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讲话精神
进一步推动西双版纳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张 腾
(西双版纳州工信委,云南 景洪 66610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包括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于鲜明的时代内涵,既是认识论的科学思考,又有方法论的辩证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加快西双版纳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美丽云南的典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这些重要论述,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西双版纳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西双版纳工业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穷二白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如制茶、制糖、发电等,成为我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我州工业经济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显重要,资源的制约、环境的压力、生态的保护为我州进一步发展工业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目前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
一是总量偏小。全州工业经济总量仅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2%,在全省16个州市总量排名中倒数第三。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与水平较低。
二是结构不合理。传统资源型产业仍是我州工业经济的主要构成。目前工业四大支柱电力、矿冶、茶业、糖产业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一方面,市场依存度过大,国际国内市场稍有波动,对我州工业经济影响巨大;另一方面,对资源依赖过大,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新山铁矿便是典型的例子。
三是发展不平衡。三县市、三个工业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景洪市工业经济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而勐腊县仅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12%。全州三个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较慢,园区工业经济总量仅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10%,园区带动、支撑作用较弱。
四是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仍停留在资源型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上,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五是保增长与节能减排矛盾突出,节能减排空间小,压力大。
六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不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用不明显,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成果,以提升我州工业企业的效益。
三、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针,推动西双版纳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作为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西双版纳州,如何依托优势资源和发挥后发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加快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是摆在我们工业经济系统各级干部群众面前的艰巨任务。全州各级干部群众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审视州情、立足州情、科学谋划,充分发挥全州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高的优势,深入实施“生态立州”和“生物富州”战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思路,推动全州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
二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我州传统优势产业如制茶、制糖、矿冶和制胶等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扩大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工业由资源型、原料型、污染型、低附加值向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环保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三是发挥生物资源富集的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如以南药开发为主的保健品产业等,努力实现生物资源优势向绿色经济优势的转变,把西双版纳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先行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康体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健品行业发展也成为我国继金融、IT、旅游、房地产之后的第五大新兴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巨大。牢固树立“不砍树也致富”的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发挥功能性植物作用,把西双版纳打造成天然养生保健基地,着力叫响“西双版纳、天然保健、神奇养生”的品牌。
四是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建设勐养保健品园区。进一步细化支持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筑牢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五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工业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对该类产业来州投资建厂坚决不予审批落地。
六是依靠科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
七是加快两化融合发展步伐。将信息产业作为全州国民经济的新兴先导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积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强化开发创新、完善发展环境,加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工业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改造提升工业重点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责任编辑:杨 林)
0o0Allow0o0Page0o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四个理论亮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逢中国改革的“窗口期”,为未来改革描绘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理论亮点频出。
理论亮点一: “四个是”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作用与意义。公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理论亮点二: “三个进一步解放”为中国发展增添新动力。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
理论亮点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这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治理组织架构是符合现代理念的,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效能比较高。
理论亮点四: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理论和认识的突破。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取得决定性突破,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0o0Allow0o0Page0o0
有所思才能有所得
王 侃
(中共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云南 勐腊 666300)
参加了全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五天的学习时间不长,但由于安排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很容易与平时工作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契合,能静下心来对这些零散的思考进行梳理和归纳,总体上感觉学有所得。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第一点体会:推进科学发展中必须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纵观我国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在各个阶段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无不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把改革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按期实现奋斗目标,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思想不解放,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就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三个解放”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把解放思想的重要表现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3年9月2日去世的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产权理论的奠基人,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科斯曾经说:中国需要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它是偏狭和自负的最好解毒药,有助于培育宽容开放的社会。他的最后一本与人合著的《变革中国》一书中谈到,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下一步一定要走提高生产率这条路,这就要有想法,要创新。他所指的创新,是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氛围,这样才能产生好主意,好主意才能变成商业运作,改变整个产业面貌,把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就是解决深化改革的问题,这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和体现。以我州为例,经济结构已形成三二一的结构,但这个结构是在工业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说我州的经济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那么这种不充分就突出地表现在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上,如何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使之更好地发挥我州的比较优势,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各级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在做强产业,调优结构上取得新突破。
人类历史发展不断证明着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进步总是这样一个过程,即由少数人提出新思想,然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付诸实践后变成现实。虽然我们很多人无法产生新思想,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借鉴而接受新思想,主动改造我们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从而指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解放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解放这个前提,即使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坐拥具备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也无法树立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而赢得发展。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省委才提出要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推进云南关键领域改革结合起来,并将解放思想列为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要啃的“六块硬骨头”中的第一根硬骨头。
第二点体会:实施沿边开放战略中必须注重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美国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政治秩序是按文明线建构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将更多地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亲缘关系。按照这一观点,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注重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这是加强彼此间投资、贸易、旅游等合作的基础。我州在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特别是在实施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扩大面向东南亚的开放中,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将有力地促进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从历史渊源上看,我州与周边国家之间具有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优势,这应该就是州委、州政府提出要将西双版纳州打造成“东南亚民族寻根的好地方”的依据;从现实看我们有现实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一个文明中,语言和宗教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从语言上说,傣语与老语、缅语、泰语同属一个语系,从宗教上讲,我州的主体民族——傣族与周边国家民族信仰的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以这两个切入点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空间;从长远角度看,在加强文化认同基础上,增进睦邻友好,充分释放我国和平崛起中的善意,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创造和平周边环境作出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文莱首都斯巴加湾市出席第16次中国——东盟首脑会议时提出2+7的合作框架倡议,其中“2”所代表的两点政治共识之一:推进合作的根本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善意。可见,在实施沿边开放战略中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能更好地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互利共赢,而且能有效提升我州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应该去努力做好的事。
第三点体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工作、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背景,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生态危机的一种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各种思潮纷呈,其中当属积极发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探寻化解生态危机有效途径的生态社会主义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生产条件对生产本身的制约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化解生态危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和自然与社会协同进化理论的启发,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透过劳动的中介,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协同进化的系统过程。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协同进化既然以劳动为中介,那么就意味着一方面,作为劳动手段的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生态修复中要切实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法律建设,在规范劳动行为上是必不可少的。再一方面,就是对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对劳动者要具备什么样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价值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多大的程度上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和保护自然。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从传统文化中,特别是从道家思想中探寻化解生态危机的途径,就在于道家哲学遵循的是万物有道,以道观物,同质平等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平等。可见,唯有树立以人与自然平等为核心的生态伦理道德,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协同进化实现新陈代谢断裂的弥合。如果没有生态伦理道德的支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执行,环保健康消费习惯的养成就缺乏精神上的内在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生态伦理道德的培育摆在首位,才更具战略眼光。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识需要日积月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过:学习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一次培训不可能学到很多知识,只要有所思,有所困,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向学海进发和开拓,也就达到了目的。我这样想,也会这样做。
(责任编辑:邓彩霞)
0o0Allow0o0Page0o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建设美丽西双版纳
校 甲
(西双版纳州生物产业办,云南 景洪 666100)
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序发展”。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养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平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是西双版纳得以可持续跨越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要按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树立建设美丽西双版纳的目标,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美丽西双版纳。
一、保护好以热带和南亚热带为主体、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西双版纳建设生态州的首要任务。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02万亩,植物5000多种,动物2000多种,重点保护物种31种,是物种多样性宝库,属地球上不可替代的区域,可以说,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群落结构最复杂、生产力最大、生物链结构最完整的、保存面积较大、生态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连片的热带雨林保护价值极为重要。
西双版纳境内居住着傣、哈尼、布朗、拉祜等13种世居民族。这些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受原始生态观和宗教生态观的影响,与热带雨林及其动植物相互依存,与自然和谐相处。如傣族独特、朴素的生态观认为“有山才有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大自然,爱护森林。在朴素生态观的引导下,世居少数民族为保护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及其动植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因此,我们要以《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为依托,守住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色明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管好国有林、集体林和公路边、江河两岸、水库周边的森林和农村水源林。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山林进行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属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健全国有林经营管理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三、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美丽西双版纳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制度,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节污染第三方治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完善污染排放物许可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执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把美化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加强城市污水和生产生活、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城市净化、美化、绿色活动,使西双版纳成为美丽中国、美丽云南的一扇美丽窗口。
四、加大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工业和国防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50年的发展,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0万亩,种植面积已定型,基地化格局已形成,目前已经进入胶园更新换代时期,正朝着规模化加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体化经营及境外橡胶资源整合方向迈进。然而,大面积单一种植橡胶,不仅直接导致景观破碎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还造成了年平均气温上升、相对温度下降、浓雾持续时间缩短等局部气候的改变;同时,还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及储水能力;对区域的水分平衡产生了影响,水源出现断流、枯竭,江河水流量减少。此外,滋长病虫害的扩散和繁衍,导致胶园的白粉病、盔蚧、疸病等病虫害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胶林大规模、大面积的防控又带来了进一步的环境污染,所以,单一的种植橡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把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作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因此,要以环境与经济发展为目标,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橡胶种植地段的自然特点,通过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与方法,进行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不仅将有效地推进橡胶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而且从源头上遏制橡胶种植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同时,将极大地促进橡胶种植区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生态茶园建设。西双版纳是茶叶原产地中心,茶产业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最古老传统的农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及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在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一是茶叶栽培管理水平不高,茶叶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二是茶园生态环境退化。目前大面积单一的人工茶园,由于生态失衡,水、土、气候资源遭受污染,土壤质量下降,危险性病虫害时有发生,人们只有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致使茶叶上有残留的农药,茶叶品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拓展生态茶叶市场和出口不利;另一方面使用大面积农药、化肥,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问题,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因此,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目标,选择经济价值高,生物生态特性不同的珍贵用材树种、特种经济林木、芳香及固氮植物,在保留茶园中原有茶树的基础上,合理种植搭配与优化组合,对全州大面积单一人工茶园进行优化改造,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生态茶园,使茶园生态系统处于“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良性状态,有效控制使用农药、化肥,杜绝环境污染,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无有害化学物的安全、优质绿色生态产品。
总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武装头脑,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李玉云)
0o0Allow0o0Page0o0
凝聚共识,把“精神”落到实处
郑桂红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云南 勐海 666200)
2013年12月1至6日,有幸参加全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的学习,通过静心学习与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怎么看
1、为什么要学习系列讲话,而不是像过去,仅学学《决定》读本和解读文章。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系列讲话精神对照,可以看出,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节选),到总书记对《决定》起草的说明等各类讲话看,最终的理论成果就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之中。通过对一年多来系列讲话原文及相关问题论述的学习,促进了对《决定》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更好地把握住改革的方向。
按惯例一中全会要做的是配好党的领导班子,二中全会是配好行政领导班子,三中全会体现新一届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对于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总体安排。军令状已经下达,集合号已经吹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下面最关键的是要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那么,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到底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和义务呢?
在过去的中央全会精神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了解总体方向是什么,因为大多数政策的制定并不涉及基层。过去的改革,大多是对增量的改革。而这次是既对增量又对存量进行改革,而且这次全会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改革的推进者,也可能是被改革的对象之一。客观地讲,推进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广泛地在社会中存在。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盼改革、谈改革,而一旦《决定》中涉及的改革事项转化为现实措施的时候,也许就会有很多叶公好龙者、或既得利益者,立即会从盼改革转换到其他不同声音方面去。当前面临的深层次改革,是攻坚的硬骨头。要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我的理解就是,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更加浓厚的改革氛围,让每一个可能被改革的对象主动接受。正如35年前的改革一样,虽有极少部分人既得利益受影响,但会在全社会整体良性运行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从而使全党、全社会都能够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通过参加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培训,让我们更加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落到实处。
2、为什么要把乡镇党政正职全部放在全州第一期培训班中一起培训学习。在年终岁末,各项工作都需抓落实的关键时刻,州委州政府把基层党政正职全部集中到一起来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州委州政府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视,反映了州委州政府对于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尽快宣传到基层和广大党员群众中去,并尽快凝聚成共识和强化落实的要求。通过几天的系统理论学习,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每一位基层干部学员,都在积极寻找结合点和突破口。努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总结今年工作安排布置明年任务相结合。
二、怎么办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以及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的实际,下一步我们将以抓好扶贫整乡推进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整乡推进“双推进”工作,作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以正在我乡实施的全省50个扶贫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整乡推进为契机,统筹设计、统筹实施,努力找准结合点,围绕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用,把项目放到一个平台上,注重综合效益,努力形成扶贫开发主要抓硬件,基层党建主要抓软件,两手抓、双促进的“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工作格局。
在“双推进”中,实现“形成三大服务平台,提升两个服务水平,凸现服务这一个实效”。
一是强化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平台。确保扶贫开发项目放到哪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推行“扶贫项目党支部责任制”,把扶贫整乡推进中的项目,逐个分解到各个行政村总支、村小组党支部、每一位共产党员。把扶贫项目的实施,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既保障项目的完成,又通过项目实施,让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作用的发挥有更坚实的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是完善基层服务工作网络平台。继续深入推行2011年格朗和哈尼族乡创新的,并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望闻问切”群众工作四步法,即“望民情、走进群众,闻民忧、读懂群众,问民计、依靠群众,切民意,为了群众”。同时,利用纪委系统建立的群众诉求五级联动网络平台,与乡政府公共网站以及乡中心所集中办公楼暨为民服务中心互动,及时规范地反映群众办理事项,各村组通过群众诉求联络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小组长、调解员等)和群众工作室等开展代办和预约服务。
三是探索党支部建设创新平台。针对全乡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和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努力把扶贫项目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转化为“红色股份”,积极把这次扶贫整乡推进中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人畜饮水项目,以及其他农村坝塘等管护当中形成的效益,作为村组集体经济。在“兴地睦边”、“占补平衡”项目的土地整理中,留足集体用地,作为下步村组集体经济。
四是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和指导。针对扶贫项目实施当中,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对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大增,加强与县委党校合作,恢复乡党校或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夜校)的功能。
五是提升基层议事管事水平。在村民自治层面,进一步规范和督促落实好惠民政策特别是非普惠性政策,更加细致地指导村级财务公开。对扶贫整乡推进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内容和资金流向公示,通过“一事一议”等行之有效的制度,确定本村项目的具体实施办法,从而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民族乡治理层面,加大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中群众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强乡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和乡人大主席团在决策、监督方面的作用。在扶贫整乡推进和基层党建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责任、公开目标承诺,找准不落实的事,抓住不落实的人,以群众的充分参与发动群众,以群众的切实监督取信于民。
六是凸现服务这一个实效。在扶贫整乡推进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双推进”中,注意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在软硬结合上找突破口,在综合效益上求成效,努力突出“一片树、一头猪、一条路”三个重点,抓住“整合项目、统筹协调、招商撬动”三个关键,最终实现“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群众素质”三大提升,切切实实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责任编辑:杨宏文)
0o0Allow0o0Page0o0
全州州级机关科级干部学习贯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在州委党校举办
3月 3日,全州州级机关第一期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在州委党校举办,来自州级各部委办局的182名科级干部参加了培训。
培训旨在帮助全州州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要求学员全面系统地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主要有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治理;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群众路线教育;建立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理想信念教育;幸福,从心开始等。培训还要求学员自学《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榜样的力量》等学习资料汇编书籍,并以书面形式提交一篇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
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州委组织部专门成立了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教学安排、学风监督、后勤保障。州级机关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将举办5期,每期5天,于4月初结束。
0o0Allow0o0Page0o0
发挥党校理论阵地作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李红云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深化对学员的思想理论武装,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决策。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党校;理论阵地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是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并把这一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学习贯彻工作中必须先行一步,才能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贯彻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充实和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对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党校系统来说,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也是进一步做好党校工作、推进党校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有助于党校全面履行自身职能,而且对于引领和推动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全面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富于创新。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领会基本内涵和蕴藏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其主要思想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宣传思想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党的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鲜明的人民立场、严谨的求实精神,党校系统的同志要认真学习领会。
二、发挥党校的优势和作用,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
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我们要充分履行党校职责、发挥党校作用,推动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1、发挥党的理论学习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对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党校是党的学习基地,只有党校人自己首先学明白、学扎实,才能引领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这就要精读原文,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地学习领悟。要把学习讲话精神与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要在系列讲话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实践要求上下功夫,推动学习、研究的系统化、专题化,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2、发挥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作用,用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化对学员的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明确要求,党校要把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必须要做好用总书记讲话精神武装广大干部的工作,通过教育培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帮助党员干部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当前,要着力做好讲话精神进党校教材、进党校课堂、进党校学员头脑工作。如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于2013年12月举办了三期州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并编辑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选编》学习材料供学员使用。此外,流动党校教师在下基层宣讲时,同样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融入教学,使基层的党员干部及时掌握系列讲话精神并向更广层面进行辐射,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3、发挥思想理论的宣传作用,加强对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党校系统的理论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优势,对蕴含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科学方法等进行准确解读、深入阐释和广泛宣传。这要求党校的理论工作者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产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作品,为宣传讲话精神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党校报刊、电视等媒体,博客、微博等新的传播手段及时跟进宣传,引导网上舆论,努力营造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
4、发挥思想库作用,以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决策。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是党赋予党校的重要职能。这个“服务”说到底,就是党校科研应体现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有用性,从而起到决策者的“智力库”、“思想库”作用。党校有相对完备的学科设置,有一定学术实力的教师队伍,有进行社会调查的传统与便利,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广大学员,作为思想库条件优越。我们要围绕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提出的重大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注重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养分,注重从基层一线获取最真实的信息和群众意见,注重从广大学员中汇集工作一线的情况与建议,从而做出有科学依据、有咨政价值的论述和回答,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段丽萍)
0o0Allow0o0Page0o0
景洪市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周玉燕 孟 洁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景洪市的拉祜族聚居地也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景洪市拉祜族聚居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市拉祜族人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拉祜族 经济社会 发展研究
景洪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汉族等13个世居民族。拉祜族作为景洪市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其独特的民族“处境”,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随着西双版纳“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景洪市的拉祜族聚居地也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研究作为后进民族的拉祜族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沿边开放有其独特的意义。
一、景洪市拉祜族乡村基本情况
拉祜族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之一,是从原始社会一次性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并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景洪市拉祜族从以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种植业、林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景洪市拉祜族村寨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当地各种特色优势产业异军突起,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拉祜族逐渐融入到了现代化的民族大家庭生活当中。
(一)地理及人口分布情况
景洪市拉祜族是一个迁徙民族,源于古代羌人,战国时期向南迁徙,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继续南迁,景洪市拉祜族从云南澜沧一带迁徙而来。如今,景洪的拉祜族分布在各乡镇的山区地带,主要以勐龙镇、嘎洒镇和允景洪街道办事处较为集中,拉祜族多为聚居,少为杂居。根据2012年景洪市年鉴数据,全市共有39个拉祜族村(居)民小组,人口16043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拉祜族人口少于傣族、哈尼族等其他民族,其中傣族占全市总人口的35%,而拉祜族仅占全市总人口的3.04%。基本分布情况为:勐龙镇5623人,主要分布在帮飘、曼碗洼、陆拉、南盆等村委会;嘎洒镇4179人,主要分布在曼点、纳版、南帕等村委会;允景洪街道办事处2998人,普文镇732人,景哈乡536人,景讷乡415人,大渡岗乡397人,勐罕镇391人,勐养镇343人,勐旺乡153人,基诺山乡151人,其余各农场零散的拉祜族人口不到百人。多数拉祜族村寨与哈尼族、傣族、汉族等民族交错分布。
(二)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社会发展进步是一个系统工程,当我们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实现社会形态的飞跃之后,仍然会发现在民族发展中缺乏某些内在诉求。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拉祜族经济社会发育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很多拉祜族群众不适应讨价还价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但本民族中的村寨经济差距拉大,与其他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差距也不断扩大。景洪市拉祜族历来以农村经济为主,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以橡胶、茶叶、玉米和旱谷为主,种植橡胶成为当地拉祜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橡胶、茶叶等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外来务工农民的加入为本地劳动力的先天不足注入了新的力量。本地拉祜族村民大都居住山区、半山区,思想保守封闭,与外界交流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劳务输出收入微乎其微。部分农户饲养家禽,进行林下种植、养殖,但尚未形成规模,村寨农家乐、乡村民俗旅游还未得到有效开发。
(三)社会事业发展
目前,拉祜族村寨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孩子上学都集中到所在的乡(镇)或农场的小学、初中。拉祜族地处山区,离校较远,中小学普遍实行寄宿制。
近几年来,随着农户收入的快速增长,拉祜族村民的住房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卫生条件也明显的得到改观。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村民看病就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从就医的途径来看,村民们得病之后,首选的就医地点主要是政府开办的乡镇一级的卫生所,对个体医疗机构也不认同,前去就医的人数所占比例很少。
景洪市拉祜族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比较匮乏。虽然村寨里建有文化室,但大多数无图书陈设,文化室形同虚设。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难以满足拉祜族群众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在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尤为突出。
景洪市拉祜族村寨的治安状况良好,偷盗现象较少,村民之间相处和睦,他们大都遵守村规民约。
(四)基础设施建设
自2006年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景洪市拉祜族村寨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发生了大变化,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当地拉祜族村寨地处山区,距离城镇较近的村寨,进村路面是水泥路,村内道路基本上都是水泥路面,而偏远村寨的进村路面普遍是由砂石构成,主要由政府扶持、村民集资投工投劳来完成,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交通运输主要以二轮摩托车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稍微富裕的家庭除了二轮摩托外,还拥有农用车、轿车,更好的用于生产生活。村村通水、通电,基本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接通了电话网以及有线电视网,除了几户贫困户,其余的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
二、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目前拉祜族已成为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较为滞后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落后
从调研情况看,全市拉祜族村寨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经济作物为橡胶、茶叶和玉米,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种植业与养殖业未能形成规模。生产道路多为陡坡山地,机械化、规范化耕作无法实施,现代农业科技难以推广,由于耕地缺少水源,田地产量较低,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无法改变。农民收入增长较为困难,经济收入较低的现状使大部分拉祜族群众生活仍处于维持温饱的状态。以嘎洒镇曼贺纳二组和回板村两个拉祜族村寨为例:曼贺纳二组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9户,人口283人,以种植玉米、茶叶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4.00元。回板村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1户,有人口178人,以种植橡胶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0.00元。两个村寨虽同属山区,但由于海拔不同,适于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同以致经济收入悬殊。回板村适合种植橡胶,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2013年受胶价下跌的影响,农民收入锐减。而曼贺纳二组林地虽多,由于海拔较高,不能种植橡胶,加之大多村民不懂经营,靠天吃饭,人均收入较低。
(二)受教育程度较低,发展意识不强
从调研情况看,景洪市拉祜族整体文化素质偏低,65%的拉祜族群众还未有效脱盲,九年义务教育中拉祜族学生辍学情况依然严峻,村寨中高、初中生屈指可数,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整体文化素养偏低,造成大多村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整体素质低、发展意识不强,给选拔培养有思想、有文化的基层村干部带来困难。据笔者调研,在周边其他民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影响和刺激下,拉祜族群众难免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造成资源不合理开发和浪费。由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法律意识,为了眼前利益部分村民低价进行土地流转,现在后悔莫及。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文明程度较低
全市拉祜族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虽然各乡镇都在先后实施 “村村通”工程,但道路晴通雨阻的情况仍普遍存在,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极为不便。由于全市拉祜族村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财政统筹资金在短期内无法兼顾每个村寨,村内卫生路、公共厕所、人畜饮水工程、活动场所、垃圾池、猪圈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村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
(四)传统民族文化流失严重,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缺失拉祜族传承人,拉祜族年长者通过传统歌谣、民间故事继续传承民族文化,因此进一步提升和弘扬本民族文化较难。民族服饰及房屋建造模式,不同程度受到汉化。拉祜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原始的村落文化,民风比较淳朴。在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拉祜族出现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重利轻义、不良嗜好(赌博)等有碍本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也出现了。大多村寨没有文化室,甚至有的村寨至今未通广播电视,群众文化生活匮乏。
(五)社会开放程度较低,与外交流较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数逐渐增多,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在边远拉祜族贫困村寨,与其他民族通婚极少,从某种意义来说存在近亲婚配的色彩,与外界交流较少,外出务工人员几乎为零。从总体来看,景洪市拉祜族村寨社会开放程度较低。
(六)缺乏能人带动,没有集体经济
拉祜族群众因受保守的小农思想束缚,互助合作意识淡薄,大家都注重于眼前利益,对合作发展经济顾虑较大。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嘎洒镇没有一个拉祜族村寨成立合作社,再加上对这方面知识的相对缺乏,也没有人主动带领农民发展合作社,缺乏组织者和能人带动效应。
三、促进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景洪市拉祜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拉祜族村寨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关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拉祜族村寨自我发展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解决。
(一)进一步转变拉祜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景洪市拉祜族整体文化素养偏低,大多村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形成固定的、立足长远的发展思想,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拉祜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培养市场竞争意识,提高“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向“我要富”的观念转变。要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参加职业技能及农业技术培训,或者选派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为了在拉祜族山区培养致富带头人,在参军入伍名额、公益岗位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让他们成为拉祜族更新观念的引领者。
(二)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多年来,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政策,要正确理解、深入吃透民族政策,充分考虑拉祜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实际困难,用足、用好、用活民族政策。注重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不断探索发展规律,政府动用一切可以参与的力量,发动群众治水、改土、种树、修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拉祜族村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地激发拉祜族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和愿望,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走规模化、专业化的路子
每一个拉祜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经济有较大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充分利用拉祜族聚居山区广袤的林地资源,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当前拉祜族村寨产业结构单一,提升橡胶、茶叶为主的支柱产业的品质,大力发展沉香、沙松、核桃、龙竹等高价值经济林木的特色种植,在有条件的村寨发展林下经济,包括林下养殖和种植,无公害野菜、菌类和有机农牧产品。
立足当地的气候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建设“森林云南”契机,加快林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公司运作、农民为主、合同订购的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可以利用小额信贷,选择合适的青壮年劳动力,扶持拉祜族发展现代农庄和农家乐,发展各种适宜的种植和养殖业。
(四)增加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
由于景洪市拉祜族普遍居住在边远的山区,其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较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省和州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的倾斜力度,重点放在拉祜族村寨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以及教育、科技、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际,减少或免除项目配套资金。要注重扶持经费的整合使用,打造经济走廊或经济通道。加强拉祜族山区村寨的信息化建设,选择部分中学毕业生进行网络使用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先建设宽带线路服务站。电脑网络能为村民打开新的信息窗口,能帮助他们查寻有关知识和文化,推销各种当地产品。
(五)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拉祜族群众劳动者素质
一是要把分散办学与集中办学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好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对不适宜集中办学的村寨,建议恢复村组小学校点,切实解决拉祜族群众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二是注重劳动技能的培训,加强培训配套经费投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通过派遣和邀请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组现场指导生产、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拉祜族群众科学种养殖水平,转变生产观念。三是鼓励拉祜族青年走出去就业,在打工中学习技术,学习管理,积累资金,改变观念,有能力者当好发展致富的“领头羊”,为村寨的发展积蓄后劲。
(六)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
不断健全和完善拉祜族乡村医疗卫生制度,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好的惠及山区村民。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防止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上横行,控制好药品价格,让拉祜族贫困群众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解决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的问题,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应采取特殊政策,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
要注重农村适用人才的培养,对乡村医生进行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历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中,免费和定向培养一些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等到专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就业。要注重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扶持民间医师传授民族药方及治疗方法,把弘扬民族文化与发展医疗卫生结合起来。
(七)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拉祜族文化产业发展
景洪市拉祜族需要现代化,也需要保存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若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必将是民族的悲哀,现代化的悲哀。拉祜族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变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而更新和变革。要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革除消极因素,推动拉祜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是充分考虑精神文化的需求问题,结合拉祜族崇尚歌舞、射弩等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特点,在活动场所建设及娱乐设施配置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激发他们参与民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拉祜族贫困村寨的农村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充分挖掘拉祜族民俗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整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转变拉祜族村寨经济发展方式。例如发展农家乐,民族文化生态开发,传统工艺品生产及服饰和节庆文化等形成品牌效应,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三是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要选择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遗留比较完整,拉祜族文化特色比较浓的村寨,建立景洪市拉祜族文化保护村。政府有关部门要帮助拉祜族进行相关规划和设计,并从财政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拉祜族这个淳朴善良的民族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拉祜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缩短与其他民族兄弟的差距,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各兄弟民族和发达地区的真诚帮助,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拉祜族一定能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走向全面小康、幸福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杨 林)
引用文献:
2013年西双版纳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景洪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景洪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汇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
赵泽红.《拉祜族现代化进程中民俗文化的调适与更新》2008《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
李刚.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俗漫记[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罗承松. 拉祜族直过区村寨内生秩序的变迁———以澜沧县竹塘乡老缅大寨为研究个案[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
高智生.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浅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2)
0o0Allow0o0Page0o0
加快西双版纳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杨 林、刘 坤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蔬菜产销涉及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抓蔬菜生产,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西双版纳州蔬菜产业依托特有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以反季节冬季蔬菜生产为主,成为国内反季节冬早蔬菜生产和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但是,针对解决本地居民对蔬菜需求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西双版纳蔬菜产业,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着力解决冬季蔬菜规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着力解决蔬菜基地建设,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问题。
关键词: 西双版纳;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蔬菜是人们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一头连着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居民,所以蔬菜产销都涉及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对蔬菜生产组织和发动得好、调控得好,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稳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民生。如果重视不够,保障和调控不力,就会出现蔬菜产量和价格的大起大落,影响民生与稳定。抓蔬菜生产,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既是产业发展的大事,又是事关民生的大事,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近郊特别是景洪城区、两县城区及各乡镇周边优质菜田不断减少,本地蔬菜自主保障能力下降,再加上受气候、香蕉大面积种植等因素影响,城区和乡镇蔬菜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群众意见很大。因此,进一步强化蔬菜产业发展,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背景探讨这一问题,以期有所价值。
一、西双版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蔬菜产业依托特有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以反季节冬季蔬菜生产为主,成为了国内反季节冬早蔬菜生产和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在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保障我州乃至国内蔬菜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1、蔬菜生产已引起各级领导重视。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蔬菜生产引起了重视,成立了由州农业局、发改、财政、科技、水利、粮食、国土、林业、供销、商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将蔬菜基地建设列入了西双版纳州“米袋子”和“菜篮子”三年行动计划之中,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发展蔬菜的生产。各级部门利用争取国家、省上的一些涉农项目资金,作为引导性资金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县市财政不同程度相应投入。如从2010年开始,景洪市财政已拨出130多万农业发展资金,通过有偿信贷的方式支持蔬菜种植面积上百亩的生产户发展生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
2、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西双版纳州蔬菜种植面积达21.1万亩,总产13.8万吨(全省排名13位),产值4.85亿元。全省占比为面积1.7%、产量0.8%、产值1.7%。有产业从业人员7.1万人。其中,景洪市种植面积5.37万亩,总产3.82万吨;勐海县种植面积11.56万亩,总产6.75万吨;勐腊县种植面积4.17万亩,总产3.23万吨。从2008年以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均增幅达10%以上,但这主要突出在冬季蔬菜生产上,大部分蔬菜运往州外。
3、市场供求状况。全州现有人口114.9万人,按日人均蔬菜消费量为0.8千克,日蔬菜消费量919.2吨。其中,景洪市人口52.72万人,日蔬菜消费量421.76吨;勐海县人口33.63万人,日蔬菜消费量269.04吨;勐腊县人口28.55万人,日蔬菜消费量228.4吨。全州夏季蔬菜自给率50%,需要外调50%,冬季蔬菜自给率90%,需要外调10%。其中景洪城区尤为突出,景洪城区每天蔬菜缺口在40吨左右,每逢重要节日,缺口高达60吨。80%以上需要外调。加上每年上千万的游客的消费,因而全州农产品市场蔬菜价格较高,平均零售价格在全省处于高位。同时,每年反季冬早蔬菜85%的产量参与“南菜北运”,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昆明、四川、重庆、西安、郑州等大中城市,少量销往周边国家。
4、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了发展。全州拥有州级龙头企业两家,蔬菜专业合作社40家,合作社成员507人,辐射带动农户6622户。其中,景洪市拥有蔬菜专业合作社8家,合作社成员227人,辐射带动农户301户;勐海县17家,合作社成员153人,辐射带动农户1343户;勐腊县15家,合作社成员127人,辐射带动农户4978户。
5、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开始起步。为确保市场供应,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农业部门制定了西双版纳州“米袋子”和“菜篮子”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园1万亩,开展集约化育苗技术,主要解决夏季难以生产蔬菜的问题。其中,景洪市3000亩,勐海县5000亩,勐腊县2000亩。目前,一些项目正在实施,如景洪市由于香蕉的大面积种植,可供种植蔬菜的土地减少,现主要向高山发展,即夏季以高山蔬菜为主,如勐龙镇的勐宋基地、勐旺乡的补远基地、景讷的勐板基地等,这些地区雨量、光照适合蔬菜生长要求,而且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蔬菜品质好,对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所种植的蔬菜主要供当地市场,有的还直接销往省内外和泰国等邻近国家。
2012年勐旺乡引进浙商种植蔬菜,初步形成规模。勐龙镇的西双版纳久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种植面积650亩,基地按照蔬菜标准园建设规范要求,采用先进的嫁接技术、喷滴灌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从事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育苗、推广及蔬菜加工销售等,产品远销西北、西南地区。已经成立3年的勐龙镇勐宋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利用兴边富民项目资金,由村委会组织协调土地出租、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120亩的标准化、现代化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引进通海县的蔬菜种植户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经营。目前,公司生产的绿色、生态、环保的蔬菜市场供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按一年种植4拨蔬菜计算,每亩销售收入有近40000元,扣除3000—4000元的成本,效益比较可观。现在公司的蔬菜实行直销,定时间到社区附近销售。由于品质好,产品供不应求,现还没有在农贸市场销售,与超市合作没有成功,主要由于超市追求的是大众化、价廉的蔬菜,难以实行优质有价。该基地还带动了2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面积约40—50亩左右。
二、西双版纳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双版纳蔬菜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无论从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冬季农业发展上,即立足“南菜北运”,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针对解决本地居民对蔬菜需求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蔬菜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周边的蔬菜基地大部分被征用,同时又没有采取相应的基地保护措施和“占一补一”的措施,致使专供城区的蔬菜基地逐渐丧失,城区所需蔬菜只有靠远调,造成蔬菜成本提高。全州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近几年各级财政的涉农资金也对蔬菜产业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远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蔬菜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加工、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都缺乏资金支持。各县市也确立了建设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直接对发展蔬菜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蔬菜生产主要依靠菜农自身投入,多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以至蔬菜基地水利设施较差,田间沟渠道路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没有必需的冷库等设施,保鲜技术落后,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检测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部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西双版纳由于气候原因,每年的雨季期间不适宜种植蔬菜,只有靠发展设施蔬菜即建造大棚等来生产,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投入较大,且建设的基地由于土地权属原因能否永久延续不确定,存在一定的投入风险,一般的菜农户无力承担或不愿投入。
2、蔬菜价格偏高,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讲,价格高有利于拉动蔬菜产业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西双版纳州蔬菜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这里面有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也存在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上的问题。一是全州蔬菜生产难以自足,特别是雨季期间,由于气候原因,靠目前这种生产方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导致蔬菜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外地调入增加了批发、运输等中间环节,菜价不可避免地比本地蔬菜高。二是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对蔬菜价格的调控机制。在销售环节,政府应建立蔬菜生产和供应平衡调节机制,在蔬菜供给缺口大时,增加外调蔬菜以平抑物价。目前,本地蔬菜还未出现供给过剩问题。由于对蔬菜供需缺乏调节,往往出现供需矛盾突出时,菜贩子之间容易结成一定的利益联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垄断,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难以下移。三是农贸市场摊位竞标费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们走访了集贸市场的一些固定摊位经营者,一个蔬菜摊位,每天管理费在15元至20元之间。随着摊位费的上涨,经营成本的增加,销售价格也就随之上涨。四是专供本地市场销售的蔬菜基地偏少,全州每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并不低,但主要是冬季生产的供外销的大路蔬菜,专供本地市场的不多。五是随着橡胶、香蕉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土地种植的矛盾凸显,原来大多农户蔬菜是自给自足的,现在大多也转向市场购买,加剧了市场供求矛盾,一些乡镇的蔬菜价格高于城区。
3、菜农观念落后,专业素质不高。农民是农业市场的主体,发展蔬菜产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调查发现,我州从事蔬菜种植的大部分是州外的务工农民,当地农民只占少部分。部分菜农对发展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要求不高,满足于“自产自销”;菜农文化水平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90%以上,接受新生事物慢,掌握科学技术不强,对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市场准入认识不够,生产无公害蔬菜经验不足,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对复杂多变的蔬菜病虫害无法准确识别,特别是标准化生产意识几乎没有形成,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等现象仍然存在。
4、技术指导力量薄弱,生产服务不健全。目前,蔬菜产业归属各县市农业局下属的经济作物工作站具体管理,各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挂有1名技术人员(兼职)负责田间地头的生产技术服务工作。各县市经济作物工作站各设5—8名专业技术人员,县乡各级技术人才缺乏,有的没有专门从事蔬菜专业的人员。工作经费不足,技术人员长期得不到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至技术水平有的还不如外来蔬菜种植户。在推广中,蔬菜科技投入不足,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高,致使菜农因缺技术而减产减收,种菜积极性受挫。同时,市场信息服务滞后,菜农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生产中出现盲目性和滞后性。
5、流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瞬息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只有及时地收集、整理、发布产销价格和供求信息,才能实现对蔬菜生产的宏观指导。一是目前全州蔬菜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存在问题,缺乏产地批发市场。勐海作为蔬菜生产大县,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景洪城区只有西双版纳中泰果蔬农副产品分拨中心从事蔬菜批发,但部分批发商不愿把菜运到该批发市场,主要原因是直接在景洪农贸市场路边批发方便就近;在批发市场还要收取一定费用;交管部门也没有管。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交通隐患,而且也为农产品安全监测带来难题。二是蔬菜营销市场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紧,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导致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由于多种原因,政府财力对农贸市场投入较少,全州的大多农贸市场初期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社会集资,导致一些农贸市场产权分属不一。江北老桥头农贸市场属昆曼运输公司投资兴建,江北新大桥头集贸市场属天顺公司兴建,州农贸市场、市农贸市场分别属于国有和个体兼有,各乡镇农贸市场大多数私人控股投资。由于农贸市场产权多元,给农产品流通在平抑物价、市场改造和统一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6、蔬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州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品种多、杂、乱,形不成拳头产品,也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使用。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出名牌产品。同时,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相对增加了交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蔬菜加工中,大多是低水平加工,加工产品单一,大多为传统的腌菜,缺乏精深加工。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州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少,但大多作用发挥有限,致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自产自销居多,难与销售区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使菜农收益稳定增加受到影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州蔬菜产业的升级。
三、加快西双版纳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西双版纳蔬菜产业,要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着力解决冬季蔬菜规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着力解决蔬菜基地建设,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产业发展
蔬菜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力量,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形成产业发展共识,统筹产业发展。一是州、县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要把发展蔬菜产业工作放在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来抓,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发展措施,加强部门联动,增强服务,营造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将蔬菜基地规划、建设和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项目贷款、资源整合、投资环境等方面向蔬菜产业倾斜。每年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基地建设、绿色及有机蔬菜认证、龙头企业发展、设施蔬菜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积极鼓励和广泛筹集民间及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开发建设。三是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促进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项目和资金,使我州的蔬菜产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迈进。四是把蔬菜基地建设规模数量、本地蔬菜自给率、蔬菜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等纳入“菜篮子”工程建设考核指标,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对优秀企业、合作社、蔬菜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乡镇由县市政府给予奖励。
2、加强队伍建设,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在蔬菜生产重点乡镇和专业村建立蔬菜管理组织并设立技术员岗位。二是要加强全州蔬菜科技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定期组织蔬菜科技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或组织到省内外蔬菜生产先进地区实地学习,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充分发挥蔬菜技术人员、各涉菜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到蔬菜重点乡镇和专业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三是要加大蔬菜科研经费投入,各涉菜乡镇加强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聘请技术顾问、请专家讲课、设立教学基地等形式寻求智力帮助。四是要加大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力度。相关部门可采取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发辅导资料、参观学习、实地手把手教等多种形式,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使每户菜农都能掌握2—3项蔬菜生产实用技术。对来自州外的种植户的培训重点可放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方面,以提高蔬菜品质;对本地农户重点放在蔬菜种植技术上,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水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蔬菜生产条件,要解决一年四季的蔬菜供给,提高本地应季生产自给能力,必须建立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政府出台相应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如利用政策性贷款、财政专项发展资金投入等,加大对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对已基本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进行扶持。重点加强水电路、大棚、喷滴灌、防虫网及其配套蔬菜基地预冷库和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实现政府造地,菜农种菜。二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菜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各个城镇、乡镇按照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确定专供本地市场的菜地最低保有量,一经建成,不得随意改变,确保城镇需求的基地底线,以保障本地市场供应。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山蔬菜基地,提高产出水平,解决高温季节城镇蔬菜供应。所建设的设施蔬菜和高山蔬菜基地由县市农业部门造册建档,县级以上政府发文明确,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
4、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信息的引导作用
一是做好重点市场建设规划。分期分批改造提升城镇和乡镇综合农贸市场。逐步理顺农贸市场的产权关系,让蔬菜生产者能进得来,有摊位直销产品,逐步降低摊位费,降低经营者成本。二是协调比较成熟的专业合作社在农贸市场及居民较集中的区域设立蔬菜直销点。由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城建、公安、供销社、社区等相关部门,解决农产品直销点问题。三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鉴于目前我州没有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近期可通过大力扶持西双版纳海龙公司中泰果蔬分拨中心,提高设施档次,加快配套服务升级,把它作为景洪城区农产品的批发经营中心。从长远看,应及早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全州农产品供给分拨的集散中心。四是引导超市与蔬菜生产基地产销结合。一方面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超市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实现采购基地与超市双赢。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超市投资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超市“一步到位”。五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形式采集蔬菜供需信息,引导蔬菜生产经营。商务部门每年定期召开州内从事进出口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收集进出口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通过对重点流通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农产品流动情况监测,及时掌握农产品的市场运行、供求变化情况;建立由商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市场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市场运行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对市场走势作出判断。对收集到的蔬菜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发布,引导农民适时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充分发挥市场信息的引导作用。
5、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辐射带动力
蔬菜是比较讲究规模效益的产业,需要建设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一是要制定蔬菜基地土地流转办法和基地沟、渠、路、大棚设施、喷滴灌等基础设施扶持政策及补助办法,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优化组合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涉农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大型超市,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或蔬菜生产协会开发建设规模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生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种菜能手、种菜大户和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效益。三是各乡镇村可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骨干品种,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四是鼓励农民积极组建蔬菜协会,发挥协会作用帮助农民与市场对接,发展订单农业,解决产品营销问题。
6、加大监测力度,保障蔬菜市场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健全州、县、乡三级配套并延伸到规模基地的检测体系。蔬菜主产区、基地、生产企业都要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加强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检测等工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监督检测,把好蔬菜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农贸市场固定摊位经营者的管理,建立醒目的摊位号,让消费者权利受害时,能够追诉。还可通过授予诚信经营户等方式,引导居民消费。三是加大检测力度,确保产品安全。在各集贸市场建立农产品快速检测站,加强对进入集市交易的产品进行抽检,确保居民消费安全。四是逐步在蔬菜生产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完善的蔬菜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形成生产有档案、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责任编辑:段丽萍)
0o0Allow0o0Page0o0
加强西双版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张 婧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加强西双版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益尝试。本文阐述西双版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义,分析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探讨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服务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满足群众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边疆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 西双版纳;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改进新形势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增强党组织服务意识的迫切需要。当前,人民群众对各级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和党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调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符合新时期广大党员群众的迫切需求。
(二)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又能发挥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改善干群关系的优势,还能使党的一切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通过提升服务能力来提高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构建党建工作平台的有效途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紧密联系党组织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立足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等工作目标开展工作,不仅有效解决了党组织和党员工作无平台、任务无目标的党建工作难题,而且为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有意义、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切实保障。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立足于解决基层党建难点、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对基层党建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解决、服务型政府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切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西双版纳州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党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和文化素质不高。全州基层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局部存在党员老龄化(55岁及以上党员占到31.4%)、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党员占到52.7%)等突出问题,所以组织工作缺少生气与活力,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有限;部分党员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思想保守、认识不到位,宗旨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深入群众不够,缺乏服务群众的热情和主动性,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情况,影响到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和服务群众意识的提高。
(二)开展服务工作的载体不够丰富,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全州党员构成成分较多,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复杂,群众对党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有关精神吃不透,把不准,导致在开展工作时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够强,习惯于按照既定框框办事,工作上畏首畏尾,创新怕担风险,做表面文章,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少,被动应付多,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少。在工作思路上流于形式、工作方法上不敢积极探索或理论联系实际的服务方法、工作措施上缺乏新招和创造性,以致党员干部的宗旨淡化、作用退化,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没有充分发挥。
(三)缺乏必要的组织活动阵地和党建工作经费。西双版纳部分农场、村小组党员活动无场所和有场所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随着服务功能的拓展,目前,有的党员活动阵地已经满足不了基层服务的需要。由于党建工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扩展,难以满足各行业党建工作经费不断增长的需要。全州村级集体经济普遍仍显薄弱,服务功能不强,一些集体经济收入较少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只能依靠财政配套资金维持基本的工作运转,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无钱办事客观上影响着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和作用的正常发挥。
(四)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全州山、坝区间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进展不够平衡,尤其是服务工作体制机制上发展不平衡,跟不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服务群众的执行力和经验推广上仍显不足,所以亟需强化落实。目前,面对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的新变化,在体制机制上,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党组织体系和协调运转、制度规范的保障机制,影响到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整体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需要紧密结合西双版纳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完善服务机制,落实好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广大党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推进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机制等基层党建工作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服务的思想意识
随着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复杂,群众对党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成不变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转变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已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当务之急。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关键是服务。一要把工作重心、功能定位从管理转移到强化服务上来,加快由行政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围绕这一新定位、新要求,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和思想意识。二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干部的基本职责,让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尽快实现党在基层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从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职能转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
(二)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
创新是动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探索创新一系列服务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服务体系推行网络化管理服务工作,构建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增强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等能力。二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和科技援助、扶贫帮困、治安维稳、“党员服务日”等服务活动。三是深化推进服务阵地建设。主动选派党建指导员,推进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等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并实现与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融合,搭建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三)进一步激发和创造服务的动力活力
统筹城乡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服务态度端正、服务能力突出、服务质量优良的干部队伍。一是着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努力把服务能力强、服务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教育引导,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营造党内比学赶创的浓厚服务氛围。继续深入开展干部大走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等活动,组织评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发展、促进和谐方面的先进事迹与典型做法,树立榜样的力量,发挥典型引路带动的作用,营造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工作比奉献、比服务的良好工作气氛。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保障。一是以健全科学的组织领导机制为核心,夯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建立州、县(市)、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确保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二是以改进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着力健全民主开放、奖优罚劣、鼓励创新的基层党组织服务考评工作机制和奖惩机制,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三是以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为重点,健全完善逐步增长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基层党组织服务活动的落实。党建工作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增加对基层组织工作经费的投入,加大对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党组织的“造血”功能,健全党建工作活动经费保障与城乡统筹机制,深化城乡互助机制,为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责任编辑:邓彩霞)
0o0Allow0o0Page0o0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王嘉玲
(中共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云南 勐腊 666300 )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新形势下,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本人以勐腊县为例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第一、抓好一个主体,即:抓好基层干部队伍这个主体。
基层干部队伍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工作队,是直接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战斗队。要培育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必须抓好“三个着力”。
着力锤炼队伍,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一是要选好党组书记。书记是党组织的灵魂,选好一个书记等于建好了一个班子。因此,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工作,在确定书记人选问题上,一定要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并结合基层党内民主选举情况,详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反复推敲、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实把政治上强、作风过硬、敢抓善管、愿意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型干部配备到基层党组织一把手岗位上来。二是要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建好一个服务型领导班子等于成功创建了服务型党组织。因此,要根据各基层党组织实际情况,切实把干部队伍中具有“双带双强”能力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中,形成一个坚强有力、团结互助、发展致富能力强的战斗堡垒。三是要高质量发展党员。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组织发展壮大和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因此,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党员,切实把优秀青年农民、企业职工和知识分子发展为党员。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使党员队伍更加纯洁。
着力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队伍战斗力。一是要强化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决定一个人的工作心态,决定一个组织的工作作风。因此,各级基层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辖区内的党员干部队伍进行思想政治集中教育培训,切实把干部队伍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二是要强化干部队伍理论知识教育培训。新形势下,各种知识日新月异,要把握时代的脉博,站在时代的前沿发展经济,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因此,县委组织部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党组织书记培训工程、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工程、新党员培训工程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带领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学习新形势下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理论知识,充实头脑,开拓发展思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三是要强化干部队伍实践能力。县、乡两级党委要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实践能力培训班,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围绕土地管理、村级组织建设、城建规划、如何当好基层干部等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实践能力。各基层党组织领导要挤出时间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上党课,带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因地制宜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不断把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着力改善环境,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凝聚力。一是要营造廉政氛围。把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州县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求一贯到底落实在基层,开展比勤俭、比节约活动,整顿基层吃喝风、懒散风,实行乡镇食堂接待制度,推动“三公经费”全面下降,营造廉政良好氛围,实现基层党组织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用到为群众服务上。二是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队伍。在全县着力营造关心重视基层干部队伍、支持基层发展的良好环境。对长期在乡镇(农场)工作的同志,县委组织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县城工作,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要多向乡镇(农场)倾斜,在乡镇(农场)党政班子配备中,副职首先在本乡镇(农场)的干部中考虑。乡镇(农场)党委要关心社区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社区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建立奖惩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年抽取一定数量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专项检查或考核,其结果作为评价乡镇、农场、社区、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差的乡镇、农场、社区、学校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委(支部)书记当年不能评优,县委要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不履行职责,责任范围内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党组书记的责任。
第二、坚持抓好一个核心,即:抓好服务群众这个核心。
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就是正确引导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中找准主动服务、推动发展的角色定位。要抓好这个核心,必须抓好 “三个坚持”。
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关怀、利益协调和培育社会组织等方面,服务领域既包括广大群众就业、住房、社保、医疗、文教、社会治安等民生,也包括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公民权益保障;服务对象既包括辖区户籍人口,也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平等、民主、效率等新观念,拓宽服务渠道与载体,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大力拓展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身子下沉,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工作局面。要尝试推行“党员服务日”、“党代表工作室”等做法,拓展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敬老助老、生态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县形成党员带头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
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要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意识,切实担负起科学发展组织者、推动者、践行者的职责。勐腊目前面临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培育、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符合县情的安排部署,只要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切实把服务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发挥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引领作用,让推动发展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就能够做到上下一心,全县工作一盘棋,早日实现勐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起着“稳定器”、“减压阀”的作用。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完善引导村代会、村民议事会和居代会、居民议事会等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有效形式,使其在发挥互助服务、利益协调、矛盾化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基层党组织党员依法竞选村代表和居民代表,使党组织融入群众自治组织中,把党的领导作用转变成组织引导群众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民主过程,从而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培育引导社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使之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积极参与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和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行促和维稳职责。
第三,抓好一个统筹,即:统筹抓好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
要坚持从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各类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建设生态小康新村为主题,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评价标准,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始终。机关事业单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建设人民满意机关为主题,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重点评价标准,把服务中心任务、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党员干部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始终。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建设文明和谐新社区为主题,以服务居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重点评价标准,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始终。农垦基层党组织要以建设富裕和谐新农场为主题,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重点评价标准,把服务农垦改革、服务农垦职工、服务农垦发展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始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建设政府满意组织为主题,以加快发展、创收增税为重点评价标准,把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企业员工、促进地方发展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始终。学校基层党组织要以建设家长满意型学校为主题,以教育良人、学生成才为标准,把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服务社会进步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始终。
第四,抓好一个根本,即: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
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在坚持“四群”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民意收集、分析、响应、反馈等环环相扣的动态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效能。建立健全民意调查摸排机制,以建立民情档案、撰写民情日记等方式,及时掌握收集社情民意,找准服务方向和重点。建立健全民情分析研判机制,推行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和党员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的合理意见,推动群众有序参与、监督服务。建立健全民意响应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群众工作部等作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建立健全民事办结通报制度,切实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向群众承诺的事项件件有着落。建立健全群众评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群众围绕本地区、本社区群众关注的问题建言献策,评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情况,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办理情况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事务,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思想不懈怠,工作不间断,服务见成效。
(责任编辑:邢开蓉)
0o0Allow0o0Page0o0
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动力努力提升服务效能
岩 香
(中共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委组织部,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服务”的导向。作为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突出“提升服务效能”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动力努力提升服务效能。
关键词: 建设;服务;提升;效能
一、景洪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做法及成效
景洪市现有基层党组织1591个,其中党委26个、党总支160个、党支部1405个,党员总数19072名。近年来,景洪市按照“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全市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员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发挥好党员干部模范作用。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严格程序,优化结构强班子。对乡科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不断改善和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二是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抓书记。采取多种形式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落实村党组织书记跟班学习制度,安排村党总支书记到市直部门跟班学习,部分村民小组干部到乡镇机关站所跟班学习等。同时,配套落实党员干部专项培训经费,高规格、大规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市乡村三级联动,实现了基层带头人队伍普遍轮训目标。三是健全制度,强化活动正常化。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双目标管理”等制度。健全和完善村级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结合实际,改进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制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指导全市做好发展党员及教育管理工作。五是整合资源,能人带动促增收。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的目标,扎实推进“百万党员创业致富先锋”工程。同时,扩大“双培双带”工程,通过开展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引导机关党员争当农村党员创业的“服务员”,组织致富能人、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帮带创业党员。
(二)夯实一线阵地建设基础。一是分类指导,集中力量抓基础。例如,机关以科学化设置为重点,强化机关党组织建设力度。切实理顺机关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完成企业工委和老干部局党委组建工作;农村按照“一定三有”要求,实行村党组织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村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社区围绕“三有一化”建设,深化“民情流水线”工程,加大“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力度,“星级社区”创建率达60%以上,社区党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台账,选派党建指导员,努力实现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创新模式,夯实根基增活力。探索和总结出了嘎洒镇曼景罕村“党总支+老庚组”、曼景保村小组“党支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曼丢村小组“农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远程教育+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景哈乡戈牛村“党总支+边境安宁和谐”和勐罕镇曼法村“党总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多个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不断夯实党建根基。三是整合项目,推进项目促党建。始终坚持不断改善基层工作的基本条件,夯实基层党建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从财政资金中安排4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村组建设活动场所。在随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上报项目的建设场地、配套资金、村民积极性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步规范和落实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发挥好活动场所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建立和落实值班制度,保证群众随时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同时,加快推进乡镇食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盖食堂。另一方面,加大对集体经济扶持力度。今年以来,下拨131万元资金用于扶持23个村组发展集体经济。另外,从党员互助基金中拿出15万元用于扶持嘎洒镇、普文镇、景讷乡、勐旺乡的4名贫困党员发展种养殖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三)提升基层组织服务水平。一是健全机制,组织保障促发展。从建立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抓好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入手,科学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全市共投入农村活动场所及远程教育站点建设资金1500余万元,实现了行政村和边境沿线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及远程教育站点全覆盖。并在所有克木人村寨安装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成的曼丢村民小组远程教育“户户通工程”示范村,成为了云南省远程教育入户率较高的村寨。二是跟踪问效,明确责任抓落实。结合市委确定的“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主题,切实改进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2013年7月初,市委、市政府共抽调60余名科级干部、后备干部、试用期干部参与景洪市2013年重大项目建设,要求抽调人员脱离原单位,全身心服务到重大项目建设中。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安排专人跟踪管理,实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月报制度。三是健全体系,深入基层抓服务。结合“四群”教育,深入开展“三深入”、“四联户”、“千名干部大走访农村农场”活动,切切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在真联实帮中让群众得到实惠,树立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深化“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深入”、“四联户”,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景洪市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党员老龄化问题突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偏大,也影响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群众中的满意度。
(二)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消减了积极性。村干部补贴标准不高及离任待遇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消减了村干部的积极性。村干部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又不健全,也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岗位的吸引力。近年来,市委虽然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社会保障、离任补偿等激励保障机制,但离村干部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农场党建工作基础薄弱,战斗力不强。目前农场处于改革期,矛盾纠纷多,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大部分活动场所房屋老化、设施不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没有充分发挥等等。
三、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对策及建议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观念、作风等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一)以教育培训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开展村(社区、生产队)、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进一步巩固培训成效。二是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述职考核制度,规定每年对支部书记进行考核,以适当方式向支部书记反馈履职考核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强化党组织书记权责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在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在基层党员发展工作中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党员发展的程序和标准,严格实行积分制和票决制管理,确保党员质量。
(二)以务实之举丰富服务型党组织内容。优化组织设置,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服务。一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深化“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挂村(社区、生产队)包组联户”工作机制。二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旋律,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坚持领导干部联系挂钩基层、联系群众的“三深入、四联户”制度,在已建立市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农民服务站、村(社区)服务室的基础上,加快农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尽快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多级网络”。三是抓好基层保障,夯实工作基础。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播放点的管理和使用,坚持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社区干部“三有一化”政策,健全完善村干部“基础补贴+绩效补贴+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的结构性岗位补贴制度以及村干部连选连任与晋升补贴挂钩的激励机制。
(三)以健全制度夯实服务型党组织基础。要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完善工作体系。一要抓好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常态化长效化。按照“先进、一般、后进”三个等次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帮助“后进”和“一般”党组织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并督促其进行整改。二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实行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健全党组织书记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党建工作的机制,确保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三是抓好组织制度创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做法。根据中央、省委和州委的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勐罕镇、普文镇乡镇党代会议年会制试点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基层党务公开等工作,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途径。
(责任编辑:邢开蓉)
0o0Allow0o0Page0o0
加快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探索
——以勐海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例
杨冬梅
(中共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委党校,云南 勐海 666200)
摘 要: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努力提高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是新时期稳基层强基础促发展构和谐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要把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摆在首位,着力构建服务组织体系、帮扶体系、保障体系,努力做好“服务”这篇文章,进一步提升党建服务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基层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强调,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勐海县基层党建工作为例,就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快推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进行初步探索。
一、勐海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现状
2012年以来,勐海县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全面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构建全覆盖服务网络
根据行政村规模、产业布局、组织形式等发展变化,在行政村(社区、队)建立党总支,在村(居)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党支部,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同时突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不断扩大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覆盖面。截止2013年11月,全县有党的基层组织1265个,党总支110个,党支部1140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60个(其中,合作社党组织27个),社会组织党组织3个。
(二)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形成紧贴需求服务载体
深入开展“三深入、四联户”、“大下访、大接访”、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党政一把手驻村、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仅2013年干部大走访农村农场活动中,县、乡、村三级选派了1039名领导干部组成12支工作队94个工作组走访了12个乡镇(农场),94个行政村(社区、生产队),874个村民(居民)小组,走访农户6645户,召开群众大会609次,走访群众13323人,发放宣传资料11740份,征求到意见建议6881条,为群众办好事202件,协调资金67.7万元。
(三)全面深化阵地建设,搭建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县85个行政村都建有活动场所,所有边境沿线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积极推进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农民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功能。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着力增强各级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
(四)加强制度保障设计,建立科学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推动党委书记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县级领导干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联系点35个,推动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指导联系单位做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落实企业党建工作经费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2%在税前列支的规定,确保了党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转。
二、勐海县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重点在于建立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但在实际中,勐海县在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和实施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服务保障偏“软”
党的建设工作虽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但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仍然十分明显,党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突出。虽然从2011年起,县委每年拨付给每名机关党员100元、社区党员50元、农村党员30元的党员活动经费,每个行政村3万元、社区5万元的年度工作经费,每个山区村党总支2000元、坝区村党总支1000元的党员活动经费。但是,由于服务联系党员的半径大,内容多,经费仅够每年“七一”表彰、慰问老党员等重大活动开支,又无集体经济支持“输血”,无力对党建工作进行补贴。村小组干部每月仅有100元补贴,村“两委”委员无补贴,可服务党员群众数量却很多。由于补贴过低或无补贴与其工作量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导致村干部职务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的青黄不接。
(二)服务机制偏“虚”
首先是服务学习机制不健全。由于党建经费的投入不足和补贴无保障,导致有的村党组织服务党员在意识上不主动,传统的“三会一课”、教条式的文件学习方式,坐等党员上门的空乏方式,已不能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其次是党内帮扶机制不健全。尽管全县每年都开展困难党员关爱行动、实行老党员定期生活补助,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帮扶引导,但大多是停留在“输血”层面上,未能实现“造血”,多数接受过帮扶的党员仍旧未能摆脱贫困。再次,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种思潮的侵入,造成部分党员的党性淡化,党的理想信念和党内信仰慢慢弱化,忘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服务能力偏“弱”
国家大政方针、惠民政策、村(社区)重大决策等宣传普及不及时,群众在政策理解和集体事务了解上存在一定的“盲区”;社会深刻变革,各种利害关系日益交织,因征地拆迁、低保救助、社会保障、入学医疗、农村饮用水等引发的群众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群众有意见建议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贫困户和病残孤老等弱势群体生活困难,有时遭遇突发自然灾害事故,也会产生新的困难群众,需要以低保、优抚救助、困难补助等方式进行帮助。
三、探索加快推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途径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重点,着力构建服务组织体系、帮扶体系、保障体系,做好“服务”这篇文章,进一步提升党建服务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着力构建服务组织体系
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科学合理地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
一是打牢党组织全覆盖基础。按照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内活动开展,有利于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村民小组都设立党支部,原设立的联合支部,在党员人数发展达到符合设立党组织条件后及时进行分设,消除党组织空白村民小组。同时,加大在离退休干部职工、流动党员活动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着力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切实提高党在农村、社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大党建工作格局。按照“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城市和农村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探索“城乡联建”、“单位共建”、“产业联姻”、“活动联创”等方式,积极组建跨行业、跨单位的区域性党组织,将区域内各类组织全部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全面深化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提升党组织服务效能。
(二)着力构建服务帮扶体系
进一步完善挂钩联村、结对帮扶等制度,推动机关干部心往下沉、人往下走,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增进群众感情。
一是实行联系群众制度。实行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制度,让党组织联系党员有抓手、党员服务群众有平台。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四联户”制度落到实处。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大走访”农业农村活动,由挂钩乡镇的州县领导、县级各部门单位领导、乡镇党政领导及涉农服务单位负责人、村“两委”成员等组成走访工作队(组)深入一线开展经济发展大调查、社会治安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排查,变坐着等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二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积极开展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与农村党组织和困难党员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帮扶对子;同时,组织发动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积极参加党内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帮扶,做到党员不脱贫,帮扶不脱钩。对老弱病残的党员群众,通过加大慰问力度、落实保障制度等办法,从生活上“扶困”。
三是健全创业帮扶机制。对有创业愿望的党员群众,组织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干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形式,通过资金上扶持、政策上倾斜等办法,从发展上“扶业”;对缺乏技能、就业无门路的党员群众,安排有创业经验、一技之长、一定经济实力、乐于助人的党员,从能力上“扶技”。
(三)着力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外力保障。加大财政、党费对基层党组织支持力度,落实财政对村转移支付资金,保障党组织基本办公费用和日常活动经费。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活动阵地建设、适当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给予“两委”委员一定的补助资金,强化党组织开展服务的物质支撑。
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内力保障。发展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村级领导班子要有“无钱难办事”的危机感、紧迫感,鼓励他们拓宽思路,千方百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较快发展,增强为老百姓办事的实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通过农业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增收等方式,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提供机制保障。抓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抓书记、书记抓”。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始终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的理念,真正担负起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抓基层党建工作。把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书记述职的重要方面。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列为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重要内容,落实到每名党员干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责任编辑:邢开蓉)
0o0Allow0o0Page0o0
我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中央、省委、州委的部署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制定了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并按步骤逐一实施:
3月3日上午,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邹乔忠同志作动员报告。他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我校根据州委的实施方案,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州委决策部署上来。全体教职工要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自觉性。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月10日上午,组织全体教职工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参观结束时,校领导要求大家要以此为鉴,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党风廉政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工作始终,警钟长鸣,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3月14日下午,举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授课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全体教职工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自身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
0o0Allow0o0Page0o0
拓展训练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探索应用
李沿颖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被引入到州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成为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拓展训练,对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拓展训练;党校;干部教育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对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做出全面部署。《纲要》中再一次提到要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进一步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路径,为改进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指导。作为体验式教学的拓展训练,被引入到州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成为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与特点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用于训练和提高海员的生存能力。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方式逐渐得到推广,训练目标由原来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和管理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它是借助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实现“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目标的一种体验式教学。它强调体验先于学识,学员通过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教练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体验、提升认识、挖掘潜能。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而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一次全面提升,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二)拓展训练的特点
1、训练内容的综合性。拓展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体能活动,可以诱发特定的心理活动产生,改变个体的认知、态度、情感、思维力和交往力。它对于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极强的拓展作用,对学员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训练。
2、参与者角色的主体性。拓展训练非常重视学员自身的体验和感悟,除了必要的说明和指导,教练不会对活动及学员进行干预、指责和评论。学员由传统教学活动中被动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拓展训练中主动参与的主体,以主角的身份完成活动—体验—分享—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
3、训练方式的体验性。拓展训练的鲜明特点表现为寓教于乐,融挑战性、生动性、互动性、多样性、实用性为一体,强调学员在做中学,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并将所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为学员创造终身难忘的学习体验。研究表明,一般课堂讲授式学习的吸收率为25%,而体验式学习吸收率高达75%,能更加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学员,是一种效力更持久的学习方式。
二、拓展训练在党校干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干部教育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对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明确的职业规范外,还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或从强化培训中培养。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学习和培训活动不少,但方法上绝大多数是传统授课式或灌输式的教育,成效并不显著,而以体验、经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拓展训练恰恰能弥补教学实践在这方面的不足,是对传统干部教育的一次全面提升和综合补充。
(二)拓展训练对培养干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干部决策能力。拓展训练项目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决策过程,它需要参训团队形成决策中心,决策者能准确判断形势与任务,科学设计目标、清晰分析自身团队的资源潜力,及时完成设定的目标。如“穿越电网”、“孤岛求生”、“逃生墙”等项目,注重启发和培养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要树立谋略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战略思维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学员通过参与这些训练项目,可以从中学习和感悟到领导、决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提高领导决策能力。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干部执行能力。在训练中,学员常被分成几个小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轮流完成多个组合项目或单个项目。通过完成这些组合和单个项目,培养和启发学员掌握现代管理方法,善于从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掌握和分析信息资源,科学决策和制定目标计划,建立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有效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及监督管理,创造性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高执行能力和目标管理能力。
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干部团队协作能力。拓展训练有许多团队项目,每个成员都是团队完成任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服从整体、配合团队成为首要条件,任何无视集体的自由行动、个人主义都会导致全队的努力功亏一篑。如“逃生墙”、“穿越电网”、“有轨电车”等团队项目,注重熔炼团队,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作能力,促进不同背景的人发挥潜能,最有效地利用组织内资源和技能,创造信任、团结的气氛,增强团队的信任感、责任感和凝聚力。学员通过参与这些团队项目,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以及团队合作中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
4、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干部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能力。“高空断桥”、“空中单杠”、“垂直天梯”等高空项目极富挑战性和突破性,由于是在高空上完成,因此难度较大,需要每个学员坚定信念、咬牙坚持、勇于挑战才有成功的可能。通过训练,有助于开发学员个人及所在团队的潜能,提高其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能力,锻炼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勇气和信心以及培养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
三、拓展训练在党校干部教育中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拓展训练来提升干部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但拓展训练引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在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坚持与干部教育教学目的紧密结合
党校姓党,这就要求党校在开展拓展训练时,须对训练项目进行精挑细选,并根据党性锻炼目标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同时,还要深人研究如何把训练项目与干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围绕干部能力建设,根据各类培训班次的特点,搞好培训需求分析,坚持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开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训练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模块,科学设置不同的场景内容,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精品拓展项目。比如可结合室内和户外环境,适当增加一些领导力、创新力和心理调适课程,减少一些纯娱乐、体力消耗大和危险的项目,使拓展训练真正起到以学员需求为中心、服务教学目的、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理论修养。现在的干部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如果教练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很难与学员进行深入交流,也很难开展分享与点评等训练环节。因此,教练必须在掌握一般性知识基础上,还需要重点学习领导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丰富人生阅历。如果教练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没有不同角色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学员的心理行为,在引导时将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教练须加强实践锻炼,利用课余时间多下基层,向干部和群众学习,在增长见识的同时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不断丰富人生阅历。
3、提高沟通技巧。沟通是双向的,在学会聆听学员分享感悟的同时也需要教练拥有良好的表达技巧。因此,教练必须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利用日常人际交往机会,多观察、多表达、多思考。同时,善于总结每次训练时在分享和总结环节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倾听和表达技巧。
4、提升操作技能。不少党校的拓展教练都是通过观摩同行培训课程和查阅书籍资料获得培训技能的,这样的模仿式教学远不能满足学员要求。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拓展教练进行正规培训和相关资质认证,改善和提升师资队伍的项目操作技能,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培养创新能力。党校拓展训练的参与对象大多数是党员领导干部、单位骨干人员,其年龄、体能、心理等素质差异性较大,班级与班级之间人数差异也较大。这就要求教练团队依据参训学员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场景气氛,不断改进和丰富训练内容,调整难易程度,增加具有感召性、激励性和坚定性的现场语言,提升学员的训练信心、决心和忍耐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
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为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采用一级管理体制,使之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独立性。如有些党校设有拓展训练中心,直接归校党委领导,全权负责这项业务。
2、搞好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拓展训练的顺利进行,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配合,专门管理机构要主动做好与教务科、培训部、行政后勤等科室部门的协调,在服务学员方面下足功夫。
3、加大经费保障。拓展训练的高回报是建立在软硬件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的,有些党校在投资方面眼光不够长远,最多搭个背摔台、建个毕业墙等就算完事,这些传统项目已司空见惯。为了增加更多新的体验项目,适应未来发展,务必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拓展训练基地建设和教练团队建设,逐步提升拓展训练在干部教育中的培训实效。
4、加强安全监控。安全是参训单位和个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保障学员安全是拓展教练最基本的职责。各训练项目在设计之初就需要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所选用的道具都要经过严格测试;每个项目在训练前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时要讲清项目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并做到合理使用,并严格依照安全程序指导和监控活动的全过程。由于参训学员层次不一、年龄和身体状况不一,这就需要教练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安全上给予不同的细节关注。
5、完善项目流程管理。项目流程管理是拓展训练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由于训练项目从早上一直进行到下午,期间各个小组的训练还要进行轮换,这就要求教练团队要做好时间管理,训练前合理安排时间,训练中灵活掌握进度,训练后总结分析,逐步完善流程管理体系。
6、做好学员评价管理。拓展训练不像其他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考核评分标准,它强调学员通过训练发生内在质变,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因此,对学员的评价可采用重点表扬或证书发放的方式进行。
总之,将拓展训练引入州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是对传统培训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只要紧跟拓展训练的发展方向,围绕学员需求,认真完善各项机制,那么拓展训练必将会在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事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州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杨宏文)
0o0Allow0o0Page0o0
党校为美丽景洪文化建设助力
魏建海
(中共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不仅赋予了党校新的历史发展任务,同时也为党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为了更好的推动美丽景洪文化建设,景洪市委党校要积极成为推动实力文化景洪大发展大繁荣的宣传者、倡导者、服务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关键词: 党校;文化建设;助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不仅赋予了党校新的历史发展任务,同时也为党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景洪市委党校在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过程中,在运用好机遇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有为地为美丽景洪贡献力量,为推动实力文化景洪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服务于美丽景洪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
围绕美丽景洪文化设施和文化建设的实际,积极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一是扩大培训范围,不仅仅限于党员或党员干部,将培训对象扩充至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场地许可时可以是普通民众。二是拓展联合培训结构,不局限于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积极主动与社科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团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老干部局、妇联、文化馆、歌舞团、演讲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群众文化素养。三是明确培训内容的重点,即党的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党关于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具体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方法技能等。四是增强培训效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载体,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根据党校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积极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研究确定不同层次、类别培训的目标、内容,推行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不断提高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同时,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探索运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示范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学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党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好。党校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要集中精力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省、州、市关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并积极引导和推动广大干部把中央、省、州、市委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历史任务上来。2012年12月底,流动党校组成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在全市辖区两园区、各乡镇(街道)、农场管委会、部分单位进行宣讲,宣讲场次总计20场,共有2230名党员干部参加听讲。截至12月29日,景洪市两年共召开各种专题学习培训会675场次,参加学习的党员和干部职工达26905人次。
其次,把党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它的最终目标是要使这一核心价值体系被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践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行为标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对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校要突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优势,发挥好教育、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培训的规范化运行机制。
三、积极搞好学习和培训,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示范作用
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部门,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和学风建设,当好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示范者。
一方面率先建设学习型党校。积极倡导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开放学习、创新学习、科学学习的先进理念,健全完善建设学习型党校的各项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党校学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教、规范施教,切实提高党校教学的政治理论高度和科研学术水平,以教风带学风,为党校学员带好头、作表率。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抓好学员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特别是抓好学习管理,组织好学员的听课、自学、研讨、交流以及考察、调研等活动,严格考试考核,把党员干部在党校参训期间的表现作为组织部门识别、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2012年党校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69期(次),培训轮训党员干部4654人次。
四、积极提升理论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党校在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写出有质量、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发挥好党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二是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入景洪实际,加强走访了解、调查调研,进一步加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积极进行科研、教研攻关,逐步产生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术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如:在西双版纳第二次优秀社科成果评奖中(2007年-2011年),我校教师论文1人获一等奖,1人获优秀奖。
五、积极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校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宣传作用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党校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党校知识密集、人才荟萃、思想开放、理论前沿的优势,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宣传、引导是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赋予党校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一是积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眼于培养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优秀的廉政文化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廉政教育的欠缺和廉政理论的残缺,致使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甚至出现了腐败文化污染、阻碍廉政文化建设的现象。不贪白不贪,不要白不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贪腐潜规则时时侵蚀着党政干部队伍的肌体,要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廉政文化建设首当重任。
二是积极从被动的、消极的防腐教育到主动的、积极的思想建设。党校历来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党校紧密联系实际,搭建平台,突出特色,强化教育,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各类主体班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逐步建立健全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廉政教育培训体系,并积极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切实增强了党风廉政教育的实效性。如:2012年景洪市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课程里,开设《廉政教育》、《廉政影片欣赏》,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最后94位学员还写了廉政心得。
六、积极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党校在思想政治文化方面的传播作用
党校对培训的各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责任,同时党校属于文化事业单位,本身就有浓郁的文化宣传氛围。
首先,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机制来引导党校工作者投身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在尊重文化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一是根据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其努力方向。二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其积极行动,以防止精神懈怠。三是制订内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实践、文化传播中有积极贡献的予以奖励。
其次,要充分利用党校培训干部的平台,在课堂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适度适时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图书室、报刊资料室、文体活动室,增加书籍、报刊种类、数量,增添文体活动设备及用品,不断满足和丰富培训学员、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氛围。
七、积极加强民族文化宣讲,充分发挥党校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推动作用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葩。地处民族地区的景洪市委党校积极宣传民族文化,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习惯力量,搞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学习与宣讲,推动美丽景洪文化向前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对民族文化人才加强培训指导,提供多方面服务,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
另一方面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如:各级党员干部在党校培训期间,学唱民族歌、学跳民族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
( 责任编辑:魏学红)
0o0Allow0o0Page0o0
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党校亮点
沈卫国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摘 要: 党校教师要实现守土有责,让宣传工作强起来,必须在理论的坚定中,使专业的发展形成与党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结合;使专业知识与时代发展的工作现实相结合,并在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让思想照亮听众的心田,让教学成为一种双方的享受过程。
关键词: 党校教师;提高素质;打造亮点
打造党校教育的新亮点,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创造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党校亮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论是从教师个人的层面,还是从学校的工作层面,都需要努力地研究与探索,真正使党校的宣传工作强起来,亮点打造出来,使守土有责成为现实。
一、从理论学习中坚定信念,实现个性服从党性与人民性
每一个人都有个性,每一个充满个性的人都在自身的领域中进行着属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党校教师在其知识的结构上必须是多元的,多样的。正是多元与多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性格的人。正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才能使社会变得丰富多彩,也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得以发展。而在多元与多样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党性和人民性。党校教师在自身的成长中,也有作为党校教师必须掌握和持续不断学习的知识。
1、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校教师的党性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愉地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使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开创了、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形势如何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把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才使我们不断地走向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既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也为我们做出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一种伟大的判断。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让我们能够坚定起了理想信念,才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前行的道路。
今天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为我们指引的这条道路上前行。而党校教师肩负的使命就是党的使命,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党校教师必须将自己的个性服从于和服务于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党性和人民性。虽然党校教师的专业不同,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丢,这是我们一切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运用知识的基本理论基础。要提高党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形成对干部教育的现实担当,党校教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学好、学深、学透,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理论自信。从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更主要是能够在学习中真正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并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每一个党校教师的自觉意识。
2、研究现实问题,为中心工作服务是党校教师的使命
党校教师在自身的工作中,都应该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每一个充满个性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等方面的特色,形成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所有的理论都是具体的,所有的真理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的相对性只有与现实的时空结合,才会产生绝对性的真理。理论的生动性也来源于对现实的指导价值。因此每一位党校教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现实为出发点才会产生出理论的价值。当年的马克思就是在研究资本主义最现实的问题过程中,进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及其实现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科学。而今天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就包括了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包括了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研究现实问题,让理论在指导现实中发挥出一种什么样的支撑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中,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也同时表现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支撑。
党校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于各领域的领导干部,他们从事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具体的;社会又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缩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对具体工作的研究就是人民性的体现,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这就更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现实发展。让理论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武器。为现实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使人民群众不断过上幸福生活而对现实实践活动的探索,本身就体现了人民性。个性工作的特殊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才是党校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从自身信念中提升宣传能力,打造宣传产品
党校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学方式为前提的,提升教学能力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追求。而这一种职业追求,是从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自己所宣传的理论的热爱中体现出来的。只有自身对理论的高度信任中才能实现理论的升华与自身宣讲能力的提升。
1、对自己专业的高度信任
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工作那是一种幸运。而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才会在专业的发展中有所成就。党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自己的专业在服从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在自身个性的发展中与党性和人民性实现统一。从对自己的专业热爱与研究为起点,努力地把自己的专业做好,做强,并使自己的专业研究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党校培养的领导是多样的,因此党校教育需要专家,需要形成专业的发展。每一个党校的教师必须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下实现个性的发展。实现党性、人民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并在这一结合的过程中,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面向大众的宣传产品。因此,党校教师也需要在进行心理调适中提升自信心,提升自己的专业信心,以自己的专业信心实现教学过程的宣讲质量提升。
2、提升教学能力
党校教师的宣传产品就是专题。党校教师的亮点与特色就是教学过程。党校教师需要有理论基础,需要有专业根础。但光有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做一名党校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宣讲的能力,教化的能力。让你的专题所形成的观点,通过教学,实现别人喜欢听,愿意听。提升宣传能力从自身而言,首先要有底气。教学的底气来自于理论的底气,来自于对党性、对人民性的坚守。正是那种坚守,才能成就你讲好课的坚定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源自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向别人倾诉的激情与冲动。正是这样的冲动,才能成就你能力的提升,打造你的宣传产品才有可能。
州委党校长期以来坚持着学术委听课、评课制度,每年一至两次的教师专题培训制度都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教师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地炼成。而随着我们面临的形势变化与发展,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学历差在缩小,知识的信息吸收方式在均衡化,这就需要党校教师从多个领域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教法的层面看,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是上好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熟悉不了内容,也就脱不了稿,教学效果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熟悉内容,从读到讲是基本的要求。讲的生动,讲的观点新潮也就会引发别人的共鸣。
从教学的风格上来看。每一个人都因个性性格和成长历程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这些气质类型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风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每一个成功者都必须在教学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教学的成功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模仿只能算是走向成功的一个初级层次。党校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可能一样,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内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不想创造,也就永远没有自己的亮点。
整个中国正处在打造中国精神的时代。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从历史吸收民族的精神,在创新中走向新的辉煌。党校教师的一切亮点,归结起来,就是持续不断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亮点,在讲坛上去照亮听众的心田,实现守土有责。
(责任编辑:魏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