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科研
学报164期
来源:科研科 发布日期:2014-10-24 09:35:18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美丽西双版纳

张 婧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西双版纳人民未来的福祉。本文围绕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面临的压力及重点努力的方向进行探讨,对推进生态文明美丽西双版纳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西双版纳;美丽;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常用“自然资源富集”来形容西双版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特色、最好的资源、最亮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全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面对国家深入推进桥头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机遇,总结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面临的生态压力,提出新时期建设的可行路径,可以为我们建设美丽西双版纳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西双版纳州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始终坚持将生态建设摆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战略之首,为实现“生态立州”的战略目标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8月,州委六届六次全会确立了“生态立州”战略,以“生态立州”引领“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制定实施《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和生态州建设规划》;2012年,州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以“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兴边睦邻”生态文明州建设为目标,率先建设生态州,争当全省排头兵”,生态州建设达标率由2011年的5%提高到2012年的64%;2013年,积极推进生态州“五大体系”建设,构筑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等8个指标继续保持原达标水平,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颁布实施了《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建立生态创建考核、督察制度,将全州生态乡镇(村)创建和“两污”建设列为每年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和重点督查工作。全面启动各级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完成23个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专项安排给每个创新中国成立家级生态乡镇200万元的资金补助,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2300万元。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2012年,全州共受理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1404起、查处1398起、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行动、重金属污染检查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专项监督行动。

  (二)加强生态资源与环境体系建设

  野生动物投保种类扩展到全部受保护的野生动物。53万亩“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展顺利。加强跨境生态合作,划定3片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20万公顷),构建了跨境绿色生态长廊和国际生物廊道。编制州、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规划》,划定了42万亩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建立全州第一个乡镇级自然保护小区——关累镇蚌兰。保护天然林1700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503.7万亩,占全州的17.6%,森林覆盖率78.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全省处领先地位,西双版纳荣登“中国高负离子城市美誉榜首”,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

  (三)提升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水平

  改善城市环境,实施城区道路改造、绿化美化亮化、清洁等市政设施建设和城市主道临街建筑特色化改造工程。大规模开展公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实施完成西双版纳小磨高速(勐仑至磨憨段)、思小(西普交界至景洪段)公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美丽新农村。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有116个行政村主动开展不同程度、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乡镇创建。目前全州31个乡镇已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率为100%,位居全省首位,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景洪市勐罕镇),州级生态村153个。

  (四)拓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西双版纳把生态创建和《规划》重点内容纳入州、县(市)党校培训计划,将生态环保教育知识纳入全州各类学校教学计划,指导中小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开展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环保教育等活动。对31家州、县(市)级生态绿色系列创建单位进行命名与授牌。开展生态文化理念宣传教育“进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企业”活动,为生态州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升级,目前我州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首先,生态植被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景观资源价值逐渐降低等环境问题。2012年,全州橡胶种植面积434万亩,由于大面积单一种植橡胶树,导致胶林下物种单一、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加剧等。其次,西双版纳虽没有重化工企业,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造成的土壤、水体破坏并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第三,部分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有的胶糖厂、砖厂违法排污、排粉尘造成局部环境、空气污染,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转型升级。

  三、建设生态文明美丽西双版纳的思考

  新形势下,面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时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西双版纳,我认为重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

  (一)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和教育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识要到位。一是弘扬生态文化。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态文明的内涵,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优秀的生态文化是美丽西双版纳的内在美。重视民族乡土生态观的研究整理,秉承傣族“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哈尼族“哪里有茶叶,哪里就是森林,那里就有清泉,那里的下面就有村寨”等传统朴素生态文化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先进生态文明观,并将其上升为根深蒂固的思想道德意识,成为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增强全民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强化教育宣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西双版纳是一项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既要坚持党政主导,更要动员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和践行,把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和GDP增长作为当前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生态教育关键须从娃娃抓起,进行全程、终身教育,从小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强化对自然要有认识之心、学习之心、关爱之心、敬畏之心、和谐发展之心“五心”教育。利用学校、节庆日、世界环境纪念日等社会资源为载体,宣传普及生态知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二)创建生态文明型政府

  西双版纳州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全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州委七届五次全会“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积极宣传国家、省和州有关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措施及法律法规。坚持严格的环境准入和环评审批,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因地制宜,优化全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作为政府,有责任遵循自然规律,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城乡解决好环境问题,在充分提供物质、文化产品的同时,应用实际行动更多为老百姓提供生态产品;在做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多为群众提供人均公共绿地享有面积或占有率,保障生态安全和生态公平。还有,生态环保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强同他国、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引进吸收先进理念、治理技术、管理模式和有益经验来建设西双版纳生态文明,欢迎国外企业来西双版纳发展建设生态产业。

  (三)以生态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在发展中产生、也应在发展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山清水秀而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才能过好今天、不忧明天,在转型中实现永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核心,积极培育新兴生态产业,推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循环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赢。提高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产品品牌等热区生态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全面增长,真正做到使农民群众“不砍树也致富”。为适应当代消费者追求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的潮流,结合西双版纳气候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型生物产业、清洁型生态工业和生态型现代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打造休闲观光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示范区。此外,加快以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接轨,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州。

  (四)以绿色发展倡导生态生活

  党的十八大强调,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西双版纳之美,不仅美在人文、美在和谐、而且美在生态、美在绿色。一是提倡生态生活。倡导树立绿色环保、合理适度、低碳节约健康的生活消费理念,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等良好生活习惯。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节约型社会、节能型机关、绿色单位、绿色社区(家园)创建活动,切实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消费适度。二是建设美丽新城乡。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把生态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实施城镇绿化,建设园林城市,提高城镇人均公共绿地占有率,继续推进主要公路沿线生态景观带建设;深入开展绿色乡村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适度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建设西双版纳生态良好、风貌独特的美丽新城乡。三是科学开发与保护并重。倡导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竭尽全力守护好西双版纳的绿色丛林、湿地和民族“原生态”建筑,严格管护好现有的国家级、州级和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做到面积只增不减。加快与自然融合的环境友好型胶园、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在胶林中尝试推广混种、套种、网格化种植等先进模式,发挥橡胶种植的“正能量”,增加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五)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建设生态文明只靠转变观念和宣传号召是不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应以与时俱进的法治思维和行动,形成“硬约束”,来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荒、蚕食雨林、盗猎乱捕等各种破坏生态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对农林业、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监督、激励和考核制度,完善政绩考核与科学决策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运用资金补偿、项目扶持、提供就业、技术援助、参与管护工作以及空地置换等方式实施生态补偿,确保群众得实惠,能够平等享受到生态福利、生态利益和生态公正。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经济富足、山清水秀、精神满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和我们的幸福生活。生态环境的改观并非花拳绣腿或是表面上的改头换面,而是既要环境美、生态美,更要生活美、精神美,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融合,美美与共。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方面,才能构建生态文明美丽的现代化西双版纳。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生态立州”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定能实现梦想——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美丽新云南的典范!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 婧,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0o0Allow0o0Page0o0

"反规划"建设西双版纳州景观之路

——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丁 和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通过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设想,笔者从两方面来谈西双版纳即一是生态,怎样建设一个生态健康西双版纳?二是人文,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西双版纳?笔者试图从思想文化认识方面解决我州生态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我州各族人民始终秉承着“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文化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却还是存在着些问题。所以,西双版纳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提出,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听百家之言,走出“自家之路”。

  在此,笔者为我州提出一项“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共存的意见,来确立一套理论和方法试图解决问题症结。“反规划”做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先把我州基础设施修好,然后谈发展,谈建设。本质上讲,生态基础设施不仅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更广泛的包含一切能够提供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系统、农业系统等,它是个完整的概念,而不能再分成这个是林业部门管的,那个是环保部门管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规划不同功能区,这一传统规划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

  弊端一,城市与区域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目前,针对西双版纳首府之地的景洪其交通问题就受到了传统用地规划影响,本地多是以澜沧江作为城市江南、江北的界限,公交系统几乎处于隐形状态;出租车行业,从江南到江北早晚收费从10元到15元不等,从江北打车到机场30—50元不等(除节日外),而上车打计价器肯定要少于这些价钱。通过了解,普遍原因只有一个即江北这边打车的少,机场方面更是甚少让出租车载客出来,不少出租车司机就把打一次车的往返钱都要了。从微观看来只是乘客的利益遭受到侵占,司机的生计得不到满足;可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交通这个问题作为外地游客第一印象,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规划,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江南发展好,江北、乃至其它西双版纳不发达区域就要被忽略了吗?

  弊端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

  近两个月实践调研中发现景洪市拥有全国连锁的大型商场、超市、酒店等为数并不多,通过与当地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究其原因?普遍回答是“人口较少,平均消费力不够。”这真的是影响西双版纳滞后和被动的原因吗?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所以,在我州快速生态化的进程中,任何数学方法都是不适用的,根据人口规划更是不可靠的。

  弊端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就是为了盖房子,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了。例如,景洪市的某些项目建成后,从观赏的角度来说,建设的确不错。但是,实际带来现实意义呢?江南、江北的某些项目开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种看似为了生态而生态的感觉。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先建设,再生态,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

  弊端四,不能适应“生态之美”与“足下文化”共存。

  所谓的不能适应二者的共存,好比没有处理好角色的相互转化一样。我州多是以少数民族自居,适应本土语言及生活习惯等的大州,这些都是“生态之美”。可是,对于足下文化而言,回到平常我州的生活,尊重平常的人和事,想试图领略生态之美,却忘记自己本族语言,或听不懂当地语言的人来说,就无法感同身受了。那么,究竟怎么适应这二者共存的关系呢?

  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全州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以下关键战略:

  第一大战略:保护和恢复热带雨林系统,维护和平衡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我州最为典型的热带雨林系统孕育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所以,我州生态化过程中应当保护、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平衡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连续性,来解决我州区域生态发展不稳定的现状。

  第二大战略:建立“门对门”的绿色人文交通枢纽带

  国际生态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以交通为发展核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所谓的“门对门”即适应性强,发展速度快,节能高效,因地制宜,“双赢”的交通枢纽方式。所以,建立健全绿色交通枢纽带已成为国际生态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西双版纳州,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滞后的行动力还是占据了这个州的大规模改造的生态核心,尤其体现在景洪市的交通方面。笔者认为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调整景洪市的公交系统及出租车行业。把景洪市的公交枢纽路线进行整体梳理,查缺补漏,该加公交车的线路就加公交车,该改变公交路线的就进行调整,这种梳理方式是在不改变原有公交系统的基础上,坚持三方(百姓、政府、承包方)共同协定,共同制约的原则;出租车行业的调整则是以双方共赢(百姓、出租车司机)的方式采取措施,微调出租车行业计价器的费用,以保证出租车司机不再上车不打表,乱要价钱的这一行为,维护西双版纳的公众形象。

  第三大战略:“白话”运动溶解“足下文化”,构建人文生态州

  我州世居13种民族,多数人都在使用本族语或本地方言,是不是太过局限了呢?借用胡适关于文言文的批判,再来看当代西双版纳,笔者认为西双版纳若想“活”起来,就必须用“活”的语言,就必须用“白话文”,这也是交流存在的问题。在这里,笔者之意不是要忘记本民族语言或者本地方言。只是希望互相融合,相互交流,说本地民族语言或方言的人多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说普通话的人要仔细认真地学习当地方言及民族语言,形成无障碍的“走出去、走进来”的生态文化发展路线,构建人文“白话”生态州。

  第四大战略:推进网络通道生态化的消费模式

  作为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之一,人们来到这个城市,无论是因旅游、生活还是工作等原因,最直观的了解手段就是通过网络,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可是,根据实践经历,与同样作为旅游的几大城市相对比,我州所能搜索出来的相关内容可谓是少之又少,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例如:“一个外地人想到当地有特色的饭店吃饭,他会先上网搜索,之后网上看看评论,然后找团购,最后再去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看评论,二是找团购。可是,实施这一过程,可以参考的内容并不多。生态消费提倡一种符合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观念,突出人的精神心理需要。推进网络通道生态文化消费不仅能促进消费模式绿色转型,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更能带动我州的经济效益,为我州做长远的宣传效应,以达到资源共享,永远利用。

  综上诉述,我州是需要“反规划”的,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保护的东西。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上面生长了。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而现行的传统规划和管理方法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最后,衷心希望每一个西双版纳人都能试着“打破传统常规思维”,为建立美丽西双版纳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丁和,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员、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科技文化。

0o0Allow0o0Page0o0

西双版纳州农地天然林生态补偿机制探析

魏学红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自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项目以来,西双版纳州全州区划界定的1367.35万亩公益林中,有1086.67万亩国有公益林被纳入天保工程二期项目,继续实行天然林管护;有239.05万亩(含2012年新增省级公益林30.137万亩)集体公益林被纳入国家、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其中包括农地天然林,按9.75元/亩(补偿标准为10元/亩,扣除省、州列支后补偿资金为9.75元/亩)的标准,补偿范围内农户户均增收只在122.7元以上。这与我州外来租地价格不断上涨形成鲜明的反差,如2013年,勐腊县山区土地承包价格已上涨至300—600元/亩。生态补偿的标准过低,致使老百姓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要求退出农地天然林生态补偿,进行经济开发。因此被纳入补偿范围内农地天然林的毁林问题时常发生。笔者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的精神和我州生态补偿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用法治思维方式引领生态补偿的决策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为了保护天然林,早在200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修订中专章规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其中第37条规定: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垦。农用地森林可以由国家、集体收购赎买或者实行生态补偿。为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08年2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意见》(西办发〔2008〕2号),明确提出将全州集体天然林和有林轮歇地(农地天然林)全部纳入公益林管理,并由州、市县政府共同筹集资金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而农地天然林的性质按照《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为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大权能,农地天然林的使用权便理所当然归入了物权法调整的范畴。作为农地使用权的享有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转让以及以何种价格何种方式进行流转其所享有的权利。

  西双版纳州自治条例和相关制度规定的效力低于国家基本法,就立法的效力层次来说下位法与上位法相冲突是无效的,即不合法的。州人大为保护农地天然林,将其上升为地方立法的高度来加以规定,并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保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只堵不疏或疏通口太小都必将对老百姓的权益造成伤害。就依法行政中的合理要求中比例原则来分析也是不合理的。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需要的过度措施,应尽可能使行政相对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就目前补偿标准过低来看,老百姓为保护农地天然林而付出的代价太大。为了达到解决保护的目的,牺牲的是几乎所有农地天然林使用权享有人的合法权益。据此,我们较易看出,在这个问题上行政机关忽略或至少是低估了比例原则对于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

  二、生态补偿构成物的保护应以民利为基础

  西双版纳州为实现天然林一亩不少的保护目标将农地天然林纳入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范围,并明确规定使用人不允许开发和流转。但使用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要让农地天然林得到真正的保护,就必须让它的享有者在保护中获得真正的受益。如天源石斛开发的林内生态石斛和药材种植必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使天然林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同步推进,让天然林的保护者从保护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因此,政府应依托良好的森林禀赋,抓住发展林下经济为契机,将各级、各部门的扶持重点放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选择资金、技术、劳动力需求不高、成本低、群众乐于接受、经济效益显著的蜜蜂或土蜂养殖、砂仁或草果种植等林下种养殖项目,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让群众真正走上生态受保护、经济得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多措并举加大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投入力度,将国家、省级公益林中的补偿标准提高到与本地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同步或接近,确保农地天然林承包人因保护导致经济利益损失的平衡;二是要积极争取设立州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受益者和保护者的权责。对旅游、水利水电和橡胶加工等从热带雨林保护中受益或造成破坏的行业征收生态补偿费,向受损者、受害者进行直接补偿,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补偿机制。三是要积极畅通社会大众参与募捐的资金渠道。在广大社会大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意识逐步提高的条件下,政府应畅通社会大众参与募捐的资金渠道,加强相关基金会的建设,完善相关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大众为共同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添砖加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支撑。

  四、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作用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运行

  当前,政府手段仍是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措施。但是,生态效益补偿不能单靠政府补贴。在农地天然林的保护中政府可按照西双版纳州自治条例的规定进行主导性的生态赎买,引进相关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并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租金的市场化或在不破坏公益林的前提下,探索以森林生态效益入股参与经营性收入分成机制。通过身边因保护而受益的一件件实例来带动农地天然林使用权享有人自愿保护农地天然林,让农地天然林使用权享有人因保护带来发展,因发展自愿保护形成惯性。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魏学红,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0o0Allow0o0Page0o0

生态文明教育应从未成年人抓起

李沿颖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要先行。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才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西双版纳州广大未成年人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西双版纳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既是当前建设美丽西双版纳的现实需要,也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西双版纳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西双版纳州未成年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西双版纳州未成年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门以培养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和环保实践能力的学科,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但由于它与儿童和青少年显性能力发展及考试、升学无直接关联,往往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学校方面,西双版纳州的生态教育主要是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进行,教育主管部门也未对其教学情况提出明确的考评要求,因此不少学校为了确保正常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时分配和教学计划制定时,并没有把生态教育相关内容安排进去。对教师来说,也更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能提高学生显性技能和分数的正规课程上。作为家长也是如此,过于注重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休息日也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孩子缺少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很难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多种合力下,使得未成年人接受生态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直接影响到其生态意识、习惯和行为的养成。

  2、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州各级各类学校多是把环保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中进行生态教育的,这种渗透式教学有其优点,比如无需专门的师资和时间,教育成本低等,但它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相应教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内容、材料和活动的选择上也会存在不符合年龄特点、远离生活经验等问题,这不仅会造成各年龄群体间教学衔接脱节,也易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

  3、教学途径和方法单一。不少学校仅仅是利用课堂这一途径,通过教师讲授来传授生态理念和知识,而其他如户外体验、参与实践等能产生更好教学效果的方法,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要使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爱心、关心和责任心,就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与行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过多的灌输和说教,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经历,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以及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相对难以实现。

  4、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西双版纳州生态文明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教育条件、教学水平还是信息资源获取,城区都要优于农村。然而,农村学生占到全州学生总数的70%以上,农村未成年人生态教育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全州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于这种不平衡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5、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当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不能很好地配合,把教育重担全都压在学校身上,忽略了家庭的言传身教和社会这个大染缸对未成人树立生态文明观的影响作用。由于未成年人分辨是非能力弱,自觉性差,又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即便在校期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旦走出校门,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淡漠,所形成的任意妄为、破坏环境、过度消费的家庭和社会氛围都将引其走向错误的生态文明观发展道路。

  二、对西双版纳州开展未成年人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1、层层协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建设。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三个层面着手,通过出台一系列制度和办法,逐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机制上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一是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将全州各级中小学及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列入未成年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并制定实施意见和相关考核办法。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督导作用,研究制定符合州情的未成年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出台中小学及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并建立囊括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评价体系。三是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成立由校内外生态教育专家、管理人员、教师和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小组,并构建层层负责的校内教育网络。

  2、立足本土,加快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发达地区的未成年人生态文明教育经验表明,有成效地开展生态教育的关键是要研发出一套层次性突出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从模式到体系到教材,增强未成年人对家乡生态环境的了解,提高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是在体系建设上,根据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形成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三个阶段构成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做到教育目标层次化、内容规范化、方法科学化、操作具体化,从整体上体现层次的特殊性、内容的连续性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在课程建设上,注重本土化和地域性,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当地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素材,结合本州生态建设热点问题,开发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其教材的编制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认识西双版纳生态,关注西双版纳发展,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观念和行为习惯。

  3、注重实践,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生态教育实践更有利于唤醒人的生态良知,提高生态素养。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讲授,还要注重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天然场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生态意识和行为的养成。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景观开展户外体验。全州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把生态旅游景区以及周边的山脉、农田、溪流等作为户外教室,组织学生户外体验,通过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美,大自然对他们的重要。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集中组织教育活动的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并配合做好安保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宣教作用。选择互动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强,且教育经验丰富的科普基地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及刚刚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建设美丽西双版纳”主题,把室内展馆宣讲和户外实践体验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充分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生态问题开始关注。围绕西双版纳在建设生态州、生态县(市)、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过程中出现的系列生态问题,组织大龄儿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提高解决现实生态问题的能力。

  4、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生态教育工作。一是扶持“送下去”。实施数字科普教育基地计划,借助远程教育网络,使科普教育生态文化辐射到广大农村。同时,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生态教育送到农村学校。二是鼓励“走出去”。每年分批分期组织农村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同时,把提高教师生态教育素质作为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突破口,选送教师参加相关师资培训。三是学校和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当地农情,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以生态乡镇(村)创建为契机,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

  5、通力合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生态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一是对家庭而言,生态教育主要表现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及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向家长宣传、邀请家长参加生态教育活动等途径让家长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规范自身言行的重要性,学会以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语言和行动来影响孩子。二是对社会和学校而言,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掀起生态文明教育“全民运动”高潮,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联系社区和社会组织,争取获得生态教育所需的资金和资源支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创造良好生态教育氛围,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由儿童延至家庭和社会,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沿颖,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0o0Allow0o0Page0o0

傣族手工纸文化的沉淀和发展

——曼召手工造纸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李玲娟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党委,云南 勐海 666200)

 

  造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在西双版纳,民间傣族手工造纸还延续着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的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的活化石。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把西双版纳的这种珍贵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傣乡群众在素质提高上受益,在经济发展上受益,在提升生产水平和转变生活方式上受益,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富、求乐的需求,是我县旅游业内人士和文化工作者一直探寻的路径。

  傣族文化悠久的历史,衍生了许多古老的文明,而手工造纸,可谓傣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勐海县勐混镇曼召村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2012年,全村销售手工纸600多万张,创收240万元,纯利润达60多万元。目前,该村成立了“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并与1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有力推动该项工艺走向市场。

  一、曼召村手工造纸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一)曼召村造纸工艺基本情况

  曼召村民小组隶属勐混镇曼扫村委会,位于勐混镇以东,距镇政府3公里,是一个傣族聚居的自然村,地处坝区,位于省道“320”线旁,交通便捷,村寨布局整齐。全村有183户956人,劳动力619人,有耕地1458亩,其中:水田1263亩,旱地195亩。全村主要以粮、茶、蔗及造纸、打瓦等手工劳动收入为主。全村总产值约120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值45.5%,第二产业占43%,第三产业占11.5%。2012年人均占有粮1088公斤,人均纯收入6396元。

  曼召傣族手工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蔡伦造纸术的延续。是西双版纳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傣语称为“嘎拉沙”,它是用一种叫“构树”的皮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一般都在家庭作坊中进行,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共有5步流程11道工序,5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11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十分简单,整个过程既没有现代技术中的机械化影子,也没有现代科研成果催化剂或添加剂的成分。生产出来的纸具有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及防腐防蛀等优良特点。不仅可供双面书写、制作孔明灯、笔记本、纪念册、相册、还可制作油纸伞,佛寺僧人用来抄写经文、茶叶精制厂用来包装普洱茶等。目前,村里的手工造纸工艺吸引了美国、韩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及上海、广东、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外专家、学者和客商前来参观、考察、订购,纸的销量供不应求。为了解决原料问题,全村栽种了60亩构皮树,2013年计划种植300亩,今后准备逐年扩大种植面积。

  (二)手工造纸发展现状

  由于近年来茶叶生意的兴旺,使手工造纸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召村手工造纸户大量增加,使手工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形成了一项特色产业。全村现有手工造纸户153户,占总户数的82%,产品主要销往茶叶精制厂作包装。

  手工造纸这门技艺由于劳动强度不大,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可以从事,所以年轻人在外劳作,老人们就在家造纸,一年下来,光造纸一项就可以为家里增收5000元。

  村里为了扩大造纸规模和进一步规范生产和销售行为,于2011年9月成立了“曼召傣族传统手工艺造纸合作社”,现有社员110多户。合作社目前有10个型号的纸膜,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规格定做,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成立至今,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共5人,总投资100万元,并注册了商标。合作社的成立使村寨的手工纸原材料统一进货,垫资发放,成品统购、统销,成立至今曼召手工纸的市场价提高30%。现在,合作社的理事们还在开发手工纸的新用途,例如:工艺品、购物纸袋、书画用纸等。

  二、曼召手工造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造纸原料不足

  手工造纸原料为构树皮,过去勐混镇各村寨也有种植,但由于现代造纸术的发展,手工造纸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树已被砍伐、甚至一度面临消失的困境。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手工造纸广泛运用于茶叶包装纸,使这项古老的造纸术再次被人们提起,但原料已严重困乏,现在原料主要从老挝、缅甸等地进口,原料价格高,原料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专业合作社管理薄弱

  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必要的制度,没有财务会计人员,没有建立账目,没有进行成本核算,联结不紧密,服务功能弱。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只起到了专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成员提供有效服务,而社员从专业合作社得到的效益十分有限,合作社对成员的作用不明显。

  社员违反诚信原则。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手工造纸的市场逐步扩大,价位的提升,使一部分社员只顾眼前利益,私下进行手工纸的买卖,违反了合作社协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社员的利益和造成手工造纸市场的价格的混乱。

  (三)品种单一,未进行产品认证

  目前,手工造纸主要销往小型茶叶生产企业用做包装纸,销路单一,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且因为未进行QS和绿色认证,造成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国内茶叶生产知名企业——勐海“大益”茶厂,不能使用。

  (四)产业化进程中文化资源保护的力度不够

  在现代化生产技术、高科技手段和创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曼召纸文化资源还处在粗放式的、简单化的、低水平的开发利用阶段,由此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造成手工造纸深度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三、曼召手工造纸发展壮大的思路和对策

  (一)解决原材料来源问题

  原材料的使用不能倚重于进口,要有计划开发造纸原料基地,分年度进行套种或种植枸树,降低原材料成本。

  (二)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规范化管理与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相结合。专业合作社要牢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章程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明晰产权关系,重点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强化财务公开和审核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稳定发展。

  二是品牌建设与机制完善相结合。当前,曼召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提升发展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而要将品牌建设和机制相结合,形成“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发展格局。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认证,打造合作社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要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保证企业原料供给和农民收益,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多方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三)强化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公开招聘、客席聘用、签约代理等多种形式,从基层选拔和县外甚至国外引进高级经营和营销人才,建构梯级人才队伍。

  二是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手工造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从中选拔优秀骨干到县外交流学习。

  三是吸纳有经济头脑,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参与进来,带领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党组织建在农民合作社的组织中,让党员站到前沿,开展示范引导,帮助农民增收。

  (四)产品开发

  随着造纸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仅仅依靠做初级产品,是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品不管是进入国际市场还是发展国内市场,都需要加快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提高产品加工业的产值,通过对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户的收入。

  如今,曼召傣族手工造纸这门技艺不但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门历史悠久的手工造纸技艺,将继续书写着傣族手工造纸的今天和明天。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0o0Allow0o0Page0o0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推动美丽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

李琦璐忛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抓好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非常重要。抓好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就是抓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的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全面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步伐,实现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惠民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传播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学习十八大精神;美丽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

  加快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必须有一大批文化名品、文化精品作基础和支撑,着力扶植、打造、培育一批涵盖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影视、戏剧、赞哈等多种文化门类精品,高度重视文化名人的培养。如西双版纳有末代傣王及著名语言学家刀世勋、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对越自卫还击战孤胆英雄岩龙等,还有抗清名将李定国,茶界泰斗和佛学家李拂一,成功引种名贵烤烟“大金元”、橡胶及发现“血竭”资源龙血树的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发挥名人效应,建设西双版纳特有的民族文化。

  一、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现状分析

  西双版纳要加快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要抓紧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从抓好农村电影放映,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到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每一步都为实施好民族文化名州建设计划而不懈努力。西双版纳顺利完成“十一五”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为加快“十二五”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一种全州上下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大力支持文化发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氛围,让大家对文化名州的建设认识更加深刻、行动更加自觉、热情更加高涨。

  1、文化遗产资源。西双版纳是全国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素有“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库”、“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美誉,具有“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等自然和人文多姿多彩的特点,是东南亚傣民族寻根探源的好地方,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好地方。

  2、文化政策资源。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西双版纳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西双版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

  3、文化品牌资源。西双版纳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创作了《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孔雀树》、《水舞源》等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举办了和谐西双版纳文化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傣族“泼水节”、“章哈”、布朗族弹唱、基诺族大鼓舞、傣族土陶手工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有热带植物园、野象谷、傣族园、热带花卉园、原始森林公园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若干条旅游精品路线。

  二、推动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融合不够,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协调。

  2、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农村民族文化建设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还相对贫乏的问题。

  3、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民族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全面落实,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缺乏,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

  4、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各种高层次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缺乏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各种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文化领域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

  三、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途径

  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我们要紧紧围绕独具西双版纳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等资源,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双版纳标志性的文化产业精品。

  (一)推动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民族文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西双版纳是一个拥有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种世居少数民族地州,有的村落甚至是两三个或者更多的民族聚居在一起,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共荣共生,这是一个让世人为之惊叹的现象,这是我们能够做足民族文化和谐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2、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和谐共处。体现了文化自觉性,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前提下,在多民族包容、共勉中与时俱进,既保留着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又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相互交织融合的民族文化景观和境界让西双版纳在“神秘面纱”下更具吸引世界眼光的独特魅力。

  3、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还需要在历经“十一五”的培育壮大的基础上,通过“十二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增强“西双版纳”这个品牌的吸引力,通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这个独特品牌和茶马古道、贝叶文化、泼水节—东方狂欢节、“三个好地方”(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等知名品牌逐步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推动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推动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做到工作开展从基层开始。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着力推进农村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县(市)“六个有”、乡镇(街道、农场)“四个有”。把基层文化站(室)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化娱乐、科普推广、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阵地。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进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和民文报刊传媒网络建设工程。

  2、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三下乡”、“大家乐”群众广场文化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农民文化节、农民运动会、企业文化节。健全完善农村文艺调演、行业文艺汇演、企业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三)推动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

  推动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要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突破口和重要推动力,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从2012年开始,西双版纳财政每年安排1700万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1、构建“一核两带两翼”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网络传媒、文化娱乐和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康等八大文化产业门类。

  2、加快文化产业区和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西双版纳影视拍摄基地,青少年生态文明体验基地、民族音乐研发中心、西双版纳—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名人名家村等4个基地,以及东盟大剧院、西双版纳大剧院、大连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历史文化旅游区等12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形成以景洪市、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密集区。

  3、扩大文化消费。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消费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县乡延伸,鼓励出版行业、演出企业、网络运营开发商推出更多适合基层和农村消费的文化产品。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开发高中端文化消费市场。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全力抓好“傣乡水城”和嘎洒、勐海、橄榄坝、勐仑4个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大力推进曼景法、勐景来、曼龙勒等30个文化旅游村和植物园、野象谷、傣族园、茶马古道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楠景新城、世纪金源为特色的体育健康休闲产业;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告庄西双景东盟文化交流区、傣族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展示区、植物园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打造“泼水节”、“特懋克节”、“嘎汤帕节”、“拉祜扩节”、“盘王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及水舞源等一批新的民族文化演艺品牌。

  (四)推动西双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是关键。一要把具有素质高、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工作人才选拔到相关岗位。二要对民族文化有研究、有贡献的人才,要充分发挥其研究民族文化的价值,切实解决好待遇、职称等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三要加强民族文化队伍的建设,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地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

  1、加强文化系统宣传队伍的建设。加强文化队伍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农场)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培养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才、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人才、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2、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全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四个一批”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代表本地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人才,加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培养和扶持力度。

  3、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中青年人才培训,建立健全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对西双版纳州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工作人员进行轮训。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制作一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和民族语言光盘,免费发放到边疆民族地区让干部群众学习。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为推动美丽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做贡献,为实现我们的“版纳梦”而努力奋斗。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琦璐忛,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旅游、法学

0o0Allow0o0Page0o0

以四重责任制为重点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

熊新发

(西双版纳州纪委监察局第四纪工委,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为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1年西双版纳州出台了《西双版纳州领导干部四重分片包干负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办法》,办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工作发展不平衡、工作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落实好四重责任制工作,必须采取进一步拓展防控方式、建立健全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问责追究机制等措施,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关键词: 四重责任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要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和干部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与党员和干部的岗位职责息息相关。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本着“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原则,以四重责任制的落实为重点,全面准确查找廉政风险,针对不同岗位存在的潜在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根据党员和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的腐败性倾向,及时进行预警,加强动态跟踪管理,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着力建成一套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科学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

  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西双版纳州出台了《西双版纳州领导干部四重分片包干负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四重责任制”),清晰划分了州级领导、州纪委常委、州纪委监察局派出纪工委书记、县(市、区)和州直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分管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创新并完善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做表率、人人抓落实、责任共承担”的工作机制。纪检监察机关派出机构以四重责任制为基础,以权力运行为重点,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四重分片包干负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各纪工委监察分局认真坚持“听、谈、查”制度,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听、谈、查”工作,及时通报案情、进行廉政谈话,并与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就如何落实领导干部四重分片包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进行学习座谈,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制定了“廉洁自律两报告”,要求每年年底各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向纪工委监察分局报告个人及班子廉洁自律情况;纪工委监察分局向分管各部门单位的州级领导报告片区各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主要领导及班子遵守廉洁自律情况,有效地督促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有力地推进了全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013年,按照省纪委、省监察厅的有关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州纪委州监察局印发了关于深化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认真组织全州各级各部门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确保全州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采取“个人自查、上下互查、内外查找、交叉排查、群众评议、评估审查”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分层分类、全面深入查找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业务流程、外部环境“五类”风险。领导岗位重点查找执行“三重一大”“一岗双责”制度等方面的风险;中层岗位重点查找履职尽责、行使自由裁量权等方面的廉政风险;一般岗位重点查找个人素质、开展业务等方面的风险。在干部中形成了“有岗位就有风险,人人都是风险点,风险程度各不同,认真排查防范的意识”。全州共有255个单位按高、中、低风险等级梳理出1858个权力,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734个,制定相关工作制度2050个。梳理内部机构1524个,制定防控措施5262条。个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共梳理个人岗位4887个,制定防控措施11460条。同时,州纪委监察局积极督促各级各部门坚持预防在先、警示在先、纠错在先的原则,针对查出的廉政风险,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制度,构建了廉政风险防范、信息预警、纠错处置工作机制,建立了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州工商局、州财政局、州教育局、州林业局等部门和单位分别制定了廉政风险防范等级管理考核办法、风险点监控等级评审办法、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报告备案制度、行政权力运行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暂行办法等多项配套措施,形成“内控防范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事后考核有依据”的风险监控管理体系。通过完善风险预警和纠错整改机制,在党员干部出现苗头性问题时,通过打招呼、早提醒,督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对于有轻微违纪行为,群众有反映的党员干部,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整改等多种方式予以纠正,做到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把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存在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

  有的部门单位没有找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重点,查找风险点存在走过场。调查发现,一些部门单位思想发动不够深入,没有召开动员会对防控工作进行宣讲,也没有及时对推进工作进行部署和落实。个别单位的干部群众对自己的廉政风险点不知晓或知晓率低。有的单位满足于发发文件,提提要求,没有一套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也没有制定具体推进时间节点。

  (二)工作特色不够突出

  有的部门单位工作结合实际不够,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照搬照转上级垂管部门,风险点查找直接模仿兄弟单位,没有体现本部门单位的职能岗位特色,创新精神不够。一些单位在推进工作中没有将风险防控和本单位业务管理工作相结合,在防控措施和监控手段上不愿意多想办法多动脑筋,更不能主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寻求创新和突破,把信息化、网络化的科技手段运用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之中。

  (三)对教育、制度、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和把握不够

  惩治和预防腐败,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三者互相依存、有机统一。只有结合起来,发挥合力,才能达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目的。在落实四重责任制的过程中,一些部门单位没有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割裂开来,使党风廉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缺乏常抓不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四)向下延伸不够

  目前,一些部门和系统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四重责任制的过程中,只注重本级本单位,未将此项工作进一步向下延伸,没有关注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群体”。以至部分城市街道社区、医院、学校、企业以及机关单位下设的事业单位,这项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动态跟踪管理不到位,对发现的一些问题不及时预警、人事变动或岗位职责变动后不及时更新廉政风险防控有关表册和资料。

  三、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

  落实领导干部四重分片包干负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新形势下,用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探索,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

  (一)加强领导,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落实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要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责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各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主体责任,自觉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融入部门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确保各阶段目标的按时到位。

  (二)进一步拓展防控方式

  各部门单位要按照“反复发生的问题从规律上查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从制度机制上查找原因”的要求,对照排查出的风险点和风险等级,逐一制定“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防控措施,形成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要继续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融入到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一系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与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强化行政效能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廉政风险防控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继续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通过信息网站、公开栏、办事指南和新闻媒体等途径,依法公开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裁量权基准等,着力打造覆盖各层次、各领域的立体公开网络,增强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互动性,更好接受和引导群众监督、社会监督,防范风险发生。

  (三)建立健全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后期处置,及时化解廉政风险

  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在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成果,紧紧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针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推动形成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制度链条”。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针对工作实际,在科学分配事权、科学设置岗位、确定职责、明晰程序、统一标准、简化操作、有效监控上健全和创新各种制度,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体系。通过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进而建立单位内控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风险发生的可能。通过廉政风险防控,提高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的能力,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缩小腐败空间,最大限度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四)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问责追究机制

继续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防体系检查考核和行政问责的重要内容。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工作不落实的,要采取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组织处理等措施,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社会评价机制。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强化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对照廉政风险,逐一明确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包括预警、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在内的责任追究体系,对廉政风险防控责任不落实、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实行责任倒查,严格问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邓彩霞)

0o0Allow0o0Page0o0

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是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

陈剑宁 李志 许竹梅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云南 昭通 657000)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特别是职务犯罪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腐败的一个明显现象。一种职务就代表着一定的权力,任何一个重要岗位和重要领域都牵连着广大百姓的众多利益,往往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因此,在我国的反腐斗争中,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则应是我国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当前职务犯罪呈现的主要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由于权力二重性的特点致使权利与腐败紧密相连,因此,伴随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职务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职务犯罪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愈加密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那些对市场经济主体行使调控职能的部门逐渐成为职务犯罪的多发领域。这些部门在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扮演着制定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初级阶段,由于缺乏成熟的法律制度的监督与约束,其职务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规范,极易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活动中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而发生职务犯罪。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主要集中于以下一些领域:第一、重组、改制、破产的国有企业;第二,银行、证卷、期货等虚拟经济领域;第三,企业行政审批、资金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第四,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土地出让、征地拆迁、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医药购销和资源开发等活动涉及的相关部门和单位;第五,资金高度密集领域和垄断性行业;第六,社会保障、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领域;第七,存在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隐患的煤炭、石油、化工、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等行业。这些领域内的犯罪行为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损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给我国的改革大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职务犯罪呈现更大的隐藏性和专业性

  随着经济形式、市场主体的不断丰富扩大,政府监管的对象也进一步增多,而政府对这些新兴市场主体的管理并没有丰富的经验,相关制度也不成熟。政府每出台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因无法及时与相关制度形成系统协调的配套体系,难免为职务犯罪提供新的机会。一些新形式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政权力寻租、干部选拔中的不正之风等权力异化,腐败现象必然会乘虚而入。例如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借合法报酬为名收受劳务费、介绍费;有的利用鉴定、试用、宣传作为伪装接受大件物品、名贵字画、股票等财产利益;还有的利用认亲结友、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打牌、下棋等娱乐形式变相接受贿赂。同时,随着金融、股票、期货、房地产行业以及高科技发展,使得犯罪分子能够利用新兴行业所持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施犯罪,从而使职务犯罪呈现出较大的专业性。这种隐蔽性和专业性极大地增加了司法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的难度,给我国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职务犯罪的跨国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对外交流的范围与程度进一步加大,职务犯罪尤其是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贪污贿赂犯罪也呈现出跨国发展的趋势,已由国内现象演变为国际现象,各国均深受其害。主要表现在:有的贪污贿赂犯罪的涉案人员在案发前或者案发后逃往境外;有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证据证人、受害人涉及境外;有的贪污贿赂案的犯罪嫌疑人利用金融渠道和出入境机会向境外转移犯罪赃款、赃物。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一些跨国公司与国内公职人员相互勾结实施非法审批、权钱交易。这些跨国职务犯罪致使国家司法权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后果,极大的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形象。因此,联合打击职务犯罪、追回境外财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二、加强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遏制职务犯罪滋生蔓延,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治并举,不断加强治本力度,使惩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力,预防也才更加有效。

  (一)加强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教育

  预防职务犯罪,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内心动因。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加充满了艰巨性,但不能因此放弃思想道德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廉政法规教育。重点抓好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党政干部、公职人员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以贪为耻”的廉政氛围,促使肃贪保廉的国家意识早日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相关制度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远性。因此,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科学有效的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建设,提高反腐败制度执行力,让制度刚性运行。

  1、严密立法。王岐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据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刑法具有刑罚苛历而法网不严密的特点,而从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条件来看,我国刑法却又显得过于宽松。实践证明,贿赂范围不能仅限于财物,还包括一切不法利益,无论是既得利益,还是约定取得的利益,无论是利用现在的职务,还是将来的职务,都可以构成犯罪。适度扩大犯罪圈比单纯加重刑罚量更能取得遏制犯罪的功效。

  2、严格司法制度。一是司法人员要秉公执法,加强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坚决抵制“以钱挡罪”、“以官抵刑”等不良规定。二是要努力提高破案率,针对职务犯罪案件侦查难度大的特点,应专门立法。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程序、侦查措施、取证规则及举报制度等作出特别规定,还可以考虑在刑法上设立知情不举罪,以促成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

  3、完善选举制度。这是制度建设和党内民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主要解决的是权力从何而来。对党员领导干部或者任何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来说,这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根本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党的干部都必须层层经过选举产生,通过选举由下而上地正式建立起实质上是“委托——代理”的关系,就是说,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既可赋予政府官员权力,又可随时收回这个权力。由于当前我们国家的选举制度还不完善,广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应当拥有的选举权和监督权就难以真正实现。一旦不能真正代表广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人由于制度上的漏洞掌握了某些权利,即占据了国家某个部门的领导权,腐败或职务犯罪就不可避免。

  4、完善决策制度。这是制度建设、党内外民主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主要涉及如何科学行使正确运用权力的问题。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来说,既是他们树立正确权力观的过程,又是他们是否树立正确权力观的最重要的检验。也就是各种权力、权力关系及其运行轨迹,主要通过决策制度实现与体现出来。决策必须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要求的:“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否则就是违法、就丧失了“合法性”。因而也就失去“有效性”。

  5、完善选人用人制度。这也是制度建设,国家公职制度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根本性制度,直接涉及到党内外权力上下循环圈中的运行主体问题,即权力授给谁,由谁来行使的问题。这个“人”选得和用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威力和影响力。如今官员腐败,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频发,就是与这一制度的不完善有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关系,建立健全这一根本制度,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把选人用人置于党委和人民的掌控、领导和监督之下,杜绝个别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必须始终坚持并做到民主公开,竞争,党内外群众广泛参与推荐,提名选拔,考察、考核、追究各个环节,这些环节都必须有可操作的、科学的程序清楚明白地反映出来。这一制度的建立健全,对推进党的建设和惩治职务犯罪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深化体制改革是反腐倡廉,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

  从宏观层面来看,腐败、职务犯罪大多发生在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的部门,即控制财权、物权、人权的部门,如何使这些部门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产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主要的出路在于要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一套完整的体制体系,以监控和规范权力的运行,使掌握资源配置的实权部门的意志不坚定者和国家公职人 “不能贪”,“没法贪”,“不敢贪”。在现有政治体制下,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缩小权力运行的空间,尽可能减少腐败、职务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建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长远看,还应对党的纪律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应建立健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中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在上级纪委的垂直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体制,这样,既能维护中央权威,又能有效监督地方党委,使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分离,达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党建.2013(2).

  [2]王岐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党建.2013(2).

  [3]王继宣.制度建设是党建之重.中国共产党.2012(1).

  [4]边秀琴.建立惩治与预防并重的职务犯罪综合治理模式.求实论坛.2013(2).

(责任编辑:魏学红)

0o0Allow0o0Page0o0

利用典型案例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李红云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

 

  摘 要: 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这个前提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运用典型案例加强教育,发挥其警示作用,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本文着重从加强领导、精选案例、分层施教、建章立制、创新形式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怎样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关键词: 典型案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仅要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惩处腐败分子,而且更要注重预防,做到关口前移,防腐于未然。因此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这个前提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运用典型案例加强教育,发挥其警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而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比一般的教育手段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1、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腐败行为的滋生,究其根源,大多是因为思想空虚,或精神无聊,或物欲亢奋,遇到物质利益各种诱惑,就心猿意马,把持不住。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实在的寄托,清廉、务实的人生目标,才能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因此,从源头上治腐,必须从思想上入手。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针对性强,避免了无的放矢,空洞的说教,案例具体实在,示范性强,震慑力大,教育与案例紧密结合,以案说纪,深刻剖析犯罪根源,印象深刻,说服力强。使广大党员干部心灵受到震撼、启发和警醒,进一步明辨是非,划清荣辱界限,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

  2、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用理智战胜欲望。贪欲是个无底洞,它会使人丧失理智,不能自拔。人的欲望,既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又是无穷祸害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增强党员干部耐得住清贫的定力和抵抗住诱惑的毅力,自觉抵制欲望,拒绝诱惑,做到问心无愧,清白做人。同时,促使党员干部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抛开名利缰索的束缚,不以个人虚名,蝇头小利而丧失党的原则,丧失自我义务。

  3、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观念得到加强。通过案例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从贪官腐败分子被金钱击倒的沉重教训中,感受到法律的严厉和无情,进一步明白:在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的道理,从而增强廉洁意识。达到既洗涤名利思想,清除权力欲望,抵御金钱诱惑,又起到净化思想,纯洁心灵的积极作用。使党员干部从反面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慎微”、“慎欲”、“慎权”,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

  笔者认为发挥典型案例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取得实效提供政治保证。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必须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有一个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以此才能形成实现思想的统一、职责的明确,使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自上而下顺畅推动。一是做出安排与部署。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把警示教育纳入宣传教育的大格局中,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做出安排与部署。二是领导率先垂范。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带头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当好“领头雁”,带好队伍。三是部门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始终把警示教育工作融入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中,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自觉负起组织协调职责,协助党委政府抓好警示教育任务的分解落实和协调指导;组织部门把警示教育列入干部培训计划,同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结合起来;宣传部门把警示教育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途径抓好落实。

  2、精选案例,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有效开展打好基础。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离不开具体案例,选择恰当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筛选出腐败案件的典型。应充分分析当前反腐倡廉斗争形势和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犯罪特点,找出腐败主要盛行的领域,如:工程建设及招投标、土地开发房地产建设、征地拆迁及补偿、行政审批、违反财经法纪、侵占损害群众利益等领域。腐败案件就应从这些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中筛选。只有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深入剖析,找准腐败成因及危害。筛选出典型案例后就要进行逐个分析,找出问题的错误性质,挖掘剖析案件成因,指出对社会、对家庭造成的危害和后果,总结应吸取的深刻教训,形成警示教育的教材。用反面典型的蜕变轨迹警示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诫勉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用腐败分子的惨痛代价震慑党员干部,做到警钟长鸣。

  3、分层施教,强化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针对性。党员干部中既有年轻党员又有老党员,既有一般干部又有领导干部,他们在年龄、社会经历、教育程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时,应注重选择相应的施教方案,做到分层施教,突出重点。一是对年轻干部(一般干部)注重“慎小、慎微”教育。由于年轻干部社会经历较浅,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性型”的转变,存在容易出现偏激、片面等缺点。因此,在对其进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中,必须抓住走上违纪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思想滑坡的“小事”进行启发教育,使其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主要选择一些与他们年龄、经历、职务相仿的典型“小案”进行教育,使年轻干部在学法、守法的基础上,深刻吸取他人教训,起到很好的教育警示作用。二是对领导干部突出“慎独、慎权”教育。与一般党员干部相比,领导干部思维的自觉性、系统性、逻辑性、选择性更加完善。对领导干部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时,主要选择一些独断专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大案”对其进行“慎独、慎权”教育,提醒领导干部要学会自警,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加强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越位、不过线,始终做到秉公办事、公正用权。三是对老党员老干部强化“善始善终、保持晚节”教育。老党员、老干部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丰富,受党教育多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对其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对引发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根源的剖析上,着重阐明是什么原因导致行为人一步步走向违纪或犯罪,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现实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

  4、建章立制,使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常态化。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对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应使之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为此,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案例通报。每年召开一次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由纪检监察部门筛选出上一年度在本地查处的案件,在会上进行通报,剖析腐化堕落的轨迹,警示党员干部,起到“查处一起、威慑一片”的作用。二是有部署有检查。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年初领导班子应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步骤,提前安排、确定全年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形式、方法等。如把典型案例教育活动与党组织的活动相结合;每半年集中检查一次干部职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读书笔记;在年终总结交流会上,每位干部职工都应对自己一年来履职过程中的廉洁自律情况做出总结和剖析。三是编写案例简报。把本地发生的案件通过工作简报、动态信息的形式,下发给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进行反腐倡廉学习,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5、创新形式,丰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内容。日常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多采用上廉政党课、读案例、观看电教片等老套的学习形式,这些教育方式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触及心灵较弱,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要变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身临其境,现身说法,以案明纪,这是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魄力所在。因此,必须创新教育方式,切实取得警示教育的成效。一是组织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形象化教育。通过参观廉政图片展和反面典型案例影像化资料,对党员进行形象化教育,通过反面典型案例,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二是听取犯罪人员现身说法,进行直观式教育。让违纪违法犯罪人在党员干部面前讲述自己走向违纪犯罪的过程及被查处后个人和家庭的凄惨遭遇,发自内心的悔悟告诫等,让党员干部懂得违法违纪被查处后的沉重代价,懂得坚守法律法规的底线的重要性,及时警醒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重,远离腐败。三是组织开展廉政山歌、民族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廉政文体主题活动,将典型案例中腐败分子的贪腐行为、经历、心理通过歌词传唱、节目演绎等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表现,潜移默化进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精神洗礼。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红云,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组织人事科副科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建。

0o0Allow0o0Page0o0

深入推进西双版纳州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孟 洁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面向全社会进行有效的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与不足,合理利用现有优势和条件,深入推进西双版纳州廉政文化建设,走出一条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 党风廉政工作;廉政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思路,已基本形成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在这场反腐败斗争中,廉政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对腐败的预防和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形势仍不容乐观。西双版纳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或缺失。因此,加大全州廉政文化建设力度,为建设“廉洁傣乡”已成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如何推进西双版纳州廉政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廉政文化建设现状

  在新形势下,西双版纳州结合实际认真探索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通过充分利用和整合全州廉政文化资源,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营造“廉荣耻辱”的浓厚社会氛围,促使“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

  1、开展丰富多样的以廉政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西双版纳州纪委联合有关部门在主要节庆日开展反腐败知识咨询、发放反腐败宣传资料、播放廉政公益广告、刊发廉政评论员文章等活动,把以廉政为主体的内容纳入到各个少数民族节庆中。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阐述廉政文化,结合民族节庆组织人员创作民族廉政文艺节目等,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2、以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为主体。西双版纳州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坚持把廉政文化融入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和家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导向作用,营造深厚的崇廉、尚廉社会氛围。

  3、打造傣族特色廉政文化品牌。西双版纳州以“廉政壁画进农村”为载体,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以廉政壁画进农村为载体的廉政文化示范点7个,绘制一大批既有傣族特色又有廉政内容的廉政壁画,内容涉及勤政廉政、自警自律等方面。

  4、以党校为阵地抓好党风廉政教育。西双版纳州高度重视党风廉政教育,加强以党校阵地教育为主的党风廉政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培训轮训的重要内容,以参观西双版纳州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和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党风廉政教育。2013年警示教育基地展板内容更新后,从1月至10月,共有7230人参观,其中党员5200人,来自全州237个单位和部门。

  二、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下,西双版纳州立足于建设廉洁傣乡,积极采取措施,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廉政文化创建、反腐倡廉责任意识等方面距离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1、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有力保障。西双版纳州有13个世居民族,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近年来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州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州以山地、坝区为主,地形复杂,全州以农林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不发达。根据统计资料,2012年全州人均GDP为20511.46元,在云南省排名第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廉政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在资金保障方面缺少强有力的刚性支持,因此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

  2、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常常将发展经济放到突出的位置,导致一些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工作中心就是抓好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在廉政文化建设形式上走过场,未能发挥廉政文化应有的教育作用;一些部门未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把纪检监察部门由牵头协调变成了主要承担责任,导致纪检监察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单方作战;基层干部对于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未能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廉政文化建设只流于形式、敷衍。

  3、缺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少数民族和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在西双版纳州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导致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和廉政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缺乏调研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合。有些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阵地没有开发;有些地方虽已开发,但开发力度不大,导致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时,只重视经济发展却不考虑多方面的共同推动,缺乏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与廉政文化的有效整合,使廉政文化孤立发展。

  4、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力不强。目前,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无疑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对普通群众廉洁意识的灌输和廉洁行为的培养相当欠缺。一些部门单位开展廉政文化活动较好,而个别单位则比较欠缺。廉政文化建设即便是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内容也没有较好的针对受众,而是大部分情况都在宣传廉洁从政等偏向党员干部的内容,与群众的生活脱节。大多数社区、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廉政文化建设较少,许多社区居民、农村党员干部、企业员工平时很少接触廉政文化,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不强,广大群众缺乏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三、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西双版纳州要立足实际,以更加全面的视野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在全社会形成“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廉洁做人”的良好风尚。

  1、夯实基础、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西双版纳州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育不发达,文化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接受廉政文化信息、理解廉政文化的能力。因此,要夯实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促进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净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以党校教育为主、部门内部学习和自我学习为辅的模式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积极开展“读廉政书、听廉政课、写廉政文、树典型”等系列主题活动。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领导干部着重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享乐关和亲朋关系等“五关”教育。二是加强岗位廉政教育。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氛围,需要根据不同对象、层次,采取不同方式、载体全方位营造。把岗位廉政教育纳入对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教育管理的范围,通过分类施教、因岗施教探索个性化、差异化的廉政教育模式。努力找准不同岗位的廉政风险点,针对风险施教,想方设法把风险点变成“安全区”。例如:将理想信念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作风教育等融入当前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中,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三是推行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试点工作,增强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薄弱的情况,通过将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知识纳入考试范围,以考促学,以学备考,推动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2、建立健全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树立全局观,发挥各部门、单位的优势,为廉政文化建设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作用,才能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注重发挥宣传、文化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健全廉政文化建设联席会议等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加大投入,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的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及党员教育经费支出,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绩效考核,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确保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3、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廉政文化建设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吸取民族文化精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西双版纳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遍布乡村的南传佛教寺院保存着大量完好的佛寺壁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傣族人民友善、公正、热爱和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求,宗教伦理道德中有很多关于“扬善惩恶、守法自律、爱心奉献、造福社会”的积极内容,开发利用宗教文化资源的有益成分,为廉政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很多乡规民约中都含有“诚实守信、勤俭守法、管理民主、无私奉献、知荣辱、树新风”之类的廉洁思想等,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并整理,将民族文化的制约性与廉政文化建设结合,从而产生大的精神吸引力和影响力;注重挖掘各类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中蕴含的廉政资源,将廉政文化、贝叶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融为一体,打造廉政文化品牌。总之,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廉政文化教育素材,加以整合及升华,以党员干部和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形式,开展好廉政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4、推动富含廉政因素的文化发展。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结合廉政文化建设,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健康、积极的廉政文化建设局面。西双版纳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多得的沃土。我们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索富有廉政文化的文化建设产业的发展方式,以抓文化产业的办法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拓宽文化载体,以创作廉政歌曲、廉政文艺节目、重点规划扶持一批体现廉政主题的创作项目等,打造富含廉政文化的精品产业文化,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组织干部群众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在坚持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不忽视经济利益,实现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要注意提高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不能为经济效益而一味降低产品要求。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家队伍,多管齐下,使廉政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5、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群众参与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推动力量。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面向全社会,积极引导、教育和激发广大群众,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投身廉政文化建设。要发挥各种新闻媒体作用,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让人民群众掌握更多的廉政文化知识,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廉洁从善的思想。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改善和疏通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渠道,要改变群众只“参观”而不“参与”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宣传教育形式,不断推进互动参与的方式,比如多开展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座谈会、通过媒体进行电话连线等活动,有了便捷的参与途径,才能激起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加大树立廉政典型和反腐标兵的力度,要建立利益激励机制,针对长期存在的利益激励缺位问题,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准则的实名举报奖励制度,对监督举报属实、为国家挽回重大政治和经济损失者,根据挽回损失的数额,按一定比例予以重奖,使举报由高风险无收益的行为变为有收益低风险的行为。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减少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本,达到有效激活人们参与反腐败的各种要素,遏制腐败行为的综合效果。

  总之,廉政文化建设是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要做到卓有成效,就要努力让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将廉政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中,并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品质,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使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力量,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傣乡。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孟洁,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0o0Allow0o0Page0o0

解决“三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段 跃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

 

  近期,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省预防腐败局制定出台《关于纪检监察机关促进解决办事难落实、项目难落地、问题难解决的“三难”问题意见》。我州为切实贯彻落实《意见》,解决“三难”问题,组成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以提供理论支撑。笔者认为:破解“三难”问题,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牢牢把握工作大局,树立“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在参与中主动服务”的意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着力建立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领导带头做表率。尽管当前我州解决“三难”问题的形势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形势依然严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原因,“三难”问题始终得不到全方位的遏制和解决。要真正的解决“三难”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三难”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思想观念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观念的提升,才能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一步推进“三难”问题建设的步伐。俗话说,“领导带头,万事不愁”,思想的统一、认识的提高,首先要领导带头,起好表率作用。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三难”问题涉及面广,仅靠一两个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纪委领导包联企业制度,将重点项目包联各级纪委常委,结对联系,由各包联常委牵头,带领相关职能部门“上门问计”、“上门服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深入项目主管单位和项目施工现场开展督导检查,了解掌握重点项目审批进度和前期工作情况,及时协调推动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会同发改等部门对项目涉及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下放审批权,压缩审批时限;建立企业与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纪工委负责,定期组织各自联系的职能部门一把手与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面对面沟通交流。当面征求了意见,解决了问题,增强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与项目建设部门的协调与衔接,对立项、规划、用地、环评等需要办理的审批手续进行梳理、归纳,督促各相关部门做到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对重点项目即来即办、不拖不压,应批快批,高效办结。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敢于揭短亮丑,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以纪委书记为组长的解决“三难”问题的监督检查协调小组,制定监督检查方案,明确各级纪委、监察局在监督检查中的主体地位和组织协调作用。明确监督检查重点,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等,主动出击、及时跟进、积极参与、全程监督,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为民办事项目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放心工程、廉洁工程。畅通诉求渠道,改进监督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政风行风问题直报点,在重点项目和企业设立政风行风问题直报点,每个直报点聘请监督员1至2名,对有关涉企的执法、服务情况进行及时监督、及时反映。综合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加强效能建设,充分发挥州委、州政府投诉监督中心“12345”和“西双版纳热线”的平台作用,加大对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重点督办和查纠力度;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常态化建设,以评议为手段,以整改为目的,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认真组织公众公开评议机关和窗口服务行业,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研究制定《重点建设项目考核奖惩办法》,根据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部门和县市人民政府等不同的级别,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确定考核等级,将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要把各级各部门解决“三难”问题成效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细化考核指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确保解决“三难”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服务程序和服务内容“双提速”,及时纠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立责任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相关责任。

优化组织机构作风建设。要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进,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要着力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实现服务过程“零差错”、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要围绕为民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切实在健全完善服务群众体系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服务内容量化体系,进一步拓宽为民服务的内容和渠道,做到内容公开、标准公开、时限公开;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体系,扎实推进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服务监督体系,确保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群众评价体系,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过程成为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全程参与的过程。要围绕为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切实在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着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着力提高党员的业务工作能力,着力增强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加强廉洁自律建设,树立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良好形象。要把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让基层单位行动起来,在基层见到实效。强化行业部门责任,坚持条块联动,深化党群共建,推动工作创新,努力形成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强大合力,为我州振兴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0o0Allow0o0Page0o0

增强“四种意识” 提高科研水平

游启道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是党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校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打造科研亮点,提高科研水平?我认为必须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真正将把党校办成“党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纳入我校工作的实际目标,切实转变科研方向,调整科研措施,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努力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此,必须增强“四个意识”:

  增强服务意识。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也不可能有一流的咨询服务。我校作为基层党校,科研工作不仅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更要充分结合西双版纳的具体实际,加强对当地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西双版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服务。作为基层党校,理论创新的重点是加强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边疆如何应用,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西双版纳如何贯彻落实等问题的研究。《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后,校党委及时调整科研工作思路,要求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要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研究,广大教研人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深化了对西双版纳州情的了解和认识,不仅为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撰写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并对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文章。但是,为完成工作积分和任务而被动应付式写文章的情况同样存在,有些文章不是为部门决策服务,而是部门工作为我校的科研服务,即个别教师对领导和部门的工作材料略加改动,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这类文章如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作为基层党校,我们必须根据西双版纳的实际情况确定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任务和目标,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下大力气进行社会调研,深入开展对州情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进行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研究。要选好课题,组织课题组进行集体攻关,要拿出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精品力作,真正承担起党委、政府决策思想库的重要使命。

  增强服务意识还要体现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上。管理服务是科研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科研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研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突出服务重点,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科要定期通报全校及各教研室科研完成情况,及时宣传研究成果,随时更新科研动态。

  增强问题意识。刘云山同志曾强调指出,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党校搞科研,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不能空对空,不能为发表而发表,搞成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党校既是学校,又是研究机构。这一功能定位就要求党校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科研人员,既要利用讲台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又要将这些理论成果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善于从中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而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校讲坛,不仅可以传播真理,也可以探讨问题。这就是党校教学的特点所在。党校教师可以利用党校讲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与学员进行交流探讨。提出问题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能力和水平。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更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发现不了问题,或发现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党委政府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我们的科研工作滞后,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与同级党校差距较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并采取切实有力的办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增强高端意识。质量立校体现在科研上,就是树立科研高端意识,确立高端目标。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说,踮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但别人在远处也能看得见。我们在科研方面树立高端意识,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的科研定位要高。《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后,校党委加大了科研工作力度,使我校的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一批文章在州内引起反响,一批课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立项,其中《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与创新研究》还被省社科规划办列为基地重点课题,并顺利结项验收,实现了我校科研的历史性突破。但是从横向看,我校的科研工作在全省同级党校中还处于整体落后的水平,这与我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处于全省先进行列极不相称。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高端定位,瞄准高端课题、高端奖项、高端媒体、高端咨询,强力打造一流科研队伍,努力提供高端产品、高端服务,争取在科研方面早日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撰写科研文章时也要站得高。党校教师要通过科研文章来发挥资政作用,其科研成果就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也就是说文章要有理论深度,要站在理论和时代前沿来研究当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才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方法。近年来,我校科研人员撰写的一些文章,过多地注重“实际”,常常是就事论事,或写成总结式的文章,或为材料堆积,缺乏理论高度。要善于从别人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把握问题的规律性,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发挥思想库作用。

  增强创新意识。意识指导实践,意识不创新实践就不可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工作意见、奖励办法,这些举措为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依然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观念。要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党校的两只手,缺一不可”的观念。上课受欢迎的是人才,科研有成就的同样是人才。支撑党校不仅需要能上讲台的知名“教授”,同样需要科研高手、资政“专家”。要为科研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潜心搞科研,对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突出人才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要进行大力宣传,给予其应有的荣誉和地位,每年对科研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评选表彰。在培养“名嘴”的同时,我们还要培养一批在州内有影响的研究专家、资政专家。教师的成长需要培养,科研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培养。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上级课题,同时组织力量对上报的课题进行指导把关。通过课题申报查找差距,积累经验,锻炼队伍,提高水平。要广泛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西双版纳研究和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积极与省社科院相关处所沟通联系,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校的联系,有计划地输送科研人员到这些单位学习锻炼。每年还要派出一定的科研人员参加全省、全国性的学术研究会,开展学术交流,掌握理论前沿。在学校内部要针对我校科研队伍的具体需要,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要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学术研讨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每次确定一个主题,由各教研组依次承办。通过校内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交流学术研究成果,还可以增加校园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二是创新科研标准。近年来,全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科研数量大幅增加,但整体质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要树立科研精品意识。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从机制上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出精品科研成果,一方面要引导教师瞄准高端课题、高端决策开展科研,另一方面又要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鼓励教师出科研精品,实现数量科研向质量科研、精品科研的转变,积极推动精品研究成果向精品教学成果的转变,进而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积极探索教学出题目,科研出答案,答案进课堂,成果促发展的教学科研资政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三是创新科研模式。目前,我校的科研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态,整体和团队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探索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在鼓励各学科开展研究的基础上,还要突破学科和地域界线,整合力量,精心打造几个能打硬仗的学术团队,对重点课题进行集体攻关。要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将县市党校的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充分整合起来。还要充分发挥党校的学员优势。一方面要调动学员为我校教师开展科研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党校教师与学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新模式。即由学员出题目,党校教师搞科研,学员单位为课题研究创造条件,科研成果共享,促进党校科研为地方和部门决策服务。

  四是创新办刊机制。《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是展示我校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一份重要的内部学术刊物。自创刊以来,《学报》一直都是半年刊。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校党委决定从今年开始改为季刊。为改变因出版任务增加而导致编辑人手不够,以及长期以来少数人办刊,《学报》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大胆探索全新的办刊模式。由科研科动态聘请理论和文字功底较深,责任心和科研能力较强,能胜任校刊编辑工作的科研人员担任兼职编辑,实行专职编辑与兼职编辑相结合的新的编辑出版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改变长期少数人办刊,期期一面的局面,解决编辑人手不够的问题,而且有助于科研人员换位思考,体会编辑的角色和心理,从而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

  五是创新资政载体。《领导参阅》是学校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创办,直接呈送给州委州政府领导参阅的不定期编印的资政性内部资料,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高度浓缩。要求科研人员在完成科研文章的同时,要将自己的真知灼见浓缩为一份1000字左右的资政报告,连同科研文章一起提交给科研科,科研科再将确有参考价值的资政报告汇编成《领导参阅》,呈送给州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参阅》是实现我校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党委政府的最好形式,也是今年我校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全校科研及管理服务人员,要全力以赴办好此刊,努力将其打造成我校的一大品牌。(本文为游启道同志在州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2013年第三季度发言稿)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游启道,男,西双版纳州社科联主席、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党建。

0o0Allow0o0Page0o0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沈卫国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从实体到数字的图书馆建设方式也将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了加快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跟上现代科技网络、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提出了拟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建设;思考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的图书馆大楼将于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新的图书馆大楼落成,将对学校的图书资料信息库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硬件保障。建成后的图书馆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在数字化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建设图书馆,形成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与时代特征的全新阅读方式,将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党校的图书馆建设,如何更好地为学员服务,为教师服务,将成为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图书馆业的发展趋势与状态

  (一)存储的方式简单化了

  图书的存储方式,在经历着电子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图书及各类实物资料的存储,已经从实体发展到数字;巨大的书架已经被千姿百态的电子存储器代替。硬盘以其信息存储量大,空间节约正在不断地代替实体书、磁盘、光盘。上百万册的电子书;上万小时的视频节目都可以装入一个200克左右重量的移动硬盘之中。一个2T的2.5英寸硬盘,可以装下现在全部的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其价格还不到1500元。而更加巨大的存储方式也正在与材料科技的发展进步而开创着更为巨大的信息存量。

  (二)阅读的方式多元化了

  从1971年的微型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终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双重发展更是带来了空前的信息技术革命。从单用户到网络的全新发展,移动式的网络技术也给整个阅读技术带来了全新的革命。从台式机到笔记本,到平板电脑,再到专用的电子书,阅读这一传统的增长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手机的信息终端功能,集通信、移动上网、数据阅读、影视作品观看等连为一体,顺应了现代人的碎时间特点。手机网民的迅速发展,阅读方式已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数的手机文件管理软件、各类电子书的阅读软件正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形成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各类网站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中心”、“数字中心”。海量数字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形成了阅读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完整的时间阅读,基本规范的方式阅读转向了碎时间的阅读、非规范方式的快餐式等多元阅读方式转变。

  (三)图书馆的存在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

  随着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存在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实体图书的管理正在通过数据库逐步走向数字化。借助于条型码、二维码技术和网络的信息,直接通过对条型码和二维码的扫描实现了图书信息的自动入库分类。大大减少了人工抄写目录、出版社、价格、内容简介等的程序。而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不论对实体图书还是数字图书的管理与使用都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四)电子信息格式多样化了

  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软件开发的热情,硬件生产商也在相关硬件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发出各类与之硬件相匹配,具有功能强大的视听软件和阅读软件。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使得图书的信息量化过程中,出现了信息格式的多样化。视频影像资料以不同的清晰度、不同的播放设备形成了不同的格式。视频、音频、电子书格式的不断创新,也带来了硬件、软件的更新与发展,更带来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对软件与硬件的了解,运用新技术把各类有用信息收集的过程。

  二、州委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州委党校的图书馆大楼即将建成,但是除了现有的实体图书与报刊之外,数字图书馆还没有开始建设。如何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内容思考

  州委党校的职责,对外是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从事地方经济社会研究的资政兴州职能;对内是强素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提升干部培训过程中的服务质量、教学质量的职能。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在数据资料、电子图书馆的建设中体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社会科学为主,满足多学科需要。不论是党校的教师,还是党校的学员,从对内与对外的层面上,从教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看,都需要立足于以社会科学为主,多学科资料的图书馆建设。党校、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干部学校、科学技术学校、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几块牌子体现的内容基本是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党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也是以社会科学为重点内容,因此内容的重点必须以社会科学为主。但是由于党校教育的对象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也不能放弃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所以,在做好社会科学图书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同时做好自然科学图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使之纳入党校数字图书的整体范围之中。

  2、突出世情、国情、省情、州情。重点突出对州情及全州相关行业的发展进程和数字化资料的收集工作,形成资料库,为学习者、研究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详尽资料。

  3、以校内教师自身的研究成果,作为重要的资料汇总形成电子资料。这包括了州委党校含下属分校各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专题、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别建库纳入统一的州委党校电子图书资料之中。

  (二)数据样式思考

  目前的公共数字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西双版纳州图书馆建设,在样式上形成了多元样式下的单一格式。多元主要是体现了有视频、音频、图片、文本四大样式;而每一样式下使用统一的格式,例如,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的电子书、杂志,西双版纳报、州委上传到网络的文本等都使用PDF格式。

  州委党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按照多元格式下方便使用的原则,实行多样式、多格式的方式收集整理图书、汇总资料,形成自身的特殊图书结构。

  1、视频和音频格式。对收集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格式化改造,形成统一格式。由于视频和音频使用不同的格式,占有的空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需要对视频、音频进行格式化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单一文件的空间少量化,最大可能节约存储资源。

  2、文本格式。采用PDF与TXT两种格式进行存储、管理、使用。

  PDF文本格式。该格式具有与真书完全相同的样式。目前全国的各类数字图书馆均以PDF格式作为文本的重要格式。在台式机、专用电子书、七英寸以上的平板电脑上都有很好的阅读效果,即便在小屏幕智能手机上都可以通过手工放大进行阅读。

  TXT格式。这是一种被称之为纯文本的文件格式。有着占有空间小,可自动换行的文件格式。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多种设备上进行阅读,该格式目前也已经成为手机阅读的最重要的文本格式。也是电脑诞生以来最基本的文本样式。

  州委党校的专题库、案例库、科研论文库的资料,经校学术委审核通过后,一律进行格式化改造为PDF和TXT两种格式收集入库。

  (三)数据来源思考

  从全国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看,图书馆的主要数据来源形式有交换、购买、自行制作、从互联网收集。而图书馆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资料不断收集、汇总与整理的过程。州委党校需要思考的是在多大的空间进行收集;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收集。作为非公共图书馆的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具有面向党校教师、面向来校参加学习的领导干部提供阅读学习、科学研究的性质特征,服务对象是特定的,投入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思考信息来源要考虑这些因素。

  1、从互联网中收集免费数据信息源。目前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无数的网站,每一个网站都有自己的网站数据。每一个网站的数据都在持续不断地维护与升级之中,而数据的生成与收集也已经不断走向可跟踪性。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在互联网上有计划、有目标的收集,在涓涓细流中汇集江河的收集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问题的难点在于在收集的过程中,进行过滤、分类、格式化改造并成为州委党校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2、自己制作。对我校实体图书馆的实体书及自己采购的新书,已经拥有的和订阅的报刊、杂志,通过扫描仪,实现数字化,直接制作成PDF格式电子书,成为数字图书馆的第二个重要的来源。

  3、用好中央党校卫星传输的高频信号落地后的视频资料,进行格式化改造,形成我校重要的视频数字资料来源,对来自中央党校卫星发送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上传成为我校数字图书馆的第三个来源。

  4、教职工的成果。对校内教师包括各分校教师的教学专题、案例、科研成果等资料,经学术委审核后,统一形成学校数字图书馆的第四个数据来源。

  5、学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非保密性质的新闻或已经过了保密期的文件、管理规定、工作过程等形成的相关档案资料形成学校的内部数据。

  (四)基本操作方式思考

  1、硬件建设思考。以现有的州委党校网站设施为依托,增加外存储设备挂接网站。目前我校的网站服务器只是四个500GB的硬盘空间,总存储量为2TB。而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现在的存储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加大存储容量。根据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办社文发(2011)28号文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市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为10至40TB的硬盘;而从这两年的发展速度看数据流量,以州委党校的现状与发展格局情况也需要配置不少于5TB的硬盘空间,进而通过数据量的增加,逐步提高存储空间。另外,作为备用数据一套,也需要准备至少10TB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原始数据。除硬件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制作设备,主要是高清版的电子书制作的专用扫描仪。

  2、软件建设思考。一个好的图书管理软件,将大大减轻图书管理的强度,使图书的上架工作,从手工的抄写,电脑的数据录入,变为条型码、二维码扫描,将图书的基本信息自动对接,进入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这不论是对数字图书馆,还是实体图书馆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在认真地研究各相关的图书管理软件的基础上,慎重选择采购,完成图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

  3、服务对象与方式的思考。州委党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将以全州党校系统的教职工、全州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为服务对象。实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式。先是为全州党校系统的教师每人提供一个免费帐号;特别是才起步的阶段,数据资料还不够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多动员我们的教师进入数据库,提供在线阅读。也可根据需要直接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数据复制服务,进而逐步扩大规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只有达到一定量的规模和自身的特色,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

  4、自我更新与发展的思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有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数据量有一个与日俱增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看,不论是重要资料的视频类还是音频、图片、文本,每天都需要有新内容,这才会有吸引人的可能性与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根据现有的情况,每年至少需要新增500GB以上的数据量,按标清视频计算约800小时的视频节目;每天至少新增图书100本(含杂志),以持续的新增数据,形成州委党校的发展。

  5、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人才问题思考。州委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当然也是需要一定人才的,而且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其自身的特点。各个人才的能力与知识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人才特点,一是具有对英特网上已经形成的资源及其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为资料的收集提供基本的前提;二是具有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特别是一般工具软件的自我学习,迅速上手的敏感性和自学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知识,在网站的数据管理中形成良好的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四是具有对信息及图书进行有效分类的能力;五是对新知识,新软件、新数据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虽然这五项很难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但正是需要人才组合,形成要素组合,才能够真正把一个数字图书馆建设好。

  (五)知识产权思考

  数字图书馆的数据,都来自于免费资源,除少部分是我们自身的制作,因此需要进行这样的分析与思考。

  1、来自于州委党校教师及学校内部管理、常规工作、特殊工作形成的各类视频、音频、图片、文本资料均是自身制作,产权的归属是州委党校。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

  2、来自于英特网各有关网站的免费资料,进入州委党校的数字图书馆,并提供给教师及各级领导提供学习参考,是否存在侵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点。如果我们的数字资料全部采用统一采购的话,州委党校的数字图书馆是建立不起来的。以西双版纳州图书馆为例,每年的电子图书版权费就是15万元。而州委党校采用从免费网站中获取,基本用途是教科人员及各类干部的学习研究,而非赢利;二是人员特定:教科人员及各类干部。根据以上两个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我们的使用不属于侵权。这就象是一个作曲家,发表了作品之后,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唱,那是一种学习和欣赏,是不存在侵权的。

3、中央党校发送的视频资料,本身就是为我们的干部、党校的教师学习和研究用的,而不是谋利,因此,我们也没有利用该资源侵害中央党校的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也不存在侵权。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沈卫国,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副调研员。研究方向:州情研究。

0o0Allow0o0Page0o0

加强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建设

进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水平

刘海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在对外培训和基层培训上出亮点、出特色,我校决定由各教研室负责打造和组织实施培训教学模块。通过打造具有一定质量的培训教学模块,使模块应用于州内外各类培训班,实现更宽范围的培训服务。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教学布局较为严谨,理论知识较为系统,教学流程较为规范,课程组合内在逻辑性、相互关联性和严密系统性较强等基本特点。教学科室对近年来积累的教学专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规划、设计和开发了一定数量新的教学专题,促进了我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提供了教学课程体系框架。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充实现有教学课程体系模块

  按照课程规范化的要求,应着手对重点课程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适用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数、主讲教师和备选教师情况、教学评估结果、教学方式方法、选用教材(学习资料)等要素进行描述。模块化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推进模块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化水平。一是教学流程制度化。模块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让整个教学流程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从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培训主题、构建教学布局、选择教学模块、组合模块专题、优化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评估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并有专人组织、专人负责,使整个教学流程制度化。二是培训内容体系化。长期以来,干部培训因受培训对象类别复杂、学制相对较短和教学资源有限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培训班次授课内容不系统、理论性不完整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用理论联系重大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教学特色也体现得不明显。而实行模块化教学,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按照干部成长的组织需求,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特点,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具体研究问题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宏观上不仅使培训内容体系化,微观上也使每一个教学模块又自成体系,使整个教学布局更为严谨。三是理论知识系统化。模块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布局,强调培训内容的体系化。因此,可以从宏观上较好地把握培训主题,使整个培训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培训知识较为全面,科学理论能够得到统一。四是教学资源最优化。实行模块化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并能让每一个培训班次的培训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环节统筹安排,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潜能。五是课程更新规范化。模块化教学课程开发必须是按学科、研究方向、理论要点、课程名称、适用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长度、主讲教师和备选(辅助)教师情况、教学方法、选用教材等要素进行课程描述,后经专家组初选评议,初选合格者还需试讲、试教,试讲通过者方可进入教学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对教学模块和模块中各专题进行全程跟踪考评,对教学评估中处于末位的教学模块和专题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因此,教学模块与模块中的各专题,无论是开发还是更新都相对较为规范。今年我校的亮点之一是教研室培训模块的打造,有7个模块,33个专题,其中的拓展训练在州级机关第2—5期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培训班进行了实施,这是州委党校首次在主体培训班设置的新的教学内容,是一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进的尝试,也是今年州委党校着重打造的工作亮点。一天的时间,学员们进行了军训基本动作训练、团队文化建设和展示、无轨电车、穿越电网、心灵之旅等项目训练。

  二、选择若干班次尝试按照教学课程体系模块组织教学,并探索形成按项目实施的教学模块体系

  以项目培训为龙头,坚持项目、模块、方法有机结合,打造品牌项目。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学校成功培训模式,按照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组织形式、培训学时、培训考核八个要素,对现有培训项目进行梳理,确定几个大类的培训项目,比如综合性培训项目、岗位培训项目、任职培训项目、研究型培训项目、知识更新培训项目、个性化培训项目、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了使教学课程体系模块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有效用,还必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政府公务员培训班次,按项目采用和实施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学科建设,实行“教研咨一体化”,为开发精品课程提供支撑

  按照“教学出题、科研解题、答案进课堂,成果促发展”的原则,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以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是开展模拟化教学的基础,离开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干部教育特点、满足组织需求的优势学科,模块化教学必定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完善模块化教学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而不断成熟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反过来又可推动自身的学科建设。

  四、建立与教学课程体系模块相配套的教材体系

  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抓住重点难点、政策发展和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参考文献等内容,选取和编辑与教学课程体系模块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包括指定阅读书目(重要文献)为主、参考教材、教学案例和教师网页电子讲义为辅的教材体系,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基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按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实施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贯彻引进与培养并重、专兼结合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领导实践经验丰富、讲课艺术高超、研究能力强、党性坚定、熟悉并掌握各种现代培训方法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研究型教学科研队伍,为落实教学课程体系模块、推进研究型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模块化教学从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考评都需依赖于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学科梯队。虽然党校和党的各级干部培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秀教学资源,但如果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教研队伍,那么模块化教学终将会失去自身的“造血”功能。(本文为刘海燕同志在州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2013年第三季度发言稿)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海燕,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教务科副科长、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党建。

0o0Allow0o0Page0o0

增强科研资政服务能力 打造党校科研新亮点

邢开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校科研是党校和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把科研工作搞上去,直接关系到党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党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2013年我校科研工作的亮点是以科研资政为着力点,在决策资政服务上有成效。为此主要在课题指南、课题立项、平台创设等方面下了功夫。科研科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学术委和教研人员的意见,并结合十八大报告,州两会报告精神,结合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提出40多个课题指南,确定了3个重点课题和17个一般课题,加强对教研人员的科研方向的指导,力求研究的课题在资政上更有针对性。在科研展示平台的搭建上,创设了《领导参阅》,供州上领导参阅。整合原有刊物,把《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增强了刊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些工作正在有计划的实施中。提高教研人员科研素养和能力,增强学校整体科研资政能力,使党校科研成果在党委政府的决策中有影响力,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两天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积淀。因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扎实推进科研工作,增强我校科研资政的能力。

  一、提高认识。资政兴校的目标要求我们的科研要向服务型科研方向努力,科研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部门单位服务,为项目服务,要努力使党校科研在全州社科界处于领先水平,从而赢得党校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首先,各科室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充分认识到党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党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要靠教学科研实力来体现。因此,要围绕教学科研搞好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和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各教研室应围绕教学科研思考如何开展和创新教研活动,有明晰的思路,激发出大家潜力,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多出好成果。再次,各教研人员也要提高对科研的认识,成为研究型教师,教育上要出名师,也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全是拿来主义。

  二、团队攻关。科研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思维和研究的重要地位,但个人的研究又易分散力量,需要集思广益。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有组织地去做,要靠团队,形成智囊团队。科研团队力量主要依托教研室。科研科承担着一年4期《学报》和至少2期《领导参阅》的印发及理论文集的出版,还有专兼职教师科研成果登记、积分、奖励兑现、统计、调研审察,科研档案,文章分送学术委审稿,反馈意见建议,每年课题指南提出、校级课题确立及各种征文活动、各类课题的申报、科研评审、督促检查等大量管理工作,还有兼职的科研任务和专题任务,所以工作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不细致之处,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也很被动。因此,应充分发挥5个教研室的能动性,激发出5个教研室和众多教研人员的潜力,如果由科研科来分配任务进行安排,这样做大家也比较反感。在教研室主任带领下,教研室要整合科室资源,努力把教研室建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学习研究型组织。鼓励把教研室建成有较为明显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多与外面相关的各单位或各行业专家加强沟通与联系,把握党委政府、各职能单位和社会单位的科研需求,承担外单位的一些研究课题,研究任务,积极探索科研团队建设的路子。建议学校对在资政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效的团队给予奖励。科研科加强指导与做好服务工作。团队攻关,团队协作,是解决科研力量薄弱,优势互补,集体攻关重大课题,产出高质量成果,推动科研发挥资政作用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合作。我个人觉得我们在主动贴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方面的研究不够,信息了解渠道也比较狭窄。因此,在资政服务上,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还应加强与党委政府的研究机构联系合作,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也具有同样的功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有共同的目标。党校与他们各有优势,他们的研究人员的资源比党校有限,但是他们在把握党委政府需求信息方面是我们无法比的,所以,应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研究室的联系,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如果能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机制形成大科研格局,双方在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作用的发挥上应该会更有成效。另外,以州情研究为方向,可在全州范围内聘请一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专家及专业人员,作为特约研究员,为《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提供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对口指导我校教研室的研究。再次,与分校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发挥分校的人力资源与调研方面的一些优势共同研究课题。

  四、深入调研。党校学员是一线骨干或进步人士,是最大的资源。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思想库、案例库和信息库。在调研资源上,可充分利用学员这个资源,尝试教研室主任与培训部联系,把科研活动和学员研讨活动结合,在主体班有针对性地分组安排组织好一些专题调研座谈会,把教师想了解的问题,事先理出来,分组到学员,与学员交流,了解学员的一些观点与思考,为我们的研究打开思路。还有一个途径也是比较好,广大教师可结合自己专业或需要,去听主体班或联合办班聘请的部门领导的专题讲座,这种专题有大量的信息量,能够了解到党委政府某一方面工作的推动情况,可以了解到许多政策,同时对不清楚的问题还可以找机会作进一步请教。

  定位准确,健全机制,培养人才,打造团队,加强合作,我想,通过这些努力,党校在科研资政上将会彰显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的,“资政兴校”将更有成效。(本文为邢开蓉同志在州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2013年第三季度发言稿)                    

          ———文章发表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邢开蓉,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科研科科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