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科研
学报174期
来源:科研科 发布日期:2017-05-11 23:34:52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推动西双版纳文化繁荣发展

申 健

(西双版纳州文体广电局,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州文化工作,对于全面推进西双版纳州的文化繁荣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一、用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的内容形式与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加充足的条件。我们应立足于社会实践,着眼于文化的传承,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努力铸造西双版纳本土文化建设的新辉煌。“十三五”期间,我们一要围绕“互联网+文化”,着力发展融合新业态,注重整体策划,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品牌打造,完善配套政策,思路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数字化,提升对外宣传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增强双向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出“州文体广电局微信公共平台发布——西双版纳·掌上文化”,强化西双版纳手机台建设,力争事业产业双丰收。二要突出数字化管理,着力推进非遗和文物保护工作,完善全州非遗保护名录,推出“人与自然——西双版纳非遗专刊”;积极开展申报各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工作,成立非遗项目协会,做好传承人培训、扶持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拓展西双版纳非遗项目的发展空间;加大非遗专业人才建设和资金扶持。重点完成对曼飞龙白塔、曼短佛寺、曼阁佛寺的保护和修缮;积极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提升各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和质量;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工作;扎实做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工程领域文物考古勘探调查保护工作。

  二、用协调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西双版纳州文化整体性宽领域协作

  文化及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社会和经济双效统一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并把其社会价值置于首位。我们要着力发挥市场调配积极作用,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抓好行业依法治理,加强监督管理,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指导我州的文化企业坚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

  针对文化建设在人才、资本、技术、规模各方面水平存在“城市高乡村低”的不平衡现象,我们必须要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搭建图文服务平台,加快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州内文化场馆改造建设等工程,拓宽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围绕打造特色文化体育品牌,搞好各项文体赛事活动,开展好节庆和群众文体活动;深入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快西双版纳州美术作品文化墙建设,围绕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加强文艺的创编、排练、农民工演出工作和三区文化人才建设;开展各类群众文化辅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工作,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我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三、用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促进西双版纳文化发展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迈进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发展环境也要“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可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互联网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新内容,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网络文化安全是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密切相关的大事,也是当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矛盾最为突出、亟需解决与面对的重要领域。互联网技术更新快、发展普及快、信息扩散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通过积极建设与有效管理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实现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成为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之一,也成为“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创新有为的重要方面。

  四、用开放发展的理念,不断引领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合作向全方位推进

  近年来,我州进一步加大了文化的对内外交流,举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参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缅甸阿卡嘎汤帕节”、“泰国清莱友好运动会”等活动,2015年与新知集团签定《民族语电影落地东南亚战略合作协议》,提升了西双版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桥头堡”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后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尽快建设磨憨和打洛两个国家级口岸 “国门文化交流中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推进,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同样与老、缅、泰等国相同的佛教信仰、相似的民族文化的西双版纳,更需要建立集民族文化展览、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手工艺展示为一体的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实施与周边邻国的文化交流融合,增进友谊,推进国家战略的实现。二是打造好“两个节”。西双版纳泼水节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是西双版纳州在国内和澜湄流域国家影响较大的节庆,但深度和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要积极争取文化部及省文化厅把这两个重要的节庆在十三五规划中给予特殊政策,纳入相关的文化品牌建设,从国家的层面进行指导,以进一步增强对外影响力。三是积极落实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抓好民族语译制电影在东南亚、南亚8个国家的落地工作,力争到2020年,使民族语译制电影的落地铺开到南非、尼泊尔等建有华文书局的国家。

  五、用共享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动西双版纳文化发展实现共赢共享

  “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原则,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深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体系同时,必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使城乡人民共享发展福祉。在宣传方面,要始终突出正能量舆论导向,重点抓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精准扶贫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宣传报道工作,组织举办西双版纳好声音等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拍摄制作民族文化系列片等。(责任编辑:寸汝花)

 

 

 

加快推进西双版纳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张志勇

(西双版纳州统计局,云南 景洪  666100)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及时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云南省委、省政府和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文件。为深入落实党中央、省、州战略部署,破解我州发展难题,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一、实施创新驱动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

  创新驱动是引领新时期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带动管理、组织、商业模式等全面创新,才能建设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生态系统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等六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不断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从而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分工更精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维系,实施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西双版纳州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和发展新的空间,为努力实现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二、西双版纳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以来,西双版纳州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加快实施创新型西双版纳为核心,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植特色新兴产业为重点,组织实施支撑全州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大民生科技工作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加快,科技合作与交流稳步推进,科技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6859.4万元,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98%。专利申请量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小。2014年全州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838件,R&D(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14%,企业创新驱动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尽管西双版纳州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一些的问题:

  1.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产、学、研、用的统筹衔接需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公共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开放共享、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机制。

  2.科技进步与创新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西双版纳州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数量不多,有影响、有带动力的法人企业较少,企业研发活动明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研发成果不多,创新驱动后劲不足。2015年,全州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或研发)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仅11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8%。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小,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企业“小、散、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难以形成创新主体,优势支柱产业链较短,附加值偏低,新兴特色生物产业管理水平粗放,规模有待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足,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全州的橡胶、茶叶交易市场落后,缺乏应有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虽是普洱茶的故乡,但普洱茶的市场仍存在分散、不规范的问题,限制了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橡胶作为优势生物产业,至今仍未能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市场营销能力严重滞后。

  4.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全州科技综合实力不强,体现为科技基础和条件滞后,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比重偏低,对最新的科研成果的运用不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2015年西双版纳州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到国家2011年水平的三分之一。R&D(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14%,(离国家要求的≥2.5%目标相差甚远)。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复合型人才匮乏。全州虽有6个中央、省级驻州单位,但目前的人才数量仍难以满足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大量从事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的瓶颈。

  三、西双版纳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到2020年,西双版纳州企业初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成重要科技创新基地,突破对天然橡胶、傣药南药、生态食品、生态用品、文化旅游、电力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西双版纳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完成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研究成果400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4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0项;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2%,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股权化率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全州公众科学素养有较大幅度提高,位居云南边疆州(市)前列。

  “十三五”期间,围绕我州发展战略,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1. 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中力量,围绕天然橡胶、傣药南药、生态食品、生态用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享受优惠政策的审查、退税程序和运作机制,落实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设备更新税前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围绕粮、胶、糖、茶、傣药南药、绿特食品加工等产业,做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完善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成为全州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2.加强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建立“政产学研金用的协同创新驱动中心”。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依托中央和省驻州科研单位等国内外的技术优势和力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跨界、整合、升级、延伸的若干驱动创新辐射平台(如建立绿色经济创业园,以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科技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主要功能是为入园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培养成功的企业家队伍)。发展面向市场的,创新型研究机构,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技术需要,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开发多样形式的先进技术研发成果转让和产业产业孵化机构。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发展研究设计,中试熟化,创业互换,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发展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3.推动创新创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一是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虚拟创业社区,形成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用创投的创业模式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及共享空间,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二是孵化培育创新型微小企业,适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点,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微小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微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动旺盛的微小企业不断涌现。三是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新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支持企业员工参与改造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意义的微创业、小发明、小改造,使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4.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和转化应用。修订完善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办法,建立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监管制度,积极引导企业提高专利产出、保护、转化实施的能力,促进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重点产业产品品牌打造,力争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州、县(市)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及应用服务系统、维权援助机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代理、培训和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科技中介机构。

  5.加大科技人才培引力度,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引进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在各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对西双版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高端科技人才。立足西双版纳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中青年技术创新人才;提升现有科技人员素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全州各个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组织企业达规培训,州财政筹措资金,对新建投产并于当年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首次升为规模以上的企业实行一次性奖励。政府集中采购所需产品(服务)时,在同质同价条件下原则上优先考虑就近采购本地产品。

  四、措施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新氛围。设立西双版纳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建立州级联席会议制度,专门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州级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使创新活动能够始终围绕见企业、见项目、见产品、见流量、见配套体系“五见”的标准务实推进。重点加快协调推进胶、茶、旅游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政产学研金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人才、信息、技术、管理、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富集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形成若干辐射平台,谋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每年举办十大创新创业人物评选,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快科研设施向公众开放。适时开展系列专题科技、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创新创业、人人参与创新体验的新景象。

  2.完善管理服务,健全考核制度。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创新企业统计队伍建设,提升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社会创新成果的统计能力。在有条件的区域或领域开展创新驱动创业孵化基地试点,前三年抓好试点示范,后三年抓好应用推广。鼓励县(市)区探索建立推进创新驱动的新机制、新政策,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州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探索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机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内容,逐步提高考核权重。

  3.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努力提高R&D经费投入。组织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推进“智团”创业,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建设,培育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扩大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群体规模。吸引、集聚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创新创业,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研发投入的企业数占规上企业数的比例超过30%;科技领航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2%以上;安排一定比例的R&D经费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团队用于科研活动;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引导激励广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州财政科技经费根据县(市)区对企业研发补助情况,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建立完善州、县(市)、乡镇三级联动的企业创新管理培训与指导机制,组织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宣讲年活动,组建专家宣讲团,面向企业家和企业中层骨干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培训班。对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开展点对点的培训指导。

  4.创新投融资模式,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探索建立以州级金融控股集团;建立新型银政合作关系,推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逐步推广PPP等新型投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挥国有企业的引导作用,发挥专项建设基金撬动作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挂钩项目责任制,不断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动重点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建立健全投产一批、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管理机制。

  州财政筹措安排资金,积极推进“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确保2016年扶持创办户微型企业;加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双创”和“四众”平台,推进重点园区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大型企业推进内部众创,支持员工创业和培育创客文化,鼓励大中型企业推进研发任务众包,鼓励大型企业和各层次创新平台面向小微创新型企业和社会创新者提供众扶。推进创业示范园、校园创业平台、众创空间建设,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有关补助。

  5.创新园区管理,推动沿边开放迈出新步伐。以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重点,完善试验区规划布局、园区扩容、功能提升、配套完善、管理创新、项目落地等关键环节,推动景洪工业园区、勐养保健品园区、勐海县工业园区、勐仑科教产业园区等向高新技术园区迈进,加快开发区扩容提质增效,提升园区的吸引力、承载力和带动力。通过“飞地经济发展”等模式,腾笼换鸟,积极引入国内外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能快速孵化、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产业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新经济增长极。

 

(责任编辑:段丽萍)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努力推动统战工作

张卫国

(西双版纳州委统战部,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为统一战线发挥优势、凝聚力量,履职尽责、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之一,要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一、凝聚共识,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一)强化武装

  发挥好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始终与我们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坚持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采取集中轮训、自主选学、专题辅导、座谈研讨等形式,组织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州委七届九次、十次全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省委统战工作会议和州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用“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筑牢基础

  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基。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法律宣传教育进宗教活动场所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研讨会,解读政策、释疑解惑,深化共识,推动党外人士不断加深对中央、省委和州委精神的理解把握,进一步增强党外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发挥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力量

  统一战线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为实现全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献计出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把服务全州实施“十三五”规划作为参政议政的着力点,紧紧围绕 “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一)开展建言献策

  引导和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围绕深化区域合作、大通道建设、提升口岸功能、产业园区建设、服务业发展、城市功能建设、体制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号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人人献策,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落实州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协助州委出台推进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搭建协商平台,畅通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完善协商内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开展专题调研

  建立“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调研工作机制,加强与省内统战系统的联系,组织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党外专家学者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促进民族团结

  全面完成“15885”创建试点工作,认真开展第二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启动实施“5525”示范创建项目,即,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与民族特色乡镇,5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与民族特色乡村,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50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四)发挥宗教文化作用

  深入研讨民族宗教文化在建设“面向东南的重要枢纽”交汇点中的特殊作用,挖掘民族宗教文化的潜在能量,发挥与省内城市、东南亚地区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提出服务方向和工作建议,推进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建设,打造“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品牌,扩大我州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各国影响,提升西双版纳形象,为实施十三五规划发挥积极作用。

  (五)促进“两个健康”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统一战线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服务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围绕“团结、服务、引导、教育”新八字工作方针和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组织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商会会长西双版纳行”活动,邀请省级异地商会会长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来西双版纳参观、考察、交流;同时积极“走出去”,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项目对接、开展合作,为全州经济发展提供项目支撑。积极参与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引导和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进京赴省,开展宣传、争取活动,积极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上级组织和领导来西双版纳调研考察,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省内外工商联(商会)合作。争取全国和省工商联支持,定期举办和参与以“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商会经济合作峰会》、《经贸投资(西双版纳)洽谈会》、《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经济论坛》等活动,搭建省内外、国内外商会的沟通渠道与合作平台。发挥工商联在服务非公经济中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健全“发展环境、权益保护、融资服务、和谐关系、转型升级”五个联动服务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献计献策,在技术培训、产业服务、金融支持、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开展投资合作的机制,搭建银企对接、政企对接平台,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推进“企业乡村结对子牵手发展行动”,“创新发展、诚信经营行动”,“绿色环保行动”,“光彩感恩行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上自信、发展上自强、守法上自觉,做爱国、敬业、创新、诚信、守法、贡献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六)扩大联谊交流

  加强与老缅泰三国商会、华人组织,省内15个州市统一战线组织建立共建机制和共建平台,丰富对外宣传、商会合作、招商引资、对接争取等新内容,拓宽统一战线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面,探索全方位服务发展大局的新途径。成立西双版纳海外联谊会,广泛联系港澳台和海外友好团体和高层次人才,借助“云台会”等平台,邀请他们来西双版纳考察访问、投资兴业,支持、参与全州经济社会建设,增进感情,促进发展。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增强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一)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政治坚定

  加强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中央、省委、州委看齐,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党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要求和州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用心用情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敬业、精业、勤业。

  (二)提升能力水平,做到业务精通

  勤奋学习业务,了解掌握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熟悉统一战线历史、统一战线人物和统一战线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学习领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精神,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凝聚最广泛的人心、汇聚最强大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三个定位目标做贡献。

  (三)自觉从严要求,做到作风过硬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巩固“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成果,把忠诚务实干净担当作为统战干部的品格追求和必修课,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守从政为官底线,谦虚谨慎、真诚相见,与党外人士广交深交挚友净友,使自己真正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党外人士之友”。

 

(责任编辑:张婧)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坚决打赢勐腊县脱贫攻坚战

娥 三

(西双版纳州委州直机关工委,云南 景洪  666100)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就是为了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让人民真正享有发展成果,共同过上幸福生活。近年来,勐腊县委县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举全县之力,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让包括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内的全县人民都过上美好日子。

  一、勐腊县扶贫开发现状及成效

  勐腊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边境、民族、山区、贫困五位一体的边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勐腊县始终把坚持共享作为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共解决和巩固了5.3万人的温饱问题,使2万人得以稳定脱贫。但是,站在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看,勐腊县扶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经过长期扶贫,虽然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但仍然有建档立卡的19529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占全县户籍人口的10.72%,贫困发生率13.25%。目前,勐腊县仍有3个贫困乡镇(分别是勐伴镇、瑶区乡、象明乡)20个贫困行政村。贫困行政村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其它3个乡镇没有贫困行政村,但是还存在贫困村小组和插花式分布贫困人口。

  二、勐腊县扶贫开发的一些探索做法

  近年来,勐腊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着力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主要探索和做法是:

  一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特困群体脱贫发展问题。组建勐腊纳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按照委托代建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勐腊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项目涉及搬迁安置4421户17608人,项目资金总额14.48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98个,目前,融资首期2亿贷款已到位,正在开展村庄规划、民居设计等相关工作。

  二是推行项目建设,以实际建设成效鼓舞民心。认真实施好2015年扶贫切块资金、整乡推进、少小民族扶持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进度,确保项目建得成、建得起、建得好。结合“十三五”规划,千方百计上项目,争取列入上级投资盘子。

  三是做好产业扶持,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围绕县内产业发展思路和措施,因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市场有需求、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热区特色种养殖、林下经济等产业。扶持壮大县内初具规模的橡胶、普洱茶深加工企业,大力做好菠萝蜜深加工项目,确保扶持起来的产业,产品有稳定销路、产品附加值提升。

  四是抓好素质扶贫,努力斩断贫困根源。加强扶贫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知晓度,提升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办好教育事业,努力为偏远贫困村寨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鼓励、倡导各挂钩帮扶单位采取捐资助学、跟踪培养等方式,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培训,努力提升劳动者素质。组织贫困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走出去”,到致富典型村参观学习致富经验,激发致富积极性。

  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实扶贫工作力量。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针对性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结合明年村级党组织换届,把优秀农村青年选到基层班子中。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将各级各部门精兵强将选派到驻村帮扶工作队组中,切实把骨干力量都集中到脱贫攻坚上。建立完善扶贫工作考核和结果运用机制,引导和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干事创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3.99万人减至2014的1.95万人,4年时间减少贫困人口2.04余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7.8%降至13.25%。这是勐腊县上下决战贫困交出的一份成绩单,数字诠释了勐腊县决战贫困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进步。

  三、“十三五”期间勐腊县脱贫攻坚主要举措

  回顾五年来,勐腊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也看到,勐腊县贫困人口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致贫原因复杂,在促进和实现实共享发展成果,让全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方面,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面对已经到来的“十三五”,勐腊县脱贫攻坚工作按照“五年全力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总体计划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减少贫困村20个。在2017年实现全县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二是减少贫困乡3个。2016年勐伴镇和象明乡脱贫出列,2017年瑶区瑶族乡脱贫出列。三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如期摘帽退出。2015至2017年计划脱贫人数分别为7500人、7500人、4500人,通过集中攻坚,到2017年实现整县脱贫,坚决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

  从2016年起,勐腊县紧密依托整乡(村)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

  一是按照“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和项目实施方案,加快勐伴镇整乡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并组织申报2016年象明乡整乡推进项目。根据勐腊县政府对切块资金的分配,争取今年初启动4个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二是在勐伴、勐满镇开展引导性培训300余人,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2015年下达勐腊县到户贷款计划书为10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为50万元,此项目正在实施中。

  三是按照“坚持以革命老区的核心区为主,逐步向其他贫困区域延伸”的原则,切实抓好易武镇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

  四是在全县10个乡(镇)实施231户安居工程,补助农户均为建档立卡系统中贫困人口,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1万元。

  五是按照“民有、民用、民管、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在勐伴镇河边村民小组设立发展互助资金,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用于缓解贫困村、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缺乏、贷款难问题,提高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现在,勐腊县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确保和实现全县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邓彩霞)

 

 

西双版纳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我见

俞新科

(西双版纳州委办公室,云南 景洪  666100)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年来,在中国经济总体下行的背景下,“海淘”购物、出境购物反而盛行,购买的商品也从奢侈品向普通日用品延伸。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特点,就是总需求水平上升,但有效供给不足。它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要改掉这个结构性矛盾,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它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它有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五个重点任务,对应西双版纳实际,应该怎么来做?我觉得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关于去产能。从全国来看,主要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特别是钢铁和煤炭等传统行业。那么,西双版纳州对应的要怎么做?西双版纳州工业本来就弱,我认为,对应去产能,要做的是调结构,就是要继续把西双版纳州的经济发展方向调整到以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现代服务这五大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上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应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加快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不仅要落实好上级支持政策,还要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发扬当年沿海“特区人”的“特区精神”,勇于打破常规,敢闯敢干,迅速打开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放新局面。同时要想办法把整个西双版纳纳融入沿边开放区来谋划、来运作,不必局限在一个方向、一个地域。二是做大做强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旅游业产业链长,受益面广,我们要以创新中国成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地区为契机,加快把西双版纳州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国际生态旅游州。三是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我州资源丰富,光热水土等条件也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极为有利,但除了橡胶、茶叶等产业外,很难形成效益好、成规模、能持久的产业,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受到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在以前,土地流转受到严格的限制。现在从土地承包权中分化出了经营权,而且已经明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可以分置管理,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的“三权三证”也在深入推进,接下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农村房屋的抵押、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的抵押,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会逐步推进,也就是说,农民的资源性权利可以转化为财产性权利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可以更顺畅地流通到农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将得到更充分的激发了。这样,解决了土地和资金等问题后,西双版纳州现代特色农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过程。

  第二、关于去库存。去库存说白了,就是去房地产库存。这个问题对西双版纳州来说,重点是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也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为,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房子大量空置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在错误的理念下发展城镇化的结果。他们认为城市化就是要不断造城,盖楼,盲目、无序扩大城市规模,导致出现了空城、“鬼城”和其他一系列问题。所以,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专门强调,城镇化“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到了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所以,这两年多来,城镇化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了。但慢下来不是不发展,而是回到了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上,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上。西双版纳也如此,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有序开发,稳步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仅从房地产方面来说,除了发展高端地产以外,还要结合西双版纳州的其他一些特点,考虑到某些类型的特定客户,比如候鸟型客户,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舒适性,而不是面积和装饰上的贪大媚洋;再比如,西双版纳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多,对于富裕起来的本地农民,也有进城买房的需求,对于他们,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宜居性。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推出更具个性化、实用性的有效供给,这样,不仅能消化存量,还能提升增量。再一方面,要放开、做大房屋租赁市场,把空置的房子利用起来,使沉淀的资金流动开来,让暂时买不起房的人能更方便地在城里居住下来,并能享受相应的市民权利。

  第三、关于去杠杆。去杠杆就是降低政府债务在GDP中的比重。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央的4万亿刺激政策,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中国经济很快就从低谷中走出来。但是,这4万亿相当一部分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现在,还款高峰期到了。当然,这个问题是多年累积形成的,也不是2008年以后才出现的。而且,我们讲去杠杆,主要讲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一级,我国GDP全球第二,杠杆率怎么会高?那么,杠杆率怎么降?从数学逻辑来看,它是一个分式,要把它变小,要么分子变小,要么分母变大;从实施主体来看,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是各类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我觉得西双版纳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地区影响力;二是推进涉农金融改革,包括信用社改革以及供销社改革,等等,充分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农村活力;三是推进以PPP为代表的重大公共项目融资模式,降低政府直接融资比例。

  第四、关于降成本。在这方面,主要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包括审批、用地、融资、交易、物流、税负等成本,积极推进“三证合一”,实施营改增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但我个人认为,除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成本以外,也要降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比如,能不能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降 (下转34页)(上接15页) 低老百姓看病成本?能不能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让住房公积金使用起来更方便?在教育方面,这一两年来,增开了多所幼儿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但是,小学呢?目前西双版纳州城区不少小学校,一个班级六七十个学生;在乡镇,小学撤并后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教育供给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当然,这些领域,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他方面的内容。

  第五、关于补短板。补短板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对于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为一体的西双版纳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沿海不少省区早就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有的还实现了县县通动车。我们的邻省贵州也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当前,我觉得西双版纳需要重点补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补基础设施短板,要大力实施路网、航空网、水网、能源网、互联网这“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补脱贫攻坚短板,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是补公共服务供给短板,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和公共文化事业,提高水、电、公共设施等供给质量和服务等。

(本文系作者根据6月3日在2016年西双版纳州级机关科级干部第四期培训班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邢开蓉)

西双版纳州创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研究

张 婧 毛俊春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西双版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文中简称“创建示范州”),是新时期我国富有开创性的一项民族工作实践。文章通过示范州创建的丰富实践,总结边疆民族工作经验做法,深入分析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试探讨新形势下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有效路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

 

西双版纳州是我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也是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少数民族众多:有46个民族成分、13个世居民族,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3个人口较少民族、1个特有民族和5个“直过”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6.2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63%。这些基本的民族特点,决定了民族关系始终是西双版纳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问题始终是西双版纳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西双版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双版纳州应紧紧抓住当下国家“一带一路”、沿边开发开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进步这个永恒主题,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探索出一条具有西双版纳州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一、西双版纳创州建示范州及其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工作,2013年9月,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启动大会上,国家民委确定将西双版纳州列入全国首批1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创建试点之一。为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西双版纳结合州情制定了《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行动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力争在经济跨越发展、典型示范带动、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工作创新八个方面作出示范,到2020年力争进入全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先进行列,全面建成示范州。

西双版纳州民族状况和民族关系极富特色,多年来民族工作成效显著,可以向全国展示民族政策的成功、民族工作的成绩。新时期,在民族、宗教、边疆问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示范州创建工作尤显重要,有利于凝聚共识,增强民族团结互信,巩固发展更加和谐的西双版纳州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共享发展,全面建成人人共享的小康社会,这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西双版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不仅对自身很重要,也具有全国性意义。

二、西双版纳州创建示范州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在创建工作中形成并积累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成为研究边疆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

(一)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营造民族团结宣传浓厚氛围。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简报信息等媒体优势和制作宣传展板专栏、设立宣传牌、发放宣传单、LED屏滚动播放等方式,对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实时、广泛宣传;不定期组织开展学习研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文体活动等项目,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讲团结,人人求进步的良好态势。如,在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开设“民族宗教篇”热线,向广大听众介绍示范州创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等,开辟“创建示范州网站”,展示创建工作成绩和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让创建活动走进千家万户。二是扩大民族团结宣传覆盖面。自2000年开始,西双版纳州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以送法下乡、送教下乡等办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时传达到基层各族干部群众。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贯穿到创建活动的始终,纳入到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对西双版纳州各族干部分级分类进行培训;纳入到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范围和劳动技能、服务行业培训范围;纳入到公民道德及法制教育全过程,以提高知晓率,增强创建工作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着力发挥“七进”示范点引领作用

在西双版纳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七进”活动,确定了州傣医院、景洪市民族中学、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曼掌村、景洪市街道办曼各社区、勐海县打洛镇勐景莱村等51个“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以点串线、点面结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示范州整体创建工作。同时,积极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4个,出版发行《傣汉大词典》。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扎实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健康发展。此外,各县市(区)也以突出当地特色,扶持优势产业为主要抓手,着力打造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示范宗教活动场所等。目前,西双版纳州共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居住环境美化、产业结构优化、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点107个,为整体推进示范州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勐景莱村依托打洛镇“热、傣、水、边”特点和口岸区位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业与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开办农家乐、销售农产品、景区门票收入分成等方式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村寨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成为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打造典型示范带动工程

第一,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文化旅游、加工制造、健康养生、现代服务“五大生态经济产业”。突出抓好综合交通、能源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西双版纳州行政村道路硬化率为84%,自然村通达率为82%,光纤宽带和移动4G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领先,全面覆盖城镇和行政村。第二,扎实推进“15885”工程。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思路,通过省级补助、州级专项支持、县级整合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我州列入省级“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的1个示范县(景洪市)、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8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村、87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和7个示范社区创建工程。第三,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组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整乡、整族、整县推进,及人口较少民族行政村的整村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等项目。筹措5843万元民族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扶持的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筹措3270万元资金改善沿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三年来(2013-2015年),西双版纳州共争取各类项目206项、资金12518.75万元,覆盖全州三县(市、区)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受益50余万人。

(四)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西双版纳州始终把培养各级民族干部作为一项大事来抓,通过选树民族团结典型,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广泛宣传学习召存信同志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楷模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把人民公仆岩帕、岩三丙等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成为各族群众的主心骨,使他们成为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维护民族团结的领头人。为实现干部来源多元化、多渠道,在全州招考公务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划定比例、单设岗位、定向招录、政策倾斜、优先录用等措施,建立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确保民族干部后继有人。同时,采取提高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比例、加强教育培训、选派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民族比例大体相当,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目前,在西双版纳州13个世居民族中,除景颇族外均配备了县处级领导干部,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了厅级领导干部。

(五)建立健全示范州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西双版纳州在示范州创建过程中,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机制。西双版纳州各县市区、各部门党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民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组建创建办,制定创建示范州的行动方案、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市区创建标准及长远规划,为全州开展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物质保障。二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把创建活动列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管理考评考核内容,西双版纳州创建办通过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着力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推动创建活动健康发展。三是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州、县(市)、乡(镇)三级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乡镇配备专兼职民族工作干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成立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小组;坚持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制度化、规范化;加强调查研究,州委常委会坚持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主要领导坚持每年至少对民族工作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形成全州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三、西双版纳州创建示范州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来的具体实践和努力,西双版纳示范州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总体呈现良好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示范州建设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不一等原因,西双版纳州在城乡之间、山坝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西双版纳州山地多,平坝少,山区村镇交通相对不便,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未缓解,生产生活成本较高,资源分配难以完全平衡;加之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山区和坝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大不一样。目前,西双版纳州还有近5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境沿线和山区,已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这种发展环境如果得不到较大改善,不仅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难以得到提升,也不利于民族团结、区域团结和共享发展。

(二)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当前,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仍然存在打造力度不够、标准不高、亮点不多等突出问题,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和推动的工作力度不大,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有些生活在示范点内的基层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不高,不知道自己所在地是示范州创建点,对创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树立“典型”的目的和要求理解不深入,造成示范点创建的成果只限于本地区内享用,对周边的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大。

(三)村际族际矛盾影响示范州创建

大杂居、小聚居,一个村寨一个主体民族的分布形式是西双版纳州各民族传统的居住特点。土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多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最确切的利益冲突常以村际冲突表现出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然资源不断升值,以林界、地界之争及征地补偿纠纷等为代表的矛盾不断涌现,成为西双版纳州村际族际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在西双版纳州经中级人民法院和三个基层法院判决的农村土地纠纷相关案例就有57起。据实地走访了解,勐腊县易武镇某村委会两个村民小组,因土地权限之争三年多来未得到妥善解决,影响了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和谐氛围。此类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当解决,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示范州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不断开放的环境挑战示范州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家“一带一路”、扩大沿边开发开放等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将西双版纳州推上了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边境口岸贸易更加活跃,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西双版纳州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治安管理、文化安全、宗教渗透、敌对势力、走私犯罪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同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使得西双版纳州与邻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西双版纳各族群众视野更加开阔,需求随之多样化、复杂化,需要从国际层面协调州内的民族关系,民族工作形势更加严峻,环境更加多变。面对这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把握好开放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强国富民实绩凝聚民心,如何以民族团结进步新面貌继续领跑全国示范州创建工作是摆在西双版纳州面前的重要挑战。

四、西双版纳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几点思考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既是西双版纳州发展的一个目标,又是西双版纳州自身的存在方式。西双版纳州“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目标要求,为此,全州各族群众还需从多方面加以努力实现。

(一)脱贫致富,实现共享发展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因此,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首先,应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完善全州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族群众在水、电、通讯等方面平等共享,强化坝区与山区、农村与城镇、民族与民族协调发展。其次,通过驻村帮扶、实况调研、智力扶持等多条途径,找准贫根,对症下药。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对连片特困地区以及散居、人口较少民族等特困区域或群体进行特殊扶持。还有,通过组织村民交叉参观、交流学习等方式,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既有示范村、示范民族的成功经验和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培育壮大民族特色经济产业,切实摆脱不同形式的贫困状态,实现各民族、各区域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良好发展局面;努力建设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民族和谐、共同富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突出重点,着力发挥示范效益

按照示范点创建标准和要求,着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力发挥示范引路效益。一是大力实施“细胞工程”。重点以学校、村寨、社区、宗教活动场所等社会“细胞”为教育阵地,广泛开展加强“细胞工程”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载体、丰富创建活动内容。继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七进”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将创建活动延伸到全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提升创建水平。三是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争当模范典型的积极性,激发示范点内民众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广大群众成为示范州创建的参与者和生力军,全力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感召各族群众学习先进、看齐典型。四是利用好节庆活动平台,加强各民族沟通交流,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作用扩展到更大范围和更多民族中去。鼓励各民族发扬热情好客、共度节庆的传统,带动广大群众开展健康积极的节庆活动,组织各民族共同参与,拉近彼此间的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激发各民族的自豪感和包容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骨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

(三)持之以恒维护好村际族际和谐

针对西双版纳州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持之以恒维护好村际族际的和睦关系,确保全州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在新时期、新环境下,首先要借力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和可靠根基,用深厚情谊把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迅速应对村际纠纷,加大部门之间的协作,以“百姓纠纷无小事”的态度回应民众诉求,依法依规办事,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公平正义。再次,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冷静对待问题的能力,引导村民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其特殊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挖掘各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潜能,让各族群众力量成为示范州创建工作强有力的内在动力。

(四)引导和带领各族群众适应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面对如今长期、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示范州的创建工作要在继续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永恒主题基础上,把握好新时期创建西双版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定位和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西双版纳州情,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各族群众适应时下新形势、新变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主动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增强各族群众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自主性。在维护好现有团结繁荣的基础上,让西双版纳州民族工作更上一层楼,努力开创示范州创建的新局面,从真正意义上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并且永久保持示范州的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陈玉侯《在州委七届十次全会上的报告》,2016年1月6日.

[2]《中共西双版纳州委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州的实施意见》(西发〔2012〕17号).

[3]《中共西双版纳州委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行动方案》(西发〔2014〕4号).

[4]赵立雄.努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主线一以贯之[N].云南日报,2015-03-06.

[5]安平平,张择.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3).

 

(责任编辑:杨 林)

 

法律文本的平易化探析

陈 琳 缪关永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法律文本是法律意识的承载体,是拉近法律和民众距离的桥梁,是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依据和保证。而当今法律文本却存在过于理论化、晦涩化的现状,从中介上阻隔了法律和民众的密切性,疏离了民众对法律的认同感。因此,本文提出法律文本的平易化建议。具体做法是:简化法律文本本身的表述;追求法律文本传输方式的平易化。

关键词: 法律文本;平易化;简化文本表述;文本宣传多样化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而言,法律在民众生活中会变得更加重要,普及法律意识也随之成了一种社会责任。而法律意识的传播离不开法律文本。文本是法律意识的承载,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基石,同时它也赋予了法律崇高、规范、威严的特征。提到法,似乎人人都知道,可要细说,可又许多人不深解,甚至不为所用。这就是法与人的距离性,与民众的距离性,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谁也不是谁的高山流水。它的直接制造者则是文本,是法律文本本身的专业化表述和传统的宣传形式,进一步拉大了法与民众的距离,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运用法律治理社会的效果。民众并不懂法,如何规范自身?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社会如何维持稳定?这值得深思。只有拉近法与民众的距离,只有加深法律文本的平易化,使之浅近通俗,特别是与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才有助于依法治国,有助于社会稳定。

一、法律文本的重要性

在法律真正形成且完备前,人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人治本身存在较多的个人因素,社会治理中不免缺乏公正和客观性,人治的缺陷也日益体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相反,对于法治,亚里士多德却极为赞赏,他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且提到法律的重要性,他说:“凡不能维持法律威信的城邦都不能说它建立了任何政体。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执法人员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通则)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该侵犯法律。……命令永远不能成为通则(“普遍”) 〔而任何真实的政体必须以通则即法律为基础〕。”可见在国家生活中,法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承载法律意识的文本则更为重要。

第一,法律文本规范个人,利于人格的发展。规范个人,也就是说法律文本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力。法律文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规定着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并陈列出一系列违法惩罚措施,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执行。其实它就是国家制定的一本教科书,发挥着引导、教育、管理民众的作用,只是这本教科书被赋予了强制性、惩罚性、威严性的特征。所以每个生活于社会中的人都会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在合法范围内。可知,法对一些违法或不轨思想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当民众在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潜意识里也是对自己的人品、思想的规范,法律文本作为治国教科书,促成了民众从自控到自建的飞跃,更利于民众建立一种健康的人格。

第二,法律文本规范社会,利于国家的稳定。这里所说的规范社会,就是说法律文本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秩序的管理,因而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一方面,法律文本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客观依据和保证。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阶级矛盾的调整上,使之控制在有序的范围内,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法律文本是公众利益获得的客观依据和保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维护,例如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公共设施建设,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这都是为了利于民,使民众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能更好的,更便利的,更有保障的生活。总之,法律文本的形成、建立和完备,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生活在有秩序、有保障的社会环境中,民众才会心情愉悦、轻松自由。

无论是规范个人,还是规范社会,二者都是法律文本重要性的体现,缺一不可。个人规范了,人格发展了,人格发展了,社会稳定了,社会稳定了,才更有利于人格发展。可见,法律文本的存在确实甚为重要,有了法律文本,才有了法律,民众才文明了,社会才文明了。

二、法律文本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我国的法律文本也越发成熟和完善。但我国法律文本却整体呈现出过于理论化、晦涩化的状态,让民众阅读起来较为困难,理解起来更为艰难,让他们从内心体验上拉大了法和其自身、法律文本与其自身的距离。从根本上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更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一步建设。

法律文本本身是信息的发出者,而民众是这些信息的接收者。接收得好与坏,一方面在于民众的理解力,一方面在于法律文本本身和传输方式的难易性。但不是每一个民众都是法律专业人士,也不是每一个民众都有极强的阅读力和理解力。由于法律文本本身过于理论化、晦涩化的普遍性,普通民众是很难阅读,很难理解的,甚至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较少人员第一时间会自觉地意识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即使意识到了也让大多数人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常常让他们有苦难言。民众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的法又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又如何建设?

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可见,民众对法的认同感才是法律真正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法律与民众距离感的现状呈现,只会越发阻碍民众对法的认同。于是,在法律文本与民众日益亲密化,民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我们提倡法律文本平易化,使之浅近通俗,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切实解决民众自身利益问题,取得且加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感。而我们如何来做到法律文本的平易化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问题。   

三、追求法律文本平易化的措施

固然,法律文本存在过于理论化、晦涩化的问题,如何缓解,甚至解决?之前本文已经提到,法律文本是信息传输方,民众是信息接收方,接收的效果除了在于民众本身的理解力和专业能力,还在于传输方本身和传输方式的难易性。因此,追求法律文本的平易化,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简化法律文本本身的表述,一方面是追求法律文本传输方式的平易化。

(一)简化法律文本本身的表述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交流方式。文本是符号的承载体,包括文字和图画。而法律文本多以文字为承载体。曾祥芹在《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中提到:“只有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扣句解词,因文析句,即在篇章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培养根据文章实际需要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文字文本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依相存、不可分离的。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道:“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可知,文章的表层语言结构是从小到大组合成的,字、词、句、段、章、篇。而法律文本和文章文本有所差别,在结构上文章文本大于法律文本,法律文本结构大多止于句子。那么要做到法律文本的平易化,就需从文本组成部件入手。

1.法律文本专业词汇的平易化。由于法律文本具有威严性、专业性,追求法律文本专业词汇的平易化,并不是绝对地杜绝其专业词汇的运用,而是降低专业词汇的运用,有选择性地替换,有意识地协调好法律平易化和其专业性、威严性的关系。这样既保持了法律的特殊性,也符合了民众的利益要求。在替换法律专业词汇时,应注意词汇的常用性、稳定性、传承性的词,如“从犯、逮捕、对质、法典、法律、自首、主刑、证据、刑罚、宪法、弹劾、私法、司法、税法、守法、上诉、前科、立案、缓刑、过失、公法、法制、法治”等。也应注意词汇的民众知晓度,这种词汇往往具有日常和专业的双重身份,如“证人、初犯、如法、定律、常法、律条、律法、漏网、裁判、法理、辩护、证据、当事人、异议、回避、驳回等”。

2.法律文本句子的平易化。要做到句子的平易化,就是说尽量使用简单句来表述,所谓简单句,就是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结构。简单句的表述一般具有清楚明了,简单易懂的特点。比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大量运用简单句,句子多以短句为主,句子结构简单明了,浅显易懂,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往往能给人一目了然、接地气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和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文本,如个人保险、遗嘱、单位规章等,更应简化表述句子,多用简单句,把法说清、说明、说透,让民众能读懂,能领会,能运用。

3.法律文本符号的形象化。法律文本多用文字作为符号来承载和传递信息,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对于专业的法律文字,行外人士理解起来必定是有难度的。人类的符号有很多,除了文字,还有图画、音乐、舞蹈等。而对于法律文本,为使之更加形象化,更易被民众理解,可适当地增加文本图画类符号。图画是人类最早的传播信息的一种符号,也是最简单明了的一种方式。人类的文字大部分来源于图画,如象形字,就是典型的依图创字的文字。使法律文本适当地还原最本真、最原始的文本符号,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法律文本的平易性,文本上不是琳琅满目的文字符号,而是夹杂了生动鲜艳的图画符号,文本不再那么呆板、僵硬,而更为生动。也许在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法律文本文字符号的难度性还不那么明显,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其民众知识水平普遍偏低,阅读力和理解力也较弱,法律文本文字符号变得抽象化、距离化。而于此地,在进行法律表述和宣传时,运用图画符号这种最原始的承载信息的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法律文本的平易化。

(二)追求法律文本宣传形式多样化

文本宣传是拉近法律与民众距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宣传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法律贯彻的效果。而我国的法律文本宣传往往较为单一,一般通过不同的传播载体,如电视、移动传媒、宣传册、宣传报等原原本本直接呈现文本本身,不对文本进行再润色、再转换和翻译。这样宣传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民众依然不懂法,依然不懂得运用法。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注重文本宣传形式的多样化,这种形式不是宣传载体的多样化,而是对文本进行宣传的多样化。但在进行文本宣传多样化时需注意一个前提,即是融合当地特色,结合当地实情。

1.图像化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往往把文本内容用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图像符号为主,文字符号为辅,往往比传统的文字宣传更为形象生动。特别是对于一些惩治性的法律文本,用图像的形式,把违法形式、违法后果描绘出来,更具有冲击力、视觉力、记忆力,以达到警戒的作用。此种宣传形式可放于街头的墙壁、可放于街头的大屏幕、可印制于宣传册上等,由于图像本身的色彩性,更能吸引人的注目。民众的目光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甚至会思考这告诉他们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懂得了什么。

2.有声化形式。它往往借助媒体,以声音的方式把文本内容有声有色的表述出来。百家讲堂为何会红遍中国大江南北,除了讲说者是名家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讲说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文本的内容表达出来,让民众能够听懂,再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更能够吸引民众,继而引发民众的共鸣。那么,法律文本本身就过于理论化、晦涩化,如果通过一个讲说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比传统的宣传形式更加具有效果。在一嬉一笑中,民众自然就懂法了,自然就会意识哪些行为是犯法的,应如何维护自身利益。自然性地传播某种意识形态,比强制性地传播更为有效。

3.微电影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往往将法律文本的内容创意为一部微电影,利用民众的闲暇时间,如等公交车、坐电梯、坐地铁等,传播给民众,使之在时间空隙中受到法律启发,获得法律知识。此种宣传形式全面地融合了媒体的优势——图像、声音、情节,极能吸引人的眼球,一方面民众娱乐了,一方面民众也受益了,往往具有一石二鸟之效。

法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承载法律意识的文本则更为重要。它不仅是法律意识的客观再现,更是促进法律意识渗透的教材。当然,这本教材存在过于理论化、晦涩化的问题,拉大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让民众对之身影望尘莫及。为了拉近它与民众的距离,为了让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追求法律文本的平易化是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一项伟大的事业。此事业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不仅需要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更需要广大学者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

[4]欧黎明,于建荣编著.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5.

[5]曾祥芹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黄晖撰.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刘勰著.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魏学红)

 

 

 

建强“三支队伍”

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支撑

唐箐钟

(中共勐海县委组织部,云南 勐海  666200)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次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根据中央、省、州“十三五”规划,勐海县制定了符合县情实际的“十三五”规划。作为组织部门,必须将组织工作深植于“十三五”规划中,紧紧围绕实施既定目标,建设一支与“十三五”规划高度匹配、高度契合的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的队伍支撑。

  一、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党员队伍,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面对省内外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大潮,勐海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就需要有一支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党员队伍,着力发挥党员队伍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十二五”期间,勐海县消除农村(农场)党组织空白村973个,占947个村民小组总数的98.42%,全县党员总数已达14000余名,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广大党员队伍活跃在机关、工厂、农村等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傣家农村领头雁”岩帕、“一心为民好支书”岩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力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要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队伍,有一批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党员队伍。因此,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严把党员入口,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党员选用标准和程序,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真正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坚决杜绝“带病入党”、“勉强入党”。要扎实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疏通党员出口,扎实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维护党的肌体健康。要严格日常管理教育,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使广大党员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作贡献。

  二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要深刻把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统筹推进社区、机关、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通过在农村实施“固基工程”,在社区实施“家园工程”,在生产队实施“模范工程”,在机关实施“责任工程”,在国企实施“融合工程”,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实施“覆盖工程”,补齐“短板”,防止“木桶效应”,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和联系,积极推行“前瞻式”服务,“上门式”服务,努力实现“服务前移”。要抓好县乡村换届选举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全力以赴抓好县委、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真正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配出结构优功能强作风实的好班子,换出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要加强服务阵地建设,着力发挥108个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努力整合为民服务事项进驻平台,变“干部跑腿”为“网络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扎实开展好在职党员进社区、返家乡等服务载体建设,拓宽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关系。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继续做好选派、选聘等工作,把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领路人。要重视、关心、支持基层党员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继续购买“意外伤害组合定额”保险,对离任村干部发放养老补贴,让他们在工作中有“劲头”、在政治上有“盼头”、在经济上有“甜头”,切实增强他们奉献基层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要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相关要求,把改进作风作为一项自觉行动,把解决问题办实事的过程变成改进作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过程。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深入开展“为官不为”和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要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制度,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架起“高压线”,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

  二、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当前,勐海县正处在加快扶贫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能不能选好用好干部,至关重要。

  一要严格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把导向贯穿于始终,做到干部选任贯彻导向,干部教育强调导向,干部管理遵循导向,干部考核体现导向。要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提升,不断创新干部“选、育、用、管”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要以谈心谈话“全覆盖”为目标,定期开展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调研,倾听干部心声、疏导干部情绪、识别干部特征,为准确把握班子队伍现状、科学选人用人提供了依据。要细化干部考核管理,着眼干部考核评价差异化,从年度目标绩效考评、民主测评、奖惩审评、廉政责评四个方面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着力破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问题。

  二要切实抓住关键环节,健全识人察人机制。要注重深入基层群众求可靠。深入基层,多听乡语,了解到的干部声名和口碑往往更可靠。必须扩大考察了解干部的视野,让群众参与,听群众评判,请群众举荐,发现和识别好干部。要注重考察一贯表现求全面。把考察识别的功夫下在平时,结合干部的过去和现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待群众的态度、看待名利的轻重,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真正做到既知人之长,又知人之短,既知人长中之短,又知人短中之长。要注重抓住重大关头求深入。紧要关头、关键时刻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最能够集中、真实地反映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要重视考察干部完成重大任务中的表现,看其是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重视考察干部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表现,看其是否情系百姓、心忧民生;重视考察干部在维稳处突出的表现,看其是否应对得当、处置有力,真正把好干部识别和发现出来。

  三要始终突出知行合一,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教育培训是“知”,实践锻炼是“行”,只有把知和行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符合成长规律、群众普遍认可、推进事业需要的好干部。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紧紧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把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各地发展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作为生动教材,引导党员干部认清本地本部门发展瓶颈、发展关键和发展机遇,思考和研究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干部谋划运筹、科学决策、执行落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实践锻炼。把实践作为干部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早让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砥砺品质、锻炼成长,多让干部到转型跨越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施展才华、练就本领。

  三、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稳固支撑

  发展靠人才支撑,人才靠环境养育。截止2015年底,勐海县人才资源总量达16098人。但从结构和质量看,符合县情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还相对较少,人才队伍已成为制约勐海县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一大短板。因此,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把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同全县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来支撑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一要统筹抓好人才引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针对勐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实行结对共建、挂职帮扶等“柔性引进”、“候鸟式引进”形式,吸引人才到本地工作或创业。要注重改善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居住环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形成以事业聚人才的环境;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认真梳理近年来勐海县出台的各类人才政策措施,凡是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领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合理流动和转移,强化人才对勐海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关心人才成长,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特事特办,形成感情聚人的环境。

  二要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要动态更新人才资源信息库,完善更新人才资源信息,为人才储备总量,增强发展后劲。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强对现有人才的考核和评价,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强本土人才、优秀拔尖年轻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人才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采取以工代训、外派育才、党校培训等有效形式,形成全员培训、整体提升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实现长远目标提供人才支撑。要不断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打造一批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党政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三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人才考核评价、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等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工作活力和动力,形成先进后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大力实施“人才聚集工程”,打造“人才洼地”,创新人才培训机制,通过挂职、任职、项目扶持等方式,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形成机制聚人的环境。按照人才开发成长规律,抓住盘活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细化人才管理办法,构建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真正使勐海县成为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创造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聚集地。积极搭建人才成就事业平台,始终坚持人才与事业相契合的工作思路,以促进人才更好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潜能为切入点,使人才与所从事的事业互为支撑和依托,使各类人才找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归属感。不断强化对各类人才的人文关怀,推行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认真倾听各类人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各类人才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解决,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类人才更好投身工作、扎根勐海、服务勐海。

 

(责任编辑:邢开蓉)

 

 

 

 

适应新形势

不断提升党委督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许 亮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办公室,云南 景洪  666100)

 

  抓好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是党委督查部门的基本职能,督查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督查意识不断提高,督查机制不断完善,督查效果日渐明显。实践证明,要保持督查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大督查工作力度,提高督查实效,就必须不断拓宽督查工作思路,创新督查工作方法。2016年3月29日至31日,我参加了西双版纳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三期轮训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作为一名党委系统的督查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做到真担当、能任事、善作为,尽最大努力为督查工作做贡献。新形势下党委督查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督查工作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和州委反复强调要求真务实,崇尚实干。中央指出党委办公室系统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抓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并强调抓落实要作为一项纪律,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科学有效的方法、锲而不舍的作风。这对党委办公厅(室)转变作风、抓实落实传递了强烈信息,提出来鲜明要求。

  1. 创新督查工作是完成自身工作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就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和行动指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的重要遵循,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树立起旗帜、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推进,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呈现,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诉求不断变化,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普遍增多。比如西双版纳的农垦改革、五大产业发展等,是督查工作面临的新工作重点,这些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督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督查工作者必须适应新情况,相应地改进工作方法,更新观念,更加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自身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来推动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2. 创新督查工作是与时俱进突破定势的需要。在工作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如暗访督查、联合督查、督查调研等,而且随着督查网络的健全,我们也建立了一级督一级,一级查一级的督查网络。但在新的形势下,过去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有的已经过时,有的需要改进,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所以要特别注意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旧观念,敢于突破,敢于碰硬,求真务实,真督实查。敢于摆脱旧的思维定势,对一件事物采取多方位的思考,采取方法多样的督查方法,谋事、干事、成事,树立敢为天下先的理念。

  二、把制度的完善作为督查工作创新的根本

  加强督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探索一套先进、科学、完整的督查制度来规范督查工作,事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日常工作制度要全。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就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为后备保障。在督查部门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如果能把这些经验、做法制度化,形成一种程序化的普遍机制,那么督查工作就能得到创新发展。要健全“两项机制”: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综合协调、统分结合的“大督查”工作格局;建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健全“日常工作记录制度”“领导批办件办理制度”“领导批办件反馈情况呈阅制度”“领导批办件回访制度”“决策督查预案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就可使日常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 激励约束机制要严。对上级、本级领导交办事项落实情况的督查,一般都有时限要求,但具体操作起来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两三天就可办结的,却拖成遗留件。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激励机制对督查工作的创新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办的好而快的及时表扬或奖励,办的慢而效果差甚至出现反复的要严肃批评或处分。建立规范性的可操作的方案,批办督查质量才能得到再提高。

  3. 内部工作机制要透。批办件的办结质量,往往取决于第一调查人、督办人的个人素质,有经验的,效果就好,经验少的,效果差些;个别素质较低的,如果掺杂了个人感情,也可能使问题复杂化。因此有必要建立“批办件协商”制度,扩大知情面,提高透明度,便于互相监督。对于领导的批示件办理,要明确督查方案,由全体督查人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确定方案后,再由专人办理,切实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批办督查达到科学、公开、透明的效果。

  三、把督查方式的创新作为工作创新的手段

  创新是工作动力不竭的来源,既要采用明察暗访、联合督查、督查回访等传统方法,也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新方式、新方法。

  1. 突出重点抓督查。党委督查工作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自觉践行“五个坚持”要求,切实履行抓落实、抓督查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督查落实部的作用。要抓住“四个重点”:重点突出重大决策督查,确保政令畅通;强化重点工作督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狠抓专项督查,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督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结合到西双版纳的督查就是要紧紧围绕州委全会各工作重点任务和州委常委会的精神,在民族团结、“五网”建设和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中,切实推动决策部署的落实,如加强对全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建档立卡、“5个一批”“挂包帮、转走访”等具体工作的实地督查。

  2. 方法多样抓督查。按通常规律,督查工作的开展,一般采取“自上而上”的方法,先听汇报,再下去调查,按部就班。但事实上越是深入到基层,了解到的情况越真实。突破传统的方式,采取逆向思维,对一些涉及到基层的工作,直接到第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症结,倾听到群众的呼声,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如果四平八稳、按部就班,一味地高高在上,以“钦差大臣”自居,往往达不到督查的效果。

  3. 反复督办抓落实。督查回访是督查工作的再督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某项重点工作、重大决策的督促检查仅仅在初期、或者是后期进行一两次督查,掌握的情况不可能全面准确,更不可能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督查部门只有采取杀“回马枪”的形式,对督办事件进行反复督导,才能避免个别承办单位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4. 协调联动抓督查。实施联合督查是加大督查力度,减少重复督查,促进决策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重点工作,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目的,若能发挥各部门和基层专兼职督查员的作用,就能够弥补因督查工作人员少,而带来的缺憾,特别是各业务部门和基层督查员身居一线,情况熟、业务精、感受深,建议能切中要害,对基层工作往往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 发现问题抓督查。督查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但发现问题不是我们的根本,只有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一味强调“督”那么就可能出现一种怪象,即查出问题无人过问,这样无形中会削弱督查的权威,只有坚持“督”“研”结合,既注意找到问题,又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督查一件协调解决一件,工作才能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四、把提高督查人员素质作为督查工作创新的保障

  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督查人员的自身素质。把对“人”的管理纳入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强对督查工作人员的教育。

  1. 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是前进的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全方位的学习。随着形势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任务不断加重,只有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担负起完成党委督查工作的各项任务。

  2. 始终坚持良好的团队精神风貌。一个良好的集体,肯定有非常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因此,一个良好的团队必须讲团结,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成绩。工作中大力提倡督查队伍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互相支持、配合和补台,齐心协力做好督查工作。作为一名督查工作者必须淡泊名利,应做到追求工作实绩,不追求地位升迁;追求踏实奉献,不追求个人利益。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予的,只能正确行使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肯于吃苦,做到思想艰苦、工作艰苦、作风艰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3. 加强队伍管理。严格督查工作纪律,强化督查干部队伍管理。不可滥用手中的权力,未经领导批准,擅自督查;不可打着领导旗号对基层干部指手划脚;不可利用督查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取好处;不可弄虚作假,掩盖问题,欺骗领导。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州委陈玉侯提出的“五管齐下”:管好脑,不该想的不乱想;管好耳,不道听途说;管好嘴,不传播小道消息;管好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好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在思想深处和行为处事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树立清正廉洁的督查干部队伍形象。

 

(责任编辑:李红云)

 

 

 

 

浅议如何上好党校专题课

段丽萍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本学期以来,笔者听了大大小小不下30场的专题课,扮演的角色有考官、评委、学员及教师。听课就一个感觉,当一名深受学员欢迎的党校教师非常不容易。鉴于近期多重角色、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聆听不同级别、不同专业、不同阅历的教师讲课,感受不同层次的授课水平,一个问题始终在脑海里盘旋——党校教师如何给学员呈现一堂满意的专题课。本人围绕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感想。

  一、讲什么

  党校教师该讲什么呢?一句话,讲教师该讲的,讲学员想听的。党校的课与国民教育区别在于没有固定教材,学校只给你一个题目,剩下的事都是你的。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讲授等等一系列都是你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要写出一个满意的教案,至少得博览群书,才能下笔如神。什么古往今来,什么天南地北,什么经典案例等等都是来自于平时孜孜不倦的积累。党校教师该讲什么呢?我们知道,党校姓党,虽说理论探讨无禁区,但是,党校讲坛有纪律,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是要弄清楚的。比如,党的理论、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治理方面各种领域知识都是我们该讲的。党校教师就是党的喉舌,党的声音必须通过党校这个平台传下去。虽然在学术研究当中提倡解放思想,大胆探讨,但在讲坛上、课堂上绝不能发出与中央不一致的声音。

  党校教师还要讲学员想听的,那学员想听什么呢?想听国家新政策新举措的解读,这些政策提出的背景或者理论支撑是什么?这对他们准确解码更有帮助;还想听这些理论、政策的一个横向比较和纵深理解,甚至于在现实生活中该怎么做?这给他们实际工作有一个方向性的参考,这些都是党校教师在讲课中应涉及到的内容。

  二、怎么讲

  1. 要讲得清。要把深奥的理论讲明白,要深入浅出的讲,举例、比划、甚至于学说逗唱等方式,目的是把你掌握的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学员印象深刻。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即便是一个文盲,在听过别人阅读之后都能够弄明白。教师的讲授也应该达到让文化程度最低的人都能听懂的程度。

  2. 要笑着讲。我们都知道,只有心里感觉轻松、愉快才会笑得出。能微笑着讲的人也说明胸有成竹,满怀自信。在党校的讲坛里能够云淡风轻微笑着讲的人不多,要么是见过大风大浪的资深教师;要么是心理素质特别好的;或者本身就是喜欢笑的人。否则,多数是因为压力太大而笑不出、不敢笑。

  记得大学毕业刚进校门时,我就在晾晒的衣兜里看到一张学员留的纸条,上面写着:“段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可以笑一笑吗?”我知道,老师的笑脸对学生很重要。尽管我现在站在台上依然不能随时保持微笑,但是,我会在意识到的时候尽量微笑。当然,笑也分时候,有些内容,有些场合不能笑,比如,“微笑表哥”杨达才就是笑的时间和地点不对,结果成了被网友吐槽的对象。教师的笑也要看情况。

  3. 要讲得人发笑。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党校讲坛,教师们都希望自己的课能讲得学员发笑。希望大家都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在愉悦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话题能让人发笑呢?这是一种技巧,这涉及到讲课话题是否幽默风趣,是否大家都心知肚明能引起共鸣,是否如遇知音般说到心坎。学员的笑点实际也是学员的关注点,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引起一些人的发笑。能达到让学员用笑声来回应,来体现共鸣、体现互动,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高境界,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这好比在演讲比赛中的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声。

  三、如何提升讲课水平

  1. 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活到老学到老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什么?一要向书本学习。学习原著、研读经典,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结合学习,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理论问题,并用自己研究的东西去启发别人,给学员不知道的知识,给学员不知道的信息,给学员不同视角的结论,引起学员的思考和共鸣,使学员在思考中受到教育。二要向学员学习。来党校的学员,是丰富的智力资源库,他们有的来自机关、有的来自基层一线,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直接落实者,他们本身也是党校教师最好的“老师”,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不仅能让自己开阔眼界,而且能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及时调整、丰富自己的课程设计,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学员,才能做到了解学员的工作生活,了解学员的心声,才能真正懂得学员的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教学有针对性。党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动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党校教师要深入实践,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为干部成长服务。

  3. 听取不同意见。意见的听取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试讲中听取学术委成员的意见;在评课时听取同行的意见;在课下听取学员的意见。但是问题又出来了,有时候,过于听信别人的观点,会抹杀了自己的个性;有时候,不听取别人的观点又会闹些贻笑大方的笑话。所谓“文人相轻”就是指知识分子都是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得不同意见;又所谓“良药苦口”,讲的就是要听得进不同意见。所以教师对他人提的意见需要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斟酌,把能够促进自己进步的意见吸纳进来,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在听取学员意见方面,建议在教师授课评分表上,每位任课教师后面分别增设一栏:“寄语”。让学员对个别教师的风格或者瑕疵单独评价,便于教师提高更快、成长更快。毕竟,笼统的打分不能体现教师个体的风貌和状况,缺乏针对性;而笼统的“意见建议”一栏也不能让学员有单独寄语的想法和愿望,只能表达对教师授课的总体感受,成效不大。

 

(责任编辑:李红云)