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双版纳非公经济发展 推进桥头堡主阵地建设
杨 林 邢开蓉 刘顺琼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给西双版纳非公经济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西双版纳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强,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广大非公企业积极投身到桥头堡建设中来,通过采取努力营造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的良好环境;帮助非公企业提高服务桥头堡战略的认识;为非公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培植民营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构筑发展平台,发展产业集群等措施,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推进桥头堡主阵地建设。
关键词: 非公企业;推进;桥头堡建设
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批复,标志着云南“桥头堡”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处于开放前沿的西双版纳成为“桥头堡”建设的主阵地。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给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为抓住实施“桥头堡”战略这一历史机遇,支持引导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本课题组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西双版纳州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和参与“桥头堡”建设运行情况
云南桥头堡战略确立以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引导全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桥头堡”建设,使全州非公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西双版纳州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强
201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7.68亿元,财政总收入28.31亿元,财政支出67.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48.76亿元,占全州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80.3%。工业总产值67.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25亿元。对外经济贸易总额11.6亿美元。其中进出口贸易9.80亿美元,边民互市1.23亿美元,经济技术合作0.56亿美元。
2011年全州非公经济组织45300户,其中:私营企业4628户,个体工商户43845户,从业人员108000人。非公经济经营领域已涉及旅游业、建筑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社会服务业等众多的行业和门类,形成了城乡结合,产业相互渗透,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1.9亿元,比2006年增加44.9亿元。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为36.4%。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总额13.2亿元,比2006年增加7.84亿元。
目前,全州有行业商会6个,州级异地商会5个,县级异地商会5个,共有会员1913个。其中,企业会员185个,团体会员21个,个人会员1707个。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我州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促进市场繁荣、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
(二)西双版纳州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环境进一步改善
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桥头堡”建设要求,各级部门积极为非公企业的参与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1、不断完善和优化环境,搭好民企入州平台。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通过完善和优化环境,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大型民营企业、商会、行业协会进驻西双版纳州,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11年,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台湾润泰集团,建设了大润发超市,这是首家落户西双版纳的国际大型连锁超市。2012年,引入民营企业云南云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天然橡胶深加工项目,这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项目,将依托区位优势,开拓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橡胶进口通道和橡胶制品的出口通道,促进云南橡胶产业链升级。此外,在优化环境的同时,狠抓项目建设,对重点项目予以推荐上报,为企业争取资金扶持,争取到省贴息项目3个,贴息资金125万元,有10家工业企业项目获得了100万元的州级财政扶持资金。
2、完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一是改善政策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引导各类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加强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加强法制环境整治力度,改善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四是落实有关社会政策。一方面,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积极就业政策,解决企业和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政府、工会和雇主在协调劳资关系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3、实施质量兴州战略,增强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全州中小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总水平稳步提高,涌现出一批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好、品牌效应强的企业,产品结构逐步从糖、茶加工为主向特色产业和精深加工方向转变。
? 4、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拓展民间外交。围绕“桥头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组织的工作平台,积极拓展经贸领域的民间外交,加强对外联络工作。一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各级人大、政协会议及其他参政议政机会,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例如《关于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建议》、《关于发挥工商联在“桥头堡”建设中作用的建议》等提案被确定为州政协重点提案;举办了“西双版纳州商会企业招商引资业务培训班”、“西双版纳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西双版纳非公有制经济论坛——《劳动合同法》等培训及专题。二是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省市商会和省内州市商会,特别是东南亚和周边国家工商社团和商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内引外联工作水平。积极帮助西双版纳州湖南商会、浙江商会、重庆商会等异地商会开展筹建和庆典活动。与老挝郎勃拉邦省工商联、泰国清莱府、清迈府、泰国青年商会缔结了友好商会协议。三是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商务论坛”、“经四联”的工作机制及参与承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中、老、泰、缅、柬、越艺术节”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和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撑。
二、桥头堡战略实施给非公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桥头堡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云南及西双版纳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桥头堡战略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投资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
国务院对云南桥头堡战略一个重要定位是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这将为云南非公经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带来难得的机遇,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和产业发展空间。
作为桥头堡战略主阵地的西双版纳正抓住这一机遇,全面启动中国磨憨—老挝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中、老、缅、泰边境地区“边境贸易圈”和“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区”,努力把中国磨憨—老挝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大通道的重要门户、国家战略友好合作的先行区。为非公企业带来可投资空间有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商业贸易、特色旅游、免税商店等项目。
在打造国际旅游圈方面,为非公企业带来了广阔投资空间,可投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和与之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关联产业,以及开发旅游小镇,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建设以贝叶文化、佛教文化、雨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共同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人类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和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好地方。
西双版纳是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目前,西双版纳正启动了生态农业园、特色工业园和保健品产业园建设,与此带来的投资项目有热带水果、蔬菜、橡胶、茶叶、药材、石斛等生物产业种植和加工项目。
(二)桥头堡战略为非公经济更好利用发展政策带来了机遇
国务院的意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在财税政策方面,国家将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加大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实施中小企业信贷增量奖励政策,加大对云南贫困地区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在金融政策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优势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和发行债券。在产业政策方面,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对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在土地政策方面,对云南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桥头堡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必将给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桥头堡战略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机遇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与“走出去”投资创业是西双版纳非公企业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巩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的措施,加强对云南省外事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为云南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政策便利,支持周边国家在云南设立领事机构,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云南设立办事机构、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支持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机制;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将云南出口货物人民币结算退(免)税试点扩大到省内所有边境口岸和指定的重点通道;加大外事协调力度,实施好《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等协议。这些政策利好,为西双版纳非公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四)桥头堡战略为非公企业“走出去”壮大自己带来了机遇
国家支持桥头堡建设意见,明确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对中小企业“走出去”将在银行贷款、融资担保、外贸经营权、通关便利化、外汇管理等方面将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推进投资便利化,建立外经和境外投资项下人员物资出入绿色通道。2012年8月出台的《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了鼓励民营企业抢抓机遇,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和承包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创新中国成立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这些决定将为非公企业“走出去”带来历史机遇。
三、非公经济在桥头堡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全州非公经济发展较快,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国内、省内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非公经济在桥头堡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扶持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2005年,国务院推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政策规定,但一些政策措施并未真正落实到位。2010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新36条”。“新36条”颁布后,由于国家层面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许多领域还面临具体操作的难题。省、州也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政策措施未能得到较好的落实,没有充分发挥其政策效应。加上西双版纳非公企业大多数是规模以下企业,政府在政策扶持上不同程度上对规模以下企业重视不够,加上家底不清,没有开展融资、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管理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致使服务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产业引导力度不够。在公平竞争、社会保障、金融支持、资源分配等方面体制因素难于对非公企业按照文件完全落实到位。
(二)服务“桥头堡”战略意识有待提高
桥头堡战略从提出到实施已三年多时间,但在非公经济领域服务桥头堡战略的氛围不够浓。没有形成各行业的中小企业建设桥头堡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行动的氛围,没有形成“建设桥头堡,自己怎么办”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没有充分研究桥头堡建设中国家省州带来的政策机遇,没有主动在桥头堡战略实施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加快发展的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非公经济领域对桥头堡战略的学习宣传不够。另一方面是对桥头堡战略的认识的深度不够。没有把桥头堡战略提升到云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
(三)非公企业融资困难
非公企业融资环境不佳,筹资渠道不畅。从外部环境看,一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贷款程序比过去更加规范和严格,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据测算,全州各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30%。非公企业绝大部分只能靠民间融资。同时,由于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出现了难贷款、贷款难的局面。二是民间资金缺少规范的融通渠道,风险大、成本高,也让很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三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融资渠道仍然较窄,制度不完善,企业寻保难。从企业内部看,西双版纳州非公企业普遍存在发展实力弱、信用等级低、适销对路产品少、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等问题。尽管西双版纳州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注入资金支持“担保资金”运作,但到目前为止仅为部分企业提供了有限的担保贷款,对急需资金发展中的小企业民营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
(四)非公企业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整体素质尚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西双版纳州非公企业大部分规模小,缺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多数是家族化经营模式,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一,这种经营方式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经理人,以及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州具有职业技术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分别仅占总数的3%和9%。大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决策,生产经营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大多非公企业自身实力所限,缺乏“唯才是用”的人力资本理念,再加上家族式管理、地处边疆等原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很难。这些问题制约着非公经济在规模、档次、质量、效益、创新等方面的提升,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五)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西双版纳州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一些行业,原料型、资源型、传统型或初级产品较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少。从非公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的第三产业看,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传统行业,新兴的服务业如金融、通信、科技等较少。由于非公企业多为初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加工型企业,随着国家实施能耗、资源利用、环保、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投资,实行严格的土地和信贷政策,这些情况使西双版纳非公企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引导高耗能、高污染和高资源浪费的企业实施行业整合,这将会对非公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走出去”发展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要实现“走出去”发展的目标,西双版纳的非公企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对信息不灵通,对外部市场信息了解不足,对周边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结构研究不透,“走出去”缺乏清晰的长期战略与统筹安排;“走出去”企业和从业员工的素质及经营能力亟待提高,行为模式需要调整与规范等等。
四、加快西双版纳非公经济发展,推进桥头堡主阵地建设的对策
非公经济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突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桥头堡”建设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和支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桥头堡建设。
(一)加强组织引导,帮助非公企业提高服务桥头堡战略的认识
1、通过各级工商联组织和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组织举办桥头堡建设专题知识讲座,让非公企业管理人员深刻认识桥头堡建设给非公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桥头堡建设中非公企业应如何面对等方面内容,让非公企业吃透政策、用足用够政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2、工商部门结合工商户验换照、企业年检及市场巡查、专项检查等工作,广泛宣传好桥头堡建设的内容,使广大企业、潜在投资者、有意创业者,用好政策,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积极进入市场投资经营。
3、组织非公企业家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组织非公企业家到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投资考察、商务洽谈、商品展销等活动,了解外国的合作伙伴、政策环境、文化传统、法律法规、市场消费习惯,为非公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政策服务。
4、各级统战部门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要切实担负起服务桥头堡建设的历史使命,各级工商联要依托行业商会,加强与非公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家搭建建言献策的平台,引导和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到桥头堡建设中来。
(二)制定政策狠抓落实,努力营造非公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的良好环境
在认真落实好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清理、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结合西双版纳实际,围绕桥头堡主阵地建设的目标:
1、吃透《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给予的支持政策,先行先试,研究出台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扶持等方面的政策。
2、落实国家及省州加大对我州投资力度的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州每年增加给予民营经济的扶持资金,并逐年增加额度,州级财政支持产业及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支持民营经济比例不低于资金总额的70%,在州及两县一市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增强民营企业参与桥头堡建设的实力。对重点名企入州项目预留用地计划指标,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确保每年批准的民营企业用地不少于当年批准建设用地面积的50%。
3、充分利用好桥头堡建设的产业政策,规划与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项目,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采取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
5、在大力宣传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同时,注重宣传普惠制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用全、用好、用活政策。
(三)为非公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紧紧抓住“桥头堡”战略实施的机遇,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和承包工程。依托工业园区,推动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建设,建设面向东南亚的工业经济走廊,构建中国连接东南亚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制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和向外转移的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此,一是建议在州级有关部门设立中小企业“走出去”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境外投资环境、合作项目、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二是建议公安、外事等部门简化人员出国(境)审批和政审手续,多办“一次审批,多次有效”证件。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申请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建议州政府制定出台中小企业“走出去”资金支持的具体办法。四是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到境外投资的信贷、保险支持,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五是设立我州境外商会机构,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商会组织,建立对话协商等协调机制,及时妥善解决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培育一批能承办国际业务的中介机构,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服务。
(四)切实加快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非公企业要往更高层次发展,需要金融部门在结算、信贷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1、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桥头堡建设重大项目提供优惠信贷支持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中国—东盟专项信贷资金,充分发挥地方融资平台功能,增加信贷规模。将桥头堡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企业自身特点结合起来,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2、政府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审核体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更加灵活的融资政策,允许非公企业用房产、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等作为抵押,确保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非公企业给予及时贷款支持。
3、引导非公企业开展银企合作。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为非公企业提供良好服务,也向金融部门推介发展较好的非公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4、拓宽融资渠道。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向,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使更多民间资金用于本地发展;拓展直接融资,积极支持云南优势特色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工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非公企业争取国家、省、州的项目资金。
5、要加快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推进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推进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加快促进金融保险机构“走出去”和“引进来”。
(五)提升非公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
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民营企业是具有创新活动的群体,由于受实力、资金、人才等制约,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困难较大,应尽快建立适合西双版纳民营企业特点的,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扶持、人才支持、技术帮助的服务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应按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把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上,真正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改革金融信贷体系,采用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解决科技企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人才个人所得等方面给予税收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民营经济投资西双版纳州重点支持发展的生物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林下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吸引和凝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提升西双版纳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六)为非公企业构筑发展平台,发展产业集群
西双版纳正着力打造景洪工业园区、勐海工业园区和磨憨进出口加工业园区。建议各工业园区在引进大企业入园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要立足中小企业的实际,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加强行业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抱团集聚发展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展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1、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将非公中小企业的入园纳入规划之中,推动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的成长,发挥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重点支持集群内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为集群内非公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0o0Allow0o0Page0o0
关于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王 沛
(西双版纳州农委办,云南 景洪 666100)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作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5年内建成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庄园的重大部署(仇和副书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云南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云南将以农业庄园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以农为本、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和“有基地、有加工、有会所、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标准全力打造100个现代农业庄园,整合产业基地、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资源,走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医药、保健、养生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为我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新起点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何把握好这一重大机遇,以发展现代农庄经济为突破口,推动我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州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的“三农”工作提质增效,为美丽西双版纳建设打造一张响亮的名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下面试做思考。
一、建设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是推进我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办法
州委书记陈玉侯同志最近在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时关于《建设美丽西双版纳的思考》的发言,提出了建设美丽西双版纳要系统构建八大体系、重点突破八大工程的战略性设计构想,非常符合西双版纳的发展实际,全州各级干部应当深入思考和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学习思考,我对陈书记文章中阐述的“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工程”体会尤为深刻。这段文字引录如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着力打造体现特色、优势突出、规范高效的以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主的休闲度假型庄园,以珍爱大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生态体验型庄园,以弘扬历史文化、体验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型庄园,以新品种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的科技示范型庄园,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市场开拓型庄园,以特色种植、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型庄园,以种、养、加、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型庄园。通过造庄园、引产业、引总部,实现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大力推进特色村镇建设,形成一批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美丽、特色产业发达、综合功能完备、而又各具特色的民居旅游景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升级。
我认为,就我州而言,实施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工程,是推动我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办法。我州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农业州,工业基础薄弱,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十二五”以来通过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促进了以旅游业为带动的第三产业的较大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排序由过去的一、三、二调整为三、二、一,即旅游服务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上升了,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相应下降。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我州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而出口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薄弱;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及旅游业拉动作用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拉动作用依然不够强劲、不够稳定。这样的一种产业格局是十分脆弱、低效、不合理的,是我州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体现。要摆脱这种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当前和很长一个时期加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入,依然是我州弥补经济短板的重要选择),就要在培植产业上下真功夫。通过培植产业,拉动投资、带动消费,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培植什么产业呢?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一个方向,搞得好可以发展出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拉动出口。但这是一个涉及基地建设、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以及为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就我州现有基础条件而言,尚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单兵突进就能做到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能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好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工程。
为什么这样说?其实道理很简单。我州农业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又远离中心城市,市场发育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短期内要想改造成为现代农业不太现实。但同时正在茁壮成长的作为朝阳产业的我州旅游服务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即由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方式向内涵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引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产业业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加以丰富,以完善功能、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传统以观光、购物为主导,以大众消费、粗放低效为特征的旅游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先富人群及高端客户的需求。推动现代庄园经济发展恰恰能够将这种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这样一种新的业态,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能充分满足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对生态、健康的需求、对农耕文明的体验、感悟及对民族文化的感受与认同的时尚追求。它以农庄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为纽带和平台,以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将落后地区处于“沉睡”状态的优质资源“唤醒”,引来先进发达地区的先富人群、高端客户蝴蝶采蜜般的消费激情,在充分满足他们旺盛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自然的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同时还将产生出一个必然的效应:不断增强边疆各族群众的发展信心、转变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提升当地经济的发展质量,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二、建设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的途径和办法
怎样建设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呢?单靠我州自身力量肯定不行,那样只能陷于小打小闹的农家乐水平,形不成规模、聚集不了人气。必须在招商引资上做文章。要招商引资,就必须把我州最适合于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的项目拿出来,供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家选择、投资、发展。那么最适于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的地方在哪里?在我州自2006年以来实施的8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乡镇。通过8年来的打造,我州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建设规范、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它们与3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及178个州级生态村一道,构成了美丽西双版纳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拥有这么多优质的资源,是我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的最为有利的条件。
按照7种类型的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进行招商引资,是对我州优质资源的“量体裁衣”——上述7种类型的庄园经济,都能在我州800多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和31个省和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及178个州级生态村中,找到适合它们发展的位置。比如,“以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主的休闲度假型庄园”,我州各县市都有适合发展的村寨:景洪市勐罕镇著名景点傣族园旁边、由傣族群众集资投劳兴建的环坝路两旁、像珍珠般串连起来的6个村委会、57个傣族村寨,生态环境优美、民居特色古朴、民族风情浓郁;勐海县打洛镇位于中缅边境的勐景来村寨,边境特色鲜明、民族特色浓郁,又有旅游服务企业精心打造和销售,充满魅力;勐腊县勐腊镇曼龙勒村寨,村落古朴、特色鲜明,近年来他们通过引进民间资本运作乡村旅游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庄园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村民收入的增加。又如,“以新品种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的科技示范型庄园”,适宜发展的村寨:景洪工业园区曼沙村委会10余个村寨,由于土地基本被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征用完,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依靠政府和驻州科研单位科技帮扶培育成功的火龙果种植,取得了每亩收入3至4万元的良好经济效益。这些寨子傣族民居保存较完整,又毗邻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度假区,非常适宜发展以体验热带珍稀水果种植技术、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为特色的庄园经济。景洪市大勐龙镇南盆新寨是一个哈尼族村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以滇南小耳朵猪等种养业、弘扬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引起了中央媒体及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关注,每年都有1、2批外国留学生前来体验生活,对这里的民族文化流连忘返,并宣传到了国外。这个村寨的独特品牌——滇南小耳朵猪的养殖技术与民族文化及对境外人员的影响,是打造庄园经济的珍贵资源。此外,曼根村优质稻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曼根傣贡”品牌及香米种植业,勐遮镇稻、鱼、菜生态种养模式及傣民族稻作文化,贺开、老班章、南糯山等大叶种古树普洱茶种、采、加工、品饮等文化体验,易武、象明贡茶圣地与茶马古道核心区文化体验等,都完全具备发展现代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的基础条件。可以这样说,我州所有乡镇都拥有着发展庄园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种植水稻、蔬菜及各种经济作物的水、土没有任何污染,空气是纯净且富含负氧离子,连灌溉的水都来自可以直饮的、无任何污染源的水库。良好的生态系统、迷人的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特色、极富体验性参与性的时尚魅力,以及较为完善规范的旅游服务业支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州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的得天独厚的综合条件和优势。
三、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促进优质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
怎样才能招好商、引好资、推动我州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实现超常规发展呢?我认为应当首先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即做好项目储备。积多年实践之经验,没有项目储备,招商引资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我州的资源禀赋条件,要做好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的项目规划并不十分困难。而且这篇文章做好了,能够为我州未来发展储备下几十亿、上百亿的投资项目。比如,我们一直在为易武、象明(包括基诺山)的普洱茶文化发展战略如何布局、定位,如何上档次、上规模而苦苦思考却不得其解。并不是这些地方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好,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世界级的普洱茶圣地;也不是这些地方的干部不努力工作,实际上他们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和实践着加快发展之策。关键在于缺乏项目的顶层设计。就开发研究开发,跳不出地域偏狭、道路基础设施落后的限制;研究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往往又因投入较大、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至少理解上是这样的)而进入不了上级规划的盘子。因此始终破不了题、打不开局面——这两个文化乡镇的整体开发,对于推动勐腊北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从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发展的角度对这两个乡镇(还可以将基诺山纳入)进行总体规划,将最大的制约因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一并纳入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发展项目规划,就能从桥头堡建设的战略高度,综合高原热区生态特色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整合项目资源,将财政投入与民间投融资结合起来,就比较容易进入上级规划的盘子。而一旦进入规划盘子,就意味着这两个乡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其资金的投入渠道将变得非常宽广、带来的各方积极性将更加多样化,这盘棋就下活了。
那么怎样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呢?一是要做好统筹规划。由州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按照7种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类型,对全州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寨或乡镇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确定项目目录。二是进行项目具体规划。对每一个列入目录的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项目进行包括建设项目、发展定位、发展思路、投资概算、市场及效益分析、环境评估等详细规划。项目规划要力求科学、全面、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一定要贯彻群众参与的原则,这是确保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三是建立西双版纳庄园经济项目库。将经过专家或权威机构评审论证通过的项目规划目录及规划书,整理汇编成册(可能的情况下,还应翻译成英文版本),并建立电子文档项目库,广泛开展项目推介活动,公开向国内外发布,进行招商引资。四是广泛宣传和发动,争取项目区内的群众对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一定要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使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和经营,获得应有的利益回报,从而关心、支持项目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部门多、投入经费多,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加强组织保证,还要成立由州人民政府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并协调推动此项工作。
发展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是我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的提质升级之举,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推动我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八大工程”的要求,贯彻落实好州委的决策部署,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全力推动庄园经济和特色村镇建设超常规发展,努力将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美丽云南的重要窗口。
0o0Allow0o0Page0o0
加强景洪市物流企业管理的思考
李玉云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物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构建西双版纳大通道、大流通、大商贸、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新格局、加快转变西双版纳经济发展方式及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景洪市物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快物流企业的发展,应建立集中统一和规范的物流基地;建立各级物流领导小组协调机构和物流协会组织,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建立西双版纳物流发展基金和奖励机制。
关键词: 景洪市;物流企业;规范管理
加快物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构建西双版纳大通道、大流通、大商贸、大旅游、大市场发展新格局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景洪市作为西双版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物流基地建设具有举足轻重地位。针对景洪市物流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走访景洪市的46家物流企业,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物流业联动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发挥现代物流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
一、景洪市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对于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改善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等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物流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接壤,毗邻泰国,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区位优势。与经济较发达的泰国具有澜沧江航运、昆曼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泛亚铁路等交通优势,成为我国经云南西双版纳进入东盟国家的重要物流通道。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发展物流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景洪市共有物流企业46户,其中普通物流35户,快递11户。普通物流公司中有9户总部在省外,快递公司中有8户总部在省外,2户在昆明,景洪本土的只有1户。景洪市现代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但其又处于全国物流的一个末端,因此,加快景洪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全州物流业的规范和行业水准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景洪市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物流市场。景洪市物流企业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市郊,没有集中统一的物流企业管理市场,而且有8户企业登记注册的地址和实际营业的地点不一致,有5户开业运营时间已超过三个月,还未进行注册登记。从整体上看,景洪市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是夫妻店,随便找个地方租一个铺面,挂个牌就叫物流公司,还有的借一辆车挂个牌也叫物流公司。这些物流公司的业务领域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全程涉及物流增值服务的极少,发展前景不大。
2、多头管理,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工商、邮政、路政、公安几家管理单位都只是从本部门管理需要出发,对其所需的材料、证明进行登记和查验,没有对企业运行过程进行监管。笔者在调研走访中发现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普遍存在其在登记注册时提供相关证件以外,没有接受过任何政府单位的检查和指导监督。
3、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安全意识差。笔者对这46家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学历调查,在46名法人中,有大专学历8人,本科学历3人,其余学历层次较低。在58名管理人员和384名员工及业务员中,有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8人,初高中学历52人,其余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的农村务工者,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问卷调研中,当问及一个企业的法人有无道路交通运营许可证的时候,他很茫然的问我们:“那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我们需要办理吗?怎么没有人跟我说…”。更有甚者,一个运营了3个多月的物流分公司景洪区的负责人,竟然不知道开办注册物流企业需要在什么单位办理,需要什么证件,甚至连自己雇佣的3名员工的名字及住所等都不太清楚。此类物流企业在管理上的漏洞和无组织化的状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造成相关部门难以监管。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只追求运营的效益,无视企业的安全意识和长远发展。
4、从业人员不稳定。物流行业在西双版纳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加之各类社会保障不完善,员工的福利相对其他行业普遍偏低,难以留住员工,造成从业人员不稳定。部分企业因招录不到固定的员工,在装卸、分流货物时只有临时到人才市场请临时工,这极易造成邮件检查不全或者故意装卸违禁物品的可能,带来了物流行业运营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景洪市物流企业管理的对策
1、建立集中统一和规范的物流基地。针对目前景洪市物流企业分布分散的状况,应该本着自愿、互利、双赢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物流企业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西双版纳物流基地,集中整合小规模的物流企业,重点扶持、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物流标杆企业。
2、建立西双版纳各级物流协调领导小组和物流协会组织,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首先,鉴于多头管理造成的监管困难的现状,建议由政府牵头,商务局、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和各物流企业主要负责人组成物流领导协调工作机构,负责物流基地建设,物流行业的监管,做好物流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相互交流信息,互相提供好的经验和做法。其次,成立物流企业协会,建章立制,加强行业内部管理,搭建企业交流沟通渠道。第三,建立西双版纳物流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商务部牵头,定期不定期召开物流企业联席会议,分析物流发展趋势,解决物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整体发展合力。
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西双版纳州物流行业应依托大专院校,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物流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同时,定期对一般从业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物流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建立西双版纳物流发展基金和奖励机制。采取政府适当补助、企业集资、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物流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物流发展宣传,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州内外、境内外、跨国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制定奖励制度,每年对物流发展中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
物流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各部门监管到位,职责明确,齐心协力,才能推动景洪市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为建立西双版纳物流基地建设打好基础。
0o0Allow0o0Page0o0
对西双版纳州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
罗云丽 刘海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西双版纳州民生所系、稳定所依、活力所在,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管理工作在不同的区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在西双版纳州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一定要从州情出发,针对自身的社会特点和社会问题来探讨适合自己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度保障。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社会管理工作;思考
社会管理,是指在一定共同价值观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及社会效率,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的社会公共事务,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最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智慧源泉。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才能培养出对社会的热爱,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提高对政府的认同,只有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增加社会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是进行社会建设以及实行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保障。社会管理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突破口,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触及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特征和复杂性、艰巨性和长远性等特点。一些社会矛盾、社会纠纷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或者是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西双版纳州有966.3公里的边境线,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思想渗透的前沿,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繁重,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西双版纳州社会管理工作开展基本现状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西双版纳州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把社会管理工作作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在边境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信访维稳、强化基础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包括:
1、强化组织体制建设。州委州政府及时对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委员会进行了更名,是全省首家完成更名工作的州市。更名后的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由58家增加到70家,4个专项组增加到9个专项组(实有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社会治安、法律政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护路护线联防、边境管理专项组),并分别由副州级领导干部联系,领导力量进一步加强,成员单位进一步充实,职责任务进一步拓宽。州社管综治委下设办公室,设主任一名(正处级),专职副主任一名(副处级),增设综治科、社管协调科2个职能科室,按正科级设置,增加行政编制6人,已选配到位。同时,举办全州政法综治维稳干部培训班,对各县市区、各乡镇(农场)、州社管综治维委成员单位、各边防派出所180余名综治维稳干部进行培训。各县市区已完成综治委的更名工作,成立了社管综治委,各乡镇(农场)均设立了综治办,为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率先建设平安和谐州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2、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在全州流动人口有效登记数超过3000人的27个社区(警务区)设立26个流动人口服务站,配备到位250名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推进景洪市曼景兰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提炼、推广曼景兰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五个一工作法”的基础上,推出了QQ群管理旅店业新举措,景洪市448家宾馆、酒店分别按照级别加入了不同区域的QQ群,通过QQ群适时传报旅客入住信息,实现对流动人口信息的全面掌控。
3、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州重点人管控工作的通知》,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摸底排查,全州排查出来83名重点人员全部建立档案、落实管控措施。深化“大排查、大收戒、大管控”等专项工作,加强对涉毒、精神病人等的排查管控,209名精神病人纳入管理视线和加强帮助救治,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1571人,着力避免高危人员失管漏控,有效防止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2012年,全州共接收在册的刑释解教人员1798人,安置帮教率、重点帮教对象衔接率达100%。率先在全省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司法e通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全州在册的1060名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电子监管和档案信息管理,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监控力度,强化手机定位管理制度,配发定位手机640部,手机定位数和定位率居全省前列。
4、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全州群体事件总数持续下降(从2010年6起,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2起;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件数持续下降(从2010年72件,逐年下降到2012的36件;2012年1-9月16件,同比下降45%),信访总量持续下降(2011年5188件(人)次,2012年1-9月4633件(人)次,同比下降8.6%)。2012年,州委常委会、州委专题会先后3次听取综治维稳工作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州社管综治委召开3次全体会议和10余次专项组会议,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三县市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先进平安县(市)”。
二、西双版纳州社会管理工作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中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多发凸显,主要表现在:
1、经济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经济作为基础,在社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西双版纳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基础脆弱,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规模仍然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因社会建设滞后,一些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增大。由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也必然加大,但是财政预算相对有限。所以,客观上给社会管理工作在一些项目的操作上带来了一定难度。
2、对社会管理的认识还有差距。社会管理一词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不同的社会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社会管理,而作为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在于社会管理是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而作为体现人本思想的社会管理,是一项宏大的、长远的社会系统工程,但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动迟缓;一些领导干部还认为社会管理工作是政法委牵头,就是政法委的事,甚至认为仅仅是政法系统的内部业务;还有个别领导干部认为社会管理是基层的低层次的社会化管理,是社区、村民委的事情。
3、边境维稳任务繁重。西双版纳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与泰国毗邻,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我州边境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持续不断,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不断增多,枪支走私、毒品走私、艾滋病防治、跨国拐卖人口、跨境赌博、偷越国境线等问题相互交织,威胁着国家安全和我州边境治安稳定。
4、社会管理形势日益严峻。一是因企业改制、拖欠工资、征地拆迁补偿、山林水源土地纠纷等领域引发产生各类不安定隐患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处置难度大。侵犯群众利益的犯罪时有发生,盗窃摩托车、电动车、入室盗窃以及砸车玻璃盗窃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二是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管理难度加大。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它们仅仅是一个工作劳动的场所而不再是什么都管的“单位”,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三是人员流动性大。西双版纳州是个旅游风景名胜区和边境开放地区,外来游客和境外客商进入州内的人次成倍增加,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往往要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社会管理的成本会大幅度增加,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协调落实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四是农垦社会管理难度大。农垦系统改革涉及14.8万人,干部、职工、群众思想活跃,提出的诉求、上访、信访等问题纷繁复杂,具体表现有国有资产受损、公用地混乱,邻里关系不和谐、社会赌博之风和读书无用论盛行等问题,加之农场原来体制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从而导致较多的社会管理问题。
5、社会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现已经接近20万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成本。随着大量州外农民的涌入,怎样让进入城的农民安定下来,怎样有效管理外来农民大量无序涌入农村,已经成为西双版纳社会管理的紧迫任务。暂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薄弱,流动人口协管员目前仅配备了250人,按上级标准应配备494人,远低于上级标准要求。对外来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的粗放式、突击式、运动式管理模式未从根本改变。对有现实危害的重点人群管理不到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管控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和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管理不到位。因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虚拟社会”违法犯罪逐渐提高,对此类犯罪缺乏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对西双版纳州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西双版纳州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一定要从州情出发,针对自身的社会特点和社会问题来探讨适合自己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度保障。
1、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大社会管理工作财政投入。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不断的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激发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从客观上创造便民利民的条件。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可以用政策帮扶吸引社会、企业、商业等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加大社会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方面,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逐年提高社会管理工作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重点加大对有关重大项目、试点经费及基层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营资本、企业资金等社会资本进入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2、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支持。首先,加大社会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公众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介,广泛深入宣传社会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发动群众,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建立社会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把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社会管理责任制考核,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工作实绩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确保社会管理各项任务的落实。及时发现和总结社会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探索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具体办法,强化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机制。再者,实施社会管理工作项目建设。把项目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载体。一是统筹协调。把社会管理工作项目寓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确保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二是突出重点。围绕社会管理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规划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性强的重点工程和项目。三是有序推进。统筹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具体的项目建设进度表和路线图,优先安排群众需求迫切的项目。
3、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聚焦点。民生不仅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而且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抓好民生,能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持久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刚性维稳成本高,与其用钱去维稳,不如先把民生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活,加快刚性稳定向韧性稳定的转变。因此,以民生为导向,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教育方面,应当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中小学校区域布局调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就业方面,应当健全就业和分配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和稳定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在养老方面,应当建立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在住房方面,应当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在医疗方面,应当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工作,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基层力量。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例如:勐海县勐遮镇曼刚村村风、村容、村貌较好,社会管理很有特色。曼刚村的540多人里,有290多人选择了常年在外经商或打工,最多的就是从事烧烤,烧烤收入占曼刚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虽然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拼,留在村子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及留守儿童,但曼刚村依然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是远近闻名的“无毒村”。曼刚村案例引发的一个启示就是:曼刚村良好的社会管理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得力组织领导和年长有威望的老人发挥的引领作用。一些难的问题,一旦变成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就会充分显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起来就会非常尽心尽力。所以,社会发育应当让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村民自己发挥作用,不是简单的政府自己做,要用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社会管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励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扩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表达渠道,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
除了要加强各种原来已为政府正式认可的组织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利用当地长期起着实际作用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允许和鼓励有共同利益的人们建立各种合法的相应群众组织,以增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如果人民的意愿都能采取组织方式表达,就可以使社会互动更多地建立在组织化的基础上。要使民间组织在西双版纳的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社会尤其是政府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从各种角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5、把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与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分析研究西双版纳州13种世居民族中有利于社会管理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民间精英作用,比如有威望的佛爷、本地老干部、教师等群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本地社会管理,起到一个示范和带头的作用,从而使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入到社会管理中。一是立足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切实抓好规划,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着力打造提升民族品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弘扬文化—打造品牌—构建产业—加快发展”的路子,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交融积淀中,孕育诸如包容并蓄、崇尚自然、诚信至上、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天人和谐等丰富内涵。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培训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习俗、节庆、歌舞、文学艺术等文化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以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村村寨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通过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使村寨之间、民族之间、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良好民族和谐发展环境。三是充分利用村规民约来促进社会管理。例如:勐海县勐遮镇的曼杭混村制定村规民约来规范婚丧嫁娶。曼杭混村村规民约规定:凡举行婚礼及上新房,只宴请1天,改变以前宴请3天的风俗。此村规民约通过每家每户按了手印后开始执行,村里现在的宴请比之前村里的传统宴请节省开支一半以上,并且村民可以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展生产,陈规陋习在这里得到转变,引导村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倡导了婚丧嫁娶事简办的新风尚。
6、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群众的利益诉求面前,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摆正位置,正确把握和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以及不同群体、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调节好各种利益分配关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和谐稳定才有基础。只有把群众放在头等位置,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才能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尤其需要具备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执行。只有秉着公平、正义、换位思考的理念,给人民群众梳理和化解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才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和平盛世。
7、着力营造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新环境。社会管理涉及到每一个人,需要人人参与,才能实现其目标。所以,新形势下应着力研究并营造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新环境。在目标措施上,除共性标准外,还应区别不同情况有个性标准,农村、城镇、机关单位、企业厂矿等,都有符合实际的具体目标要求,在突出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达到整体一致的共同标准。在特殊区域上,要充分考虑西双版纳州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涉外事务不可避免的因素,重视涉外纠纷的调处,加强边民的宣传教育,协调处理好涉外关系,通报我方加强社会管理的措施等,切实加强边境一线的社会管理;针对民族众多的特殊性,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倡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妥善处理好民族事务及纠纷,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组织协调上,社会管理组织拥有最高且是有效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监督查处、表彰奖励等权力,保障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下切实有效地开展社会管理活动,实现规划目标,最终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幸福而美好的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8、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没有落后的地方和落后的人,只有落后的规则和落后的制度。社会管理同样需要科学,在以科学的方法实现社会结构优化的同时要学会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对部分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进行学习,并通过学习不断的增加自身的方法和经验,做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升效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是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关键。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才能有的放矢地搞好社会管理工作。应当深入实施法治化管理,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依法管理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深入实施规范化管理,为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供内在动力,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做好西双版纳州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立足西双版纳州情;另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其它地方和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
0o0Allow0o0Page0o0
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管理服务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为例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管理服务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然而,学界讨论过多的是与此相关社会管理的理念、原则等重大宏观问题,社区研究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城乡社区建设呈现割裂状态。笔者认为,我国以管理服务为内容的社区建设应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民族城乡社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我国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方式转变的路径。
关键词: 社会建设;多民族聚居;城乡社区;管理服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并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新近具有代表性的是李迎生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入手,研究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国际社会政策的新近趋势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与之相比较,中观层面的社区管理较少涉猎,并把城乡社区建设割裂开来,如杨敏的社区研究运用了社会治理视角并把社区重心放在城市。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农村发生深刻变迁,对农村社区研究略显不足,特别是那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建设仍较少有人涉猎,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城乡少数民族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探讨其有效路径。
一、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逐层深入,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等等,社会成员从“单位制”转向“街居制”,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社会福利出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等。近年来,我国城乡社区建设重要性已显现,中央多次在党的全会报告中提及社区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社区从单一的城市社区向城市、农村社区延伸,其中农村村委会(行政村)、村小组也被纳入研究行列,形成多层次的城乡社区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可见,从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把社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新型社区”到“社会共同体”,增强“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
(一)城乡社区建设有助于解决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第一线。社区与社区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的长期实践,熟悉社区内不同家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便于采取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村(居)委会是直接面对社区的组织,不仅涉及居民的低保、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而且还承担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安全防范,禁毒与反邪教,人民调解和维稳信访等职能。社区职能具有涉及面广,人员杂,类型多等特点。同时,村(居)委会也是村(居)各种诉求的汇聚点,有时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纠纷,若纠纷调解不及时将可能使村民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村民与村(居)委会,甚至是与乡镇(街道办)一级之间的矛盾。
(二)城乡社区建设有助于居民通过社区表达自身诉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接受教育年限的增长致使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增强。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大量征地拆迁等致使社区内居民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大幅增加,他们的利益诉求从传统的经济权益向社会权益、政治权益转变。一些居民一旦发生涉及自身利益不论大小都存有“不蒸(争)馒头,蒸(争)口气”思维倾向,倾向于“讨说法”,等等。尤为棘手的是,在矛盾纠纷解决的方式上,特别是与政府之间纠纷,一些社会成员仍存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维定势。若居民的诉求在村(居)委员会社区中得不到解决,将把纠纷和矛盾上升到乡镇,甚至是更高一级的政府。从而导致矛盾和纠纷尖锐化、复杂化。
(三)城乡社区建设有助于及时处理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城乡社区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佳区域场所。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社会矛盾及纠纷一般都经历萌芽、发展、爆发、结束等阶段。社会管理从过去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事前预防就是把各种矛盾有效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不断升级、激化,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社区居民之间是具有同质性较强的熟人社会,社区工作人员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社区居民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要充分利用社区对居民情况熟悉的优势,社区可以在楼道、住宅小区等设立楼长、小组长,密切关注楼道、小区等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向社区反映,实行网格化管理,因此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推进社会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当前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抓手。景天魁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社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集中生活在社区,因此,民生建设一定要下沉到社区,福利服务一定要汇聚到社区,财政资金要向社区倾斜,民间资本要往社区吸引,专业人才要往社区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建设落到实处。所以,城乡社区建设不仅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而且也是衡量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民族、宗教等存在较大差异,维系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已成当前重要任务。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边疆多民族地区一些深层次和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而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最初在社区层面萌发,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进一步演化成群体性治安事件,如孟连事件。同时,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建设滞后性也制约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少数民族社区建设成为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服务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上,特定的人群之间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利益需求。社区因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社区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存在差异。根据地理条件,我国社区可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若把城市社区再细分,还有城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等。城市以街道辖区范围建成社区,农村以村委会组织形式组成的城乡社区分布格局。少数民族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由少数民族个人或家庭,出于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他们在相同地缘、业缘等基础上,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和心理诉求组成的社区。此次社区研究仅限于村(居)委会组成的社区,不包括自然村等。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各民族充分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我党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已建成5个省级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1173个民族乡,为各民族充分享有权利提供制度保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最南端,被誉为我国西南边境线上的“绿宝石”,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瑰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优越的区位优势。截止2012年底,全州总人口113万,户籍人口95万,世居民族13个,8个民族跨界居住,44个民族分布在32个乡镇(街道办),222个居(村)委会,12个农场管委会。2003年起建立城市社区,景洪市有14个社区,勐海县有3个社区,勐腊县有4个社区,有201个农村村委会社区,75个农场生产队社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委会(社区)都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承担着利益纠纷协调及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能。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是较为特殊的社区,他们都具有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特点,前者一部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地域上结合,后者是农村人口在城市某特定区域进行生活,两者在生活方式、意识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西双版纳州城乡社区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民族组成,不同民族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存在差异,维护民族团结、社区和谐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任务。社区管理服务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城乡社区自身属性局限,致使社区难以拓展空间。
社区是城乡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居民自治组织。一般而言,民间自治组织应由民政部门管理,然而西双版纳州城乡社区建设起步晚,城乡社区由街道办或乡镇进行管理。正如杨敏指出,我国社区建设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推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建设成了政府的“独角戏”。一般而言,社区由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协调委员会和居民代表大会组成。社区干部任职互有交叉,便于协调开展社区工作,提升城乡居民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勐海城区社区、勐腊城区社区分别隶属于勐海镇和勐腊镇,景洪城区社区隶属于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据了解,不论是街道办下属社区还是镇下属的社区与上级政府建立挂钩联系机制。全州街道办、城关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挂钩联系社区,一到两名领导干部联系指定社区,社区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目前,景洪城区社区在街道办,勐腊县、勐海县社区分别在城关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管理服务职能从建立初期的人口普查、民政到人口普查、治安、民政、劳动保障、计生、残联、综治维稳、调解、妇女儿童、禁毒防艾、统计、老年工作等,社区职能日趋多元化。各级政府与社区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政府部门的一些事务应通过社区才能实施。正如一位社区干部指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而社区处于针的角色,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社区干部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很重要,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社区权利与职责不对等,社区忙于上级政府下达的各种任务,无暇顾及自身建设,致使社区管理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2、尚未充分利用人文优势推进社区管理服务。
西双版纳州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13个世居民族,44个民族和谐相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开始向城区流动,由于各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等存在差异,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较少与外界接触,因缺乏交流容易产生误解、形成偏见。在城市社区,一些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离开原有社区进入新型城市社区,在与其他民族之间交流存在障碍,需要第三方介入协调。城市社区在提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中应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用少数民族喜闻乐见方式的进行宣传教育,利用人文优势为各少数民族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在农村社区,一些其他省、省内其他地州的农民群体也进入农村社区,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应充分利用各民族之间的人文优势开展社区活动和服务。
3、社区资源的有限性致使社区活动单一。
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资源存在政府拨款为主,社区自身难以募集社会有效的公益基金投入社区服务。以景洪城区社区为例,政府每年下拨5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而农村社区每年仅有3万元的工作经费维持基本的办公费用。近年来,政府出台扶持村委会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被列为扶持对象的村委会有10万元的经费。但由于政策刚开始实施,一些农村村委会集体经济尚未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城乡社区活动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主要还是来自政府。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社区须开展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活动,而活动经费显得捉襟见肘,社区干部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孔雀湖社区、沧江社区等分别在孔雀湖广场、州委党校南门广场组织广场舞,吸引了大批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居民每年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可见,社区仅靠有限的资源,难以开展社区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满足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
4、社区干部服务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自2003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勐腊城区共建成21个社区。以景洪城区为例,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共计132名,每个社区有干部和工作人员8至10名不等。按照全州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景洪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主任分别参加全州乡镇(街道办、农场管委会)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专业培训。城市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每年都参加专业培训。社区承担着人口统计、经济普查、医疗、养老、低保等服务职能,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服务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然而,其他社区干部职工较少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目前,全州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都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难以满足各民族群众不同层次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三、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进城乡社区管理服务的路径
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社会的起点是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有助于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和谐社会建设。社区管理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村)委会、农场管委会生产队社区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基层政府应把城乡社区建设列入自身建设内容之中
政府掌握大量社会资源,承担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能,是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具有普惠性和利他性的特点。社区是社会资源二次分配的具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基层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扶持力度,同时也应发挥社区自身的主体性,全面推进社区科学发展。一是社区尽可能提供专业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也应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转变,有条件的社区应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治疗,情感慰藉等方面服务,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力度。社区服务能力取决于政府对社区建设的力度,加强社区公共休息娱乐设施等场所、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种业余兴趣学会等。通过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三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突出民族文化中尊老敬老,通过对居民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业务技能,把社区居民互敬互谅互让真正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尽力兼顾社区成员的不同利益诉求,争取做到家庭和美,社区和睦,社会和谐。四是培育民间公益组织与公益力量成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公益组织与公益力量秉持“助人为乐、我参与、我快乐”等服务理念。基层政府应以社区为平台,让慈善、志愿者等公益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二)应利用人文优势推进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服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民族语言、文化等存在差异,社会管理和社区管理可以利用民族干部的人文优势、语言优势、认同优势,协调民族内部的各种利益诉求,便于有效为各少数民族服务。一是城区社区方面:景洪城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者招录应把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条件列入招考范畴,兼顾专业技能和语言优势,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办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平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他们进城办事则需使用汉语方言,对一些居民而言,语言障碍是不小难题。城市社区干部职工若能利用人文优势将为少数民族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便利,增加各民族相互了解,推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享有社区提供的服务。二是农村社区方面:例如,景洪市勐旺乡瑶家村委会瑶家大寨是一个特殊社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是全州远近闻名的极度贫困村。过去村内吸毒、盗窃等社会丑恶现象猖獗,社会治安形势严峻。2009年以来,景洪市委、市政府组建瑶家大寨扶贫开发工作队。工作队组建时充分利用了人文优势,把瑶族干部作为工作队员的首选。鉴于全州的瑶族有两个支系,一支是蓝靛瑶,另一支是顶板瑶。瑶家大寨是蓝靛瑶聚居地,扶贫开发工作队队长由瑶族(蓝靛瑶)干部担任队长,工作队员都是市直机关的瑶族干部和其他民族干部组成,充分利用自身的瑶族干部与村民之间语言优势,方便与群众打交道、交流沟通,帮助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等,通过语言优势、人文优势和认同优势,干群之间、党群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目前,瑶家大寨吸毒的人少了,偷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少了。鉴于此,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服务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偏远少数民族社区。因此,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在社区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利用他们的语言、文化优势等提高少数民族社区管理和社会管理效率水平。
(三)城乡基层社区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整合社会资源
目前,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资源较为单一且有限,社区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然而,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资源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一是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杨敏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调研提出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的构想。笔者调研发现,少数民族社区建设也存在权利与责任失衡,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的困局。政府可以尝试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来进行合理配置,按社区提供服务的人次对社区服务进行经费补贴。二是可以向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募款。通过项目制向民政部门、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募集善款等。以广场舞为例,少数民族社区可以倡导鼓励少数民族居民着民族服装、跳民族舞,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弘扬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社区广场舞可以尝试通过项目制进行申报,立项后将获得社会资源。三是社区可与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建设可以吸纳志愿服务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沧江社区积极探索“区校合作”、“区院合作”、“区局合作”的新模式,与辖区内的州委党校、州农垦医院、景洪市农业局等共建关系,把一部分党校教师、农垦医院医生护士、农业局干部职工等组成志愿者队伍,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丰富社区活动的内容。沧江社区利用州委党校师资优势为社区党员进行入党积极分子等教学服务,利用州农垦医院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景洪市农业和科技局为居民进行相关服务等。社区还举办2013年辖区内共青团员庆祝五四青年节集体活动,增进了社区内单位职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城乡社区建设应加快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社区干部应掌握矛盾纠纷发生的一般规律。一般而言,社会个人与群体中的矛盾纠纷从发生到发展经历这样的过程。矛盾纠纷的当事双方因出现利益纠纷开始相互抱怨,抱怨后向第三方表达自己的不满,第三方开始介入,若第三方介入仍未解决当事方之间的矛盾纠纷,就会出现肢体冲突,甚至是大规模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村(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由村务公开等问题引发,这不仅需要加强村(居)委员会干部对(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等法律文本的学习,从过去被动的村务公开向主动的村务公开转变,及时有效化解村(居)民对社区干部的疑虑。二是通过培训学习提高管理服务的能力。笔者了解到,孔雀湖社区干部已经认识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一些社区干部已经树立了“社区没有领导,社区提供服务”的意识。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重视基层村(居)委会建设,利用州委党校全州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通过集中培训着力提高村(居)两委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内容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社会管理、政策形势报告等。州委组织部曾组织全州农村干部分批分期到云南农村干部学院进行专题学习。目前,一市两县党委政府分别对辖区内城乡社区党支部书记、居(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但对社区、村(居)委员会其他干部职工培训力度略显不足,应把在社区、村(居)委会干部职工分类分批次进行培训。三是社区干部应树立问题意识和防范意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社区居民来源多元化,给社区管理增加不少难度。孔雀湖社区是景洪城市中心社区,针对辖区内出租户集中、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该社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按照“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强化辖区房屋出租户与用工单位的责任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因此,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服务意识、问题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培训可以让村(居)干部学习到先进的社区管理服务理念,通过网格化管理服务,突出防范违法活动职能,构建文明和谐社区。
总之,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花大气力提升社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我国社会建设应整合城乡社区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城乡社区一体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城乡社区管理服务已成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借鉴西方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脱离政府作为唯一提供者的局面,创新体制机制,转化社区管理方式,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2年11月15日,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李迎生、卫小将,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兼谈国际社会政策的新近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学评论,2013(3)。
[3]杨敏,我国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新态势〔J〕,科学社会主义,2011(1)。杨敏、杨玉宏,“服务—治理—管理”新型关系与社区治理新探索〔J〕,思想战线,2013(3)。
[4]江泽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02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
_6938568.htm。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2年11月15日,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7]景天魁,社会福利发展的路径:从制度覆盖到体系整合〔J〕,探索与争鸣,2013(2)。
[8]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和创新之维〔J〕,东岳论丛,2012(1)。
[9]杨敏,我国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新态势〔J〕,科学社会主义,2011(1)。
0o0Allow0o0Page0o0
“四群”教育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李 耀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史研究室,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是省第九次党代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为使这一活动开花结果、落地生效,本文提出要在树牢科学的群众观点、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四群“教育;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
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是省第九次党代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回应了现实呼唤、反映了人民期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求实品质和泽披万众的普世价值理念。为使这一活动开花结果、落实生效,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想农家人,树牢科学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执政党和党的干部对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就是干部说话做事是否站在群众立场上。马克思的两大贡献,一是剩余价值学说,二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群众观,即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宰、国家的主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大众的合力构成历史发展的方向、形成历史发展的动力、达成历史发展的目标。刘少奇同志指出: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依靠和服务群众,还是害怕、脱离和伤害群众,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树牢群众观点,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修炼。理论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向书本、实践和群众学,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成。学习抓得实在,理论武装才能加强,思想认识才能提高,群众观点才树得牢靠。通过学习,认真查找群众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修身厚德养性,提高理论和政策素养,加深对群众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接受群众再教育,自觉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强化宗旨、端正态度、甘当公仆,心想群众、情系民生。实践上,要站在群众立场上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想问题、作决策、出政策、办事情,要服从和服务于群众意愿,把群众呼声作为决策选择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期盼作为谋求发展的第一原则,把群众利益作为说话做事的第一选择,把群众拥护作为是非判断的第一标准;群众拥护的事,快办办好;绝大多数群众反对的事,坚决不干;用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还要真心实意欢迎群众评判工作,自觉自愿接受群众监督。这样,思想才不会蜕变、路子才不会走偏、屁股才不会坐歪。
二、进农家门,认真践行群众路线
把“纯洁党性、服务群众”和“四群”教育作为作风转变的途径,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带着感情、责任、知识和能力,到群众最期望、最困难、意见最多、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通过田间地头走访、火塘灶边访谈、召开会议座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心贴心地交流。要摆正心态、放低姿态、进入状态,防止和克服不负责任的“撂挑子”、脱离实际的“摆架子”、机械照搬的“套模子”、草率应付的“做样子”等现象。走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一日三问”:走进群众中,自问我也来自群众,是否脱离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自问群众给了我衣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走上领导岗位,自问群众给了我权,是否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他们的利益。二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调研,三问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通过决策程序形成反映民意、符合民需的政策和办法;带着政策回到群众中,使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三要坚持长期接地气,与群众的联系制度化、常态化。既要克服认为自己官不大、来自基层、又常去基层,不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因而懒得下基层的思想;也要克服为应付下乡的规定身入心不入、浑浑噩噩熬日子的思想,还要克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凭一时的热情干工作,缺乏恒心和持久精神,开始轰轰烈烈,结果偃旗息鼓等现象。四要能吃苦。谁都知道山珍海味可口、华屋豪宅舒适,可现实是群众所处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普遍艰苦,这就要求干部不能过分讲究、挑三拣四、怕脏怕苦怕累。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干部只有具备了吃苦能力、耐得住清贫,才能与群众“三同”,不仅身到基层、而且心到基层,不仅走近群众、而且融入群众,才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说农家话,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通过广泛动员、举办培训班、开展谈心、张贴标语等方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干部充分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点,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活动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积极理解支持“四群”教育。要加强沟通,掌握沟通技巧,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情趣爱好、所思所盼;向他们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新知识、新事物,组织法律咨询、科学种植和养殖、科技和网络知识培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与时俱进,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不要习惯于把自己当导师、把群众当学生,认为群众弱智低能,与群众对话就是“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总想着去教育、教训别人。要善于发扬民主,从群众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善于集思广益,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萃取打开工作新局面的钥匙。要坚持原则,正确引导。对部分群众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不顾整体和长远利益、缺乏大局观念的倾向,不能一味地消极迎合、丧失原则、做老好人、转移矛盾。要坚持服务和教育两手抓,特别要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投入意识,不能事事指望别人、时时伸手求助,自己什么都不想干、懒得干。要引导群众通过守法经营、勤劳节俭和调整结构这条正路致富,不能为了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补偿救助,不顾实情、不着边际地漫天要价,甚至想歪点子、出馊主意,动辄静坐围堵、蓄意扩大矛盾、人为制造灾难。要把上级扶持、外界帮助和群众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既要克服等、靠、懒和不思进取等思想,倡导勤干苦干实干;又要积极争取扶持和外援;把服务群众的过程,变为提高群众觉悟素质和凝心聚力的过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和彻底把握社会脉搏、直面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用群众视角、群众语言回答问题,积极应对实践挑战,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作答,多说家常话、体谅话,解疑释惑,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架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提升理论大众化的需求人气,不断增强理论的现实感召力。要改进文风。尽可能用群众听得懂、理解得了的话语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简朴的文字阐述深奥的道理,尽力消除话语边界和理论障碍,增强理论的洞察深度和说理力度,使群众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四、做农家事,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提高干部执行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抓住带根本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克服走马观花、井中葫芦等常见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投入贯彻落实中,在服务群众和改善民生中办实事、求实效,不能喊得凶、抓得松。一要提高干部自身的执行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一切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难在执行、贵在执行、重在执行,执行不好,全等于零。任务当前,不能级级下转、层层批发、事事靠人,要提倡动脑动手、亲力亲为,只做实干家、不当批发商。二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蹲点、部门挂钩、干部结对、建立民情登记卡等“四联户”制度,推进完善领导大接访和干部包户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把总体目标细化为具体任务,分清职责、高效运转,形成一级抓一级、一项一项抓落实的运行机制。正确处理为官与创业、掌权与服务、执政与为民的关系,注重典型示范带动。提倡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感情在一线融洽,措施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力求工作做得更实一点,效果更好一点,群众更满意一点。三要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发挥部门和个人优势,为村民争项目、争资金、送技术、送信息,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作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和“两个倍增”。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合理分配蛋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四要善抓小事。群众过的是小日子,碰到的都是小事,容易被忽略。这些事,分散开来是小事,汇集起来是大事。要树牢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既要把方向、管全局,又要重细节、办小事。基层干部的任务,是执行好上级的方针政策,就是做“小事”。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等“小事”抓起,小事解决了,才能做好大事。在做好农家事的同时,还要兼顾村里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要求,协助“两委”做好村级事务。
五、解农家难,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
把群众利益看得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和最大的价值取向,为群众坚持不懈做好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不断满足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新期待。马克思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人类历史就是群众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因此,一要正视群众利益,把握好群众共同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本人与别人、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避免畸轻畸重。二要科学对待群众诉求。社会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应看到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和经常性。不能片面地认为:没有群众诉求,就形势大好,天下太平;一有群众上访,就问题成堆,就是不稳定因素。这样,只会诱导和压迫基层把实情掩藏起来,把矛盾遮盖起来,为最终酿成大事件埋下祸根。不能把上访群众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作稳控对象,把群众质疑不分是非黑白地当作敌对舆论;不能以个人体验代替群众感知,以发展艰难作为难以解决民生困苦的托辞,以群众利益诉求过高掩盖自身工作的不力,以舆论炒作回避对工作过失的坦诚检讨;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群众、先入为主,畏惧推诿、简单粗暴、压制打击,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导致矛盾积累、激化和扩大;而要姿态热情、主动接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处突应变能力。三要完善群众权益维护、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大干部维护群众利益和群众评价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让群众不支持的项目立不了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开不了工、忤逆民意的干部上不了位;绝大多数群众不满意的干部,不仅不能考察提拔,还要教育引导、适时调整,营造双方“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沟通交流、协商式化解矛盾、亲人式关心照顾”的氛围。四要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制度,激发干部下基层的内生动力。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战场,经过基层历练,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成长为执政为民的干部。要把基层作为培养、考察干部的基地,引导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中去,锤炼作风、砥砺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六、结农家情,巩固提升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以上举措,使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筑血肉长城、同架民心桥梁、永葆零障碍,夯实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党群干群关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着力巩固提升四大关系。一是水和鱼的关系。群众好比水,干部好比鱼。鱼儿离不开水,干部也离不开群众。干部和机关就是为群众和基层设置的,没有群众就没有干部,没有基层就没有机关;为基层服务、为群众谋利,是机关和干部的天职。心系群众鱼得水。失去群众,干部就没有依靠;没有群众参与,干部再忙也是空忙,最终将一事无成。群众也离不开干部,离开了干部的组织、号召和领导,就会群龙无首、各吹各打、各自为阵,就是散沙一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海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相伴相生、相依相存,才能四处游荡、呼吸到新鲜空气、寻觅到丰富食物,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二是水和舟的关系。群众好比水,干部好比舟。水可以离开舟,但舟不能离开水。舟本身就是为水而设计和制造的,离开了水,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成了摆设。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覆舟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一是惹怒了水,掀起滔天巨澜;二是负荷过重,承载乏力;三是年久失修,千疮百孔。人之命在元气,党之命在人心。只有处理好此三者的关系,干部在群众中“行舟”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游刃有余、安全往返。三是土壤和种子的关系。群众好比土壤,干部好比种子。接不到地气,种子就生不了根、发不了芽;根基不稳、水土不服,即使发了芽也会东歪西倒、枝干叶枯。背离群众树断根。干部只有植根群众土壤,才不惧风吹日晒雨淋,经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干部还要像树一样可以移栽,善于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不管在哪个地方、何种岗位、什么环境,都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0o0Allow0o0Page0o0
西双版纳开展“四群”教育工作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研究
田 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自“四群”教育工作启动以来,西双版纳州各级各部门认真按照省委和州委的统一部署,狠抓落实,次第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发展,“四群”教育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本文就西双版纳州开展“四群”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初探。
关键词: 西双版纳;"四群"教育;挑战和对策
一、开展“四群”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深化责任意识,增强群众观念
通过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西双版纳州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树立了抓群众工作就是服务群众的思维习惯。通过开展听民声、知民情活动,采取问卷调查和千名干部大走访的方式,开展民意调查工作。共向5484名农村(农场)干部、890名“两委一代表”和89442名村(居)民发放民意调查问卷106696份,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制定了整改方案,以整改效果取信于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逐渐多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二)拉近群众距离,转变纪律作风
通过开展“三深入”、“四联户”活动,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干部同群众的感情。活动开展以来,共有5606名干部开展“三深入”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049个。培训党支部书记3722人,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76个,调整党组织班子105个,调整党支部书记105名。通过走访群众,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三)深入基层群众,落实改善民生
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基本医药卫生体系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民生工程,使全州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活动开展以来,全州共发放《民情联系卡》43597张,建立《民情台账》32020套;落实项目578个,解决资金10173.61万元,协调项目569个,解决资金7288.81万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049项。同时,派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44支,队员483人。落实项目301项,涉及资金1076.4万元,个人捐助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20.51万元,办实事1275件。
(四)化解民情矛盾,稳定社会局面
西双版纳州“四群”教育参加单位覆盖面达100%。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共联系乡(镇、街道、农场)42个,村(社区)246个,村(居)民小组3230个,农(居)民12670户。通过深入一线听民声、访民意、集民智、理民事、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积极开展重大社会矛盾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对一些因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家庭纠纷、安全生产等方面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逐一摸排化解,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二、开展“四群”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从总体上看,西双版纳州“四群”教育工作开展良好、推进有力、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四群”教育工作认识仍然片面化
“四群”教育活动开展一年多了,部分党员干部对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四群”教育只是“创先争优”的另一个名称而已,形式也就是加大“扶贫”力度,或者安排农村指导员下乡办上几件实事,甚至仅仅为基层农村带去一些资金实惠就是开展“四群”工作,没有全面地理解“四群”教育的实质,没有与地方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相结合,在工作思维上、方式上保守机械,实质推动力不足。
(二)部分党员干部对“四群”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变通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利益导致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部分党员干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变化,对做群众工作缺乏热情,缺少方法,消极应对,或者把一切群众矛盾归结于农村贫穷落后所致,只会用一些法制、规则去处理,缺乏变通性。加之一些干部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衙门”,生活阅历简单,缺乏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基层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对普通群众的疾苦缺乏真挚了解,对“四群”工作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导致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
(三)社会转型期的变化导致开展“四群”教育工作难度增加
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不同阶层与群体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导致“四群”教育工作难度增加。首先,广大群众对社会的需求不仅满足于经济,同时对政治、文化、医疗等需求也逐步扩展,这些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化解群众矛盾的难度。其次,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经营方式的变化,群众主体呈现出多元趋势,人们的利益诉求也五花八门,工作对象变得零散化,导致“四群”教育工作难度增大。再次,“四群”教育工作更多的是针对经济问题而展开,导致很多干部开展“四群”工作只带着相应的款项下基层,不然,就认为联系群众是说空话、大话,久而久之使群众工作变得单一化,除了解决经济问题,其他问题被忽略。
(四)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并不完善
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贵在行动重在实践。自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就西双版纳的情况来看,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对于少数干部而言,“四群”教育到底“做什么”、“怎么做”并不明确,开展“四群”教育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开展的过程中更多倾向于领导组织机制、健全保障经费机制,而评价机制、明确制度的范围等机制还不完善。
三、进一步做好“四群”教育工作的对策
虽然西双版纳“四群”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要如何进一步做好“四群”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需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四群”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等的变化,群众工作比以往要难做多了。“四群”教育要真正内化为自觉行动并保持常态,来源于我们党员干部内心强烈的认同感。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带着群众感情工作,多深入基层,多进村入户调研走访,在走访中与群众拉近距离,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有针对性地实现“四群”工作落实。同时,要进一步挖掘提炼“四群”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示范点创新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需进一步提高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能力
开展“四群”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贴近群众的时候,需要有亲合力,让群众“坐得住”;在服务群众的时候,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群众“听得进”;面对群众的复杂矛盾,需要驾驭得住,让群众“信得过”;临时处置问题时,需要学会变通,让群众“看得起”等等。因此,开展好“四群”工作,不仅要乐于做,而且要善于做,只有不断地在做群众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
(三)需进一步完善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必须加大群众工作建设力度,建立和实行更加严格、科学、适用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更富实效。
1、建立健全畅通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随着群众利益意识日益强化,利益表达愿望日趋强烈,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为不同群众利益诉求主体提供完全、充分、畅通的表达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要不断拓宽群众的表达渠道,为公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政治保障。同时,应提高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律层次,增强群众利益诉求表达规定的权威性,使群众能够经常平等协商对话,有效减少不同群体对现实利益关系的偏见和误读,提高利益诉求表达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2、建立健全利益统筹与协调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禀赋及自然环境等差异,加之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出现贫富差距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政府和党员干部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约束、调节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增强党员干部决策的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同时,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对群众的利益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3、完善“四群”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为确保“四群”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机制。这不仅能够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的约束和规范,也能够增强党员干部做好“四群”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必须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纳入党委书记述职和实绩考核的内容,完善群众评议制度,将评议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综合评价的依据,确保开展“四群”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奚云华.访民情 解民意 帮发展 促提高——西双版纳州民宗局抓实“四群”教育工作[J].今日民族,2012.
[2]余绍成.推进“四群”工作重在解决问题[J].云南党的生活,2012.
[3]杨仓生.大姚:抓实四群教育[J].云南党的生活,2012.
0o0Allow0o0Page0o0
强化抓基层打基础导向
扎实推进西双版纳边疆党建工作
娥 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云南 景洪6661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强基固本思想工作,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虽然西双版纳边疆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州边疆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的困难和问题。要破解西双版纳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就是要强化抓基层、打基础的导向,坚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夯实基层的服务理念,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切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推进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首先,围绕改进作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和任务,抓好“四群”教育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牢牢把握作风建设这个主要任务,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按照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自上而下分2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每批大体安排半年时间,2014年7月基本完成。第一批为省部领导机关和副省级城市机关及其直属单位,中管金融企业、中管企业、中管高等学校;第二批为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具体到每个单位,集中教育时间一般安排不少于3个月。每个批次、每个单位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3个环节。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西双版纳州参加明年上半年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扎扎实实开展好活动,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现在,西双版纳州委成立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办室。我们要全力推进“四群”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四群”教育联系点,并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扎实做好联系点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把“四群”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好、借鉴好和运用好。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总结2013年2月至5月在景洪市勐罕镇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抓好经验的推广,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二是认真贯彻州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在线学习教育的通知》,通过“云南网络党建”网站内“云南省群众路线在线学习网”,抓好西双版纳州党员干部的在线学习教育。三是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州委的要求,超前谋划,及早动手,深入开展调研摸底、全面掌握西双版纳州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基本情况,抓紧制定西双版纳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全州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思想组织准备。
其次,围绕强化功能、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工作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坚持重心在基层、基层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并以此作为“四群”教育工作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使服务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工作方式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强化服务中体现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灵活多变,采取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合作社、产业协会、流动人口集聚地、商铺楼宇、高校社团等方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特别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努力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党的组织、都有党组织的服务,提高党的工作辐射力和影响力,夯实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坚持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增收致富、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问题,多运用民主协商、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法,态度诚恳,耐心细致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三是提高服务能力。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法,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要丰富服务载体。依托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立乡镇、村民、街道社区、职工服务中心等;推广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等有效做法;开展党员示范岗、责任区、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活动。加快西双版纳州党员信息库建设,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党员干部手机信息系统等开展服务。认真实施“红色信贷”、“红色股份”工程,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在用好每个行政村每年3万元党建工作经费的同时,建立州级50万元、每个县市不少于100万元、每个区不少于1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村级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2015年前消除全州现有的37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进一步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适当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科学合理地规划设置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巩固边疆党建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抓好基层党建基础工作,强化对基层党建业务的指导和帮助。在基本完成西双版纳州220个行政村和269个边境沿线自然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坚持以奖代补的形式,坚持以自然村为重点,逐步推进和实现全州2000多个自然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深入开展党建固边活动,让鲜红的党旗在西双版纳的边境沿线、在西双版纳的村村寨寨高高飘扬,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不断巩固和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边疆党建的实践与探索说明,推动西双版纳州边疆党建想出成果,出经验,就必须紧密结合西双版纳州实际,要注意认真地分析、研究西双版纳州边疆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特点、特色、亮点和优势所在。要多挖掘、多总结、多提炼,使全州党建工作不断上新水平、多出新经验,努力打造西双版纳边疆党建品牌,不断扩大西双版纳边疆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再次,围绕提高素质,优化结构,能进能出这一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建设中去。这些年来,党员数量增长很快。如何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如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如何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是新时期组织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的课题。
在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的前提下,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一手抓整顿,一手抓提高。一是入口要严。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标准、发挥作用的要求,既严格标准条件,切实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防止降低入党标准、防止“带病入党”,又紧密结合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重视从少数民族、妇女、青年、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重点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力量薄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不足的问题。二是管理要严。严格党内生活,健全完善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按照明确责任主体、分类管理服务、多方协同配合的要求,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实施关爱帮扶、做好党员服务和权益保障工作。三是处置要严。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前苏联在拥有20万党员时推翻沙皇反动统治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当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来,这意味着苏联政府解体,但是,竟然没有一个热血党员站出来制止,这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我们要认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健全党员能进能出工作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特别是对不合格党员,要适时出台处置不合格党员指导性意见,采取组织措施,疏通出口,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落实。要进一步强化抓基层打基础的导向,进一步强化问题的导向。对基层党建工作,要一个党组织一个党组织地分析,一个党员一个党员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抓好落实。好的作风来源于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作秀、反对“打造盆景”、“事前导演”,不搞花架子、不搞表面文章,聚精会神、一门心思抓发展,用心尽力抓工作的推动,抓工作的落实,真抓实干,干事创业,创先争优,不断推动西双版纳边疆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0o0Allow0o0Page0o0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景洪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李 璟
(中共景洪市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100)
摘 要: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的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要以发挥好服务功能为重点,不断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全面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本文对景洪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并明确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近年来,景洪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多新成绩,有效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功能作用,但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困难。景洪市社区党组织建设要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努力适应社区发展新形势,不断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贯彻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的推进使我国出现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重要转变,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或者叫“社会人”。社区成了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要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如果缺乏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缺少了在社区工作中起领导核心作用的社区党建是不可能实现的。现阶段,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比如说老人、残疾人、病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等,需要国家、社会救济,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建设好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把社区的民生工程做好,同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来帮助有困难的人群,就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二)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载体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就是把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种基层党组织模式和工作形态,就是把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党组织的日常活动中,不仅顺应了当前形势的要求,反映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内涵,而且体现了时代性和发展性,是新形势下捍卫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载体。在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的今天,社区居民群众是我们的基本群众和重要依靠力量,而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做好社区基层组织工作中的抓手,是可以带动全局的工作的。只有服务好社区居民群众才好动员、整合社区基层社会力量,依靠这些力量,才能取得党的各项事业的胜利。
(三)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有力抓手
当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存在着人们思想差异性大、收入差距大、城市流动人口多等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在社区,影响社区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大量存在。只有社区做好扶贫、济困、助残、社会保障、宣传、信息收集等工作,并与居民群众广泛沟通、建立良好感情,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把社区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在萌芽状态,归根到底要靠服务型社区党组织的扎实工作。社区党的建设就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景洪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西双版纳州州府景洪市,国土面积6926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允景洪街道)、5个农场管理委员会。允景洪街道于2002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是景洪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区面积约246平方公里,共划分为14个城市社区居委会、2个由乡镇撤并划归的山区村委会。14个社区中有3个社区(曼景兰、嘎兰、曼各)是由原景洪镇城中村改制的社区居委会,即“村改居”。允景洪街道社区党总支13个,社区党支部1个,社区下设党支部52个。14个社区社会化管理党员约1000余名。截止2013年3月,14个社区已全部搬进新建的办公楼,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问题得到解决。
一直以来,允景洪街道工委重视抓紧抓好社区党建工作,建立了街道领导和干部挂钩联系社区党建指导制度,党建指导工作深入社区各项工作。社区党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每个社区平均列支20000元。目前各社区已健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动员社区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联系,积极吸纳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参会,定期组织研究社区建设、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并依托联席会,努力推进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各社区党组织立足实际,努力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开展了一系列为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服务的活动,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赞誉。
(二)存在问题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景洪市社区理念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居民社区意识普遍偏弱,很多居民对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感不强。二是居住在社区的党员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不强。社区直管党员,被要求参加社区组织的学习或活动,党费交到社区,他们的认同感会强些。但辖区单位党组织中的党员平时很少接触社区,就没有多少认同感了。三是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社区党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驻区单位及部门有一种与己无关的思想,参加社区活动不积极。四是社区党组织普遍自认为级别低,不主动联系驻区单位,有畏难情绪,反映出社区党组织对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同时,部分社区党组织书记对区域化党建的意义、内容和要求认识不足,难以找准工作切入点,难以打开工作局面。
2、社区党建基础薄弱。一是社区党建对象复杂,情况千差万别。有的社区是城市中心区,有的社区是村改居,有的社区周围都是党政机关,有的社区多是改制企业、居民小区。另外党建工作的对象即党员也是各种各样,有在职的,有离退休的,有生活很不错的,也有特别困难的,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的,或是下岗党员。二是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这些年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从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方面有所改善,但还是存在对党的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三是社区工作还存在相当的具体困难。如缺乏人员、缺少经费、工作人员待遇低等。四是社区党建的方法手段和载体都有待创新。
3、科学有效的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尚未形成。景洪市一些社区努力开创区域化党建工作,如孔雀湖社区、白象湖社区在落实共驻共建工作方面就取得较好成绩。但大部分社区在推进党建区域化工作上进展不大,更谈不上对驻社区党员“双重管理”,落实“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要求。总体上看,社区科学有效的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构架和制度措施没有建立,机关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大多靠社区党组织书记与机关单位之间的感情维系,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约束。社区大党建工作推进缓慢。
4、社区行政化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社区居委会并不是国家的一级政权,也不是政权组织的派出机关和延伸机构。法律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对政府的工作仅仅是“协助”责任,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行政部门通常把自己所承担的职能延伸进社区居委会,要求社区居委会帮助政府承担各种各样的工作,导致各社区单是做好常规工作和应付各部门下沉到社区的政府事务性工作就已经太繁重,投入党建工作和策划组织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活动精力难免不足。景洪市街道社区目前工作人员最少的曼听公园社区9人,最多的风情园社区16人,要说少也不算太少,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与目前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是稍显不足。因为现在社区需要承担的,要建立台账的事务有人统计就达到100多项。尽管对此困扰城市社区建设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已推出社区工作准入制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政策,但落实得还不够或很难落实。
三、加快推进景洪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培训,形成舆论氛围,构筑共建社区党建的合力
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同时,单位、组织、公民的社区意识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原动力。所以要广泛大力宣传、培养各方面的社区意识。可以从培养驻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的社区理念入手,开展入户宣传、借助新闻媒体宣传、面向社会宣传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可以把每年的一个月份定为社区建设宣传月,通过举办社区知识讲座、文艺巡回演出、发放致全市居民的公开信等形式,全面提高广大居民和驻区单位的社区意识。建议将社区建设理论知识、政策学习和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必备的培训内容,通过学习使领导干部能够认识到建设和谐社区与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同时要开展各种活动,扩大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人们随时都能够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存在。在提高社区意识工作上特别要注重从内在、以及政府、公民、市场、驻区单位等不同角度和需求出发,培养社区意识。当然,社区的党组织自身也要主动联系辖区单位和组织,要克服畏难情绪,大胆联系、协调、指导和服务。
(二)以大党建来统筹社区事务,加快构建区域化社区党的建设新格局
形成区域化的党建工作格局,从街道层面到社区层面都要跟驻区单位和驻区的各种组织加强统筹和协调,这样达到共驻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否则各做各的就形不成区域化的党建格局。重点工作一是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实施兼职委员制,把辖区内有一定影响的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聘或者是委任为街道社区党组织委员会的成员,统筹开展区域内的各项党建工作。二是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结对共建制度,当前动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方法,主要靠县市级统筹或政策法规的强制和行政人员的个人影响力。比如通过制定党建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把社区单位纳入社区建设中来。但这种动员方法,还是有悖自愿参与的精神,难以形成内在动力和长效性。从长远看,除了依靠制度约束以外,还应在双方的利益关联上探索更加稳定、具有内在动力的合作机制。三是对社区的党员实行全面管理,不仅要对社区直管党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还要对驻区单位的在职党员进行共管或协管,实行双重管理。社区有驻区各单位和组织在职党员名册,掌握其专业特长,当社区需要时可以要求其参加各种工作和活动,比如通过建立各种党员志愿者队伍,落实“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要求。四是建立各种党员服务机制。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要创新思维方式,建立各种党员服务机制,使党员的服务融入到整个社区的总体服务当中并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比如现在一些地区实行的社区党组织设置网格化和党组织服务网格化等工作方式,就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三)配强班子,建好队伍,不断提高社区党建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社区班子建设有几个方面:一是推行兼职委员制,社区各级党组织委员会成员当中应该有各方面的代表;二是扩大选人范围,比如说下岗的党员、当年或者上年的复役退伍军人、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当中的党员,都可以进入选人视野。同时对社区党组织或者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可以推行竞争上岗的做法;三是实行从优秀社区干部当中考录公务员的制度,同时应该有计划的选拔优秀社区干部担任街道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四是加强社区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对社区党总支书记和社区干部的培训。
目前社区工作人员采取向社会招聘的办法,在招聘工作中要确实实行公开招聘,减少关系进人的情况,确保社区工作人员有较好素质基础、思想作风,能胜任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
(四)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社区工作行政化问题
造成社区工作行政化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政社不分的痼疾依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重心下移,改革市(县)、街行政运行体制,理顺市(县)、街、社区的关系,还权于社区,为社区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体制基础。显然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讲,重点是出台社区公共事务准入制目录。对于工作量较大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必须由社区协助的,坚决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有关部门向社区拨付一定工作经费,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则实行“有偿服务”。最好是政府职能部门如果有涉及到社区基层的工作,应作到“五个到社区”: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解放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居民自治、抓好党建、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等工作。
0o0Allow0o0Page0o0
加强校风建设 促进事业发展
苏 明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州先后就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提出了明确规定,重点主要是聚焦在“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勤俭节约、新闻报道、文稿发表、警卫工作”八个方面。校党委也随之作出改进作风的5条规定,今天又举行“改进作风,质量立校”为主题的集中学习会议。其他3名中心发言人专门就“学风、教风、文风”问题进行交流发言,借机会我对“校风建设问题”也作个粗浅的交流发言,不当不妥之处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一、要正视和重视校风建设
顾名思义,校风就是指学校的风气风貌。州委党校近些年来的校风总体上是好的。班子团结,职工和谐,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都不断好转,管理日趋规范,服务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办学的规模逐年扩大,办学的效益、信誉质量日益提高,学校工作从欠债运行转向无债一身轻。这些除了上级关心,各部门支持外,主要还应归功于全校教职工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改进作风等方面的齐心协力;归功于学校校风的不断改进。但是在肯定校风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全体管理层的各位同志还应冷静、理性的正视目前校风建设现状,面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目前校风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特征是:一是部分教科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研究、宣讲理论的热情、兴趣和动力,把完成教学专题、案例、科研任务视为压力负担,学习上不够刻苦钻研,专业上程度不深、广度太窄,满足于一知半解,过得去就行;二是部分教职工在学习上还不够珍惜时间,用在娱乐及从事非业务性活动的时间较多,用于学习业务学习技能技术的时间不够;三是部分教科人员在教学和科研教研工作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明显,照本宣科,缺少个性、缺少特色、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缺少解决问题的实效性、针对性、有用性,空洞无力的说教现象较为突出;四是有部分同志在工作中还有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漂浮急躁,方法简单粗糙,做事大大咧咧等不严谨、不细致、不专注的现象;五是有部分同志在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团结和睦,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友善待人不够,相互之间说话各执一端,甚至将矛盾上交到科室、学校、上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这些现象全校上下应高度重视,加强改进。有些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及时不恰当,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形象、信誉,影响个人的工作情绪,影响党校工作优质高效的发展。
二、要以良好的校风促进事业发展
在深入学习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优化学风,提高质量主题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构建一个明确的校风建设框架,有利于指导和推动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建设。不断推进党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认为州委党校的校风建设可以围绕“求实求真、重德善德、创业创新、严格严谨、和谐和美”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要有求实求真的良好校风
求实就是要秉持“实干兴业,空谈误事”的理念。坚持做到求实唯实,想实招、说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把时间、精力、热情都倾注在干事创业上。求真就是追求真知,寻找真理,把视野目标聚焦在真知灼见、科学正确上面,坚持信真不信邪,走正道不走邪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都坚持从校情州情出发,要坚持立足于围绕全州工作大局,在教学科研、资政时,要把着力点放在全州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上,力求在促发展、促和谐、促生态文明进步方面多做实实在在的服务。要坚持真抓实干,力求实效,在抓好落实上狠下功夫。坚决克服看得多、想得多、做得少,抓落实不到位、不彻底的现象,凡是学校定下的事情,要风厉风行,抓紧落实,力求件件有实效,坚决克服浮躁急躁的恶习,让想实策实招,讲实话真话,扎实工作的人不吃亏。努力形成“求实求真”的良好风气。在党校形成一种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不得人心,自由主义的没有市场,自在平庸的没有岗位,耍计谋小聪明的没有空间,搬弄是非的没有人理睬,人人务实求真,务实求理的良好风气。
(二)要有重德善德的良好校风
在党校工作的每个教职工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老师”,都应当具备良好厚实的道德情操,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责任,做敬业、勤业、精业、成业的行家里手,不做无求无业无能的边缘人。党校人重德善德,要集中表现在思想上坚持党校姓党、在党信党,跟党为党,始终忠诚和热爱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坚持“以德为先、以德育人、以德感人、以德治校”。表现在工作上要坚持积极上进、勤奋工作,反对无所作为、得过且过、慢作为,无质量、无效益的无用作为。表现在操守上要坚持从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自觉修炼,要坚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坚决守住政治底线、思想底线、道德底线、法纪底线、生活底线,在小事小节上也要守住党校人的形象、人格。也坚持以立德立行、引领风气,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道德教育的坚强阵地,党性教育的熔炉,使每个党校职工都是“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三)要有创业创新的良好校风
建设创业创新的良好校风,需要全校上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以改革改造的勇气从理念上、制度上、管理上、服务上等各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在创业方面,我们要在优质高效地完成好主体班干部教育培训轮训和州委州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联合办班、办学的规模、层次和范围。坚持立足西双版纳,积极主动服务全省全国,服务周边国家。在创业兴业进程中提升党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创新方面,主要是坚持破旧立新,敢为人先,敢于废弃不合时宜的各种体制、机制、做法。重点是积极推进教学、科研、资政、管理、服务的内容、方式、形式等各个环节的改进革新,促进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创新方法和体制机制的运用,扩大创新的成果。使创业创新成为全校上下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前重点是要着力在教学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积极突破传统的方式方法。在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不断创新方法,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在科研创新上要着力在立足推动西双版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上出新举措,切实为党委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智力支持。
(四)要有严格严谨的良好校风
严格就是要坚持在职工管理、学员管理、工作管理上做到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严格标准、严格考核考试。特别是要严格党校办学纪律、政治纪律,严格依法依规推动党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在当前社会上各种矛盾凸显、复杂,各种意识交织冲撞,利益格局多元多样的形势下,要正确引导全体教职工保持良好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严谨就是党校工作要自觉坚持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真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打造精品。不能人云亦云、信口开河、步人后尘。坚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心无旁骛,专注于业务学习研究,埋头搞好业务工作,不受社会上那些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的影响,把教学科研的精品力作建立在潜心读书、冥思苦想、精心磨砺的基础上,反对虚假学术、反对空洞说教,远离抄袭,杜绝剽窃,决不能把复杂的脑力劳动作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完成。
(五)要有节俭节约的良好校风
建设节约型学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成部分,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一切事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学校改进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校上下都要自觉坚持节俭节约的作风,防止大吃大喝、超规接待,在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等日常具体办事活动中都要处处坚持节俭节约的作风,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用在质量立校、资政兴校的发展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全校形成提倡节俭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奢侈的良好校风是党校立校兴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个教职工立业立家的需要。我们每个职工都应当自觉养成一种勤俭节约、增收节枝、精打细算的优良习惯,对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必要付出决不小气,但可以不付出的决不大手大脚。让节俭节约成为党校的良好风气。
(六)要有和谐和美的良好校风
在党校工作要追求一种人人“坚持团结协作、互助互爱、亲和友善”的人文环境,营造一种和谐和美的气氛。在工作中要出于公心,为了党校事业的发展,就要团结人、亲和人、包容人、成就人,成全人,尊重人,个个做补台的好人,不做拆台的小人。在思想感情上要出于爱心、大家坦诚相见,以诚相待,要以学校的整体形象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处理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关系时,要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支持他人、帮助他人,创造一种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人人心齐气顺、风清劲足的校园良好环境。在对待各种不同意见时,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求同存异,相互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坚持在坚守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相互以团结共事为重,形成一种共识、共为、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风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要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培育维护才能形成,也才能持久和不断完善。要靠学校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积极的带头示范。我们要在改进作风中不断加强校风建设,推动校风、学风、教风、文风等作风建设的发展。在全校真正形成人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党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0o0Allow0o0Page0o0
加强党校教风建设的思考
杨 林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新一届中央政治局树新风,施新政,作出了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并把作风建设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这是顺应党心、民心的重大举措,得到了各地各级党委的积极响应,省委、州委制定了实施办法及具体措施。这一改进作风的行动,深受人民群众普遍赞誉。党校作为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好这一作用,按照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关键是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作风正就是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中央到地方、基层落实改进作风的行动,对党校教师的要求来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教风建设,进一步改进教风。
一、加强教风建设的要求
教风,是指教师的教学作风和学术作风。它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无论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推动,还是对学风、校风的形成,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党校教风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严肃政治纪律,爱岗敬业,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它直接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教风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关键,是保证和提高干部培训、科研咨政质量的前提。
教风是党校的标杆,是党校的导向。教风影响学风的形成,事关文风的提升,决定校风的塑造。改进教风建设,学校是主导,教师是主体。具体而言,要做到:一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严谨治学是党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党校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具体必须为能胜任教学,认真备课,讲课熟练,启发学员思维,教态自然等方面,要做到这一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铁先要本身硬,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作为党校教师还需要是常换常新的、流动的自来水。我们只有做到爱岗敬业,做到先学、多学、经常学、深学,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教师要自觉把博学多闻作为终身追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做到为师者高人一筹,以高层次的理论功底,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培训效果,努力成为理论上的权威,业务上的行家。二要为人师表。党校教育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文化的传递,还有道德的传承。古人讲:“学为人师,德为人范。”党校的教师,除了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水平外,还需为人师表。要自觉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爱岗敬业,甘为人梯,忠诚于党,用纯洁的党性修养教育学员,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学员,用过硬的职业素养引导学员,用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员,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三要按需施教。党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教学要坚持按需施教,教学内容紧跟形势发展需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学员自身成长需要开展教学,面对学员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丰富、见解越来越深刻的实际,党校教师要使台下的学员坐得住,自己在台上站得住,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在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的前提下,大胆亮明自己的观点,讲出自己的特色,讲出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二、目前党校教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
学校历届党委高度重视教师的教风建设,围绕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风貌,提升了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水平。就当前来讲,大多数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开拓进取。但是,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少部分教师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感淡薄。部分教师缺乏党校教师职业应具有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党校干部教育事业,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而不是事业,对安排的工作,贯彻落实不到位,缺乏责任心,存在敷衍了事,不重质量的现象;存在只要我把任务完成就行,至于好坏上面还有人把关的思想,缺乏问题不要出在我手上的责任意识。一些教师行为举止、治学风范、学识涵养、协作精神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2、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奉献精神。少数同志身上的庸、懒、散等“机关病”还时隐时现,工作中习惯当评论员,不愿做战斗员、办事员,工作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中存在被动应付状态,不是超前或有前瞻性的准备教学专题,专题申报不积极,等待教学任务确定后,往往存在仓促上阵,备课准备不充分,影响讲授的质量。对科室安排的工作存在挑三拣四的现象,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利益,缺乏全局和整体意识,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与新形势下党校的建设与发展整体环境与要求不相适应。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团队精神没有体现出来。一些教研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少,教研形式单一,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收获不大。有的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或安排半天的时间,个把小时就结束等现象。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个人独立性,但如果在专题备课及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时,集中本专业教师集体的智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过来我们的教研活动的团队精神没有体现出来。
4、在教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强化。目前学校在管理上虽然规章制度制定了很多,但没有全面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部分人在工作中被动应付多、深入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少。在教风管理方面的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教风建设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严肃政治纪律如何规定落实;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如何评价、细化考核;教学评价如何更加体现科学性,如何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规定;外出授课教师如何自觉维护党校形象的规定,损害党校形象的如何处理等。
在教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现象,虽然不是主流,只是反映在少数或极个别人身上,但如果不引起重视,也会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损害党校形象。
三、进一步加强党校教风建设的思考
通过大力弘扬“勤奋求真、博学践行、严谨治学、善德奉献”的教风,进一步加强党校教风建设,提高干部培训和科研资政质量。
1、把教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制度中。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的党校意识和岗位意识,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教风建设;要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工作中加强检查,确保落实。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教研室要增强树立良好教风的责任感,引导和督促教师争当树立良好教风的表率,把抓教风作为开展教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紧紧围绕师德建设,着力塑造党校教师形象,树立良好教风。面向教师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严肃教育培训的政治纪律,坚持“研究无禁区,讲台有纪律”,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课堂讲授的关系,不发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加强教师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引导教师严谨治学、以德施教;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不做有损党校教师形象的事,倡导奉献精神,维护党校教师良好形象。继续实行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制度,形成“比学赶帮”的团结进取氛围。注重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3、发挥中层领导和党员教师在教风建设中带头人作用。党员干部不仅是单位良好风气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更是模范的躬行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好的风气是带出来的。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在教风建设上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良好教风的形成。各党支部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增强其党性观念、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发挥党员教师在教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科室负责人要把教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履行好组织、督促本科室工作的职责,起教风建设的骨干带头人。
4、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为抓手,促进教风的改进。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党校干部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师资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党校师资队伍中来,特别要重视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进修学习、岗位培养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促进教风的改进。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钻研业务,主动研究党情、世情、国情和州情,密切关注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善于回答学员思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力戒就理论而理论、照本宣科和无的放矢。同时,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风建设的硬环境。教风建设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体现在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设良好教风的关键是制度建设。转变作风,改进教风问题,关键是落实,对于制定的规章制度,关键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风建设的硬环境,形成不断提升教风建设的氛围。
教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党校一定会形成导向正确、特色鲜明的良好教风,一定能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大提升。
0o0Allow0o0Page0o0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
王亚军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一、什么是学风
《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般解释是: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毛泽东同志提出“学风”概念亦有一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我认为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优良的学风是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学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
2、优良的学风是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学风问题
1、培训单位(我校):学习的氛围不浓,主要表现:一是对有些专题的主干教材研究的不够深不够透、基础不够扎实。二是缺乏敏感性和前瞻性,对干部的培训需求(组织需求单位需求岗位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不够了解,三是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理解研究的不深不透。这就导致每年从专题库中能够选上主体班次的专题少之又少。
2、送培单位:有些单位送来培训的学员在培训期间又叫回去上班,减少了培训时间,又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3、培训个体(学员):干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在思想上,有的干部缺乏上进心,抱着“走走形式、装装样子”的心态,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干部教育,未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二是在作风上,有的干部自由散漫,存在“走不请假,来不报告”的现象,不能保证学习时间;三是在效果上,个别干部学习培训得过且过,未能真正达到学有收获、提升能力、推动工作的目的。
四、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
1、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风的首要问题,它确定我们的学习方向,决定我们的学习动力,给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以强烈的影响。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要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2、养成勤奋、谦虚的学习精神。勤奋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创造优良学风的基本条件,古今中外,大学问家,自学成才者,无一例外都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榜样。(我们身边的例子就有)。勤奋谦虚的学习精神,是体现学风的灵魂。
3、养成严谨求是的学习态度。严谨就是严肃谨慎,求是就是实事求是,养成严谨求是的学习是学风建设直接而具体人体现,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精神的着落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学习要敢于质疑,用于修正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丝毫不能马虎。
4、强化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学风
学风就是作风。一个领导干部的学风如何,直接反映了这个干部的能力水平、作风优劣。强化学员管理,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员管理的规定》。
一是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工作规程》、《主体班班主任工作职责》、《主体班联络员工作职责》、《培训班学员学习纪律及要求》、《培训守则》等管理制度;督促学员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员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将精力引导到接受教育上来,认真完成学习培训任务,达到提升本领的目的。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学员,不管是哪一级的干部都要严肃处理。同时,要进一步要求党校教师或外请授课老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带头遵守各项规定,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以严明的学风学纪和优质的教学质量保证干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从学员管理抓起。学员管理是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校是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加强学员的管理,努力推进学风建设,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具体的讲就是要:
(1)实行跟班督学制度。为加强培训班次管理,组织部门对每期培训班都要派专人进行跟班督学,对学员在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考察了解,督促学员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保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坚持请销假制度。党校在主体班次培训班中,采用班主任课前点名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学员的出勤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员请假需要所在单位领导签字,组织部部门签字批准,再由党校校长签字方可准假,学员的考勤情况记录学员档案,作为评价干部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
(3)坚持考试评价制度。在不同的主体班次中实行不同的考核制度,如检查听课笔记、撰写调研报告和学习心得体会,考试等形式,通过考核考试,客观准确评价学员学习效果,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坚持多样化培训制度。在有些主体班次培训中开设军训及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员班次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军训和拓展训练,强化学员的组织纪律观念,磨练学员的意志,培养学员良好的作风,有效挖掘学员的潜力,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增强学员的团队意识。
(5)坚持学习反馈制度。将学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列入主要考核内容,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作风、自我要求等各方面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同平时的考勤结果、考试结果一并记入学员档案。在结业时,将学员学习期间考核结果向市委组织部和学员所在单位予以反馈。市委组织部在干部使用时,调阅学员档案,将学员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学员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党校必须坚持以学员为本,把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第一位,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既要关心爱护学员,又要坚持从严管理,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
四是全方位协同配合。培训管理部门(州委组织部)、学员所在单位和党校培训机构的必须加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作为学员所在单位,要妥善解决“工学”矛盾,让学员“走得出”;作为培训管理部门,要制定本年度干部培训计划,做好督察检查工作;作为培训机构,党校要精心设计方案、选聘优质师资,让学员“听得进”;要搞好服务保障,让学员“学得好”,三者缺一不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一个人的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而良好的学风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这里讲一个中外教育的话题: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谈论各自国家的教育,中国人自豪的讲:我们中国幼儿园上小学的课程,小学上中学的课程,中学上大学的课程,大学上什么呢?美国人接口道:原来你们中国大学是上遵守各种规则、文明习惯我们幼儿园的课。我要讲的是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总之,要象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好学风关联好作风,以学风带动作风,将风清气正的良好学风转化成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干部带头身体力行,逐级示范,相互带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凝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0o0Allow0o0Page0o0
改进文风,提高科研质量
段丽萍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文章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文章历来被认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毛泽东、胡锦涛、习近平几位领导人都很重视文风,因为文风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联。文风不正,影响党的执政形象。所以,纠正不良文风,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当前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党内的不正文风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当年毛泽东批判的党八股的八种表现在今天不仅没有绝迹,而且时常乔装打扮、改头换面。我校也有一些类似情况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注水文章”。这类文章大都洋洋万言,本来三、四千字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硬是拉长到一万字左右,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表现为:口水话多,用词不严谨,结构松散,属于材料的简单堆砌,缺乏严密的论证。
二是“下载文章”。指的是从网络等媒体、别人的专著中成篇成段地下载文章,缺乏科学的论证,不动脑,不加分析,把复杂的脑力劳动当成简单的体力劳动,成了“搬运工”,把别人的心血、成果变成自己的。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下载痕迹明显:有的是全篇下载,经过学术委的审阅,定位为剽窃文章;有的是下载一两篇进行拼接,观点没有新意,看着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观点也都正确,但是没有阅读的价值。虽然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笔者认为,这里的“抄”,指的是引用别人的一些观点或者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可以的,在论文中也是常见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文章就要注明参考文献、资料来源等等,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论文写作规范的学习。
三是“总结文章”。这类文章主要是在一些单位、部门工作总结上修改出来,用词用语没有脱离总结式的“我州、我县”,通篇格式、内容和部门的工作总结一致,没有理论的分析,也没有建设性的观点。此类文章,就很容易被部门认为是抄袭工作总结。
二、文风问题的主要原因
“文责自负”是每个人都清楚的道理,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类似于上述情况的文章呢?据了解,有以下几种原因:
1、应付式写作。一种情况是为了多挣积分。有些教师提交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多挣几分科研提交任务分,不在乎文章的质量,也不在乎是否能发表;另一种情况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有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写作能力较弱,但在教研组里都有提交科研论文的任务,故勉强拼凑文章提交,使论文的质量无法保证。
2、文章缺乏思想性。思想深度决定文章深度,也决定着文风。写文章、做学问是要耐得住寂寞的。一篇好文章的产生,特别需要花一些精力和心思去琢磨、研究,通过多次修改才能出精品。但是,我们一些教师心态浮躁,没有耐心多次修改自己写的文章,仅停留在写完后交差了事,没有思想性、没有深度。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价值的文章多出自于深入基层的一线调研。但是,目前调查研究已经成为我校科研质量提升的一个瓶颈。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些部门不愿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借口要保密或相关人员出差等理由搪塞,使得一些教师存在担心扰民的心理而不愿深入基层调研。
三、改进文风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进文风,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短;二是实;三是新。鲁迅先生也曾对写文章提出的几条规则:就是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要改进文风,笔者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要写精炼文章。是说文章语言简洁精彩,内容叙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没有繁琐之处。论文题目要雅而不俗,要简而不烦,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摘要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到背景、方法、视野和创新几方面。文字一定要简约,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不要用两句话,能一个字表达的话就不要用两个字,可说可不说的就一定不说。
二是要写平实文章。所谓平实,就是素。素就是朴素,语言本无雅俗之分,华丽的文字并不能作为精彩的文章的标准。文思如泉涌,肯定不会刻意去斟酌自己的词藻;当你真心热爱文字,并把笔下的一切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文章就会水到渠成。平实也是一种心境,表现在文字上是不雕琢,不矫揉造作。辞藻华丽的语言,是文章出彩的一个很好因素。然而,如果只偏重于语言外在形式的雕琢,往往会偏移对事物内涵的挖掘而使文章流于矫情和浮靡。深思熟虑,透彻分析,往往能使文章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与众不同,而入木三分的思考和分析也最能吸引读者的眼光。
三是要写创新文章。所谓创新,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让思想去带动笔尖,奏出特有的智慧的旋律。文艺与历史文献有一定区别,虽然不一定做到真实得近乎刻板的程度,但绝对不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文字就是“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就是创意。文章的思想基础首先是架构于生活,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是自己对他人作品融汇贯通后的感悟,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每个人再细小的思想其实都是闪光的创意。创新文章具体特点应该如习近平同志说的:“既包括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又包括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
四是要写引领文章。指引领文章的发展方向,即所写文章对读者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要与时俱进。首先要有思想性。就是文章的思想性要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观点鲜明,态度明确;其次是要坚持“三贴近”。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再次是力求“短实新”。要大胆实践,倡导朴实明快的符合“短、实、新”特点的行文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