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期《学报》目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1.邹乔忠:严以用权,用之有度(段丽萍)
2.窦晓辉:严用权 干实事 做好人(邓彩霞)
西双版纳发展
3.岩香宰:对傣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的思考(邢开蓉)
4.缪关永:多民族地区农民工市民化幸福感探析——以西双版纳景洪市为例(邓彩霞)
5.郭雪娇:印记田园与乡愁导向下乡村旅游初探--以西双版纳为例(张婧)
6.于志升:坚持五大理念 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张婧)
7.马 宁:贯彻讲话精神 推动跨越发展——以推动勐海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例(杨林)
8.曾崇明: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脱贫目标(段丽萍)
9.玉燕叫:发展目标催人进 扬帆奋进正当时(李红云)
10.张云洪:把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打造成全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样板和标杆(邢开蓉)
教学研讨
9.张文娟:结构化研讨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探索应用(杨林)
10.苏明:人才强校 教师为本(李红云)
“读书月”活动
11.邓彩霞:《我的教书笔记》读后感(寸汝花)
12.沈卫国:“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读《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体会(邓彩霞)
13.桂蓉蓉:《善的教育》读后感 (魏学红)
14.毛俊春:以沉重的责任感钳制“永劫复归”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张婧)
15.陈 琳:如何做好一名党校教师 ——读《道与术》的启发(段丽萍)
16.杨宏文:话说党校讲课——读《我的教书笔记》心得体会(李红云)
17.洛 婕:读《晚学盲言》有感(李玉云)
0o0Allow0o0Page0o0
严以用权 , 用之有度
邹乔忠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作者简介:邹乔忠,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管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总开关和总要求。“三严三实”中,严以用权是核心。修身和律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好权力,而谋事、创业、做人是否“实”,归根结底取决于如何对待权力、怎样行使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用权就能为人民造福,滥用权力就会损害群众权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有权不能任性,必须坚持秉公用权、为民用权。
一、准确把握严以用权的深刻内涵,坚持权为民所用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用权,核心是“权”,关键是“用”,标准是“严”。
(一)严以用权,核心是“权”
首先,要弄清楚权力从哪里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从法律的角度界定了权力的来源,即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其次,要搞明白权力意味着什么?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换句话说,权力是有风险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领导干部面临的违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越来越大,这一点在基层单位显得尤为突出。
(二)严以用权,关键在“用”
权力应当用到何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首先,权力姓“公”,不姓“私”,行使权力的根本出发点只能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根本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把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对权力怀有敬畏之心。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已、用权于私,则群众怨、事必败、事业损,甚至为“剑”所伤,被“剑”所斩。必须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三)严以用权,标准要“严”
权力应当如何用?只能严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前不久,《人民日报》调研组和《人民论坛》杂志社就“从严治吏如何严起来”联合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受访者认为“还不够严”;58%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因此,严以用权要继续在“严”字上下功夫。要有严的态度,牢固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坚持依法决策、规范执行、严密监督共同推进,最大限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从业从政行为;要有严的纪律,坚持铁面执纪,从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要有严的措施,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和各项管理工作,把领导干部的权力置于党组织的严格监管之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
二、深刻认识严以用权的重要意义,秉公、规范地行使权力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手中握有权力,“但有一部分党员干部没处理好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这些人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甚至把权力变成自己的私人资本,跟一些社会群体进行资源交换;“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一些党员干部有权就任性。”有些领导干部或许因为过去养成了不规范用权的毛病,所以面对现在的严要求,开始不适应了,“这个也不让我干,那个也不让我干,那干脆我不干了。”因此, “严以用权”还要强调党员干部不能因此而不作为。党员干部手中握有的权力其实是有成本的,它消耗了社会的成本、人民群众的成本,那就必须得为人民群众干活,这也是总书记强调的,我们领导干部要有担当。
(一)有权必有责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提出:“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权力是‘双刃剑’。领导干部要处理好权与责、权与利、权与钱的关系,在工作上大胆,用权上则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江苏省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陆余文,在1989年至1999年的11年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最终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陆余文一案,以及十八大后,中纪委通报的数十起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对我们每位领导干部,值得思考和警戒。他们之所以走上腐败堕落之路,究其根源,是法纪观念淡薄,宗旨意识弱化,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致使权力发生霉变和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权”字的考验,要认清手中之“权”,权力其实等于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那么,领导干部如何做到权责统一,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怎样紧密相连呢?
一要自觉改造自己。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莫自毁人生,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要自觉警省自己。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和“官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强化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勤政为民。要时刻记住陈毅同志的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监督我,众目睽睽难逃脱。”要勿忘司马迁“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的警告,决不能不择手段地追逐权力和金钱。记住林则徐的两句话:“子孙强于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三要自觉充实自己。要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和健康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等个人利益方面淡泊明志,决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做到“敬能慑心,勤无废事,恕以成德,俭可助廉”,使自己成为一个经得起各种考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民群众满意的称职的领导干部。
(二)慎于用权、敢于用权、畏于用权
第一, 权力用好了,为民谋利,用错了,损害人民利益,用反了,危害人民利益。人民利益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包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因此,在权力使用的时候要谨慎。谨慎用权的前提是把情况搞清楚,把问题想明白。搞清楚情况唯一的办法是调查研究,除此没有别的途径;把问题想明白就是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博采众长。领导干部掌握的情况可能比别人多一点,见识可能比别人广一点,但决不是先知先觉的神仙。拍脑袋决策,家长制领导,一言堂做主,强烈的表现欲、权威欲、发展欲、政绩欲,都是权力滥用的祸根。凡是官德未泯的官员,都有必要对用权是否谨慎进行认真的思考。
第二,权力不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用于收藏的,人民的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取利益。权力有风险,用权须谨慎,说的是,手握权柄,如履薄冰,要负责任地使用权力。反之,过之,不敢负责不敢用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可权力放空,以不作为而保证不犯错误的惜权思维,也是违背权力的本意的。毛泽东说,“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认真地对待错误。完全不犯错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邓小平说,“大胆闯,大胆试”,说的都是敢于用权。敢于用权是要有一些牺牲精神的,包括真的犯错误被批评处分,包括被误解受委屈。无私,才能无畏。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就是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关键时刻他敢于用权,甘愿接受组织处分购粮救济饥民。当时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但是与民众的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焦裕禄顶着违反政策的责任,毅然选择了人民。这就是责任和担当。
第三,权力掌握在官员个人手里,但决不是属于任何官员个人的,权力是公器,是组织和人民授予并代表人民、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权力就是支配力,除了不能支配人的思想外,它能够支配一切人和物质,特别是对财富的支配力尤为神奇,就像童话中的宝葫芦,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权力的这种魅力,容易使掌握权力的人失去清醒,产生价值误会,把权力和自己混为一体——“我即权力”,于是不再对权力保有足够的敬畏,而沉沦于对权力的喜爱和追逐之中,本能地萌生特权,并为我所用。还有一个价值误会,以为持有权力就是享有权利,搞错了权力与权利的性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对应的是服从。权力的实施者必须获得授权,没有获得授权不得任意实施;权利是一种自由度,是公民做出一定行为的允许值,只要法律不予禁止都可以自由作为。权力和权利定位错误的严重后果是,积累形成一种官场风气,并流行于权力体系,持有权力就像持有自己的一本存折,想什么时候支取就什么时候支取,想支取多少就支取多少。从本质上来说,特权与偷盗并无区别,都是占有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利益,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如果对官员做一个问卷调查,你有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肯定回答没有偷过。如果问有没有以职务做过私事谋取利益?那就很难回答了。包括以公权谋私利的官员在内,传统的价值观往往鄙视偷盗而欣赏特权。这也是特权大行其道、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正廉洁”是党对领导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最基本的准则。中央的八项规定实施以后,情况好了许多,但是特权现象仍然存在,特权文化的价值影响仍然存在。畏于用权就是分清权力与个人的关系,分清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公权私用,与贼无异。如果能够这样认识,特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基础,廉洁为政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一些领导干部最初信誓旦旦“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时间久了思想懈怠、被糖衣炮弹击中后想法变成“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等到开始伸手了又变成“既然湿了鞋,不如洗个脚”,越走越远之后则是“既然洗了脚,不如洗个澡”,彻底滑入贪腐深渊。专制是权力的衍生品,有权力的地方就容易产生专制。权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就是指挥下属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但是,时间长了,领导者习惯了发号施令,就不愿意把权力与下属分享,进而演变为独断专行。俗话说:“鱼臭始于头”。
领导者即使素质再高、能力再强、方法再多、精力再充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扛在自己的肩上”;领导者,可以“鞠躬尽瘁”,不可“事必躬亲”。领导者如果不会授权,也将不会被授权,即没有晋升机会。“我认准了,你必须就要这么干”,这是授权;“干错了,责任是我的;干对了,成绩是你的”,这是担当。在充分授权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加强监督。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会脱离领导者的控制,导致结果不可控。面对那些没有监督的约束机制而导致的大量干部违法乱纪事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告诫中层干部:“必要的监督、制约制度对干部是一种真正的爱护和关心,因为道德的力量是软弱的,不能把干部的健康成长完全寄托在个人的修炼上。”提出海尔要“权力分散化”的同时,还规定“在位要受控”,并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强调:一是干部要从思想上、心理上接受监督,培养自律意识。必须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增强免疫力;二是要有真正的控制体系,从多方面监督权力的运行过程。
三、认真践行严以用权的目标要求,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
在新常态下,作为领导干部,必须顺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安身立命的要求,恪守严以用权的从政之道,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秉公用权、为民掌权。
(一)践行“严以用权”,必须敬畏权力
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领导干部要做到用权不任性,敬畏手中的权力,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和慎权;自觉落实云南省纪委《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要做到用权不谋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自觉做到公权为民,秉公用权;要做到用权不懈怠,正视党员的身份和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勤于履职,在精神上不迷茫,在工作上不知足,在事业上不停步。
(二)践行“严以用权”,必须严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规矩既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发扬民主和正确集中,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做决策;要自觉遵守规范和制约权力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组织原则的约束,严格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始终做到“五个必须”;要找准自己行使权力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当什么像什么。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不是对立关系,严以用权是为了更好干事。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遵守规矩不能无所作为。纪律、规矩挺在前,不是让干部用权时缩手缩脚,而是要在纪律规矩内办事。做党的好干部的确“不易”,越是“不易”,就更应倍加珍惜、严以用权,自觉做到不弄权、不揽权、不越权。
(三)践行“严以用权”,必须遵循法治
“法无授权不可为”,任何领导干部没有法外之权。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意识,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引导和带动形成本系统、本单位良好的法治氛围;要增强法治思维,培养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自觉性,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要运用法治方式,研究问题、处理问题,都要先找法律法规依据,切实做到法律底线不逾越、法律红线不触碰。
(四)践行“严以用权”,必须接受监督
自觉接受监督,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有权力的地方必须有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态度,摆正自己和群众的位置,不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资历多老,都要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决不能游离于组织监督之外;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境界,养成在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要有宽广的胸怀,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切实解决自己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
(责任编辑:段丽萍)
0o0Allow0o0Page0o0
严用权 干实事 做好人
窦晓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总开关和总要求。“三严三实”中,严以用权是核心。修身和律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好权力,而谋事、创业、做人是否“实”,归根结底取决于如何对待权力、怎样行使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用权就能为人民造福,滥用权力就会损害群众权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有权不能任性,必须坚持秉公用权、为民用权。
一、准确把握严以用权的深刻内涵,坚持权为民所用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用权,核心是“权”,关键是“用”,标准是“严”。
(一)严以用权,核心是“权”
首先,要弄清楚权力从哪里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从法律的角度界定了权力的来源,即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其次,要搞明白权力意味着什么?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换句话说,权力是有风险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领导干部面临的违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越来越大,这一点在基层单位显得尤为突出。
(二)严以用权,关键在“用”
权力应当用到何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首先,权力姓“公”,不姓“私”,行使权力的根本出发点只能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根本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把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对权力怀有敬畏之心。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已、用权于私,则群众怨、事必败、事业损,甚至为“剑”所伤,被“剑”所斩。必须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三)严以用权,标准要“严”
权力应当如何用?只能严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前不久,《人民日报》调研组和《人民论坛》杂志社就“从严治吏如何严起来”联合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受访者认为“还不够严”;58%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因此,严以用权要继续在“严”字上下功夫。要有严的态度,牢固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坚持依法决策、规范执行、严密监督共同推进,最大限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从业从政行为;要有严的纪律,坚持铁面执纪,从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要有严的措施,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和各项管理工作,把领导干部的权力置于党组织的严格监管之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
二、深刻认识严以用权的重要意义,秉公、规范地行使权力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手中握有权力,“但有一部分党员干部没处理好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这些人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甚至把权力变成自己的私人资本,跟一些社会群体进行资源交换;“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一些党员干部有权就任性。”有些领导干部或许因为过去养成了不规范用权的毛病,所以面对现在的严要求,开始不适应了,“这个也不让我干,那个也不让我干,那干脆我不干了。”因此, “严以用权”还要强调党员干部不能因此而不作为。党员干部手中握有的权力其实是有成本的,它消耗了社会的成本、人民群众的成本,那就必须得为人民群众干活,这也是总书记强调的,我们领导干部要有担当。
(一)有权必有责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提出:“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权力是‘双刃剑’。领导干部要处理好权与责、权与利、权与钱的关系,在工作上大胆,用权上则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江苏省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陆余文,在1989年至1999年的11年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最终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陆余文一案,以及十八大后,中纪委通报的数十起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对我们每位领导干部,值得思考和警戒。他们之所以走上腐败堕落之路,究其根源,是法纪观念淡薄,宗旨意识弱化,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致使权力发生霉变和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权”字的考验,要认清手中之“权”,权力其实等于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那么,领导干部如何做到权责统一,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怎样紧密相连呢?
一要自觉改造自己。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莫自毁人生,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要自觉警省自己。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和“官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强化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勤政为民。要时刻记住陈毅同志的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监督我,众目睽睽难逃脱。”要勿忘司马迁“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的警告,决不能不择手段地追逐权力和金钱。记住林则徐的两句话:“子孙强于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三要自觉充实自己。要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和健康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等个人利益方面淡泊明志,决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做到“敬能慑心,勤无废事,恕以成德,俭可助廉”,使自己成为一个经得起各种考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民群众满意的称职的领导干部。
(二)慎于用权、敢于用权、畏于用权
第一, 权力用好了,为民谋利,用错了,损害人民利益,用反了,危害人民利益。人民利益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包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因此,在权力使用的时候要谨慎。谨慎用权的前提是把情况搞清楚,把问题想明白。搞清楚情况唯一的办法是调查研究,除此没有别的途径;把问题想明白就是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博采众长。领导干部掌握的情况可能比别人多一点,见识可能比别人广一点,但决不是先知先觉的神仙。拍脑袋决策,家长制领导,一言堂做主,强烈的表现欲、权威欲、发展欲、政绩欲,都是权力滥用的祸根。凡是官德未泯的官员,都有必要对用权是否谨慎进行认真的思考。
第二,权力不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用于收藏的,人民的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取利益。权力有风险,用权须谨慎,说的是,手握权柄,如履薄冰,要负责任地使用权力。反之,过之,不敢负责不敢用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可权力放空,以不作为而保证不犯错误的惜权思维,也是违背权力的本意的。毛泽东说,“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认真地对待错误。完全不犯错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邓小平说,“大胆闯,大胆试”,说的都是敢于用权。敢于用权是要有一些牺牲精神的,包括真的犯错误被批评处分,包括被误解受委屈。无私,才能无畏。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就是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关键时刻他敢于用权,甘愿接受组织处分购粮救济饥民。当时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但是与民众的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焦裕禄顶着违反政策的责任,毅然选择了人民。这就是责任和担当。
第三,权力掌握在官员个人手里,但决不是属于任何官员个人的,权力是公器,是组织和人民授予并代表人民、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权力就是支配力,除了不能支配人的思想外,它能够支配一切人和物质,特别是对财富的支配力尤为神奇,就像童话中的宝葫芦,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权力的这种魅力,容易使掌握权力的人失去清醒,产生价值误会,把权力和自己混为一体——“我即权力”,于是不再对权力保有足够的敬畏,而沉沦于对权力的喜爱和追逐之中,本能地萌生特权,并为我所用。还有一个价值误会,以为持有权力就是享有权利,搞错了权力与权利的性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对应的是服从。权力的实施者必须获得授权,没有获得授权不得任意实施;权利是一种自由度,是公民做出一定行为的允许值,只要法律不予禁止都可以自由作为。权力和权利定位错误的严重后果是,积累形成一种官场风气,并流行于权力体系,持有权力就像持有自己的一本存折,想什么时候支取就什么时候支取,想支取多少就支取多少。从本质上来说,特权与偷盗并无区别,都是占有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利益,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如果对官员做一个问卷调查,你有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肯定回答没有偷过。如果问有没有以职务做过私事谋取利益?那就很难回答了。包括以公权谋私利的官员在内,传统的价值观往往鄙视偷盗而欣赏特权。这也是特权大行其道、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正廉洁”是党对领导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最基本的准则。中央的八项规定实施以后,情况好了许多,但是特权现象仍然存在,特权文化的价值影响仍然存在。畏于用权就是分清权力与个人的关系,分清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公权私用,与贼无异。如果能够这样认识,特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基础,廉洁为政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一些领导干部最初信誓旦旦“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时间久了思想懈怠、被糖衣炮弹击中后想法变成“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等到开始伸手了又变成“既然湿了鞋,不如洗个脚”,越走越远之后则是“既然洗了脚,不如洗个澡”,彻底滑入贪腐深渊。专制是权力的衍生品,有权力的地方就容易产生专制。权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就是指挥下属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但是,时间长了,领导者习惯了发号施令,就不愿意把权力与下属分享,进而演变为独断专行。俗话说:“鱼臭始于头”。
领导者即使素质再高、能力再强、方法再多、精力再充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扛在自己的肩上”;领导者,可以“鞠躬尽瘁”,不可“事必躬亲”。领导者如果不会授权,也将不会被授权,即没有晋升机会。“我认准了,你必须就要这么干”,这是授权;“干错了,责任是我的;干对了,成绩是你的”,这是担当。在充分授权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加强监督。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会脱离领导者的控制,导致结果不可控。面对那些没有监督的约束机制而导致的大量干部违法乱纪事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告诫中层干部:“必要的监督、制约制度对干部是一种真正的爱护和关心,因为道德的力量是软弱的,不能把干部的健康成长完全寄托在个人的修炼上。”提出海尔要“权力分散化”的同时,还规定“在位要受控”,并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强调:一是干部要从思想上、心理上接受监督,培养自律意识。必须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增强免疫力;二是要有真正的控制体系,从多方面监督权力的运行过程。
三、认真践行严以用权的目标要求,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
在新常态下,作为领导干部,必须顺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安身立命的要求,恪守严以用权的从政之道,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秉公用权、为民掌权。
(一)践行“严以用权”,必须敬畏权力
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领导干部要做到用权不任性,敬畏手中的权力,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和慎权;自觉落实云南省纪委《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要做到用权不谋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自觉做到公权为民,秉公用权;要做到用权不懈怠,正视党员的身份和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勤于履职,在精神上不迷茫,在工作上不知足,在事业上不停步。
(二)践行“严以用权”,必须严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规矩既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发扬民主和正确集中,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做决策;要自觉遵守规范和制约权力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组织原则的约束,严格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始终做到“五个必须”;要找准自己行使权力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当什么像什么。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不是对立关系,严以用权是为了更好干事。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遵守规矩不能无所作为。纪律、规矩挺在前,不是让干部用权时缩手缩脚,而是要在纪律规矩内办事。做党的好干部的确“不易”,越是“不易”,就更应倍加珍惜、严以用权,自觉做到不弄权、不揽权、不越权。
(三)践行“严以用权”,必须遵循法治
“法无授权不可为”,任何领导干部没有法外之权。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意识,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引导和带动形成本系统、本单位良好的法治氛围;要增强法治思维,培养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自觉性,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要运用法治方式,研究问题、处理问题,都要先找法律法规依据,切实做到法律底线不逾越、法律红线不触碰。
(四)践行“严以用权”,必须接受监督
自觉接受监督,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有权力的地方必须有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态度,摆正自己和群众的位置,不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资历多老,都要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决不能游离于组织监督之外;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境界,养成在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要有宽广的胸怀,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切实解决自己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
(责任编辑:段丽萍)
(责任编辑:邓彩霞)作者简介:窦晓辉,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0o0Allow0o0Page0o0
对傣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岩香宰
(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云南 景洪 666100)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而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本文仅就傣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方面的问题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种类及特点
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聪明智慧、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和积极向上的民族。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世世代代居住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傣族,歌舞是他们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方式。每当节日,具有高超技艺的表演者们,不但要向人们展示能与风光媲美的传统古典艺术,而且所有能歌善舞的傣族群众,也会在充满南国情调的乐曲声中翩跹起舞,尽情欢度佳节。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一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歌舞表演艺术。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长的乳汁。傣族傍水而居,与水相伴,耕种水田,敬水、爱水、饮水、用水、用水祝福、用水祭祀等等,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民族心态似水一样平和温静,傣族舞蹈动作大多是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灵活、矫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棍舞、刀舞和拳舞等正显示出水之意蕴文化的这一特点。
凡婻诺,意为雀(鸟)公主舞,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这种舞蹈,以具有某种鸟羽特征的模具作为道具,让舞蹈者带模具而舞,击鼓、敲铓作伴奏。婻诺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其中以孔雀舞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孔雀舞以美丽的孔雀翅膀、尾羽、雀身作为道具,舞蹈人员身套模具,模拟孔雀展翅、摇身、摆尾开屏、跳跃等动作,已被专业舞蹈工作者提炼、加工成为优美的舞台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凡光罕,意为金鹿舞,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可由一人披具而舞,也可由多人披具而舞。这类模仿野兽动作的舞蹈还有狮子舞、大象舞等。其舞蹈造型美观奇特,很受群众的欢迎。
凡光,意为鼓舞。舞蹈者以鼓为道具,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鼓舞,是群众性的舞蹈,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嘎光鼓舞是自娱性集体舞,舞者围成圆圈,依鼓点移动步子,腿或蹲或跃,或曲或伸,手腕内曲外翻,气氛十分活跃。象脚鼓舞,由一人或多人挎鼓边敲边舞,配以蹲、踢、蹬、扫等动作。大鼓舞,主要在村寨的佛寺内表演,一般在傣族的节日喜庆时,人们围成圈一边打击大鼓一边伴舞。鼓舞的节奏铿锵明快,动作刚柔兼容。
哈凡,意为歌舞,即边歌边舞的集体性舞蹈,是傣族舞蹈从单一形式向歌剧、舞剧发展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常在傣历新年的泼水狂欢和放高升时,一边唱着歌,一边跳,人们都在节日期间结群表演。
凡整,意为武术舞,是舞蹈与武术兼容的一种舞种。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一致,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的特点。
依拉贺,意为群体舞,流传于西双版纳。过去限于男子,现男女均可参加,不限人数,是边唱边舞的自娱性的群体舞蹈。因每段歌词结尾都唱“依拉贺”一词而得名。傣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很广。此外,傣族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等等,都以舞蹈动作来表现傣族民间多彩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一)受现代文化冲击,傣族民间歌舞群众基础逐渐薄弱。任何一种艺术,要能生存发展,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今,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傣族民间歌舞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现代的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逐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外来文化。如:农村的年轻人几乎热衷于吃、喝、玩、乐,赌博、吸毒、染黄发、穿牛仔,不想读书,不愿学习。这种对外来文化的追求,必然会改变傣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价值的观念。
(二)傣族民间歌舞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人才危机。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的傣族民间歌舞艺术家逐渐去逝,存在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除因外来文化冲击以外,傣族青年缺少必要的传统文化积累也是一方面。加之,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大家都把能否挣到更多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建设还很薄弱。农村偏远的村寨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还有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各种层次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缺乏发展文化所需的各种管理人才和掌握文化领域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发展文化事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重视是关键,要把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方面制定特殊政策,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为专家调查、研究、创新、总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理论和方法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大力的支持,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政策。2000年5月,云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条例》,该《条例》的突破与创新之处:一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了界定;二是提出了保护工作的方针;三是制定了具体规定;四是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傣族民间舞蹈艺术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认真地落实好国家省相关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政策。
(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要转换观念,以新的组织运行机制,打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树立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坚决摒弃那种“重经济、轻文化”的片面思想,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各村寨文化的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四)建立多元化的傣族民间歌舞文化传承制度。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制度是傣族赞哈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在傣族历史上,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赞哈丰富傣族文化,活跃傣族生活,为傣族群众服务。傣族民间歌舞人才培养也要继续秉承古老的传统模式。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傣族民间歌舞人才队伍。在傣族民间舞蹈中,首要保护的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因为在“原生态”最大含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形态,它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源泉。因此,保护好在生态环境中能传承舞蹈的人,是保护的关键所在。民族民间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承载艺术的方式是人体自身,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师徒式。所以,当艺人存活时艺术便在,当艺人离去时艺术便无。如果不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他的离去,就是这样风格、绝技、样式的永远逝去。关键是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承载人,发展好承接人,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在好环境中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学习技艺,不断的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采用各种手段对傣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猛,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已经普及百姓家庭。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傣族民间舞蹈艺术,需要组织普查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把民间舞蹈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加强宣传,通过现场表演、建立网站、印发各种宣传手册、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吸引更多民众和爱好者参与傣族民间舞蹈,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与发展繁荣傣族民间舞蹈艺术。
总之,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弘扬、传承和保护,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创新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睦、和衷共济和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一个更有作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魅力将会以更加广泛的形式展现在所有喜爱舞蹈,热爱舞蹈的人们的面前,也将会为美丽的傣乡增添更加绚烂和迷人的风采。
(责任编辑:邢开蓉)
作者简介:
岩香宰,男,州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和外事华侨工作委员会主任。
0o0Allow0o0Page0o0
多民族地区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探析
——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摘 要: 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如何,直接影响其向市民化转化的意愿。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农民工问卷调查,论述农民工基本现状,分析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得出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程度,同时基于农民工城市生活中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
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如何,事关农民工市民化转化的意愿,事关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提高,事关城镇化发展的健康程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指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关注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之事。尤其对于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自身存在自我发展空间不理想、财富增长速度缓慢、教育医疗水平不高等较为明显的发展“短板”,这是否会影响当地农民工生活的幸福感,影响其市民化的意愿?基于此,笔者自2015年3月~2015年5月,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进行为期3个月的农民工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7份,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89.88%。本文分析所有观点都是基于此次调查数据。
一、景洪市农民工现状
景洪市,随着引水入城、景宽二级公路、快速客运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以及告庄西双景、西双版纳国际养生休闲度假区等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实施,迎来了农民工快速增长的时代。
本次调查中,景洪农民工虽有外地流入和西双版纳本地农民相组成,但是以外来农民工居多。在调查231份有效问卷中,外来农民工211人,占91.3%;本地20人,占8.7%。接受调查的农民工分别来自12个省份,涉及6大行业14个子项目,年龄层次从16岁至65岁,平均年龄34.33岁。从调查人群的学历方面而言,景洪市农民工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其中初中及以下较多,占本次调查的56.7%,大学及以上只占4.8%;从所从事行业分析,建筑行业容纳人员较多(在调查人群中占55.0%),其次分别是餐饮行业(在调查人群中占14.3%)、交通运输业(在调查人群中占12.6%)、销售(在调查人群中占9%)、其他(在调查人群中占4.8%)和加工制造业(在调查人群中占4.3%)。其中建筑行业农民工主要有四川籍、云南籍、湖南籍和河南籍。从创业或自主经营角度而言,吸引景洪外来农民工较多行业分别是餐饮和销售行业。在调查中发现,外省籍农民工以出售水果(河南、湖南人较多)、开设餐馆(重庆、四川人较多)、开设百货商店(福建人较多)为主;而西双版纳籍或周边的农民工参与餐饮行业一般以早餐和晚间烧烤为主。在本次调查中,西双版纳籍或周边农民工参与餐饮100%,其中单独经营早餐有4人,单独经营烧烤有2人,两者都经营2人。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景洪出租车行业和货车运输中,江西籍驾驶人员为主,四川籍湖南籍排其次;从加工制造业分析,本地务工人员较多,在调查的10人中,本地占了9人;最后其他行业,一般多以在景洪进行茶园或者田地的承租,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此类以浙江籍农民工为首,其次分别是四川籍、湖南籍、山东籍和福建籍。(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行业 | 平均年龄 | 学历(人数) | 来自(人数) | 人数 | ||
建筑(水电站建设+房地产建设+道路建设) | 42.7 | 初中及初中以下(100)高中(25) 大学(2) | 四川(32)云南(27)<普洱(13)、昆明(2)、西双版纳(8)、大理(4)>湖南(26)河南(19)贵州(14)安徽(5)江西(4) | 127 | ||
餐饮(食馆+流动烧烤) | 31.2 | 初中及初中以下(18)高中(15) 大学(/) | 四川(12)重庆(9)云南(8)<西双版纳(8)>湖南(2)贵州(1)江苏(1) | 33 | ||
销售(零售百货+水果零售+珠宝店店员) | 32.7 | 初中及初中以下(1)高中(18) 大学(2) | 福建(14)河南(3)江西(2)云南(1:普洱)湖南(1) | 21 | ||
交通运输(出租车+货车) | 30.8 | 初中及初中以下(8)高中(21) 大学(/) | 江西(13)四川(9)湖南(5)云南(2)<普洱(2)> | 29 | ||
加工制造(红木加工+茶厂) | 35.2 | 初中及初中以下(2)高中(3) 大学(5) | 云南(9)<普洱(3)、昆明(1)、大理(1)、西双版纳(4)> 四川(1) | 10 | ||
其他(茶园+田地种植开发) | 33.4 | 初中及初中以下(2)高中(7) 大学(2) | 浙江(5)四川(2)湖南(2)山东(1)福建(1) | 11 | ||
合计 | 34.33 | 初中及初中以下(131)高中(89)大学(11) | 外来人数 | 本地人数 | 总人数 | |
211 | 20 | 231 | ||||
备注:A(X):A地区多少人;A(X:aX1、bX2、cX3……):A地区有a、b、c等地区人组成,累计X人,其中a地区X1、 b地区X2、c地区X3 人,这项主要区分云南地区农民工问题。
二、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分析
提起生活幸福感,涉及面就较为广泛。著名的澳大利亚心理学专家库克认为,作为个人而言,幸福需涵盖七方面,分别是: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 社会参与、未来保障。国内学者罗新阳提出幸福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结合体,他们分别在幸福中所占权重为50%,同时物质层面又有生存状况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满意度组成,而精神层面涵盖身心状况和悦程度、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除此之外,农民工代表人物“烦忧热线”创办者陈军对于幸福如此理解:幸福对于农民工有五大指标,它们分别是:工资收入、文化生活、技能培训、子女上学、居住条件。由此可知,无论国内外学者还是农民工代表个人而言,对于幸福的定义都围绕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即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个人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度。
综合以上因素,本次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调查设计关于工资收入满意与否、目前居住环境满意与否、子女教育问题、所在城市的社会气氛和融入感如何等14个问题,以此来探析在景洪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幸福感问题。
(一)景洪市农民工幸福基本因素情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幸福基本因素是以民生“五有” 为理论支撑,对农民工的收入、住房、子女教育、就医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收入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与一般这个选项,分别为68.0%、55.0%、100%。关于就医问题,不满意指标超过满意和一般之和,达到53.2%。对于倡导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只有27人知道自己已享有相关保险,而57.1%选择不知道,31.2%直接选择没有(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景洪市农民工幸福基本因素调查统计表
评价指标 幸福 基本因素 | 满意人数(百分比) | 一般人数(百分比) | 不满意人数(百分比) |
收入 | 21(9.1%) | 157(68.0%) | 53(22.9%) |
住房 | 27(11.7%) | 127(55.0%) | 77(33.3%) |
教育 | / | 23(100%) | / |
就医 | 2(0.9%) | 106(45.9%) | 123(53.2%) |
社会福利保障 | 有 | 不知道 | 没有 |
27(11.7%) | 132(57.1%) | 72(31.2%) |
备注:1、X(Y%):该因素选择评价有X人,其中在本次调查中占Y%;2、关于子女教育本次调查中只涉及23个调查者,因此参考样本总量为23;3、因社会福利保障评级体系和其他因素有所区别,因此独立成一栏。
(二)景洪市农民工城市感受情况调查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除了基本要素之外,对于城市的感受如何也是影响其幸福感高低的重要参考指标。城市社会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直接影响农民工是否能很好融入城市生活,诸如人际交往、社会节奏等因素,是衡量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程度的重要要素。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农民工的精神层面幸福感涉及三个问题,分别是对于城市的喜欢与否、在此城市工作的压力问题、人与人交际问题。在调查的231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景洪喜欢与否的结果是,选择喜欢有217人,不知道14人,不喜欢没有;工作压力是否很大,选择还行和压力不大占到本次有效调查者的87.4%,12.6%选择压力大;城市人际如何,选择“亲切”选项有162人,占本次有效调查者的70.1%,紧随其后为“一般”选项,有59人选择,占本次调查的25.5%,最后有4.4%选择不亲切(具体数据详见表3)。
表3景洪市农民工城市感受情况调查统计表
评价指标 城市感 受因素 | 喜欢 | 不知道 | 不喜欢 |
是否喜欢景洪 | 217(93.9%) | 14(6.1%) | 0(0%) |
在景洪工作压力 | 压力大 | 还行 | 没什么压力 |
29(12.6%) | 168(72.7%) | 34(14.7%) | |
人际关系 | 亲切 | 一般 | 不亲切 |
162(70.1%) | 59(25.5%) | 10(4.3%) |
备注:1、X(Y%):该因素选择评价有X人,其中在本次调查中占Y%;
(三)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综合比较情况调查
一个人幸福感如何,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一定程度取决于个人主观感知。不同人对于幸福感知不同。在同一座城市,有着千万种差异化的个人幸福。因此,在本次调查中设计农民工对于在景洪工作幸福与否的问题。通过调查,在景洪工作的农民工,感觉与之前在家相比,觉得更为幸福占25.5%;与未外出打工的老乡比起来,觉得更为幸福的占40.3%;与家乡同样外出打工,而未选择景洪的农民工比起来,觉得更为幸福占11.7%,与景洪当地居民比起来更为幸福占9.1%。如果分析选择“不幸福”一项而言,那么在和外出未在景洪务工以及和景洪当地居民比,不幸福率就显得较高,分别为48.0%和79.8%(详细数据见表4)。
表4 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综合比较情况调查统计表
评价指标 幸福感 比较因素 | 幸福 | 差不多 | 不幸福 |
景洪生活与 之前生活比较 | 59(25.5%) | 147(63.6%) | 25(10.9%) |
未外出务工 人员生活比较 | 93(40.3%) | 121(52.4%) | 17(7.3%) |
外出未选择景 洪务工人员生活比较 | 27(11.7%) | 93(40.3%) | 111(48.0%) |
景洪当地居民 生活比较 | 21(9.1%) | 27(11.7%) | 183(79.8%) |
备注:1、X(Y%):该因素选择评价有X人,其中在本次调查中占Y%;
(四)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指数调查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同时也是寻找自己幸福的过程,而城市对于“农民工幸福在哪里”一直广受社会关注。特别对景洪而言,作为一个边疆多民族聚居城市、欠发达地区,生活在这里农民工幸福如何呢?
本文结合景洪市农民工幸福基本因素、城市感受因素、幸福感综合比较因素等11个重要问题的调查结果,赋予打分,算出231份有效问卷的每份幸福值,随后进行汇总求出本次调查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时借鉴国家教育制度中的A(85分以上)、B(70—84分)、C(60—69分)、D(60分以下)的评分机制,分析农民工在景洪生活幸福程度。
因幸福指数统计涉及11个问题元素,所以以满分100分计算,每个问题赋值为100/11分。又因该次问卷每个调查题目都只设计 “好”、“一般”、“不好”三个选项,因此每个选择“好”选项人为定值9.9分,选择“一般”选项为6.6分,选择“不好”选项就定值3.3分(此赋值原理按满分100/11分,分三个等级,每个级差100/33)。
除了打分机制之外,对于评分机制分成非常幸福、幸福、较为幸福、不怎么幸福、不幸福以及很不幸福六个等级,其中借鉴国家教育制度评分机制,将较为幸福作为幸福指标的合格线(60—69),那么对应的幸福值为(70-84),非常幸福(85以上)。至于不怎么幸福、不幸福以及很不幸福,那么按60分,分三个等级进行赋值,分别为40—59、20—39以及0—19。对于本次调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景洪市农民工的幸福指数∑总=67.33,为较为幸福,其中82.2%的农民工已经达到幸福指标,还有41人感觉不够幸福(具体数据详见表5)。
表5 景洪农民幸福指数统计表
因 素 序 号 | 收入 | 住房 | 教育 | 医疗 | 社会保障 | 压力 | 人际关系 | 于过去比较 | 未外出打工比较 | 外出而不在景洪比较 | 当地居民比较 | ∑n=X1+X2+ ……+X11 | ∑总=(∑1+∑2+……∑231)/231= 67.33 |
1 | 6.6 | 6.6 | 6.6 | 6.6 | 3.3 | 6.6 | 9.9 | 6.6 | 9.9 | 3.3 | 3.3 | 69.3 | |
3 | 3.3 | 3.3 | 6.6 | 3.3 | 3.3 | 3.3 | 6.6 | 6.6 | 6.6 | 3.3 | 3.3 | 49.5 | |
4 | 9.9 | 6.6 | 6.6 | 6.6 | 9.9 | 3.3 | 6.6 | 9.9 | 9.9 | 6.6 | 6.6 | 82.5 | |
…… | …… | …… | |||||||||||
231 | 6.6 | 6.6 | 6.6 | 3.3 | 3.3 | 6.6 | 9.9 | 6.6 | 9.9 | 6.6 | 6.6 | 72.6 | |
幸福程度 | 非常幸福 | 幸福 | 较为幸福 | 不怎么幸福 | 不幸福 | 很不幸福 | |||||||
人数 | 4(1.7%) | 31(13.4%) | 155(67.1%) | 39(16.9%) | 2(0.85%) | / |
备注:1、X1:收入;X2:住房;X3:教育; X4:医疗; X5:社会保障; X6:压力; X7:人际关系; X8:于过去相比幸福程度; X9:于未外出打工相比幸福程度; X10:于外出打工而不在景洪相比幸福程度; X11:于当地居民相比幸福程度;∑总:在景洪农民工的幸福指数。2、教育因只涉及23人而选择一般率100%,所以在统计按一般进行换算。3、社会保障,选择“不记得”选项将其纳入未交纳的统计栏。
除此之外,本次调查还设计一个关于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指数科学与否验证。依据201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网联合发起中国农民工社会心态调查中所公布:教育水平与农民工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幸福感水平随教育水平的增加而增强,以此作为检验标准。
从情绪、社会距离感、社会支持感等各类因素验证:对于景洪农民工喜欢的情绪方面而言,在选择不喜欢的调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有85.7%选择此项,远高于其他人群;对社会层面的距离感和支持感,本文以社会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作为衡量标准。在选择压力大的人群中,62.1%的初中及初中以下人群因工作不适应或者寻找工作难而选择此项,而高中和大学学历分别为31.0%、6.9%;人际关系方面,以地方人文不亲切、不善于沟通作为选项调查,发现学历较高的大学调查人群中无人选择此项,而拥有高中学历选择此项3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调查者高达70%。从幸福指数综合指标而言,幸福指数最高的人群也是拥有学历最高的人群,排第二为高中人群,第三为初中及以下人群。他们认为较为幸福及以上指数在各自学历人群中分别占91.0%、84.3%和80.2%,而本次调查中17.75%觉得不怎么幸福及不幸福人群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者的比例较高,占不怎么幸福及不幸福人群的63.4%。
通过以上分析,本次调查基本吻合农民工幸福感水平随教育水平的增加而增强,这也一定程度认可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指数得出是较为科学和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五)景洪市农民工幸福感其他补充因素调查
该次调查除以上调查情况外,还涉及农民工在景洪生活中最为烦恼或者希望城市有所改善的开放式调查题。这个补充因素调查中,结果各异,最具典型问题:薪资拖欠。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最为担心是工资拖欠,虽然政府已采取相关措施,但是此问题依旧是他们最为关心问题;其次对他们而言,最为烦恼是工作环境和就医问题。在被调查的127名建筑行业农民工,有90.6%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享受社会福利保险,只有12人记得自己曾经买过或者目前正在交纳,但是最让他们其中部分人无奈就是即使已缴纳相关保险费用,也无法在景洪正常使用。
对于最希望城市给农民工带来什么,诸如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拥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希望能有一个农民工合法维权组织;希望能在新城市得到技能培训等等。
本次调查通过景洪市农民工幸福基本因素、城市感受因素、幸福感比较因素、幸福指数以及其他补充因素分析,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景洪农民工的幸福感还是较为让人满意,拥有幸福感的人群在本次有效调查中占82.2%。虽然,景洪农民工幸福感较为满意,但是依然存在诸如维权难、薪资拖欠等全国农民工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也存在易过不易融的地方特色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提升农民工幸福生活进行探索。
三、景洪市农民工城市生活幸福感提升道路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在本次调查的农民工中,收入感到满足仅有9.1%,但是在景洪生活感到幸福却高达82.2%,是什么让其有如此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调查中发现,多民族集聚地区的城市因其自身生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为农民工带来了更多幸福感,融入这座城市也提供了更大可能性。人际交往的亲切性、随和性,让农民工少了几份陌生感,同时也深深为来自全国各地农民工带来更多幸福和美好。但是,在不断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发展道路上,景洪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维权难、办事难、择业层次低、社会福利保障一知半解、生活易过不易融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引导,农民工参与,设置景洪农民工相关委员会
维权难,办事难,关键在于农民工没有合法的组织,无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同时又因文化水平受限,很少会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即使联系也不知从何部门开始,最后又因个人问题不了了之,而选择集体组织维权,却会被误以为罢工、聚众闹事处理,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永远在一条只见起点不见终点的路上,诸如“讨薪难”的问题。因此,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首先需有一个合法维权组织,而此组织的建立需要有政府有村(社区)、镇(街道)、县(市)、州(市)、省多级联动,从源头听取农民工的呼声,拉近政府和农民工距离,做到真正意义政府与农民工零距离,让农民工在景洪生活更有“家”的感觉。除此之外,政府积极引导该组织发展,对于组织工作中存在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索,诸如拖欠农民工的相关企业通过组织和政府相结合方式进行积极沟通,如若继续拖欠,设置企业工资发放黑名单制,并进行每年向全市公开发布等举措,真正意义做到创新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
(二)农民工主动,政府协助,加大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
调查中发现,在景洪的农民工存在务工低门槛,择业低层次,而农民工深感跳槽没优势,对于此类现象需积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之前农民工技能培训模式都是政府组织,农民工参与,导致培训供给和技能需求不协调,因此技能培训需转换思维,有农民工自己组织,政府协助来进行。有农民工相关委员会进行事先培训信息收集,然后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全面协助完成。这既解决了技能培训不对口,同时又有助于塑造政府在农民工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更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加大监督,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因受我国社会保障基于户籍制度和单位制的分离影响,在景洪工作的农民工中存在着对自己是否已享有相关社会保障不得而知的现象。部分调查人员虽知已投保,但是因身在外而不能享有社保相关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民工社会福利受损,同时也让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形成碎片化困境。对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也许部分人员已参加投保,但是因长时间无法享有相关权利,已淡忘,由此本次调查产生选择不知道、记不清楚的高达57.1%的现象。除此之外,在景洪还存在部分企业不为农民工交纳相关保险,尤其是建筑行业,在选择没有相关社保的人群中,建筑行业高达93.1%,因此,首先相关部门需加大企业交纳社会保险监督力度;其次,因社会保险户籍制和单位制,导致农民工这个流动性较大人群产生交纳不交纳对其无意义,不如直接工资补助,对这个问题要加以引导和加大社保意义的宣传,让其意识上有所改变;最后,对于因户籍制导致社会保险问题无法解决,应进一步探索相关政策,诸如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2015年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均提出“抓紧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由此制度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应多渠道多元化的探索和实施,让更多农民工享有这项基本权利,全面维护景洪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四)以多元化民族文化为依托,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认同感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幸福指数较高的景洪带给农民工一个想法是在景洪生活不错,但是和当地居民相比,却又有着79.8%的不幸福,因此特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座谈,发现在景洪这个文化多元化地方的农民工,依旧存在精神层面的欠缺问题。当空暇期间年轻人选择手机、电脑,年长者选择打牌、喝酒、电视,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切实心系农民工闲余时间的文化娱乐生活,一定程度有助于弥补其精神层面不足。对于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建议景洪市依托13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加农民工和各民族文化互动交流,尤其是大型节假日活动,积极倡导人人参与,积极鼓励农民工参与其中。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开展村或者社区活动时,也可诚邀农民工代表加入其中,让其有更多融入该地区生活的机会,由此提高其文化认同感。
结束语
农民工问题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焦点,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农民工进入城市,对于城市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当人们关注农民工对于城市生活幸福感理解还停留在物质层面时,农民工给出的答复已并非如此。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的景洪市,农民工调查人群中有82.2%拥有幸福感,这也意味着农民工在追求物质生活同时,也追求着更易亲近、更易融入、更为自由的社会。这为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推进提供新机遇,更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玮珍:农民工的“幸福指数”在哪里[J]江苏:华人视点,2006.
[2]新华网:国务院批转《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3]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8/c_1115317665.htm 2015年05月18日.
(责任编辑:邓彩霞)
0o0Allow0o0Page0o0
印记田园与乡愁导向下乡村旅游初探
——以西双版纳为例
郭雪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西双版纳,666100)
作者简介:郭雪娇,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摘 要: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乡村旅游以田园风景、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为依托,让其在大众旅游时代的今天脱颖而出。印记田园与乡愁导向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打破传统乡村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与饮食层面,更多的关注现代旅游业的文化效应与游客的追梦情结,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一股新兴力量。
关键词: 乡村旅游;印记田园与乡愁;西双版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要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作为新常态下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传承乡村文化、优化产业升级、促进乡村转型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应该什么样?就是要有印记田园与乡愁的标识,即不要过度人工化、过度人文化、过度现代化。中国智谷董事长郎遥远提出“乡愁经济学”,旨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作为典型符号,连接社会自由度、东西方冲突、现代化铁蹄、城市化葫芦等时代痛点,倡导一种田园乡愁综合体的休闲旅游方式。西双版纳作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传统的旅游产业难免会出现疲软,加之现代人追求品质生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通过旅行过程及对旅游目的选择找回自己特定时空条件下物质与非物质的记忆——乡愁。印记田园乡愁模式,就是要依托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创新生活方式的旅游景区,核心是灵魂归宿。西双版纳有浑然天成的秀美风光、浓郁的傣乡文化及多民族融合的绚烂文化,我们的旅游要让游客有一种“追梦”情结,有一种“乡愁是邮票,天堂在那头”的情感体验。
一、西双版纳乡村旅游概况
1954年唐西名先生写了一本书《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向世人介绍了这片神秘的国度;1959年中苏合拍新中国第一部以小动物为题材的科教纪录片《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使西双版纳闻名全国。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历经了“接待事业型”、“一般产业型”、“支柱产业型”的战略转变,通过30多年的发展,成功打造成为了国内外较具有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乡村旅游作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之一,自2008年以来,按照省旅发委《关于开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乡村旅游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扎实有效地推进旅游特色村建设。目前,全州共有旅游小镇6个,旅游特色村15个,其中,省级旅游特色村13个,州级已评定等级旅游特色村5个(含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农家乐435个,其中,评定授牌星级旅游特色经营户(农家乐)97户,乡村旅馆308个,乡村旅游解决就业人数2828人。截止2015年10月,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46.36万人次,同比增长17.54%。其中,国内旅游者1529.72万人次,同比增长17.59%;海外旅游者24.81万次,同比下降18.56%;口岸入境一日游91.82万人次,同比增长32.42%。其中,接待乡村旅游者30.57万人次,景洪市接待10.76万人次,勐海县接待6.42万人次,勐腊县接待13.39万人次。
二、当前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的困境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西双版纳以及参与乡村旅游的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双版纳乡村旅游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且旅游产品单一,知名度不高,综合性、集群性景点较少。
(一)欠缺印记田园与乡愁文化的深度挖掘
印记田园与乡愁是地域特色文化凝聚的结晶,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近年来,在城镇化和现代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下,传统的印记田园与乡愁文化日渐消失,出现乡村文化价值低估化、内容变异化、形式低俗化等困境。
西双版纳乡村旅游也面临着印记田园与乡愁文化挖掘不足的现象。主要以旅游小镇和农家乐为主,以农家乐为例,最大特点是单纯在“乡土建筑”上围绕着“吃”做文章,对游客的吸引力停留在表象上。这样单一的盈利模式,在文化挖掘和发展模式上不创新的话,很难有持续性的盈利能力和长远性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不显著
生态环境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重要资本,是乡村旅游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是把“双刃剑”,因地制宜、适时适度的发展方式才能顺应生态系统的要求。
西双版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种植业污染问题。天然橡胶产业是西双版纳传统产业之一和乡村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前几年,橡胶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收入大片种植橡胶,甚至包括一些不适宜种植的高海拔地区和田地。单一化的橡胶种植打破了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格局,导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大增的同时,其化肥的使用污染了水体。二是畜禽养殖污染。西双版纳畜牧业以山地和林下放养为主,畜禽养殖饲养方式落后,科技利用率低,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是私营企业污染。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私营企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乡镇私营企业是以高投入、高能量、高污染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
(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完善
融合发展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旅游的动力。纵观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形成全面融合的发展格局是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塑造旅游知名品牌的助推器。云南旅游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现状,西双版纳亦是如此。
西双版纳乡村旅游在融合发展格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源融合不足。从当前西双版纳乡村旅游实际情况来看,打造没有突破“一村一品”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很多部门的项目建设均由各部门自行选择村寨,难以形成资源融合。二是技术融合不足。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厨艺水平、服务技能不够高,利用先进科技、媒介能力较弱。三是市场融合不足。乡村旅游发展多停留在传统的自然观光上,没有延伸到文化体验、娱乐休闲、康体健身、养生度假,且与相关产业没有形成产业渗透和优势互补,对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等附加产业的综合效益较低。
三、西双版纳发展印记田园与乡愁乡村旅游的思考
(一)品乡土情怀,筑诗意栖居
少数民族村寨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活文化,展示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及自然环境。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画卷”——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族的风情画。乡土怀旧是一种充满诗意并高度自觉的情感,让人产生心灵的归属感。正如费孝通所言:“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印记田园与乡愁是一种精神守望,是根文化。
西双版纳要在印记田园与乡愁导向下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掘印记田园与乡愁文化。乡村旅游要以乡村文化为载体,通过旅游发展唤醒游客的文化记忆,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西双版纳的傣家文化、爱伲文化及多民族文化都对游客有着不同程度的吸引。如,贝叶文化是集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为一体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精神文化,是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二是原真化开发乡村旅游。在城市人工异化景观中,人们总是有一种回归乡土、诗意栖居的理想,这个也是心理哲学上人对家的诉求和生命本源的回归。乡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诉求主要有田园理想精神的追求、人性根基的回归、身份认同的寻找、文化与传统的皈依、优美自然环境的颐养、农家餐饮娱乐的调剂、乡野休闲放松的需求七种类别,西双版纳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抓住精髓,原真化开发出游客需要的旅游资源。三是品牌化开发乡村旅游。冯骥才认为,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要根据自己的村寨特色,将傣族章哈、傣族织锦、傣族武术、慢轮制陶、爱伲刺绣、布朗弹唱等传统资源有针对性地打造成为具有标识的特色品牌。
(二)回归自然,建设生态文化
乡村生态文化是一种尊重人与自然生态规律的文化,它渗透于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各领域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乡村生态文化是在人们生态觉醒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绿色田园、乡土气息、恬静自然的向往与回归。
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生态文化建设,一要“标本兼治”。“治标”即做好污水生态处理、垃圾集中清运、推进种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结合“美丽乡村”发展理念,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治本”即调整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循环、服务经济,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安全建设体系。二要突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树立土地集约利用、“强村富民”、城乡整体规划与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效益低下、集体经济弱化、环境不断恶化、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等难题。三要开发生态体验旅游产品。生态体验旅游产品是由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印记田园与乡愁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见山、见水”,“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真正意义地回归自然。
(三)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在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市场泛滥的特点之下,开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模式的乡村旅游,才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空间割裂的束缚,实现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西双版纳要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须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加大政府投入。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解决建设资金缺口等问题。二是大力推动社区参与。西双版纳乡村旅游主要以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出售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展示民族才艺和文化为主,提高农民对印记田园与乡愁文化对乡村旅游价值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挥乡村旅游“富民功效”,激发内生动力,把农民秉持的“乡土性”融合到社区发展中,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印记田园与乡愁是民族之根,是一种诗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发展理念。西双版纳发展乡村旅游应秉承当地特色,充分发挥优势,融入田园与乡愁情愫、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和形成融合发展格局,才能成为小康社会品质生活的向往和中外游客品质旅游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窦志萍.“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初探[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第2期,2015.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 婧)
0o0Allow0o0Page0o0
坚持五大理念 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于志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作者简介:于志升,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对外开放,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旅游业是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也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风土人情不够浓郁、文化内涵欠缺、投融资渠道单一、管理不规范等。对此,我们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一,深度开发主题型旅游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避寒旅游、康体养生旅游;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做好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大力发展寻根之旅、禅修之旅;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沿边开放的契机,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出境旅游。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站点、线路布局,加快推进出租汽车运营改革工作,改善城区及各景区景点交通状况,增加公共卫生设施,提升旅游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提高游客满意度。第三,加大对旅游业的金融支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运营模式,鼓励旅游业引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众筹、互联网+、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等新型模式。第四,利用好“互联网+”,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制度。积极稳妥地推动各景区、景点逐步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实现旅游智慧化。第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推动服务管理创新,引导行业良性发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设良好旅游环境。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第一,加强全州一市两县三区旅游业的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推动各旅游景区、景点、路线改造升级,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第二,坚持城乡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大传统民居和民族村寨的保护力度,将有条件的村寨纳入景区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落实农业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给予乡村旅游开发适当政策、资金倾斜,推动农民创业创新,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第三,人文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协调,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和宗教文化资源,实现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让游客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逐步建立人文历史保护制度,实现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第四,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第一,旅游产品开发要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限制过度包装、过度消费,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第二,旅游项目规划开发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以体现当地民俗风情为主,与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不应生搬硬造,追求豪华。第三,探索设立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功能区,以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和利用。第四,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和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探索建立旅游企业经营行为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模式和违法违规行为黑名单制度。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第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契机,发挥沿边区位优势,继续办好中国磨憨——老挝磨丁边境文化旅游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西双版纳六国“GMS”商品交易会,提升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的规模、层次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金四角旅游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发展友城关系,努力拓展“朋友圈”。第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联动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玉磨铁路、小磨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景洪港规划建设,加快西双版纳国际机场改扩建和勐腊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增加国际航线航班,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有效引进和使用境外资金。加强本土旅行社与境外旅行社的国际合作,提升旅游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合理布局星级酒店,鼓励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进驻,建设一批以民族和宗教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酒店。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做好旅游宣传推广,提升旅游接待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境外客源,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第五,努力实现旅游管理体制和配套环境与国际接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等。完善咨询体系,提供多语种交通地图、旅游指南及咨询服务。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第一,旅游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美丽西双版纳建设相结合。城乡规划建设要融入“旅游全域化”的理念,突出旅游服务功能要素,把旅游的概念、标准、需求全方位融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旅游规划要从当地旅游接待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对当地居民利益的维护和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交通、卫生、医疗、养生等旅游基础设施要能够与当地居民共享。第三,发展旅游业要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积极鼓励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第四,借力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搭建文化平台,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文明。
参考文献:
[1]钟家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年.
[2]朱洪恩.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浅议简[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6).
[3]范俊生.旅游供给侧改革要变购物游为深度游[N].北京日报.2016年3月7日.
[4]罗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责任编辑:张婧)
0o0Allow0o0Page0o0
贯彻讲话精神 推动跨越发展
——以勐海县为例
马宁
(中共勐海县委党校,云南 勐海666200)
作者简介:马宁,男,西双版纳州中共勐海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殷切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不仅是对云南发展的定位,也是对勐海发展的定位,特别是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笔者对勐海县存在的制约跨越式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 勐海县;跨越式发展;对策
一、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正处在诸多产业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随着国家和省、州各项重大政策机遇效应的叠加,特色优势正加速向竞争优势转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一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省支持我州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步伐的加快,为勐海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推动由过去的边缘地区向开放前沿转变。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对西部地区的各种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大,为勐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机遇。三是全省“兴水强滇”战略的实施和以“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战略发展规划的有序展开,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奠定了基础,作为战略交汇点的勐海,后发优势明显。四是州委、州政府提出以生态农林、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四大生态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想,为勐海充分利用和发挥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开启了新的思路。五是随着县域经济“十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和连续3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支柱产业渐成特色,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加快全县经济跨越发展拓宽了空间、增添了活力。六是随着中央、省、州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扩开放等方面政策的落实,政策效应也将逐步显现,勐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以上六个方面为推动勐海经济社会实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勐海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不快
勐海县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和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消耗,发展的目标更多的还是总量增长,与跨越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一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是一个地区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创新的根本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都需要政府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二是人才力量薄弱。勐海县由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原因,人才总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用好现有的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勐海县资源优势明显,但都属于原料型和粗放加工型的产业发展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资源管理利用的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统一。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亟待提高。全县节约集约用地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用地总体质量不高,产业层次低的项目占用了土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土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同时,不少土地征而未供、供而未用、供多用少,土地沉淀现象仍然存在。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是传统的农业县,镇村建设规划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较低,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镇(村)卫生医疗条件较差、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
(二)改善民生的力度与群众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大。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难度增大,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相互交织。二是教育资源调配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中小学校布局还不够科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群众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短缺,水平不高。农村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亟待提高的状况较为普遍。三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内部机制不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与群众的需求有明显差距。四是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执法效果和水平有待提高。如土地矿产领域执法检查形势严峻,违法用地情况屡禁不止,未批先用、私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等违法违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县城周边无序建房行为十分突出;又如国土执法监察“执行难”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行政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人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上述诸多问题,显然不能适应推进全县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对此,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县委的部署要求上来,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勐海实际,历史地、辩证地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和更好遵循经济规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勐海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三、促进勐海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勐海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全县党员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对跨越式发展内涵的把握,增强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能力。注重汲取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对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水平,进而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的发展,是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勐海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要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带动大发展,破除等待观望的思想,化危为机,加快事关民生的大项目建设。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争取引进一批大而强的企业和商家来我县投资兴业,在水果深加工、普洱茶精加工、板材深加工、房地产、特色农副产品、边境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转化上有新的跨越。
(二)在重点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调研考察时说“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这种创新驱动的路子,就是要求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短时间内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坚持不懈扶优培强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扩容壮大、改造提升、优化整合,引导产业有序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鼓励和引导全民创业,支持鼓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重点在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全民竞相创业的热情,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尊重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着力改善民生,助推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成果、健全机制,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社会保险费的筹集,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加强农村五保服务机构建设;继续推进济困助学工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村村通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只有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让老百姓满意,兼顾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跨越发展,才能谱写好中国梦的勐海篇章。
总之,实施跨越发展既要追求速度与效率并重,又要抓当前和长远;既要抓实经济和社会又要兼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闯出一条勐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李维:《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责任编辑:杨 林)
0o0Allow0o0Page0o0
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脱贫目标
(西双版纳州报社,云南景洪666100)
作者简介:曾崇明,男,西双版纳州报社。
3月下旬,笔者在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班的学习中认识到,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的西双版纳要坚持共享发展,补齐发展短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改革开放近40年,西双版纳州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下,经过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仍是西双版纳州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全州目前还有近5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境沿线,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群体性、民族性特征,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多样复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普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发展条件严重不足,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因发展能力不足返贫常见,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严重缺失。有关数据显示,我州要如期达到脱贫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更难的是要做到本质上的脱贫且不返贫。
州委七届十次全会把打好脱贫攻坚列为西双版纳州“十三五”时期要突出抓好的八个重点工作之一,今年的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举全州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要实现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脱贫的目标,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一些地方和农民的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并使之广泛覆盖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产业覆盖实现稳定脱贫目标。要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成本低、价格廉等比较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培育增收致富产业,对具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贫困人口,引导他们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拓宽增收渠道。
第二,突出基础扶贫。制约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必要前提。因此,要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基本农田投入建设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好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优先在贫困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着力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要加快贫困地区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农村电力、通讯信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到户。积极争取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安居工程、地震安居工程等项目,动员金融信贷支持,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全宜居、文化传承的住房,建好安居房,深入推进实施改房、改厕、改厨、改圈和建沼气池、建绿色庭院、建绿色产业生态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提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地区危房提升改造结合起来,使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有较大改观,夯实脱贫致富基础,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实施旅游扶贫。西双版纳州贫困地区多有原生态特征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重彩浓墨的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富集而又魅力十足。旅游扶贫不仅能催生贫困地区农村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带动基础设施大改善,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对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旅游扶贫能使贫困乡村迅速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为贫困地区农民与他人交流、社会接触、外界交往创造条件,从而打破贫困地区农村的封闭状态,逐步培育起农民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
第四,整合资源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整合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治贫方式。坚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要坚持群众理念,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通部门隔断,形成扶贫合力。要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融合起来,既作用于贫困地区,更要作用于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调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方力量,形成有机联系、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西双版纳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最突出的“短板”。只要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围绕到2019年4946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聚焦贫困县摘帽、贫困乡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做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突出增收产业、安居住房、智力扶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六个重点,完善投入增长、资源整合、社会参与、驻村帮扶、考核激励、退出约束六个机制,强化党委政府主体、挂钩联系单位帮扶、派驻工作队员助推、基层组织主推四个责任,采取硬措施,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将主要精力转到脱贫攻坚上来,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群体的致贫原因,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施策,把扶贫资源和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对准目标,绞尽脑汁、穷尽办法,立足部门优势、行业优势、自身优势,结合“挂包帮”对象实际,健全完善帮扶机制,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统筹协调推进、分类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精准发力,攻坚拔寨,就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责任编辑:段丽萍)
此文章为“2016年西双版纳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班”学员学习体会文章。
0o0Allow0o0Page0o0
发展目标催人奋进 扬帆奋进正当时
玉燕叫
(共青团西双版纳州委,云南景洪6661000)
2016年3月,我参加了西双版纳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三期轮训班。在三天的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部长莽绍标精彩的开班动员讲话及省委党校、省级科研院所等各位教授作的专题讲座,期间我还与其他学员就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短短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发展理念、发展政策、发展体制上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全会取得的成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是按照这条主线来谋篇布局的。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国、全省、全州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严峻挑战并存。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把全会精神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自觉转变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州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上来,某时而动,顺势而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真抓实干的行动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常态
过去一年,一个很热的词:“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段,我们必须从学习入手,全面掌握知识,要把“新常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学习和研究,特别要系统学习和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众所周知,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没有可以遵循的先例和现成的理论,我们必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善于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中国理念,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观点阐释中国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还应注重学思结合,学用相长,将相关理论的学习融合到对州情的认识和把握上,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始终头脑清醒,站在时代潮头,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把知识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动力,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赢得新希望。
二、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常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共青团改革发展、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应当引领风气之先,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起政治思想引领的重任。当前,共青团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用新的理念来引领青年。这就要求我们要从青年实际出发,用广大团员青年真正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载体,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传播好、解读好;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刻理解我州“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用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工作格局,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方向、明确遵循,为完成我州“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作出贡献。
三、真抓实干,以新状态引领新常态
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习新知识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作为共青团的工作而言,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州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探索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之中, 激励团员青年在实现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动员团员青年在实现协调发展中建功立业,引导团员青年在实现绿色发展中引领风尚,支持团员青年在实现开放发展中积极作为,带领团员青年在实现共享发展中贡献力量,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团员青年在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任何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业的发展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政策的推行、新局面的打开并非容易。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宏伟目标的感召下,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西双版纳州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李红云)
此文章为“2016年西双版纳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班”学员学习体会文章。
作者简介:玉燕叫,女,共青团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
此文章为“2016年西双版纳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三期轮训班”学员学习体会文章。
0o0Allow0o0Page0o0
把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打造成全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样板和标杆
西双版州商务局局长、州口岸办主任
张云洪
(西双版纳州商务局,云南 景洪 666100)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活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随着开放合作的全方位拓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现状正在改变。西双版纳磨憨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中国把面向东南亚发展,面向东盟各国合作的历史重任交给了她。磨憨,正在搭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和新舞台。
一、从“边缘末梢”到“开放前沿”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层面的多项金字招牌和重点工程落地,让中老边境的边陲小城——勐腊(磨憨)成为中国、南亚东南亚,甚至世界的焦点。2015年7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2015年8月31日,中老两国签署《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共同总体方案》);2016年3月4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6﹞47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以下简称“经合区”)。至此,勐腊(磨憨)由中国的“边缘”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成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成为深化中老两国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
如何让这一国家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和沿边开发开放工作,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和发展双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两国互利合作水平、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的战略目标新定位,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勐腊(磨憨),站在国家战略的“风口”,肩负使命,任重道远!
二、从“开发开放”到“跨境合作”
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五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也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文件出台后,增设的第一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范围涉及勐腊县10个乡镇,国土面积大约4500平方公里,涉及基础设施、投资贸易、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实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是中国与毗邻国家建立的第二个跨国经济合作区,位于勐腊磨憨镇和老挝南塔省磨丁经济专区21.23平方公里内,其中中方4.83平方公里,老方16.40平方公里,涉及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公共事业、监管合作等领域,以商贸、加工制造业、旅游、国际金融和现代物流为产业支撑,区内享受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配套产业政策,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是一个中老两国共同建设的跨境经济合作区。
同为国家战略,“试验区”和“经合区”都承担着建设中老战略合作平台、联通我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等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两者的建设重点、发展模式和作用意义又各有不同。“经合区”是“试验区”的核心区和先行启动区,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的事情办好了,其他自然而成,自然带动,点动成线,线构成面,是“一招突破,满盘皆活”的重要落子。而“试验区”建设也将带动、促进“经合区”加快发展,为“经合区”建设奠定必要基础和体制保障,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带动,协调发展。
三、从“跟随模仿”到“创新突破”
目前,《共同总体方案》虽然已经签署,“经合区”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但是跨境经济合作“两国一区”,对于中老双方合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合作的规模范围、合作方向、合作内容、合作深度、合作方式、管理制度和行动计划等都需要两国认真研究协商、取得共识,才能将这一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两国只有不断探索,在合作中积累经验,在磨合中改进完善,才能建成富有特色和具有竞争力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对中方来说,从大处看,可以从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目标着手,开创性推进“经合区”建设,从而实现两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促进中国—东盟特别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在陆路上的全面合作,最终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从小处看,对于推进“经合区”建设的中方地方责任主体——西双版纳州,要从建设“经合区”所需的各种要素出发,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和国际旅游等领域先行先试一些有利于“经合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我国深化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辐射东南亚发展上打开突破口,探出新路子,为全国的沿边开发开放提供改革发展的范本。
四、从“国家战略”到“地方优势”
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意味着云南要承担更多的国家使命和责任,也意味着云南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对外开放载体之一的勐腊(磨憨),身肩重任的同时,也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大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概括起来,“经合区”建设拥有“四大优势”。
——区位优势,磨憨地处云南省与中南半岛的枢纽部位、昆曼国际大通道的中国终点,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毗邻泰国和缅甸。磨憨口岸是我国通往老挝重要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及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也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通道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最佳结合部。泛亚铁路中线将由磨憨出境,贯穿老挝、泰国,可直达新加坡。
——战略优势,勐腊(磨憨)汇集了国家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众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密集叠加。
——政策优势,中老两国签署《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云南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施意见》等,为加快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基础优势,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立体交通网络初具雏形。昆曼公路已全线贯通,泛亚铁路中线也从磨憨出境,西双版纳机场已升级为国际机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可常年营运300吨的货轮。口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磨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国家验收;边民互市通道、物流监管场所、电子自助通关、集装箱检查系统和电子监控综合应用系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恢复。建立了沟通顺畅的交流合作机制。从中央到地方,中老双方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国家层面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北部五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磨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老挝南塔省政府、磨丁经济特区管委会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磨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53.29万吨,同比增长24.13%;磨憨口岸关税总额425.5万元,同比增长19.53%;增值税总额2.65亿元,同比增长14.25%;出入境人员达到139.31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全年通过磨憨口岸出入境旅游团队达5825个,同比增长90.92%;出入境车辆46.35万辆次,同比增长21.02%;第三国人员5.26万余人次,第三国出入境人员国别全省排名第一。磨憨口岸已成为全省第二大贸易口岸。
因此,充分发挥“四大优势”,在“经合区”这个重要的平台上“出彩”,要学会唱好“三首歌”——民歌、国歌、国际歌,真正落实国家战略。首先是要唱好“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发展好西双版纳经济;其次,要唱好“义勇军进行曲”,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局;最后,要唱好“国际歌”,对接好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广阔腹地。
五、从“机遇挑战”到“勇于担当”
加快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是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理清思路,解读和利用好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竭尽全力,精心运作,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牢固树立突破发展的理念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我们要增强“角色”观念,自觉定位,把加快“经合区”建设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树立信心、更新观念、拓宽视野,突破狭隘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勇闯敢试,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为“经合区”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二)积极营造国家战略的舆论和声势
尽快组织宣传“经合区”建立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跨境经济合作的各项政策及宣传推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瞄准知名企业集团,引进符合区域产业规划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充分发挥与各类兄弟园(区)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合作,切实引进一批企业、项目落地。
(三)不断强化勇于担当的措施和行动
1. 践行“四个两”的工作思路
“两个不等”:不等围网封闭,不等扩区,立足当前规划区域推动建设,尽快开展工作,并考虑把一些生产性、占用土地资源多的产业放到老方区域。“经合区”是两国间合作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当前,要严格按照《共同总体方案》推进,对其中的条款进行调整或者推进不力都会在国际上产生不利影响。中老铁路项目是国家战略项目,“经合区”的规划建设要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经合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涉及的政策、部门很多,对内对外的影响深远,要加快进度,尽快推动。统一思想是关键,思想统一了,任何事情都能做好。
“两区联动”:规划区和影响区联动发展,在现有规划区域外,充分考虑影响区的发展,土地需要多少再调整多少。
“两翼并举”: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共同推进,政策叠加。
“两期推进”:既做好封闭围网前的“一期”工作,又要着眼于下一步的“二期”工作,即扩区围网封闭工作,尽快明确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
2. 抓好“四个区”的谋篇布局
第一个区块是规划区,目前正在建设的4.83平方公里区域,这里将是未来“经合区”中方区域的核心区,将集中打造成为公路、铁路货运物流、仓储、贸易的中心;第二个区块是影响区,从新联检楼一直到中老边境线之间,除去规划区4.83平方公里以外的22.67平方公里区域,这个区块将是“经合区”中方的特殊监管区域;第三个区块是拓展区,新联检楼往勐腊县城方向,高速公路左右两侧大约5公里范围,甚至于扩展延伸到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整个区域,这个区域将是中方加工贸易等产业配套的功能园区,也是未来特殊监管区的拓展区、发展腹地和土地储备区域;第四个区块是磨丁区,老挝境内磨丁16.4平方公里区域,“经合区”老挝方面的核心区域,也是中方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开发的主阵地,以及发展老挝资源加工型工业的前沿重地。
四大区域一定要提前规划好,科学合理地布局,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满足“经合区”未来发展需要。
3. 突出“四个快”的工作要求
一是尽快拟定实施方案。目前,“经合区”已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但还要做好超前谋划。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内外产业布局等都要充分论证,谋划布局的时间长一点,有利于将来工作的顺利推进。力争在今年6月份以前,完成《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监管围网方案》、《尚岗新联检服务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建设实施方案》、《磨憨泛亚国际陆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编制工作,并完成2000亩征地工作。
二是尽快制定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与老方要错位互补,避免同质竞争。力争在今年6月份以前完成《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产业规划》。构建外向型绿色产业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凸显;绿色产业体系形成明显竞争优势,商贸服务基地、跨境旅游基地、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贸易投资自由、货币兑换自由、人员往来便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一带一路”倡议辐射点。
三是尽快出台监管方案。综合考虑中方规划区域有常住人口,并包含重点口岸的现状,将磨憨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联检部门后撤至距国境线12.6公里处。提高中老泰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口岸监管模式,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将磨憨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的执法作业前推至磨丁或后移尚岗。优化查验机制,进一步提高非侵入、非干扰式检查检验的比例,提高查验效率。实施分类管理,拓宽企业集中申报、提前申报的范围。按照既有利于人员、货物、交通运输工具进出方便,又有利于加强查验监管的原则,在磨憨辖区内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细化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改革,推动货物在磨憨—磨丁辖区内自由便捷流转。依托电子口岸平台,推进沿边磨憨—磨丁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监管信息同步传输,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推进磨憨—磨丁跨境共同监管设施的建设与共享,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和协调。
四是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推动组建中老省部级联合协调理事会、司局级工作组,就“经合区”建设和发展议题与老方进行磋商。推动成立“经合区”建设联合工作组,定期举行工作组会议,就“经合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务实推进“经合区”建设;组建“经合区”联合专家组,重点研究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为两国政府协商做好基础性工作。建立由商务部牵头,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云南省参与的“经合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部际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经合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4. 实现“四个高”的发展定位
一是认识再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已经明确了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地位。《共同总体方案》的签署,“经合区”的批复,标志着云南沿边开放和跨境经济合作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要使西双版纳州建成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枢纽,就必须建设好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充分担当起开发开放前沿阵地的国家战略布局和重要历史使命。
二是谋划站位高。“经合区”要站在国家战略这一高度,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实现“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安全管住”,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变化与冲击。大力拓展新兴贸易形态,创新监管模式,整合促进政策,在通关便捷、贸易便利、功能多样和政策开放等方面营造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便利化环境,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
三是实施质量高。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要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敢于突破,实现“经合区”和试验区的精准定位和快速推进。争取到2020年,将“经合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商贸服务基地、跨境旅游基地、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促进投资和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服务高效便捷,投资高度便利,贸易高度自由,金融高度创新,经济高度开放”的“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
四是保障层级高。建立由国家商务部牵头,国家相关部委配合组建省部级中老经济合作区联合协调理事会、司局级中老经济合作区工作组,就《共同总体方案》签署后“经合区”建设和发展议题进行磋商。同时牵头抓好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经合区”建设和发展,协调落实有关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省、州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合区”实施方案的组织领导,积极争取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支持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促进边境地区贸易发展。要加大对“经合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资金、人才向“经合区”集聚,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正向我们敞开机遇的大门。这是一个实现更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激荡改革开放洪流的光荣而艰巨使命。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我们如何把握、如何作为,关系着能否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关系着西双版纳能否乘势而上、一鼓作气,收获“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坚定与自信,迈向“潮起海天阔”的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邢开蓉)
此文章为“西双版纳州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一期轮训班暨2016年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集中学习班”学员学习体会文章。
0o0Allow0o0Page0o0
结构化研讨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探索应用
张文娟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作者简介:张文娟,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学。
摘 要: 结构化研讨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方法,是近年来国家行政学院的培训课堂中主推的方法之一,被引入到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成为创新培训模式和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结构化研讨;党校;干部教育
《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干部教育培训做出全面部署。《规划》提出,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也提到,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结构化研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式培训方法,被引入到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成为创新培训模式和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结构化研讨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结构化研讨的内涵
“结构化研讨”是国外广泛应用的培训手段,也是近年来国家行政学院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某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培训催化师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灵活采用团队学习、团队决策工具,帮助学员分步骤、多角度开展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多种研讨方法和工具的综合运用。
(二)结构化研讨的理论基础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自由论》中写到:“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结构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基于成年人学习特点而言的,成年人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反思的体验,学习是在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其结果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结构化研讨在领导干部培训中的优势
(一)主题来源具有针对性,有利于研讨理论价值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结构化研讨正是将培训内容与学员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或者说当学员发现通过培训尤其是结构化研讨更能够解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时,通过结构化这种方式得到了思路的启发或者问题本身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培训质量。
结构化研讨的最后一个阶段,由每组成员选出一名代表,代表本组成员汇报大家研讨的成果。最后由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汇总各种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形成研究报告,经专家修改后,可作为《领导参阅》发送西双版纳州委作为决策参考,这就大大增加了研讨的理论价值。在研讨中学员提出的各种想法、思路、对策等也可以为其他学员回到工作单位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借鉴。
(二)转换思维方式,有利于学员能力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要学习贯通运用辩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结构化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员正确的思维方式,着力提高学员认识世界和分析世界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员习惯于被动性的接受知识,即使有讨论也是垂直型思维,从分析原因到提出意见一气呵成,学员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结构化研讨则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再集中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每个阶段,催化师会运用头脑风暴法、四副眼镜法等进行专题探讨,学员之间的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可以激发学员之间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对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强化学员参与,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提高
结构化研讨的理念在于努力激发学员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和组织学员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学习。由于催化师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只是倾听者和引导着,他们不会对研讨的内容进行过多评价,这样学员就能克服胆怯心理,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研讨中,催化师通过民主的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员,使学员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实际工作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最后汇总各种观点。经过几轮这样的研讨,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都能充分互动,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结构化研讨在领导干部培训中的实践
(一)培训教师,做好研讨催化准备
催化师是一个中立的行动学习过程设计者和研讨引导者,作为学习专家,催化师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团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催化师职责主要表现在催化师对内容中立,但必须通过过程的设计和引导,促进参与者提供充分的内容,从而达成会议目的并实现深刻学习。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成为一名优秀的催化师,必须具备以下信念:1.努力保持中立;2.不推销或让他人推销想法,而是让所有的想法平等地呈现出来;3.包容个人不喜欢的观点; 4.在引导研讨时尽量不带有自身的期望及影响引导结果的想法; 5.关注每个参与者的感受,并平等对待每一个参与者;6.关注那些让人忽视的成员;7.一切从团队需求出发,视团队成员为关注的焦点;8.所作记录力求反映参与者的意思;9.实用简单明了的语言;10.展示活力并保持适度的果断;11.实用基本的工具和过程设计。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信念系统,催化师才能在一个行动学习项目中,完美地履行职责,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
(二)讨论班级组合,认真做好研讨的前期准备
明确结构化研讨教学的班级组织形式。结构化研讨教学班级按照培训课程表自行分好的组为基本组合,在此基础上每个组再细化分为两个小组,这样每组人数基本在20—25人左右。参与教学过程的人员除了催化师(教师兼任)、学员外,还要有一个记录员,记录员最好是善于归纳的教师或者学员。
此外,在以后的研讨中,根据差异互补原则,可考虑按照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职位的人为一组,比如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在一组等,这种差异性更有利于学员之间相互学习、拓展思路、知识互补、经历互补。班级组合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是布置场地,做好研讨环境准备。将每个讨论教室的桌椅摆放成“U”型,并配备移动白板、纸张、笔记本、彩色笔等教具,便于教师在研讨过程中进行要点记录,并对小组成员的观点及时进行整理和提炼,充分营造全班学员积极参与研讨的良好氛围。
(三)讨论流程,有序推动研讨的组织实施
在研讨中,催化师起着总开关的作用,作为引导者,必须合理把握节奏,掌控时间。在第一轮发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有些学员发言过长,有些学员基本不发言,这时催化师就应该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加以引导,让发言过长学员尽量言简意赅,调动不发言学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研讨的质量和实效。在发言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种观点针锋相对,大家互不相让,这时催化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有效运用自己的职责和专业领域知识加以引导,使学员们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来接纳不同观点。如果在发言中出现比较另类的明显和研讨主题不相符的观点或者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都需要催化师的引导,才能保证研讨流程有序高效的进行。
(四)讨论结果,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体系
在结构化研讨中,尽管每个学员都能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结构化研讨本身具有的缺陷,比如主题的限制性、时间的固定化、研讨流程的程序化,使得每个学员的发言具有片面性、口水话,简单的碎话语言难以形成系统的观点,也由于催化师本身职责所在,不能对发言人加以评价或者有意引导,这是结构化研讨教学让学员感觉欠缺专业性、权威性的指导。因此,在研讨结束后,有意识地请教与研讨主题相关领域的专家,汇总研讨的不同观点,最后经过专业的分析和指导形成研讨报告,当然,聘请专家指导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最终成为理论成果。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结构化研讨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方法提升干部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但结构化研讨被引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在当前还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必将有很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但只要紧跟培训需求,认真完善各项机制,结构化研讨必将在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年,第406页.
(责任编辑:杨 林)
0o0Allow0o0Page0o0
人才强校 教师为本
——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苏 明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州市级党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关键在教师。要把党校办成一流水平,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一流的党校教师队伍。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近年来在实施人才强校、教师为本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精心选聘、严格培养,尊敬重用、激活机制,善待厚养”等方面进行实践。
关键词: 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是充分发挥州市级党校“主渠道、主阵地、思想库”作用的根本前提,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近年来在实施人才强校、教师为本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精心选聘、严格培养,尊敬重用、激活机制,善待厚养”等方面进行实践。
一 、精心选聘教师。建设一流的州市级党校,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从2007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着力加强精心选聘教师工作。一是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从国民高校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好中选优,短缺学科优先招录,至2015年累计招录24名硕士研究生为专职教师,目前教师年龄、民族、学科、专业结构更趋于科学合理。二是从省委党校、云南大学、云南师大、省社科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选聘客座教授;从省州党政机关邀请教学讲授水平高、理论政策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任客座教师,至2015年累计聘请客座教授教师42名,对聘请教师加强常态化沟通协调联系,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他们充分发挥好优势,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严格培养中青年教师。近年来学校始终重视加强对教师的严格培养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教学工作、科学调研工作、社会实践锻炼、内外进修培训等途径,不断强化对教师的培养,使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积极鼓励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通过脱产和在职方式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只要是学科需要,潜质具有优势,本人学习提高愿望强烈的年轻教师,学校分期分批全额资助学费攻读学位。目前有2名教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4名教师在攻读国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有2名教师在攻读党校研究生。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学校主动取得组织人事和州市县各部门的支持。凡是新招录的年轻教师都要结合专业特点先到部门跟班实践锻炼6个月至1年,对实践锻炼的年轻教师设有指定教师、锻炼期限要进行考核鉴定,促使教师成长和丰富实践经验。三是组织教师深入基层调研,每名教师一年深入实践调研不少于一个月,通过调研要撰写出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交校学术委员会审核,优秀的推荐到内外报刊发表,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近3年来学校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和调查报告每年在80篇以上,公开发表在30篇以上。四是积极选送教师外出培训,每年派到省委党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高校进行短期中期培训的教师年均在10人次以上。同时学校每年还在校内举办1-2期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三、尊敬重用教师。对校内专兼职教师做到尊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身份管理、单位去留的个人选择,努力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支持教师干成干好事业。一是在实行参公管理进程中,符合参公管理条件的教师是否参公由本人自主选择。二是少部分教师要求调动到其他学校或是单位工作的尊重本人的选择。三是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教师多给他们压担子、增任务,促使其及早成长,多出教学科研成果。2008年以来,全校有38名教师选择了参公管理,其中,11名教师被分别选拔到副科、正科、副处级领导干部岗位上任职;专职教师中有9名分别晋升了专业技术职称职务。
四、激活机制成就教师。党校事业的科学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工作管理机制,本着“自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干事创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是建立完善教师自主申报教学科研项目任务的制度。目前设有“教师专题讲授说课竞课管理办法”和“科研调查课题评审管理办法”等,让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自主申报教学科研任务,引导教师多想事多干事、把事干成干好。二是建立完善“教师积分管理办法”。将教师教学、科研、日常学习、培训、工作等项目以积分形式归类计分。凡是能量化的工作都以积分进行考核、评议、奖惩,极大调动了教师想事干事成事的工作热情,以科学有效的机制强化了教师的岗位责任,拓展了教师选择干事方式方法的空间,保证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善待厚养教师。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岗定酬,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完善教师绩效分配方法,形成与能力和业绩紧密联系的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津贴实施办法,突出加大岗位津贴奖励力度,不同岗位之间职责不同津贴不同,同属教学专题、科研成果,讲授的档次不同津贴不同、发表的档次不同津贴不同,同样是班主任工作,班级档次人数不同津贴不同。二是实行绩效奖励工资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的工作积分直接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善待厚养优秀者,激励推动平庸者。三是完善教师教学、科研评价办法。运用学员评价、专家评价、考核评价等办法,形成对教师品德、知识、能力、表现等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业绩突出、考核为优秀和受到校外表彰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使创先争优之风也在教师中成为时尚。
州市级党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关键在教师。要把党校办成一流水平,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一流的党校教师队伍。要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良师名师”计划,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确实为党校事业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李红云)
作者:苏 明,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调研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
0o0Allow0o0Page0o0
《我的教书笔记》读后感
邓彩霞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邓彩霞,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人事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人力资源。
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在“读书月”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的教书笔记》等书籍。通过学习,感觉收获挺大,特别是学习了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教授撰写的《我的教书笔记》后,有更多的感触。该书介绍了王东京副校长近20年的党校从教经验、讲课心得以及对党校精品课建设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掩卷沉思,细细算来,我在党校工作已有18年了,其间,虽然主要工作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但也从没有真正离开过三尺讲台。这18年的党校工作经历,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做党校教师不易,讲课难,要讲好课更难。现就结合学习王东京教授的教书笔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一,要讲好课,必须研读经典,筑牢学术功底。王东京教授认为,有的党校教师讲课学员不爱听,其主要原因是既缺乏经典武装,讲不透;又缺乏历史参照,讲不活。我也有同感。在党校任教,教师讲授的是专题,题目总在变,没有现成的教材,讲义得自己写。更困难的是,党校学员不仅学历高,而且长期在第一线摸爬滚打,阅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可以想象党校教师讲课有多难。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王东京教授认为党校教师要想上好课,一定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经典读得多了,日积月累,你知道的学术框架才会慢慢多起来,碰到问题,你才能随手拈来,游刃有余。读经典著作,还要着重从哲学、学理和技术三个层面向经典学方法、联系实际,建构自己的学术框架,最终做到借助理论维度与历史维度研究现实维度,解决问题。
第二,要讲好课,必须掌握好最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理论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就要求党校教师做到长期不懈抓好对党的最新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点,自身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是最新的、最前沿的,最符合中央要求的。另外,还要对中央、省委及州委作出的决策迅速贯彻、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先学一点学深一层,让党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及时进课堂,帮助党员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党校的课堂上迅速作好党的最新理论的宣传工作。这样,才能完成好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的任务,更好地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中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
第三,要讲好课,必须深入调研,加大科研含量。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认为,党校教师讲课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口才在其次。王东京教授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只要你有研究,哪怕有点口吃也无妨,学员也肯定;若对问题无研究,即使你口若悬河,学员也不会认可。说到底学员注重的还是讲课的科研含量。因此,王东京教授提出,党校教师讲课需“三戒”:一戒空对空;二戒就事论事;三戒人云亦云。作为党校教师,要讲好课,除了熟读经典与历史,还要对现实问题有研究,要多深入基层,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当中,提升讲课的科研含量,从而增强讲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四,要讲好课,必须反复操练,提升讲课艺术。我们都曾做过学生,撇开大学不说,从小学到中学,为何有些老师讲课我们爱听,有些老师讲课我们却不爱听?其实,主要原因是老师讲课的艺术有高下。实际上不止老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的是。比如领导作报告,有人讲得妙趣横生,而有的却让人昏昏欲睡。王东京教授认为,党校教师不仅要注重讲课的思想性、科学性,更要注重讲课的艺术性。一堂有艺术的课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有三条最重要:一是“三个清楚”即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这是对教师讲课最起码的要求;二是深处求新,浅处求胜。就是在备课写讲稿前,研究要深入,但在写讲稿或讲课时,语言要通俗易懂;三是掌握节奏,推动互动。主要包括讲解的节奏和课堂互动。按照这三点要求,反复操练,可以达到提升讲课艺术的目的。
第五,要讲好课,必须明确标准,建设精品课程。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各级党委赋予的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荣使命,而要完成好这一重任,党校就得确保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党校加强精品课建设,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王东京教授认为,党校教师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三是要有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相互照应;四是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五是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艺。
以上几点是我学习王东京教授《我的教书笔记》的一些粗浅看法。总之,我认为,要胜任党校教师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我们要始终树立“争创一流业绩”的信心和理念,以做一名党校教师为荣,在党校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奉献我们的青春和年华,努力为建设美丽西双版纳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寸汝花)
0o0Allow0o0Page0o0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读《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体会
沈卫国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我有20多年的电脑操作实践历史,有15年的网络实践经历,一直持续关注着互联网的发展。当2015年3月一个重要的概念——“互联网+”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后,“互联网+”成为了我关注的重点。我先后阅读了十多本关于互联网的书籍,其中《“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成为我阅读的重点。
阅读中,我将书中的内容与曾经的操作实践和教学工作结合,与我原有的知识融合,慢慢有了一些感悟。
一、“互联网+”正在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新思维法则
如果说牛顿的伟大在于提供给了人们一种思维,那就是平展的、机械的、经典的思维法则。在世界是平的中成就了伟大的经典物理学、精准的数学和科学的管理。哥白尼的思想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世界从平到圆,让我们的思维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对事物的把握,从平到圆。牛顿的经典物理走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当我们步入了“互联网+”的科技时代,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渐渐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新法则。当看不见的线上世界与看得见的线下世界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业态、生产业态的时代,经过三十年技术准备,今天已经实实在在地走到了我们眼前。不论我们如何看待它,它都已经成为了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互联网+”来了,我们的思想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思维模式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工作方法准备好了吗?
二、“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方式与社会特征正在发生着变化
如果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以交换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特征。而“互联网+”则形成了更为优秀的特征方式,即“分享”与“共享”。以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还将长期存在,但“互联网+”却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分享”与“共享”的平行发展时代。并将这一方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发展的规则,一种行为的法则与礼仪的法则。与交换经济并存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分享一种思想,分享一种创意,让分享的思想与创意在更大的平台空间得以发酵。这就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互联网+”为创客的成长提供了新生态。IT是服务自己的方式,那是一种技术的标志,一种自我管理的数据库操作能力的体现;而到了今天的DT,则开始了服务整个社会,服务海量需求者的时代,即全方位的共享与分享的到来。
三、《互联网+》一书为我们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式,即以互联网为依托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体会最深的就是,国务院2015年7月初发布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7月下旬《互联网+》这本书就出版了,对国家11个重点领域的“互联网+”就已经进行了分析和建议。如此之快的速度与效率,也只有来自于“互联网+”的技术与快速的大数据分析过程才能实现。虽然我对这十一个领域缺少知识的支撑,但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家各战略的运用都已经到了以“互联网+”为业态的创业创新时代。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成为当代中国所有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对这样的一种趋势,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已经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在适应这样的一种趋势中,把握趋势,顺势而为。“互联网+”以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作为破局,已经在诸多的领域中进行着实践。“互联网+教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超低成本的教学资源,我们更需要主动地把自己“+”到互联网中,完成与互联网的融合中,走向自我完善。
四、读《互联网+》,实现了我自己的读书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互联网+”的概念认知到“互联网+”的教学完成,对我来说可谓是一种挑战。2015年3月的概念提出,7月的路线图形成,7月下旬,该书出版,8月下旬的教学提纲、讲义形成,9月11日教学结束,特别是当我得到这本书之时,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的对“互联网+”的理解深化,对国家创新战略理解的深化,不仅对我的思想观念,也对教学的思考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才开始启动,未来的发展将更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以一种重要的生活状态,持续地影响着我们。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成型,未来的互联网发展,将持续不断地“+”入许多新的东西,并进行新的结构打造,但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产生对工作、生活的巨大影响。面对可能到来的各种影响,我们只有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一时代的到来,从思想上,行为方式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时代同步是党校教师的生命,我们都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在自己的人生中实现历史的担当,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中走向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辉煌。
(责任编辑:邓彩霞)
作者简介:沈卫国,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副调研员。研究方向:州情研究。
0o0Allow0o0Page0o0
《善的教育》读后感
桂蓉蓉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作者简介:桂蓉蓉,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善的教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作品,这部中篇小说是以善为主旋律,由一名初中生奇奇和他同学铜娃在寒假到奶奶家玩所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
在刚看到这本书名字时,我对“善的教育”还是有所不解,我在想:难道教育就只有善的教育,而没有对真的探求与对美的崇尚吗?读完全书,我才发现这不过是我的误解而已。善的教育,早已经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道德教育,而是对所有美好事物追求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好的教育。
通过阅读《善的教育》中记叙的一个个关于善的教育的小故事时,你会觉得它们不仅合乎道义,更感受到一种心神愉悦的美,如入芝兰之室,嗅到一股淡雅的馨香。但它同时又是纯真而不含虚假。这种真实而美丽的善的教育,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所期盼的。
在这本《善的教育》中,能让我读到酸甜苦辣。书里不只有快乐,也有难过,更有感动。其实在每一个故事里,都隐藏着自己最宝贵的秘密,比如说:我从《分享》和《三只蝴蝶》中,得到了一份真情;从《大猩猩》和《别人的姑妈》中,懂得了要有那么一片率真的同情;从《星星为什么对我笑》和《别让着我》中,我知道了做人要正直;从《在给你看张照片》中品尝到了快乐的滋味等等。
《善的教育》中所描述的小故事很普通、非常生活化的,但是,作者就是要把这些很普通、很生活化的小事通过温馨、朴实的文字来播种孩子们心中的正直、真诚、善良的种子。作者希望现在的少年儿童,能够从小懂得爱和善,珍爱自己,更珍爱别人;予人以善,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善报。这也是每个父母所期盼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轨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善待他人,善待动物。所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善”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到大都要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
这本书虽然叫善的教育,但书中没有讲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也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有的只是小故事短文章,因此,看后你会感到这是一本茶余饭后晨起睡前,都可以随手翻上一翻的小书。但小故事正因为它小,所以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才大,短文章正因为它短,所以才余味悠长。就像作者刘心武所说:这本书不仅对少年儿童有益,也能滋润在现实中陷于浮躁焦虑的成人的心灵。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爱与善,一起感受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善良。
通过学校开展的读书月活动让我重新安静的看完这本书。读了《善的教育》这本书,再次让我感受到人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当你感到饥渴的时候,就到书海中吸取营养营养;当你感到困惑的时候,就到书海中寻找答案。书才是人类最真诚、永久的朋友。
(责任编辑:魏学红)
0o0Allow0o0Page0o0
以沉重的责任感钳制“永劫复归”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毛俊春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作者简介:毛俊春,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写的一部哲学小说,背景设在布拉格。小说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期,民主改革的宣扬演变成一场专横压制的风潮,普通知识分子颠沛流离、不断在灵魂安宁和生活安逸之间抉择的故事。
小说的男主人翁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自认为是一个拒绝“媚俗”的人。他违背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抛妻弃子,过上了拥有众多情人的生活。有一次,他到郊外一个小镇出诊,见到了乡间餐馆的女招待塔莉莎,便对她一见钟情,两人迅速结婚,但托马斯依然保持与众多情人交往。随后苏联攻占了布拉格,塔莉莎做了一名爱国记者,拍摄了大量苏军入侵家园的照片。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塔莉莎和托马斯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塔莉莎因无法忍受托马斯与旧情人重修旧好,并同时与众多女性保持性关系而愤然回到布拉格。托马斯在经历了塔莉莎离开最初几天的自由自在之后,又因为这种自由带来的虚无缥缈的失落感而重新回到布拉格寻找塔莉莎。这一次,托马斯写的一篇文章得罪了当局,由于拒绝在收回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遭到迫害。于是,托马斯与塔莉莎移居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在一次车祸中双双身亡。
整部小说中,作者讨论和引人思考的议题过于丰富,难以轻易理清楚、悟明白。但在纷繁的内容中可以明显地体会到,作者用很大力气在表达“轻与重”、“自由与责任”这两组看似矛盾却相互依存的论题,这也是作者想引起所有读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小说的开篇是“尼采常常与众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永劫复归’观:回味在我们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吧,一旦它们日复一日地重演,甚而永无止境地重复重演本身!如何阐释这种近于癫狂的幻念?”“那已经不复存在的生活,既然已经没有了踪迹,便如同影子一般不具分量。恐惧也罢,美丽也罢,崇高也罢,一切物质都随其本体的消失而失去了意义。”
“永劫复归”观大意是:如果悲惨的劫难永无休止的重演,一切将变成怎样?相反,不论多么沉痛的劫难,一旦过去,一旦不复归,不再重现,是否过去发生的劫难就不再有意义?对此,作者想引导读者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如同书中所列举十四世纪非洲部落间的战争、法国大革命的浴血史、希特勒统治时期的纳粹集中营大屠杀……这些历史劫难的意义不在于惨痛的事件本身,更不在于重演的可能性。它的意义恰恰在于如何用劫难钳制劫难再生,在于后人如何避免亲历此类惨痛。“浴血年代被重现为文字、理论以及各种相关的研讨,轻于鸿毛,无法对任何人构成威慑”。是啊,人类史上的劫难浓缩在了轻飘飘的文字里,记载整个历史事迹的纸张重量微乎其微。但是,毕竟有人记录了它,让历史的劫难以一种看似轻于鸿毛的形式压迫着人类的记忆,每次翻出来略览、研讨或咀嚼,身体和精神都要感受一次难以承受的重量,无影无形,却令人窒息。这样的文字轻吗?这样的理论轻松吗?这样的研讨没有威慑吗?
回味过往的劫难固然是沉痛的,但比起经历劫难本身还是幸运的。智慧的民族选择承受反省的沉痛,承担“生命难以承受的轻”,为的是避免让整个民族重回灾难。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战后认罪悔罪态度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51年9月,西德首任总理阿登纳曾明确表示:“纳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的物质的赔偿”。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亲自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猝然下跪,向长眠于此的犹太冤魂表示深切的哀悼和忏悔……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领导人对二战历史的认识是一致的,采取的都是富于政治远见和感人肺腑的言行。在此问题上,德意志民族表现出敢于直面历史、勇于自我剖析的宝贵民族特性。
同样是战败国,日本的认罪态度却让世界人民胆战心惊。日本政府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侵略历史,日本领导和普通国民对访问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存有抵触情绪。战后至今,日本不但不到南京谢罪,甚至出现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言论。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对此,日本声称教科文组织“遭到政治利用”、“未能保持中立和公平”,甚至威胁要减少甚至停止向教科文组织交纳会费……日本政府种种令人震惊的言论和行为,充分暴露了日本迄今仍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观。结合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等任性妄为的举动,我们仿佛已经闻到战火的硝烟,日本是在明目张胆地促使历史的劫难重演,永劫复归近在咫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日渐淡漠,这暴露了一个世界在道德上深刻的堕落。”日本政府对历史的背叛行径拖了世界民族文明发展的后腿,让那些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在历史战争中牺牲的冤魂不得安息。同是当年法西斯侵略国的战后国家元首,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曾提醒来访的日本明仁天皇说:“我们不能挽回过去,我们只有正视过去,铭记历史教训,才能胜任未来的要求。”对日本政府的不堪言行,我们必须保持警醒、精诚团结,不放弃督促日本政府认罪悔罪、让其早日担当起历史的责任,才能防止全世界人民滑入灾难的深渊。
把思绪拉回来审视个人的灵魂,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生活最充实的形态,负担将我们的生活压近大地,同时也推向真切和实在;抖落负重,为所欲为,人自此身轻如燕,甚至可以轻松挣脱地心的吸引和束缚,高飞入空。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离别大地,无疑选择了离别真实,伴随着无限制的自由的获得,运动本身却失去了意义。
什么是我们的选择,重还是轻?
(责任编辑:张 婧)
0o0Allow0o0Page0o0
如何做好一名党校教师
——读《道与术》的启发
陈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作者简介:陈琳,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文章学。
对笔者而言,近期受益匪浅的一本书是《道与术》,因为它解决了一直萦绕心头的困扰——如何做好一名党校教师?
首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党校学员是一群特殊的受众,不是一般的学生,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他们来党校学习不是为了休闲,不是为了听热闹,而是为了获取某种工作和精神上的启发。如果一堂课讲下来没有任何的科研含量和启发性,对于这些受众而言就是一堂无价值、无意义的课罢了。如果要想获得他们的肯定和赞许,你的课必须要有亮点,要有启发点,要让人觉得听完你的课有种思索的欲望。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跟上理论发展的步伐,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分析透、讲得清,受众才能听得透、想得明。当然理论知识的获得在于多读书,但读书不应盲目,应读经典的、专业的书籍,多记、多思、多写。
其次,实践的重要性。陆游说:“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也就是说,只有亲自去做一些事情,才能了解真相,懂得其中道理,正如俗话所言:“实践出真知”。作为党校教师,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体现在教师们自身实践能力上,特别是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如果只想蜷缩在电脑旁,完成科研项目,不走出去,不去调研,这样的科研成果是不具备说服力的,是无可靠价值的。只有走出去,去看、去听、去接触、去思考所要研究的对象,做出的科研成果才是有价值的。
再次,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王东京教授认为,理论联系的实际是具体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政策和机制。因为政策和机制是较为稳定的,这样的联系说法才有说服力。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理论高于实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你却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许多问题你是无法发觉,更是无法解决的。
最后,还需要重视讲课艺术。这其实也是讲课时个人魅力的体现,是吸引受众跟随你的思维并被你影响的一种潜在力量。这种魅力存在的基础除了要具备以上三种能力外,还需具备一些客观条件,比如衣着、言行举止、说话艺术等等。这种能力需要在生活中、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地去培养。
(责任编辑:段丽萍)
0o0Allow0o0Page0o0
话说党校讲课
——读《我的教书笔记》心得体会
杨宏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读书不是为了解释“文本”,而是为了理解“事物”或“世界”。辩证的说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命运。一旦“文本”在阅读中成为“事物之本身”,阅读就进入了高境界。阅读可能使人更加超然,也可能让人日日在黑暗中静默。这与其说是读书观,不如说是展开一种读书。
按照学校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的要求,我选择拜读了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王京东教授著的《我的教书笔记》一书。本书从一个党校教师的角度谈及了党校教学改革、“教”与“考”、为人师表、讲课心得及教材与文风等问题。王京东教授在中央党校教书十八年,把对党校教学思考的心径历程与大家做沟通交流,对党校教员及教学工作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我读后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简要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党校讲课要守纪律
1.要与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党校姓党,“与中央保持一致”这是党校教师必须共同坚守的底线,是铁的规矩。但教师讲课涉及面广,而中央并非对所有问题都有口径,讲课难就难在那些没有口径的问题怎么讲?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做探索研究,特别是处理好“研究无禁区”与“讲课有纪律”的正确关系。中央办党校,目的就是统一领导干部的思想,让他们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作为教师应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中央精神进行学理分析,帮助学员吃透中央精神而不是去怀疑中央精神。
2.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中央的精神是管全局的,对某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房价、就业、城市交通等政策操作层面的问题,中央不可能事事表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去研究,当然可以谈自己的见解,但立场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这边,既不能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说话,也不能为博得掌声而哗众取宠。
3.要坚持事实求是,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党校教学采用专题讲课,强调“问题导向”。因此,教师在具体分析和讲解某个现实问题时都必须尊重事实,先把事实弄清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告诫也应该成为党校讲课的一条纪律。
4.要恪守学术规范,对待学术争鸣不可上纲上线,更不能在课堂上恶语相向。党校课堂可以进行学术讨论,但不能搞学霸作风,不可利用党校讲台宣泄个人不满。
二、党校讲课“三戒”
我深感做党校教师不易。讲课难,要讲好课更难。党校讲课讲的是专题,题目总在变,没有现成教材,特别是难在我们面对的讲课对象学历高,而且长期在第一线摸爬滚打,阅历丰富,有的还直接参与政府决策,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压力很大。常听到学员抱怨,党校老师讲课容易脱落实际。是的,这也正是党校讲课难的原因。事实上,高校教师也有脱离实际的现象,他们联系实际的能力未必强过党校教师,可为何学生没有这种反应?这不难理解,高校学生没走出过校门,他们关心的是考试,所以老师联系实际的好坏,他们无从判断,也无所谓;而党校学员都是党政官员,带着许多问题来,希望在党校找到答案。这样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面对学员的抱怨,有的教师总以自己没有在基层工作过为理由,这样想也没错,可并不仅仅如此,理论脱离实际,既有可能是对实际缺乏了解,也有可能是对理论掌握不透彻。
党校教师讲课要做到“三戒”:
一戒空对空。讲空话套话,用文件解释文件。不是说不能讲文件,而是说缺乏教师自己的分析。学员进党校学习,不仅要知道文件怎么讲的,还要了解文件为何这么讲?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如果我们讲课仅停留在文件本身,学员当然会感觉空洞、乏味、不止渴。
二戒就事论事。讲现实缺乏理论参照与历史参照。有的教师讲课为了急于联系实际,不做理论分析、不做历史比较,一开口就出招。误认为联系实际就是对实际开“处方”。这就会出现学员批评的“情况不明胆子大,口中无数点子多”的现象。
三戒人云亦云。有的教师讲课缺乏独立思考,很少有新话。不是领导人怎么说,就是别的专家怎么说,没有自己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一堂课下来,学员摸不着边际。原因一是教师缺乏理论勇气,怕讲错话,不敢担当;二是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没有主见,讲不出新话。古人云:师者,传道解惑。因此,党校教师应更加重视调查做好研究。
三、党校讲课基于深厚的学术功底
我体会党校讲课要把握好三个维度: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因为教师讲课的思想性是第一位的,三个维度结合好,才会有好的思想。不结合历史与现实讲理论,理论就没有针对性,那是无的放矢;离开理论与历史现实,难免就事论事,缺乏深度。
通俗讲。“学术功底”就是“书底子”。阅读量不大,没有书垫底,就不可能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做教师无疑要读书,问题是党校教师应该读那些书呢?我的体会是,最该读的是经典与历史。因为经典是前人浓缩的智慧,至少已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的打磨,颠扑不破。读了经典,我们就有了看世界的理论参照。读历史也是如此,历史是一面镜子,懂得历史会让我们少走弯路。
当代人的书当然要读,但却不是构成“功底”的要素。读今天的著作,虽可开阔视野、启发思考,但这类著作多是一家之言,未经时间考验,日后极有可能被推翻。由于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不具权威性,所以不能作为观察现实的坐标。而经典与历史不同,经典已经固化了、历史也是不变的事实,无论将来过去多少年多少代,经典不可能改写,历史也不会改变。它们结晶了智慧与知识,这才是做学问的功底。
最后,用几句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领悟作为教师的成功真谛——走进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各位同仁,读书是知识的源泉,让我们一起奋力读书吧!
(责任编辑:李红云)
0o0Allow0o0Page0o0
读《晚学盲言》有感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洛婕
钱穆先生在八十三四岁时患了眼疾,无法读书写字看报,每天就靠着听电视新闻来获取信息,了解外界信息。又因眼睛不好,不能辨别他人面貌,所以谢绝了大部分的社交应酬,长期闭门在家。所幸的是,钱先生还能握笔写字,虽然不能引据古典书文,有时写了一个字忘了上一个字,但偶尔有所思索,也依然可以随兴书写。每当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便嘱咐其夫人胡美琦女士搜索旧籍古典,引述成文。最后成稿,钱先生内人朗诵,钱先生在一旁听,然后再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修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相当不易,经常一个小时都改不了一千字。钱先生身体又时常出现问题,他一度担忧自己最后能不能让这一作品善终。最终,这部作品在钱先生九十二岁的时候得以完成。
这部作品就是钱穆先生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晚学盲言》。此书分为上下两册,千余页的文字,捧在手上差不多有一公斤的重量。书文分为宇宙天地自然、政治社会人文、德性行为修养三大部分,以东西方的比较为主线贯穿始末,即广又深。整本书以半文言叙述,有着钱先生自己的见解和坚持,但又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去表达,正如章实斋所言“尽其天而不益以人”,文中并未参杂过多的主观否定和批判。书中涵盖了大量的学识,本人在阅读过程中越发觉察到自身的有限。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拜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从钱先生的文字中,我触碰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国学维度。
其中,钱先生在著作中所讲的“道”与“器”最引人深思。钱先生引《易经》为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人之肉身,五官四肢,百骸七窍,都有其形,且形必然有着不同的区别。但若局限以形的分别为重的,那就是所谓的形而下。每一形都必然有它的用处,所以我们称其为“器”。例如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嘴巴可以用来说,它们都属于不同的“器”。而人之肉身,即是由不同的“器”组合而成,除了各器的形外,并无它形。但这样组合在一起的肉身实际上已属形而上,亦有一结合后之形,就是所谓的“体”。体之形,与其他各具体的形又有所不同,改称为“象”。而“象”之所以属形而上,是指会合了各器之形而称为形而上,而不是指超越了诸器之形。而诸形均为肉身之用,这一用即为“道”。
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重器,中国人重道。西方人看人体,俨如由各个器官组成的一架机器。如医学,西医看病,把人的身体分为各个不同的器官,当身体不同部位出现问题则定义为不同的病,如心血管疾病、脑神经疾病、都是具体的某个部分的病症,可以分别治疗。而中医看病注重的是整体,讲究的是气,气通则血流,气绝则人亡。因此中医主要在寻求身体气脉相同。气是抽象无形的,无论身体、国家、还是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都是需要气的生命体,故中国人称道气。中国人认为人与人的相处讲究礼,才会富有生气。而西方人尚法,推崇个人主义,轻情感,重理智。
在学术上,中西方的差异也表现得很明显。钱先生认为,中国学术之思想,重在寻求一生命总体而加以认识,常谓之其为“道”。道是有生命性的,一体的,因此它能不断充实和变化。而道这一体也有各个部分,但各个部分不是割裂、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会会通的。研究学术,必观其总体而不就部分而论。中国古代的经学,是文学是史学也是哲学,有政治有社会有人生,是共相会通的。如《尚书》、《春秋》、《易经》等,都不会单独归类到文学或者史学中,因为它们是一个总体的汇通。西方学术却不然,必分别归类为各个不同的部分,而不成为一总体。如文学,如科学,如政治学等,都要独自成为一套学说。中西方思维各异,并不是说哪一方正确,哪一方为误。要在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发展中来理解和认识。
当今社会,大学生数量剧增,质量下滑。大学不再是无比神圣的象牙塔、知识殿堂,而似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不少人上大学是为了学习某项领域的专业技能,出来找一份高薪工作。因此最容易赚钱发财的专业往往人满为患,生僻冷门的基础学科无人问津。殊不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脱离不了基础学科的前进。基础学科是整个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石,它正如中国古代经学般,容纳百川,渊博广阔。在我看来,高等教育的核心就该如此——培养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精神的自由,远大的志向以及社会责任感。不为社会主流价值冲击,不为功力而为,尊崇自身内心所向,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方向。在大学接受通识教育之后,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专业,而非人云亦云,一股脑投向所谓热门的学科。大学最需要的是掌握一种精神,孔子言“君子不器”——不能把人自身当作机器来使用。掌握社会技能确实是生存的关键,但教育的目的不应该知识学会某种技能,为就业而服务。学会独立思考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健全人格之人,才是我们读书受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所谓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人”,而并非把自身造为一“器”。
拜读先生作品,深感前辈学者做学问的踏实和专注。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学术开拓的道路上固然充满艰难险阻,但执着如钱穆先生,总要时刻心向山峰。
(责任编辑:李玉云)
作者简介:洛婕,女,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宗教学。
作者简介:
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