干部要能担当重任,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思想,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一是上派锻炼。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让他们在新的环境、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舞台去接受锻炼和考验,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长推进改革开放、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二是外派锻炼。外派锻炼主要是选派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与其他学习形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挂职锻炼更为具体、深入,也是对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理念、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全面学习体验。通过外派挂职锻炼,扩大了交往,增进了交流,使选派干部的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认识和转变,工作能力与作风有新的强化,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三是下派锻炼。年轻干部大多生活在城市,工作在机关,是俗称出家门、进校门、入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机关,对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情况不甚了解,他们虽然掌握了较多的书本知识但缺乏基层经验。虽然掌握一定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但不懂得怎样去运用和落实。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就必须让他们到实践中经受一段时间的磨炼,努力掌握工农业生产中一些实际的运行规律、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从而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充实起来。四是参与急难险重锻炼。大量事实证明,艰苦环境能磨炼人,创业过程能造就人。年轻干部不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就经不起风浪的考验、驾驭不了复杂的局面。只有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勇于在“急、难、险、苦”的环境中磨炼,才能炼就一身“硬功夫”,才能提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本领。这是领导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自身修养是年轻干部成长的立身之本

        年轻干部要把党性修养和个人修养结合起来,把自身修养和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坚持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有了信仰,精神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毅力,工作就会有魄力,生活就会有定力。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因此,年轻干部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错误思潮,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胸有大志,脚踏实地,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二是善于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境界,也是对年轻干部的基本要求。要有在各种风浪和改革开放中经得起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正确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的本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基本准则,不拿原则作交易,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党委的重大决策保持一致,与政府的工作要求和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三是务必谦虚谨慎。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对上级服从不盲从,从上不唯上;对同级补台不拆台,共事先共心;对下级爱护不庇护,支持不纵容。做到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为名所缠,不为利所累,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老老实实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四是保持蓬勃朝气。要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把与时俱进的要求融入到执政为民的各项工作中,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有知难而进、顽强拼搏、一往无前、奋发有为的精神,有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斗志。

        四、严格自律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保证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年轻干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考验,关系到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对年轻干部,一要常教育。尤其是突出廉洁勤政的教育,教育年轻干部模范执行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制度,管住自己,管住家人,把党的政治原则和规范要求变成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把廉洁从政变成理性行为。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力求达到不为权力蚀,不为物欲惑,不为金钱动,不为人情扰的境界,以人格的巨大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的成功。二要多警示。“廉贪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时期,对他们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和管理监督,是保证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经常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加强年轻干部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学典型事迹,走典型道路,创典型业绩,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挖掘思想根源,深刻剖析危害,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年轻干部充分认识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的极端重要性,在思想上受到触动,灵魂深处受到震撼。三要慎用权。要让年轻干部清楚了解权力的两重性。权力可以体现个人能力,但也会扩大一个人的缺点和缩小你的优点;权力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但使用不当也会犯错误;权力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容易让人私欲膨胀。身处领导岗位或手中有一定职权的年轻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和侵蚀,如果不能保持清醒头脑,防微杜渐,就有可能因小失大,失掉自己的前途、理想和人生。因此,年轻干部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努力做一个真正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干部。四是原则安排非权力部门。权力有着政治上的强制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和人际关系中特定的影响力。年轻干部年轻气盛,长期处于各种诱惑之中,把握不好,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倾斜,反而不利于健康成长。而那些基层单位、服务型部门和业务性较强的非权力部门,更有利于年轻干部积累工作经验、检验自身能力、培养良好心智,也更容易施展才华,脱颖而出。

        五、组织培养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关键环节

        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良好的组织环境是年轻干部成长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除靠自身努力之外,组织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否正确对待组织的培养,既是影响和制约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一个重要外因,也是检验年轻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尺度。一是搭建平台,发现人才。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为此,一方面要善于到群众中去发现人才,调整看人的角度,开阔选人的视野,转变用人的观念,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善于到实践中去检验人才。谁是真正的人才,群众看得最清楚,实践最有说服力,要把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依据,让有真功实绩的人得到重用。二是早压担子,锻炼人才。早压担子早成才,是年轻干部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早压担子,就是要对看准了的,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敢于打破常规,早一点儿把年轻干部放到有利于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进行培养锻炼,并有意识地让年轻干部在现职岗位上多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通过早压担子、多压担子、压重担子,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扬长补短,加快成长。三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中,必须要有善用人才的领导者,才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各安其位,各尽其才。要按照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工作,建立开放、竞争、择优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新平台,树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导向,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把品德、知识、能力,尤其是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克服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倾向,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四是及早抓起,储备人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后备干部队伍是选拔优秀年轻领导干部最主要的来源。认真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六、社会环境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土壤,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年轻干部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年轻干部成长的社会土壤主要包括独特的时代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学校教育、民主的政治环境、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康的社会舆论等诸多因素。一是社会关系。在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工作接触的不断增多和交往面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积极的方面讲,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年轻干部在社会交往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消极的方面讲,如果一个年轻干部把社会关系的作用庸俗化,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寄托在社会关系上,并以此作为个人成长的“捷径”,这对年轻干部的成长不仅不利,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年轻干部对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有利的外部环境与自己的努力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自己尽快成长。二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下创造出来并适宜这种生态环境特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定地区的人们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具有相同的风俗习惯,并形成相似的心理、性格、审美意识等文化精神。不同的地域文化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又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异的生产力的其它要素,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所以说,地域文化对一个干部的成长,进而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三是家庭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家庭对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事业与家庭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思想上对事业与家庭的重心发生偏差,致使不少有前途、有能力的干部陷入事业与家庭矛盾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影响干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正确摆正事业与家庭的位置,对每个干部都至关重要,也是对人生经历的考验。同时,家庭还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在促使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四是慎重交友。广交朋友,这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又要慎交朋友,这是保持廉洁的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要想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良好的人际环境,就要求年轻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要善于搞好团结,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而且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容得下各种性格的人,同时还要顾全大局,主动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0o0Allow0o0Page0o0

 

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  

 

刘海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健康成长以社会制度为中介,依赖于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干部制度,并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其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连续过程,需要不断加压,能职渐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体现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

 

        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即影响此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性。探讨和把握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普遍规律,对于我们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处理和解决好各种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干部的成长,包括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有其共同的规律,但由于少数民族干部这一群体所具有的特殊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心理、文化积淀,决定了他们的成长有着与汉族干部不同的规律。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首先必须充分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正确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规律。

        一、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

        相对于汉族干部而言,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有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可替代性。从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干部在许多方面的特殊作用,是汉族干部所不能替代的。少数民族干部来自少数民族群众之中,懂得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善于理解并愿意反映本民族群众的思想感情及存在的问题、愿望和要求,他们同少数民族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容易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二是民族代表性。通过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代表各民族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间的平等关系,保障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再着,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中,相对来说知识较为丰富,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他们在各族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威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族群众的代表人物。

        了解少数民族干部的上述特点,可以使我们对少数民族干部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但要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还必须掌握和尊重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一些特殊规律。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是一个累积的、渐进的连续过程,每一层次的统一便是成长中迈出的一步,要不断加压,能职渐进。从一些典型调查中可看到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少数民族干部一般都经过较系统的国民教育和多次培训学习,经过多种岗位的磨练,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早期准备阶段、任职后适应阶段、成熟后发展阶段,其德才素质也随之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较成熟,职务级别由下到上、由基层干部到中高级干部,循序渐进。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他们的成长有顺境有跳跃,也会有逆境有停滞,是一种曲折成长的过程。

        二、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阶段

        1、早期准备阶段

        指从入学年龄开始到担任领导职务前的时期,可分为学生时代与任职前工作实践两个部分。少数民族干部求学时期的积累对他们的成长尤其重要。一是求学往往使少数民族子弟走出家门,跳出原来生活的环境,接触广阔的世界,了解新的事物,形成新的观念和新的知识结构,这是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关键一步。不离开本土,开拓不了视野,思想观念不更新,就很难成为本民族的佼佼者。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各种信息较为闭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等教育的熏陶和高文化的修养,能使他少数民族干部对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敏感能力和容纳能力,为今后的成长作了必要的积累和准备。二是任职前的工作实践,使少数民族干部在政治上、才能上、心理素质上经受社会熔炉的锤炼,拓宽知识面,增加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各种能力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今后走上领导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任职后适应阶段

        指少数民族干部新任领导职务或职务级别由下而上或平等变动时逐步胜任本职工作的阶段。这一过程因人而异,或长或短,它要求任职者能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的德才素质与任职要求相适应。这是一个主客观从不一致到一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一个层次适应后,随着客观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或职务的变动(提职或换岗),又会出现新的主观与客观不一致,需要任职者再次经过学习锻炼和工作实践,提高自身素质,逐渐胜任工作,使主观与客观、德才与职务在新的台阶上达到新的统一。这种从不一致到一致、再从一致到不一致的过程,便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每一层次的统一便是成长中迈出的一步。所谓适应,首先是心理适应,就是要建立领导意识,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向领导干部心理转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及时调整心理,是进入领导角色的前提和基础,干部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其成长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角色适应,就是全面建立与新的职务要求相适应的角色行为,根据新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升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能适应和当好一些重要或关键岗位的角色,像县委书记、常务副职、综合部门负责人等,将对领导经验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能使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大大缩短成长周期。

        实现职务变动后德才素质与之相适应的途径很多,但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岗前培训和工作中有计划的强化培训,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对少数民族干部顺利度过适应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任职者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条就可看出干部的高下优劣。只有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磨炼意志品质,提高领导艺术、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才能尽快适应新的领导工作。

        3、成熟后发展阶段

        由于领导实践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干部的成熟度也不断提高。当然成熟本身是相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这种成熟主要是相对自身的成长而言。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党性强,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随波逐流。第二,具备适应领导工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能较好地履行领导职能,既敢于领导、敢于负责,又注重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能正确地对待名、位、权,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权谋私。第四,在政绩面前戒骄戒躁,保持强烈的进取心。有自知之明,勇于改正缺点,修正错误。在这一阶段,一方面,政绩逐步显示出来,辛勤的耕耘开始收获;另一方面,也容易放松自己,发生问题和错误。因此,必须注意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位置,不能贪功;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人民的真心拥戴,是我们党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就是要用群众公认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成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干部成长的基础条件。干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成为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成长的规律表明,那些投身实践并且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干部,大都是成长进步比较快的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既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又经过党的培养懂得了马克思主义,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众中去的实践者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指挥者,深入群众是达到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没有群众,领导决策无法实施,领导政绩也就显现不出来,领导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就无从说起。从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典型成长的经历看,对群众的态度和同群众的感情是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问题,他们的革命信念、前进的动力、智慧的源泉,其最深厚的基础在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人民群众,就会寸步难行;依靠人民群众,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在经过党的教育培养后,有知识、有工作热情、有开拓进取精神,但缺乏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紧迫感,甚至看不起自己的本族群众和父老乡亲。因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也意识不到群众对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样的干部是担当不起重任的。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描写的那样,“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为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你选择人民,人民才会选择你。同时要警惕各种捧场,防止骄傲自满。只有克服这些制约个人进步的障碍,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和减少今后工作中的失误,才会有成熟后的发展。

        以上三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据调查,少数民族优秀干部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比较丰富,经过了多岗位锻炼;二是成长过程按台阶拾级而上,有多层次的发展过程。既有岗位的扩展,又有层次的提高,对干部全面工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人才学的规律中,有两个著名的图案。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有知与无知的圆圈,他认为有知如同一个圆的圆周,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的面大;反之,越感到自己无知的东西少。因此,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勤奋。第二个图案是人才学上的等边三角形定律,底边是基础,人的基础知识越宽厚,能达到的高度就越高,反之则低。这说明在个人成长中,个人素质是第一位的、根本的东西,是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也要不断加压,使其能职渐进,在逆境和顺境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综合素质,保持进取态势。

        三、边疆民族干部成长的规律

        1、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的力度,直接决定着边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发展的数量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构成、干部队伍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的前提下,对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给予更多的关怀、爱护和帮助,要努力构建起体现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以克服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片面倾向。

        2、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边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质量

        边疆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大多工作在比较艰苦的环境,即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群众素质相对较低,尽管他们工作很卖力,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在发达地区工作的干部少,但由于起点低,基础差,面貌总改变不大,政绩难显现。我们衡量干部政绩曾以许多数字指标为依据,在这方面发达地区的干部显然占优势,因此较容易得到肯定,也就较容易得到提拔。这种对干部的评价方法显然有失公允,不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边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进程

        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制约,显得更为曲折和复杂。一是当地经济、政治等条件制约了边疆少数民族子弟受教育的机会和层次,特别是稀少民族,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二是民族性的制约,所谓民族性,就是不同民族干部在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民族利益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三是从培养到使用一系列中间环节的制约,如语言问题、风俗习惯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偏见问题等。

 

0o0Allow0o0Page0o0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创先争优的表率

 

苏 明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带头人,其言行举止对广大党员群众影响重大,要使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扎实地健康发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做勤奋学习的表率

        学习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掌握科学理论,增强党性修养,具有世界眼光,把握客观规律,提高素质能力,保持与时俱进品质的决定因素。面对当今大变化、大发展、大调整、大竞争的发展形势,党员领导干部不学习、慢学习就会被淘汰,就难以胜任领导科学发展的神圣职责。由此可知,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践行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高度重视自身的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政治责任、价值追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学以增智,学以明理。一是要潜心学习科学理论及业务知识。重点是深入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是非清楚,爱憎分明的带头人,同时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和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理论基础和现代知识技能都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始终坚持学习好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注重学习实践经验。要着眼于把学习科学理论及业务知识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积极带头真抓实干,尽职尽责,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对实践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三是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实践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依靠广大党员群众,及时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凡是人民群众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凡是人民群众希望的和要求的都要认真解决好,尽力让人民群众满意,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二、要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

        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做好那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一是要有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负其责。不敷衍塞责、欺上瞒下,不发展就寝食难安,全力以赴地推动科学发展。二是要身体力行,爱岗敬业,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的虚假作风。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辛勤付出,在促进云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边疆巩固、民族团结中做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做诚实笃行的党员领导干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有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诚实作风。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些至理名言都表明领导干部诚实做人的榜样和带头作用。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诚实守信,公道正派,言行一致的作风,凡事要从我做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努力用自己的言行鼓舞人、说服人、引领人。


        三、要做热情服务群众的表率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领导干部当好公仆的落脚点,是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任务之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创先争优实践中要带头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权力都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是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就是要从内心深处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和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知民情、顺民心、解民忧、得民心。要时常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把人民群众想的、盼的、要求的都解决好,真正做到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帮人民群众所需,紧紧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感情上要贴近人民群众,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在事业上依靠人民群众,在利益上惠及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三是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利益格局改革调整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创先争优实践中自觉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做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切实做到为官一任,安民一方,富民一方,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用实实在在的富民安民的实绩取信于民。

        四、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

        党纪国法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和国家安定团结和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保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创先争优中要当好自觉遵纪守法的表率。一是要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里如一,绝不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带头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自觉接受组织和人民的监督,自觉加强纪律观念,做到凡是与纪律要求不符的话不说、事不做。二是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增强依法治国理念,自觉做到一切言行都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成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带头人。三是勇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社会上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存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决不能漠视践踏党纪国法的行为,因为它侵占、侵害和侵犯了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要用自己勇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一种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五、要做弘扬正气的表率

        正气就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者是风清气正的风气,也可以说是刚正无邪的气节。正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志向、正气、品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正气的主要内容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种良好风气”。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切实带头弘扬这八种良好风气要下苦功夫。一是要树立好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保持革命气节,经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执政的复杂矛盾考验,要努力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二是要保持清正廉洁,坚持防腐反腐治腐惩腐。一身正气,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义利观,领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权力观,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三是要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党性修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塑造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形象。

        党员领导干部做创先争优的表率不止上述五个方面,这只是主要的方面。做表率最根本的是要养成追求卓越,争当优秀,创造一流的品质,养成勤奋拼搏的习惯,争当与时俱进的领头雁。

 

0o0Allow0o0Page0o0

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全面推进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州委党校  卢小英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越是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越是社会矛盾复杂,越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越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因此各级党组织应认真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凝聚力,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夯实组织基础。

        一、加强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的基础和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实现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应对农村党建工作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抓好基础,长治久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纽带,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桥梁。基层组织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声誉,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要加强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组织者。西双版纳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农村政策和本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的要求,不断充实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集体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加强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强化发展意识,始终按照“第一要务”的要求谋划和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不断得到加强。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在西双版纳州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要看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强不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高不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从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克服“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一)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各级党组织认真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州委的部署要求,主动适应形势,积极探索开拓,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1、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西双版纳州委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适时出台文件,作出工作部署。州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志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在手上,经常调查研究,提出工作要求。特别是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和建设边疆党建长廊,州委和州委组织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文件,制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划,明确了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落实。各县市区、各乡镇党组织书记认真贯彻“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要求,按照州委的部署安排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作套路。全州上下以“三级联创”活动和建设边疆党建长廊为抓手,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

        2、调整组织设置,农村基层党的组织体系得到不断完善。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大力推进党组织设置创新。以建制村为基础,设置了220个党总支;以自然村、村民小组和农民专业协会等为依托,设置了独立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2117个。党组织设置的调整,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面,推进了党员的分类管理,增强了党组织活动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加强干部培养,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明显增强。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对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思想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要求。适应农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新要求,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实行了“两推一选”试点。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协助村干部开展工作;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试点工作。推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较好地理顺了“两委”关系,增强了整体功能。

        4、加强教育管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大力推进。自“云岭先锋”工程启动以来,特别是积极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西双版纳州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通过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为农村党员教育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开展了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三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和党员承诺制等工作,为不同情况的党员发挥作用量身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积极开展农村贫困党员关爱行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了服务帮扶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5、加大保障监督,农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大力推进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在适当提高调整村干部待遇的基础上,对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会计等干部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补助,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进一步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较好地完成中央、云南省委部署的5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上,各县市、各乡镇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进一步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改扩建工作,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条件,增强了服务群众的功能。特别是随着边疆党建长廊的推进,把党支部建在自然村,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推进活动场所建设的热情,边境一线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二)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不足。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有的地方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抓而不力。主要表现在:党建工作经费落实不好、《西双版纳报》配送不到位、活动场所建设“等要靠”。

        2、一些乡村党组织负责人思想作风较差,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和公信力。一些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学习、不了解,对群众态度粗暴。

        3、一些村级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农村党员分散难以集中,加上活动经费不足,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导致一些村级党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4、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弱。一些党员干部“双带”能力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

        5、一些村级配套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对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一些配套组织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抓而不力,致使这些组织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三、推进西双版纳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西双版纳州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载体,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进一步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两委”班子建设是实现“五个好”的首要条件。“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因此在进行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时,一要加大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和优秀大学生党员村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力度。二要加大从县直部门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党支部书记的力度。三要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交叉任职,提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等各个方面。实现这些目标,关键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团结奋斗。一是要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适应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按行政区域和单位部门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模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要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进一步找准党建工作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结合点,把党组织活动与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扩大党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实现党群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新的党建工作平台,拓展党组织活动空间。要重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把党组织的活动从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激活农村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让所有党员都能参加党的活动。

        (三)全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着眼于管基础、管根本、管长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党员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一是要进一步认真做好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要重点在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农村妇女、非党村委会干部,尤其是非党村委会主任中发展党员,尽快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和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二是要组织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深入开展“三个培养”工作,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加大在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三是要广泛开展城市与乡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群众的“三结对”活动,帮助贫困党员和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

        (四)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团结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是党在农村的一条重要方针,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农村政权、服务农民群众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一是村“两委”要合理、科学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和措施,树立“多业并举,多条腿走路”的观念。二是”要坚持从各村实际出发,拓宽发展思路,要通过集体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创办企业、“支部+协会”、小城镇建设、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增强农民收入。

        (五)抓好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主要阵地,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设施。一是要积极向财政争取建设经费,同时整合各地各部门资源,确保实现行政村活动场所全覆盖。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服务站(点)建设。同时将活动场所向具备条件、有党员10名以上的村民小组延伸。采用“卫星模式”和“电信模式”,全面完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任务。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点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作用。

        (六)统筹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村级工作千头万绪,村党支部书记要在以主要精力抓经济工作、抓村党支部建设的同时,还要强化“配套抓,抓配套”的意识。一是要认真抓好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的领导,指导他们围绕中心发挥职能作用,充分调动这些配套组织和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支持他们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较好地形成村级工作合力。

 

0o0Allow0o0Page0o0

 

党校学历函授教育成功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以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例

 

刘云华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 666100)

 

摘 要:面对党校学历函授教育停办的形势,党校人如何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函授教育实现成功转型呢?笔者经过对《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文件的认真学习,结合多年的实践,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党校函授教育;转型;实践与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快干部教育的迫切需要,党校学历函授教育应运而生。在20多年的党校学历函授教育过程中,各级党校调入了大批教师,制定了相应较为完备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添置了许多教学设备,改善了党校的办学条件,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从1989年开始办函授教育,到目前已毕业了近8000名学员。当前,面对党校学历函授教育停办的形势,党校人如何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实现党校学历函授教育的成功转型呢?笔者经过对《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文件的认真学习,结合多年的实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函授教育的内容

        党校函授教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党校学历函授教育,二是党校非学历函授教育。20多年来,我们只是在抓党校学历函授教育,而忽视了党校非学历函授教育。党校非学历函授教育,就是坚持分散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干教委每年干部培训的内容,由党校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定购或编写教材、布置作业、录制光盘等发给党员和领导干部,先自学,半年组织一次一周左右的面授、考试(地点可按行业、片区、人数等确定),考试合格的计入干部学习积分,否则要求重学重考。这种教育形式已经成熟。一是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重大决策;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中央最近出台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要求各级党委贯彻落实。二是时代逼迫: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学习已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三是制度约束:目前,干部学习已建立了积分制、逢晋必考、述职述学等制度。年终或定期考核,学习已是考核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党员和领导干部都有了较强的求知欲望。

        党校函授学历教育已停办,通过完善党校函授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注重、加强和挖掘党校非学历函授教育那一块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扩大党校教育的影响,使更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得到正规化、系统性的学习,以此加快干部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

        二、改进办学形式

        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中央还提出了大培训、大提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西双版纳州属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历史原因,相对来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落后,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少,干部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比较欠缺,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覆盖范围广泛、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成本低廉等优势和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自由性的特点,符合现代干部的学习行为习惯,更利于接受和利用,也更能收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因此,干部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这样就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解决工学矛盾,缩小差距,大规模地培训干部。

        现代远程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可满足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升自身学历的要求,如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的提升。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自2005年开始,陆续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大、郑州大学等联合办学,已毕业了200多名本专科学生。非学历教育是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理论素养的提升,有利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提升工作能力。

        三、拓宽办学渠道

        《党校条例》第五条党校的基本任务中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学位研究生以及其他形式的干部继续教育和培训”。随着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国家各种职业资格证制度和用人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在完成主体班次任务的同时,应继续抓好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抓住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拓宽办学渠道,积极主动地开辟党校教育的副战场,占领一定的教育市场,改变党校自我封闭、业务单一的状况。

        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国民教育学校联办一些远程、函授及全日制的学历班。这既能给教师提供上课和管理的机会,使教师有事做得锻炼,又能增加其收入。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自2003年开始,先后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大、郑州大学等联合办学,目前已毕业700多名学生。

        二是开展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即以提高单种素质、技能、能力和能拿到合格证书的各种培训。这种班次形式更加多样,办学也更加灵活。党校应采取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加大对非学历教育的投入,包括人力物资上的投入。努力争取开办自己能发资格证书的培训班,若不行,则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班。学校应有专人进行培训市场的调研,应以证书培训为龙头,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社会上的需求及自身的优势,适时地开办各类特色培训班。当前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如新东方、新华、新视野、亚泰、弘成等等的蓬勃发展证明,培训市场是一个非常大而且有潜力的市场,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办一些特色培训班,是能够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

        三是围绕州委“六大工程”中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要求,可充分发挥“流动党校”的作用,走出去,深入基层,把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做大做强,使学员学以致用,教师工作充实,学校地位也得到提升。

        四是加大对外宣传与联系,积极发展对外(州外)联合办班。西双版纳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具有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等特色。我们要利用这些品牌,加大对外联系和宣传的力度,积极联系外地组织部门和党校组班到我州来考察学习,这样可多渠道增加收入和提升我校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此外,还可探索与周边国家联合办班。今年3月,我校已成功地为甘肃省金塔县培训了38位科级领导干部。

 

0o0Allow0o0Page0o0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

李永仙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历史重任,才能发挥好党校主阵地、主渠道、大熔炉和思想库的作用,为党校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党校;“人才强校”;对策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了深刻的阐述,并对如何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云南省人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书记白恩培指出,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形势下,加强人才工作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作为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一、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同时,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三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四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和引导各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鼓励各类人才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结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人才队伍状况

        目前,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有在职教职工72名。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7人,研究生班毕业6人,本科生40人,专科生10人。高中、中专生9人。年龄情况:35岁以下的21人,36-45岁的26人,46-55岁的24人,55岁以上的1人。职务职称情况:有中层管理干部16人,具有资质的专兼职教师49人,其中,高级讲师10人,讲师24人,助理讲师12人,教员3人。非主系列中,政工师1人,助理政工师1人,主治医师1人,馆员1人。工人系列中,技师1人,高级工4人,中级工6人,初级工2人。从教职工人员情况看,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近几年来,校党委非常重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状况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校”的要求相比,与干部教育“大教育、大培训、大提高、大发展”的工作格局相比,教师素质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师德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教师勤奋敬业精神不够强,干事创业、争先创优劲头不足,上进心和竞争意识不够强。二是教师专业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有待加强。现有教师经过师范院校学习培训的较少,大多数教师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四是教师实践经验欠缺。我校教师来源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基层的锻炼,缺乏实践经验,对省情、州情了解不够深入,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五是教师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科研与教学脱节、科研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还比较明显。这些问题将会制约“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并影响学校的更大发展。

        三、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策思考

        按照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我校人才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关键是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历史重任,发挥好党校主阵地、主渠道、大熔炉和思想库的作用。建设高素质的党校教师队伍是基础性工程,也是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品德培育。思想政治素质是党校教师的首要素质,是站好讲台的前提条件,也是党的宣传纪律的要求。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开展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经常开展“党校姓党”的教育,增强全体教师的党员意识、党风意识、党性意识,使教师始终牢记“党校姓党”。使教师真正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校姓党”原则。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做到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讲台纪律,维护党的形象和党校的声誉,成为党员、干部的表率。二是培育教师争创一流的意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争当优秀教师”活动,在校内外大力选树、宣传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广大教师从先进典型的事迹和品德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形成积极向上、争先创优、开拓进取的良好校风。三是培育认真严谨的责任意识。通过开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活动,努力增强教师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四是培育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要以庆祝“七·一”、国庆节、教师节为契机,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创先争优、扶贫救灾捐款、教师能力拓展训练等活动,强化教师的大局意识,凝聚团队精神,增强党校发展的合力。

        2、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一是继续抓好进修培训。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有学科优势的国家重点院校学习,并给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出题目、压担子,使他们快速成长进步。二是继续抓好岗位学习。岗位自学始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可以利用学校远程教学网,组织教师自学或听外请教师或部门领导的讲课来提高自己。三是积极引导教师走“科研型”和“学者型”道路,制定并实施创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活动的计划。开展研究式教学,并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专题课教学内容,以指导学员的工作实践。四是继续抓好教研、科研活动,促使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目前要着重提高教师的两种能力:一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科研的根本指导方针,党校教研人员具备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党校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密切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采取挂职锻炼,建立调研基地,与实际工作部门加强联系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得到锻炼,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二是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教师的立业之本。要在打牢理论功底的同时,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关注理论前沿动向,不断增强理论创新能力。要贴紧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州委六届九次、十次全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确定研究课题,创新思维,精心运作,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加大教师挂职锻炼工作力度。对教师的交流力度,提供人才成长渠道,增强教师队伍活力。要扩大教师挂职锻炼领域,加大交流力度,探索党校教师与党政机关干部“双向流动”的机制。建议州委组织部每年安排2-3名党校中青年教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到党委、政府综合部门及基层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应把党校干部流动纳入全州干部队伍建设中统筹安排,加大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交流力度,不仅要从党政部门选拔优秀干部到党校任职,更要注重把党校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选派到党政部门、改革发展一线任职,增强党校教师队伍的活力。

        4、不断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在提高党校办学层次和教研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不断完善党校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充分利用社会丰富的人才资源,弥补党校师资力量的不足。一是要巩固和完善已建立的以省委党校、州委党校、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为主的紧密型的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二是按照专兼结合原则,选聘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深理论功底而又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断进入到我校兼职教授的行列中来,不断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定期到党校讲课制度。

        5、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对教师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要充分考虑其职业的特殊性。既要对教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要尊重、关心和爱护教师,做到科学、民主管理。教师课堂讲课,既要严守政治纪律,坚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保持理论的鲜活性;既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对教师进行激励和约束,坚持和完善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并与津贴、奖励、晋级晋职等挂钩,使之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又要尊重教学科研工作本身的规律,尊重教研人员精神劳动的特点和学术个性,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当扩大科研文章发表积分的范围,为教研人员创造更为宽松的学术环境。要制定有利于党校教师发展的方案,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